和德国,拜耳护臀膏希腊产和德国产的区别?
1、包装:希腊版和德国版的拜耳护臀膏可能会存在包装上的差异。例如。标签语言、容量大小和包装外观等可能会因地区而有所不同。
2、成分配比:拜耳护臀膏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锌和钙泼尼松龙。不过实际成分用量等可能会因地区而存在差异。或者在生产时会使用不同材料组合。
3、质量标准:希腊版和德国版的拜耳护臀膏可能在生产质量标准方面存在差异。德国作为拜耳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其生产质量标准可能更严格。但也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标准和法规不同。
本可成为盟友的德国和沙俄为何在一战前势不两立?
谢谢邀请。德国和沙俄两家的和谐关系其实一直相当脆弱。威廉二世把俾斯麦给干掉后,两者的冲突就难以避免了。
一战时的德意志帝国,其前身和核心是普鲁士王国。普鲁士王国位于欧洲中部,正所谓四征之地。其与东部的俄罗斯,西部的法国,可以说从地缘上都是天然敌对。因为无论东西哪个大帝国要崛起扩张,都会与中部的普鲁士形成冲突;而普鲁士如果自己要崛起,更是可能威胁到东西两处强邻。基本上,只有当来自一个方向的敌人过去强大时,普鲁士才可能与另一边的强国结盟。
这里不谈普鲁士和西边法国的关系,单说普鲁士和东边俄罗斯两者,历史上的矛盾就是不小的。
普鲁士原本的建立,就是德意志人征服斯拉夫民族的结果。
在18世纪的两场欧洲大战中,普鲁士依靠腓特烈大王的军事才能,正式崛起成为欧洲五强之一。这两次战争中,普鲁士与沙皇俄国始终敌对。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是普鲁士+法国对抗奥地利+英国+俄罗斯,七年战争中则是普鲁士+英国对抗法国+奥地利+俄罗斯。虽然此后普鲁士和俄国三次瓜分了波兰,但那只是分赃而已。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因为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普鲁士和俄罗斯共同加入反法同盟,暂时站在同一战线上。
打垮拿破仑后,俄罗斯和普鲁士一度勾结,此后又建立由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组成的“神圣同盟”共同维护欧洲的旧秩序,但这种同盟是因为俄罗斯本身实力远远凌驾于普奥两国之上,形成的一主二从的结构。等到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普奥的实力提升,两国与俄罗斯的矛盾就起来了。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对俄宣战,而普鲁士和奥地利暗中都站在了英法一边,神圣同盟名存实亡。
到了19世纪晚期,普鲁士打败奥地利和法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成为欧陆第一强国。这时候如何处理各方关系就非常微妙了,一不小心就会遭到四面围殴。所以德国宰相俾斯麦绞尽脑汁,拿出“八面逢源”的手段来,尽可能在欧洲建立一种均势,让德国和尽量多的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然后集中防范西边的宿敌法国。
所以,俾斯麦一面拉拢俄国,一方面对奥匈帝国伸出手来,结成了“三皇同盟”。当然,三皇同盟内部也有矛盾。俄国和奥匈帝国为了争夺巴尔干就勾心斗角。这种情况下,俾斯麦一面支持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山,拉住这个曾经的德意志大哥;另一方面,对怒气冲天的俄国尽量笼络,哪怕哥们做不成,至少别做仇人。
逐渐强大的德国,在全球扩张上与英国有了矛盾。俾斯麦利用英国与法国、俄国更早存在的矛盾,尽量和英国保持良好关系。俾斯麦还鼓励法国在非洲扩张。这样一方面分散法国在欧洲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让法国和英国、意大利为争夺非洲产生了矛盾,俾斯麦趁机把意大利拉到德国这边。
但是到了1883年,德皇威廉一世去世。皇太子腓特烈三世继位仅3个月也死于喉癌。接下来登基的皇帝是腓特烈的儿子,威廉一世的孙子——威廉二世。威廉二世年轻气盛,充满了野心和豪情壮志。他罢免了俾斯麦,企图凭借德国的强大实力直接抢蛋糕。
在巴尔干问题上,威廉二世秉持“大日耳曼主义”,支持同为日耳曼人的奥匈帝国扩张势力,这就得罪了俄国。在过去,俾斯麦竭力走一条钢丝,安抚俄国,避免彻底翻脸。如今威廉二世可不管这么多。咱要夺取世界霸权,谁耐烦看你老毛子的脸色?
本来,俾斯麦在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密约“再保险条约”,约定两国之间任何一国与第三国发生战争,另一国将保持“善意的中立”。俾斯麦借此密约防止法俄结盟夹击德国。然而1890年密约到期后,威廉二世竟然拒绝续约。他的想法是保留支持奥匈对付俄国的权力,然而这一结果直接推动了法俄结盟。
(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
1908年威廉二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大放厥词,首先说德国和英国并不友好,又说是俄国和法国煽动德国对抗英国的。至于说到德国扩张海军,他回答说,这不是对付英国,是对付日本的。这样一来,威廉二世一番话把英、法、俄、日四国都得罪光了。
通过威廉二世不懈的“努力”,原本矛盾重重的英国、法国、俄国开始越走越近,最终在1907年结成了“三国协约”。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由上可知,日益崛起的德国,本来就与俄国构成了潜在利益冲突;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争夺巴尔干,更是直接动了沙皇俄国的奶酪。过去俾斯麦费尽心力维持一种勉强的平衡,却被威廉二世给拆散了。那么到20世纪初,两国也就不可避免走向战争了。
最终,在残酷的一战绞肉机中,两大帝国都流尽了鲜血,最终在革命中崩溃。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一个客死他乡,另一个更是全家遭到处决。
二战德国和哪几个国家为一个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和意大利日本组成轴心国同盟,除了主要的意大利和日本是一个阵营外,还有其他几个仆从国家,比如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南斯拉夫等,另外还有像二战初期的西班牙、苏俄战争时期的芬兰等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心全部在欧洲,全部有德国挑起,这个相对年轻的,日耳曼民族组成的国家充满了躁动和不安。
1、1862年德皇威廉一世认命俾斯麦也宰相,俾斯麦强行推进军事改革,逐渐强大起来。
图:铁血宰相 俾斯麦
2、从1864年到1871年,德国(那时称普鲁士)战后对荷兰、奥地利、法国(法兰西)发动战争,完成统一,1871年组建德意志第二帝国。
3、特别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失去了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法国国内要求报仇雪恨的呼声很高,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加剧,德国为了防止法国崛起,积极扩军备战。
4、英德矛盾,英国一直希望欧洲大陆势力均衡,不希望任何一方强大,德国取得欧洲霸主地位,英德矛盾不可调和,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
5、俄奥矛盾,俄军和奥匈帝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
6、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签署“同盟条约”,明显的具有反俄性质,1882年德国又拉拢意大利,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至此三国同盟正式成立,德国成为核心国家。
7、1892年为了对付德国及盟国,俄法签署军事条约,形成军事盟国,到此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形成。
8、英德矛盾不断加剧,英国调整了和法国及俄国的政策,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订了协定,欧洲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9、1914年的“塞拉热窝”事件后,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动战争,接着英、法、俄、美、意、日等国陆续加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图:一战格局图 橙色同盟国绿色协约国
注: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相关,从德国倒向了英法,呵呵,有眼光。
欧洲大陆上德国统一后的崛起,打破了英国设想的“势力均衡”的策论,威胁了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妨碍了俄国西进的脚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
1918年德国奥匈帝国投降,协约国的英法俄等战胜,战胜国肯定要对战败国清算。
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英法美日意五强的国家经过妥协和协商制定了主要针对德国的《凡尔赛条约》,当德国代表看到条约的内容后气的吐血三升。
1、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全部归战胜国。
2、德国只能拥有10万陆军1.5万海军,不能拥有主力舰艇,不得拥有坦克、飞机、重炮等武器,废除义务兵役制。
3、德国的萨尔煤矿有法国开采,行政有国联接管15年。
4、德国莱茵河以西的领土有三个战胜国瓜分,分别代管5年10年15年,右岸50公里范围不得设防。
5、德国赔付战争赔款约330亿美元。
德国无奈只得签字。这次和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为二战埋下种子。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鼓吹民族优越论和生存空间,德国国内反对凡尔赛体系的呼声很高。
图:一战时的希特勒(中间者)极其战友
一战结束后对德国的制裁并没有彻底执行,反而在希特勒上台后一再对德国的“疯狂”行为妥协。
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又疯狂扩军备战,想重新和其他国家瓜分世界,希特勒更是想独霸世界,战争又风云再起,最终以德国闪击波兰为开始,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可以说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挑起的,强大后肯定就想着对外扩张,年轻而又好战的日耳曼人两次被打趴下。
波兰与德国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波兰与德国的之间仇恨从中世纪的条顿骑士团时代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波兰人属于西斯拉夫人,而德国人属于日耳曼人。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就陷入了分裂,灭亡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建立了一系列日耳曼人的王国。直到9世纪的查理曼大帝时期法兰克王国,才算是统一了大半个欧洲,后来法兰克王国分裂西、中、东三部分,而东法兰克王国就成为了德国的起源。
不过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时,是以各部落为单位进入西罗马的,后来虽然有短暂的法兰克王国的统一,但是总体欧洲各王国之间、以及本国的国王和其他贵族之间,都有很大独立性和自治权,所以欧洲各王国不像东方文明那样建立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各大封建主的权力很大,正像后来继承东法兰克王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本身就属于分散的联邦,帝国境内的王国、公国、侯国都有极大的自治权。而这样的德国甚至一直维持到19世纪初,直到拿破仑废黜了奥地利人的德国皇帝称号。
而近代德国的起源则是以普鲁士王国完成统一后德国。至于普鲁士王国的起源就和波兰人有了莫大的渊源,在十字军东征时代,除了著名的西欧对于中东地区的穆斯林的战争外,瑞典以及一些基督教团体,也向中东欧的异教徒们发动了进攻,这其中就包括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著名基督教团体之一的条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后来占领了东普鲁士。
普鲁士王国与条顿骑士团有莫大渊源
东普鲁士与波兰靠近,于是条顿骑士团与波兰王国自然而然的发生了战争,此时波兰亡国强大,最终条顿骑士团臣服波兰,后来条顿骑士团发展成为普鲁士王国,东普鲁士成为普鲁士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波兰的恩怨自然也得到了继承,普鲁士王国强大起来后,开始向中欧发展,逐渐成为中欧大国,并通过与俄罗斯、奥地利的一起三次瓜分波兰,最终让波兰亡国。普鲁士算是实现复仇,但是与波兰人的心结也加深了。
德国统一时波兰已经是历史符号
时间进入19世纪,波兰已经完全成为了历史符号,而普鲁士终于最终通过三次对外战争,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主导下完成了对德国的统一,此后德国迅速在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快车道,成为欧洲强国,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战败,沙俄也被布尔什维克推翻,于是波兰在英法的主导下成功复国,波兰复国后,在凡尔赛体系之下,占据了原属德国的波兹南地区和西普鲁士大部分领土,同时还占据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之间之间的“但泽走廊”地区。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之间的联系被中断,于是德国人对凡尔赛体系的痛恨也就捎带上沉浸复国狂欢中波兰人身上。
一战后德国丢失的领土
一战后的波兰,确实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他们不仅占据德国的但泽地区,还向东跟苏俄狠狠打了一仗(苏波战争)并且还打败了苏俄,夺取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此外他们还与捷克斯洛伐克争夺切欣地区。
从1870年的普法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作战,德国对法国伤害最大(一战时西线法国北部是主战场),所以法国特别痛恨德国,一战后法国千方百计的削弱德国,除了在凡尔赛体系中对德国进行严苛的规定外,还对要求德国偿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并且裹挟着德国周边国家,签订安全条约,围堵德国。而法国围绕着德国建立的围堵体系中,波兰是重要一环,它牢牢的牵制着德国的东线,所以在德国人看来,波兰是法国人狗腿子,所以对于法国人仇恨也就是恨乌及乌了。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
1939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就是对准波兰发难的,显然对于德国人来说,痛殴波兰已经是迫不及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