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号被击沉,是真意外军事水平低还是军方内讧造成?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的邀请~】
伊朗这回真的是自己搞砸了,同样折射出伊朗在美国长期的敌对攻势下的国内动摇。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事件的 来龙去脉:
在中东,伊朗被视为地区头号强国,这主要反映在伊朗的军力和经济力量,以及国土资源都在中东地区首屈一指。今年年初,伊朗为了报复美国,使用大量导弹攻击了美国驻伊拉克基地,直接展示了伊朗反击霸权的决心。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伊朗最近一次的"军演"却"玩砸了",还暴露了自己的弱点。
据卫星网援引伊朗海军新闻处5月11日发布消息的称,一艘支援舰在阿曼湾发生事故,导致至少19人死亡,15人受伤。伊朗"军事情报"电视台发布了相关视频,在视频中,伊朗反导部队向自己的支援舰发射了导弹,导弹击中了海上目标,并摧毁了"科纳拉克"号支援舰的甲板。伊朗电视台(IRIB)报道称,相关船只在演习期间过度接近演习攻击的靶标,可能被伊朗军队导弹"误击"。
按照伊朗方面的说法,这是一次"误伤",纯属意外。如果放在现代军事演习当中,这的确是一次正常的"失误",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在美国围堵伊朗的背景下,伊朗的这次"失误"却显得不同寻常。军事专家指出,伊朗误伤自家军舰,暴露了两大缺点。
其一,伊朗海军的技战水平并不高。伊朗革命卫队和伊朗国家军队均拥有完善的海陆空三军建制。而海军的现代化水平无疑是最高的。要知道,伊朗自主研发的首艘Sahand号隐身驱逐舰曾于去年服役,这艘军舰凝聚着伊朗军工专家的心血,被认为是遏制美国海军的重器。与此同时,为了遏制美军进攻伊朗本土,伊朗海军在波斯湾部署了大量导弹艇。伊朗甚至联手俄罗斯在波斯湾展开了好几次海上军演,试图逼迫美国退军。这一次,伊朗误伤自家军舰,却显示了伊朗海军并没有熟练的掌握武器。反观美国,曾经在波斯湾海战中击沉过伊朗战舰,加之美国海军多年在进行实战,其技战水平远远超过了伊朗。因此,伊朗急需提高自身的技战水平,否则一旦与美国海军开战,很可能会吃大亏。
其二,伊朗内忧外患,危机不断加重。在这次乌龙事件之前,伊朗用自己的火箭成功发射了首颗军事卫星。俄罗斯专家认为,伊朗已经具备了开发洲际导弹的能力。得知消息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迅速下达了摧毁伊朗海军战舰的命令。紧接着,美国加大了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更为严峻的是,受疫情影响,伊朗国内局势并不稳定。在美国的一系列强力打压之下,伊朗危机日益加重。此次"乌龙事件"似乎从侧面反映了伊朗军心不稳,自我混乱的情况。
自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以来,伊朗便遭到了美国的"极限施压"。幸运的是,在俄罗斯等大国的支持下,美国未敢贸然动手。而现在,俄罗斯疫情不容乐观,其在海外的军事行动不得不暂停。同时,特朗普否定了国会禁止其对伊朗动武的决议。这意味着,白宫随时都可能会对伊朗实施武力打击。究竟会选择在什么时候,要看白宫的具体部署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伊朗面临着巨大的战略压力,想要战胜美帝国主义,不仅需要一定的实力,而且需要坚定的意志。
历史上被击毁的航母都是如何被击沉的呢?
在航母出现之前,统治海洋的是战列舰,也就是说是巨舰大炮称雄于烟波浩瀚的海洋。此时的海军仅仅想拥有制海权,所以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来自海洋,即敌对方海军的火力。1918年航母诞生以后,海军的使命不仅仅是制海权了,还要夺取制空权。所以此时航母面临的威胁既来自海上,也来自空中。来自海上的威胁有水面舰艇和潜艇,来自空中的是飞机的轰炸。在二战中,航母被潜艇、水面舰艇、飞机击毁的都有。比如,珊瑚岛海战、中途岛海战。当时航母最大的威胁,我认为还是来自空中。二战之后,无航母被击毁。如果要问,如今航母最大的威胁是什么,我觉得导弹。这种发射导弹的平台既可能是敌方的陆上平台,也可能是潜艇、水面舰艇,也有可能是空中飞行器。
两辆重型现代反坦克导弹车能击沉现代护卫舰吗?
使用反坦克导弹打击对方的水面舰艇是一种在抗登陆作战中会用到的战法,不过一般反坦克导弹打击的水面舰艇都是很小的船,象护卫舰这个级别的军舰,反坦克导弹可就是干不掉了,反坦克导弹也就是能够重创类似于登陆艇大小的舰艇。这个是日本的马特反坦克导弹,日军在反坦克导弹的使用上强调要求反坦克导弹可以攻击对方的小型军舰。在早年间,日军在进行反坦克导弹攻击水面目标时,还发生过导弹被雷击的事情,同时被电击的还有反坦克导弹的操作手。反坦克导弹大都是用线导,老一点的用铜线,新一点的用光纤。用铜线的射程很少有超过4000米的,用光纤的能有10公里左右。
现在用的重型反坦克导弹,一般射程是在10公里以内,如果是用传统的线导射程更近,一般不超过4公里,使用光纤能够达到10公里左右,而现在的护卫舰通常是会有一门76毫米的主炮,射程可以达到20公里,射速一般在100发/分,而如果是比较大的护卫舰比如是3000吨这个价格,都会装备密集阵一类的近防火炮,密集阵对付亚音速的导弹效果还是不错的,而重型反坦克导弹嘛,很不巧基本上都是亚音速的。象054这个级别的护卫舰一般都有很强大的防空系统,反坦克导弹要想突防成功困难很大。
从这个方面来看,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首先是射程上很有问题,能不能够到护卫舰的位置,当然如果是护卫舰执行什么对地攻击一类的任务,需要使用那门火炮的时候,反坦克导弹才有机会能够打到护卫舰。
首先是够不着,然后就是反坦克导弹发射需要是能够看见护卫舰,然后才能进行攻击,问题上你看得见人家,人家也看见你了,还是那门主炮,可以抢先给你覆盖一顿炮弹,就算你把导弹发出去,也没有人在引导导弹攻击目标了。
而护卫舰上本身是具备一定的反导能力的,反坦克导弹还没有命中护卫舰就有可能被拦截,而且这种拦截成功的机率还是很大的。就算象德国的meko和056这样1500吨级的轻型护卫舰,挨一发反坦克导弹也没有什么问题。更别说那些3000多吨甚至6000多吨的大型护卫舰就更加没问题了。
如果有一发,人气爆棚的反坦克导弹命中了护卫舰也就是给护卫舰炸一个窟窿而已,也就是这样了,反坦克导弹对付坦克威力大,但是在对于至少是1000吨以上的军舰来说,那就是被蚊子叮了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然,如果是护卫舰就在那不动,就让你反坦克导弹一发一发的这么打,那肯定护卫舰是能够被击沉的,但是这是旧的护卫舰当作靶船的时候才可能出现的情况,一般是不太会发生的。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潜艇在交战中在水下被击毁?
潜艇要是在海洋里被击毁,可以说艇员能逃生的几率是很低很低的。即便是事前设计有很多帮助艇员逃生的方法,但实际潜艇遭受攻击受损后,真正能用得上的概率也很少。所以当潜艇兵的风险是很大的,随时要面临着葬身海底的危险。
而各国为了在心理上给潜艇兵一个安慰,就像钢盔即便戴了也挡不了子弹,但可以给人安全感一样。所以各国对于潜艇逃生,在制造时也设计了很多方式。这些逃生方法五花八门,管不管用只有用到了才懂,我们来了解下。
首先潜艇受损后最好的逃生方法就是要尽快上浮,因为潜艇上浮到水面后,不管是对人员逃脱还是外部救援都十分有利。而潜艇的上浮下沉主要是通过控制沉浮箱中的注水情况来实现的,当潜艇上浮时,主沉浮箱的水口需要打开,并且向主沉浮箱中注入压缩空气以将箱中的水排出从而减小重力。所以潜艇能顺利上浮的关键是沉浮箱,要保证这个部位没有遭受损坏。
不过在战时潜艇上浮也基本意味着投降,这一做法虽然能保全艇员的生命,但上岸后的耻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有些荣誉感强烈的军人是不会要求上浮的,即便同潜艇一起坠毁海底他们也坚决不苟且偷生。
而如果沉浮箱损坏不能让潜艇上浮了怎么办呢?那么就只能立即止损或者弃艇逃生。止损一般都是应对一些较小的伤害,像小范围进水、漏气等,而大范围进水根本就堵不了的,这时就只能舍弃损坏的舱段,并紧闭好其他舱段,然后再决定是就地等待救援还是弃艇逃生。
而各国对于达到弃艇逃生的条件要求也不太一样,像美国海军就规定,出现下述险情才可以考虑逃生:进水或起火且无法控制;二氧化碳的浓度接近6%,并仍在增高;氧气浓度接近或低于13%;失事潜艇内部的气压达到1.7个大气压力之前、且救援不能有效进行时;200米是失事潜艇艇员能够自主逃生的最大深度,超过这一深度只能采取外援救生。
所以弃艇逃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稍有不慎,出艇后还会面临更大的危险。那么如果真要弃艇逃生,艇员是从哪里出去呢?一般来说都是从逃生舱口或者鱼雷发射管中钻出,但钻出的方法也很讲究,不可能舱门一下全打开,然后一群人蜂拥而出,这样做所有艇员会立刻藏身海底。
正确操作是先打开后密封盖,然后逃生人员穿戴好呼吸器、抗压服、救生浮标等装备进,接着关闭后密封盖,并注入海水和压缩空气使内外压力平衡。最后再打开前密封盖,人员钻出顺着拴在救生浮标上的浮标绳缓慢上浮。切记是缓慢上浮,不能操之过急,因为作用于人体的海水压力减压得太快,会让上浮的艇员得一种致命的“减压病”。
如果逃生舱口或者鱼雷发射管受损或者堵住了怎么办呢?各国海军经过多年研发,目前在大多数现代化潜艇上都会配备有可脱离式的漂浮救生舱,这一救生舱一般设置在耐压指挥台围壳里。而像有些吨位较大的潜艇,如俄罗斯的台风级核潜艇就装备了两个这样的漂浮救生舱,可容纳所有艇员一次性逃生需要。
不过万一连救生舱也受损了怎么办呢?那就只能乖乖的呆着等待外部救援了。但话也说回来,要是在双方交战过程中,能等来及时救援希望是有点渺茫。而如果不幸中的万幸等到了救援该如何施救呢?大体有两种方法。
第一就是采用深潜救生艇施救,深潜救生艇先要确定失事潜艇的方位,并且要找到事故潜艇救援逃生舱口的位置。然后再与该舱口进行对接,对接时要保证两个舱口的水密性。接着利用电磁线圈将深潜救生艇牢牢的固定在失事潜艇上,再着排干深潜救生艇对接舱内的海水,调整好两艇之间的气压,最后才可以打开逃生舱盖转移人员到深潜救生艇上。
第二利用救生钟装置救援,这种方式比较简单实用。具体操作是,由水面舰船携带到失事潜艇的上方,利用绞索把救生钟放到失事潜艇上,并与失事潜艇的逃生舱口对接。然后也是一番排水、均压的操作,艇员转移至救生钟内,最后水面舰艇把救生钟起吊到救援舰船上。
这两种救援方法说起来并不复杂,但实际操作起来也是困难重重,因为要考虑到潜艇的受损情况,特别是潜艇逃生舱口的损失情况,还有海底洋流、深度等因素。所以潜艇深海救援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救不救得上来,运气的成份很大。
综上所述,潜艇救援逃生对于各国海军来说仍然是个历史性难题,在和平年代多次的潜艇深海救援中,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在和平年代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在战时能救上来的几率有多低。所以要想艇员安全,最好的就是避免被击中,不然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如果核动力航母被击沉?
如果核动力航母(或者核潜艇、破冰船等装备核动力系统的船只)被击沉,不论被击中时核反应堆是否被损坏(再先进的材料,在海水的长期作用下结构都会破坏,放射性物质泄漏是必然的!),迟早都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污染!但是,是不是核动力船只沉入海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一定就会影响人类生活呢?这是需要看具体情况而定的。核动力航母被击中的效果图
如果核动力船只在离人类生活区域较近的近海海域沉没,长期情况下一旦核反应堆结构损坏放射性物质释放,那么将会在周边海域造成较为严重的辐射危害,也会损害周边人群的身体健康。这种情况下,只要条件允许,肯定会想方设法将反应堆打捞出来进行处理,如果实在无法打捞,那么周边人群也只能尽量迁移或者控制生活中与海洋放射性相关的食物摄入!被打捞出来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压水堆核电厂反应堆压力容器的结构,材料一般为各种型号的不锈钢(船用反应堆结构类似)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上的K-15改进型反应堆示意图
如果核动力船只在远洋深海沉没,即使核反应堆发生大规模放射性物质释放,也不会对人类生活造成明显的影响。其实,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有核潜艇沉没的先例,而且沉没在世界各大洋海底的核反应堆和涉核装置(也包括核潜艇携带的核弹、其他事故遗落在海洋中的核弹等)总量可能在数十个,发生泄漏的核装置肯定也不在少数,为何我们没有感受到其带来的影响呢?原因就是海洋的容量过于庞大,放射性物质泄漏量被海洋稀释后也就感受不到变化了。举个例子,把一滴墨水滴入水杯中能看到水的颜色变化,要是滴入西湖中还能看到颜色变化吗?1963年在深潜试验中沉没的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神秘沉没的苏联K-219号核潜艇
为什么日本“福岛核事故”及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呢?主要原因还是这些辐射源与人类生活区很近、而且放射性释很难快速被稀释。其实,不论什么地方、什么环境,都存在辐射,尤其是乘坐飞机、医疗检查等都会收到辐射,只要所受到的辐射剂量不超过安全限值就不会影响将康,所以,也完全没有必要“谈核色变”,当然日常生活中还是要尽量减少辐射照射!“福岛核事故”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2例核事故之一(7级核事故,核事故最高等级),另一例就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欢迎关注“威呐解析”、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