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洪水,几近枯竭的疏勒河今年却被发现在沙漠中形成大湖?
几近枯竭的疏勒河今年却被发现在沙漠中形成大湖,西北气候在怎样改变?
相信很多人被近期央视网报道的“疏勒河全程再现大河西流,终端湖‘哈拉奇’近300年后重现,敦煌沙漠又现5平方公里湖泊”的这个消息振奋到了。
据了解,“哈拉奇”是疏勒河的尾闾(指江河的下游),这里曾经是一片湖泊荡漾、水草丰盛的绿洲,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导致雨量减少、蒸发加剧以及沿途生产生活用水的增多导致下游来水不断减少,最终也使得疏勒河一度断流,“哈拉奇”也随之消失在荒漠之中,昔日许多野生动物的天堂成为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等一系列治理措施的的实施,特别是疏勒河及其支流党河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的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党河、疏勒河的生态水量逐步加大,疏勒河得以顺利恢复全程流淌,因此疏勒河的终端湖“哈拉奇”也得以重现水面,为当地一带的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濒危的野骆驼、普氏野马等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我国大西北深处“哈拉奇”水面的重现,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防沙治沙方面取得的又一辉煌成果,在有效遏制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的萎缩、阻止库姆塔格东侵以及保护敦煌绿洲和地域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疏勒河恢复全程流淌的情况来看,是与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科学治理密切相关的。
疏勒河是我国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它发源于祁连山脉西端,全长540公里,流域面积达20197平方公里,由于它一反常态全程自东向西流,造福沿岸各族人民,与我国绝大多数自西向东、西北向南或西南向北流动的河流流向大不一样,因此人们形象的将其称之为“倒流河”,而且疏勒河是为数不多的“倒流河”中最大的一条。
从疏勒河的补给类型来看,主要是以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不仅具有明显日变化,而且年际变化也比较大。而今年以来,包括敦煌在内的我国大西北广阔区域降水相比往年明显要多许多,这说明了理论上原本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弱的敦煌等区域,空气湿度明显要比往年大,水汽较为充足,而之所以出现,是与整个气候的波动有着直接关系。
从今年入夏以来欧洲、南亚甚至是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的拉萨的气温来看,气温都较往年增加了不少,可以说整个北半球几乎处在“炙烤”之中,而我国相继出现了南涝北旱、江淮地区气象干旱以及西北降雨普遍增多等现象,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的重要特征。
由于全球气候模式发生了变化,使得来自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暖湿气流有较往年更多的水汽能够长途跋涉翻越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这部分水汽途经我国新疆后,由于新疆的山脉大致呈东西走向,因此水汽能够继续向东输送,而疏勒河流域处在祁连山脉西端,受祁连山的阻挡形成较为丰富的地形雨。
尽管今年我国西北部分区域降水相对较多,但从短期来看,这只是气候异常的一种表现,也可以说是牺牲了长江、淮河中下游的湿润换取的,并不能说明这一区域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环境就此改头换面成为半湿润区。
新疆的气候会不会越来越适宜生活?
中国缺水仅仅只是缺的生活生产用的淡水!事在人为~荷兰巴掌大小国筑堤扩展1/3国土,中国可以筑堤找淡水。
从上海吴淞口东口筑堤塞住长江,崇明岛围堰到青岛,挖通胶莱河,把长江淮河水灌入渤海,再塞住渤海海峡使之成为吞吐湖泊,五年内,渤海海水就完全能淡化到饮用水标准。
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加上众多小河流,中国每年可以争取1.4万亿立方米淡水,相当于渤海总蓄水量。
第二步,中国有强大的制造业!广阔的大西北有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从山海关建泵站,燕山海拔2400米,修建运河或管道通往南疆。塔里木盆地底部罗卜泊海拔780米,自然豁口海拔1350米,吐鲁番盆地底部_154米,自然豁口海拔900米,把南疆灌成淡水湖。
吐鲁番盆地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900米,可蓄70万亿立方米淡水。塔里木盆地33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00米,可蓄100万亿立方米淡水。
两大湖盆水面超过40万平方公里,南疆旺盛的蒸发量加上强盛的西风,其气候效应将排过里海。杭爱山脉以南,大兴安岭~太行山以西,昆仑山~秦岭以北,将近300万平方公里广阔的大华北地区,年降雨量都将增加到400毫米以上。海拔低于2000米的平坦戈壁和缓坡丘陵,年降雨量400毫米的地区完全可以改造成半湿润的华北平原,可农耕亦可农牧相兼。海拔3500米以下不宜农耕的地方完全可以改造成森林。再造“地球之肺”。
昆仑山祁连山降雨量增加后,青藏高原冰川将很快恢复。柴达木盆地24万平方公里,底部海拔2650米,自然豁口海拔3100米,容积100万亿立方米,几乎可以无限储存冰雪融水。
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连碧数千里。加上调水北疆尽量扩大玛瑙斯湖,远景水面超过8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地球之肾,其气候效应将超过日本海。
大西北大华北资源丰富,获得足够的淡水后,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将极大改善。工农业生产需要所致,我国的人口密度结构也相应演变,将不再受困于“水”!中国将不再缺水!
会不会破坏自然界生态系统?
一提到沙漠,我们的脑海中首先就会出现炎热枯燥、干旱少雨、一片死寂的昏黄印象,甚至是狂风肆虐、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末日印象,而沙漠也通常被描述成人类在自然界可怕的敌人之一,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对沙漠进行绿化是每个人心中的目标。
可以说从上世纪开始我国就已经对沙漠治理加大了力度,至今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在我国的辛勤努力下一片片沙漠即将消失,但我们在绿化沙漠的同时思考过一个问题没有,沙漠是世界上一种特殊的景观,如果把所有的沙漠绿化之后,会破坏掉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吗?
沙漠的危害首先,土地沙漠化会侵蚀土地,会急剧缩减可以有效利用的国土,因此沙漠会使地方因为沙漠化趋势导致土地退化,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还会导致土地不同程度地沙化,甚至是不可恢复的;
其次,沙漠化对农业的危害也是特别的大,众所周知,在每年的4到5月的时候正是春播季节,而在沙漠化的地区,种子和肥料往往都会被风沙吹走,幼苗也会被连根拔出,土壤水分散失,禾苗被吹干致死或被掩埋,因此有的地方需要要农民们反复补救,有时候还会误了农时;
然后就是沙漠化也会引起草场退化,会使得适于牲畜食用的优势草种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如果牧草变得低矮、稀疏,产量也就会明显降低,随之,草场载畜能力也会大为下降;
沙漠还会造成河流、水库、水渠堵塞,经调查,黄河年均输沙16亿吨,其中就有12亿吨就是来自沙漠化的地区,而全国每年大约有5万多公里的灌渠常年受风沙危害,沙漠甚至还会在一些地区造成铁路路基、桥梁、涵洞损坏,使公路路基、路面积沙,迫使公路交通中断,甚至使公路废弃;
最后一般的沙漠地区经常都会出现沙尘天气,那么自然也就会影响当地飞机的正常起飞和降落,并且风沙活动破坏通讯、输电线路和设施等等……
治理沙漠的好处首先,治理沙漠,沙尘肯定也会因此而减少,那么自然也就不会存在沙尘暴了;
其次,众所周知,在沙漠里面水资源少的可怜,如果治理沙漠那么肯定会增加当地的空气湿度,那么就可以大范围的改变气候环境;
然后,如果沙漠治理成功的话,那么沙漠的这片区域就会变成良田,全世界的粮食供应量也就会增加了,也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类,而且如果治理沙漠的这片区域用作草原来放牧,那么人类也会增加肉食供应;
并且治理沙漠,改造为森林,则会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沙漠中蓄水成湖泊则可以增加渔业方面的产出,并且给水鸟创造栖息地,当然也可以设置工厂发电厂等,甚至还可以建立成很多的大城市,这样一来,就又会增大了人类的活动和居住地。
在地球表面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50°之间,有三大地区:一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影响区,主要特点是大气环流由高空下沉而难以形成降雨,而撒哈拉大沙漠就属于这种类型。
二是远离海洋的干旱沙漠区域,主要特点是远离海洋,空气含水量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而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属于这种类型。
三是海洋冷洋流经过的区域,主要特点是冷海水使得周边地区的近地面温度下降,近地表有云雾但无法形成降水而成干旱地区,而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就属于这种类型。
沙漠和森林、草原、海洋以及雪山等一样,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气候学的术语里,沙漠指的是一种干旱气候类型;在生态学、地理学领域,沙漠则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与景观。沙漠也是一种生态系统,只是由于水资源缺乏、植被极其稀疏、大片土地裸露、植物种类单调,所以构成的生态系统各要素生物生产量低下,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但这并不缺少生命和自然界的能量交换。
而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就体现在,某一区域中的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之所以某些区域沙漠广布,分布在荒漠自然带,主要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植被难以生长。
现在沙漠可以绿化了,如果把所有的沙漠绿化,会不会破坏自然界生态系统?如果把所有沙漠都变为绿色森林,其实生态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好,相反会出现特别严重且恐怖的后果。
沙漠也是地球上各种生态环境中的一种,它的存在肯定也是有其独特的意义,也有其独特的使命,而且在沙漠中,还是有一些生物存在,虽然沙漠的环境太过于恶劣了,但是这些生物已经适应了沙漠的气候和环境,如果强行把它们换到另一种环境中,就会导致不适应而容易死亡的,而这些生物的死亡也会导致生物链的断开,进而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发生失衡现象,更会让许许多多的生物都面临灭绝的危机。
如果把沙漠全部绿化,还会使地球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导致变化,由于地球的二氧化碳和氧气是处于动态平衡当中的,二者谁过多都不可以,而沙漠绿化之后,二氧化碳就会变得很少,这样就会让二者的比例发生改变,最终会让地球的温度变低,温度不够河流蒸发减少,空气不再湿润,雨水稀少,恶性循环使得地球上的水全部消失。总而言之,没有了沙漠的地球也会变得不像地球了,甚至所有的动植物都会面临死亡的威胁。
楼兰古城是怎么被发现的?
从敦煌出发经玉门关,沿汉代长城到今天新疆的罗布泊,是丝绸古道上令人憧憬而又神秘莫测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一座在沙漠下沉睡了1500多年的古城楼兰。被国外学者称为“一页紧张的世界史纪念碑”的“楼兰”,是由于在该遗址出土的汉文文书、 “楼兰”和怯卢文文书用“库罗来那”读音(Kroraina)而得名。罗布泊古称牢兰海,“楼兰”一称也可能与此有关。
一、楼兰的历史楼兰,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它的位置大约在今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注入罗布泊孔雀河三角洲,都城叫扜泥城。当时楼兰是一个人口只有14000多人的城邑小国,这里盛产玉石、胡杨、红柳,骡马和骆驼。孔雀河畔水草丰茂,土地肥美,具有立国的条件,最初出现在这里的楼兰人是以逐水草畜牧或在孔雀河边渔猎为主的。
西汉初期,蒙古草原的匈奴人力量强大之后,入侵天山南北,地处丝路要冲的楼兰一度成为匈奴的附庸,这里战火连绵,民不聊生。汉武帝为开通商路,公元前129年曾派将军王恢、赵破奴率领数万军队,大破匈奴于吐鲁番,攻陷楼兰,俘虏了楼兰王。李白曾咏道:“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楼兰从此归附汉王朝,保证了丝路的畅通。但汉王朝与楼兰的关系几经反复,直至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人刺杀了受匈奴离间的楼兰国王尝归,立其弟尉屠耆为王,改楼兰国名为鄯善,并将都城南迁,汉王朝驻军屯田伊循,设都尉护其安全,楼兰才成为较早经营农业的兴旺绿洲。随着东西商旅往来的频繁,这里成为丝路南道繁荣的城镇。
东汉时期,班超曾在鄯善以36人杀死匈奴100多人,粉碎了匈奴的离间计,使一度关系中断的鄯善与东汉复通和好,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事件——“班超定鄯善”。公元6世纪,有关文献记载,鄯善都城还在,但不久,楼兰古城连同它的名字就销声匿迹了。直到1900年瑞典著名的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考察时,意外的发现才使这座为黄沙掩埋了15个世纪的古城重见天日,为世所知。
二、楼兰古城是怎么被发现的?谁先发现的?斯文赫定于1865年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他从小就喜爱阅读有关探险的书,尤其是极地冰雪世界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引起了只有十来岁的斯文赫定的兴趣和向往。然而命运的安排却使他的一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斯文赫定在读完中学不久,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他被一位瑞典工程师请到俄国的巴库油田当家庭教师,跨越欧亚的长途旅行使斯文赫定大开眼界,亚洲腹地给斯文赫定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以致改变了他后来奋斗的目标,他在回忆中写道: “我现在已经感觉到,我爱上了这无边的荒漠,将来的岁月总得把我一步步往东方牵引,愈牵愈远的。”1886年,年轻的斯文赫定在回国途中游历了波斯,回到了瑞典。不久便把这次旅行写成了他的第一本书。
后来斯文赫定先后在乌普萨拉大学、柏林大学等高等学校学习和研究地理学、地质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在柏林期间,斯文赫定得到了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悉心指导,李希霍芬曾多次到中国考察,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名称的提出者。斯文赫定后来把他毕生的精力用于我国的西部地区的考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他的老师的影响。
1894年,斯文赫定第一次来到了中国新疆,此后,在他长达40年考古探索中,他曾经叩问了数以十计的古城、古迹,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探险就是他在罗布泊地区发现了楼兰古城。
“塔克拉玛干”,突厥文的意思是: “只有进去,没有出来”,一直被中外探险者视为畏途。1900年春天,已经胜利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斯文赫定率领他的考察队从塔果木河的营地出发,越过孔雀河,再次进入一片黄灰色的沙漠。他这次的目标是考察罗布泊地区并再次穿过沙漠,一路上,他们看不到一点生命的痕迹,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海和一些枯死的胡杨。但是正如他自己说的:“要深入其中的诱惑一天比一天厉害,我简直没有反抗它那种神秘魔术的能力。”这驱使这位冒险家进入沙漠深处。
3月28日下午,考察队偶然来到了一个遗址,发现有几件刻有花纹的木板,并找到了一些中国古钱、几把扶斧,但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停住了一晚之后,第二天一早,他们又开始启程了,在离开遗址之后不久,正为储水日少而发愁的斯文赫定发现了一片红柳丛生的土地。便准备在这里掘井来补充水源。这时他们才发现唯一用来掘井的铁锹被遗放在昨晚的营地上。于是,维吾尔族向导于得克从原路退回昨晚驻地,去取回那把铁锹。
于得克在返回途中遇到了强烈的风暴而迷路。第二天风沙停息时,奇迹般出现的一座古城,意外地显露在他的眼前,这不再是什么海市严楼的幻景了,于得克在这座古城里发现了不少文物,拣了几收古铁币和两块雕刻精细的木板,然后匆匆追上了队伍。
当斯文赫定听到了于得克讲述的意外发现并考证了两块雕刻艺术品时,他兴奋异常,激动到“简直有点头晕”。根据他的判断,这座古城废墟可能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楼兰古城遗迹。这座在中国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史籍里有过记载,在罗布泊地区的各民族中流传着种种美丽传说的古城,斯文赫定早有传闻,他抑制不了激动的心情,急于想见到这座古城。但是,仅存够两天饮用的储水,使斯文赫定不得不把古城的探险推迟到第二年。
次年春天,斯文赫定在向导于得克的指引下,来到了这座古城。古城一片废墟,宁静极了,没有欢声笑语,没有车行马走,四周一片死寂和凄凉。这座曾经有过文明昌盛的楼兰古城,多少世纪以来就是那样的在“丹雅”沙原中时隐时现,而今,终于显现在这位探险家眼前。夕阳西下,余辉投在古城和荒原上,四周只有流沙,探险者对着眼前荒凉而又如画的沙海古城,内心无限扯动,他似乎听到了古城在倾诉它繁华的过去……
斯文赫定在古城周围进行了考察并在城内进行了7天的强盗式的发掘,取得了重要的收获:大量的钱币、器皿,陶器、粮食、36件写有汉字的文书,还有竹简抄本、丝织品和几支毛笔等珍贵文物。出土文书中出现了一个历史学家熟悉的地名——楼兰。一些文书手稿还提供了这个卫戍城市里令人感到新奇、亲切的生活画面,发现的木简和文书有丰富的内容,如对逃税者的惩罚、学童们所涂写的九乘九等于几的潦草的笔迹等都有所记录。斯文赫定梦想不到的考古发现与中国典籍相吻合,使这个神秘的古城为人所瞩目。
斯文赫定发现的古城和被盗掘出来的文物轰动了考古界和历史学界,随之接踵而来的是英国人斯坦因,美国人亨臣顿、日本人桔瑞超等人。他们在这个“自由天地”掠走了一批又一批重要的文物,给楼兰古城造成严重的破坏,楼兰古城在被发现后的半个世纪中。随着沙漠的变幻,时隐时现,令人莫测,被人们称之为“幽灵城”。30年代初,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来到罗布泊的北岸,因大水阻挡未能到达楼兰,仅在罗布泊周围进行调查考察,写成了《罗布泊淖尔考察记》。
三、揭开“幽灵城”的面纱真正揭开这座“幽灵城”的面纱的是半个世纪后,我国学者在1979—1980年连续进行了几次综合的考察,直到今天,楼兰古城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仍未结束。
根据几次对楼兰地区初步的考察和发掘,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楼兰城址的概貌。
楼兰城是一座边长约330米的土城,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城址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城墙是用粘土与红柳枝相间筑成,南北城墙保存较好,城基残存部分宽约5~8.50米、残高约1~4米。城内有一条已干涸的古水道从城西北角穿城而过,把城区分为东北、西南两区。城内街道脉络分明,官署民舍,界线清楚,城中是官署,城南是居民区。一般的民宅从其残存的房柱、墙基和墙壁可以复原出它的结构。一般规范化的民宅包括院庭,正房、厢房,有的在院后还有小果园。城中的属于官署的大型建筑已成一片废墟,地面到处堆置着粗厚的檩木、高大的门柱、朱漆的梁柱,这些历史的陈迹显露出当时官府的豪华、奢侈。
在河道东面偏北有一座用土坯建造的高耸的佛塔,在楼兰城外十几里处就可眺望见它那直插蓝天的锥顶、残高10.4米,当年斯文赫定曾在这里发掘出一尊一米多高的佛像。1979年,考古队在这里发现了木质的浮雕佛像和饰有莲花的长柄铜香炉等一批佛教文物,这可以说明古楼兰人是笃信佛教的,这批文物对于研究印度佛教东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楼兰遗址及其周围出土了大量的丝绸,毛、麻、锦、绢等织品、渔猎工具,兵器。玉器容器、日用品和汉晋时各种中外古钱币。遗物中以丝织品最引人注目,1980年,考察队在城址周围搜集到一批东汉丝织品,其中一件“长寿明光”锦。在靛蓝色的地上加上褐、黄,绿三色,在攀枝花纹和兽纹中央织着吉祥语,堪称东汉织锦中的精品。这些文物证明了古楼兰又是丝路古道上一座繁华发达的商业城市。是我国丝绸出口的周转站之一。
对楼兰的进一步研究,需要借助于在楼兰地区出土的汉文或怯卢文竹简,木牍和纸文书上的文字。这批文书的纪年以公元252年最早,它们主要是当地行政机构和驻军的各项公文及公私往来信件。从文书的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东汉,魏晋时期在这里设有西域长史及其行政机构和驻军情况,以及楼兰人的生活,他们与来往客商进行贸易等情况。有一件残简上记载着买“丝四千三百廿六匹”,表明了当时的贸易量是很大的。此外,文书还有记录楼兰城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根据已发现的文物判断.楼兰是亚洲腹地的中枢城市,在丝绸之路,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楼兰城址周围有不少古墓,时间从距今3800年的新石器时代到两汉,由于楼兰地区气候干燥,文物和少数尸体保存至今仍然十分完好。
考古工作者曾在孔雀河岸边的古墓沟发掘了一群古墓。楼兰人有他们自己奇特的墓葬形式:每一个墓都由七排椭圆形的木桩包围着,由内向外,粗细有序,墓与墓之间,由较为稀朗的木桩相互联系着。墓的主人面目依稀可辨,高鼻,深眼;黄发,这可能就是古楼兰人的形象。1979年冬,在一座楼兰古墓中,出土了一具女性木乃伊,干尸上覆盖着苇杆、树枝、泥沙,死者脸部清秀,皮肤呈古铜色,头戴三角毡帽,上身用毛织的毯子裹着,足穿牛皮鞋。出土时脸上盖着一个细柳扁筐,随葬品有木制容器,玉、骨、珠饰、牛、羊角、木石雕像等。从这些随葬品中可以看出楼兰人的祖先是以游牧与渔猎为主的。考古学家根据这批珍贵的资料,发现了楼兰先人存在着对精灵、女性,自然崇拜的多种信仰观念。
四、古楼兰的兴衰1980年,考古队在楼兰古城西北和西南,发现了成片干枯的胡杨树叶,根据这一发现和以往的考察和发掘,我们可以设想出一幅古楼兰兴衰的历史画卷:
在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一个游牧的部落从中亚越过今天的中苏边境的高山。向东迁徙,他们来到了今天的楼兰之地。在当时,这里气候湿润,植物繁茂,孔雀河与车尔巨河都汇入水量充沛的塔里木河,然后经库鲁克河在这里注入罗布河。今天干涸了的罗布泊当时却是湖水充沛、水面开阔,岸上栖息着无数野鹅、野鸭,鸽等水鸟,成群的野骆驼、黄羊居住在罗布河周围的草原,经过长途跋涉已经疲倦的人们就不想再离开这片绿洲了,他们建立了村落,从事畜牧和渔猎生产,这就是最初的楼兰。
到了汉代,随着丝路的开通,楼兰作为丝路上的交通枢纽,吸收了东西方的文化,很快地繁荣起来,成为丝路上一个具有高度商业文明的古城。
楼兰古城的繁荣,使它的人口迅速增长,人类的各种活动破坏了这里的环境,绿洲逐渐缩小,人们已经感到沙漠的威胁,南北朝时期,由于塔里木河的改道,楼兰人赖于生存的水源断绝了,他们不得不离开这世代居住的住地。随着楼兰城被黄沙掩埋,古城从史籍上消失了。
以上这段文字,只是我的一种推测,谜一样的古楼兰有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相信是可以解开的。从古楼兰经历的沧桑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变迁对于文明的兴起、昌盛以至泯灭是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的。
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洪水?
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洪水,趁机植树造林,表面上看是个好主意,毕竟之前不在沙漠植树,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沙漠缺水干旱。但实际上这个想法只停留在表面,原因只有一个,沙漠种植树木生长需要时间,而塔克拉玛干的洪水支撑不到树木成材,且就算直接移植成年树木,待洪水退却后,这些树木也只能被“渴死”。换句话讲,本次塔克拉玛干洪水只是“突发季节性洪水”,具有很明显的偶然性,对植树造林起不到任何作用,且在该区域全年水资源总量中所占比例也非常少。
用数据说话,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年蒸发量超过2500毫米,也就是2.5米,而本次塔克拉玛干沙漠洪水虽然影响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但洪水平均高度不超过0.5米,我们所看到的部分区域洪水将油田设备、车辆淹没,实际上是刚好处在沙漠低洼处。在8月份艳阳高照、沙漠日间温度动辄超过40度的环境里,这部分洪水很快便会蒸发殆尽,甚至渗入到沙漠底下的量都非常少,本次洪水最多会对沙漠灌木、起到一定解渴作用,再进一步就发挥不了作用了。PS:实际上本次沙漠洪水带来的更多是弊端,已经淹没了两万多亩棉花田,以及两百多亩其他农作物。
再退一步讲,本次塔克拉玛干发生洪水的准确区域,主要集中在轮台县境内,该区域处在沙漠北缘与天山山脉的直接接壤处,地形北高南低,因此容易形成地表洪水径流,且本身该区域依托雪山融水,种植有大量农作物,属于沙漠边缘绿洲,故不能拿该区域与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提并论。实际上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位置,很少能形成如此大规模的洪水,故也就不存在趁洪水植树这一说法。最后,不得不强调一点,本次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洪水,虽说与我们对西北生态治理有一定关系,但更多原因还是地球整体气候异常条件下,所导致的极端气候的一种,并不是说塔克拉玛干沙漠从今往后就与强降雨常伴,两者完全是两个概念。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