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官员,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温暖人心的事情?
我的小区已封闭管理。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执勤人员坚守岗位,为了大家,为了抗击疫情以实际行动支援武汉。听到一句,“大妈出行注意安全”似暖流遍全身。道一声你们辛苦啦!
固守蒙古传统的阿里不哥为何不敌汉化的忽必烈?
因为阿里不哥的愚蠢短视,以及轻狂自大,所以导致他最终的失败。
元宪宗九年七月二十一日,大蒙古国的第四任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之战中意外陨落,而他生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他死后,可以继承汗位的有两个群体——蒙哥汗的同母弟弟和儿子。
他的三个嫡亲弟弟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此时分别是四十五岁、四十三岁、四十一岁,三人正当壮年,比蒙哥汗的儿子们更具优势。
于是,继承人之争就在诸弟中爆发,最终引发了黄金家族的内战,彻底撕破了往日兄友弟恭的假象,导致了大蒙古国的彻底分裂。
蒙哥汗南征时,幼弟阿里不哥被他安排留守蒙古本土;次弟旭烈兀此时正率领西征军团向叙利亚进军;而先前被他猜忌的长弟忽必烈则被重新起用,返回南征军团。
三个弟弟中,实力最弱的忽必烈最早知道蒙哥的死讯。他从被俘的宋军前哨口中得到消息后,以传播谣言为借口杀掉俘虏,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南征军团军心涣散,一方面是为了拖延其他人收到消息的时间,为他夺位争取时间。
之后,忽必烈通过关系亲密的异母弟弟、跟随蒙哥汗南征的木哥(木哥的母亲是忽必烈的乳母)派来的密使,得到了蒙哥汗驾崩的确切消息。而此时,掌控南征军团北撤指挥权的正是木哥。
在和亲信幕僚商议后,忽必烈迅速做出了判断。
首先,他必须按照蒙哥汗的南征计划继续南下,如果他立即北返,功绩上有点儿拿不出手,被诸王推举的可能性很小。南下却有两重好处:
第一,继承前任大汗未完成的遗志,能展现他的态度;第二,让自己的军团充当散落在中原各地的蒙古军团的后卫,能提高自身形象,展现自我牺牲精神。
其次,他派亲信廉希宪去见东道诸王之长塔察儿国王,给塔察儿带去一份特殊的礼物——忽必烈自己的膳食。
古人喜欢用“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来表示亲近和信任。廉希宪向塔察儿称赞忽必烈“圣德神功,天顺人归”,是大汗的最佳人选,力劝塔察儿拥戴忽必烈。塔察儿欣然同意。
忽必烈拉拢塔察儿,主要是为了避免他倒向阿里不哥。如果阿里不哥得到塔察儿的支持,他就会被哈剌和林的阿里不哥与东北的塔察儿两面夹攻。
塔察儿之所以答应拥立忽必烈,一是因为对屡次训斥他的蒙哥汗有抵触心理,阿里不哥如果即位,必然会延续蒙哥汗的政治路线,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二是因为他想让忽必烈默许他有称霸辽东、染指高丽的权力。因此,双方一拍即合。
接着,忽必烈听从郝经的建议,派出一支军队去迎接蒙哥汗的灵柩,收走大汗的印玺,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派使者召集诸王回哈剌和林,为蒙哥汗举行葬礼,然后登上大汗宝座。
但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站在忽必烈这边的木哥突然病死军中,获得军团最高指挥权的成了蒙哥汗的儿子阿速带(又作阿速台、阿速歹)。他并没有按照忽必烈的预想行事,而是扶灵北返哈剌和林,把象征汗权的印玺交给了小叔叔阿里不哥。
忽必烈军团成功渡过长江兵围鄂州,这是蒙古军首次横渡长江。宋将吕文德连忙率军从重庆赶来救援。十一月,传来阿里不哥谋取汗位的消息。忽必烈让霸图鲁继续围攻鄂州,摆出一副兵临临安的架势,暗中则做好了北撤的准备。
被蒙古军吓破胆的南宋朝廷果然被忽必烈的假动作迷惑,吓得差点儿迁都,宰相贾似道立即派使者向蒙古军请和。忽必烈一边派人与宋使议和,一边迅速北返,十来日就到达了燕京。
02,按照蒙古旧制,前任大汗去世后,其指定的继承人要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向众人宣谕,才可以继承汗位。如果前任大汗没有指定继承人,那么就需要通过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来推选新任大汗。
蒙哥汗在没有指定继承人的情况下死了。按旧制,诸王亲贵在哈剌和林为他举行葬礼后,要在蒙哥汗的斡耳朵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共同推选新任大汗。
蒙哥汗的三个同母弟弟中,实力最雄厚的是旭烈兀,但他远在西域鞭长莫及。收到大哥的死讯后,旭烈兀便立即率军东返,想图谋汗位。
然而在大不里士,他收到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各自登基的消息,随即放弃对汗位的想法,留在波斯建立自己的王国——伊利汗国。
在蒙古本土,阿里不哥的实力最强。虽然他没有什么军功,但他身为拖雷的嫡幼子,继承了父母的大部分产业,是兄弟中最富有的。再加上他受命掌管大兀鲁思(指蒙哥汗的斡耳朵),在蒙哥政府中支持率最高。
因此,蒙哥政府的文武高官,如孛鲁合、阿蓝答儿等人推举阿里不哥,理由有两点:
一、忽必烈和旭烈兀两人出征在外,一时半会儿赶不回来;
二、蒙哥汗把大兀鲁思托付给阿里不哥,就是默许阿里不哥有继承权。更何况,蒙哥汗的儿子阿速带皇子北返后把印玺交给阿里不哥,表明蒙哥汗的遗孀和诸子也支持阿里不哥。
以新汗自居的阿里不哥开始为登上汗位做准备。他一边向整个帝国发布为蒙哥汗举行葬礼的消息,召集诸王参加;一边为了增强自己的兵力,向各地征兵,并从蒙古军、汉军中抽调侍卫军扩充军队。
他以脱里赤为断事官、燕都行省,令其按图籍号令诸道,准备控制汉地;安排浑都海驻守六盘山(今宁夏固原市境内)、甘肃;又安排刘太平、霍鲁海在关右地区储备粮食,图谋秦蜀。
忽必烈的妻子察必迅速派人给丈夫送信,让他北返。闰十一月二十日,忽必烈返回燕京,囚禁脱里赤,遣散他征集的士卒。接着,他采纳幕僚的建议,先发制人,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准备继承汗位。
第二年三月,在塔察儿国王等人的劝进下,忽必烈以自己是蒙哥汗同母弟弟中最年长者为由,在开平府登上大汗之位,率先确立名分。他以中统为年号,开平府为首都(后于中统四年加封上都)。
四月,阿里不哥在首都哈剌和林为大哥办完葬礼后,召开忽里勒台大会,登上大汗之位。大蒙古国首次出现两位大汗并立的情况。
显然,作为蒙古人,忽必烈以中原文明的嫡长子继承制为由自立为汗,在蒙古亲贵中得不到广泛支持。为大哥举办葬礼并拥有大汗印玺的阿里不哥获得了众多贵族的支持。
其实早在蒙哥汗时代,蒙古亲贵就已经分化成三个集团:以忽必烈为首的漠南汉地亲汉派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组成的革新派;以蒙哥汗政府为首的,由漠北本土贵族集团组成的守旧派;以金帐汗国为首的,在中亚、西亚、东欧诸地建立起稳固统治的分裂派,该派希望获取更大的自主权,不想出现控制力强的汗庭中央集权。
在究竟以蒙古旧俗还是中原汉法统治蒙古的问题上,以传统的游牧经济为基础的守旧派与分裂派拧成一股绳,共同对付以忽必烈为首的革新派。
因此,金帐汗国的别儿哥汗虽然没有参加在哈剌和林召开的忽里勒台大会,但还是明确表示支持阿里不哥,发行了印有阿里不哥名字的钱币。
察合台汗国的实际掌权人兀鲁忽乃哈敦(阿里不哥大哈敦亦勒赤黑迷失的亲妹妹)同样支持阿里不哥。
旭烈兀的嫡子出木哈儿(一作主木忽儿)代表父亲,站在阿里不哥一边。
窝阔台汗国的诸王忽察、海都以及蒙哥汗的家属们都支持阿里不哥。
不过,子嗣众多的黄金家族并非铁板一块,窝阔台系诸王合丹、只必铁木儿,察合台的孙子、不里的儿子阿只吉兄弟,以塔察儿、移相哥为首的东道诸王站在了忽必烈这边。
03,两汗并立之初,为了避免内战,兄弟俩相互派遣使臣,希望能够劝服对方臣服。
当时的形势对忽必烈很不利:不仅漠北本土受阿里不哥控制,就连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也听从他的号令;此外,他在陕西、甘肃、四川地区也有很大的势力。
但阿里不哥也有他的短板,大蒙古国的首都哈剌和林的经济虽然在前四汗时代得到了发展,但基础仍旧很薄弱,需要中亚地区与漠南汉地输入物资。此时,汉地已经落到忽必烈手中。
忽必烈想要切断中亚对哈剌和林的供养,就得控制紧邻蒙古本土西部的察合台汗国。于是,他任命察合台的曾孙阿必失合——抹土干(察合台嫡长子)次子不里的第五子——返回察合台汗国,取代兀鲁忽乃哈敦母子。
阿必失合与兄长纳邻合丹一同前往,但两人经过河西地区时,被浑都海抓获送到哈剌和林阿里不哥那里。
互派使者并没有起到作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两人谁都不愿意退让。于是,战争就成为政治的另一种延续。黄金家族的首次内战即将拉开序幕。
中统元年七月,双方在巴昔乞爆发第一战。
阿里不哥派出旭烈兀的儿子出木哈儿和斡儿答的儿子合剌察儿;忽必烈则亲自统兵北伐。
忽必烈麾下除了有以塔察儿为首的东道诸王和五投下军,还有史天泽率领的汉军,而充任先锋的就是合撒儿的儿子移相哥和窝阔台汗的儿子合丹。
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帝国连年征伐,留守本土的兵力不多,阿里不哥的军队人数不足,被忽必烈军击溃。出木哈儿和合剌察儿率领残部逃走,阿里不哥也放弃哈剌和林,出逃到自己的封地吉利吉思、谦谦州地区。
逃走之前,阿里不哥让阿速带皇子杀死阿必失合兄弟。忽必烈听说后大怒,将阿里不哥的亲信脱里赤杀了。经此一役,哈剌和林落到了忽必烈手中。
忽必烈派阿必失合夺取察合台汗国权力的行为启发了阿里不哥,他决定派亲信阿鲁忽回察合台汗国,去取代小姨子兀鲁忽乃哈敦。
不但如此,阿里不哥还把属于汗庭的中亚河中地区和突厥斯坦委托给阿鲁忽管理,以便为他征集粮食军需。他还命令阿鲁忽沿阿姆河进行布防,防备旭烈兀和别儿哥。
阿鲁忽是察合台次子拜答尔的儿子、兀鲁忽乃哈敦的小叔子,他返回察合台汗国后成了新汗王。这让兀鲁忽乃哈敦很不服气,她去找姐夫阿里不哥理论,结果被囚禁起来。
04,为了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忽必烈必须争取到关陇地区与蜀地,但这片地区仍牢牢掌控在阿里不哥一方手中。
跟随蒙哥汗南征的哈剌不花、浑都海就驻兵在六盘山,阿里不哥任命的陕西行省左丞相阿蓝答儿、参知政事刘太平实际掌控着陕西。成都的密里火者、川东的乞台不花都是蒙哥汗麾下的骁将,川西的纽磷则和浑都海关系亲密。如果他们相互配合,攻取燕京不是问题。
忽必烈设立十路宣抚司来控制华北的局势,特别任命廉希宪为京兆等路宣抚使,去“宣抚京兆、四川”。关陇诸军中,以浑都海实力最强。进驻京兆的廉希宪,一边派使者朵罗台去传谕浑都海,一边成功争取到世侯汪良臣、刘黑马等人的效忠。
廉希宪和副手商廷详细分析了浑都海的动向。商廷认为,拥兵六盘山的浑都海有三个选择:上策是联合精锐向东直捣京兆;中策是聚兵在六盘山固守,等待时机再行动;下策是重装北上,前往哈剌和林(当时还没有发生巴昔乞之战)。而以浑都海有勇无谋的性格,他只会选择下策。
果不其然,暴躁的浑都海杀死使者朵罗台后,不是趁机直捣京兆,会合刘太平、霍鲁海,巩固关中,而是约刘、霍二人与成都的密里火者、川东的乞台不花一起出兵北上。
廉希宪反应迅速:命万户刘黑马、京兆治中高鹏霄、华州尹史广抢先捕获刘太平、霍鲁海及其党羽。至于原来的将校诸官,廉希宪采取宽容政策,晓谕他们为忽必烈效力。
这些官员死里逃生,无不听从廉希宪的号令。廉希宪又急命刘黑马率军南下,诛杀密里火者。与此同时,四川总帅汪惟正杀死乞台不花。阿里不哥一方的大好局势瞬间被破坏,浑都海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趁你病要你命,廉希宪当机立断,甚至没来得及请示忽必烈,就命汪良臣率诸军去堵截浑都海。汪良臣以没有圣旨为由推拒。廉希宪解下自己佩戴的虎符银印给他,又拨出一万五千两白银作为赏金。
为了防止浑都海东进,廉希宪又征发戍卒和家丁,交给蒙将八春率领,他命令八春不许和浑都海军交战,只许通过虚张声势吓唬对方无法东进。果然,浑都海被八春这伙乌合之众成功唬住,他见东部严阵以待,就如廉希宪所料率军北上。
中统元年秋,阿蓝答儿率军从哈剌和林南下接应浑都海。他在西凉府与浑都海、哈剌不花会师,但哈剌不花和阿蓝答儿意见不合,独自引兵北去。浑都海与阿蓝答儿合兵向东,一路上大肆劫掠府库。河西地区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纷纷躲到山谷之中。
浑都海军来势凶猛,驻守河西的阔端之子只必铁木儿被击退,向东溃退。忽必烈听说“诸将失利,河右大震”后,想放弃四川退守兴元。
廉希宪力言不可,忽必烈才急忙调宗王合丹、合必赤、阿曷马以及老将按竺迩等率骑兵增援。援军与汪良臣、八春合兵后,兵分三路迎战浑都海和阿蓝答儿于姑臧(今甘肃武威市)。
汪良臣诸人在合丹的节制下,在姑臧击败浑都海部,之后又追击到龙首山(位于张掖市北),在山丹截住对方。最终,两军在耀碑谷(今甘肃山丹县境内)展开激战。
汪良臣利用陕甘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命敢死队突击浑都海部左翼,与之短兵相接,紧接着绕出阵后,从右军杀出;八春从正面猛烈攻击浑都海部;而合丹率骑兵拦截对方退路。
漫天沙尘中,两军从白天激战到傍晚。浑都海部最终大败,阿蓝答儿自杀,浑都海被杀。浑都海死后,其残部与之前北去的哈剌不花部会合,之后辗转向西,年底到达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占据畏兀儿之地的北部。
耀碑谷之战是忽必烈、阿里不哥内战中的首次大规模战争。此战之后,阿里不哥在关陕地区的势力被清除,再也没有能力向漠南伸手。
由于廉希宪的出色判断,忽必烈在势力最薄弱的西北地区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胜利。自此,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并入元朝版图。
立下大功的廉希宪这一年刚刚三十岁,被忽必烈称赞为“真男子也”。忽必烈拜廉希宪为平章政事,赐给他宅邸。
05,巴昔乞之战后,阿里不哥担心忽必烈对他紧追不放,就派使者告诉哥哥他要和解。他表示会待在封地,等别儿哥、旭烈兀、阿鲁忽三王进京聚会时,一起来见忽必烈。
忽必烈对使者表示,会宽容的对待弟弟。因此,他并没有追击阿里不哥,他将移相哥留在哈剌和林,自己则南下返回开平府。
与此同时,忽必烈还向旭烈兀、阿鲁忽派出使者,承认他们的地位,并划分各自的区域。
忽必烈规定:埃及到阿姆河之间的土地和人民,由旭烈兀掌管;阿尔泰山以西到阿姆河之间的区域,由阿鲁忽掌管;阿尔泰山以东到东海之间的区域,则由忽必烈掌管。
忽必烈和其他汗国使者往来期间,阿里不哥不但恢复了兵力,还得到了妻族斡亦剌惕部的支持,很快便卷土重来。
中统二年(1261 年)十一月,阿里不哥再次出兵。接近边境时,他派使者告诉移相哥,自己是来参加聚会的。移相哥信以为真,对阿里不哥军毫无防备。阿里不哥趁机突袭移相哥,重新回到哈剌和林。
接着,他一鼓作气穿越草原南下,准备直逼开平府。忽必烈急忙调动军队迎战。塔察儿国王,宗王合丹、额勒只带之子旭烈兀(忽剌兀儿)带着军队首先出动;弘吉剌部的纳陈驸马(按陈驸马之子,娶铁木真孙女薛只干公主)、亦乞列思部的帖里垓驸马随后率所部跟进;忽必烈也亲自率领怯薛军和汉军北上。
双方在火札·孛勒答黑山旁边的昔木土脑儿(又称“析门台”“石木谩都”“失门秃”,今蒙古国尔加兰图东)展开大战。
合丹斩杀了阿里不哥的先锋大将合丹火儿赤及三千士兵。塔察儿国王与合必赤等分兵奋击,大破阿里不哥军,杀死了很多斡亦剌惕人。阿里不哥溃败,向北逃走。忽必烈亲率大军向北追击五十余里,迫降其将阿脱等人。
之后忽必烈不再继续追击,他对诸王说:“不要去追他们了,都是些不懂事的孩子,他们会明白过来,后悔自己的行为的。”忽必烈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兄长风范和宽容大度。
06,昔木土脑儿之战结束十天后,充当后卫的阿速带皇子赶来与阿里不哥会合。听说忽必烈已经退军的两人,经过一番商议后,再次折返回来,在合兰真沙陀附近的失烈延塔兀与忽必烈的军队交战。
战事从午后开始打响。忽必烈军很快击溃阿里不哥的右翼,但无法挫败阿里不哥的左翼。两军一直战斗到夜晚降临,也没有分出胜负。到了深夜,双方不得不休战,各自收兵回到自己的斡耳朵。
适逢寒冬,不少士兵因为在遥远的路途上急速行军而死。忽必烈接到消息称,益都行省李璮心怀异志,于是立刻率军南返。阿里不哥则是因为后勤供应不上,不得不停止战斗,退回哈剌和林。
局势又回到了最初的拉锯状态。由于忽必烈已经切断了漠南汉地对哈剌和林的供给,物资严重不足的阿里不哥只能依靠中亚的河中地区。因此,他数次要求阿鲁忽支援武器和粮食,阿鲁忽却充耳不闻、置之不理。
此时的阿鲁忽早已经脱胎换骨,不再是昔日的跟班小弟,而是野心勃勃的察合台汗国的大汗。他利用阿里不哥的任命,迅速在中亚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不但控制了察合台汗国,还掌控了属于汗庭的粟特旧地和突厥斯坦等地,就连别失八里等地的官员也纷纷向他投诚。
阿鲁忽征调了大量牲畜、马匹、武器、粮食,但就是不给阿里不哥送去,而是自己侵吞了。面对阿里不哥不断派来的使者,他先是忽悠拖延,后来干脆直接拘捕杀掉他们,转而向忽必烈派出使者。阿里不哥听说使者被杀,愤怒地杀掉了阿鲁忽的使者,决定整军去打阿鲁忽。
阿里不哥前脚离开哈剌和林,忽必烈任命的尚书怯烈门、平章政事兼大都督赵璧后脚就跟随塔察儿国王进入哈剌和林。他们一到哈剌和林,就宣布免征哈剌和林当年的赋税,从而受到哈剌和林及周围各部落的拥戴。
07,中统三年,阿里不哥命哈剌不花为先锋,向西进军叶密立。处于哈剌不花监视之下的贵由汗第三子——大名王禾忽,与阿鲁忽一样,有意投靠忽必烈。哈剌不花来到叶密立,禾忽就经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转移到了忽只儿。阿鲁忽也来到忽只儿,还杀死了阿里不哥任命的镇守官唆罗海。等哈剌不花撤军后,阿鲁忽返回了叶密立。
五月, 阿里不哥来到西域。 阿鲁忽、 禾忽的军队不敌, 向西溃败一千五百里,撤到孛劣撒里。阿里不哥紧追不放,与阿鲁忽、禾忽的军队在孛劣撒里展开激战。阿鲁忽、禾忽再次战败,退走换扎孙。一路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阿鲁忽、禾忽奔走不剌城(今新疆博乐市)。九月,哈剌不花率军追到。阿鲁忽、禾忽在不剌城西五里处奋力抵抗,两人击败哈剌不花,并杀死了他,还把他的头颅割下来送到忽必烈处报捷。
阿里不哥并没有气馁,中统四年,他让阿速带皇子率领精锐骑兵突破铁门(位于今新疆库尔勒市以北八公里霍拉山与库鲁克塔格山之间的峡谷),攻占察合台汗国的都城阿力麻里,并对那里进行了洗劫。猝不及防的阿鲁忽带着妻子从伊犁沐涟逃到忽炭和可失哈耳(今新疆疏勒县)地区。
胜利者阿里不哥来到阿力麻里。四月,他越过天山继续追击阿鲁忽,占领浑八升(今新疆阿克苏市南)等地。阿鲁忽被迫退到忽炭、可失哈耳一带。
此时,阿里不哥占据天山以北,阿鲁忽占据天山以南,忽必烈占据漠北。
阿里不哥的阵营首先支撑不住。阿里不哥变得越来越暴虐,开始肆无忌惮地杀戮无辜军民,让大臣们感到寒心。很多大臣都说:“阿里不哥竟然如此残酷地糟蹋成吉思汗征集起来的军队,这样下去谁还敢追随他?”
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缝。中统五年(同年改元“至元”)春天,阿力麻里发生饥荒。这时候,旭烈兀汗的儿子出木哈儿借口去撒马耳干治病,率先离开阿里不哥。
阿力麻里的饥荒越来越严重,然而阿里不哥丝毫不怜惜子民,饿死者不断增多,就连阿力麻里的长老们也多因为饥饿而死。被阿里不哥军士欺压的人们,纷纷乞求神灵庇护。
某天,阿里不哥正在忘情地寻欢作乐,忽然一阵大风刮来,撕破了他的丝质朝会大帐,折断了营帐的支柱,很多人因此受伤。
这件事被所有的人认为是不祥之兆——阿里不哥不是上天认可的大汗,他在臣民面前建立的威信迅速土崩瓦解。
驻牧在阿勒台沙碛前扎卜罕沐涟河(今扎布汗河)的蒙哥汗嫡子玉龙答失,派人去向阿里不哥索要父亲的印玺。阿里不哥将印玺交还给玉龙答失,玉龙答失转头便带着印玺投奔了忽必烈。
阿里不哥势力大衰后,忽必烈还没来攻打兄弟,避居在忽炭、可失哈耳一带的阿鲁忽却率领军队悄悄逼近阿力麻里。
阿里不哥立马释放了之前被他囚禁起来的小姨子兀鲁忽乃哈敦,想让她与阿鲁忽争夺察合台汗国的汗权。
但阿鲁忽并没有如他所愿,而是迎娶了嫂子兀鲁忽乃哈敦。为了讨好她,阿鲁忽还立她的儿子木八剌沙为继承人。阿鲁忽的一系列操作,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察合台汗国的统治。
原本拥有一把好牌的阿里不哥,不仅没有利用军事、地理上的优越条件,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优势,反而因为自己的愚蠢短视,造成了很大的失误。结果,观望中的中亚诸王纷纷抛弃他,没有人向势穷力竭的阿里不哥伸出援手。
孤立无援的阿里不哥政权解体,只能被迫向忽必烈投降。
七月,他回到上都,觐见忽必烈。历时四年的黄金家族内乱就此画上句号,二汗相争的局面到此结束。
投降的阿里不哥,没有等来忽必烈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对他进行审判,就在两年后死了。
在漠北根基薄弱的忽必烈并不敢大肆株连,只是处死了追随阿里不哥的十余位高官。蒙哥汗诸子和阿里不哥诸子,依旧盘踞在漠北封地,他们是忽必烈的心腹大患,并在之后为忽必烈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事实上,阿里不哥之乱结束后,最大的获利者并不是忽必烈,而是阿鲁忽,他不但得到了察合台汗国,还攫取了汗庭在中亚的直属地。
表面上的胜利者忽必烈,失去了大汗往日的地位和权力。大蒙古国名存实亡,黄金家族的骨肉血亲们彻底撕下遮羞布,迎来了谁的拳头硬谁就可以上位的时代。
就是这样。
参考资料:你一定爱读的中国战争史元朝
保时捷女人引发的舆论哗然是否可以警醒那些类似的没有涵养的暴发户?
37万233
万物皆自然mxf
21小时前 · 重庆杯水车清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文化领域创作者
万物皆自然mxf
19分钟前 · 重庆杯水车清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文化领域创作者
我是重庆人,这件事就发生在我的家门口。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透露出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
一
什么叫富贵?富指的是有钱有实力。贵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社会身份,以及他的道德修养,达到了一定的状态和程度。并且这种状态和程度是乐于被人接受的。
有人只富不贵。比如近几年看到了很多有钱人做的一些令人作呕以及犯贱的事儿。
有人只贵不富。比如社会上涌现出很多见义勇为的好人。以及含辛茹苦帮助了无数的家庭和多数社会自然人,并且自己非常贫穷。但他们的行为却引起了社会的共鸣与认可。赢得了一份尊敬。
大富大贵 社会涌现了很多。比如一些捐款的名人以及社会各界企业的老总。我们在新闻媒体上看到很多。
1950年以前的中国。如果发生了相同于今天的这样的事。结果可能不是这样子的,媒体也不会一边倒。
那时的彼此相安以及心理较量,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1960年以后。随着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富 被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代表。尝尽了无数的苦头与灾难。在当时那个时代,几乎就是淡富色变。如果在那个时候发生今天这样的事,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1970年以后。中国对外的大门逐渐敞开。明智处于初期开放状态。外国,进口,电影,以及西方文化。正触动着社会上每一个大梦初醒的人。如果在那个时候发生今天这样的事儿。至少媒体不会一边倒。
1980年以后。改革开放彻底形成。西方文化充斥的整个中国。当然有点始料不及的感受。各类的民族自由。所谓的法治民权。也在一步步唤醒,社会上所有的自然人。如果在那个时候发生今天这样的事儿。媒体同样会一边倒。但很有可能倒向了保时捿一方
1990年以后。改革开放正进入一个初步成型的阶段。当然在这个时候政府也遭受了始料不及的。外部空间的。异端攻击。在当时那样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的事,既没有人关注,也不会发生到哪里去。
2000年以后至今。政府,国家,时代,科技,法律,尊严,民主,自尊。因为至少在这个时候,文盲已经几乎没有了。已经没有谁还在说,从来不看新闻。当天国内国际周边发生了哪些大事?一问他,他说一不三不知这种人几乎没有。这个过程发生的所有事牵动着每一个人。
国家要强大,要振兴,要在国际社会上有一定的立足点。
个人个体自我价值的体现达到了空前的膨胀。
每一个人尤其在价值观的取向面前发生了极端的分类。
有崇拜金钱的,有崇拜宗教的,有崇拜自我安慰的,也有无所事事的。
崇拜金钱的。崇拜金钱的,仿佛自身有无限的能力得不到施展。
崇拜宗教的,总是在迷茫中自我反省检讨。而又无所适从。
大家众所周知,不要说是人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这么一个无聊状态。在中国最有特色的广场舞。大家都看到了,旁边的小狗几乎没有哪一只不会跳。这确实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一个普通的社会自然人。在一个自然的家庭生存长大成熟。这期间他会经历很多事情。每一件事情从他的身上经过,会导致他对这个社会将来做出相同的反应。
国家在反腐倡廉这一块已经下了大力度。
国家在创建和谐社会这一块已经下了大力度。
国家为让所有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一块也已下了大力度。
国家在打黑除恶这一块,让所有百姓都看到了真实现象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是曾经大唐盛世才出现的现象,现在也是这样了
网络是个很神奇的东西 有些时候他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走向哪个方向 本身路边插挂是一件很小的事 发生路怒也是每日常见的话题
现在的普通百姓 已经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对老师的不满,对公务员的不满,对社会的不满,对自己的不满 这次重庆渝北的汽车事件,就是个很偶然的事件 但是生活中往往就有这样的事儿
比如康师傅和统一 竞争对手没有谁打的败他们 美团连想都没有想就把它击垮了
比如说微信智能手机 连想都没想 打败了照相机,传真机,复印机 甚至是包括银行
再比如说,这次保时捷的女司机 连想都没想,这一巴掌下去煽动了十亿人的心
那位开奇瑞车的小哥 想都没想自己背后的团队竟然是如此的庞大
事件至此,该所有人冷静的思考和反映一下
既包括每一位民众 也包含每一个公职人员 同样还有我们的管理机构
任何一个事情的发生,它都不是偶然 它必有背后长期的沉淀
作为普通民众,该怎样自我消化现今社会的种种现象
作为管理机构 是应该等到事件出来再去解决 还是在出来之前的前期管理,就不让类似事件的发生
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民众思考的问题
最后 这件事本身不是什么大事
普通大众百姓既不要借此去发挥
管理机构也更不该借此恶意隐瞒 这是需要整个社会拿出一颗坦诚的心来面对我们自己的祖国母亲
在此建军节之际 祝福伟大祖国 强大,强大,强大。
编辑
搜索
打人保时捷女抖音
45岁保时捷女照片
保时捷车主下跪
打耳光最新视频
重庆保时捷女抖音
保时捷女子抖音
上李邕的意思?
上李邕是指读李邕的著作,学习李邕的思想和理论。原因是李邕是唐代教育家和文学家,他对于古汉语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著作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仍然对今天的人们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在文学、机械和天文学等领域都有较高的成就,深受后人推崇和爱戴。因此,学习李邕的思想和理论,有助于扩展我们的知识面和开阔我们的思路。 除了李邕的著作,还有一些其他的经典著作,例如《论语》、《庄子》、《道德经》等等,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经典之作。这些文本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文化等方面的真正精髓,对于今天的人们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唐朝没有丞相这个称呼吗?
在一些历史类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某人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历史人物古代并不在少数,比如代替武成王执政的周公,汉武帝托孤重臣霍光,蜀汉丞相诸葛亮,甚至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都是位于这样的一种地位上,这些人中有的人是丞相职位,比如诸葛亮,更多人并不是担任的丞相职位,而要说到古代某一个官职也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那么这个官职也就古代的丞相了,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丞相和宰相的说法,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丞相是古代正式官职,而宰相并不是具体的官职,也就是说某个人可以担任丞相职位,但是宰相这个官职确是不存在的,这里宰相只是一种泛称,它是指代除了君主外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也就是说丞相属于宰相,但是宰相并不仅仅指代丞相,因为各朝各代最高行政官员的官职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明清时期丞相被废除,但是依旧存在宰相的原因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宰相的演变历史吧!
丞相这个官职出现的很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个时候丞相仅为相国副手,在吕不韦被免职之后,相国这个官职也就没有人担任了,这样丞相也就保留了下来,在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也就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这里面最被人们熟悉的丞相自然就是李斯了,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面更是联合赵高帮助胡亥登上皇位,不过结局却很凄惨;汉朝建立之后,基本上延续了秦朝的制度,自然丞相也就保留了下来,像萧何、曹参都是汉朝开国著名的丞相,甚至留下了“萧规曹随”的成语,不过后面丞相改成了大司徒,一直到东汉末年丞相官职不复存在了,根据《汉书》记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
当然东汉末年,曹操重新设置丞相官职,并且曹操始终担任着丞相,这是在恢复汉朝初期的独相的设置,而蜀汉诸葛亮也是类似于曹操的地位,他的丞相官职也是独相,仿效的是汉初的设置,两人的丞相都是能够独立开府的,真正的做到了独揽朝政的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废除了宰相制度,将原本属于诸葛亮的权力一分为二,分别授予大司马和大将军,而曹魏更是废除了丞相制度,在曹魏宰相应该属于录尚书事的官员。
可以说历史的进程就是从独相到群相的过程,汉朝最开始设置单一丞相,后面设置左右丞相,等到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个时候宰相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多,等到宋朝的时候,设置参知政事,也就是副相,像范仲淹、王安石等人都是担任过这个官职的,所以他们也是宰相了;来到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最开始设置左右丞相,像徐达和李善长都是担任过丞相官职的,最后在胡惟庸被杀之后,丞相的官职也就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了,此后明朝的宰相就是内阁首辅,最出名也是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就是张居正了;清朝承袭明朝的制度,并没有设置丞相,所以辅佐皇帝处理朝政的大学士就是宰相,所以我们在一些清宫戏中看到某个官员被称为什么相,比如索相(索额图)等等,就说明这些人担任了殿阁大学士了,这一点和珅毫无争议的宰相,刘墉差一点不是,在最后关头坐上了殿阁大学士,也算是搭上末班车了,至于纪晓岚就算不上了,因为他最高仅仅做到协办大学士,也就是殿阁大学士的副手,仅仅差了一步而已。
那么下面来谈一谈唐朝的宰相吧!
唐朝是没有丞相这个官职的,因为唐朝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这样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也就是说宰相的数量理论上是三个人,也就是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的长官尚书令、纳言(侍中)和中书令,而唐朝第一任尚书令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之后无人敢担任尚书令一职,原本他的副手尚书左右仆射成为了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也就说明初唐时期尚书左右仆射以及中书令和侍中都是宰相,这就是一个群相的设置,使得宰相权力不能够集中于一个人身上。
不过即便是这样的设置,也不能够让皇帝们放心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所以唐朝皇帝也就设置了“政事堂”来参政议政,最初有权利参与的人都是三省长官,不过因为三省长官地位尊贵,并且基本上都是功臣贵族掌控,很多时候他们并不一定是皇帝信任的人,但是人家地位在那里,皇帝还不能够不任用,这个时候皇帝自然是想要将自己的亲信纳入到宰相的圈子,所以李世民也就开创了政事堂,并且特意设置了两个临时性的职位,让原本地位达不到三省长官的其他官员,能够进入政事堂议政,所以这些人也就成为了宰相,这样扩大了议政的范围,既能够分散宰相的权力,也能够保证议政的质量。
李世民开创的两个临时性官职也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为唐朝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最高长官就是正三品,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李世民就能够将三品之下的官员纳入到宰相群体中,所以唐朝的宰相群体很大,唐朝初年李绩等人没有做到三省长官,但是就是凭借着这两种官职,成为了宰相群体中的一员,而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参与朝政的官员原本地位等同于三品,或者三品以上,所以增加这个称号,也就等同于中书门下相同的地位了,而资历在四品及以下的官员参与朝政,给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职,在武周时期,被武则天改成了“同凤阁鸾台三品”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所以正是因为狄仁杰担任了这样的官职,才是古代的宰相了。
另外在李世民时期,还有一种情况也是丞相,这个就是参预朝政,其实这个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平章事”的雏形,李世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自己亲信的人参与朝政的处理,所以给予了一部分官员参与朝政的权力,也就进入了“政事堂”,这里面早期担任谏议大夫的魏征,担任刑部尚书的张亮,以及担任兵部尚书的侯君集,都是因为这个身份成为了宰相,可以说张亮和侯君集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真正做到了出将入相了,当然李靖和李绩也同样如此,只是李靖做到了三省长官,而李绩凭借的是“同平章事”的身份而已!
所以唐朝没有丞相这个官职的设置,宰相也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担任,反而相成了宰相群体,实行的也就是群相负责制了,除了三省长官外,所有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成为同平章事)”的官员,就算是地位是四五品的官员,也拥有了宰相的身份,而他们都可以被称为宰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