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先烈,希望将此行为一直推崇下去?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对你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如果能把白事从简一直推崇下去,我非常理解和支持。
疫情期间,因为担心人员聚集,导致疫情传播,所以白事从简,这是一种权宜之计,但是我是真心希望这种做法能一直坚持下去,因为这样利家、利民、利国。
一、利家。丧葬大操大办浪费大量钱财,给群众增加经济负担。我国的丧葬习俗因为攀比或者怕人讥讽、嘲笑等原因,人们不得已才大操大办。丧葬方要花费大量钱财,少则上万,多则十几万,这些钱财多数用来购买一些丧葬用品、请人吃饭、租用设施方面,给有些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利民。重葬不重养,不利于家庭养老。很多老人生前得不到子女孝顺,无人照顾或照顾不周。很多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处在有病不能看,生活质量不高的境地。可是在老人去世后,子女却出于面子考虑大操大办,这对老人毫无用处。我们国家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若这种风气持续下去,很多老年人的权益和生活会得不到保障。我们要把对老人的孝敬引导到生前奉养和孝敬上来。
三、利国。传统丧葬习俗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中国式葬礼要焚烧很多纸制祭品,还会在骨灰盒外另置棺木,更不用说很多地方要建造豪华墓地,这样不仅浪费钱财和木材、土地等资源,还会污染环境。
总之,我坚决理解和支持白事从简。希望大家移风易俗,有选择地继承丧葬传统习俗,把对老人的孝敬用到老人生前,用更文明、更经济的方式来寄托我们的哀思,树立时代新风。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希望能帮到你。
大家对上坟不让烧纸有什么看法?
梨花白,杏花红,春雨霏霏,不知不觉,时节又到了清明。
清明,清明,水至美为清,日月双悬为明。清明时节,常有纷飞的雨,染绿了如烟的柳,点染着盛开的花,蒙上薄薄的雾,淡远了青青的山。
清明,是春天最美的时节,已没有了春寒的料峭,天气一天天暖起来,春风一天天柔起来,处处花红柳绿,惠风和畅,是踏青的好时节。
而中国人的清明,又是一个极特殊的节气。我们常常在这一天,给祖先扫墓,寄托哀思,追念逝去的亲人,祈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一切安好。“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每当此时,念及世界上曾经最疼你的那个人如今已是天人永隔,此生再无可能相见,心中的痛与殇,痛到极致,难以言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写清明的杰作。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思之,令人无不哀伤叹惋。
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节日,这一天,人们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这一习俗延续数千年,通过祭祀扫墓,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悠悠岁月,千载以降,每个人,每个民族,都应该记得,都应该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文化的源流在哪里这些问题。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根之萍,内心就不会惶惑和迷惘。
传统的扫墓方式,有献花,供奉祭品,鞠躬行礼,还有烧纸钱的传统。这些形式,都是为了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敬。但是,其中的安全隐患,也不可小视。由于清明扫墓,引发的安全事故,诸如山林火灾之类,频频发生,一些地方,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甚至危害了人们生命健康及财产的安全。这些高发的事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就在几天前的3月30日,四川省西昌市发生的森林火灾,由于风势较大,山火迅速蔓延。31日,19名参与西昌森林火灾扑火人员壮烈牺牲。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一年前——2019年3月31日,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4名地方扑火人员牺牲在了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扑救现场。这些重大的森林火灾,其损失,是无可估量的。为了尽可能规避火灾的产生,全社会都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清明扫墓期间,提倡大家不要烧纸,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类似火灾的发生。还有一点,目前,新冠肺炎病毒还没有完全消除,疫情的防控来不得半点马虎。人们减少去公共场合的聚集,也是减少交叉感染的方式。
此外,建议采取其他的文明祭扫、低碳祭扫的方式,比如,为了减少公共场所人员聚集,倡导开展网络祭祀,以网上拜祭、献花、寄语、悼念等方式表达清明哀思。
目前,有的城市开通“云祭扫”平台,市民可通过网上时空信箱、抒写追思祭文等多种形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感,以新的方式缅怀先辈,弘扬传统,共同倡树文明祭扫、安全祭扫、绿色祭扫新风。
带上小孩去祭拜烈士有几个地点?
一般都去烈士陵园。公祭程序9项内容包括:主持人向烈士纪念碑(塔等)行鞠躬礼,宣布烈士公祭仪式开始;礼兵就位;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宣读祭文;少先队员献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烈士敬献花篮或者花圈,奏《献花曲》;整理缎带或者挽联;向烈士行三鞠躬礼;参加烈士公祭仪式人员瞻仰烈士纪念碑(塔等)。整个程序需要演奏3首歌,即国歌、少先队队歌、献花曲。
寺和庙到底有什么区别?
好的,我来回答!
小时候,有两段关于寺庙的描述牢记于心,但很长时间内一直不解。其一为: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身边有个小和尚……”
“居庙堂之高则由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既然庙里住的是老和尚和小和尚,那么,政治家范仲淹为什么要说要“居庙堂之上”呢?难不成,他是要出家为僧么?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当时也没有解释,我一直纠结了好些年。
后来才知道,寺和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是人们在语言习惯中牵强把他们组合到一起,久而久之,也就有了寺庙这个称呼。
一,先说说寺的来历
有人说,“寺”就是和尚尼姑修行的场所,其实这话也不完全对。
“寺”这个字形成时,中国还没有佛教,更没有和尚。《说文解字》里,对寺这个字是这样解释的:形声字,由土和寸组成,表示不容猜疑变化等,加上有官署之称,寺也就是有法度的意思。
也就是说,这个字跟佛教、和尚毛钱关系都没有,只是官署机构的名称,比如太常寺、大理寺等等,是以前官员任职的地方。佛教在东汉初年传入我国以后,很受古代王朝统治者的重视,认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对民众有教化作用。汉明帝刘庄对此非常重视,于公元64年派人去西方寻求佛法,在公元67年的时候迎来印度高僧。
印度高僧来到首都,让他们住哪儿呢?
当时汉朝有专门的外交机构,名叫鸿胪寺,主要负责召待外国使节的。于是,刘庄就特意安排鸿胪寺的官员,让他们把两位高僧接到寺里,好吃好喝地招待。
可人家高僧是来弘法的,并不仅仅到这里吃吃喝喝的,总得给他们安排一个弘法的场所啊。应僧人的请求,第二年,刘庄就在鸿胪寺的附近,按天竺的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
这些房屋隶属于鸿胪寺,所以按照照语言习惯,就被称为“寺”。而这两位高僧来到洛阳时,有两匹白马驭经随行,故首座寺院取名白马寺。
所以说,白马寺就成了中国佛教徒的祖庭!由于佛教的发展和盛行,后来就兴建了一些建筑场所,供僧团教授佛法、居住、学习、修行,这样的建筑场所就都称为“寺”。这些寺院由国家出资兴建,相当于国家公办的教育机构。
东汉灭亡后,经历了三国、两晋乱世,到了南北朝时,佛教在民间更加流行。所以官办的寺庙渐渐式徽,而民间捐资兴建的寺院渐渐兴盛,很多的名刹广庭都是在这个时期建造而成的。
自此以后,寺就成了僧人居住的专属地。无论信佛不信佛,要知道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也是智慧的教学。寺院就成了教化众生的场所,是传授教导佛法的地方。比如北京市著名的戒台寺、潭柘寺,杭州著名的灵隐寺,开封的相国寺等等。
二,再说说什么是“庙”
自古以来,庙是祭祀的地方。在我国人们的信仰中,应该说庙比寺高一个等级,寺院住的是人,庙里住的是神,是圣贤,是祖先。
咱还是从《说文解字》来认识一下这个字:
庙,繁体字为“廟”,由“广”和“朝”构成。 “广”为形旁,汉字中以“广”为意符的字的初义均与房屋有关,这里表示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即宗庙。“朝”除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外,还有“朝廷”的意思,它还表示被祭祀者是一些与朝廷君王一样应受到尊重的人,或者宗庙与朝廷一样同时受到尊重。
在《礼祀·祭法》中说:“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除了祭祀和朝廷有关的人,在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思想中,庙里还供奉各路神仙,表达古人对于神仙的崇拜。因此也就有了“土地庙”“龙王庙”“天爷庙”“王母娘娘庙”、“送子娘娘庙”等等。
有了此种俗信,古代的人们就常常搞一些祭祀活动,以祈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平安。
后来,人们认为一些圣贤也是神明的存在,为了纪念古圣先贤便相继建造了一些庙宇,比如关帝庙、孔庙、屈原庙、武侯庙、岳庙等拿。还有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叫做太庙。
如果能够死后配享太庙,那是莫大的荣幸,所以清代名臣张廷玉被雍正皇帝恩准配享太庙之后,在跟乾隆皇帝探询身后事时,而,乾隆皇帝始终不松口,最后张廷玉死不瞑目。
总之,庙就是人们供奉的神仙、先贤、祖宗居住的所在。
也就是说,人们所供奉的庙宇分为多种,或者与国家社稷有关,或者与内心感应有关,或者出于民族崇拜,等等。所以说庙和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个是僧人传扬佛法的地方,一个是人们祭祀供奉的地方。所以说,白马寺不能叫做白马庙,关爷庙更不能叫成关爷寺。直白地说,寺就是外来宗教的一个宣讲场所,而庙则是历代炎黄子孙纪念国殇以及忠孝人士的场所。在寺里所供奉的是佛,而庙里所供奉的是神。
三,既然两者不属于同一概念,为什么人们还常把它们混为一谈呢?
严格来说,无论是寺还是庙,原本它们都跟佛教没有什么关联,都是奴隶、封建制度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寺跟佛教有了些许关联,倒是把它本来的用意给模糊了。说起“寺”来,恐怕很少有人还能想起鸿胪寺、大理寺等朝廷机构了。
可是,庙则是至始至终没有与佛教产生交际。
但是,寺跟庙还是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是人们焚香叩头的场所,寺庙让人心存敬畏。
其次,这些地方大都庄严肃穆,内有威严的塑像。
再次,还有一部分寺庙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内部既供奉佛祖,也供奉神仙或者传说人物。久而久之,人们也许就把寺跟庙混为一谈了。
人们口口相传,渐渐形成了的“口误”,也就有了寺庙一说。
后记
其实,在古代的正式文本及诗词中,从来没有寺庙一说。寺就是寺,庙就是庙。
比如对于佛教徒修行之处,仅以寺或者庵来界定: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说,儿歌中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应该属于乡村俚语,大凡有点学识者,是不会这样编的。
而范仲淹先生的“居庙堂之高”,“庙”指“宗庙”,“堂”指“殿堂”。“庙堂”二字连在一起翻译为“朝廷”这是身居高位的另一种说法。古代的文臣武将,能够入祀太庙,那是一种最高的荣誉。
现在一些人把寺和庙混在一起,这只是南北朝之后佛教泛滥的产物,就等于将古代的学校和祠堂概念混淆了。
一家之言,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谢谢!
祭奠的意思是祭奠亲人?
祭奠的对象,不一定单指亲人呢。祭奠的意思,是指在死者灵前或墓前等地方举行仪式,表示追念已经逝去的人。
我们可以祭奠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也可以祭奠为了保卫祖国而牺牲的死难烈士,以及祭奠那些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做出巨大贡献的先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