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岛大巨变,有哪些好玩的休闲类游戏?
看到这问题我很兴奋,因为我对这块在熟悉不过了,最近休闲好玩的游戏有:
1、虚空之虫
益智闯关,随着游戏的进行,玩家有不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富有哲学性。
2、树叶精灵。
就是辣么美!
3、伯特伦费德历险记
解谜类,一个看不起福尔摩斯的侦探,破解大案。
哥特式风格,超棒的故事线。
4、冰冻时间。
(有两部,玩法一样,但还是分成了两部,玩第二部好了)
5、灯光机器人
玩家可以在游戏里设置简单的程序,从而用恰当的回合数到达目的地。
这个很萌,如果你是程序员,一准喜欢。
6、里奥的宝藏
动作闯关。
就是它,让我走上了手游解说的路,画面有质感,关卡耐玩。
7、魔法森林
游戏制作者简直就是拼图狂魔,所有卡住我的部分,都是拼图啊我摔!
8、在一起
两个角色同时进行,行动方向是完全相反的,目的地却是唯一的。
小制作,萌萌的爱情。事实证明,即使你不搞基,也能找到真爱。
9、黑暗旅行
主角是一个小精灵,上蹿下跳闯关,只为寻找光明。好伤感,为什么我想起了小精灵多比...
10、机械迷城
益智解谜大制作,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满分5分的话,我打100分。
大制作,完美!画风美,关卡难,角色萌出血。
11、雷曼·丛林探险
我得说,这是我玩过的最酷最好玩的跑酷游戏。
12、飞行者兄弟
益智解谜手游,同时操纵两个角色,解锁不同场景。
双角色切换操作,不同人物有不同能力。好玩到爆,可惜有内购。
13、卡巴之旅
安卓版的操作感有点不好,但如果你第一次玩这种物理反光类的游戏,一定会爱上他。
14、小鸡二人组
解谜类游戏,清新可爱。场景虽然少,但每个场景都有很多彩蛋,值得玩家细细摸索。还有,这游戏俩结局~
这个超萌又有爱,虽然我是个铁汉子,可是我被萌化了啊!唯一缺点,关卡太少。
15、破碎大陆
孢子联合同类,在各种困难环境中生存,到达出口。
大制作,谁都想不到一只小小的孢子,在森林中竟是如此危险。快点保护他!
16、爱丽丝与奇妙之馆
你以为只是简单的推箱子?naive!明明是在与命运赛跑!
旋转画面,使小小爱丽丝顺利到达出口。
冒险岛最强职业是?
如果是《冒险岛ol》,这款陪伴了我15年的网游
容我吹一波
横版网游巅峰之作
有着网游里最强的BGM
网游中最令人难忘的地图设计
还有网游中最吸引人的职业设计
耐玩性极高的同时,又具有创意的副本
大多数NPC令人印象深刻
冒险岛大巨变以前的版本,是真的太强了
即便更新了大巨变,它依旧有着别的网游无法模仿的优点
比如各种外传性质的剧情副本(校友记就是其中之一)
希望冒险岛ol能换个代理继续走下去吧
早年大家玩过哪些画质低劣却很有感觉的经典游戏呢?
感谢邀请,我是狂狼。
关于这个问题,我发现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才算是完美回答:画质低劣、很有感觉、经典游戏。作为一名80后,狂狼接触游戏还算是比较早的,从最早的小霸王游戏机,到各地开花的街机厅,再到烟雾缭绕的黑网吧,都是当初难忘的记忆。在这个时期,符合以上三点的游戏还是能列举出不少的,我就大概说说几个我接触过的几款游戏。
1、魂斗罗1代、2代
想必没有人不知道这两个游戏吧?但有一点你可能不知道,在那个年代,魂斗罗的精髓,就是单人游戏的时候,比谁最强,能在3条命之内打通关;双人游戏的时候,比谁最笨,谁先把自己的人死没了,去跟对方“借人”。当初我跟小伙伴不知道因为多少次在家偷偷玩这个游戏太入迷而被家长抓住挨揍……
2、双截龙2代、3代
这两个也不用多说了吧,充分享受拳脚交加、拳拳到肉的快感吧!反正就是一个字:干就完了!只是千万不要在小伙伴残血的时候手欠过去给一下重击哦,容易引发真人PK……
3、天使之翼(足球小将)2
这个游戏可能小众了一点,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它是日语版,而且流程超长,一共有6大关33小关,而且每一大关从第二小关开始每输一场,就要倒退到上一小关。想要一口气打通关几乎不可能,可那时候游戏机和卡带没有存档一说,也不存在模拟器可以随时保存存档,想要中途续关的话,只能靠每一场比赛开始之前记下专门的日语密码,然后下次游戏的时候从游戏主界面输入日语密码才能接上,这对于当时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之所以喜欢这个游戏,完全是因为当年最流行的一部动画片:《足球小将》,我尤其喜欢这部动画,看到这个游戏自然是如获至宝,为了能续关,我拿着一支铅笔一个练习本趴在电视前,仔细的记着当年对我来说如同天书的日语密码,而且每过一关就实验一次,看看是否正确。我用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才把这个游戏打通!虽然因为语言的原因看不懂游戏剧情,但看到通关的那一刻,感觉还是无比骄傲的,因为我是我们这群小伙伴里唯一一个能做到的!而且日本队让我把等级练的,随便一个替补队员上场,都能用普通射门一脚射穿最后一关巴西队的球网,而且还是连着守门员一起飞……密码整整记了厚厚的一本,在小伙伴中成为了“武林至宝”,被争相传阅。(在这里,狂狼偷偷问一下:有跟我同样记录密码本的小伙伴吗?[what][笑])
4、三国志2赤壁之战
这个游戏更不用我多说了吧?街机厅的代表之一,最多可以四人一起合作,玩的那是相当的嗨了,尤其是打完第二关夏侯惇吃包子的时候,几个人一起拍摇杆……街机厅老板骂骂咧咧地拿着拖把、扫帚就冲过来了……
5、反恐精英(CS)1.5
电脑上的枪战游戏经典!还记得放学后在学校附近的黑网吧约战吗?某两个班级男生为了追一个女生而约战,方式就是网吧开黑选地图5V5。仓库地图、沙漠2地图、bloodstrike地图、车站地图、意大利地图……还有更多更经典的地图实在是数不过来了。
总结:其实狂狼还有很多想说的游戏还没有说到:超级玛丽、沙罗曼蛇、热血高校、恐龙世纪、三国战纪、西游记释厄传、暗黑破坏神、红色警戒……甚至还包括普及率没那么高的掌机游戏,要是算上那就更多了,都是符合题主画质低劣、很有感觉、经典游戏这三点要求的。虽然现在的游戏画面越来越精美,但可玩性却不一定要比八九十年代的老游戏高出多少。老话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游戏也是如此吧,至于其他的,交给时间来检验吧。我是狂狼,感谢大家的怎么样。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的话,可以给我一个点赞加关注,谢谢大家![呲牙][呲牙]
冒险岛大巨变是哪个版本?
顽童冒险岛,挺不错的,079版本,也就是大巨变前的版本,说实话我玩过很多sf,这个是我玩过唯一觉得不错,氛围很好,里面认识了一些朋友,每天一起打黑龙,扎昆,有当初小时候玩冒险岛的感觉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家庭喜欢送孩子参加出国游学夏令营?
正文开始前,申明一下。由于我生活在北美,所以本文介绍的是美国和加拿大的情况。我所说的“游学”、“夏令营”,指的是直接报名国外当地小孩会去的夏令营,而不是国内组织的“旅行团”式的游学项目。
第一,出国游学的孩子增多是留学低龄化的必然产物。游学夏令营就像是出国留学的试用品,做得好了还有可能帮助以后申请国外的学校。目前来说,初中生、高中生是游学队伍的主力军,也有不少小学生加入进来。
第二,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差距在缩小。如果说80后接受的还是传统中国教育,90后就已经在各种批判中式教育的呼声中变得越来越西化了。现在的孩子,上省重点都不如上国际学校,家长们都在争先恐后为西式教育买单。孩子们有条件小小年纪就把英语说得很溜,自然会向往到国外去看看,和外国小孩过一样的假期。
这样的教育趋势好不好就此打住不说(可以讨论个三天三夜)。
国外的夏令营本身的确很值得北美夏令营的传统、核心价值观,是国内机构难以效仿的,更何况还100%能提升英语。
1.夏令营让孩子远离手机和网络游戏
夏令营起源于北美,150多年前它的创建是为了让城市里的孩子接触大自然、多到室外活动,现在是为了让成天盯着手机和电脑屏幕的孩子多接触人、练习与人交往的技巧。虽然五花八门的夏令营越来越像补习班,但是纯正的北美夏令营,仍坚持着这样的核心价值。
美国的青少年每周盯着电子屏幕的时间,平均53个小时。很多时候,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在虚拟世界里的沟通多过于面对面的交流。为期1-6周的夏令营,可以让孩子心甘情愿放下手机、放下游戏,还感谢爸爸妈妈送他们去。因为在离开手机的日子里,他们交到了最好的朋友,每天有做不完的好玩的活动,例如射箭、攀岩、冒险岛、沙滩排球、帆船等等。
夏令营结束后,孩子们将不再被网络世界控制。在下一次登录社交网络或者游戏的时候,有能力决定什么时候该登录、什么时候该休息。因为他们明白了,在现实世界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比虚拟世界有意思多了。
2. 夏令营让孩子远离父母的过度保护,学会独立
其实外国家长和中国家长一样,都有对孩子保护过度的问题。在国外这种孩子被叫作“Bubble Wrap Kids”,就像快递里的易碎物品那样被泡沫包装包住。
家长很容易小看了自己的孩子,总是忍不住以最快速度,替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在家里连掉在地上的袜子都不会捡的小孩,去夏令营生活一段时间,也许就学会了照看自己的东西;娇气的小朋友,在抱怨了两天营地的条件以后,会意识到自己在没有家里那么舒服的地方也能活。
3. 夏令营让孩子收获一辈子的友谊
美国有一句俗话,“你坐飞机的时候,永远不要坐在这三种人旁边:刚谈恋爱的人,刚开始戒烟的人,和刚从夏令营回来的人”。 夏令营里有说不完的故事。这种体验类似于国内的军训或者大学宿舍,素不相识的同龄人,被放在一起生活。也许第一天还很害羞不说话,到第二天、第三天就变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长大以后成为彼此的伴娘/伴郎。
对于国内的孩子,几乎不会有机会与外国小孩结下如此深厚、真挚的友谊,这算是其中一个。
4. 夏令营让孩子提升英语
孩子平时学的英语,可能在假期会退步。出国参加夏令营能提升英语,就不需要我多说了。
您可能不知道的是,美国人和加拿大人非常喜欢给孩子“种族多样性”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的孩子学习尊重别国文化,成为全球化人才。因此,外国夏令营很欢迎国际生。在他们的网站上,有国际生可以当做一条广告语,去吸引当地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