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者之戒,为什么老百姓还那么平静?
平静吗?貌似不平静吧!客观来说,美国现在的民众可以分为两类,被病毒摧残的家庭哀嚎遍野,只有少部分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但这一部分“无所谓、大不了就这样”的美国民众会随着疫情的蔓延逐步改变想法,毕竟目前美国的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超过335万人,死亡数超过13w,当自己的安危受到威胁时,这一部分人还是会逐渐紧张焦虑起来的。
那为什么现在美国一部分的民众这么看得开?
01:病毒还没有威胁到他们的周围平静是因为没有受到威胁,尽管病毒现在蔓延了美国地图的整个版图,但挺多地方的病例比较集中,还是有较多的地区还算是“安全区”,所以这一部分的民众或许就有着“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心理,但等到病毒真正在他们身上、在他们的家庭朋友周围散开来是,一部分人一定会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难安。
02:价值观念导致价值观不一样,所以美国人的一些行为在我们看来无法理解,但在美国是很正常不过的。例如,美国把自由信仰排在了法律、和正义之上,这是一个有独特信仰的国家,所以一部分人认为信仰可以打败一切,甚至是“病毒”。看过一段视频,美国街头的民众在病毒面前频繁提到信仰,可见信仰是让他们平静心态的重要“武器”。在这种信仰加持下,部分人可能真的不害怕病毒。
03:美国文化的熏陶看“自由女神”像就知道了美国人平静的原因。崇尚自由,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成为了他们一种文化习惯。就例如,在美国,你可以合法持有“qiang支”,可见联邦默许的自由又多广。所以,他们尽管活在病毒的包围圈中,但仍然要肆无忌惮的活动,不戴口罩、大街上人来人往,闲谈等。这就是他们看上去很平静的原因之一。
04:盲目相信联邦政府特朗普为代表的联邦政府一直在为美国的疫情“美化”、“辩解”、甚至是“推责”,一部分美国人是信服了他一部分的话语,坚信病毒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同时也给予政府足够的信任。当给到了这种信任,就意味着相信政府有处理好疫情,让美国重新回归正轨的能力,因而内心平静是理所当然的。
05:缺少对新冠肺炎的全面认知看过一个视频,美国的青少年在人流密集的街头,公开带着戏谑性质大喊:我要感染病毒了!我在咳嗽!还真的故意朝着路人咳嗽。看完很是震惊,当我们全国上下在努力抗疫的时候,青少年都在家隔离上网课的时候,美国街头的青少年可以如此欢脱。
这或许仅是个例,但也反应了部分问题,一些美国民众对病毒缺乏全面的认知:包括病毒的毒性和危害程度、病毒的困扰速度、病毒的致死率等。当然,这也和政府的宣传工作不到位有关,如果民众能把这视为瘟疫、视为灾难来处理,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吊儿郎当,不负责任,不把自己生命当回事的行为。
所以,美国疫情泛滥,不分老百姓还能表现出十分的镇定,很可能是由于这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可以确认的是,目前美国的疫情已经失控,当切身威胁到这部分民众利益的时候,他们也会开始手足无措,现在的“乐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的蔓延而渐渐消散。
是不是老是想控制子女的思想?
谢邀。老司机来告诉你: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中国父母的控制欲是一直存在的,起码到目前这个时代还是根深蒂固的,父母总是希望我们按照他们的方式去生活,去学习,去成长,去结婚生子,他们仿佛一直在为我们安排这一切。
他们是为我们好,他们是爱我们的,但如今的年轻人思想很独立,所以难免会有冲突,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只不过有的家庭爆发的严重,有的平息罢了。
每个人都有未完成的梦想,我们的父母也是,于是太多的父母就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给予到了孩子身上,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安排孩子成长的轨迹。
当年少的时候其实还好,因为思想不成熟,但当我们成人的时候,我们就会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喜欢什么就去追求什么,但多少会于父母的期待却有所背离,所以年轻人会很苦恼,到底是坚持自己,还是屈从父母。
其实我觉得双方要多沟通,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是因为有独立的思想感情,所以父母也要调整观念,要尊重年轻人正确的想法和行动,多建议引导就好。而年轻人也要理解父母的苦心,多理解多交流,让父母也明白自己选择的原因。
总有一天你我也会为人父母,也会生儿育女,当换位思考以后,你是否也能不完全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你这辈子没完成的梦想是否也会寄托到孩子身上呢?
我们还是妈妈肚子里的胎儿时就被有所期待,男孩或女孩,肤色黑与白,身高体重,都在被父母和身边的人期待着,于是我们在期待中降临世界,或满足了那些期待或背道而驰,但那终究就是真实的我们,没有随着被期待而改变什么。
慢慢我们长大了些,可以“抓周”了,希望孩子做生意发财的就想让你去抓算盘计算器,希望孩子当官的可以抓印章等等,其实那时的我们只是随着好奇心随便抓着玩罢了,至于顺没顺父母的心意那就考虑不了那么多了。
以前的孩提时代还是属于放养的,没那么多课外学习,这个班那个班的,基本都是写完作业出去跟小伙伴玩,玩到天黑回家睡觉,最多写写小楷画个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也有,但没那么太多的期待,顺其自然为主。如今的孩子却忙得很,什么书法美术,围棋游泳,跆拳道溜冰,一周时间排的很满,期待多了有时候反而累了孩子累了家长,还不如从小发现孩子的喜好方向,针对性去培养而不是随波逐流。
很多的期待都是父母给的,因为父母的重心全部在你身上,而好多的期待其实是在完成他们想完成却未完成的梦想。比如父母写字一般,他就希望你把字练好,比如父母从农村奋斗到了城市,他们就会期待你从城市奋斗到更好的城市,总之会期待你们在他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说实话他们的内心是为孩子好,但同时也是在完成他们的梦想,也为了验证是他们培养出了这么优秀的你。
在学习时,期待你心无杂念远离恋爱专心学习。毕业时期待你尽快谈个恋爱,谈个恋爱后期待你尽快成家,成家了期待你尽快生儿育女。我说实话这都没有错,但有时候他们忽略了渐渐成熟的我们思想也在成熟,也走在在找寻自己的道路上,面对期待可能会有不适,从而产生理念上的冲突。
思想越自由,越可能与期待相背离。为人子女的我们也将为人父母,希望我们可以合理的去期待,而不是简单将我们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适度摆脱他人的期待,尽量找到真正的自己。”
期待您的关注,我一直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希望与您共同交流进步。
哪些歌词让你很中意呢?
一生中最爱
如何戒掉对一个人的喜欢?
头条情感领域培训师Lee先生为您解答。
首先我们要明白不管是喜欢还是爱都是人类正常的感情,有的时候也是不能自控的,虽然不清楚提问者为什么要戒掉对一个人的喜欢,但不论是喜欢一个人还是想要忘掉一个人都是需要一个过程和一段时间的。
如果你想对一个人从喜欢变成不喜欢,或者说从自己的感情中剔除掉对一个人的喜欢的这种感情,那么首先应该做的是断绝和这个人的一切联系,任何可以联系到这个人的方式全都要断绝,也绝不可以利用任何方法试图联系这个人,而且尽量还要做到不与与此人熟悉的人有接触。喜欢一个人从侧面理解也可以说成是对于这个人的一种依赖,想要全方位的摆脱这种精神依赖,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客观环境中物质方面的清除,清除物质方面第一步就是清除联系方式。
清除联系方式之后要把所有与这个人有关的物品清除掉,包括任何能显示这个人出现过的痕迹全都要清除掉,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想要“不心烦”就先要做到眼不见。
所有物品、联系方式、痕迹清除掉之后也就代表物质方面的清除已经做到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精神方面的清除,精神清除首先要做的事给自己找事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让自己闲下来,闲下来的时候当然就会回忆起以前的事情以前的人,自己可以去运动,听欢快的音乐,看音乐会,和友人聚会,旅行等等,分散注意力还包括每当想起那个喜欢的人的时候就主动去做其他事情,强迫自己不再继续想下去。
还要做到的就是努力充实自己的生活,敞开心扉去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人,喜欢过一个人不代表以后不能喜欢其他人。接受新的人才可以接受新的感情,进而忘掉过去的情感。
坚持做以上的事情,对喜欢的人的感情也就会慢慢的变淡甚至是消失,最终也就会戒掉对于那个人的喜欢。
强迫症是什么?
各路奇葩强迫症,进来对照检查下你是真强迫还是假强迫
原创 YUE健康现在没点强迫症,都不敢说自己是现代人了。地板缺了一块!裤子只有一边有洞!洗手要正反洗三遍!生活中所谓的强迫症无处不在,以前没发现。自从有了“强迫症”这个词,才觉得人生有很多东西无法解释。然而,你那只叫小小的完美主义,真正的强迫症要可怕得多。
现在出门,没点强迫症,都不敢说自己是现代人了。不信看看现代人都有哪些奇葩的强迫症:
1、手机app上有数字一定要点开,我就不懂为什么能忍受有100多条未读短信!
2、出门前一定要会回头看看钥匙,手机,MP4拿了没,门锁好了没,全部都要确定一遍才放心走。
3、睡前必须要上厕所,如果躺在床上一直没有困意,那么到真正困了要睡时,也要再去一次厕所。
4、双肩背的肩带一定要顺溜,即使看到别人的背带反了,也抑制不住想要给他翻正的冲动。
5、一只鞋子上出现损坏,就自己损坏另一只,而且要坏得一模一样……
6、用卫生纸一定按上面的一节一节撕,如果谁不是一节一节的撕卫生纸,看着好抓狂,然后把那人剩下的纸重新撕好……
7、储蓄卡内的余额必须是整数,如果出现了3毛4这样的余额,可能会出现全身无力,于是默默地把小数点后面的钱转账给朋友。
8、去超市买饮料,很整齐的一排,中间却出现了一个不同颜色的,受不了,就愤然买了。
9、还有还有!九宫格缺了一块!
几乎所有的人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强迫现象,一般来说这种强迫症状程度轻微,持续时间短,不会引起严重焦虑等情绪障碍,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最新版(DSM-V)给出了强迫症的诊断标准,真正的强迫症应该是这样的:
A. 具有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两者皆有。
强迫思维被定义为:在该障碍的某些时间段内,感受到反复的、持续性的、侵入性的和不必要的想法、冲动或意向,大多数个体会引起焦虑或痛苦。
个体试图忽略或压抑此类想法、冲动或意向,或用其他些想法或行为来中和它们。
强迫行为被定义为:重复行为(例如,洗手、排序、核对)或精神活动(例如,祈祷、反复默诵字词)。个体感到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是作为应对强迫思维或根据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则而被迫执行的。
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是防止、减少焦虑痛苦,抑或防止某些可怕的事件、情况;然而,这些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明显是过度了的。
B. 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是耗时的。例如,每天消耗1小时以上, 所引起的痛苦,也许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 此强迫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D. 该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
字太多,不想看,网友@连盼龙就给了个很好的例子:
如果你觉得不太确定门是否锁好从而产生想去检查一下的想法,这种状态不是强迫症,属于正常状态。
如果在确定已经锁好的情况下,依然有再检查N次的冲动,理智与冲动持续冲突,以上过程反复数次,并感受到焦虑。这是真正的强迫症。
所以,你想象中所谓的强迫症,可能只是你一点小小的完美主义,强迫症不背这个锅,处女座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