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技什么意思,两广都是怎么过元宵节的?
元宵节习俗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舞龙灯-----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如广东阳江的《鲤鱼化龙》,灵活奇巧,善于变幻,舞龙手身着可开可合的鲤鱼皮,观众起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戏水之鱼,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一变,鱼儿成龙,然后一条口中喷火的鲤鱼跃过龙身,象征"鲤鱼跳龙门"之意。布龙也称"彩龙",主要在白天表演,节中不燃蜡烛,所以表演时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别有一功。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动作非常复杂。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华里。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在海外,至今仍有许多华人社团保留着耍龙灯的古老传统,常为当地节日赛会演出。-----踩高跷、舞狮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划旱船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另一种说法是,吴县有一个叫张成的人,起夜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立在家中的东南角,举手召唤他。张成走上前去,女子对他说:“我是你们家的这个地方的神,明年正月十五的时候,你做好粥,上面盖上肉来祭祀我。你们家的蚕桑就能丰收。”说完这女子就不见了。张成从此以后每年都这样做,果然年年丰收。所以在丝绸业逐渐兴盛的魏晋时候,这种风俗就流传开来。人们做好粥,祝祷说:“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迎紫姑-----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古代的祝祷词是:“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妇。小姑可出。”念这样的词,把紫姑的人形拿到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如果觉得人形变沉了,就是紫姑的灵来了。还有一种说法,说紫姑是皇帝的女儿,临终时说自己平时就喜欢游玩,嘱咐身边的人在正月十五的时候,用衣服来迎接自己的魂魄,好继续享受元宵节的热闹。后来的传说中,紫姑就变成了厕神。据说,陶侃曾经在厕所见到一个人,自称是后帝,对他说:“三年莫说,贵不可言。”意思是陶侃三年后就能发达,后来果然如此。元宵节“走百病”求安康-----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在现在的天津,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因为是在农历正月十六进行,当地称作“溜百病”。但由于条件改变现在多是妇女在这一天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娘家撮一顿。
减轻了北京八国联军的罪行?
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进而引发了德国、法国、奥匈帝国、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八国组成的八国联军侵华。面对来势汹汹的八国联军,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领导者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向西外逃,将京城百姓丢给了八国联军。
当八国联军攻进京城后就开始了烧杀劫掠时,是京城的名妓赛金花挺身而出,力劝当时的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不要枉杀无辜百姓,并劝被清军杀害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的遗孀放弃仇恨,让清政府为克林德修建牌坊纪念平息了追究克林德被害之事,一时之间京城百姓无不对赛金花感恩戴德,并在民间称其为“议和人臣赛二爷”。
后来民间又多传闻赛金花实际是牺牲了色相,用身体取悦了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因此才换来了八国联军停止骚扰和杀戮平民百姓,那这件事是真的吗?下来就来具体说一说这件事。
赛金花原名赵彩云,长大后入苏州花船为妓改名傅彩云。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时候,同治时期的状元洪钧当时因母丧回老家苏州守孝,在守孝期间洪钧出入花船等烟花场所结识了当时在苏州花船颇有名气的名妓傅彩云也就是后来的赛金花。洪钧对当时年仅16岁的赛金花一见钟情,于是将其纳为小妾,此前洪钧已经有一妻一妾了,赛金花是第二个小妾了。因此这一年47岁的洪钧就纳了年仅16岁的赛金花做了自己的小妾。婚后洪钧为其改名为洪梦鸾。
到了光绪十三年(1887年),洪钧被朝廷任命为驻俄国、德国、奥地利、荷兰四国外交大臣。洪钧的嫡妻王氏不愿意跋山涉水远赴欧洲,更喜欢见洋人,因此她将诰命夫人的服饰借给了赛金花,让她诰命夫人身份代替自己陪同洪钧出使欧洲。
赛金花在这种情况下就陪同洪钧出使了欧洲,并有幸和洪钧周游欧洲各国,还结识了不少欧洲上层统治者,赛金花和洪钧曾经受到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维多利亚皇后接见,而德国的元帅瓦德西据后来赛金花自己回忆称就是在这时所结识。
到了光绪十八年(1892年),洪钧已经与赛金花在欧洲恩爱了五年了,在此期间两人还生育了一个女儿洪德官,在这一年的年底洪钧任期已满,被清廷召回京城出任兵部侍郎的职务,于是洪钧带着赛金花和女儿一起回到了京城。
到了光绪十九年(1893年)下半年洪钧却因病去世,由于洪钧嫡妻和另外的妾侍陆氏都在洪钧的苏州老家,于是弱女子赛金花一路从北京带着女儿洪德官护送洪钧灵柩回苏州老家。
赛金花回到苏州洪家之后却受到了洪钧大妾陆氏的刁难,陆氏认为本来应该是自己陪着洪钧出使欧洲,是因为赛金花的出现才让夺走了洪钧对自己的爱,于是在赛金花护送洪钧灵柩回来之后,陆氏对赛金花处处刁难,而洪家此时由洪钧嫡妻王氏做主,陆氏毕竟常年与其在苏州老家相守,两人感情比较深,因此王氏也支持陆氏刁难赛金花。
在此情况下赛金花决心离开洪家,于是她一狠心将年幼的女儿洪德官留在了洪家,自己单身离开了洪家跑到上海重操旧业,做起了风尘生意。不过赛金花可并不是自己出来做这些,而是买了两个姑娘来做生意,并打出了状元府人和公使夫人的名号,一时之间在上海滩就出了名了。
陆氏听闻赛金花在上海滩打着公使夫人的招牌做风尘生意,更加生气,她的父亲也是同治年间的状元陆润庠,因此陆氏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陆润庠,而陆润庠也对此事很生气,于是陆润庠找到上海知府,命其将赛金花赶出上海,因此赛金花就这么被赶出了上海。
赛金花于是北上到了天津,她也是租在了天津金花妓院旧址重操旧业,并为此改花名为赛金花,组织金花班继续经营风尘生意。
到了光绪十五年(1899年),赛金花生意做的不小了,又从天津搬到了北京,赛金花利用交际能力,与京城名儒富商卢玉舫结拜为兄妹,从此在京城站住了脚。也因此有了赛二爷的外号。
之后就到了光绪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带着光绪皇帝匆忙西逃,弃京城百姓于不顾,八国联军在京城四处掠杀。赛金花正好会一些德语,因此她与联军有过接触,并未联军筹措提供了军粮,再加之赛金花曾与联军司令瓦德西认识,因此赛金花利用这些劝阻瓦德西杀戮无辜中国民众。
由于赛金花的风尘生意,因此当时民间都认为赛金花是用身体讨好了瓦德西,使得联军停止了对平民的掠夺杀戮。
在义和团起义爆发初期,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东单被八旗军官恩海枪杀,这也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索。而此后克林德的妻子坚持要为克林德讨回公道,为此瓦德西也十分为难,而赛金花在这时苦苦哀劝克林德妻子平息怒火,并答应劝清政府为克林德立牌坊,还要将枪杀克林德的军官恩海在牌坊前正法。也因此八国联军才彻底停止了对京城的攻势。
按照这些民间传言来看,赛金花确实是为了保护京城和保护普通民众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这些大多是民间传闻,它是真的吗?
实际上这些传言绝大多数都并不是真实的,主要在于事后赛金花本人对于这件事都是闪烁其词,赛金花最初否认与瓦德西相识,后来又自认确实与瓦德西同居,并自我标榜自己是为了拯救京城民众。
在民国时期认同赛金花用身体取乐瓦德西的主要是诗人樊增祥的《彩云曲》和清末民初小说家曾朴所著的《孽海花》,而晚清官员大多认为赛金花与瓦德西的事纯属民间谣言和花边消息。
清末民初学者刘半农与学生也是后来的现代明清史专家商鸿逵曾经对晚年的赛金花本人进行过采访,并依据赛金花本人的采访写出了《赛金花本事》一书,在书中通过赛金花之口描述出来,她与瓦德西曾经有过数面之缘,只是相识。
但赛金花也承认她对瓦德西并没有多大影响力,而且她即便想见瓦德西也是十分的不容易。瓦德西出身德意志亲王家族,本身就是贵族,加之他本人在联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而且当时瓦德西已经68岁,因此他本人十分自重,一直独居,并未与任何人同居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赛金花也不可能和瓦德西同居。
与赛金花有一定交情的清末民初的戏曲家齐如山也曾经说过她的德语并不好,连日常交流都说不好,有时还需要略懂德语的齐如山帮忙翻译。赛金花的手下被德国人抓走,还得靠齐如山去出面与德国人交涉,才得以放了回来。
据齐如山描述,他曾看到赛金花有两次与德国中低级军官交谈时,远远地看到过瓦德西路过,而赛金花在这时却和德国中低级军官一起回避了瓦德西,她并不敢上前求见瓦德西,因此连瓦德西面都不敢见的赛金花哪还敢劝瓦德西少造杀戮。
所以齐如山认为赛金花只是在德国时可能与瓦德西有过数面之缘,但属于泛泛之交,赛金花只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只是因为与联军中低级军官有生意上的往来,她可能劝说过一些德国中下级军官少杀百姓,但她对于联军司令瓦德西和整个八国联军来说并没有影响力。
另外据民国学者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曾听一位参加过八国联军的美国军人说过在中国流传的关于赛金花和瓦德西的花边消息完全是子虚乌有,美国当时与德国属于竞争关系,因此美国人一直紧盯着德国的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他们巴不得德国人闹出点丑闻来,所以连美国人都没发现瓦德西与赛金花的同居消息,那肯定这件事就是子虚乌有。
而且根据赛金花自己曾经标榜在八月份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她很快就求见到了联军司令瓦德西,并进言不要对北京的无辜百姓进行杀戮。
但是根据瓦德西回忆录和现有历史资料都能证明,瓦德西就是一个空头司令,他是在十月份战事基本结束时,才从德国动身带领九百名增援士兵来到中国。所以赛金花不可能在八月份见到瓦德西。
而且在瓦德西回忆录中对于赛金花是丝毫没有记载,根据瓦德西回忆录和德国方面的历史文献都能得知,是当时欧美各大媒体报道了当时八国联军在中国的暴行之后,引起了欧美各国民间爆发了抗议活动,而瓦德西在得知这些抗议活动后就曾建议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要整顿军纪,停止暴行。
所以说禁止八国联军烧杀抢掠是瓦德西和威廉二世商讨之后的决策,并不是单单一个赛金花能影响的事情。
历史上的赛金花很可能充其量就是利用自己会一点点德语,与一些德国中低级军官有生意往来的时机,劝过一些德国中低级军官不要杀戮无辜百姓。后来民间将她传的是越传越神,赛金花也想利用此机会为自己营造名声壮大自己的风尘生意,所以才会让她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说法。
当然,赛金花义救京城百姓的传闻传的如此广,也与当时的老百姓憎恨慈禧太后有一定关系,高高在上且主动对各国宣战挑起战事的慈禧老佛爷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抛弃了京城百姓,自己出逃到了西安,而一个社会地位低贱的风尘女子居然挺身而出,义救京城百姓,这不就是鲜明的对比嘛,这说明慈禧还不如一个风尘女子有担当。
其实赛金花算是那个时代悲剧女性的代表人物,她做为妾侍在丈夫去世后不容于丈夫家族,只能靠风尘生意来维持生计,一个女人是有多么不容易。
而且关于赛金花的后续身世也是非常坎坷,在1911年赛金花曾经短暂嫁给了沪宁铁路段稽查曹瑞忠做妾,但是很可惜她嫁给曹瑞忠一年多之后,曹瑞忠病逝。赛金花无奈之下只得在上海继续重操旧业,继续经营风尘生意。
1913年同盟会创始人之一宋教仁被暗杀,北洋军阀袁世凯开启独裁统治,袁世凯的独裁统治遭到了江西都督李烈钧等人的强烈反对,李烈钧举兵讨袁,爆发了二次革命,但是很快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
追随李烈钧的同盟会骨干魏斯炅也受到袁世凯的通缉,李烈钧逃亡日本,魏斯炅先跑到上海,也准备从上海逃往日本。
魏斯炅在上海期间结识了赛金花,后来还是赛金花帮助魏斯炅顺利逃往了日本。1918年魏斯炅重回上海,他为了报恩,在上海新旅社与比自己大两岁的赛金花结为夫妻。
魏斯炅对赛金花是极为宠爱,关于魏斯炅和赛金花的婚姻,很多人都劝过魏斯炅,娶一个人到中年的老女人还比自己年龄大有什么意思,魏斯炅却说甘蔗老头甜,越老越新鲜。还有人劝魏斯炅,赛金花是风尘女子,可不能做活王八。魏斯炅却说剩下的都属于我,有何不可?
从这些可以看出魏斯炅对赛金花是真的很喜爱,他曾对赛金花说过,以后只喊她的乳名彩云,不喊她别的名字,因为那些名字代表着赛金花屈辱的过去,后来魏斯炅更是为赛金花改名为赵灵飞,其意就是灵魂就此飞跃,进入天堂。
虽然外人都不看好魏斯炅与赛金花的这段婚姻,但是革命先驱李烈钧先生却十分支持两人的婚姻,并且亲自为二人证婚并主持了婚礼。
婚后赛金花很怕看到当时民国时期流传的关于她的戏曲作品,但是魏斯炅却总告诉她前尘旧梦,一笑而过。
此后赛金花与魏斯炅幸福生活了三年多,1921年魏斯炅去世,由于魏斯炅的家属都十分鄙视赛金花的出身,因此赛金花哭着哀求魏斯炅的家人她不要任何钱财,只想拿走魏斯炅和她的定情信物,于是赛金花拿着魏斯炅和她的定情信物离开了魏家。
此后赛金花为了魏斯炅没有再从事风尘生意,而是和一位年老的保姆相依在了贫民窟之中。赛金花本可以重操旧业继续风尘生意,但是她曾经说过如果再重操旧业,她将来死后有何面目去见魏先生,可见赛金花对魏斯炅也是极为深情,她宁可贫困潦倒,也要为了魏斯炅不再重操旧业。
赛金花的一生可谓非常坎坷,她虽然沦落风尘,但却最怕被人看轻,而魏斯炅对她极为尊重和以诚相待,所以她在晚年曾说过她一生男人无数,但是最动情的就是洪钧和魏斯炅,洪钧爱她青春貌美,带她脱离了花船火坑,还带她游历欧洲,这是极大的恩情;而魏斯炅以诚相待,给了她一个做女人的尊严,这是真情。
此后赛金花的卧室中始终挂着她和魏斯炅的结婚照,直到1936年年底,赛金花在穷困潦倒中走完了她凄惨坎坷的一生,终年66岁。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孙悟空到底飞出如来掌心了吗?
在《西游记》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片段,也是继孙悟空被太上老君的金刚镯砸头之后,第二次遭受真正意义上的挫折。
那就是他跟如来佛祖的对赌,赌自己能不能翻出其手掌心,但结果是孙悟空输了。而且这种输,连狡辩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佛祖拇指下面的那泡猴尿还在散发着阵阵骚味,在时刻提醒着孙悟空,你确实没能翻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要知道猴子的本领是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到的,一个跟头就是十万八千里,这个距离都赶上了唐僧西天取经的距离。如来佛祖的手再大,也不至于大到一巴掌就将唐僧师徒整个取经路都盖到手下,可是,为什么孙猴子就是翻不出去呢?一、孙悟空被二郎神擒住后,在使用各种刑罚都无果的情况下,太上老君决定死马当活马医,将其扔进了八卦炉。等到七七四十九天的时间一到,孙悟空突然就冲出了八卦炉,这下子整个天庭的神仙们都傻眼了,倍感烦恼的玉帝下令去西天召如来佛祖前来降妖。就这样,如来佛祖站在了孙悟空的面前:“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孙悟空可不服气,俗话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我可是有着一身的本领,什么七十二变,长生不老术,筋斗云,样样精通,当然做得了皇帝。如来佛祖一听这话,顿时计上心来,既然你这只猴子的筋斗云很厉害,那么咱们就打个赌吧。如果你能一个筋斗翻出我的手掌心,那么,玉帝的宝座就给你坐。如果你翻不出我的手掌心,那么你还是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再来试试。很多人看到这里的时候,都觉得孙悟空傻,为什么非要跟如来佛祖赌呢,直接干不行吗?其实孙悟空很清楚,虽然天庭一时搞不死自己,但是要想夺得玉帝的宝座,谈何容易?一个王灵官就能让自己分身乏术了,更何况天庭还有众多大神没有出战呢。但是猴子嘛,非常好面子,不然的话当初他也不会丢掉弼马温,非要当什么齐天大圣。既然他好面子,那就需要一个台阶下,显然如来佛祖给出的条件,不管输赢都对猴子有利。二、正因如此,孙悟空才会暗中叫好,迫不及待地就答应了如来佛祖的赌约:“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猴子还是太天真,要知道三界的主宰是玉帝,此时人家还在凌霄宝殿里办公呢。如来佛祖顶破天了算一方诸侯,他哪有资格替玉帝做主,让玉帝让出宝座?其实孙悟空只需要稍微想一下,就能得出结论,这个如来佛祖一点都不老实。要么他有足够的把握,让孙悟空赢不了,要么他有足够的信心,就算孙悟空赢了,他也能赖账。显然,第一种可能性最大啊,所以,他才会在孙悟空提出问题后,同样迫不及待地回答:“做得,做得!”得,玉帝就这样稀里糊涂,将自己的皇帝宝座拿出来,当成如来佛祖跟孙悟空的赌注了。就这样,如来佛祖伸出了手,而这只手一伸出来,孙悟空就笑了:“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如果大家不知道荷叶究竟有多大,那么就看下面一张配图,对,就那么大。在我们的印象中,这种荷叶顶多可以蹲几只青蛙,就像儿歌唱的那样:“一只哈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哈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孙悟空的身高虽说只有一米三不到的样子,但是站到荷叶般的如来佛祖手掌心中,还是不太容易的:“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三、没等如来佛祖发话,孙悟空就大喊一声,纵身一跃,一个跟头就翻出去了:“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也就是说孙悟空的筋斗云闪了一下光,随后就无影无形,看不到了。我们当然是看不到,围观的众神们同样看不到,但是如来佛祖却能看到,毕竟人家可以睁开慧眼嘛:“佛祖慧眼怎么样,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就像某女歌手唱得那样,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时候,就难以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了。这时候就需要借一双慧眼,就能掏走云飞,看花开花谢,并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可是,就像开头提到的那样,纵使孙悟空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可是还是没能翻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即使孙悟空觉得自己都翻到天边了,都看到五根撑天的柱子了,为了保留证据,他还特意在中间那根柱子上写了一行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我想,我们现在有些人出门旅游的时候,总爱在名胜古迹上面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该行为的鼻祖,应该就是孙悟空!韶关南雄市有个哥们儿也学孙悟空,半夜跑工地偷东西,偷完了也就罢了,还留了一张纸条,结果被抓:“有一天,我找到我值得去偷的东西……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四、同样,孙悟空在如来佛祖中指上留下的这行字,恰巧就成了孙悟空没能翻出其手掌心的证据,当时孙悟空就傻眼了:“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就这样,孙悟空赌输了,他本以为如来佛祖会兑现承诺,让他再次下界为妖,可惜他想多了,如来佛祖反手就是一扣,将其压在了五行山下,一压便是五百年。由此,就回到我们的题目了,孙悟空为什么就是翻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呢?有人说,人世间最快的速度不是跑车,不是高铁,也不是飞机,而是小孩子抓饭的手,一不小心,他就下手了。确实,孩子在一周到两周的时候,手速相当之快,一眼没瞧住,他就下手了。小孩子的手尚且如此之快,更何况如来佛祖的手了,他是时刻捕捉孙悟空所在的位置,并将手瞬移过去。也就是说,如来佛祖通过慧眼精确锁定孙悟空所在的位置,并通过瞬移,时刻将手伸在孙悟空下方,让孙猴子永远飞不出手掌心。那么,这个理论有道理吗?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孙悟空刚开始翻跟头的时候,他所在的位置是凌霄宝殿外面,一群神仙围着呢。等到他一个筋斗翻出去后,他只看到了如来佛祖的五根手指,环顾四周并无其他东西。这也恰恰说明,此时的孙悟空已经不在凌霄宝殿外围,而是到了十万八千里远的地方。而且,他撒完尿后,又是翻了跟头回到了凌霄宝殿门外,可以说毫无破绽:“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五、但是,如来佛祖如果这样做,未免太过滑稽,对于天庭其他在观战的神仙来讲,也容易露出破绽。也有人讲,会不会如来佛祖的手可以无限变大,孙悟空翻出十万八千里,那么如来佛祖的手就变成十万八千里长。这个结论跟第一个一样,都是未免太过滑稽,真要变出这么大的手,先不说凡间万物受到多少惊吓。单就天庭的神仙们,估计也得为之颤抖,这要是翻手一盖,整个天庭就没啦。还有人说,可能孙悟空确实翻出了如来佛祖的手掌心,毕竟书中都说了,一下子孙猴子就无影无踪了,还是如来佛祖睁开慧眼才看到猴子的踪迹。想必猴子真的飞到了天边,也真的见到了五根顶天柱子,因为他的行为被如来佛祖看到了眼中。所以等孙猴子飞回来之前,他将自己的手指写上了一模一样的字,还特意弄了一泡尿来忽悠孙悟空。但是,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如果孙悟空没有飞回来呢,如果孙悟空发现了破绽呢,如果有正义的天神指出了佛祖在造假呢,他该怎么圆?毕竟,他跟孙悟空的赌约是万无一失的,自然不会做出这个漏洞百出的计划。也有人说,如来佛祖啊,跟后来弥勒佛对付黄眉童子一样,迷惑了孙悟空,让他进入到了幻术之中,一直绕着如来佛祖的手掌心翻跟头。但我杨角风翻遍了全书,也没发现如来佛祖,乃至整个灵山的神佛们,具备这种幻术。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六、有个理科学霸站出来分析,如来佛祖的手心啊,都是高科技,可以用科学理论来解释的!你看啊,我们从小就学过,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假如如来佛祖的手掌心是一个二维平面的话,孙悟空确实翻出了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但是如果如来佛祖将手掌握成一个圈,成了三维空间,两个点重叠,那么孙猴子就是在他手掌心里转圈圈了,自然翻不出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黑洞理论来解释,如来佛祖的手心就是一个黑洞。连光都逃逸不出黑洞,更何况一只猴子了,而且,黑洞的原点是掌心,孙悟空不管朝那个方向飞,只会越飞,离掌心越近。但文科学霸不服(其实这文理双学霸都是我杨角风假扮的),并试图结合原著,从哲学理论上解释这个现象:你看,作者写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的那一章,题目就是:“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看到了没,孙悟空在这里是以“心猿”的身份出现的,而且整本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这个词。再结合他的武器叫“如意金箍棒”,一切都是随他心意的,而心意的速度有多快呢?比如你刚有了要去火星看看的念头,于是你就真站在火星上了,对,就这么快!但是,不管你的思想有多快,都突破不了你的认知局限,就像我们永远也赚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金钱一样。如果你连火星都没听说过,又怎么会想到去那里呢,这里的手掌心就是孙悟空的认知局限,所以他突破不了。七、但这种理论,就像人们分析说的假美猴王,就是孙悟空的二心一样虚!是啊,孙悟空再精神分裂,也不至于分裂出一个实体来吧?所以,我们只能认为,这些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在人脑中形成的虚无的东西。如果这样的话,再想解释如来佛祖的手掌心,确实有点困难。直到我杨角风都快翻烂了西游记原著,终于在某一天,突然就想通了,原来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存在大秘密,难怪孙悟空翻不出!在孙悟空翻跟头之前,他见到的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就跟荷叶那么大,自然其手指也不会大到哪里去。可是,等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出去之后,再见到如来佛祖的手指,已经变成了高耸入云的擎天柱了:“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要知道孙悟空的参照物一直是佛祖的手,如果佛祖的手没有变化的话,那就只能说明一个原因,那就是孙悟空在不知不觉中变小了。如果孙悟空缩小了十倍,那么他一个跟头能翻出去的距离,也相应地变成了一万八百里,但如果孙悟空缩小了百倍,万倍,亿倍呢?那么从理论上,只要他一直在变小,那么他只会无限接近手掌的边缘,但他也永远都无法翻出去。正因为他在不断变小,导致如来佛祖不得不睁开慧眼怎么样,这个慧眼就是有放大镜的作用。八、那么,在《西游记》原著中,有没有论据,能证明这个论点呢?有的!而且具备这种能力的都是大神,比如五庄观的地仙之祖镇元子,他的袖子,就类似于如来佛祖手掌心的存在:“大仙……使一个袖里乾坤的手段,在云端里把袍袖迎风轻轻的一展,刷地前来,把四僧连马一袖子笼住。”在其他人看来,镇元子的袖子又没有变大,还是那么大,但是却能装得下唐僧师徒,连带一匹马。而且不管孙悟空怎么翻跟头,就是翻不出他的袖子,而且书中还给这个空间起了个名字,叫“袖里乾坤”。除了镇元子的袖子以外,弥勒佛还有个袋子,叫人种袋,这个袋子不仅装得下唐僧师徒,连二十八星宿都能装进去,这也是孙悟空亲口说的:“赶战之间,又被撒一个白布搭包儿,将我与二十八宿并五方揭谛,尽皆装去……”除此之外,太上老君的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还有大鹏鸟的阴阳二气瓶,也是同样的效果。别看葫芦和瓶子不大,但装孙悟空却绰绰有余,除非他破坏了里面的空间。比如打开了盖子或在瓶身搞了个窟窿,不然的话,谅他怎么飞,也飞不出来。而提到这些宝物,又以观音菩萨的玉净瓶最为厉害,当初孙悟空干不过红孩儿,特意去找菩萨求助,菩萨就扔了瓶子:“如今是净瓶抛下海去,这一时间,转过了三江五湖,八海四渎,溪源潭洞之间,共借了一海水在里面。”九、观音菩萨的玉净瓶,能装得下一海的水,纵使孙悟空有架山的本领,却也抬不动这玉净瓶。当能装水的,并非只有菩萨的玉净瓶,还有河伯的白玉盂儿也能装水,在金兜洞,孙悟空对战青牛精的时候,曾经上天求助,希望能用水攻,当时河伯就掏出了自己的宝贝:“我这一盂,乃是黄河之水。半盂就是半河,一盂就是一河。”当然,他这白玉盂儿再能装水,也没有人家太上老君的金刚镯能装。毕竟河伯拿着宝贝跟青牛精对战,被人家扔了个圈子,不仅将水都收了,连带着白玉盂儿也进去了。所以,如来佛祖将自己的手掌,打造成了这种法宝,只要站到了掌心,就等于进入到了其手掌中的世界,就像佛经中讲的那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也像佛祖说过的:“一粒沙中,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是啊,佛祖看一滴水,还说里面有十万八千只虫子呢,而孙悟空,就是那只虫子般的存在。这在凌霄门前那些神仙们看来,如来佛祖就是站那里伸着手没有动嘛,但猴子就是翻不出其手掌心。而如来佛祖的五根手指,又代表着五行之术,这也是为什么压住孙悟空后,起名叫五行山的原因所在。毕竟在孙悟空被地府收走的时候,他自己还嘀咕呢,还以为脱离了五行呢:“我老孙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因为孙悟空没有脱离五行,自然五行之术对其有作用,也正是在这种作用下,他飞得越快,身体变得就越小。等到他飞回来的时候,身体又恢复了原样,这就是他为什么飞不出如来佛祖手掌心的原因所在。因为如来佛祖太了解孙悟空了!是去乡镇卫生院当正式工好还是去大医院当临时工好?
平台决定高度,平台决定出路,平台决定选择权。刚毕业的医学生,如果真有的选择,必须要到大医院,刚开始工作请不要在乎正式工还是临时工。
问题一:入编制容易,出编制难现在乡镇卫生院入编制比以前容易多了,几乎每年都有公开招聘,考试合格、再面试,只要有基础、能力,一般都没问题,相对透明、公正。
但是入编后,出编制难:
一、是编制内所谓铁饭碗,容易安于现状,产生懒惰,相比编制外的同行,学习、业务能力差很多,所谓圈里人那比得过社会人。到了想跳出编制时,会因这个而畏缩。
二、是入编制久后,对编制内有不舍。如想到外面人挤破脑想进来,而自己要跳出去,真要放弃就会犹豫不决,所谓鸡肋,吃之无味、丢之可惜。如果想人事调动去更好的单位,更加难,需要经过的部门盖章头都大。辞职而去,又会对积累的工龄恋恋不舍。
大医院就是大平台,以后可以选择很多一、病人认可的是医院,而不是医生
大医院里的医生在大医院里,会有很多人找看病;当离开大医院,来到卫生院,病人未必理睬他;这就是平台的魅力、平台的重要性。
二、在大医院你可以向同事学习,在卫生院里你需到大医院里进修
大医院里能学到东西是肯定的,并且能结交更多的人脉,人脉这个东西,有时候很管用。而在卫生院里,你可能会时不时的被安排到大医院里进修。
三、论跳槽,大医院出来的总比卫生院出来的香得多
一位从大医院出来的医生,想到卫生院或者其他私人医院,好说。如果是从卫生院出来的,就不一样了;注意,现在很多医院招聘,都要求有二甲医院工作经验,单单这一条,就香得多多了。
论以后,如果不甘心当临工,需要注意在大医院里如果转不了正,想跳出来,通常还是干回医生,要转行还是有难度的,需注意:
一、还选择医院
如果从一个医院跳进另一个医院,这要求不高,学好本专科就行。
二、想单干,就提前注意
单干,需要的是“万金油”医生,即全科。大医院里的专科,有言道隔科如隔行;如一个心血管科的医生,出来看一个儿科感冒,就会吃不消。
所以,如果有打算以后出来单干,必须什么都懂。建议,在大医院的日子里,选择科室最好是急诊科。
最后,刚毕业的医学生,是去乡镇卫生院当正式工好还是去大医院当临时工好?我建议去大医院。
山海经中神秘的昆仑山到底在哪?
世界许多古文明中,不乏大山崇拜的印记。如希腊的奥林匹斯山、印度的须弥山。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大山的崇拜更加源远流长。如古代皇帝泰山封禅大典,规模恢宏,仪式庄重。
昆仑山,中国神话中的大山,将中国对大山的崇拜推向了极致。昆仑山即是天帝在凡间的下都,又是西王母居住的圣山。
昆仑山具体在哪?世上的昆仑山有几处?数千年来一直是个迷。
如果您百度,是得不到“昆仑”最原始含义的。想写出真正有含金量的文章,就要到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去寻找。
昆者,彝族语言中意为“天”;“仑”与彝语中的“勒”为同音异写,意为“子”。故“昆仑”者,实为“天子”也。
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卷一》中将泰山称为“天孙”。有天孙必有天子。清代马啸所著《绎史》称“天子之山,夷狄之所称”。夷狄,是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及外国人的称呼。彝族自当包括在内。因此,彝语中称“天子”为“昆仑”就言之有据。(参考《彝族史要》)。
清代史学家万斯同的《昆仑辩》中更是指出昆仑山为三座山。其文曰:……其南三百里有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古所谓昆仑也……。
而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中称:天下仙圣,在柱洲昆仑山上。
柱洲乃古代对非洲的称呼。详见我发的另一篇文章《大明混一图》。图中有详尽的柱洲图解。下图为其中柱洲(既非洲)的放大图。
古籍《十三州志》中称:昆仑山去北海十三万里,有弱水周匝,东南接积石山。
按此说法,昆仑山不在中土较为明确。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也有对海外昆仑的记述:“汉使张骞渡海至大秦,西海之滨有小昆仑,高万仞,方八百里。”汉代时期的大秦国是对古罗马的称呼。故此处的西海之滨指的实为地中海。(下图为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路线图。最远处确实到过大秦)。
汉代时期的古罗马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古埃及只是古罗马的一个行省。张骞在此处发现小昆仑,意味深远。
《山海经》对昆仑山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其中《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博物志》记载张骞来到古罗马帝国的地中海边,看到了昆仑山。《大荒西经》中的记载即为此昆仑山。
经文中明确界定了昆仑山的地理位置,既在埃及的尼罗河谷。“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意为:在地中海之南,阿拉伯沙漠的附近,红海的西边(古代通常以“前”为东,“西”为后),尼罗河之上。
黑水为何指尼罗河呢?尼罗河每逢泛滥期,都会从其上游埃塞俄比亚境内带来大量腐殖质,河水会呈现墨绿色或深黑色。泛滥期过后,尼罗河两岸就会留下大量肥沃的黑色淤泥,而这正是尼罗河赐予埃及的宝贵礼物。故称其为黑水,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而在彝语中,“黑水”读作“以诺”,既“以诺河”——尼罗河。读音如此相似,意味深远。
由此可见,昆仑山所在地理位置,明确无误的指向了金字塔所在的尼罗河谷。
“金字塔”是中国人的称呼,因为金字塔的形状很像汉子“金”。实际上,金字塔有自己的专有象形文名字。请看下图:
西方学者对这组象形文字的解读为:法老圣体(面包)的升天之所。
这种含糊不清的解释不合理处显而易见。因为,并没有对上图中的每一个字符做出详细的诠释。更可笑的是,法老圣体面包这个说法明显是抄袭圣经中对耶稣的描述,而后者的出现要比这组象形文字晚了3000年。
我们的解读为:左侧的立鸟为古埃及文明的创建者——天之子(既天子)荷鲁斯的象征,中间的图符为临水之大山(金字塔),右侧的椭圆形图符为每晚都要将太阳吞下的古埃及大神努特的嘴,因为太阳要在西方落下,因此,此“大口”象征西方之极。下图立鸟为荷鲁斯雕像
下图为每到傍晚就要将太阳大口吞下的神——努特
因为,彝语中“天子”既昆仑,而荷鲁斯又为天之子。所以,金字塔象形文字名称就是:西方临水之昆仑山。其中,大神努特的巨口代表昆仑山所在地理位置,而荷鲁斯为建造者(大金字塔俗称胡夫金字塔,但并非胡夫所建,我之前发布的文章中有详细的论述。)
当然,此昆仑山为海外小昆仑。郭璞曾说既有海外昆仑,当有海内昆仑。
如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点击关注,有时间我会论述海内昆仑的具体所在。
感谢各位的欣赏,下图为天之子的荷鲁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