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证券大智慧,可以给我推荐一部你最喜欢的小说吗?
我最喜欢的小说,非陈忠实的《白鹿原》莫属。
陈忠实出生在西安东郊白鹿原下的蒋村,年少时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挖野菜、拾柴火。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荣枯,陈忠实都再熟悉不过了。陈忠实了解白鹿原昨天的办法,一方面是走访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从他们的记忆中去找寻家族历史记忆的残片。另一方面,他仔细查阅有关白鹿原的县志。
尤其是当他看到二十多卷的县志,竟然有四五个卷本是有关“贞妇烈女”时,感到既惊讶又费解。那些记述着某村某某氏的简短介绍,昭示着贞节的崇高和沉重。县志里往往是某女十五六岁出嫁,隔一二年生子,不幸丧夫,抚养孩子成人,侍奉公婆,守节守志,直到终了,族人亲友感念其高风亮节,送烫金大匾牌悬挂于门首。
这些布满了几个卷本密密麻麻的贞节女人们,用她们活泼的生命,坚守着道德规章里专门给她们设置的“志”和“节”的条律,经历过漫长残酷的煎熬,才换取了在县志上几厘米长的位置,这让陈忠实产生了逆反式的怨念。田小娥的形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陈忠实脑海中浮现出来的。
从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子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每天陈忠实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陈忠实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
1992年3月25日,近50万字的《白鹿原》终于画上了句号。
航天智慧农业下属的分公司都是国企吗?
航天智慧农业下属的分公司都是国企。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隶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下属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400万元,2016年3月1日正式落户贵阳国家级高新区,2017年通过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坚定以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实施三大行动计划”工作主线为指导,立足四个化,践行三创新,实现三突破,以平台的方式、平台的理念、平台的举措推动产业发展,从“专业+系统+平台”三个层次做强做大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智慧农业核心装备及技术、智慧农业信息及大数据等三大核心平台业务,实现平台集群化发展。此外,公司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智慧农业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整合航天科工集团所属涉农产业,形成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农业遥感信息应用、农用植保无人机、农业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智慧水务及智慧粮食、现代温室、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等全面综合的技术、产品及服务体系,致力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嘉靖皇帝为什么要放了海瑞?
海瑞上了《治安疏》,阻碍了嘉靖帝多年来迁宫的进程,大怒之下,让众臣给海瑞定罪。
众臣在给海瑞写辩疏,赵贞吉独战海瑞败下阵来,不仅没能让海瑞认罪,反而自己被扒了个底朝天,人设崩塌。
人活一世,无外乎两种追求,一是名,二是财,嘉靖帝寄希望从“名”下手,让海瑞就范,结果打前阵的石公公仍然是败下阵来。
最终嘉靖帝不惜亲自上马,与海瑞几番较量后,留下“无父无君,弃国弃家”八个大字,吐血而退。
那么面对这么顽固不化的海瑞,嘉靖帝为什么最终却放了他呢?
一、
剧情推到这里,明显地感觉到嘉靖帝有些无助,而且在剧中他多次不经意间就提到严嵩、吕芳,他为什么会这样?
说到底,就是因为他缺少了背锅之人!
之所以海瑞能活下来,并不是说他是清官,他敢直言上疏,而是他选择的时机刚刚好。不要觉得就海瑞给嘉靖帝上过疏,什么越中四谏啊,戊戌三子啊,包括剧中没怎么提到的杨继盛。
杨继盛没有海瑞那么胆大,是冲着严嵩去的,多少有点指桑骂槐,结果被诬陷入狱。嘉靖帝关了他三年,硬是没杀,一方面是不忍,毕竟杨继盛没有必死的罪,另一方面杀他也确实容易激起朝臣不满。
可是不杀,又下不了台,能关三年而未死狱中,可见有多人相助,足可见杨继盛的人缘及人品之高。按照史书记载最后是严嵩耍了一个心眼,把杨继盛的名字连同其他八人写在了同一张勾决奏疏中,嘉靖帝没注意到,全部勾选,结果是误杀。
其实这是胡说八道,这种背负骂名的行为,嘉靖帝怎么可能会背呢,自然会想办法转移到严嵩头上。不仅转移到他头上,还得保留杨继盛临终前写的诗,以便日后给自己洗白: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杀害杨继盛的罪名就成功地让严嵩一个人担了,之所以当时的嘉靖帝敢这样做,说到底那时候还斗志满满,且无后顾之忧。
二、
等到了嘉靖四十四年,他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唯一的指望就是能入住万寿宫,把求生的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成仙之路上。
如今严嵩已经没了,徐阶为首的内阁又都是一群老好人,坚决不会替皇上背锅。唯一一个愿意给皇上背锅的赵贞吉,又资质太浅,自身也不是很干净,反被海瑞抓到了小辫子,人设已经崩塌。
一群官员跟嘉靖帝打太极,动不动就请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嘉靖帝自己提出来杀海瑞,那么骂名肯定是逃不了了。毕竟海瑞搞了这么大一个动作,又备下了棺材,世人皆知他是忠臣,现在朝中又没了奸臣。如果是皇上亲自出手搞忠臣,那就是昏君,会被史官记入史册的,嘉靖帝自己也清楚:
“他想做比干,无奈朕不是纣王,他想青史留名,乱的却是朕的江山,朕也想清楚了,朕不上他的当!”
可是放了海瑞也不行,一旦放了他,那么海瑞成了榜样,本就不满的众臣海啸般的奏折更会铺天盖地地到来。更重要的是成全了海瑞为忠臣,毕竟在明朝那个年代,文官们以被打屁股为荣。放了他,就等于证明他上的《治安疏》中说的都是对的,这等于打自己的脸。
放也放不得,杀也杀不得,至少不能用自己的手去杀,况且海瑞也不认罪,于是嘉靖帝一再引导众人去定海瑞得罪,甚至不惜自己亲自上。
一番较量之后,海瑞还是不肯给台阶,不肯认罪,于是嘉靖帝亲自给海瑞定了罪名,那就是“无父无君,弃国弃家”。在过去这就是政治正确,海瑞你身为臣,敢犯上,这就是死罪,剩下的事情就等着徐阶等人给他论罪了。
三、
可是嘉靖帝再次失望了……
石姓太监去内阁宣旨,先是给海瑞定了罪,是无父无君弃国弃家之徒,自绝于君父,自绝于朝廷,无庸跟他理论:
“着徐阶、陈洪率内阁、司礼监会同百官论罪便是,钦此。”
实际上这就是嘉靖帝的杀人诛心之策,既然从海瑞身上无法突破,自觉也没有办法定他的罪。那就让百官“论”他的罪,所谓“论罪”,就是让大家从心里认为海瑞有罪,只要有这么个表态,皇上也就能下台了。
众臣心中当然明白嘉靖帝此举的目的,所以一个个装糊涂,比如陈洪问李清源,海瑞有没有罪啊?
当然有罪啊,奏疏中用不敬之言顶撞君父就是罪,至于他说的那些话对不对,李清源不回答,总之有这么行为就是错的。
结果一番较量之后,王用汲不愿意举报海瑞,也不愿意论海瑞的罪,又是赵贞吉出来背了锅,虽然此时的他根本就没资格:
“在朝官员,不论君父只论朋友,便是朋党!”
此话一出,众人鄙视之情可想而知……
论罪基本是进行不下去了,陈洪无奈让大家回去把辩疏中驳斥海瑞的话挑出来,整合一下,给海瑞论罪,并回去汇报嘉靖帝。
四、
嘉靖帝何许人也,应该能料到会是这个后果,于是提笔写下了“好雨、明月”四个字:
“这里说的是两个人,送给裕王,叫他召徐阶他们一起看!”
知道为什么嘉靖帝现在动不动就给裕王出谜题吗?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嘉靖帝想的很多,无外乎这么几个心理活动:
一是怕自己对朝政控制力下降,裕王趁机逼宫,他要先消除这个威胁;二是自己精神低迷,体力不支,自己苦苦维系的神秘感下降,撑不到移居万寿宫的日子;三是自己很清楚,海瑞上疏中提到的问题都是对的,自己确实做错了事,不想承认自己是昏君;四是,自己一旦升天,裕王接位,现有的人员架构,是否能支撑大明朝继续前行?
实际上嘉靖帝撑不了多久了,不仅他清楚,裕王、徐阶、百官基本也猜得八九不离十。之所以他们敢这么拖延时间,来回折腾,也不过是陪着皇上玩而已,完工万寿宫也算是裕王和众臣的一点孝心。
但凡嘉靖帝再年轻个几岁,身体再硬朗一点,徐阶想做老好人,也得看皇上答应不答应?
当四个字送到裕王府之后,众人开始解谜,嘉靖帝之所以口谕中提到徐阶,说到底以他对徐阶的了解,他肯定能猜到朕意。
“好雨”采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前两句是: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众人解的不错,里面有“时”字,李时珍又是湖北蕲春人,后面一句话显然是让大家暗中送进宫。
五、
当初嘉靖帝跟李时珍之间有何恩怨就不详提了,他有这个旨意,代表他身体确实不行了,透露的信息就是嘉靖帝时日不多,但凡他能再撑一撑,也不会召李时珍入宫。
“明月”二字,看起来好像是“海上生明月”,是指海瑞,又是来自海南,是不是指他是大明朝的明月?
并不是,“明”是指大明,由日和月组成,而明月,显然是有月无日。大家眼睛光去看“月”了,忘了大明朝的“日”,这个“日”就是指嘉靖帝!
另一层意思就是说,海瑞无日,无日,就是指日子过到头了,暗示大家把海瑞秋后处决!
陈洪听完徐阶的分析,也才恍然大悟,立马要求大家给海瑞定罪:
“人人都可以说不杀海瑞,唯独王爷一定要杀海瑞。”
陈洪不是傻子,大家总觉得他不顾后果,一再得罪裕王,实际上他是迫不得已,此时的他何尝不是在巴结裕王呢,毕竟嘉靖帝的身体在那里摆着。
等陈洪一走,众人才说出嘉靖帝的另外一层意思,其实就是找人背锅啦:
嘉靖帝不能自己喊杀海瑞,这我们前面分析过了,严嵩又不在,众臣也不接担子。既然是君臣,其实也是父子关系,如果做儿子的裕王也不愿意替父亲担责,那么大明朝真的就没“日”了:
“以儿子辱骂父亲的罪名判他绞刑,杀不杀儿子,皆是父亲一句话而已!”
裕王的这几个师父确实聪明至极,裕王判海瑞死刑,跟前面他说的话是一致的,儿子替父亲担忧。不管海瑞说的对还是错,也不用纠结他说的对还是错,他骂父亲,做儿子的就得杀他。
而嘉靖帝,也试探出裕王等人仍然以他为尊,没有篡位的想法,也臣服于他的皇权。于是自己疑虑解除,也有了台阶可下,赦免了海瑞,等同于让众臣认可自己是明君在位。
就这样,嘉靖帝通过“好雨、明月”四个字,暗中把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裕王了,反正自己时日也不多了,你们就从了朕这一次吧?
而嘉靖帝心里也清楚,裕王太过软弱,他需要一把利剑,而这把利剑就是海瑞,自己升天之后,由裕王放了海瑞,这对海瑞来说是天大的恩赐。
自己活着的时候,坏事裕王背,好事自己拿,等自己死了,那么坏事再由自己背,好事再让裕王拿,这就是海瑞能逃过一次的主要原因,毕竟嘉靖帝不是昏君,总得为大明朝的将来着想!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王辅臣结局怎么样?
导语:王辅臣在“三藩之乱”之初,对康熙很忠诚,并没参与叛乱。而后,康熙对陕西的汉人将领很不信任,派满洲大臣莫洛前往主持军政大权。
莫洛与王辅臣有私怨,处处针对王辅臣。最终,王辅臣气愤难耐,杀了莫洛,起兵反清。
后来,在康熙的政治诱降和清军的军事压力之下,王辅臣又归顺了清廷。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对参与其间的人进行秋后算账,许多人被杀。
王辅臣看到这种情况,为了不连累部下与家人,就明智地选择了自杀身亡。
王辅臣,是清初著名将领。绰号“马鹞子”,勇猛善战,当时满清八旗将士都以认识马鹞子为荣。
王辅臣出身于明末农民起义军,后投降大同总兵姜襄。姜襄投降清军后,因为满洲清兵在大同胡作非为,民怨沸腾。一次,大同一位很有身份的汉族女子被满清士兵当街轮奸,由此,大同汉族军队在姜襄率领下,起兵反清。
在追随姜襄反清的斗争中,王辅臣表现突出,在阿济格统领的清军中杀进去,冲出来,无人敢挡,真是勇猛无敌。令满洲八旗精兵大为钦i佩。
后来王辅臣又随姜襄降清,清军上下都以结交王辅臣为荣。清廷也因王辅臣勇猛善战,对其特加提拔。
1653年,洪承畴为满清经略江南,特意调王辅臣来为大将。后来,云南平定,洪承畴归京,把王辅臣推荐给吴三桂。吴三桂对其可谓是倾心结纳,待之如子侄。
吴三桂画像
王辅臣虽然与吴三桂相处如一家人一样,可是却在一次酒宴上醉酒了,与吴三桂的侄子吴应麒发生口角,打了一架。酒醒后,王辅臣很后悔,就要去给吴应麒陪礼道歉。谁知吴应麒已经先来王辅臣这里,连连谢罪,拜伏不起。于是二人相好如初。
本来此事已经过去了,谁知有人竟然在吴三桂面前调弄是非,弄得吴三桂对王辅臣很不满。对王辅臣派来办事的人说了一些训斥王辅臣的话,让人回去转告王辅臣。
由此,王辅臣大怒,疏远了吴三桂。并派人行贿调动工作。最后,成功调到陕西,担任陕西提督。
康熙皇帝削藩、吴三桂起兵反清后,王辅臣并没有响应吴三桂的号召。他还把吴三桂派来联系他的信使及信件都押送北京,汇报给康熙。康熙对其表现很满意。
后来,随着汉人将领不断响应吴三桂,起兵叛乱。致使康熙对王辅臣等汉人将领产生了不信任。于是康熙派满族大臣莫洛去陕西,主持大局。
莫洛是个能臣,很有才干。可是他与王辅臣有旧怨。因此,莫洛一到陕西,就处处针对王辅臣,对王辅臣百般刁难。
终于,在莫洛逼着王辅臣率领军队,饿着肚子去进攻四川时,王辅臣的部下忍无可忍,发动叛乱,杀死了莫洛。
在此情况下,王辅臣百口难辩,只得起兵反清了。
王辅臣反清,确实让康熙感到震惊。首先,他认为王辅臣是不会反叛的;其次,王辅臣一反,三边重地尽失,遗祸无穷。一旦王辅臣与四川的吴军联合,天下大势就要改变了。
于是,康熙对王辅臣进行了重点政治诱降,对其儿子也从北京安全地送回陕西,让其好好反思反思,还是归顺朝廷吧。
王辅臣反清后,吴三桂派军队去与他汇合。但是吴军始终未能突破清军的防线,没有进入陕西。因此,王辅臣一直是在孤军作战,又缺粮饷,终于,王辅臣想要投降清廷了。
而康熙看到了王辅臣的窘境,适时地派图海等将领对他进行劝降。而且,康熙下了明旨,宣布王辅臣只要归顺朝廷,过往的一切,朝廷决不追究。
在康熙皇帝这样恳切的诱降之下,王辅臣终于投降了。
结语:平定三藩之乱后,先期归降的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尚之信被赐自尽。他们的部下将领也都被处死。
吴三桂的部下中,投降朝廷将领也开始被一个个地处死。
王辅臣明白,这是康熙皇帝要秋后算账了。
为了不连累部下和家人,王辅臣决定自杀。
他约部下痛饮了一番,然后在大醉之后,让部下用酒浸纸,蒙在脸上,气闷而死。然后,上报朝廷,说是王辅臣得暴病而亡。
康熙皇帝后来确实没有追究王辅臣部下的罪过,更没有为难他的家人。
可以说,王辅臣虽出身草莽,却也是一个明智之人啊。
中华文明有据可查的历史到底有多少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大致是四舍五入的结果,即使经过多年的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官方公布的黄帝时期也大约在公元前2500左右,加上公元后的2018年,为4500多年,四舍五入一下,就是5000年了。
世人对中华文明史的争议,主要在于夏朝,毕竟,至今,我们也没挖出带有文字的夏朝文物,当然我也相信我们可能已经挖出了属于夏朝的文物,但是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也就是说,夏朝可能是存在的,但是目前依然缺乏证据支持。
目前支撑夏朝存在的证据主要是从历史典籍和商朝甲骨文的彼此验证,比如史记中的《夏本纪》记载的夏朝君王世系表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朝君王世系一样明确,而商代的世系通过殷墟发掘的甲骨文卜辞中得到了验证,因此,很多专家学者是比较认可《夏本纪》里记载的夏朝君王世系的。
关于夏朝的历史探究,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们还在继续努力。
当然,即使算上夏朝400多年,中国的文明史也只有4100年不到,夏之前的400多年,主要是黄帝、昌意、颛顼、帝喾、尧、舜、禹的时代,这个时代主要靠在各种历史典籍中大海捞针般地去发现,互相印证之后,推算出来的。
而抛开夏朝的话,中国被世界目前认可的历史是3600多年,毕竟最近上百年,已经出土了无数的反映为商代的文物,它们上面的纪录验证了后世史书的大部分史实和大致的纪年。
虽然现在还没有发现证明夏朝的文物,但也并不能说就是不存在的,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发掘和研究。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我们固然要晚于古巴比伦、古埃及,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
放眼世界,现在的埃及人早就不是当初的古埃及人,印度人早就不知道换了多少次了,现在的伊拉克人和当初的巴比伦人也没有半点关系,而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只要有一些知识储备的人都能大致看懂周朝的典籍诗歌,而现在的埃及人、伊拉克人根本就无法明白古代的文字。
在文化传承上,我们始终没有中断,即使经历黑暗的南北朝时期和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即使遇上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他们最终也不得不选择汉化。
当然,话说回来,我们其实本不必纠结这些年数的数字,在一个大的历史观的前提下,我们更应以我们灿烂的几千年文明为基础,以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自豪、而庆幸,毕竟,相比较其他国家和民族,我们有享不尽的历史财富,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更可以对比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为自己的很多选择指明方向。
另外,目前发掘出来的十几万片甲骨文,大约甄别出了5000多个字符,其中不到2000个象形字已经破译,但还有3000个字需要艰难的破译,相信有朝一日象形字破译的差不多的话,一定能解开夏朝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