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君理财堂,湘军为什么很能打?
清朝在进入中期以后,社会矛盾开始空前尖锐。在内部,不仅陷入了其他王朝末期才会出现的土地兼并严重的老问题,而在军事外交上,也面临空前挑战,清朝正面对着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外敌入侵。西方列强纷至沓来,一个接一个地用军事,经济和政治手段摧毁着清朝本就脆弱不堪的社会结构。
清朝就是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时节,进入了咸丰皇帝统治期。咸丰也想重振清朝的煌煌之运,可惜力有不逮,而太平天国运动也从压迫最深的广西逐渐向北方蔓延开来。由于早期的太平军军纪严明,目标明确,在面临清军合围的生死关头终于逃出了广西。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从湖南打到了江苏、上海等区域。
而经过太平军的大肆攻伐,沿途各省市的清军军政系统几乎被完全摧毁。所以如何反击太平军并夺回失地成为了清朝统治阶层最为关心的问题,几乎烂到根的满清八旗和绿营兵,已经很难完成合围并消灭太平军政权的任务。组建新军,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这个世界,充满湖南地方特色的地主团练武装湘军脱颖而出。虽然他们和太平军的交战记录胜负参半,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太平军作战的清兵主要就是湘军,并且他们和太平军形成了僵持对立的态势之后,我主导了消灭太平军政权的任务。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那为什么只有湘军能够完成这样的任务?为什么湘军这样能打?
湘军的组织架构非常独特湘军的创始人曾国藩是一个非常有能力,又极其忠君爱国的传统士大夫,这也是他愿意在国家危难之际,挑起大梁组建湘军的原因。在曾国藩组建和统合的湘军中,形成的书生与农夫紧密结合,并模仿明朝戚继光军队营制的军事结构。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军事结构的文化层次,在战场军令的执行上也比传统军队更胜一筹。
而这些人多半是同乡,师生或者是好友,使得战友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这一点又和明朝末年卢象生所率领的天雄军类似,所以在战场当中一旦出现士兵伤亡的情况,很少出现抛弃战友逃跑的情况。反而会激发其他士兵心中的血性,形成了有仇必报的战场决心。所谓上阵亲兄弟,打虎父子兵是这种道理的真实体现!
湘军的待遇要比其他军队更好在传统的清朝军队当中吃空饷,虐待士卒,这种事情司空见惯。所以普通一线士兵,不仅待遇较差,而且战斗意志不坚定。饭都吃不饱,还要做玩命的事情。这简直就是开玩笑。所以,在清朝国内分布较广的绿营兵战斗力较差也就理所当然了。
而湘军的收入不仅包括正常的粮饷,还包括进城抢三天的潜规则。湘军每个月的粮饷是在四两到五两银子左右,比在家务农要强得多。而且在攻下一个城池之后,进城抢三天也属于分红行为。这个时候的收入跟自己的能力有关,也可以说是上不封顶。这种类似于销售业绩的收入,数量多,见效快,使得湘军士兵们希望尽快攻下城池。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待遇,让湘军士卒们战斗力更强!
类似将领私军的湘军,让湘军很难被打散早在明朝末期,坐拥辽西的关宁军就是一支实力很强大的私军部队。军队效忠于将领,而非紫禁城内的大明皇帝。虽然曾国藩在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但在潜移默化之间,湘军这种趋势还是在他的指挥下逐渐形成了固有的风气。
因为曾国藩下令,如果湘军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将领可以回乡自行招募士卒。但若在战斗当中将领不幸阵亡,这支部队就必须得就地解散。这两项措施都将士兵和将领的关系捆绑得更为紧密,形成了清朝特色的军队私有化。比如李鸿章的淮军、鲍超的霆军以及左宗棠的楚军都属于这种将领高度集权化部队私有化的军队。
这种趋势使得军队的将领,不得不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而挖空心思想要赢得战役的胜利。而取得战役胜利以后,自然就有机会获得扩编军队的机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湘军成为了一个很难被打散,反而越打越强的军事集团。这也成为了以后满清政权的兵权,逐渐向汉族势力交接的重要节点。
结语:曾国藩的伟大之处,其实并不在于组建湘军挽救了满清王朝。他的作用在于,让当时渐渐滑向深渊的清朝子民,在太平军政权被灭亡以后,有了一个安稳的环境,睁开眼睛看向世界。看到自己的国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的步伐上已经落后很多,促成了后来清朝军事和政治上的改革与发展。
而后来由于湘军集团在清朝军队当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也让满清政权的统治者们将兵权逐渐转交给了汉族势力。这也让随后发生的武昌起义,以及各地的民族觉醒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湘军在太平军肆虐时表现出的强悍战斗力,也让这一切的发展和变革成为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