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神通,王母娘娘是玉帝的老婆还是母亲呢?
很多人是看着电视剧《西游记》长大的,孙悟空还在那儿活泼乱跳,自己却老了,白了一大把胡子或者眉头皱了三皱,要是能像剧中的王母玉帝一样不老该多好!
玉帝跟西王母这两口子秤不离砣,砣不离秤,但他们偏偏就不准其他神仙谈恋爱,所以很多人多少会替猪八戒打抱不平:就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个灯?
别气愤了,玉帝跟西王母还真不是夫妻。
东华大帝君我们从《西游记》中来找线索。
孙悟空和嘴馋的猪八戒一看人生果,我的乖乖,这玩意儿没吃过,孙悟空深更半夜静悄悄地就爬上了树,当然不是去捉虫,摘了4个吃了3,还有一个遁土了。
清风明月都不带猜的,知道肯定遇到贼了,唐僧师徒4个人,丢了4个果,这还不明显吗?
孙悟空心里老委屈了,真的就吃到3个,非说4个,这就是冤枉好人呗,冤枉好人是不对的,所以把人参果树一口气连根推倒了:老孙脾气不太好,惹毛了我,大家都没得吃。
哪知道人参果的主人镇元大仙很好很强大,一个袖子下去,一个都别想跑,孙悟空这下懵了,只好乖乖地去东胜神州去找人来医树。
蓬莱仙境的福禄寿三星没办法,再找,就找到了号称“烟霞第一神仙眷”的东华大帝君。
东华大帝君有个徒儿叫东方朔,也是个馋嘴的人,曾经偷上天庭往西王母的蟠桃园去了三次,所以与孙悟空见面,哥俩操着一嘴的贼话。
“这个小贼在这里哩!帝君处没有桃子你偷吃!”
“老贼,你来这里怎的?我师父没有仙丹你偷吃。”
不用说,一个是偷桃子的惯匪,一个是偷仙丹的强盗,都是无法无天的人,见面自然亲热,而东方朔偷蟠桃的故事来自哪儿呢?
在晋代张华所著的 《博物志》卷八中就说了这么一个故事。
王母去见汉武帝,当然不能打空手,于是带去了7个蟠桃作为礼物。宾主相欢,少不了要吃东西,王母有啥没见过?汉武帝也就借花献佛与王母分吃蟠桃。汉武帝吃了5个蟠桃后,把果核都放在了膝前,王母看见了,好奇地问汉武帝拿核干什么,汉武帝说打算拿来种。王母笑了,对汉武帝说蟠桃乃是三千年一熟,言外之意即便真能种出桃子,你汉武帝也吃不到啊,万岁那都是大臣喊着玩的,别当真。这时东方朔从殿南厢朱鸟牖中偷看王母,被王母发发现了,于是对汉武帝说:这家伙是个贼,忒不地道了,曾三次想偷我家桃子。汉武帝一听,这东方朔能上天偷桃,定非凡人,不过为了王母的面子,还是臭骂东方朔一顿!从此以后,东方朔是神仙也就在民间传开了。
来自元代成书明代完本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也采用了这个说法,“忽东方朔於牖问窥之,母指之曰:此儿已三偷吾桃矣。”
不用说,《西游记》的取材也来自这段故事,东方朔是东华大帝君的徒弟,跑去偷西王母的蟠桃,居然三次都没事,那么东华大帝君与西王母之间,肯定有故事。
西王母、东王公东王公就是东华大帝君,那么与西王母是什么关系?他们的父母又是谁呢?
1、
西王母最早出自先秦典籍《山海经》,长相有点那个。
《西次三经》载:“西王母其状如人,狗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王母,长着小虎牙,头发烫了个波浪卷,插着珠翠,本来是挺可爱和贵气的,可惜拖着一条狗尾巴,而且动不动就张口来一声河东狮吼,好端端的一个小媳妇就变成了嗓门大的悍妇。
她代天掌管着瘟疫之类的刑法,监管星象之变,嗓门不大镇不住人啊!哪怕在今天,憨厚懦弱的老公背后必然藏着个精明世故的老婆,慈父严母必然出孝子,所以他们的孩子,不但知书达理还特别孝顺。
东方朔跟孙悟空的德行差不多,偷桃子不成,就想挖根子,直接撰写了《神异经》,来掏西王母与师父东华大帝君的底子。
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东王公长得也很骨骼清奇。
鸟脸,满头白发,拖着一条老虎尾巴,骑着一头大黑熊行走在东荒山中,去干嘛?当然是去找西王母比赛投壶去了。
投壶,便是用一头齐、一头尖如刺的矢(棘),投进前方广口大腹、颈部细长的壶内,壶内装满了豆子,以增强弹性,一旦力气用大了,投进的矢便会会弹出来,从而增加了投壶的难度。
注意了,当东王公与西王母在比赛投壶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人在。
“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醫嘘。矫出而脱误不接者,天为之笑。”
一把投进还没反弹出来,上天一阵唏嘘:这运气好得踩了一脚的狗屎……
脱手而出连壶都碰到,上天笑得那叫一个挤眉弄眼,讥笑十足。
发现没有,上天居然像天下顽皮的父母一样,给你喝倒彩,但满眼都是说不尽的爱意。
那么这位上天是谁呢?当然是我们的盘古大大!
2、
三国时代吴国人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纪》首先让盘古出场。
天地混沌之中,孕育出了盘古,没有白天与黑夜,也没有星辰与日月,黑咕隆咚一团,这日子没法过了,盘古拿着盘古斧就开始开天辟地。混沌之中阳清上浮为天,阴浊下沉为地,可是阳清与阴浊彼此牵引,还想再复合在一起,盘古一看乐了,马步一蹲,肩膀抗天,大脚踏地,大吼一声:给老子开!一下就把天地顶开了一丈的距离。就这样,盘古日长一丈,把天地的距离越拉越开,最终一万八千年后,天地各自归位。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盘古开天辟地,一个人岂不是很寂寞?所以东晋葛洪撰写《枕中书》添油加醋把老祖宗变成了一个儿女情长的好汉子。
盘古自号元始天王,开天辟地之时,难免累了想打个盹,于是就在天地中心玉京山建了个宫殿休息,此殿就叫白玉京。天地初具雏形,牵引力逐步减小,盘古这才腾得出手来,往下界去逛逛。这一逛就逛出了一个老婆来。阴浊成地后,还有阳清慢慢上浮,阴浊与阳清交汇就诞生了第一个女仙太元圣母,长得那叫一个漂亮,盘古一看,二话不说,直接抗回了白玉京,直接磕头拜天地成了夫妻。没有小朋友的世界不是完美的,白玉京也是寂寞的,当盘古的一对儿女扶桑大帝东王公与太真西王母先后呱呱落地,这才有了人间热闹。
东王公与西王母分别成为男仙、女仙之首,东王公主管男仙,执掌蓬莱仙岛。西王母主管女仙,执掌昆仑仙山。
在汉初就有小儿道歌唱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金母木公便是指西王母与东王公。
西王母与东王公怎么回到白玉京看望父母呢?
东方朔在《神异经》中一本正经说道:“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
昆仑山上有铜柱,又称为通天柱,可达白玉京,盘古大大在白玉京坐镇天庭,虽然可以看着儿女投壶很开心,但始终没有在身边心情舒畅,所以就给了希有这只神鸟,让西王母坐在右翼,东王公坐在左翼上,飞来白玉京来个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3、
西王母与东王公皆是盘古的儿女,两人自然是兄妹关系,由于道教阴阳观念的兴起,西王母代表阴浊,东王公代表阳清,阴阳交汇生万物,于是如同伏羲与女娲、恒娥与羿一样成为了配偶神,也就成了夫妻。
《西游记》中所说的“烟霞第一神仙眷”,显然就是指东王公与西王母这对盘古创世后管理人间的第一对夫妻,东华大帝君仍然执掌蓬莱仙岛,西王母执掌昆仑仙山。
孙悟空在平顶山遇到的金角、银角大王,手上拿着一堆法宝,其中的紫金红葫芦便是来自昆仑山,那么昆仑仙山在哪儿呢?
孙悟空大闹蟠桃宴会,也就是王母的居住地瑶池,与凌霄宝殿同属大罗天。
昆仑仙山有通天柱与天庭相连,可是被一个二愣子共工撞断了,导致天河之水下泄,形成人间大洪水,补天的便是解化女娲之名的太上老君,在昆仑山脚下也得到了紫金红葫芦。
我这葫芦是混沌初分,天开地辟,有一位太上老祖,解化女娲之名,炼石补天,普救阎浮世界。补到乾宫触地,见一座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这个紫金红葫芦,却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我们知道孙悟空出生在花果山,花果山乃是“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的福地,水帘洞内自有洞天,内有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铁板桥桥下的水直通东海。
孙悟空获得的如意金箍棒就来自东海龙宫,而如意金箍棒的作用是用来测量水深浅的定子,前任主人便是治水的大禹,显然花果山水帘洞的前任主人便是大禹。
太上老君补天,最后将多余的一块补天石放在了花果山山顶,最终诞生了孙悟空。
大禹治水,水在花果山直接转投东海,最后将如意金箍棒放在了东海,最终成为了孙悟空的武器。
也就是说,太上老君当初补天就在花果山,这也就是通天柱断折的地方,花果山就是西王母的人间道场昆仑仙山。
自从通天柱断折以后,西王母便住在了天庭的瑶池,不再下界,这也就是花果山没有一个神仙出现的原因,没有人敢去打乱太上老君的布置,敢去抢占女仙之首西王母的洞府。
玉帝一再容许孙悟空胆大妄为的行为、太上老君一再维护孙悟空的原因也正是出于此。
玉帝孙悟空曾想抢夺玉帝的位置,“风水轮流过,今年到我家”,奉命降妖的如来呵呵一笑,就对孙悟空讲了玉帝的来历。
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这个并非是吴承恩胡乱说的,而是引自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故事。
光严妙药国国王争德与皇后宝月光一直没有子嗣,老国王忧心忡忡,担心死后无人继承王位,于是下诏大修道观,重塑神像,悬挂新彩,广奉供养,日夜祷念,持续半载虔诚如一。宝月光皇后一夜入梦,看见太上老君与诸神驾五色龙舆而来,怀中抱一婴儿,光彩万道。福至心灵,宝月光皇后跪下请求太上老君大发慈心,让此婴儿成为己家孩子,必将尽心尽力抚育他成人,继承大统;太上老君欣然应允。宝月光一年后于正月九日午时诞下皇子。皇子“幼而敏慧,长而愿善”,散尽国库之财与国人,救助贫苦、相助寡孤,使老有所依,幼有所护,国王见之后满心欢喜。老国王去世后,皇子继位,不久让位与国中贤能,前往普明秀岩山中修道,前后修行历经三千二百劫才修行始证金仙。
《西游记》中采用了玉帝姓张的说法,显然来自民间故事。
《封神演义》比《西游记》成书晚,所以姜子牙封神时,“玉帝位谁来坐”,“自然有人来坐”,一问一答,姜子牙上被张有人套路的说法并不可靠。
《诸神传奇》中的张百忍的说法更为可信。
天庭神仙因为私心抢占地盘大打出手,人间也祸乱不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太白金星奉命去人间找位德高望重的凡人来当玉帝,这样就能做到不偏不倚。太白金星化身凡人下界,周游各地,最终发现张家湾在寨主张百忍的治理下,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因此将张百忍带回了天庭,张百忍的公正公平也赢得了众神的信任,最终服众成为了三界的掌控者。
很显然,《西游记》中和蔼可亲的玉帝形象来自这个张百忍,玉帝也与西王母没有一点关系。
西王母最早是以《山海经》中的怪兽(或者原始部落领袖)的形象出现,与东王公是兄妹关系(或是夫妻);随着西王母赠不死药于羿、与周穆王相见昆仑山,献蟠桃寿于汉武帝,西王母逐渐演化成了具有长生不老药的神仙,慢慢与东王公脱离了关系;随着《牛郎织女》、元杂剧《西游记杂剧》中二郎担山赶太阳、黄梅戏《天仙配》等故事传播,王母娘娘开始与西王母重合,并成为了玉帝的妻子。在《西游记》中,玉帝掌管三界,与王母娘娘之间只是从属关系,至始至终都不是夫妻。(图片均来自网络)
大圣归来孙悟空屠尽神佛实力划分?
A级:孙悟空、二郎神、十二金仙、云霄娘娘、哪吒、李靖、韦护、北极四圣、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
上古神话里面,这一级别的神仙数量最多,因而不能一一列举。
以斗战胜佛孙悟空为基准,战力在猴哥整体实力上下浮动30%,都属于A级高手。
根据《西游记》的设定,孙悟空到底是何种级别的神仙?
神话里面有“天地人神鬼”五仙,猴哥属于“天仙”。
太乙非正门,三清称大罗,三清门下的叫大罗金仙,不是三清门下的叫太乙金仙。
但是,太乙金仙和大罗金仙同一个级别,实力相差不大。
孙悟空不是三清门下,故而叫太乙金仙。
《封神演义》阐教十二金仙,都属于“太乙金仙”这个级别,分别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广成子、赤静子、黄龙真人、惧留孙、太乙真人、灵宝法师。
封神之战后,阐教十二金仙里面部分实力大增,成为佛家菩萨,超过了“大罗金仙”范畴。

A+级:五方天帝、八菩萨、祝融、共工、多宝道人、赵公明、孔宣、镇元子。
A+级神仙,收拾猴哥问题不大,他们的实力明显超过了大罗金仙,却没有通天彻地之能。
五方天帝是上古神话里面地位仅次于三清六御的神仙,掌管着不同区域。分别是:南方赤帝神农、中土黄帝轩辕、东方青帝太昊、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
八菩萨分别是:观音菩萨、灵吉菩萨、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他们的坐骑,都能跟孙悟空叫板,打得猴哥头疼。
水神共工,火神祝融,同样是上古神话里面的战神。共工一头撞断天柱不周山,祝融逆天而行火克水,击败共工。
镇元子是“地仙之祖”,有一招秒掉孙悟空的实力。就算师兄弟三人一块上,也是不到半个时辰就又收了。《西游记》里面,镇元子真正做到了吊打孙悟空,他把孙悟空绑起来,用树枝狠狠抽了一顿。
多宝道人、赵公明、孔宣是《封神演义》里面准圣级别的高手。
尤其是孔宣,凭借五色毫光,战绩惊艳,一招吓跑陆压道人。
赵公明借助定海神珠直接打落哪吒、雷震子、阐教十二金仙、打跑燃灯,不比孔宣差多少。
多宝道人是通天教主的大弟子,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准圣高手,被通天教主视为左膀右臂。

S级:菩提祖师、蚩尤、羿、真武荡魔天尊、六御、旱魃、犼。
菩提祖师是孙悟空的师父,身份来历成谜,培养出一个A级高手手到擒来,花费时间也不多。
上古神话里面,蚩尤是初代战神,兵器都是他发明的,战力强悍,黄帝、炎帝不是他的对手。
羿本来是帝俊麾下战将,十日同天时奉命下凡,除了弄下九个太阳来之外,他还独自击杀了六个上古凶兽(猰貐、修蛇、封豚、九婴、凿齿、大风)。
道教神话里面,“六御”的地位仅次于三清。“六御”分别为:弥罗至真玉皇大帝、西极勾陈大帝、北极紫微大帝 、东极青华大帝、南极长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大帝。九头狮子是东极青华大帝的坐骑。从九头狮子一招咬住孙悟空的表现,就能知道“六御”的实力。
真武荡魔天尊,道教神话体系里面的战神,也叫九天降魔祖师。真武荡魔天尊不仅荡除凡间万妖,还压制幽冥诸邪,保护世间万物生灵。
旱魃原本是轩辕黄帝的女儿女魃,后来在犼的神通之下,变成旱神。黄帝跟蚩尤之间的决战中,旱魃击败了风伯、雨师。

S+级:三清、三世佛、女娲、伏羲、应龙、烛龙。
道家“三清”: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
三清的战力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差距不大。
《封神演义》里面,太上老君的实力明显高出一截,元始天尊其次,通天教主最末。
佛家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分别是过去佛燃灯,现在佛如来,未来佛弥勒。
如来佛祖一出手,就秒了猴子,不费吹灰之力。弥勒佛虽然没有出手,他身边的黄眉童子,拿着两件法宝,吊打天庭诸将,搞得猴哥痛不欲生。燃灯古佛在《封神演义》战力被拉低很多,连圣人都到不了!
女娲和伏羲都是创世古神,女娲、伏羲的浩瀚神力,无需多言。
为什么在西方圣经中也是上帝七天创世?
混沌七日开的说法来自《庄子 . 应帝篇》,讲的非常诙谐幽默又有哲理,很可能是庄子为了阐述自己无为而治思想编造的一个故事。
《庄子 . 应帝篇》载: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说这南海的主宰叫儵,北海的主宰叫忽,中央称帝的是混沌。混沌这人为忠厚老实,热情好客,每次忽、儵来他都热情的招待他们。没想到忽、儵吃饱饭没事干,就想回赠混沌一点礼物,估计这两大神也没长脑子,两人一合计,脑袋一拍,说:混沌给我们长得不一样,人人都有七窍,混沌却没有,要不我们给他凿七窍吧!这两人也是是实干派,说干就干,每天凿一窍,七天为混沌凿开了七窍。混沌也因此呜呼哀哉了,但随着混沌的死亡,天地就此诞生。
之前为了为了写一个文案听了三天圣经。
《圣经》造人的则是为了宣扬主的万能与伟大,《圣经》里说:
创世之前,一片混沌,地球在黑暗、沉寂无声的太空飘浮,没有陆地,只有满满的海水。上帝耶和华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
第一天耶和华上帝创造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创造空气和天;
第三天创造了地、海,山川平原,花、草、树木;
第四天创造了天上要布满星辰,用来划分季节和年,夜晚是休息的时间,就让宁静的月亮给那些穿越沙漠的漂泊者指明方向,帮他们找到栖身之处;
第五天上帝创造了鱼、鸟等各种动物;
第六天上帝创造了人;第七天上帝休息了。
至于为什么两者都是七日开天?
可能是留在我们基因里的潜意识所致,如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史前大洪水记载,还有四川三星堆文明与古埃及构图元素惊人一致,更可能只是一种巧合。
因为,在《山海经》和在稍晚一些的《神异经》里的混沌只是一只怪兽,《山海经》里它擅歌舞。
《神异经》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害人的凶兽。
根据《神异经》西荒经记载:
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
意思说这混沌这丫的长得奇形怪状,形状像狗,长毛有四足,长得像棕熊却没有爪子,长得有眼睛却看不见,行走也不是很方便,有两只耳朵却听不见,有人的性格,身体内无五脏六腑,没有什么弯弯绕绕的肠子,吃下去的东西径直而过。但是混沌这厮却将吃软怕硬发挥到极致,碰到有德行善良的人他要跑上去欺负一番,遇到无德凶恶的人它却听他使唤。
道祖魔祖佛祖妖祖?
中国的神话故事丰富多彩,宗教神话、民间传说、外来神系交织在一起,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遐想。如果我们根据中国的神话传说去摸索,那么道祖、魔祖、佛祖、妖祖分别指的是哪些人物呢?
当然了,如果要聊中国神话传说,那么我们还是得尽量去除现代网络小说以及明清时期神魔小说的影响。好吧,主要就是想说,就不以《西游记》和《封神榜》以及现在的洪荒体系小说扯在一起了,我们尽量从宗教神话或者一些古代典籍当中去找线索。
首先说一下道祖,很明显,道祖就是道教的,我们需要从道教典籍当中去寻找,因此说《封神演义》中的鸿钧是道祖的在这儿我们就先不提了。道教是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
当然了,很多人也会说现在道教都是尊元始天尊为最高神的,所以元始天尊才是道祖。其实这儿也有些错误,现代道教只是上清派和灵宝派尊元始天尊为最高神,而天师道(正一道)和全真教还是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的。因此这边就不去争了,根据历史来排吧。
然后再说一下佛祖,这个应该是一道送分题了,因为这个应该是没什么争议的。佛祖就是古代佛教的创始人,他的本名是乔达摩·悉达多,悟道成佛后被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而我们比较熟悉的“如来”,是从梵语翻译过来的,“如”是“真如”的意思,也就是绝对真理。“如来”就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就是说佛祖是掌握绝对的真理来世上普度众生的圣者。可以说“如来”就是“佛陀”的代名词。
然后就是魔祖了,其实关于“魔”很多朋友还是有些迷糊的,因为虽然我们在现代小说当中经常看到“魔”,但是古代对于“魔”的解释又是什么样的呢?似乎我们在古籍当中也比较少看到吧?魔在古籍当中有恶鬼、作祟者、恶势力的意思,而所谓的魔头或者魔祖的概念,我们还是应该去找找宗教典籍。其实道教和佛教当中对于“魔”的记载是不同的。
道教当中的“魔”其实在梁武帝之前应当是“磨”,有砥砺试炼之义。元始天尊在龙汉初劫统御三界,无数自然神灵修炼飞升,显者为之仙帝,主司赐福与教化;隐者为之魔帝,主司护卫与惩戒。无论是仙帝还是魔帝,都是元始天尊的部下,魔帝镇守北酆之上。
道教的有五大魔帝,青天、赤天、白天、黄天、黑天魔帝,总领鬼兵,此外还有五天大魔王,八方大魔王,《灵宝经》还提到了十种魔,包括天魔、地魔、人魔、鬼魔、神魔等等。这些魔也是元始天尊创造的,是来试探学道者心智境界的。
而佛教当中的魔,指的是害人性命,阻碍人做好事的恶魔或者说是魔障。在原始佛教当中,所谓的魔指的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人,首领是波旬,曾经想要阻止释迦摩尼悟道成佛,释迦摩尼开始传道的时候他们也多次阻碍。
记得《霹雳布袋戏》当中就有一个“魔佛波旬”,出场就是“末法毁天道,波旬杀如来”。在佛教典籍中,波旬也被称作魔罗,或者魔波旬,有三个女儿爱欲、爱念和爱乐,都曾经来诱惑误导佛祖,《杂阿含经》说到:譬如欲界诸神力,天魔波旬为第一。
最后说一下妖祖,东晋文人干宝的《搜神记》当中有提到: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一般指的就是除了人类与神以外的超自然生命。妖还可以细分为妖精、妖怪等,不过划分没有太大的界线,在大部分作品当中,将动物、植物或者其他非生命物体(例如石头)修炼有成的称之为是妖。
其实要找妖祖还是比较困难的,除了人与神以外的超自然生命。像古代神话当中的女娲、伏羲,也都是人首蛇身的,但是他们已经是神了。山海经当中也有许多的带有野兽特征的生命,但是其中八成也都是神了。我们在小说中比较常见的例如“帝俊”,是华夏神话中的上古天帝,东皇太一是楚地九歌神系的最高神,烛龙是钟山之神。
在《山海经》当中,有一些比较出名的,例如青丘九尾狐,但是他的本领就是能食人,还有蠪侄、蛊雕也是,能食人,看不出了其他野兽的区别。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战神刑天,也只是说道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有些比较厉害的例如鸣蛇,可以造成地方大旱,朱厌,可以造成大战争。又或者是应龙,杀蚩尤又杀夸父,多少有点妖王妖祖的样子。
图片:互联网
文字:悠然布衣
一般都认为盘古开天地是神话的开始?
一、鸿蒙
盘古之前,世界的状态两个字就足以形容:鸿蒙(也叫混沌)。不同之处在于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到底是指天地未分,还是指人心未化?
默认的理解自然是前者,这即是众所周知的“盘古开天”神话。
说是天地最初像鸡蛋一样连在一起,盘古长成,觉得憋闷,伸手踢腿弄破了蛋壳,这才使天地分开。接着轻清的上升为天,重浊的下凝为地。盘古撑天柱地,身子随着天地生长,直到天地坚固,终而累死,最后身子化为天地万物。
但在最早的记载中,盘古根本没开过天!
让我们看看盘古神话的最早两则记载,来自三国吴国的徐整。
其一为《三五历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其二为《五运历年记》:
元气濛鸿,萌芽滋始,遂分天地,耸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第一则天地自然开辟,盘古长了万八千岁,但什么也没做;
第二则仍然如此,天地在进化到某一个阶段时,自然而然就分开了。值得注意的是盘古,年龄不是大而是小了很多。第一则他与天地相伴相生,若将天地比作蛋壳,盘古便是蛋黄;这一则里两者毫无联系。天地开辟之后,生人生物之时,盘古方化生而出。这使得盘古不再具有神格,而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只不过是天地间最早的第一个人。
现在我们可以得到第一个答案:
盘古也许并未开天地;在有天地之前,宇宙如鸡蛋,元气濛鸿,什么也没有,但在鸡蛋内部,却孕育着巨大而令人振奋的变化。
还有个说法是说盘古开了一部分天,此出自明末小说《开辟衍绎》(又称《开辟演义》)。天地之间分为四大部洲,即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卢洲和南瞻部洲。三洲已有三天地,惟南瞻部洲未开,于是至高神如来令昆多崩娑那开天。昆多崩娑那即是盘古。
这里顺理成章地出现了第二个答案:
盘古之前,已有西方佛土,其时如来已修成佛祖,灵山已有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在下界则是万国林立,有普周虚空世界。
二、西游事必有所本,有证据表明,徐整的记叙实则采自当时已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
如饶宗颐先生有《盘古图考》,认为“知以盘古作图,汉末蜀中已流行之,则盘古之神话,最迟必产生于东汉”;马卉欣先生在《盘古之神》一书中更采撷壮、瑶、苗、彝、白、傈僳、仡佬、土家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的远古歌谣或师公唱本,力图证明盘古神话的久远。
来自瑶族的《盘王歌》说,“盘古开天又立地,置有山河与田园”;苗族古歌则云盘古先公老人家,手握巨斧劈破鸿蒙。
也许徐整的记叙有所舍弃,也许开天传说是后起之说,总之在流传的过程中,开辟伟业就安到了盘古的头上,并为《西游》、《封神》两本广为人知的神魔小说所借,架构起庞大恢宏的世界观。
《西游》开篇诗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封神》开篇诗说: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兽患有巢贤。
世界由此肇生,乃有神仙、佛祖之说。
封神中,收殷洪时又有诗曰“混沌未分盘古出,太极传下两仪来”,联系开场诗可知,开天之前,封神世界亦是混沌,太极亦即混沌,两仪即天地,说的还是无物之物。
西游则值得细说一番。
第一回,开场诗之后便是一大段话,即从“盖闻天地之数”到“故曰人生于寅”,暗藏机巧。
天地之数,以129600年为一元。把一元比成一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每个时辰该10800年。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各持续10800年。这个理论出自北宋大哲学家邵雍(世称邵康节,传为《邵子神数》作者),其所本就是徐整的《三五历记》,10800年正好契合盘古的年龄“万八千岁”。
但天地的寿元并非只有一元,而是无限元。也就是说,天地有无限寿命、无限轮回,每一轮回都要经历完整的开天、辟地、生人等全过程。
第七回,孙悟空要争玉帝皇位,如来告诉他玉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可见玉帝已经历了1750次开天辟地、1750次轮回大数。
盘古氏之开辟,自然是第1750次之天地,那么在西游的神话架构中,第三个答案已呼之欲出:
本劫之前,世界已经发生了太多太多辉煌的大事。
1,世界已历经1749次纪元,在这些伟大的纪元中,累积出现了1749个如盘古一般的开天辟地之神;
2,有1749次沧海桑田、世界变幻、王朝更迭、英雄史诗……
3,上一任玉帝是世界之主,君临三界;
4,或许每一劫都有一任玉帝,而每一任都需修持1750劫,这是定数不容更改;
5,本届玉帝被重点培养,才撑持过1750劫……
上述答案的前提是,假设盘古仅是这一劫的开辟之神。其实还有一个可能,盘古会不会是全部1750劫的开天地之神呢?
我们认为也是可能的。
天地浑沌如鸡子,首先孕育的生命是盘古,除此再无别人。这就限制了一点:无论神仙佛祖,都不能先天地而生。没有天地,不管鸿钧还是玉帝,都如同无根之木、不系之舟,没有地方可供他们居住;天地未分,元气未溢,也没有元气让他们修行。
玉帝既然在1750劫中都居有其屋、修有其气,就证明在这2.268亿年中,天地一直都是开辟着的。
那么还是回到了第一节的答案。
三、其他究竟什么是开天?
第二节所引《西游》那段话并不是从子时开始写的,而是起于戌时:
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上一纪元运行到戌时尾,便天地昏蒙;亥时进入永夜;亥时尾永夜结束;子时天开。
从头到尾,不但没盘古什么事,连这两个字都没出现。
这就说明了一个可能:盘古的开天,与“天开于子、地辟于丑”的所谓开天,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这就是篇首第一句说的对于鸿蒙的理解,开天辟地的传说中,天就是天、地就是天,开辟就是劈开混沌;但在一些古典小说中压根就不把盘古当回事,以至于否定了他并非“首生”之人,至于开辟也另有解释,即启发民智。
北宋理学家胡宏(世称五峰先生,即胡五峰)说:
混沌之世,天地始分,有盘古氏者,生于大荒,莫知其始,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于是,混茫开矣。明确提出天地之分与盘古没有关系,盘古所开者曰“混茫”,所谓“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通俗来讲,就是民智。
明末清初有一本非常出名的讲中国神仙的书,叫《历代神仙通鉴》,首章对于天地化生有独到的解释:
凡物之生,必由胎卵。胎卵象圆而生于水,故水涵天外,地为天包,厥外惟寂,厥中惟灵。天一生水,如人身之有血也;地二生火,如人身之有气也。水火既生,则有风云雨雪施行于其间。阴阳迭为消长,日月错行代明,有寒温暑凉四时之候,有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位。接下来对胡五峰先生的盘古为“三才首君”又有一番演绎。
至高神叫玄玄上人,鞠育五方五老。北曰沧浪,生一人为水精子;南曰沧浪,生一人为赤精子;木公生于东之尾闾;金母生于西之昆仑;大地中央产一人名曰黄老。
五老体生生之道,遂五气洽化,斡旋天地,成就天人,炼生一阳象婴儿与一阴形姹女。这两人就是真正的人类初生父母。
二子洞晓阴阳,牡牝乍交,胚胎始结,育两男两女。四男女承襄天化,又生四男四女。八子又生五十六人,又是阴阳相半。于是生息渐蕃,终至于摩肩接踵,繁衍到处处都是。此时方有盘古出世:
时有出类一人,生于大荒之野,身材四倍常人,头角峥嵘,面目奇异,肢体密砌绀毛,獠牙倒出口外。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是谓盘古氏,又曰浑敦氏。见山岭崎岖,川源浩荡,彼此阻绝不通,乃教众人于济渡津头,搭起浮梁,填平冲激。自审山石之精坚者,执之以椎凿险峻巉岩,一时否塞开辟,相通往来。众皆服其作用,相与尊奉之。盘古遂出御世,是为三才首君,始有君民之别。写到了盘古的样貌、功绩、称帝。
天、地、人合称三才,盘古教万民搭桥治水、凿石开山以通往来,人们得到了交流、整个民智就会上升,自然称得上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而在盘古出世以前,天地生于胎卵、玄玄上人降生、五方五老化生、人类在大地上繁衍迁徙这一系列事件,便是本题的第四个答案。
我已经写了500来期封神,愿景是:十年光阴,千期篇幅。欢迎关注,共赏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