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之王菠萝丁,有什么好看的书值得读?
疫情期间,宅在家里看书,可以提升个人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下笔者为大家推荐几本好书:
第一本:《追风筝的人》
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
我们每个人成长途中都会遇到一个无条件对自己好的亲人、朋友或者爱人。因着不同利益纠缠,心中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偏差,这种偏差可能会让我们暂时忘记了曾经的欢乐、陷入深深的矛盾、纠结与自我否定当中,而最后的抉择,往往会影响我们往后的人生。
人生而自私,我们会被伤害更会去伤害别人,心中的天平是一种道德、法律更是仁义。
然而坏人未必真坏,也未必全坏,我们对别人的伤害也会让自己陷于自责、愧疚、逃避当中。这种不成熟可能会用往后的时光弥补,也可能和好,再不能如初。
成年以后,多少个年月过去,我们无法释怀,需要重新走上一条救赎的路。
这几十万字构成的故事,让我们深深明白人性的意义,善良是与生俱来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大量的环境描写让阿米尔这一人物充满感情,无论是自私、冷漠亦或是残忍,在这里都有迹可循。连同告诉我们的还有哈桑的善良,一种不需要解释的善良。
它会让我们懂得时代的动荡与落后、种族与等级的差异、人性的拷问、时间的沉淀。这种留在最后的,才是最耐人询问的。
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它会告诫我们每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懂得平等、尊重、善良的真谛,明白成长的真正含义。
第二本:《活着》余华
这是我推荐的第二本书,我们活着,终其一生是在寻找,遇见失望,想要希望。遇见黑暗,想要光明。
这本在特定历史下产生的命运,是悲剧。而最后留给我们的却是希望。
这种希望不等同于我们曾学习过的革命先烈馈赠我们的遗产,也不等同于我们想要活下去本身所必需的个人精神,在这里它变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活着。
主人公富贵经历了顽固不化、颠沛流离和真正的成长,他因着特殊的家庭成分,有着让人羡慕的资本,而真正的懂得珍惜的时候却是他失去一切开始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的,是珍惜。
他的女人家珍是中国传统妇女最平凡最伟大的代表,她从一而终、吃苦耐劳,没有文化却通礼数,她爱孩子,更爱一个鲜活的生命,原本渴望平凡安稳的度过一生,只是到她死的那一刻,才让这所有尘埃落定。
儿子为县委夫人抽血死亡,是滑稽可笑更是悲哀可怜。女儿难产、女婿被夹死,唯一陪伴的外孙苦根因生病被自己煮的豆子活活撑死。亲人一个个去世,让这原本孤苦的老人更加凄凉,陪伴他的只剩落日的余晖和那一头牛,只是我们都知道那头牛也会离去。
世间,没有永恒的存在,只有不断的失去。但愿每一次失去,能让我们明白,感恩、珍惜、希望。
明白,活着,本身就十分伟大。
这本书拿在手,就从未想过放下。
第三本:《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
飘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精神的升华和浓缩。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不再是一种愿望,更是让人活下去的希望。活着的人总是需要依托和支撑的,这种强大的支撑可能会是一个人、一份感情、一段往事,又或者是一种信仰。
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历史背景,写出了动荡的格局、不平等的阶级、残酷的战争和生命的脆弱。
文章女主人公思嘉情感颠沛流离、曲折磨难。美丽、娇艳、性感已不足以形容这个女人的一生,三次婚姻次次惊心动魄、让人感慨。少女时代的养尊处优使得她变得争强好胜、占有欲极强,为了面子和所谓的尊严她嫁给了并不相爱的媚兰弟弟。想要摆脱庄园的窘境、追寻庄园昔日的繁荣的实际使得她又一次委身自己与自己的妹夫在一起,保全庄园。瑞德是思嘉从十六岁少女时期就存在的一个梦,这个梦时而让她难堪时而解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时间沉淀,这份爱也变得深沉,即便最后不得已失去,也是深切的。
思嘉想要的从十六岁时候的舞会、崇拜到后来因着生活所迫不得不身体力行的成长,再到她渴望心灵和精神上的寄托,一步步让她走向未知,生活早已千疮百孔,只有未来充满希望。
真正的强大究竟是什么呢?也只有在经历那些她爱的爱她的人失去或离世后才会懂得,唯有自己才是这活下去的根源与动力,希望不灭,才能熬过一个又一个漆黑的夜。
活着,是希望,是信仰,是新的一天,更是无所畏惧的存在。
第四本:《平凡的世界》 路遥(强烈推荐)
这是我的枕边书,更是对我影响颇大的一本书。
想要变得不平凡,这个梦想从小到大想了不止一次,一生太短,许多人到死或许都没有被许多人熟知,他们安静的守护着自己脚下的一片净土,守护着自己相爱的人,过完自己的一生。
圆满或缺憾的一生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因着一颗无畏的心,因着岁月深处的惦念,因着贫苦岁月里的劳动让原本平凡的人也熠熠生辉。
平凡的世界是我看了众多书中的一本,却是少数让我流泪的书,它给人以震撼、感动与希望,我时常思考自己到底能为这活着的人生肩负起怎样的责任。
第五本:《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挪威的森林》本是披头士的歌曲,书中主角直子每听此曲必觉得自己一个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这正是年轻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的表征。男主角渡边多次想拯救在自我迷失中的直子,但有时甚至他也迷失了方向。
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一代,在都市空间愈狭小与人的疏离愈大的对比中,令他们失去与人接触的欲望,恰是年轻一代避免受伤的保护罩。小说中的人物都带着“都市化的标识”,人物的背景十分简单,没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主人公喜爱的爵士乐曲不断出现,总是直接引用某个作家笔下的话语来表达情绪,使得人物平面化、符号化。
哪些好书不得不读
第六本:《浮生六记》沈复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散文,书中记闺房之乐,琴瑟相和、缱绻深情;记闲情雅趣,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和愁苦两相对照,真切动人。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呲牙][耶]
觉得好的话,动动小手,来发三连[惊喜][惊喜]
中国历史有哪些朝代可以称得上世界帝国?
中国历史上哪几个王朝可以称为帝国?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个帝国,比如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以及近代的英帝国、法兰西帝国等等。而这些国家之所以被称为帝国,除了他们都实行帝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是跨越不同文化区域,疆域内包含众多不同民族的国家。那么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的不同王朝,有哪些可以算是帝国呢?哪些王朝不算帝国?
所以在本文里,以及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只是实行帝制是不能被称为帝国的。而要被称为帝国,必需还同时满足疆域辽阔,而且是跨越单一文化界限这个标准。那么按照这个标准一去衡量,中国古代那些王朝里,首先那些割据政权就可以先被排除掉了。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魏蜀吴、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和辽金南宋西夏等等。另外在秦朝建立之前的夏商西周三朝虽然不是割据王朝,但其统治区域基本上局限于黄河到长江流域,疆域上并不算太大,而且主要实行的是分封诸侯的制度,所以也算不上帝国。
(北宋疆域)
而剩下的朝代就只有秦、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了。而其中严格地说,桃花石杂谈认为北宋也不算一个帝国,因为它的疆域基本只局限在汉地,虽然早期党项人还处于其统治之下,但很快反叛建立西夏,而越南在此时也已经自立,还曾经和北宋两次爆发战争。更重要的是,北宋时期并没有将汉地统一,汉人祖居地幽云十六州也没能被纳入其疆域,所以北宋不能算是一个帝国。
3个短命帝国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说那秦朝是不是也不算?其实秦朝是可以算的,因为首先秦朝的疆域是包括幽云十六州的,而且秦朝时其实中原王朝才第一次把南越地区纳入版图。而在当时,南越地区还没有融入汉文化,所以秦朝是一个跨越了文化区域的帝国。
(秦朝疆域)
但秦朝也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它的统一其实只持续了14年。而同秦朝一样时间很短的统一朝代还有西晋和隋朝,其统一到灭亡也分别只有36年和30年。但虽然时间很短,这三个朝代确实还是满足了帝国的标准,因为他们都是跨越文化区域,而且疆域堪称辽阔的王朝。其中最小的秦朝疆域也有大约340万平方公里左右(北宋鼎盛时也只有280万平方公里左右),而晋朝鼎盛时的领土面积达到了543万平方公里,隋朝也有467万。这种体量放在世界史范围内,也都差不多能排进历史帝国的前20名了。
(隋朝疆域)
4个真正的帝国而现在我们要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无可争议的大帝国。首先当然是汉朝,特别是西汉。西汉在武帝时代之后多次北伐匈奴,同时还攻灭南越国,将岭南地区稳固地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另外西汉时期还在西域建立了西域都护府,第一次将西域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而且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种基本国家形式。西汉鼎盛期疆域面积达到60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帝国。
(西汉疆域)
而接下来就是唐朝了,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巅峰。唐朝建立之后,迅速灭亡了北方强敌东西突厥,不但重新稳固和扩展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领土,而且在漠北地区第一次建立了稳固统治。此外唐朝还灭亡了高句丽,使中原王朝在东北地区的疆域大幅扩展。而且唐朝相比于其它王朝,最大的不同点还是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文化与经济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当时东罗马帝国的史学家西莫卡塔都曾经记载了中国的君主是“太宗天子”,可以说唐太宗是第一个在欧洲国家留下了姓名的中国人。唐朝顶峰时期疆域面积大约有1237万平方公里(一说1076万平方公里)。
(唐朝极盛时疆域)
明朝可以被称为一个帝国也是没什么疑问的。明初的疆域东抵日本海,西至新疆哈密,北达阴山,南抵缅越,跨越多个文化区域,境内民族众多。而且明朝初期曾一度重新控制了越南,郑和下西洋也使明朝的威名远播整个亚洲,甚至在名义上曾经把今天印尼苏门答腊附近的旧港纳入疆域之中。但这里要说明的是,旧港当时的统治者施进卿虽然接受明朝的册封,但却同时还向周边的爪哇国称臣,同时对外宣称自己是三佛齐国王,周边政权并不将他视为明朝地方官。而且他的统治区域非常小,跟之前的三佛齐国相比要小很多,所以就算这个区域可以被算成明朝领土,也并不会使明朝领土增加太多。因为计算标准存在一些争议,所以明朝的疆域也有好几种说法,有些人认为有1233万平方公里,有些人则认为鼎盛期也只有997万平方公里,综合来看桃花石杂谈认为997万是个比较准确的数字。但即使如此,也足以让明朝排进世界史上最大帝国的前十名了。
(明朝较稳定疆域)
说清朝是帝国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其实如果算实际控制面积,清朝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清朝作为中原王朝,通过平定准噶尔部收复了西域地区,同时强化了对西南疆域的统治。同时清朝还在内外蒙古实现了直接统治,而且还设置了台湾府。在乾隆末年清朝疆域的极盛期,其领土面积达到了1316万平方公里左右,在世界历史上排进前五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清朝极盛期疆域)
“0.5”个真正的帝国其实说到这里,估计很多朋友已经知道桃花石杂谈所说的“0.5”个真正的帝国其实是元朝。但和一些朋友想像的不一样,桃花石杂谈说元朝是“0.5”个帝国并不是说元朝是不是中国历史存在疑问。元朝是中国历史没有任何疑问,虽然元朝总体的汉化程度相对其它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低一些,但从忽必烈建立元朝时起,元朝自身的定位就是中原王朝,而且其政治制度也基本是按照中原王朝的标准制定的。后世明清两代也都没有对元朝中原正统王朝的身份提出过任何疑义,所以元朝是中原正统王朝的身份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元朝将漠北和中原完全统一,同时第一次将西藏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但元朝唯一的问题是它的统治时间不算长,介于秦晋隋和汉唐明清之间,从它统一中国到退出中原总共只持续了89年。而这个时间真是不长也不短,说长还不到100年,说短又比那几个真正的短命王朝长了一倍还多。所以元朝是介于3个短命帝国和4个真正帝国之间的一个特殊王朝。此外元朝的疆域也是有争议的,这个争议主要体现在西伯利亚地区,因为元朝至少曾在此地开展四海测验,测试地球经线长度,但当时这里很多地区是无人区,所以它算不算元朝的疆域是个问题。如果不算,那么元朝的疆域大约有1372万平方公里,而如果算上西伯利亚地区,元朝的疆域大约有2122万平方公里,但无论以哪个为准,元朝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重要帝国也是没有疑问的。
西游记中如来的大弟子是谁?
此事有蹊跷。吴老师本可一笔带过, "唐僧是如来的弟子金蝉子转世"。原著却偏偏明示,"如来的二弟子金蝉子"。前面空出一个大弟子,整部小说却不提其名。
这位神秘高人是谁?小编认为他就是西游记最神秘的那位角色☞浮屠山修行的乌巢禅师。
1.乌巢禅师的佛教背景原著并没交代乌巢禅师为佛教中人,不过,名号既称禅师,自然出身佛教。
乌巢禅师曾传给唐僧一部《多心经》,并嘱咐,"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多心经的内容就是佛学理论。
魔瘴丨佛道用语,指恶魔给修行人设置的障碍;也泛指由他人所致的磨难。
其一,莲花池的金鱼浮头听经能得道,观音能把通天河里的鱼虾念死。乌巢也不弱于观音。多心经是一部心经,可去魔瘴。第八十五回小雷音寺,唐僧遇魔瘴。悟空提醒师父,莫忘乌巢禅师的多心经。这就是证明。
其二,唐僧是替佛祖传经,乌巢禅师主动点化。如果不是深层的佛教渊源,禅师既独自潜修,又何必再向如来献殷勤?
乌巢禅师的佛学理论非常高深,他点化取经团队,其实就是协助如来。假如乌巢禅师就是如来大弟子,一切都好解释了。
2.初见唐僧识得金蝉子真身八戒道:这山唤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老猪也曾会他。
三藏道:他有些甚么勾当?
——第十九回
师徒仨(沙僧未归队)路过浮屠山,八戒说这里住着乌巢禅师。唐僧问"他有什么勾当(能耐)"。可见唐僧和禅师未曾谋面。
这里面有一系列奇怪的问题。
禅师用手搀道:圣僧请起,失迎,失迎。
——第十九回
①禅师初见唐僧,开口便称"圣僧",并俯身搀扶。言语尊重恭谦,带着政交礼仪的痕迹,肢体语言却表现出莫名的熟悉和亲切感。
②禅师见悟空的反应,问此人是谁?乌巢禅师只知悟空其名其事,但不识悟空本尊。
③禅师再见八戒的反应,问八戒"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很显然,禅师事先并不知八戒会加入取经团队。
如此看来,乌巢禅师并不清楚取经建队计划,更不认识悟空和三藏;认识八戒却不知他进队。乌巢禅师又是如何一眼认出取经团队的?只有一个原因,他知道如来安排金蝉子取经计划,他认出了金蝉子的真身。
作为如来门下的师兄弟,禅师自然认识金蝉子,本能地表现出亲切熟悉。但是道场不同,必要的礼仪还是要有的。金蝉子将重返灵山,前途无量,所以禅师才恭喜八戒"有此大缘","好,好,好"。
3.乌巢禅师的修为和地位极高①对比猪八戒
八戒下界福陵山,禅师潜修浮屠山。作为近邻,禅师肯定知道天蓬元帅的身份和能耐。八戒提到,禅师曾想收自己为弟子。
乌巢禅师谦逊亲和,却想收天庭元帅为弟子。可见禅师的修为远远在八戒之上,在灵山的地位绝对高于天蓬元帅在天庭。
②对比孙悟空
乌巢禅师赠言中有一句"多年老石猴"。猴哥不爽,摸出金箍棒直捣禅师的乌巢。
乌巢禅师: 瞥一眼就算我输!
只见乌巢外"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猴哥捣了个寂寞。可见悟空和乌巢禅师的修为,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
在小雷音寺,唐僧一激动魔怔了。悟空问师父,可还记得乌巢禅师的心经?于是二人探讨了多心经。足见悟空对乌巢禅师的敬佩。你猴哥那么嚣张,他服过谁?
有灵山背景,修为和地位极高,有资格收天蓬元帅为弟子,除了我们熟悉的几位大佛和菩萨,可能就剩下一个神秘的如来大弟子。
4.乌巢禅师知晓佛教秘密①知道如来的取经计划
禅师独自潜修浮屠山,不管三界事,他连红透三界的齐天大圣都认不出来。
取经团队没配齐,唐僧就到了浮屠山,乌巢禅师距离长安不算远。佛教高人不识唐三藏(主持水陆大会),更没想过在最富庶的大唐弘扬佛法。禅师不问山外事,只爱宅在乌巢里。
然而,乌巢禅师却知道万里之外的灵山秘事;知道如来安排金蝉子取经的计划;知道金蝉子未来前途无量。所以禅师非常看好唐僧,也认为八戒追随唐僧是"大缘分",有前途!
②知道西天的内幕操作
临别,乌巢禅师有一段赠言给唐僧,实际上是暗示取经团队一路所遇。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老虎坐琴堂……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第十九回
一路西行环境,狐虎豹狮象等精怪,都被禅师说中,尤其点明了狮驼岭。最后一句说取经团队,并暗示悟空是团队主心骨。
大家知道,八十一难大多为西天有意安排。乌巢禅师很清楚西天的做派和手段,所以他才能预见八九不离十。要说乌巢禅师不是来自灵山高层,恐怕二师兄是不信的。
八戒一路打死的妖精并不多,其中狐狸精就有三个。二师兄敢情是一个狐狸精都不放过,直接下死手!乌巢禅师嘱咐里有句"妖狐多截路",八戒深信不疑。
5.乌巢禅师为什么离开灵山最后的疑问,既为如来的大弟子,前途难以限量,乌巢禅师为何要远离灵山?其实,性格这个东西可以解释很多真相。
①修行理念不同
观音的道场很大,各路护法使者、童男童女一百多号人,观音闲来可以花园游玩,竹林怡情,莲池赏鱼。灵山的派头更不用说。
乌巢禅师的道场只有一山,一树,一巢,一人,没一个童仆。禅师清心寡欲,不争名利,不掺和佛道争斗,修行理念不同。
②为人处世不同
观音每次现身,仪式感十足,摆足了架势,高高在上俯视人间,言语表情格调得很。观音匆忙赶往通天河时,发未梳,鞋未穿,八戒和沙僧惊惶地连忙跪拜。
再看乌巢禅师,主动迎接唐僧师徒,口称"圣僧";因不识悟空,禅师陪笑连称"欠礼,欠礼";对熟人八戒很实在。乌巢禅师亲和、淡泊、实在,想必也是个可爱有趣的人,他与灵山的虚头阵势完全不同。
③行事做派不同
金蝉子只因没认真听如来讲经,就被贬出灵山;蝎子精只因蛰了如来的手指(如来先撞的人家),就被灵山缉拿;金翅大鹏吃人无数,却被如来尊为佛教护法神。
观音设计坑得泾河龙王(大龙神)被砍头;金鱼精吃了九年童男童女,还能原神归位,手下的鱼虾精怪却被观音念得"皆尽烂死"。
如来授意观音,观音授意唐僧,一起挖坑给悟空。唐僧忽悠悟空说,衣帽是自己小时穿戴的行头。悟空心里暖暖地,他戴上了金箍。然后西天一路都在设障碍坑悟空……
乌巢禅师曾让八戒跟自己一起修行,八戒没答应,后来却做了凡人的徒弟。高人输给一个凡人,多少没面子吧,但禅师满心替八戒高兴,连称"好,好,好!"
禅师把仨徒弟调侃一番,悟空也不正经,一棒子捣向乌巢,禅师也没计较。事实上,悟空和八戒都敬佩乌巢禅师。
乌巢禅师(如来大弟子)淡泊宁静,不争名利,修行方式、为人原则、行事派头都与灵山格格不入,或许看透佛教的虚伪才离开灵山独自潜修。话说修行在个人,没啥奇怪。
一件事算巧合,几件事巧合可能就是因果关系。乌巢禅师背景、佛法理论、修为、法力、诸多行为等,都和如来大弟子身份吻合。
写在最后有人说乌巢禅师是燃灯古佛所化。情理和逻辑很通,禅师点化唐僧师徒,是为取经大事。不过有两点讲不通。
①燃灯古佛若化身乌巢禅师,必为鼓舞并助力唐僧师徒,又何必劝八戒和自己一起潜修浮屠山?这不是给如来帮倒忙吗?
②以燃灯古佛的崇高地位,他不会主动迎接并俯身搀扶唐僧,更不会说"失迎!失迎!"对比观音高高在上的做派就明白。
现实佛教里,佛祖大弟子是迦叶,二弟子是目连。西游记中金蝉子的大师兄到底是谁?
乌巢禅师在浮屠山潜修,刚好在福陵山西边,才得以和唐僧师徒相遇,是偶然,也是必然。乌巢禅师才是真修行,一山,一木,一巢,一人。乌巢为家,修行无涯。
理想和现实,美好和真相,有时就是那么残酷。或许完美就是淳朴,因为没人做到至淳至朴,所以世间没有完美。
成吉思汗是被谁杀死的?
1227年七月,在蒙古军围困西夏首都时,成吉思汗病逝于今宁夏南部六盘山(一说灵州),终年66岁,死后葬在不尔罕山(今肯特山)接近斡难河源头(Onon River)的地方,其死因至今众说纷纭。
成吉思汗一、“坠马说”
蒙古人撰编的《元朝秘史》(卷十四)记载,“成吉思汗既住过冬,欲征唐兀。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地面下营。次日,也遂夫人对大王并众官人说:‘皇帝今夜好生发热,您可商量’。”
“唐兀”,是当年蒙古人对西夏人的叫法;“狗儿年”,是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这里交代一个史实,成吉思汗于1226年秋天,带着夫人也遂去征讨西夏国。冬季时,在一个叫阿儿不合的地方打猎。不想他的骑的一匹红沙马,却让一匹野马惊了,导致没有防备的成吉思汗坠落马下受伤,当夜就发起了高烧。1227七月“不豫”,病根即在此。为什么一次坠马伤重成这样?据说是流血太多。
当时,也遂请随从的将领商议这事怎么办,有人建议反正西夏城池都在,一时半会也逃走不了,干脆回去养伤,等好了再来攻打。成吉思汗一生要强,心想如果这样回去会让西夏人笑话。也该他魂断西夏,成吉思汗派员去西夏国探听情况时,正好西夏一叫阿沙敢不得大臣讥笑,有本事你就来过招。成吉思汗听说后,表示宁死不退兵,遂挺进贺兰山,将阿沙敢不灭了。但此后,成吉思汗的伤病一直未好,反而加重,到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今阳历8月25号)病死了,时虚岁67。如果当时成吉思汗回去了,这病根子就不会落下了。
成吉思汗二、“雷击说”
这种说法比较离奇。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所文章透露,成吉思汗是可能是被雷电击中身亡。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当时到达蒙古国时,发现夏天的雷电伤人事故频发,“在那里却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因为这原因,蒙古人很怕雷电。南宋彭达雅所著《黑鞑事略》记载,“鞑人每闻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状。”约翰·普兰诺·加宾尼为葡萄牙人,出使中国的确实时间是公元1245-1247年,由教皇诺森四世派遣而来,回去后向教皇提交了题为《被我们称为鞑靼的蒙古人的历*史》出使报告。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来时距成吉思汗死亡只有18年,比马可·波罗早30年,记叙并非空穴来风。
成吉思汗三、“中毒说”
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是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其时正是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间,在元朝有过17年的交往。其在游记中记叙的成吉思汗的死因:在进攻西夏时围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时,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毒箭。结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伤势益重,一病不起。但民间另有传说,成吉思汗是“中毒”而死,但却不是中了西夏兵士的毒箭,而是让被俘虏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下了毒,当时这位西夏王妃乘陪寑之机行事的。
成吉思汗四、“被刺说”
这种说法与上面说的被俘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有关,是下毒说法的另一种版本。在蒙古民间传,成吉思汗的军队进攻西夏的过程中,兵士俘虏到了很漂亮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进献给成吉思汗。就在陪寑首夜,这位西夏王妃刺了放松警惕性的成吉思汗。被刺一说,源于成书于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蒙古源流》。此书很珍贵,100年后,即1766年蒙古喀尔喀部亲王成衮扎布作为礼物,将此书手抄本进献乾隆皇帝。乾隆令人将其译为满、汉两种文本,并题书名《饮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库全书》。应该说,成吉思汗被刺一说是有很高的可信度的。
西夏王妃能晒出你最近读的一本书吗?
最近读了王玉印老师的《思维导图工作法》。思维导图是什么?常看武侠的小说的人都知道,江湖上是分门派的,我问了好几个身边的人,他们大部分人说思维导图在他们心中更像峨嵋派,为啥?感觉峨嵋派姑娘漂亮,但是武功却不咋地,更像是花架子。
你看,这就是大部分人对思维导图的印象:认为思维导图只是浪费时间去画出一幅知识点图而已,只会浪费时间,并不实用。可是事实真正如此吗?当然不是!思维导图强调的是思维,而不是导图。之所以会产生前面这种误解,是因为没有大师出来拨乱反正。如果你读过王玉印老师的《思维导图工作法》,肯定不会再小看思维导图了。
玉印老师,玉印教育科技创始人,文魁大脑首席思维导图讲师,思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博赞的亲传弟子,孙易欣新博士亲传弟子,2014年取得英国博赞公司思维导图认证讲师资格,同时还是第12届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组委会的副裁判长。除此之外,还为很多个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做过思维导图的培训和讲课活动,有丰富的现场教学和指导经验。
我对思维导图的改观,也是从玉印老师的这本书开始的。在《思维导图工作法》中,玉印老师从技法、心法到多方面的应用,都非常有借鉴价值。尤其是心法部分,读完之后觉得自己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有醍醐灌顶之感。
作为初入江湖的新手,想要变成绝世高手的话,强烈建议大家学习一下这个“双灵魂+基石”心法:
一、自由灵魂:发散思考
用过头脑风暴的人,大概都听说过发散思维,这其实是一种创新的好方法,很多新奇的点子都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在发散思考时,我们不必给自己太多约束,这个环节就是要把所有你能想到的东西都发散出去,获得最多的可能性。我们进行自由联想的时候,很多平时我们以为自己不可能想到的好点子都会从潜意识里蹦出来。
在发散时,有一个关键的招式:上找大类,中找同类,下找大类。这其实是为了让我们在发散时更容易找到框架和方向,如果不分类的话,很多时候思维导图就会变成信息的单纯罗列,无法找到同属性的信息而产生进一步联想。
举个例子,重点说一下上找大类:从水果开始发散,可能会想到苹果、香蕉、火龙果、菠萝,也可能会想到酸、甜、香,还可能会想到红色、黄色,白色等等,在思维导图中,我们是从主干到支干来分类分层的,如果我把香蕉和红色放在同一个枝干上,大家看的时候肯定会有疑惑,为什么他们俩放在一起。
而我们可以看到,苹果、香蕉、火龙果、菠萝其实说的都说是水果的种类,而酸、甜、香说的是味道,红色、黄色,白色说的是颜色,那么这些就可以按照种类、味道来进行分类,这其实就是上找大类,会比单纯罗列想到的这些管用很多。
二、深度灵魂:逻辑思考
如果把发散思维比作自由自在的云的话,那逻辑思考就像是严谨的豆腐块。在逻辑思考中,就像玉印老师说的,我们会更有目的性,很多想法需要从实际出发,服务于实际情况,但是如果考虑很多又会限制我们的思维。那在逻辑思考时,如何打开思维的活口呢?不用担心,玉印老师给了我们一些非常好用的招式(秘笈,赶紧小本本记下来),比如:
1. SWOT分析法
当我们需要分子自己的现状,制定下一步行动策略时,可以按照 SWOT分析法,思考一下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这样就能一下厘清思路,而且还会有新的发现。
2. 八何分析法(5W3H)
八何分析法堪称思维导图中的“万金油”,几乎适用于任何场景。它最大的优点是简单方便,易于理解和使用,既可以从大量资讯中有重点有逻辑地吸收知识,也可以结合外界资讯与大脑中既有的知识摩擦,擦出创意的火花。
三、最小基石:关键词
相信很多尝试画思维导图的朋友最开始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的分支上有时候写词语,有时候写句子,有时候长有时候短,非常不好控制,这样的图自己看起来也会觉得很难懂,记不住。
这时候,你就需要用我们的最小关键词了。这里的最小,并不是说最短,而是指的最小概念,它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甚至一个成语,只要它表达的是一个最小的概念即可。
为什么要做小概念呢?因为越短小的指令,越能激发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意,也更容易让我们抓住核心,提升我们的想象力、记忆力和推理能力。
而且,我们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要求的是一线一词哦~太冗长的词句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写到这里,各位大侠对思维导图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呢?是不是其实思维导图还是很有内涵的?其实,峨嵋派是和少林寺、武当派同根同源的呢!无色创「少林九阳功」,张三丰开创武当,郭襄大彻大悟,在峨眉山出家为尼,开创「峨眉派」,他们的很多功法可都是从《九阳真经》学到的。
我可是把玉印老师的心法都告诉大家了,各位大侠,拿起笔开始修炼吧,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