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界财团军需官,70级都哪些声望可以换装备?
想换紫的就把所有地方的声望刷成崇拜~一般都刷YX
FB~有些地方的声望没必要~你自己到时各个地方转转~哪个营地有好的紫装你想要~那你就把声望刷成崇拜~再就是沙主城的占星和奥尔多了~你可以去那刷声望~都有紫装~努力吧你~并不容易
韩国是怎么发展成为经济强国的?
支撑经济发展有几个要素:第一:土地,第二:生产,第三:分配先说土地
土地不是泥土,而是可以用于工厂建设的土地和土地下蕴藏的各种资源,不要小看这两者,对于工业发展来说很重要,例如中国的江浙两省都很发达,但江苏的经济发展潜力和规模都高过浙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江苏多为平原,拥有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土地资源,可以大规模兴建工厂仓库,而浙江多山,交通不便,工业很难发展起来。
土地下的资源就更不用说了,中东地区在发现石油资源以前就是不毛之地,圣经上记载“流淌着牛奶与蜜糖”,简直和说梦话一样,水都喝不上,还想着牛奶。但石油时代到来以后,立马身家暴涨,比之国内的拆二代不逞多让,从此以后,不用干活也能锦衣玉食,除了羡慕嫉妒恨不知道说什么好。
再说生产生产是改变经济状况的不二法门,不管有没有资源,都的生产。决定生产有几个因素,首先是人口,过去我们总是认为人口是负面资产,人口太多导致我们国家经济贫弱,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人的确消耗资源,但人也是生产的主体,没有人谁来劳动,没有劳动又何谈价值,过去是因为经济凋敝,没有工作机会,对人力缺乏需求,就认为人口是负资产,现在生产发达,劳动力紧缺,又开始放开计划生育,说来说去,不是人口的问题,而是需求变化使然。
除了人口,现代生产还需要技术,先进的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生产处更好的产品,从而创造更多价值。欧美发达国家都走到了技术前列,所以产品卖的贵却卖的好。技术从哪里来呢?两个办法,一个苦心孤诣,自主钻研,这个做法看起来高大上,实则千难万难,要知道,现代工业可不是爱迪生那个年代,坐家里灵机一动,就发明出个专利,而是需要千人万人紧密分工,多次试验,才有一点点进步,如果不幸把技术方向走错了,还白搭大量的时间金钱;第二个办法省事,拿来主义。花钱引进或者去偷,这办法来的快,来的容易,但技术这玩意不是珠宝首饰,到谁兜里就是谁的,偷只能偷一时,偷不了一辈子,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那么如何拥有自己的技术呢?也是两个办法,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加大技术投资。
归根到底,生产做的好不好,还是人的问题。
至于分配,等会再说!韩国面积狭小,资源有限,交通不便,既没有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石油,金属,也没有做燃料的煤炭天然气,大多数工业资源需要进口。除此以外,北边的兄弟还虎视眈眈,随时想要咬他一口。
怎么看,都是穷国的标准样板,但就是这么一个四六不着的半岛国家,却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发展成为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整体规模力压俄罗斯的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
韩国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靠三个方面:
(1)美国援助南北分治后,北朝的日子远远好于南朝,上世纪60年代,在苏联的帮助下,北朝早早过上了米饭加肉汤的美好生活,而南朝还在为了吃饱穿暖闹腾不休,丝毫感觉不到自由社会的温暖,这一现状让美国大为光火,认定再这么发展下去,不等北朝进攻,南朝就主动投降了,于是慷慨撒钱,协助南朝发展经济。
据统计,1945年-1970年美国对韩援助总额为37.87亿美元,国际社会其他援助为6.26亿美元,两者共计44.13亿美元。44亿美元放在今天,连个省级首富都算不上,但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让一穷二白的韩国得到了急需的启动资金。
钱很重要,但韩国更需要的是自主造钱的能力,美国当然懂这个道理,在援助资金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援助,并无偿转让了许多技术。
许多人讽刺国内汽车抄袭国外品牌,殊不知韩国许多产品就是靠抄袭起家,现代就是个例子,早期造车,谁的都抄,这是后发工业国家的通病,也是必由之路,任何创新都是从模仿开始,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那都是骗小孩子的玩笑话。
有钱有技术,韩国的工业从无到有,开始发展。时至今日许多韩国大企业,都起家于美国的援助。
除此以外,美国在半岛的驻军还给韩国带来了一项隐形福利,那便是不需要过分担心国家安全,这就省去了大笔军费开支,对于经济起飞阶段的韩国,至关重要。
(2)宏观调控,埋头苦干朴正熙上台后,韩国政治趋于稳定,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若干个“五年计划”。
不要以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计划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后发国家要想追赶发达国家,光靠市场经济自由发育是远远不够的,即便能够发展,也因为资本的短期逐利属性变得难以掌控。朴正熙深刻理解这一点,所以从一开始就从顶层设计方面做到高瞻远瞩,将韩国经济的发展定为外向型,对内通过国家投资扶持,拉动增长,培养核心竞争力,对外大力出口,赚取外汇。
方向确定了,剩下的就是具体执行方案,朴正熙采取了十分务实的国家主义做法,以补贴的形式大力扶持国内大企业,按照美国的标准,这都是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的,但对当时的韩国来说,没有国家的支持,放任自由发展,可能永远也发展不起来。今时今日韩国的优势项目,例如钢铁、造船、化工、半导体、汽车等,都源于这段时期的国家政策。
而韩国人的苦干精神,也在这段时间得到了充分发挥,要知道,欧美已经发展了上百年,基础雄厚,想要迎头赶上,就要付出代价,比如说别人不想干的脏活累活,你来干;别人不想生产的低利润产品,你来生产。通过生产过程中的学习,努力创新,最终超越对手,成为行业领先者,这是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的道路,我们现在也正走在这条道路上。
同属中华文化圈的韩国,是典型的苦干一族,其吃苦耐劳的精神,甚至在我们之上,经历几千年的贫困,一旦看到翻身富裕的机会,哪个人都不愿错过,加之政府对内实行政治高压政策,避免了国民将过多经历放在争斗上,韩国经济得到平稳运行。
正确的政策导向,稳定的政治环境,加上底层为了改变命运,不惜一切的努力奋斗,共同造就了韩国的“汉江奇迹”。
(3)平稳的政治演变韩国虽然是美国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民主国家,但无论是开国的李承晚,还是后来的朴正熙,都是实质上的独裁者,伴随他们的集中精力办大事的政治制度,能够有效调配资源,确立方向,避免争议带来的浪费,对于国家早期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死板僵化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但韩国的国运还不错,虽然出现了“光州惨案”以及军人政变上台等严重的政治危机,却也最终完成了政治上的转变,1987年卢泰愚颁布《6·29宣言》,开启了韩国的民主化之门,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召开,打开了韩国现代化的新局面。
为什么要把这一部分单独罗列出来,这就要回到前文说的经济发展第三个主要因素:分配。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经济体,在经历了开始阶段的高速发展以后,都会逐渐减速,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也是必然结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经济基数太低、技术模仿带来的后发红利耗尽等等,这时候,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就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降下来并不是坏事,关键是,降下来以后如何保持经济继续发展。
分配的作用就登场了。分配有几个作用,第一,有效的分配能够让社会各阶层共享经济发展红利,保持社会安定,拉动社会消费,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第二,有效的分配能够调配社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浪费。
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人工作很繁忙,时间排的满满的,但还是忙不完,这时候,就要从时间安排上想办法了,怎么样合理安排时间,才能让自己保持充足休息的同时,还能做更多事情?
明白这个道理,分配的意义就说清楚了,他不直接创造价值,但能够促进价值的创造。
韩国的民主化在政治的变革下,实施完成,相当于完成了经济增长的最后一道难题:社会分配,从此以后,经济发展迈入良性轨道,再无隐患。
韩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不要因为人家规模小,就小看,要知道,国土面积是韩国一百七十倍的俄罗斯都被踩在脚下了,什么西班牙澳大利亚等老牌强国也被甩开,短短几十年能做到这一步,简直不可思议。
当然,韩国经济也不是没有隐患,例如其外向型经济容易遭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其发展必然遭到影响,再比如其工业和制造业规模有限,供应链受制于其他国家,除此以外,北方的安全问题始终是韩国的一大隐患,夹在在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也是起起伏伏,但这一切,都无法掩盖韩国经济几十年来取得的进步。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高平陵之变是士族门阀和皇权宗室的直接碰撞。是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门阀势力推翻了曹氏宗族曹爽一党。只不过,政变的成果被司马家独吞,加之后来司马家变本加厉,所以后人误都把高平陵之变,看着司马家一族和天下人的斗争。这是有误的!
背景和起因曹魏一直比较提防近枝宗亲,比如曹丕父子对曹植,曹彰都很苛刻,煮豆燃豆萁!当然也不是一点曹家的亲戚也不用,但是都是比较远点的宗亲,比如夏侯尚、曹休、曹真等。毕竟是远方亲戚,这一代走的近,下一代就不一定了。
所以,随着夏侯尚、曹休、曹真的离世。曹叡突然发现无曹家可用了。外有吴蜀两线的压力,曹叡还不得不启用外姓人,所有有了,东线满宠抗吴,西线司马懿抗蜀。
东汉举孝廉以来,士族日益壮大,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对士族来说更是如虎添翼。寒门无上品,权力越来越集中到士族门阀手中。另外,曹丕在位时间短,曹叡估计也知道自己在位时间也不会太长,这样朝中就会有许多三朝、四朝元老,他们声望崇高,能力卓越。自己都要忌惮三分,新皇帝如何镇得住。曹叡快死时越想越怕,害怕身后社稷不保,决意把权力全部收回曹氏宗族手上。
所以他临终时安排的顾命大臣是曹宇、夏侯献、曹肇、曹爽、秦朗五人,这五人中,曹宇是曹叡的叔父,夏侯献是疏宗夏侯氏的人物,曹肇是疏宗曹休之子,曹爽是曹操养子曹真之子,秦朗直接是曹操养子,是一水的曹氏宗族人物。
这也是,高平陵之变的主要原因。门阀只在乎权力,现在权力被削弱了,他们不会干的。
其实在曹叡安排也并没有完全如愿,中书监刘放、孙资等人强烈反对,这也代表了朝廷大臣的压力,最终曹叡只好作出妥协,让宗族曹爽和朝廷大臣司马懿共同辅政,曹家人和朝廷大臣算是各有了一个代表。
这只是高平陵之变的苗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德不配位要害死人的!
如果说,高平陵是一个大油库的话。点燃他的是司马懿,但是递火把的人确实曹爽!
曹爽素无名位,也无大才!上位后,无论中央还是地方,进一步依赖曹氏亲贵。比如,禁军首领蒋济、掌管司法的廷尉高柔都被明升暗降为没有实权的三公。对于地方上,比如用夏侯玄统领关中,夺西线主帅司马懿的军权,在东线主帅王凌那里则安插同乡文钦去掣肘。
让老臣们往一边站,不是让老臣们往对面站。强如曹操,也只拿孔融一人开刀!何况曹爽差曹操十万八千里。
除此之外,曹爽还留下了许多把柄,越轨用皇帝的器物,时不时睡个宫女,苦苦伐蜀无功等。
剥脱,打压门阀士族既得利益,还如此明显,大胆,肆无忌惮!
这些事,曹操敢干但最后妥协了,曹丕、曹叡想不都敢想的事,曹爽却大干特干,而且还自我感觉良好,真是“欲使其灭亡先使其疯狂”!
至此,曹爽已经自己点燃了火把!高平陵这个油库什么时候炸只是时间问题。
毫无胜算的是曹爽,但不是毫无胜算的曹魏曹爽最大的优势是,挟天子令诸侯。但是司马懿们发动政变的目的也不是另立天子,起码刚开始的时候不是。
所以高平陵政变发生后,三公九卿那些元老可以说,分头行动,分工明确。袭营地,占武库,关城门,去劝降。司马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是士族门阀,是大臣元老。
所以,即便是有天子这块金字招牌,曹爽又能打出什么花样呢!况且地方督抚们,虽说近曹魏者多,但是近曹爽者不一定多啊!况且陆逊,姜维还在虎视眈眈。
所以说,曹爽对司马懿是毫无胜算的。
聪明的人先出手了,基本上笨的那个人就没有机会了。除非傻人有傻福,开挂!显然曹爽是傻,但是没有富。曹爽在营地坐了一夜,然后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即使投降,我仍然不失为富贵人家!
其实,曹魏这辆大车可以不翻车的,硬是让曹爽开翻了。
毫无胜算的曹爽,驽马恋栈,草草投降,司马父子兵不血刃的夺取了军政大权。没给曹魏留下一丝翻盘的机会。真猪队友。
曹魏如何翻盘自保杀曹爽,责司马。
哈哈。。。太难了!
其实也不难,我看好多人都分析了。可以分三步走。
1,曹爽挟天子令诸侯,地方勤王。
2,兵力占优后,曹爽可以让魏帝下诏罢掉自己,甚至杀掉自己,以谢天下。
3,魏帝再下诏书,复用元老大臣,并对高平陵的魁首司马懿问责,但罪不至死,其他人概不追究,分化和缓解士族和皇权矛盾。
感觉太难为曹爽了!臣妾做不到。
后记政治是妥协的产物,从一开始曹爽就错了。驽马恋栈,谁也没想到曹爽会败的这么彻底。错就错在,曹叡看错了人,既看错了曹爽,也看错了司马懿。
就像桓范边哭边说的那样:“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谁才是二战最大受益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受益国是美国。
有人说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已经可以称为世界第一强国了,但是美国真正成为西方世界的领导国,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形成的。
图为列克星敦级航母,典型的载机巡洋舰思路,还想打炮战。
美国虽然在二战前已经拥有全球第一的经济总量、制造业规模,但是美国在军事装备的研发上却始终落后于西方,欧洲的几个军事强国,都没有把美国的军力真正放在眼里。绝对优势上,二战前和二战后,美国都是世界第一,但是从相对优势来看,二战后美国的对西方其他国家的优势要打出几倍,让其心服口服。
图为冷战时期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他的服役时间很长。
二战前,美国因为没有太多的大战经验,因此军事装备的研发还存在自己假想,走上歪路的情况。比如,战前美国海军制造的“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航母,虽然有着非常现代化的外形,而且吨位也不小,但是由于使用了舰岛前后的大口径舰炮,导致军舰右侧过重,需要在左侧增加配重,对于航母来说,不但浪费了吨位,还在没有必要的舰炮上浪费了吨位,最终搭载的飞机也不多,二战爆发后,很快就被日军击沉了一艘。
图为佩戴M1头盔的美军,没有二战,美国都不知道自己头盔不行。
再比如说,美国陆军在二战之前甚至没有装备自己设计的头盔,大量引进英国的M1915头盔,后来又制造了200万顶M1917头盔,这种头盔为碟形,被戏称为“锅盖”,在二战中,我国军队也有装备。参战后,美军才根据实战需求设计了M1型头盔,成为经典,然而如果没有二战,这种经典头盔不会诞生。
又比如说,美国陆军在二战前没有大量装备坦克,坦克数量比欧洲几个国家都少,甚至被欧洲陆军强国们称为:“拿着手枪的小玩闹”。美国在二战前装备的最强坦克是M3“格兰特·李”坦克,这种坦克设计非常奇葩,有一门37毫米坦克炮在炮塔上,但是车体右侧有一门75毫米坦克炮,但是无法进行水平转动,类似于早期坦克的车体炮。
图为M3中型坦克,设计很奇葩。
这种设计比之同期德国陆军的3号、4号坦克和苏联陆军的T-34-76坦克,简直就是个靶子。而且坦克的数量少,这种坦克美军一共才6200辆。二战的爆发让美国认识到自己在坦克上的差距,陆军迅速设计采购了49000多辆M4“谢尔曼”中型坦克,这是二战中美军服役量最大、最常见的主力坦克,然而即便如此,“谢尔曼”在二战中也没有落下多少好名声,被称为“打火机”,因为他实在是太脆了,何况还那么高,目标非常明显,德国反坦克炮就是瞄着M4坦克上的大百星开炮,一炮一个准。
图为美国二战的主力“谢尔曼”坦克。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包括飞机的研发、军舰的研发、火炮的研发都是如此。何况,二战后,美国利用马歇尔计划成功控制了欧洲各国的战后恢复和发展,控制了其经济、金融体系,建立了美元霸权,吸干了欧洲的制造业,让欧洲各国成为听话的小兄弟,这种局面都是二战造成的。所以,美国在二战的获益最大,甚至于比苏联都大。
历史上八大晋商为何集体覆灭?
作为一个山西人,说晋商是一个特别痛心的话题!
不论现在的宣传,晋商是多么地诚实守信,票号什么怎么牛逼,但是都无法改变一个现实,那就是晋商的崛起,完全是借助了山西的地利。
因为山西长期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交界,草原游牧民族是一个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群体,需要从中原获取大量生活物资,这才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根本。
频繁的边境走私活动,使山西商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山西的商业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了,不同于秦国的老农习性。
春秋时期的晋国、战国时期的三晋,都极为重视商业活动,将商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强国基础。
早期的山西商人,也是心怀家国天下的,比如汉朝的马邑大商人聂壹,向朝廷进献“马邑之谋”。
像隋唐的商人武士彟,从事木材生意,李渊在太原起兵后,武氏从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官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宋朝之后,晋商就开始走上歪路了,宋朝失去中原王朝传统的养马地,需要从辽国进口大量的战马,而辽国也需要大量中原的手工业品。
山西地处边陲,而且自古就拥有成熟的互市榷场,因此宋朝就在山西设置了大量的榷场,与辽人进行互市。
山西的商人通过宋辽的互市,获得了丰厚的收入,但是宋辽之间,时战时和,互市榷场也时常关闭。
山西进行边贸的商人,怎么能看着到嘴的肥肉丢掉了,于是开始了大量不受官府管辖的走私贸易,由此积累下了大量的财富。
明朝的政策福利,使得晋商快速崛起晋商的大规模兴起,得益于明朝食盐专卖的“开中法”。明朝规定,朝廷直接控制着食盐的生产和专卖权。
商贾想要获得食盐的贩卖权,必须凭借“盐引”,食盐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在两淮,但是“盐引”却掌握在边地的军队手中。
要求商贾必须将边军需要的大量物资,比如粮草等,输送到边军手中,换取“盐引”,然后才能在两淮购买食盐进行销售。
这样的制度出来以后,因为边地都集中在北方,运输路途的遥远,已经边地的凶险,吓退了很多商人。但是这队伍长期活跃于边地的山西商人完全不是问题,山西就是边地重镇。
山西商人凭借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投入到为明军提供军事物资的队伍中,由此获得经验食盐这样的一本万利的生意。
由此山西商人控制了粮食转运和食盐经营两项大宗贸易,明朝曾有流传,两淮的盐商十之八九都是山西商人。
山西商人以此为中心,不断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到明朝后期,山西商人的触角伸到茶叶、纺织业、药材等各行各业。
为了扩大经验的需要,山西商人也创造性的发展了类似现代股份制的东伙制经营模式,从此晋商成了举足轻重的商业组织。
满清入侵的开路先锋,晋商的每一笔财富,都饱含汉人的鲜血因为经常为边军运输物资,晋商与边军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本该是帝国大门守护者的边军将士,开始为晋商出入边关,进入蒙古各部和辽东提供了方便之门。
另外,晋商在两淮的势力扩张,使其可以投入大量的资源,资助读书人通过科举进入明朝朝堂,成为他们走私牟利的保护伞。
终明一朝,有两大边患,一个是东南的倭寇,另一个就是北方的蒙古和后金的侵扰。这里面都有两大国家内部的势力在支持,一个是东南海商,另一个就是晋商。
努尔哈赤的后金势力兴起之后,从万历到天启,明朝一直都期望以经济封锁限制后金的发展。但是因为晋商的存在,以张家口为基地,通过蒙古向后金输送粮草等军事物资,甚至传递情报,协助后金击败明军。
皇太极时期,满清数次破长城而入,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掠夺了大量财宝物资,但是这些东西都无法支持满清进一步军事扩张,毕竟金银不能当饭吃。
这时以晋商为首的销赃团伙出现了,他们从满清手中获得掠夺自中原百姓的金银财物,再从中原收集大量粮草军资,运入关外资助满清。
满清入关后,其野蛮人的习性,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用兵和南下统一战争,军事物资极其匮乏。满清对晋商进行招抚,顺治赐以介休范家范永斗为首的八大晋商为内务府“皇商”,为满清提供军事物资。
满清军队南下之后,在江淮、四川犯下累累罪行,名为统一,实为抢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四川大屠杀”满清以残酷手段获得中原,晋商也成为战争另一受益者。
清朝建立后,晋商的地位持续上升,康熙对准格尔部的多次用兵,都是晋商为其提供物资,贩运军粮、军马等军需品,保证清军的作战胜利。
整个满清王朝,社会的大量财富都掌握在满族、蒙古贵族手中,虽然汉族不断有人进入满清王朝高层,但是整个汉族依然处于被奴役和剥削之中,财富十分集中。
晋商的势力在这一时期发展达到了鼎盛,这其中依然离不开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边贸。晋商以包头和张家口为基地,向关外掌握大量财富的蒙古、满清贵族提供物资,实现自己的财富暴涨。
北方军事集团衰落,湘军、淮军兴起,红顶商人被南方商人垄断八大晋商一般是祁县乔家、榆次常家、太谷曹家、介休侯家、祁县渠家、临汾亢家、介休范家和太谷孔家。
虽然乔家、曹家、侯家等几家都经验票号生意,但票号是以储户的银两周转为基础的。晋商的票号兴旺,实质还是晋商群体的生意兴隆为基础的。
太平天国起义,彻底击垮了满清朝廷控制的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已经绿林军,以湘军、淮军等为主的各地团练军队成为清廷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
以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湘、淮军事集团,取代了北方军事集团,成为清廷的主要力量,清廷的军事开支也逐渐被湘军、淮军掌控。
这种情况下,依附于清廷的晋商集团不再是朝廷的主要合作商贾,以胡雪岩、盛宣怀为代表的新一代红顶商人,取代了晋商集团,成为政策的获利者。
就实际来说,晋商的崛起和鼎盛,完全离不开朝廷的政策扶持,随着清廷直属军队的衰败,满清贵族和蒙古贵族再也无法依靠特权,享受丰厚的财富了!
而依靠这些贵族特权强盛起来的晋商势力必然因为政策的转变而衰败,俗话说,因而什么样的优势获得强势,必然也因为什么而衰败,政策风向的转变打下了晋商衰败的基础。
洋务运动兴起,新兴资本主义经营模式成为市场主流,晋商的模式被淘汰一般都是认为新兴资本主义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取代了晋商传统的票号经营模式,晋商在这过程中没有赶上时代潮流,因而晋商集体迅速衰败。
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票号的衰败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前面提到的,晋商票号服务群体的银根匮乏,使得票号流动性降低,生意出现举步维艰。
另一个是晋商传统的经营区域,蒙古、东北、俄罗斯等地方,因为战争等不可抗因素,巨额的欠款无法收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银行的坏账超过了银行资产的数倍,破产成为必然,别说是转换模式经营,就是给他个印钞机都不行!
最后,作为传统的商人,晋商群体无法避免地具有传统思维,就是喜欢置办家产和土地,其实这种思维是所有国人都无法避免,现在房地产的兴盛就是明证。
晋商的做法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很不幸,他们赶上了千年未有的乱世和变革。在乱世中,土地房产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他们用大量真金白银换来的东西,最后一钱不值了。
假使晋商群体处于太平盛世,比如说现在,他们置办土地家产,恐怕依然可以延续富可敌国的财富吧!毕竟目前房地产行业仍然是国内最富有的行业,晋商难免又要富得流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