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符号,若是用一公里的中子态物质是否能够挡住?
中微子极强穿透力,需要五光年铅板才能挡住,若是用一公里的中子态物质是否能够挡住?
中微子穿透力很强这都是烂大街的事了,但如果有人问中微子穿透力为什么那么强,它能穿过中子星和黑洞吗?估计大部分人都要卡壳,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下这个有点看起来很“简单”的穿越问题。
一、中微子是一种什么粒子?
中微子:Neutrino,从字面上理解是“微小的电中性粒子”,上世纪30年代时泡利为了解释β衰变中能量、动量以及自旋角动量守恒而提出了中微子假说,不过当时泡利称其为中子,但1932年时发现了中子,费米和泡利在1933年的索尔维会议上将其改名为中微子。
在标准粒子模型里中微子属于费米子。构成物质大厦的“砖块”比如电子、夸克与中微子等都属于费米子,而在将砖块粘合起来的“水泥砂浆”比如光子、胶子与介子W和Z玻色子则是玻色子!
早先以为中微子没有静止质量,但现在我们知道中微子是有质量的,只是质量极轻,原子中经常被忽略质量的电子是它的千万倍。中微子是不带电荷的中性基本粒子,同时也是一种轻子,因此它不参与电磁作用,也和强相互作用无缘,但参与引力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但在亚原子粒的尺度下,引力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强作用力的1/10^-39),因此它在穿越物质时几乎不会有障碍,这也是它难以检测的原因。中微子的速度只比光速低约0.0006%,这还是2012年MINOS实验组在升级了设备之后测得的数据,原先认为中微子等于光速,甚至还闹出过一起中微子超光速的事故,当然后来确认是传输线路的问题。
二、中微子从哪里来?
放射性物质衰变以及核裂变堆与未来的聚变堆和超新星爆发等都能产生中微子,当然我们天天见的太阳也是中微子产生大户。当太阳到达头顶时,你脚下的地球在每平方厘米的土地上,每秒都会有超过650亿颗来自太阳的中微子穿透。
1H + 1H → 2H + e+ + νe
正在太阳核心发生的质子链反应第一部,两个质子聚变成氘的过程中,一个质子会释放出一个e+(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后转变成中子!这是太阳上中微子的第一个来源。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正在太阳核心发生的故事,在质子链的第一步,聚变产生的中微子经过数秒钟就到达了太阳表面,8分多钟就能到达地球!而光子的话,需要在辐射层里爬上十几万年才能到达对流层,然后再花28个小时爬出对流层,然后再8分多钟就到达地球,你要想想这光子跨越千山万水来见你一趟还真不容易。
光子在太阳内部的路径,中微子可是很直接的,直接就穿越了!
三、中子星和黑洞是啥玩意儿?中微子能穿透?
中子星是恒星末期内核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坍缩而成的,其特点是电子已经被强大的压力突入进了原子核,与质子中和成了中子,也就是强作用力作用下的物质,《三体》中制造水滴的材料!铅板在这里是无需考虑的,空荡荡犹如探测器穿过小行星带,相撞上都很难啊,当然概率还是存在的,我们只考虑大概率事件。
黑洞的来源有两种,大爆炸时代的原初黑洞以及恒星时代形成黑洞,前者是大爆炸时代的高密物质坍缩形成的,恒星时代的则是内核超过奥本海默极限,强大的压力将夸克压碎坍缩成一个奇点。
两者都是极端致密天体,所不同的是中子星表面仍然有一个逃逸速度,而黑洞视界内连光速都无法脱离了,所以中微子碰到这两种物质是命运是迥异的。
强作用力聚合在一起中子星物质,对于人类来说只一个无法逾越的屏障,但对于中微子似乎并不那么有效,因为中微子不参与强作用力,因此它穿越中子星时强作用力对它无效,这表示中微子有可能可以直接穿越夸克之间的空隙(也不会受到夸克间的强作用力限制),从这一点来看,中微子穿越中子星的概率还是很高的,
从黑洞的德行来看,中微子是不可能穿透的,上文说明了中微子的速度仅比光速低0.0006%,因此在视界附近就被黑洞捕获了,而且当光子还在视界上绕圈圈的时候中微子已经和宇宙拜拜了,因为它会比同时到达的光子先坠入黑洞!
在这个被黑洞极度扭曲的时空里,中微子和光子一样,都会迷失方向,唯一不同的是中微子更抵不住“黑洞姑娘”的诱惑,而早早的坠入了她那冷酷无情的陷阱里。
你的城市最出名的是哪条路呢?
在中国有这样一条路,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它的身影,南京的中山路、上海的中山路、广州的中山路、芜湖的中山路…有人这样说:有多少城市,就有多少中山路。它们虽然叫同一个名字,但各有自己的风景。
有人曾经做出过统计,全国包括台湾地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道路约三百多条,其中叫中山路的道路占了一半以上,这种现象在世界上非常罕见。它们大多处于城市的中心繁华地带,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保留着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中山路?答案是毫无疑问的,当然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根据孙氏族谱及其它史料,孙中山先祖从赣南宁都,迁到宁化石壁,再迁到广东紫金。孙中山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中山路的来源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种是孙中山先生曾经生活革命过的地方,比如中山、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青岛等;第二种是1925年先生逝世后,全国为了纪念他,把原有的一条繁华商业街改名为中山路的,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第三种就是纯粹为了纪念中山先生新修的路,如中山市。那么,哪些城市的中山路比较有名呢?它们又有什么特色呢?
--最早的中山路:在南京--
最出名的中山路莫过于南京的中山路,其最初的名称叫“迎榇大道”,是专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而建,并由此而得名。根据专家的研究,全国中山路的纷纷命名,正是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第一条中山路之后。
现在,中山大道是一道亮丽的民国建筑风景线,道路两旁栽种有参天的法国梧桐:中央博物院、励志社等一大批优秀民国建筑尽收眼底,中山大道是一座民国建筑的博物馆,有人形象地称中山大道为“民国子午线”。
--最励志的中山路:在上海--
根据《上海地名志》的记载,上海最早出现的和孙中山之名有关的道路是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改为今名的中山南路,位于今天的黄浦区,始筑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名外马路,又称大马路。上海以“中山路”三字命名的道路开筑于1928年,在市区的西部,南北走向,当时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租界的越界修路扩张。1945年,其北段和南段分别改名为中山北路和中山西路,自此在上海市区再也没有出现过以“中山路”三字命名的道路。陆续出现的是中山东一路、中山东二路、中山南一路、中山南二路等。其中中山东一路即举世闻名的外滩。
今天上海市区所有的中山路基本上将内环路以内的浦西城区包围起来,仅在东北部的中山北二路和中山东一路之间有所断开。另外,在市区东北部还有1945年以孙中山之字命名的逸仙路;在长宁区有中山公园。在市区以外的松江区以及原南汇区也有中山路。
--红绿灯最多的中山路:在广州--
广州的中山路在清代时叫做惠爱街,全长9公里,有中山一路到中山八路,其中,最热闹的中山四、五、六路是广州最早的商贸、政治中心,从隋唐到清代,布政司、巡抚部院都在这里。曾有人说,读懂中山路,就读懂了半部广州史。
说起来广州中山路由来还蛮有趣的,它是在省港大罢工期间,由罢工委员会的发动下,三千多名罢工工人自愿参加修筑,在1926年春完工。因为这条路是按孙中山《建国方略》的意图修建的,所以叫做中山公路。据统计,广州的中山路一共有37个红灯位。
--最出名的中山路:在厦门--
去到厦门,必逛中山路。它建于1925年,长达1100米,是“中华十大名街”之一,是当地最繁华的街道。此外,中山路还是一条直通大海的商业街,与“海上花园”鼓浪屿遥遥相对,走在街上,便有阵阵海风吹来,让人感觉惬意无比。
人流旺,商品多,名气大,不论今昔,人们一提及厦门,就会想到中山路,好似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银座、香港的中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它代表了厦门的繁华,富有和时代韵律。到这里可享受丰富的物质世界,领略现代风采。
--最好吃的中山路:在南宁--
同为中山路,在全国的同名“兄弟”中,南宁的这条路无论从历史和规模来说,当属“小弟”。《南宁市志》里记载的中山路,是由朝阳环形立交桥(已爆破拆除)至桃源路的这一段,全长不到1000米,但它却以美食脱颖而出。
这是一条给人“晚上似天堂白天如草房”般印象的路;一条用脚从头走到尾不超过5分钟、用嘴却可能让你念叨好几年的路;一条以中国著名的政治人物命名、身处省会城市中心但却并非主要交通干道的路……历史悠久,美食众多,是南宁人宵夜最喜欢去的地方,也是到南宁旅游的朋友必去的一个地方。
--最有历史感的中山路:在天津--
天津中山路是一座天然的近代历史博物馆。这里推行过清末“新政”,呼应过辛亥风雷,搅动过民国风云;留下过李鸿章、袁世凯等清末重臣的历史足迹,留下过孙中山、李大钊、周恩来、邓颖超等革命家的事迹,留下过李叔同、曹禺、严复等文化名人的身影,也留下了直隶总督衙门、李鸿章祠堂、中州会馆、北洋造币厂等遗址。
其中,位于中山路上的中山公园与孙中山亦有着深厚的渊源,1912年,孙中山曾两次在这个公园巡视演讲,如今公园中伫立的一尊孙中山全身铜像,正展现着他当年演讲时的风采。
--最悲情的中山路:在北京--
北京有中山路?其实是没有的,曾经的中山路现在已被并入长安街。1928年,天安门广场还未建,东长安门至西长安门之间东西走向的街道就曾暂名为“中山街”,后来又正式定名为“中山路”。再后来,东、西长安门被拆除,天安门前的中山路已乖乖纳入长安街的怀抱。
中山商报、中山新浪乐居、乡土地理等
客家精英手机报
为什么有些人看不起中国功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可以说,近代中国功夫确实不是很强。
一般认为,泰拳是站立格斗中实战性较强的拳术。
和泰拳过招,也是检验中国功夫强弱的方法。
少林武僧一龙被泰国拳王KO:中国传统武术真打不过泰拳吗?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四百四十六期】(历史系列第173讲)
本周,中国武林风第一人,武僧一龙,被泰国拳王西提差在一个多回合内KO。怎么回事?中国武术真的不如泰拳吗?听萨沙说一说吧。
泰国古代叫做暹罗,在宋代就有和中国商业贸易的明确记录。到了明代,暹罗成为大明的进贡国之一,双方贸易往来更加密切。中国福建、广东一带的老百姓开始逐步向暹罗迁移,最终形成了今天庞大的华裔族群。
迁移带来各种文化的交流,也就包括武术。在明代,中国人开始和凶狠的泰拳过招。
当年没有什么记录,胜负并不清楚。不过,明清的中国功夫还是有真材实料的,想来切磋应该是互有胜负。
进入清末,随着火器的流行,政府对于练武人群的打击,中国功夫衰落的非常厉害。很多时候,中国功夫已经演变为江湖卖艺的东西,一些拳师还以半真半假的武术甚至舞术混饭吃。
当年中国武师自己切磋不多,谁也不想砸了自己招牌。即便公开切磋,也多是留有余地,比划比划而已。
不过,泰拳手不会给中国武师留什么面子。
泰拳自称站立搏击天下第一,现代泰拳有200年的历史,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拳术。
泰拳的杀伤力强,也比较危险。泰拳手比赛的主要目的就是击倒对方,而不是普通比赛那种凭借点数获胜。泰拳手一旦上场往往用尽全力。为什么?如果泰拳手有所保留,可能性命都难保。
老一辈泰拳手很多被活活打死在擂台上,时至今日泰国每年仍然要死数名拳手。
练武的人有句俗语:拳击是玩技术,泰拳是玩命。
可以说,同泰拳的切磋就是检验中国武术强弱的最好东西。
1921年泰拳总监受到中华总商会的邀请,组织中泰武术交流赛。
8月6日,泰国派出顶尖高手"高原虎"乃央参战,中方参加的拳师也有些名气(一度传说是鹰爪名师陈子正,但陈此时正在新加坡开馆)。
结果让人震惊!
一个回合不到,中国武师被乃央一脚踢中下巴晕倒,泰拳获胜。
此次失利以后,中方觉得丢了面子,连续4次向泰拳挑战。
结果3次都输,只有1次打赢。
海南武师李德曾经在泰国生活过,对泰拳有所了解,赛前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苦战3回合,李德攻其弱点,9次将泰拳手抱摔。最终泰拳手受伤无法爬起,李德获胜。
可见,中国武术不是对付不了泰拳。
不过,这一阶段仍然是败多胜少。
最后一场,也就是1924年泰国福建武师挑战重伤后,中泰就没有继续交流。这个青年武师胆子很大,但水平不高。他只是业余爱好者,是曼谷的华裔挑夫。这小伙子学了几年武术,仗着年轻力壮,主动挑战泰拳。结果,自然是技不如人。
苦战2个回合,武师仗着身大力不亏,苦苦支撑,几次被打倒坚持爬起再战。
第2回合最后,中国武师已经摇摇晃晃,支持不住。混战中,这个武师被泰拳手一脚踢中颈部,随即用力抱住对方腿部摔跤,眼看就要获胜。危急之下,泰拳手膝肘并用,连续击中中国武师头部天灵盖,导致后者颅内出血,受重伤。
侨居加拿大的白鹤拳教练李鹏曾经这样说:泰拳手那双脚的确犀利,被扫一下,即痛入心脾,那种痛法是一种莫名其妙、令人冷汗直冒的疼痛。
中断了30年后,1958年香港武术兴起,中泰武术再次交流。
可惜此时的香港武师多是靠名气吃饭,实际功夫平平,还不如20年代。
那一年,2名太极拳师胡胜、张耀强,受泰国侨团邀请,参加和泰拳的交流活动。
10月17日,双方正式比赛。
名气较大的拳师张耀强,开始表现不错。一轮快攻,张耀强将措手不及的泰拳手沙原塞重重摔倒在地。
可惜,香港观众没有高兴多久。
几秒钟以后,张耀强突然被对手肘击打中胸部,当场倒地不起。
至于胡胜就更夸张。出场仅仅40秒,被泰拳手巴越肘击打中太阳穴,倒地昏迷。
大败以后,香港拳师不死心。
1961年5月,香港体坛名流韦基舜发动组团再战泰拳。结果6局输了5局,只有1局打和。其中蔡李佛拳师杨康,上场45秒被泰拳手苏沙利一脚踢昏。
港、台、澳三角擂台大赛丙组冠军,北少林名将黎雄,被泰拳手炳良打得脸部血流不止,被迫弃战。
赛后黎雄接受采访,认为泰拳厉害:肘膝并用,四肢全出,长距离拳脚用老后,肘撞膝顶随之而来,令人顾上失下防不胜防,厉害之至。
连续大败以后,10多年内,双方没有太多交流。
1973年12月,香港武师翟光、邝汉杰再次挑战泰拳。
赛前,武师翟光还出了洋相。
翟光自认为必胜,赛前主动要求表演中国武术传统套路。一时间,擂台上龙腾虎跃,拳脚无影,精彩至极,翟光受到满堂喝彩。
正式开战,仅仅1分多钟,翟光被泰拳手玛纳勒踢倒,挣扎不起,输了。
邝汉杰也是不倒一个回合就被打翻,抬下擂台。
香港方面大感丢了面子,媒体嘴硬死撑“一是仓猝成军,未经充分准备;二则是不习惯穿手套,令其功夫绝技无从体现,竞赛时吃亏”。
武术界多名资深武师要求参赛报仇,都被国术总会劝阻(知道他们赢不了,怕去了丢人),最终派了一些强壮的徒弟参赛。
泰国方面也降低标准,派了一群二流拳手上场。
香港媒体认为是规则限制了中国武术发挥,此次双方达成协议:香港拳手可赤手空拳打斗,自由发挥绝招(但不能插眼踢裆)。
此次比赛盛况空前,有1万多名观众怎么样。结果呢?5名中国武师全部告负,坚持长的不过2分20秒,短的甚至不到20秒。
华侨和香港市民大失所望,指责他们是“豆腐拳师”。
写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觉得中国功夫没用?
并不是中国功夫如此,日本人曾经受到过一样的待遇。
1966年,日本空手道顶尖高手泽村忠挑战泰拳手,全场被打的体无完肤,最终抬下擂台。
赛后发现泽村忠受伤16处,在医院躺了半个月才能下床。
早在3年前,日本武术界就认为空手道可能不是泰拳对手。
1963年,日本极真会首席拳师黑崎健时曾说:对于泰拳师的技术深感惊异,空手道的动作在实战发挥时相形见绌,给人迟缓之感。空手道的踢技,在与经五百年不断用腿的考验所产生的泰式腿踢相比之下,其实效性顿见低劣。肘击膝撞方面,泰拳运用自由自在,圆活洒脱,而空手道则因拘于'型'(大致相当于中国武术中的套路)之束缚,失去应有的流畅和灵活。
可见,实战性较弱的传统武术,无论中日韩美,在泰拳面前就会原形毕露。
为什么都败的如此惨?
除了比赛规则以外,关键在于泰拳是一种凶狠接近实战的拳术,压根就没有花架子。
泰拳手上台可以打擂,下台可以用拳防身甚至杀人。
而中国传统武术花架子太多,半真半假的大师也太多,和泰拳一碰就见光死,也并不稀奇。
以上似乎和我们没有关系,其实我们的散打,最初也不是泰拳的对手。
建国以后,我国体育界有识之士,就意识到中国武术很多门派华而不实,实战能力弱。
在融合各派精华和吸收国外武术经验后,我们推出了散打这一体育项目。
客观来说,散打的实战性强大太多,不过仍然偏重于运动竞赛性质。早期散打比赛很少有KO,多以点数取胜。
结果90年代中泰第一次交流,我方准备不足,对抗不足,吃了大亏。
资料中写道:梅惠志第一次真正接触泰拳是在1990年。当时,作为北京武术散打队的首任总教练,他带队参加刚刚设立的京港搏击会,虽然带去的都是当时的国家级顶级散打高手,但那一次中国散打惨败于泰拳。“没办法,我一看到泰拳用肘用膝,就只好丢毛巾(认输)。”梅惠志说,当时,北京武术散打队第一次出国,根本不懂什么是自由搏击,对泰拳的膝肘攻击很不适应。“与泰拳硬碰硬,我们根本打不过,拳脚打在对手身上,跟打在皮球上一样。而当时我们的队员抗击打能力比较差,挨上两三下膝肘就不行了。”此次惨败之后,梅惠志等人才把泰拳的录像拿回来反复研究。“泰拳非常硬朗,主要使用边腿和膝肘。他们的记分主要是以击倒而定的,所以踢你时一下是一下,你的重拳他们根本就不躲。但我们的散手没人家能挨打,散打只有发挥摔法的优势才有取胜的机会。”梅惠志说。
随后散打进行针对性训练,中泰胜负开始逐步趋于平均。这10多年来,颇有泰国拳手被散打血洗的战绩。
抛去拳法不谈,就身体素质来说,中国北方的男性明显要比泰国人更强壮一些。只要训练得法,中国拳手的胜率应该还大一些。
自然,比赛规则的修改,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允许摔法的比赛中,散打往往有压倒性优势(泰拳不允许摔跤)。允许膝尤其是肘的比赛中,散打就会处于很大的劣势(散打不允许用肘)。
萨沙练过一点拳击,曾经问过练过散打和泰拳的师兄,到底哪个更厉害。
师兄是这么说:没有谁更厉害一说,关键要看练武者自身水平如何?还有,练拳是为了干什么?如果是打擂,就要看规则对谁有利,谁就能赢。如果无限制格斗,泰拳因膝肘厉害,似乎略强一些。但散打选手只要掌握要领,发挥自己优势,也是可以秒杀泰拳的。
至于一龙,武僧的包装就不提了,实力不能说没实力,毕竟打了这么多年,如果菜鸟早完了。
不过,一龙和泰拳老拳王播求的对阵中,可以看到双方差距还是明显的。作为一个业余选手,一龙水平已经很不错了,但没有炒作到的那么高。至于什么中华第一武僧和民族英雄,就更是不知所云了。
客观来说,一龙水平和西提差压根不是一个档次,大家自己看看比赛就知道。一龙第一个回合基本就是撑下来的,第二个回合能坚持这几十秒也属于不易。
萨沙个人认为,一龙不能代表散打的最高水平。但即便散打最高水平,也顶多和西提差伯仲之间而已。
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泰拳是泰国的一个职业,每年有大量泰国人从事这项运动。无数业余选手练拳,有一定成绩就会放弃本来职业,成为职业拳手,以此谋生。
泰拳是泰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萨沙在泰国芭提雅,看过酒吧里都有泰拳比赛。
同时,泰国甚至亚洲乃至世界,到处都是教授泰拳的拳馆,练习者非常多。
散打在中国有多少基础?
中国顶尖散打高手都是体制内,人数寥寥,比赛寥寥。
播求、西提差之类退役之能打上百比赛,我们散打拳手打的比赛也就是他们一二成而已。
真要想振兴中国武术,就学学韩国,把散打作为国术作为学校体育的必修课吧。
中国的小伙子们人人都练散打,几亿人练散打,还能搞不过一个泰国吗?
离魂作者?
《离魂》是2013年海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大春。
《离魂》,约54千字。共收录了11篇故事,分别是《离魂》《狮子头》《杭城藏王》《现世报》《日南至·野女出》《吴大刀》《扶乩》《祝由》《场中少一个》《放枪》《巴图鲁》,分别于2008—2009年度载于《东方早报》。这11个故事涉及神怪、道法、传奇等方面,故事以戏弄的笔法演义人世荒谬、站在流行的端头吟哦古文历史,此外,鲜明的叙事风格背后有着对写实传统的不断思索、作品与时代脉动强烈合拍。张大春的《离魂》可堪称现代版“聊斋”,全书共十一个小故事,道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也道尽了人的各种欲情杂念。好的小说,不仅应该故事剧情引人注目,还应该能发人深思。表面上,十一个小故事都发生在过往的时代里,书生、道士、妖女、将军、土财主,旧中国里的一个个符号都鲜活跳动,每个形象的背后都有一个群体的影子,他们吃喝拉撒,贪嗔痴慢疑,或因祸得福,或破罐破摔。其实转念一想,他们就是我们,因此,他们是有亲切感的。我们都是在为生活奔忙,偶有希望,然后努力,自己的欲念互相纠缠争斗,成功或失败,都被时间淹没。
相信读者们读了张大春先生的这本小集子,不仅会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更能深深地思考一下人生。
溥仪当年的保镖霍殿阁?
曾被誉为”康德第一保镖“的霍殿阁,因武艺高强专门负责保护溥仪,但却在50多岁的壮年之际硬是把自己”作“死了。
晚清至民国时期,曾出现过几个十分著名的武术家,除了我们熟知的黄飞鸿、霍元甲之外,还有一位就是曾被誉为”康德第一保镖“的霍殿阁。
之所以称霍殿阁为”第一保镖",是因为他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贴身护卫,在溥仪退位前后,霍殿阁都一直作为保镖出现在溥仪身边。
但这位第一保镖的结局却不怎么好,在其五十多岁壮年之际猝然而死,背后的死因,更多的是因为他自甘堕落。
究竟这位曾经的武林高手经历了什么,才让他在壮年之际猝死的呢?其实说得直白一点,那就是他犯了习武之人的大忌。
霍殿阁是河北沧州人,在其年少时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武术天赋。
光绪二十六年,霍殿阁的家乡小集村里,一户在当地有钱有势的张姓人家,请了几个武师前来教自家宗族里的孩子学习武术。这种请武师来自家授教的方式,在当时十分的流行,一来是可以让宗族子弟强身健体,二来时局动乱,有武艺傍身的话,在日后也能保护宗族安全。
当然,只是有钱有势的人才能请得起武师,寻常人家根本没有这个实力。
而年少的霍殿阁,虽说也十分喜爱武术,但由于只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因此,同样也没有机会请武师亲自对他进行教授。
但村里张家请武师这件事,还是给了霍殿阁一个机会。
众所周知,学习武术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实战,只有进行实战,才会知道自身需要提升的地方在哪里,但又不能直接和师傅对打,因此,找几个陪练,就是一种十分合适的方式。
就这样,年少的霍殿阁成了张家子弟的一个陪练,说得直白带你,就是一个“人形沙包”。
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这句话放在霍殿阁身上十分合适,别人当陪练有可能只是混个薪水,但霍殿阁在成为陪练后,却开始疯狂的汲取着各种武术技能。
因此,在短短的数年陪练时间里,霍殿阁通过不断“挨打",不仅学会了二郎拳、三十六拳、四郎宽拳等诸多武艺,并且,在轻功方面,也略有小成。
所以说,从霍殿阁年少时的这段经历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几乎所有的成就都不是偶然的,只要你想,就不一定有机会。
霍殿阁惊人的学习速度和天赋,自然也引起了给张家教授武艺的武师们注意,在考量他的武艺之后,纷纷对这个练武的好苗子赞不绝口,因此,霍殿阁的名声就这样逐渐传开了。
有道是人的名儿,树的影儿,练武的好苗子霍殿阁,很快被一个武术大家得知。这个 武术大家,同样也是河北沧州人氏,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神枪“李书文。
提到李书文,在当时的河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他曾学过八极拳,之后又习练大枪,其中对大枪的造诣极深,坊间传闻,他用大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无痕"。
作为习武之人,自然是十分爱才,因为,李书文在听说同行讲起霍殿阁后,就对这个年轻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经过一番考察后,决定收霍殿阁为徒弟。
光绪二十八年,十七岁的霍殿阁正式拜入李书文的门下,成为李书文的开山大弟子。
有了名师指导,霍殿阁的武艺那更是突飞猛进,本身师傅李书文就擅长用枪,因此,霍殿阁在这方面的造诣也是很深,经过数年的苦练,隐隐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据传,李书文教授霍殿阁“神枪”武艺时,常要他“昼扎铜钱眼,夜扎香火头”,什么时候达到能准确无误地扎穿铜钱眼而铜钱不裂、扎灭香火头而香火不断为合格,除此之外,对着镜子扎苍蝇,更是日常训练的内容之一。
到了霍殿阁学有所成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在镜子上用神枪扎苍蝇,苍蝇被扎死而镜子无恙的地步。
而部分资料里记载,霍殿阁更厉害的是,在镜子上涂上鲜血,吸引大量苍蝇后,他能在极短的时间里,把苍蝇全部扎死,同时保持镜子没事,这就十分了得了,说明他的枪法,不仅准而且极快。
看到徒弟技艺大成,师傅李书文也十分高兴,决定亲自带着徒弟闯荡江湖,在宣统二年前后,李书文带着霍殿阁,在北平、天津磨练其技艺,期间,霍殿阁曾在天津表演六合大枪对扎,因其精湛的武艺,被外人熟知,一时间名震津门。
自古以来,大多数习武之人的最大梦想,就是在学有所成之后报效国家,霍殿阁同样也是如此,在其名震津门后,经师傅介绍,也投身于行伍,借此机会,他结识了溥仪,并凭借高超的武艺,成为了溥仪的贴身护卫,人生由此达到了巅峰。说起来,霍殿阁能成为溥仪的护卫,还有一段颇为传奇的经历。
1912年,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按照事先约定,民国政府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但在数年后,冯玉祥就将溥仪从紫禁城赶了出来。
之后,溥仪几经周转,终于在1925年,移居至天津静园,暂时安定下来。
当然,溥仪在天津的日子也不好过,尤其在他与日本人勾连上后,受到了日本人严密的监控,身边常有日本派来的士兵,说是保护,实则监视。
对此,溥仪极为不满,再加上当时他效仿自己的祖上,当一个“功夫皇帝”,因此,向日本方面提出,要请一个中国的武师,来充当自己的护卫。
对此,负责“保护”溥仪的两个日本武士十分不满,认为溥仪轻视了他们,因此就提出,如果找来的中国武师能战胜他们,就同意更换护卫。
而这个中国武师,正是霍殿阁。
前文讲到,霍殿阁在师傅李书文的介绍下,投身于行伍,凭借武艺,在部队中声名鹊起,同时,他又从来不仗技压人,很多人对他都赞誉有加,因此,溥仪在招聘护卫时,霍殿阁就成为众人首推的最佳人选。
而在与日本武士对决时,霍殿阁更是将他高超的武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一个与他过招的,是日本武士工藤铁三郎,没等其出手,霍殿阁仅用两个手指头,就将工藤铁三郎制服,而第二个上场的岩田爱之助,仅仅和霍殿阁过了三招,就灰头土脸的败北。
这下,日本人没什么可说的了,谁让他们技不如人呢?因此,霍殿阁就成为了溥仪的贴身护卫。
对于溥仪来说,也是十分欣赏霍殿阁的武艺和为人,时不时的跟他学习武艺,但众所周知,溥仪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导致身体素质极差,因此,即便是霍殿阁倾囊传授,溥仪也没能学多少东西。
但溥仪对霍东阁还是十分敬重的,正是因为这份感情,才会让霍殿阁在几年后甘愿远赴东北。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很快占据东北,为了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就计划成立傀儡伪满洲政府,而溥仪就成为了伪满洲政府的“皇帝”。
但溥仪在到达东北后,对于日本人的一些条件十分不满,同时他又不甘心当一个傀儡,因此,他就有心组织自己的势力,这个时候,他就想起了曾经的护卫霍殿阁。
在溥仪的邀请下,霍殿阁带着自己徒弟,远赴东北,再次组建了溥仪的护卫军,当然,日本人对此同样不满,为了打败霍殿阁,曾派出多名剑道、空手道、柔道等高手与霍殿阁比试,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一场比试都大败而归。
看到霍殿阁如此神勇,让溥仪十分高兴,在他的授意下,霍殿阁和徒弟们成了近卫军,想以此保护溥仪的人身安全和捍卫清廷尊严。
但此举,让日本人愈发不满,因此,双方不少为此发生冲突,日本人也不断地想方设法来找霍殿阁的麻烦。
终于在一次冲突中,让日本人抓到了机会。
某天,霍殿阁的几个徒弟去大同公园游玩,刚好碰到了日本人的一支小巡逻队,有道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双方没说几句,就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期间,日本人的巡逻犬将霍殿阁一个徒弟咬伤,这个徒弟也是年轻气盛,一脚就把这只狼狗踢死了。
这下,日本人不愿意了,双方由言语冲突上升到肢体冲突,日本人妄图将霍殿阁的徒弟逮捕,但他们哪里是对手,三下五除二,就被霍殿阁的徒弟们打趴下。
其中,一名日本关东军上校、两名日军参谋和几十名日本兵都被打伤。
此事发生后,日本人自然是不会善罢甘休,以“反满抗日为由,开始大肆逮捕和杀害霍殿阁的徒弟,就连霍殿阁本人都受到了波及。
紧急之下,霍殿阁只得向溥仪求救,期望溥仪能在这件事上做主,但可惜的是,霍殿阁找错了人,溥仪对此也是无能为力。
要知道,溥仪当时在东北也是自身难保,就连自己的人身自由都做不了主,爱妃谭玉玲被日本人害死他也无力回天,如今他怎么会有能力帮助霍殿阁呢?
不是他不想帮,而是他不敢,也不能帮。
但溥仪的反应,让霍殿阁大失所望,同时也因为对前途失去信心,再加上徒弟被抓也无力解救,因此,心灰意冷的霍殿阁,向溥仪递交了辞呈,离开了溥仪身边。
从胸怀壮志到心灰意冷,霍殿阁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曾经的他是人人尊敬的“帝师”,而如今却眼睁睁的看着徒弟被日本人抓走却无能为力,这不仅让他极为失落,也让他由此染上了诸多恶习,正是这些恶习,要了他的命。
离开溥仪后,霍殿阁没有留在东北,毕竟东北到处都是日本人,留在这里随时都有可能被日本人暗中杀掉。
因此,几经辗转后,霍殿阁回到了天津这个曾经让他名震江湖的地方。
其实在当时,霍殿阁的名头还是很响亮的,尤其是在天津,毕竟他曾经在这里声名鹊起,再加上他在给溥仪当护卫之前,还在天津开过武馆。
因此,如果当时的霍殿阁能重新振作,那么还是能有一番作为的,并且,在他回天津不久,就爆发了“七七事变”,如果他能出山,也有可能会一呼百应,为国家出一份力。
只可惜,他并没有重出江湖,而是选择了沉沦。
回到天津后,霍殿阁进入隐居状态,并且,开始酗酒,这酒喝多了嫌不过瘾,又染上了烟土,这两样加起来,让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我们都知道,习武之人最忌讳的就是沾染上烟酒这种恶习,一旦染上,那么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导致身体素质快速下降。
但霍殿阁却对此乐此不疲,不仅如此,根据部分回忆录记载,当时的霍殿阁还时常出入青楼,或者把一些烟花女子招至家中,整日和她们饮酒、抽烟土作乐。
俗话说,色是刮骨钢刀,再加上酗酒和烟土的加持,让霍殿阁的身体逐渐垮了下去,终于,在他57岁那年,再也坚持不住,一病不起,医治无效后去世。
曾经一代武术大家,就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总而言之,霍殿阁的人生颇有些悲剧,少年时的他因为极有天赋,被名师李书文看中,在其教授下技艺大成,自此名震津门,中年时凭借高超的武艺成为帝师,担任溥仪的护卫,本想有所作为,但无奈恰逢乱世,因此,空有一身功夫却无用武之地,而在其离开溥仪后,又自甘堕落,最终让自己因为恶习导致病重而死,不得不说,霍殿阁的死,谁都不怪,要怪就怪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