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视裂谷,为什么非洲人没有骑斑马的?
马是人类的好朋友,也是人类用于骑行和驮货的交通工具,我国乃至亚洲大陆上的古人类早就驯化了马匹骑行和拉货,然而数量庞大的非洲斑马却没有被驯化使用,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真的是由于纹身的不好惹吗?
说起来这还真和斑马的爆脾气有些关系!斑马出现一来就一直生活在非洲草原上,因此野性十足,而且早先也并没有人类想着驯化它们,斑马虽然是草食动物,但是性情其实很火爆,一旦有人或者动物骚扰它,它不是咬人就是踢人,这其实和它们长久以来在草原上的生存环境有关系,斑马的天敌很多,有狮子、猎豹、野狗、鬣狗、鳄鱼等,平时活动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这些动物吃掉,所以斑马的警惕性非常高,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连蹦带跳要逃跑,有时突然出现的小动物也能吓他们一跳,因此人类很难接近野生的斑马,只要靠近它们就会逃之夭夭,即便把他们围住或者捉住,它们也会暴跳不止不断挣扎,最终甚至会力竭而死,所以斑马是极难活捉后饲养和驯服的。
但是即便如此,其实人类还是驯化过斑马的,18世纪的时候,欧洲殖民者初到非洲,由于他们从欧洲带过去的马水土不服,被非洲的蚊蝇等传播的瘟疫导致死亡,欧洲人就看上了非洲的斑马,这种本土的动物可以对非洲的一切瘟疫免疫,欧洲殖民者决定驯化它们作为新的代步工具,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他们还真的就驯化了一些斑马用于骑行和运货。
其实亚欧大陆上的马本来也都是野生的,也是一样的野性十足,但是它们在五六千年前就被人类驯化了,那么既然马可以被驯服,那斑马也是可以被驯服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刚产下的小马崽儿进行人工饲养,只要能成活,长大了基本上都能被驯化,老虎和狮子也是如此,何况是斑马这种食草动物呢?所以自从欧洲人开始驯养斑马之后,这也曾经成为一项很普及的工作,一度有着数量不少的斑马被驯服,人们骑着斑马在非洲行走几乎成为一种时尚,有的国家还有斑马骑警队,欧洲殖民者的军队也曾经骑着斑马打仗,有的斑马还被运送到欧洲,成为一些贵族和交际花们炫耀的交通工具。
那么为什么人类对斑马的骑行和运货等使用并没有普及开来呢?比如我们至今极少见到有人敢骑斑马,但是骑马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实际上是由于斑马相对于马有很多劣势,除了上面说的斑马野性十足之外,斑马的个头也比普通的马匹要矮小,力量和爆发力方面都不如一些驯化的大型马匹,虽然斑马的奔跑速度很快,但是如果人骑上它们之后,由于它们个头相对矮小,所以跑得并不快,这就是斑马的耐力较差,不能被长时间骑行和拉货使用,因此斑马只适合在非洲当地使用,在世界其他地方使用的话并没有什么优势,因此也就难以在世界其他地方普及了。
还有一点是斑马是一种到了发情期很难控制的动物,雄斑马看到雌斑马就会不顾一切的前去交配,根本拦不住,而且不断地大声嚎叫,制造的噪声非常烦人,据说斑马饲养员听它们的叫声只想杀光它们,所以愿意饲养这种动物的人也不多呀。
但是上面所说的这些还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汽车的兴起,当汽车出现之后,它的方便和快捷无论是马和斑马都是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是汽车迅速替代了马、牛、驴、骡子、羊驼之类的牲畜类交通工具,本来被驯化的数量就不多的斑马就更容易被替代了,所以可以说是斑马的驯化还未普及,就幸运地被汽车取代了。
潼关大战闯王与清军血战13天?
农民军的数量虽大,但战斗力其实并不强,他们最擅长的是流动战,而不是面对面的野战。
因此,只要明军的战略思路不出问题,李自成其实是没机会的,即便张献忠来救援,潼关南原之战闯军也必败无疑。
潼关南原之战的历史背景崇祯七年(1634年),闯军经历了一次生死大考,那一次,号称百万大军的闯军被五省总督陈奇瑜逼入车箱峡,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
后来,李自成用诈降之际骗过陈奇瑜,残部才逃出生天。
崇祯八年,满血复活的农民军在荥阳召开了“荥阳大会”,会上李自成提出了“联合作战、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策略,并以此为指导思想统一了各路义军的军事行动。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农民军各部分兵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连老朱家的祖坟都被李自成和张献忠刨了。
崇祯九年,高迎祥战死,李自成接过了闯军的帅旗,队伍又迅速扩展至百万之众。
面对熊熊之势,杨嗣昌提出了著名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匪策略。
所谓“四正”,就是指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所谓“六隅”,是指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所谓“十面之网”,是指总督、总理二臣随贼所向,专征讨。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十个巡抚责任包干,农民军到谁的防区就是谁的责任;总督和总理跟在农民军屁股后面追,与防区内的巡抚合作砍人。
应该说,杨嗣昌的眼光很老道,他一眼看穿了农民军流动作战的特长,以及明军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弊端。
他的策略明确了所有人的职责,责任到人谁也不敢怠慢了,这就让农民军流动作战的优势消失了。
果然,这个策略很厉害,农民军被分割消灭,张献忠、罗汝才先后向熊文灿投降,义军遭遇重大挫折。
李自成的日子也不好过,他被曹变蛟从四川一路驱赶到汉中、关中。途中,他的六队和祁总管先后投降,他被迫向东逃,计划经过潼关向河南流窜。
李自成的行军轨迹正好落入洪承畴和孙传庭的圈套,原来曹变蛟正在按计划将李自成赶进预设的圈套,潼关南原之战一触即发。
李自成为何败得这么惨?潼关南园位于华阴之东,潼关之南,商洛山之北,是一个由六个平原构成的四十里开阔地带。
这六块平原自西往东分别是:永丰原、凤翼原、中指原、麟趾原、牛头原和代字营原,六原之间被河流、沟岔、裂谷分割,是一个地势优良的战场。
我没查到南原之战的详细史料,但从地图上看,洪承畴的三道伏兵应该在薛家沟、潼关河和禁河(沟),或者在潼关河、禁河(沟)、远望沟。
三个战场分别在永丰原、凤翼原、中指原,或者凤翼原、中指原、麟趾原。
崇祯十一年十月,李自成大军被曹变蛟驱赶进南原,遭遇洪承畴第一道伏兵的截杀。此时闯军连续数月败逃,一路上不断出现投降的情况,士气正是低落的时候,因此被一击即溃。
事实上,义军的数量水分本来就很大,他们都携带着家小,以及全部家当,真正有战斗力的人员也就五分之一。再加上装备落后,部队的训练水平又不够,因此在野战方面先天不足。
几个不利因素叠加,闯军迅速溃败,他们能做的就是拼命突围。但洪承畴后面还有两道伏兵,李自成闯过第一道,难闯第二道,闯过第二道再也无法突破第三道。
李自成在转战过程中显然没做好“群众工作”,南原的当地百姓自发地加入了对闯军的剿灭战,极少数脱离战场的散兵游勇,又遭遇百姓们的袭击:“遇则棒杀,秦贼遂尽。”
这场惨烈的战斗后,李自成只带了十八骑(也有说七骑、十四骑)突出重围,向南钻进商洛山,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假如张献忠为何不来救援?此时张献忠在干什么?他怎么不来就远呢?很遗憾,他有心无力,就在不久前,被围困在谷城的他已经向明军投降了。
有了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明军的战斗力恢复了正常水平,张献忠这个流寇走到哪里都不再是游山玩水般的潇洒,而是被迫与玩命的明军实打实的对抗。
崇祯十年,张献忠在南阳被左良玉击败,他身负重伤,如果不是孙可望奋力相救,他就挂了。
失败后的张献忠与罗汝才分兵,被熊文灿围困在谷城和郧阳。于是他们故技重施,向明军提出投降。
这个时候,如果明军统一思想,克难攻坚,估计张献忠的结局就好不了。
可是熊文灿身上背负的压力太大,他想尽快结束战斗,因此熊文灿不顾杨嗣昌的反对,在崇祯帝的许可下接受了张献忠的投降条件。
这个条件有点奇葩,张献忠提出,投降可以,但不能收编我的队伍,我也不做大名的官。
这哪里是投降?分明是想以休战赢得喘气的机会,可崇祯居然接受了。于是张献忠将部下四万人马分布扎营,有条不紊地进行新兵招募和军事训练。
一年之后崇祯十二年,满血复活的张献忠、罗汝才杀出驻地,重新点燃推翻大明的熊熊烈焰。而熊文灿却因此被崇祯帝送上了断头台,他的家人也被张献忠杀光。
但此时,张献忠刚刚投降,实力还没有恢复,不具备救援李自成的能力。另外,从谷城到潼关路途遥远,还要穿越商洛山,时间上也不允许。
即便以上两个条件具备,张献忠恐怕也未必愿意救李自成,因为在攻破凤阳时,他与李自成因为分赃不均发生冲突,两人早就分道扬镳了。
张献忠前来救援能成功吗?如果我们非要做假设,张献忠具备救援的条件,也确实赶上了南原之战,那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要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张献忠没有后顾之忧,且打了洪承畴一个措手不及。
通过地形图可知,张献忠参加南原之战一定是从南原的南边,商洛山北上,此时李自成正遭遇洪承畴的东面阻击。
张献忠从南边杀过来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假如他与李自成的目标一致,即向东突破。这就是一场恶战,谁胜谁负很难预料。
假如他要想将李自成救出战场向南撤退,这个目标应该比较容易达成。
第二种情况,张献忠遭遇追击和反包围。
请别忘了,张献忠身后还有一个熊文灿贴身相随呢!因此他做不到突然出现在南原战场而不被洪承畴知晓。
张献忠增兵李自成,熊文灿肯定也要参战。西边还有孙传庭,假如李自成和张献忠两大主力都出现潼关南原,估计他也不会闲着,也一定会赶来增援洪承畴。
这种情况下,张献忠恐怕不光救援不成,连自己都要搭进去。
综上所述,假如张献忠来救援李自成,最好的结果就是救走李自成和他的残部。
这就是洪承畴的厉害之处,也是杨嗣昌的策略成功之处,无论李自成还是张献忠,一直处于被四面追击的境地,潼关南原是猎物精疲力竭情况下,被明军收网的地方。
如此可见,只要明军战略对头,其实李自成早就应该被剿灭了,只能说,灭了大明的不是李自成,而是大明自己。
曾经在清朝发生的地震是怎么回事?
1668年7月25日(康熙七年农历六月十七),在我国山东省东南部,郯城、临沂、临沭三县交界之处,发生了8.5级特大地震,这是我国历史上地震烈度最高的一次地震,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罕见的地震灾害。
图|郯城大地震留下的痕迹此次地震对我国东部地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因为地震的极震区大部分都位于郯城境内,所以将其记载为“郯城大地震”。
因为此等惨烈的地震前所未有,所以在历史上,关于此次地震的记载也非常之多,下面小编就根据这些记载,为大家介绍下这次前所未有的特级地震——“郯城大地震”。
1、地震烈度与范围:
“郯城大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北纬34.8 °、东经118.5°,其极震区位于郯城、临沂、临沭交界之处,此次地震波及了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其中有感地区面积高达100万平方公里,就连比邻我国的朝鲜半岛和日本都有震感。
图|地震遗址而在此次地震中,直接受到震害的地区达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郯城、临沂、临沭、宿迁、沂水等地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共150多个州县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破坏程度的地震,在世界历史上也极为罕见。
因为关于此次地震的历史记录繁多,为这次地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我国地震学家对其进行了仔细分析后,将其地震烈度进行了如下划分:
Ⅻ度区域:临沂西南部、临沭西部、郯城中部及北部大部分地区,总共面积约1200多平方公里,此区域内地表遭到严重毁坏,人类及动植物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图|地震烈度分布图(后有修订)Ⅺ度区域:临沂市绝大部分地区,在加上郯城、莒县、临沭以及苍山等州县的部分地区,总共面积约5000多平方公里,此区域内地表破坏极为严重,人与动物死伤惨重。
Ⅹ度区域:北至诸城,南至新沂,西至蒙阴,总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此区域内地表建筑倒塌严重,人与动物死伤较为严重。
Ⅸ度区域:北至潍坊、南至邳县、东至日照、西至兖州,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此区域内房屋倒塌损坏严重,人与动物多有死伤。
Ⅷ度区域:北至昌邑、南至盐城、西至微山,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此区域内部分房屋多有损坏,人与动物有死伤。
Ⅶ度区域:北至惠民、德州一带、南至安徽、江苏一带、西至河南商丘附近,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此区域内建筑遭到损坏,人与动物死伤较少。
Ⅵ度区域:北至黄河口北、南至上海、西至河南及郑州一带,总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此地区内有少量建筑遭到损坏,人与动物皆有受伤。
图|人员伤亡情况汇总表2、地震造成的灾害及损失:
此次地震造成的损害极其严重,因为地震发生于晚间,在那个缺乏娱乐活动以及照明设施欠缺的年代,大部分百姓都早早地在家中睡下了,因此当地震发生后,人员死伤就变得尤为严重。
除了地面建筑倒塌造成的人畜伤亡外,后续因为地震引发的地表陷裂、山崩等次级灾害,同样造成了大量的人畜伤亡,在加上震后死于瘟疫等疾病的人畜,此次地震对于当时的清朝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畜伤亡非常惨重。
根据史料中统计,“郯城大地震”中,共有144县的地面建筑物遭到破坏,而在这场地震中,死亡人数达到了5万多人,其中有80%的人是被倒塌的建筑物砸死。
图|地震过后的城市3、地震中发生的次生灾害:
其实除了地震直接造成的损害外,其后续引发的次生灾害对于人类文明造成的损失也并不小,下面小编大致罗列了几类于此次地震中发生的次生灾害:
第一水灾:此次地震因为烈度过高,致使大量河堤、水库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造成了大量洪水直接冲入城镇、田地,使得城池被淹没,无数民众被溺死,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黄河的三义坎堤防被震坏,决堤的黄河水一路淹没了诸多州县。
第二地裂、喷沙冒水:在地震灾害中,地裂与喷沙冒水是最为常见的次生灾害,地裂与喷沙冒水致使大量庄家被损毁,农田遭到了根本性毁坏,因为其分布范围极广,所以也是地震灾害中最为严重的次生灾害之一。
第三山裂、山崩:在此次地震中,山崩、山裂同样是非常频繁的次生灾害,剧烈地震致使大量山脉龟裂甚至崩塌,因此产生的碎石滑落,造成了无数建筑损毁以及人畜伤亡。
图|地震造成的山体龟裂除了以上这些外,还有很多如火灾、海啸等次生灾害同样造成了巨大损害,而“郯城大地震”发生时,又正直天气炎热的夏季,加上遇难者尸体无法及时处理,这就造成了瘟疫等疾病开始大范围流传感染,因此,死于瘟疫的人数也非常之多。
大家应该知道,在地震发生之前,往往会伴随着很多异常现象,人们将这些现象称为“地震宏观前兆”,而根据地震学家们的研究,“郯城大地震”发生前也曾出现了大量宏观前兆,小编下面为大家列举两例较为明显的记载:
第一大旱与大涝:根据史料记载,在地震发生的四年前,也就是1664年,以地震发生时的区域作为划分,在震中西部区域内,曾发生了“赤地千里、草木干枯”的特大范围干旱,这次大旱在整个山东历史中都极为罕见,而在地震发生后,则连续下了数十天的大雨,致使灾情更为严重。
第二地下水位变化:在史料记载中,在地震发生前夕,曾有很多地区的水位发生过异常升降,例如在山东省福山县志中曾记载,在大震之前,县中井水曾伴随着巨大声响而无故上涨。
图|被洪水淹没的村庄其实,除了这些宏观前兆外,在“郯城大地震”发生时,还伴随着出现了如地气、地光等奇特的物理现象,而在震后,更是有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地附白毛的现象。
以上就是小编总结的“郯城大地震”的综合情况,此次大地震造成的破坏在整个世界史上都极为罕见,而在历史中,关于此次地震的记载也非常之多,这为此次地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非常多的资料。“郯城大地震”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惨烈异常的灾难,但从历史角度出发,它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震例,有着非常大的研究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分析以及预报研究上面迈入一个崭新的台阶。
在头条号上写一篇10w?
依我看来,在头条上写一篇10w+阅读量的文章并不难,我经常有文章能达到10w+的阅读量,至于收益有多少,这个其实是有标准的,头条后台有它的标准跟算法,所以收益不定,以10w的阅读量计算的话,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上千不等。后面我会分析到。
如今的经济不景气,自媒体时代,很多人都想做个兼职,知道头条是个不错的平台,所以许多人都来注册入驻头条。既然是兼职(有些人可能还想全职做),那我们最关心的肯定是钱,是收入,也就是我在头条上到底能不能赚到钱,能赚多少钱。
在头条上,我们的收益是靠阅读量(如果是地址的话那就是播放量)产生的,阅读量越高,收益也就越高,所以很多新手创作者比较关心的就是阅读量。回到我们的问题,那在头条上写一篇10w+阅读量的文章难不难呢?
我们都知道,在头条上创作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比如文章、地址、音频、微头条还有问答等,陌生一些的还有专栏、发布厅等,估计以后还会有新的栏目。
地址音频等需要选材后期剪辑等,比较繁琐,要求比较高,不是一般人能够驾驭得了的,而文章,相对高大上一点,比较正规,短则几百字,多则几千字上万字,要求有较高的文字功底,而且还需要编排。一篇优质的文章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才能创作完成,投入时间精力成本高。而微头条则突出一个“微”字,可短可长,一句话,一张图片,就是一个作品,只需要几分钟,甚至几秒就能完成,而且几乎不用排版,创作简单,成本低,跟发朋友圈一样。对于新人是比较友善的,而且对于新人来说,微头条涨粉快 ,所以我们接下来讨论的就是微头条,用“微头条”代替问题中的“文章”。当然,有实力文字功底又比较好的朋友,可以适当多写发表文章,毕竟同样的浏览量,文章的收益比微头条要高很多。下面是同样浏览量下文章与微头条的收益对比。
文章
微头条
那怎样才能写出一篇阅读量10w+的作品呢?
1发微头条不发文章。
我们知道,在头条上,要有阅读量,首先必须要有展现量,没有展现量就不会有浏览量,因为哪怕你写得再好,别人不知道看不到,酒香也怕巷子深啊。我统计过,展现量跟阅读量的比率约为10:1。
相比于冗长的文章,跟短地址一样,微头条更符合当下人们时间碎片化的特点,所以微头条的流量相比于文章更大、展现量更多、涨粉更快、成为爆款的概率也更大(这也是我推崇微头条的原因,所以一定要多发微头条,少发文章,而且文章一天能只发5篇,头条一天能发10条)。只有成为爆款,阅读量才有可能10w+。一般来说,文章的推荐周期相对较长,一两年都有可能,但微头条被推荐周期一般1-2天,3天之后基本就风平浪静了,视热度而定,我有一篇微头条就被推荐了7天,而且阅读量一天比一天多。
2追击当下热点
热点自带流量,要想提高阅读量,一定不能放过热点,国际时政,国内要闻等。下面我这篇微头条,是我洗完澡睡觉前用二十分钟写的,当晚就爆了,因为早上打开头条,消息变成了99+。为何能爆,就是因为切中了热点,那几天深圳的疫情又爆发了,而且适逢周末,政府通知要居家静默不外出,人们需要一个发泄口,而我的文章正好撞上了。这篇微头条展现量虽然只有68万,但阅读量有15万,展现量跟阅读量的比率不是10:1,而是2倍多,正是因为切中了热点,这篇微头条也为我带来了一百的收益。
3善于制造话题(矛盾、对抗……)
下面这篇文章是目前为止,几乎是我在头条上看到的展现量最大的一篇了,达到了2000万。因为这个油田的事,很多人不知道,更是真伪难辨,很多人留言评论说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这就是一个话题,加上美国对中国的耍赖,更让网友恨之入骨,这又是一个对抗。所以这篇微头条特别火爆,不仅展现量多,评论也很多,说明阅读量也不少。
一样的内容,别的号发出来也火了。展现量也有200多万。
当然,一篇头条能不能火,基础推荐量只是一方面,网友的阅读,评论,互动也有很大关系。在同样展现量情况下,阅读量越大,评论越多,作者跟网友粉丝互动越频繁,后续越会得到更多推荐,成为爆款的可能性更大,10w+也就不是梦。加油吧,朋友们,你能行的。
最后来说下这个收益。
头条收益跟阅读量(播放量)成正比,阅读量越大,收益肯定越大。头条收益有基础收益,补贴收益,创作收益。我们所说的收益指的是创作收益,创作收益=基础收益+补贴收益。补贴收益跟打赏等有关,在此不做讨论。那我们一般的创作收益就相当于基础收益=千次阅读单价×获利阅读量/1000,所以阅读量越大,收益是越大的。我们在追求阅读量的同时,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千次阅读单价,它主要跟阅读时长有关,也就是读者平均阅读时长越长,单价也会越高。同一篇头条,每天的千次阅读单价也不一样。
所以我们在发微头条的时候,也不要只发三两句话,篇幅稍微要长一点,一千字左右为宜,阅读时长3分钟左右。下面这篇因为阅读时长比较长,所以收益在阅读量不占优的情况下,还能比后两篇高出很多,就是这个道理。
总结,在头条上写出一篇10+w阅读量的爆款文章其实并不难,除了多发之外,还要善于追踪热点,制造话题等。在头条上创作收益也是很可观的,坚持努力。
为什么潜艇在水下能认路?
这张照片是我国093型攻击核潜艇▼,看到指挥塔正前方的几个小窗口了吗?小时候我认为这就是开潜艇的人认路的窗口,驾驶员在这个位置操着方向盘,踩着油门就可以开着潜艇在水下遨游了。
结果呢?这并不是用来开潜艇的,而是二战时期潜艇在水面浮航攻击敌方商船的指挥窗口。美国潜艇多活动在太平洋,大西洋,较为温暖,所以是没有这个小窗户的,指挥官直接在指挥塔顶上露出身体观察。而前苏联潜艇要经常在北冰洋活动,浮航时要露出身体指挥怕是要冷死。我国的潜艇技术其实有部分来自于前苏联,所以我国在设计潜艇时也和前苏联一样,留下了这个窗户。其实想想也对,水下没有光,靠窗户目视基本和瞎子没有区别。那潜艇在水下潜艇究竟怎么认路的呢?攻击型潜艇的话一般在依靠主动声呐和三维海图航行。无限强调隐蔽性的战略核潜艇则不一样,因为战略核潜艇的任务是担任核威慑,保证国家的二次核反击能力,所以核潜艇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被敌方发现自己的踪迹。所以战略核潜艇在水下不能像攻击核潜艇一样打开主动声呐,而是只能依靠惯性导航+海图+固定航线的模式在海底航行。这是美国2005年的时候,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在水下进行隐蔽航行时,以46公里/小时的速度撞上一座海底小山以后的照片。46公里哦,数据看起来不大,但是因为核潜艇的自身质量巨大,惯性较大,再加上没有减速直接撞上,于是旧金山号的艇首就成了这这麻瓜样。
为什么旧金山号回撞上呢?因为他们的海图出问题了。为什么海图会出问题呢?因为海底长出来了一座小山,正好生长在了旧金山号任务路线上。旧金山号在港口出发后按照预定任务路线出发,一路上严格隐蔽,没有打开主动声呐进行探测,于是正好撞上了海底长出来的这座小山。核潜艇在水下要按照海图航行时必须时刻知道自己的位置,这个时候就依靠惯性导航了。这个时候其实可以把核潜艇想象成一枚巡航导弹,它从港口发射,箭头末尾就是它的目标,红色为设定的飞行轨迹,这个过程中核潜艇依靠惯性导航相当于巡航导弹的惯性制导,海图则相当于巡航导弹的地形匹配技术。通过这两种方式结合,最终确认自己路线,实现海底的隐蔽航行。惯性导航离不开一个重要设备,陀螺仪。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叫做战略武器三板斧,核武器,导弹和惯性导航。一枚战略武器,核弹头是用来摧毁敌人的,导弹是用来运送弹头的,而陀螺仪则是那个负责定位,将核弹头准确送达目标的设备。陀螺仪是一种机械设备,由两个转子组成,不仅可以依靠这两个转子的角度差来探测俯仰,水平,垂直,航向和角速度等信息。还能够通过标定出发位置坐标,还航行过程中记录陀螺仪角度差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定位。再加上加速度计的配合,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惯性导航系统,这也是核潜艇在水下航行时最重要的导航设备。潜艇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兵种之一,不仅需要忍受在水下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还有随时撞上海底山体的危险。海图是潜艇在水下航行的关键设备,可以协助潜艇避开海底障碍物。但是海图有一个巨大的弊端,那就是更新不足,很多时候会出现不能及时更新海底障碍物的变化。美国旧金山号的撞山事故,就是因为海底因为地壳运动等因素长出来一座新的小山,海图没有及时更新标注,从而导致核潜艇驾驶人员不知前方有山,撞了上去。
而且,要是在海底遇到了其他移动物体的话,核潜艇也无法探测,只能继续根据任务航线航行,英法核潜艇的相撞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核潜艇的水下航行导航和通信问题一直是各大核潜艇国家头疼的问题,各国也一直在绞尽脑汁寻求更为隐蔽,更为先进的技术来保证核潜艇在水下航行的安全。不过,这么多年来,因为事故率和事故后果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各国核潜艇依然使用着隐蔽性至上的海图+惯性导航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