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卒尔,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预言家?
中国历史不乏一些能掐会算的预言家,“预言家”是现代的一种称呼。过去称那些能够预测未来、精通六爻八卦、算命、观天象的奇人异士统称为星象师或相师。这在古代是一门职业,官方有专门对应的职位——钦天监或者堪舆家。
历史上有这种“专业知识”的不乏其人。比如西汉著名的女相师——许负,她曾准确预测出,当时还是魏王豹的小妾薄姬将来要生天子。魏豹听后很高兴,心想,老婆生天子,那么,我将来也是天子。
其实是魏豹想多了,许负另有所指。刘邦称帝后,把魏豹的老婆薄姬霸占为了妃子,最后薄姬生下了刘邦的儿子,就是后来做了皇帝的汉文帝刘恒。
▲西汉女相师许负
许负还准确预测出汉文帝的“男恋人”邓通将来会被饿死。汉文帝为了破这个局,赐予了亲密爱人邓通有造钱的权利,并赐了他一座铜矿。汉文帝的意思是说,我看谁能把邓通饿死?
等汉文帝一死,汉景帝即位。汉景帝当初记恨邓通在父亲那里邀功受宠,父亲一死,景帝报复邓通把他活活饿死了。
许负还准确预测出周勃将来一定会被饿死,许负指着周勃的嘴说,“你嘴巴旁边有横纹,这是被饿死的面相”。果然,后来周勃得罪了汉景帝被下狱,最后绝食死在了狱。
历史上的男堪舆家更是人才辈出。比如诸葛亮,他写了一本堪舆界的教科书《马前课》,书中推测了历史的走向。成功预测了魏延脑后有反骨,将来必反的事实。
▲三国军师诸葛亮
还有明代的刘伯温,他写了一本儿《烧饼歌》,预测了明朝到大同世界的过程。
再如唐朝的袁天罡、李淳风,二人合写了一本《推背图》,直到现在算卦、相面界把它奉为神书。
还有三国时的许邵,曾经预测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样的能人在三国还有许多……
下面我要说的这个人,大家肯定不熟悉。此人要比前面介绍的牛人还牛,他能预能自己死的时间,准确的到几点几刻,谁是刽子手,死后埋在哪里等问题。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并非天方夜谭,到后来都按照他的预测一一应验了,这个人的名字叫郭璞。
▲两晋堪舆家郭璞
郭璞(276~324年),今山西省闻喜人,现在他的老家还有“闻喜伯”祠堂。他是两晋(东晋、西晋)时期的著名的堪舆家、风水学者。
郭璞从小博学多才,除了能文善诗以外,后来对观风水、看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十几岁时,拜河东郭公为师学习“专业知识”,郭公很喜欢这个年轻后生,把自己多年珍藏的九卷《青囊中书》都赠给了他。
郭璞经过n年的研究和深造,最终成了当时堪舆界的名人。郭璞有多牛?民间传说他是周公转世。
周公――即演后天八卦而成的周文王,据说每一千年,周公就会寻找灵魂寄托,结果在两晋期间找到了郭璞,这和西藏的转世灵童说法差不多。
成名后的郭璞被东晋的大将军王敦看中,说起王敦大家可能有点陌生。
▲王马共天下
话说西晋灭亡后,琅邪王司马睿在大司马王导及一些大臣拥护下,南渡到了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司马睿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
大司马王导到了南京以后,为了便于在当地开展工作,就找到了他的堂哥王敦,王敦是当地的“坐地户”,有权有势。
司马睿于是封王敦为大将军,并对王氏两兄弟说:“咱三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共同执掌天下。”这就是历史上的“王马共天下”的故事。
等司马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绍继位。有道是:“人在人情在,人不在,自然也就没了情份。”
王敦不想受制于人,于是决定造反。在造反前他让郭璞推测一下造反前景如何?当时郭璞是王敦的“幕僚”。
▲郭璞
郭璞这个人虽然对堪舆、预测很精通,但在为人处事及政治方面很低能。别人都能看出王敦的野心,顺情说好话,极力怂恿王敦及早动手。郭璞却直言不讳地对王敦说:“不宜造反,造反必死无疑”。
郭璞本来信心满满准备动手,请教郭璞无非是让他鼓鼓劲儿,激励一下士气。现在当着众将说这样不吉利的话,这让王敦很恼火。甚至认为郭璞是朝廷派来的间谍,所以恼怒的说:“卿寿几何?”意思是说算算你能活多久?
郭璞并不示弱,十分淡定地说:“命尽今日日中”意思是说,命断今天中午。王敦听后冷笑一声:“你果然算的很准。”来人,把郭大师押到城外斩首。
刽子手押着郭璞就往外走,走了一段时间,他对其中一个刽子手说:“我一定是在城南两棵柏树下受死,树上应该有个喜鹊窝。”郭璞就说了两颗柏树的具体位置。
▲王敦
这是个刽子手大吃一惊,他说的和王敦交代的地址一模一样,关健是王敦没把这个地址告诉第二个人。
到达了两棵柏树下,刽子手抬头在柏树上寻找喜鹊窝,看了半天没看到。
郭璞说:“肯定有,再仔细找找”。刽子手转到了另一侧,终于发现了喜鹊窝,原来被茂密的树叶遮挡着。
刽子手在等待午时三刻动手,传统认为正午十分阳气最盛,阴气最衰。在这个时间行刑,犯人不会变成厉鬼找刽子手的麻烦。
就在这期间,郭璞和其中的一个刽子手聊上了。郭璞对那个刽子手说:“我知道你姓什么,还知道你住在哪里。”刽子手很疑惑,说:“我咋不认识你?”郭璞说:“这个不重要。”
▲晋明帝司马绍
郭璞如数家珍道出了刽子手的家乡和姓名。“你是某某村的,你复姓山宗”,你父亲叫某某,我说的对不对?”
这个姓山宗的刽子手点了点头,脸上写满了懵逼。
郭璞没理会这些,继续说道。“七年前咱俩在荆州见过一面。”那个山宗刽子手两眼茫然,意思是说我怎么不记得了?
郭璞笑笑说道:“你还记得在城门下脱给你衣服的那个人吗?”这句话一出口,那个姓山宗的刽子手突然惊叫了起来。原来脱给衣服的就是你呀!我说怎么看到你似曾相识。
原来7年前,郭璞曾把穿着的一身好衣服脱给了这个人。当时山宗先生很纳闷。心想这个人是不是有病?平白无故给我衣服干嘛?
敢情郭璞在7年前就算到了自己的今天,早在7年前就做好了准备。送给山宗先生一身华丽的衣服就是为了今天。
那个姓山宗的刽子手很感激的望着郭璞,郭璞看看时间不早了。急忙对山宗刽子手说:“我求你办件事儿”。
山宗先生说:“有事尽管吩咐。”
郭璞说:“我死后你把我的衣服扒下来留着,以后有人会送给你一笔黄金,作为交换,你把我的尸体埋在荆州南岗头。”山宗先生点了点头。
时辰已到,郭璞人头落地。
山宗先生脱下了郭璞的衣服,命人把郭璞葬到了荆州南岗头。过了几年后,晋明帝(司马睿的儿子)平定了王敦之乱,感念当初郭璞劝阻王敦造反的无畏精神,决定在南京玄武湖边选址修建郭璞的衣冠冢,命名为“郭公墩”。
刽子手山宗先生上交了郭璞的衣物。晋明帝赏了他一笔黄金。
看到这里你说郭璞牛不牛,生前就算好了自己的归宿。没用一分钱就和刽子手做了一笔交易。为何他让山宗先生把它埋葬到荆州南岗头呢?
原来他早就勘测好了自己的墓地,死后他要为子孙后代带来福祉。讲真郭璞做到了,之后郭家人才辈出,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比如郭子仪、郭守敬、郭威、郭子兴等。
所有这些人都感谢郭璞死后所葬的墓地风水好,都称祖先郭璞是一个神鬼莫测的预言家!
文/秉烛读春秋
为什么被一些长辈说成奇装异服?
传说在部落成群的远古时代,人们都是赤身露体。
我们的先祖黄帝和炎帝是中原最强大的部落首领,他们带领部落向东迁移扩充时,在平定蚩尤的战斗中,人们为了防御寒冷、遮蔽风雨及烈日的暴晒,也为了蔽挡虫兽的袭击,就用树叶树皮、丛生的草葛、猎获的兽皮等遮裹身躯。人们所穿的“衣服”,在行走奔跑时常会将私处暴露无遗,黄帝别出心裁,教人们把裹身的兽皮、麻葛分成上下两部分,上身为“衣”,缝制袖筒,呈前开式,下身为“裳”,前后各围一片用于遮羞之用,两端开叉,便于行走。
黄帝制作的“衣服”,最初只是强调了它的遮羞功能,这是华夏文明进步的起源,也是我国上古时期服装形制的发端。后来,黄帝号召种桑、喂蚕、缫丝、织帛。服装的质料逐渐完成了以纺织品替代兽皮、树叶等的过渡,开始了人类的文明生活。黄帝开创的上衣下裳,从整片的披围到依体简单缝缀成形,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的逐步发展过程,推进了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汉服由此而诞生,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中国人便有了“炎黄子孙”的美称。
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形成,是以汉文化为背景,以遮蔽赤身露体文明进化为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汉服具有独特的汉民族风范,是中国“礼仪之邦”“华夏文明”的体现。我们的汉服传承了中国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形于周朝。拿古人的话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汉服是很神圣的,并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多个国家,如日本、朝鲜等服饰均有或借鉴了汉服特征。
历史在前进,人们在进步,文化在提高。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滚向前,人们的穿着文化在起伏着变化。翻开近代史,高贵的汉服之花只在上层社会中盛开,成千上万生活在低层的劳苦大众衣不蔽体,民间服装遂渐简化,丝绸缎带被麻纱粗布所取代,量身缝制的上衣下裳在不断更新。解放初期中国处于暂时困难,人们穿着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开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穿在身上的衣服日新月异,衣服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驱寒的工具,而是随心所欲的赶着时髦。“吃是英雄,穿是威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汉服在百花齐放的穿衣文化中,没有了大众普遍追求的风彩,只受少数人亲睐,也在舞台上盛行。汉服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但它并不能左右大众化的时装涌现。人们在穿着上追求完美,追赶时髦,但并不排斥汉服的共存。题主说的:“一些长辈”说是奇形异服,在我的概念里不会。因为解放初期出生的人们,虽然经历了一段缺衣少食的艰难岁月,但对汉服并不陌生。像我本人小时还穿过妈妈的汉服改制的衣裳。我现在也偶尔添置和穿着汉服,而且我也喜欢汉服,怎么会说汉服是“奇装异服”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并不是因为汉服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人们就要单一的穿着汉服。人们一样要接纳新社会新时代的新文化,一样可以在百花齐放的进步的服饰中,坚持自己的各种选择。
你写过哪些打油诗?
谢谢邀请。飞花《作娟悟语》,我爱好诗歌,自上头条以来写了一些诗,自认为多为打油。有的网友也曾调侃我说,打油诗而已。打油就打油,那又如何。当然也有鼓励支持表扬我的,有的是发自内心的欣赏,有的是出于友情点赞的。在头条中游走,练就了荣辱不惊,脸皮厚的本领,无论网友说什么一笑了之。实在忍不了的,反唇相讥,怼几句,过几天也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那就把我写过打油诗晒给大家看看。
一,《献给音乐与文学节目一致病友》
你若为疾病忧伤,
请你走进文学的殿堂。
试图拿起多彩的画笔,
去描绘生活中绚丽多彩的篇章。
你若为寂寞忧伤,
请你挖掘知识的宝藏。
用书充实你的空间,
快乐也会走近你的身旁。
你若为痛苦忧伤,
请你走进音乐的海洋。
起伏跳动的音符,
优美动听的旋律,
蕴含人生哲理的歌词,
会激励你荡起生活的双浆。
不屈不挠的和病魔斗争,
象暴风骤雨中的海燕,
在闪电雷鸣中凌空傲翔。
你若为孤独忧伤,
请你走出自己的臥房。
去和大自然拥抱,
去沐浴春的阳光。
知识给你智慧,
意志赋与你力量。
乐观是健康的法宝,
文学是治病的医生,
音乐是痊愈的良方。
人生之路就是这样,
有不幸和失败的创伤,
也不乏成功的喜悦和欢畅。
即使疾病缠身又怎样,
也许奇迹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即使不会,
我们也不会泯灭生命之光,
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
只要存在就有希望。
经历苦难磨练的人,
意志会一天比一天更加坚强。
让我们共同铸造万能的钥匙,
去打开心灵的大门和天窗。
让温暖的风吹化心灵的冰雪,
让甘甜的泉水滋润我们的心房。
二,《夏至》
夏至已至始暑热,
树上知了喜高歌。
昼长夜短有变数,
只盼身边凉风过。
原创首发,作者顾作娟,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之即删。自拍二张。
为何竟然有满八旗清军企图营救永历皇帝?
永历皇帝朱由榔是南明残余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康熙元年(1662年)朱由榔在缅甸被前明投降清朝地降将吴三桂所抓获,在朱由榔被抓之后,发生了有人企图营救朱由榔继续反清复明,不过有意思的是抓捕朱由榔的吴三桂是汉人是前明降将,而企图营救朱由榔反清复明的人居然是满洲八旗兵,带头者居然还是纯正的女真人,下面就来说一说历史上这场女真人企图营救南明末帝反清复明的小插曲。
在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海岳先生所著的《南明史》中曾记载:上自蒙尘,冠马尾愣鬃帽,衣屯绢大袖袍,束黄丝带,举止端庄,甲士参谒,静坐不视,奏语不答。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统领邵尔岱牛录下蟒出洒出,纠兵官阿尔必、岳得济、苏间色、对大拜、门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余人,自称平汉王,刻印缮装。乘城演剧举事,共扈上幸汉中起义,尽杀汉中大营兵。事泄,死者二千余人。
这个意思就是说朱由榔自被抓之后,神态从容,举止端庄凝重,对于清朝士兵的参观他依然是静坐不看不说话,于是正蓝旗中就有一名叫兀儿特的女真将领认为朱由榔气质高贵,临危不惧,神态还能这么从容,是真命天子,并大怒痛骂吴三桂,认为吴三桂受明朝厚恩,却背叛明朝活捉了朱由榔,因此对手下人称朱由榔是真命天子,如果救他出来,可立不世之功。
这个兀儿特就带着手底下人向朱由榔山呼万岁,然后剪掉辫子明志,还伪造了印件,自称平汉王。本来这群人准备趁着城中混乱起兵举事,然后保护朱由榔去占据汉中。最终事情败露,这些人全部被吴三桂诛杀,死者达两千余人。
根据这段历史记载可以看出确实有不少清朝正蓝旗的士兵愿意要救出朱由榔反清复明,都知道清朝建立的基础就是八旗将士的效命,如果说是原来吴三桂手下的汉军想拥护朱由榔反清复明还说得过去,可是清朝的八旗士兵反清复明就让人十分费解了。
这段历史的背后也反映出清朝八旗之间并不是十分的团结,其实本身清朝的主体民族女真族并不是想得那么团结,这还得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强行统一女真各部说起。
女真族在明朝时期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别是东海女真、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家族就属于世代是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家族本身就一直接受明朝册封。
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和祖父觉昌安在战乱中被明军误杀,从此努尔哈赤恨起了明朝,但是他当时没有实力与明朝对抗,因此他只是责问明朝为何杀害他无辜的祖父和父亲,明朝这头理亏,于是为了安抚努尔哈赤,让他承袭了祖父觉昌安建州左卫都督的职位,努尔哈赤暂时隐忍,接受了明朝册封。
但是努尔哈赤决意为祖、父报仇,就得先壮大自己能与明朝对抗,因此努尔哈赤起兵决定先统一女真各部,再与明朝对抗。
此后一直到万历十六年(1588年),努尔哈赤用了五年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此后努尔哈赤又开始染指海西女真的地盘,海西女真的大部叶赫部和乌拉部都先后被努尔哈赤征服,到努尔哈赤去世时,他基本已经统一了大部分女真各部,他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在崇德四年(1639年)时才彻底统一女真各部。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统一女真各部是用了强盛的武力,比如努尔哈赤多次攻打叶赫部和乌拉部才强行将两大部落统一,因此清朝在统一女真各部后,就像叶赫部、乌拉部这些部族的女真人肯定是不愿意臣服于爱新觉罗氏。
而在企图营救朱由榔的这些正蓝旗八旗兵中肯定会有这些被努尔哈赤父子强行用武力征服统一的诸如叶赫部、乌拉部等族人,此时距离爱新觉罗氏强行统一女真各部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因此肯定还会有不服从爱新觉罗氏的人,所以他们就借着营救朱由榔之机趁机反叛。
除了这个因素之外,还有就得从反叛的正蓝旗说起。其实正蓝旗当时的地位处境很尴尬,这个事还得从八旗建立和改色说起。
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起兵之初,以正黑旗为旗色,当时努尔哈赤手下的士兵并不多,只有他和弟弟舒尔哈齐还有为数不多愿意跟随他的将领以及百余名士兵,因此当时努尔哈赤的条件也只能编制一旗兵力。
到万历十七年(1589年)时,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各部,此时努尔哈赤的兵力也就逐渐越来越多起来,所以努尔哈赤很快又设立了正红旗,自己统率正红旗,而原来的正黑旗就交给了弟弟舒尔哈齐。
在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时,努尔哈赤参照传统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创立出了八旗制度雏形,当时努尔哈赤取消了正黑旗的旗色,改为设立了正黄旗、正红旗、正白旗、正蓝旗四旗,努尔哈赤自己统领正黄旗和正红旗,长子褚英统领正白旗,而原来由他弟弟舒尔哈齐统领的正黑旗则被改色成了正蓝旗。
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同胞亲弟弟,由于两人母亲早逝,继母对他们很不少,因此兄弟二人自幼就相依为命,感情非常深厚。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努尔哈赤起兵后,舒尔哈齐也成了他最为得力和信任的帮手。
因此随着努尔哈赤的势力做大做强,舒尔哈齐也就成了努尔哈赤集团中第二号人物,在开会时,兄弟二人不分彼此共同坐主位。并且努尔哈赤对外宣称自己与弟弟舒尔哈齐并为建州女真首领,舒尔哈齐也是他的第一继承人。
在这种情况下,正蓝旗的地位一度非常高贵。但是努尔哈赤的做大做强也引起了明朝的警觉,因此明朝重用大将李成梁经略辽东地区,李成梁就通过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并尊的现象,想到离间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之间的兄弟感情,挑起两兄弟对立,这样明朝就可以坐收渔人之利了。
李成梁的离间计果然奏效,舒尔哈齐此后出使明朝受到明朝格外隆重的接待以及热情的忽悠,加上李成梁还经常宴请舒尔哈齐,吹嘘他的能力,还认为他完全可以取代他的哥哥努尔哈赤,在明朝政府和李成梁的糖衣炮弹忽悠之下,舒尔哈齐彻底被忽悠迷糊了,他认为自己应该效忠明朝,并得到明朝册封取代哥哥努尔哈赤成为建州女真人的首领。
于是舒尔哈齐有了异心,想背叛努尔哈赤,不过他的异心很快引起了努尔哈赤的警觉,因此在舒尔哈齐和长子阿尔通阿以及三子扎萨克图准备发动叛乱后,努尔哈赤将他们全部抓了起来,阿尔通阿和扎萨克图被处死,舒尔哈齐被幽禁起来,后来舒尔哈齐在幽禁中去世。
舒尔哈齐去世后,他的正蓝旗则被努尔哈赤交给了长子褚英统领,并且舒尔哈齐死了,努尔哈赤就正式确立长子褚英为继承人,父子二人各统两旗。
但是褚英为人残暴不仁,经常欺凌功臣和弟弟们,所以当时努尔哈赤集团内部高层都很反感褚英,因此在舒尔哈齐死后仅两年,刚当了两年汗位继承人的褚英就被开国五大臣联合努尔哈赤其余诸子推翻了,褚英的缺点和罪行被大臣和弟弟们揭发出来,努尔哈赤当即废除了褚英继承人的身份,将他圈禁起来,褚英被圈禁两年多之后,由于诅咒父亲努尔哈赤和兄弟们,最终被努尔哈赤赐死。
褚英被废去世后,他所掌控的正白旗和正蓝旗就得被整合,于是努尔哈赤将正白旗交给第八子皇太极也就是后来的清太宗统率,正蓝旗则被交由第五子莽古尔泰统率,又把自己的正红旗交给次子代善统率。
此后随着努尔哈赤的势力不断扩大,又设立了镶黄旗、镶红旗、镶蓝旗、镶白旗四旗,至此八旗制度基本确立。努尔哈赤自领两黄旗,代善统领两红旗,皇太极统领正白旗,褚英长子杜度统领镶白旗,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统领镶蓝旗。
但是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位后八旗再度改色,努尔哈赤临死前把正黄旗交给了第十二子阿济格,镶黄旗交给了最小的儿子多铎,但是皇太极继位后认为向来以两黄旗为尊,于是他找茬褫夺了侄子杜度手中的镶白旗,把镶白旗交给自己的长子豪格统率,并将两白旗的旗色与两黄旗调换。
而在皇太极时期,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不肯臣服于皇太极,死后还被人揭发出意图谋反的事情,于是皇太极盛怒之下褫夺了莽古尔泰家族统治正蓝旗的权力,他把正蓝旗交给了儿子豪格,自己则亲自统领两黄旗。
再到皇太极猝死后,由于没有确立继承人,引发了长子豪格与弟弟多尔衮争位的事情,多尔衮后来迫于压力,改为支持皇太极年幼的第九子福临继位,最终福临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但是却由多尔衮摄政,清朝的大权落在了多尔衮手中。
多尔衮掌控大权之后,立刻就开始对豪格进行打击陷害,最终豪格被多尔衮陷害致死,豪格的正蓝旗也被多尔衮吞并,但是多尔衮自己并没有吞并正蓝旗,而是他自领两白旗,把正蓝旗交给了弟弟多铎。
但是多尔衮和多铎相继去世后,由于兄弟二人把控朝政大权,让顺治成了傀儡皇帝,因此多尔衮和多铎去世后受到了顺治的清算,多尔衮坟墓都被顺治毁掉,顺治直接吞并了多尔衮的正白旗,他又将镶白旗交给了哥哥豪格家族统领算是补偿,顺治出于稳定人心的目的没有对多铎的正蓝旗进行清算。
可是顺治却对正蓝旗进行了格外的打压,他不仅拆分了正蓝旗的牛录(一牛录大概300人),使得正蓝旗的牛录根本做不到满员的三百人,并且多铎的年仅14岁儿子多尼继承为正蓝旗旗主,而且多尼为人比较怯懦柔顺,在顺治面前也不能为正蓝旗争取利益,因此正蓝旗自多尔衮被定罪后,常年受到压制,凡是出力不讨好的活,清朝基本全都会让正蓝旗去做,反正旗主多尼既年幼也好掌控。
至此正蓝旗从舒尔哈齐时期的上三旗,掉成了下五旗,而顺治之后新的上三旗也就形成了,那就是两黄旗加正白旗组成了新的上三旗。
所以看一看正蓝旗的历任旗主舒尔哈齐、褚英、莽古尔泰、豪格、多铎,除了豪格之外,其余的旗主无不受到统治者的猜忌,尤其是多铎之后,顺治一直就认为正蓝旗的人基本都属于多尔衮的余孽,这也造成了正蓝旗在多铎之后成了爹不疼妈不爱的角色,旗主多尼还不能替正蓝旗在朝廷中争取利益。
因此正蓝旗的处境在当时的清朝八旗内部十分尴尬,脏活累活出力不讨好的活全都是正蓝旗去做,再加上正蓝旗内部本身还有不少被努尔哈赤武力征服的女真部族,久而久之自然人心思变,不再愿意服从清朝调令。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和多尼先后去世,年幼的康熙继位,同时多尼年仅7岁的儿子鄂扎承袭爵位,并成为正蓝旗旗主。
这一年的下半年流亡到缅甸的朱由榔就被缅甸新任国王莽白发动咒水之难,在咒水之难中南明的大臣和护卫被缅甸王莽白屠戮殆尽,南明皇室全部落入缅甸掌控中,次年年初也就是康熙元年(1662年)莽白为了讨好清朝就把朱由榔等南明皇室交给了吴三桂。
所以在朱由榔被缅甸移交给吴三桂这一年时,正蓝旗旗主更换成了7岁的小孩子鄂扎,同时大清的皇帝也更换成了8岁的小孩子康熙,因此正蓝旗的士兵在这种人心思变,皇帝和旗主都交替成年幼的孩子情况下,自然而然就会爆发出反叛事件。
而那些正蓝旗企图反清复明的女真将士吹嘘朱由榔是帝王之相,完全是胡扯,不过是为了鼓舞士气的理由罢了,这些企图反清复明的正蓝旗将士,其实就是忍受够了清朝统治者对他们的猜忌和打压以及在八旗内部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说白了他们就是想反叛,不过得找个理由,正好朱由榔被缅甸移交给吴三桂,给了他们这么一个借口而已。如果他们反叛成功的话,很大概率朱由榔还会继续成为被这些人操控的傀儡皇帝。
不过他们运气不太好,正好遇到了急于立功,想效仿明朝黔国公沐英那样家族世代镇守云南的吴三桂,在侦查出这些正蓝旗将士企图营救朱由榔反清复明的计划后,吴三桂很果断的一面先向清廷报请处置,一面立刻调派军队将这些参与反清复明的正蓝旗将士抓住并全部就地诛杀,被杀者多达两千余人。
随后吴三桂为了向清朝表忠心也担心夜长梦多,于是再次奏请清廷将朱由榔就地诛杀,吴三桂的奏请得到了当时的辅政大臣鳌拜的赞同,于是在平息掉这些企图反清复明的正蓝旗将士之后,吴三桂就派心腹大将吴国贵在云南昆明逼死坡将朱由榔绞杀。
其实最可怜的还是朱由榔,只因他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直系男性后代中唯一健在的人,最终被立为皇帝。可是朱由榔在位期间与傀儡形同无疑,各种颠沛流离,好不容易在贵州安顿下来之后,又被大将孙可望所挟制,直到被抗清名将李定国救到云南。
结果安稳了没五年,清军就大肆进攻云南,朱由榔被迫流亡到缅甸,可以说朱由榔的一生足够悲催了,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还有满洲正蓝旗将士企图营救他反清复明,对他来说也算是最后的安慰了。
却很少有人能全篇背过的诗词吗?
这个就比较多咯!很多诗句里面我们都可以说上两句,但却都不能通背,记下来来的那几句无非就是你感触颇深,或者是你朋友的口头弹之类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有哪些不能通背却大家都能知道几句的诗句吧。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长歌行》两汉:佚名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柳永》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题龙阳县青草湖》元•唐温如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宋•张先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唐•李商隐天接云霄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渔家傲》李清照
手握日月摘星辰,世间再无我这般人——《神印王座》唐家三少
明月清风晓星尘,傲雪凌霜宋子琛。——慵懒老猫小说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蝶恋花》王国维
偶开天眼觑凡尘,可怜身是此中人。—— 《浣溪沙》王国维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倾城之恋》张爱玲
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五首·其四》唐·元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老将行》王维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桃花庵歌》明•唐寅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近代•谭嗣同
欢迎大家分享属于自己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