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羁之悦,文言文书信名篇?
必须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呀!
报任安书
两汉 · 司马迁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厉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会写诗有什么用?
《😭观杜甫晚年有感😭致古今天下一一穷文人……》
文/@汉子诗人【原创】
妙笔生花 啄人间
吟叱风云 苍穹还
壮志不逊 江海川
命运多舛 悲伤还
白骨堂前 数落泪
乱草无坟 风淒惨
富贵钱烂 臭熏天
文人贫困 无人见
〈李恭觉~2019年3月7日*二月初日*13点13分于北京〉
有没有让你一见钟情的句子?
1、每个冬天的句点都是春暖花开。
2、苦难是化了妆的礼物。
3、痛苦是快乐的前奏。
4、知识是最好的化妆品。
5、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
6、万劫不复,也要与你同行。
7、众生皆草木,唯你是青山。
8、有你在身边,风都超级甜。
9、这一生,我为你画地为牢。
10、一见倾城,二见倾国。
11、被窝是上帝开在人间的分店。
12、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
13、人生在世不过是笑笑别人,给别人笑笑。
14、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
15、我这不是胖,是可爱到膨胀。
16、你看我第一眼,我就想住进你心里。
17、认识你的第一天,我就知道是你一生的俘虏。
18、世不遇你,生无可喜。
19、我曾踏月而来,只因你在山中。
20、所有的告别中,我最喜欢明天见。
21、爱一个人就斩钉截铁地追求。
22、见你第一眼,就像看见了阳光中降下的天使。
23、第一次遇见他,上帝就在我耳边说:在劫难逃。
24、遇见你后的每个夜晚,我都和星星一样睡不着。
25、纵世间万紫千红,我只爱你这一抹风流。
26、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27、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28、心若向阳,岁月无恙。
29、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30、微笑比礼貌更亲切。
31、见到你那一刻,我的心为你沦陷。
32、我掉进了你的爱河,差点淹死!
33、白茶清风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
34、不是双向的奔赴毫无意义。
35、不要惦起脚尖去爱一个人,站不稳啊。
36、希望你别像风,在我这里掀起了万般波澜,却又跟云去了远方。
37、我看到你的第一眼就无法自拔了。
38、全世界都归你,但是你归我。
39、过了这个村,我在下个村等你。
40、星星都已经到齐了,你还不来吗?
41、那晚,夜色辉煌,我却只看见发光的你。
42、万里星河不及一个你。
43、世上任何一座牢笼,爱都能破门而入。
44、我的心已经给你了,任你处置。
4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46、我喜欢花,可我更喜欢有结果的树。
47、冰棍被撕开衣服,紧张得出了汗,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他喜欢的口味。
48、手只牵你的手,爱只爱你的人。
49、只要结局是喜剧,过程你让我哭都行。
50、是是非非的凡尘,梦一般碎落,风一样无痕。
51、每个人的裂痕,最后都会变成故事的花纹。
52、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53、你被黑暗敲打,恰恰说明你是光明本身。
54、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55、这个春天是飘雨的,风也繁荣。
56、你爱我,像阵风,留不住,带不走。
57、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不在于有多长,而在于有多精彩。
58、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59、书是通往智慧的直线。
60、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61、拥有梦想的人不做选择题,只做证明题。
62、苦难是幸福的伪装。
63、勤奋是成功的催化剂。
64、痛苦能够孕育灵魂和精神力量。
65、来路无可眷恋,值得期待只有远方。
66、为心灵编织梦想,就会让美梦成真。
67、没有理想的人生如荒漠、像黑夜、似迷宫。
68、心如莲花香,一路才芬芳。
69、贪婪微笑,缠绵乐观,就给生活种下阳光。
70、与光阴把盏,跟岁月言欢,品读生活的美好。
71、若无烦恼绕心头,便是生命好时节。
72、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不要让自己活成了盗版。
73、云淡得悠闲,水淡育万物,人淡植从容。
74、做人应像树,既接受阳光,又包容风雨。
75、坚持是黎明来临前的漫漫长夜,是昙花一现前的含苞待放,是高楼矗立前的一砖一瓦。
文人酒中诗词的醉酒程度如何?
酒有三种境界:酒神,酒仙,酒魔。
酒神者,千杯不醉;酒仙者,以酒为乐;酒魔者,贪酒却不知其滋味。
古代文人中男性最能喝排名:最能喝且最会喝的是白居易。我认为古代文人中最能喝的是白居易,他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酒仙”。不仅会喝酒,能喝酒,以酒为乐,还会造酒呢。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著有《醉吟先生传》 。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占百分之二八之多。不过,他喝酒是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关于他造酒的故事也是流传至今,他酿的酒,质高出众,曾为自家酒作诗道:
“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他的《琵琶行》中也是喝酒助兴而来,还有这句“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可以称得上他为真正的酒仙了,以酒为乐。
第二位能喝的当属诗仙李白是也。他还有一个“酒仙”的雅号,可以称得上是醉酒作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据有关人士统计,在他写的一千多首诗文中,提到酒的就多达一百七十余首,占其诗文的百分之十六,可见其对酒的喜爱之深。
我们都知道,李白追求浪漫主义,他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因为诗文写的好,又有文采,因此深受杨贵妃的喜爱,他作诗都有“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待遇,可想他的地位有多高,宫廷宴请,肯定也离不了他来作诗即兴。饮酒对他来说,犹如家常便饭。喝的多了,自然而然酒量就大了。再加上他高傲的性格,时常得罪上层权势。因此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更要借酒消愁了。所以,他的醉酒程度应该算是非常高的。
看他留下的醉酒诗比较有名的: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首饯别诗,就是典型的借酒消愁,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愤苦闷中所体现的豪迈雄放的气概。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个真是诗人醉的不清的一次,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只能和明月,影子对饮。又是唱歌,又是舞剑的,可以看得出诗人内心的烦闷之情,无以言表。
还有《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为了喝酒散尽家财都可以,以及著名的《将进酒》中对酒的描写,都证明了李白好酒,而且能喝酒,酒量惊人。还有他一喝酒,清高孤傲的文人性格就出来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还有杜甫曾作诗《饮中八仙歌》里,李白狂傲不羁,但是也符合他的性格。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第三位能喝的文人当属贺知章。他与李白并列“酒仙”,不过他可是个喝酒上头的“酒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寻常人喝酒用水泼就醒了,而他落入井里竟然还在睡觉,说明他醉的真是不清了。
他和李白还有一段“金龟换酒”的典故:一次李白在道观偶遇贺知章,他对李白极为景慕,看过他最近的新作《蜀道难》之后,一番赞赏之后,便去邀李白一起去饮酒,谁知忘了带钱,在酒店刚坐下,才想起身边没有带钱。他想了想,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作为酒钱。李白阻拦说:“使不得,这是皇家按品级给你的饰品,怎好拿来换酒呢?”之后,两人一番把酒言欢,微醉才分开。
最后,贺知章便向皇帝举荐李白,唐玄宗也已久闻李白大名,于是就任命李白为翰林待诏。
贺知章的书法较好,喝酒写书,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关于诗集所传不过十九首,与李白,李琎、崔宗之、苏晋等被称“饮酒八仙”。
喝酒位居第四的文人,我认为是杜甫。杜甫的饮酒诗三百首,占其诗文的百分之二十一,可见也是一个嗜酒如命的诗人。
他关于饮酒的诗除了有名的《饮中八仙歌》,还有《客至》、《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曲江二首》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又生于乱世,读他的诗就能发现,他穷困潦倒,住茅屋,盖薄被,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听到朝廷打仗胜利,还是买酒庆祝,平常无事也会喝酒消愁。因此,写下了几百首关于饮酒的诗。
从他的经济情况来看,他喝酒大多都是不能尽兴的,并没有李白和贺知章豪放,都是喝的烂醉。可见他的酒量位于他们二人之下。
关于饮酒的男性文人,还有比较有名的醉翁欧阳修,他喝酒也是一流的,至于酒量肯定也是不差的,还有陶渊明也是一位嗜酒如命的酒君子,喝酒写诗也很有名。
女性文人中最能喝的就是李清照,这位“千古第一才女”了。可以说,她处于封建社会,都是男儿饮酒,而一介女流之辈时常饮酒终归不合适,但是她不怕,不仅喝醉,还能醉的忘记回家的路。从这句词中就能发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还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以及“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她的词中很多都有酒,饮酒作词也是她的爱好之一。
三杯两盏淡酒,都喝不醉她,可见她酒量非一般女子可比。
女文人中第二位能喝酒的就是薛涛了,这位沦落为营妓的女诗人。都沦为营妓了,肯定也免不了喝酒。至于酒量肯定也不差。
还有一位巾帼宰相上官婉儿,也是喜欢与文人一起喝酒畅谈的一位诗人,但是她身处皇宫,规矩多,喝酒不能随心所欲,因此酒量没有之前两位高。
其实,细心发现,很多文人墨客,不论男女都是有一点酒量的。对于文人来说,酒即是诗,诗即是酒,所谓诗酒趁年华不过如此!
为何只传几代就迅速衰落?
三国时期魏国有5个皇帝: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魏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常道乡公(曹奂)。
这里,除了曹睿和曹芳在位时间有十几年外,其余三位在皇帝位置仅仅都是五六年光景。
不是曹操不会选人,而是曹丕的刻薄寡恩,而后代多才能不足,而曹丕为自己的后代埋了一颗威力无比的炸弹——司马氏家族。
不可否认,魏国的江山是曹操创立的。曹操总共有25个儿子,曹操的世子理想人选是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可惜征讨张绣的时候曹昂被杀,长子去世,曹丕顺位,也就是嫡长子了。可曹丕这个世子当得也不是一帆风顺。
当时曹操比较偏爱曹冲和曹植,可惜曹冲莫名其妙13岁就暴病而亡,这其中或许也有曹丕的嫌疑。而曹操有心立曹植,却遭到大臣的一致反对。
据《魏志·崔琰传》称:
“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曹操)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时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
又《贾诩传》云:
“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袁绍和刘表立少子而失败的例证,对于曹操太熟识了,曹操于是决定立曹丕为太子。
但是曹操还未来得及自称皇帝,就于建安25年春正月死了。魏太子曹丕嗣不耐烦再做魏王,直接废汉献帝为山阳公,搞了一通禅位闹剧称了皇帝。
因为曹丕位置得来不易,精神压抑过久,再加上容量也不行,对待宗室很刻薄,防范宗室,给了司马懿得势机会。
曹丕的亲弟弟,只有任城王彰、陈思王植及萧怀王熊。萧怀王熊早薨,任城王彰及陈思王植都成为著名的人物。
后来曹操在洛阳病死,当时曹丕镇邺,而曹彰留在长安。长安道近,曹彰先到,打算拥立曹植,曹植不肯。黄初四年,曹彰被毒死,曹植虽未被毒死,但形同拘禁,对待同胞骨肉如此,对宗室猜忌更重。
《魏志·武文世王公传》陈寿评语:
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
在《裴松之注》里也提到:
魏兴,承大乱之后,民人损减,不可则以古始。于是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县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仪,邻国无会同之制。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既违宗国藩屏之义,又亏亲戚骨肉之恩。”
简单点说,曹丕对自己的兄弟太刻薄了,都给遣返到封地去,而他们有封地却无实权,更没兵权,还为他们配备辅监国,时刻监督他们,处处受限制。
这一种对待诸王刻薄的制度,就形成了魏代一股刻薄的风气,曹丕对诸位兄弟的严厉打压,虽然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却也使得皇室孤立无援,这样也导致了后来司马懿父子能轻松篡夺曹魏的政权。而司马氏就在魏代互不相信风气之下得势起来。当曹丕还是世子时,就非常信任司马懿。
再来说说魏文帝本人曹操家族才子较多,曹操、曹丕、曹植、曹睿都好尚文辞,曹操、曹丕、曹睿共称为魏氏三祖,而曹丕为人风流儒雅,但是文人的气味浓厚,政治家的气味不够,比曹操才能差远了。
曹丕即位以后,对外活动力量比曹操时期也要弱。而对外战争时,他自然地就依赖谋略过人的司马懿,也就忘记了曹操的嘱托——防范司马懿。
他在位仅仅有7年时间就去世了,明帝曹叡继位,司马懿为辅政大臣。
在明帝之时,因为诸葛亮北伐,要靠司马懿抵御,此后司马氏便渐渐得势起来。
魏明帝喜欢大建宫室,不论在洛阳,在许昌,都曾经建过大量的宫室,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也是在耗费国力,导致了曹魏政权的败落。
公元239年,明帝驾崩,8岁的养子曹芳继位,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
在魏文帝曹丕时,为了不让兄弟夺权,就把自己的几十个亲兄弟都赶得远远的,并严厉压制。
到了曹叡想找人辅政,皇室子弟并不多。曹爽是皇室子弟,才能平平,虽然没有立过大功,但对曹叡很忠心。而司马懿精明能干,曾有效抗击过诸葛亮的北伐,为曹叡立下了汗马功劳。曹叡认为有了忠臣和能将辅政,自己就可以放心了。可惜,他看走了眼。
曹爽为大将军,也是压制司马懿,但司马懿老谋深算,隐忍退让,暗中勾结军人,积蓄力量,等待机会。
到了正始十年,曹芳出谒明帝的高平陵,曹爽也跟随去了,司马懿乘机发动兵变,逼着太后下旨夺了曹爽兵权,后来司马懿杀了曹爽,并大杀其党羽,政权从此归于司马氏。改元为嘉平。
嘉平三年,司马懿死,儿子司马师继续专权。
曹芳8岁上台,20多岁了,一直就是个傀儡。他也不甘心做个摆设,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三人同情皇帝,就一起密谋要杀了司马师,为曹爽报仇,帮曹芳夺回大权。可惜事情泄露,司马师把他们都杀了,并诛灭三族。连张皇后也害死了,因为皇后是张缉的女儿。
有了这次事件,曹芳做傀儡也不行了。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九月,司马师矫郭太后诏,以曹芳荒淫无德为由,宣布废帝,并责令他立即返回原封地齐国。曹芳就这样下台,被押送出了皇宫,回齐国居住。
他在位16年,一生在他人的压制下生活,没有什么作为。
司马师废掉齐王曹芳后,立高贵乡公曹髦,他是文帝孙东海王霖之子,司马师死后,弟弟司马昭继续辅政。司马昭比他的父亲和哥哥的野心还要大,他不满足于掌权,而要取代曹魏。曹髦在他的淫威之下度日,连傀儡也不如。
曹髦为人刚毅,不甘做傀儡,竟带了300多人就去讨伐司马昭。可惜早就有人给司马昭报信。司马昭立即派贾充和成济带了3000甲兵来拦截,结果曹髦被成济抽剑刺死。
皇帝被杀,导致朝政不稳,司马昭为了安抚人心,就杀了成济,并诛灭三族。接着司马昭又逼郭太后下诏,宣读曹髦的种种“恶行”,并追贬其为庶人。可怜曹髦试图挽救曹魏政权,却势单力孤,年仅20岁就被杀了。曹髦在位6年,他死后追谥为高贵乡公。
司马昭杀了曹髦后,就立14岁的曹奂为帝。曹奂是曹操的孙子,燕王曹宇的儿子。曹奂和曹芳、曹髦一样,也是个傀儡皇帝,司马昭仍然独揽大权。司马昭早就想篡位自立,只是觉得时机还未成熟。
景元五年(公元264年),司马昭以皇帝的名义晋升自己为晋王,离皇帝之位就差一步了。谁知他没有当皇帝的命,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突然中风,病情迅速恶化,很快就死了。
司马昭死后,他的长子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职位。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备,于公元265年十二月,司马炎效仿曹丕取代汉室的旧例,逼使曹奂禅位,改国号为晋,魏国正式灭亡。
曹奂当了5年皇帝,20岁退位,被封为陈留王。司马炎对他还算宽厚,不再与他为难。曹奂57岁去世,追谥为“元皇帝”。
小结再来简单回顾一下,曹魏政权为何五代而亡?曹丕防范压制皇室子弟太重,导致后代根本没有皇亲护佑,只有一个曹叡还算可以期待,可是他有点成绩却荒淫无度,年仅30岁而亡。而后代又没有中兴之才,都是很小就立为皇帝,比如曹芳8岁继位,曹髦14岁,曹奂14岁,根本无法与司马家族抗衡,也就决定他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