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网,走进科学节目有多雷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走进科学》最初真的是科普节目,开办于1998年,每期都找一群学者严肃讨论科学问题。
可惜他们太专业了,讨论的问题不要说观众,就连摄制组都听不懂。
光是专业词语就是一堆堆的,听得人脑子疼。
况且专家们还自认为说话通俗,结果搞成了催眠节目。
据说有失眠问题的人本来一夜睡不着,只要看了当时的《走进科学》最多半小时就睡着了,因为太枯燥乏味了。
在之前,《走进科学》这么搞倒也没什么,关键2003年央视搞了末尾淘汰制。
碰巧《走进科学》那段时间收视率极低,据说几乎接近于0了,百分之百要被淘汰。
当时给出最后通牒,如果2004年《走进科学》还是这种收视率,直接节目被砍掉。
逼到这步了,《走进科学》只能改变模式,而新的模式一言概之,逗你玩。
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些虎头蛇尾的小说、网文甚至电影电视剧。
也就是故事一开始,用各种特别有吸引力的情节打动你,让你对这个故事极其好奇,忍不住的也要看下去。有时候这种吸引力一直维持到故事快要结束。但这还不够,中间一段一定要用名侦探柯南的模式,一个谜题接着一个谜题去探讨。
不过,人家柯南会有一个合理的结论,《走进科学》则没办法有。最后因为实在编不下去了,就用一个让人极端无语的结果结束这个故事。
而《走进科学》相比这些网文,还有个最大的缺点,它可是官媒的科普节目。
也就是说,无论开头和中间怎么编,最终都必须给一个科学的解释作为结束。
关键有些事情,压根就没有科学解释,因为谁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最终,就出现了接近于大忽悠的《走进科学》,或者说逗你玩,把你当作傻子来逗。
萨沙举几个例子:
第一,自己长毛的鼓。
一开始渲染的极其神秘,一面使用了多年的牛皮鼓,突然长出了牛毛。
当地老百姓又惊又怕,猜测是不是牛皮的牛成精了,或者干脆是鼓成精了。
节目组开始采访各票人,从民间搞到大学,从大学搞到中央,找了很多牛逼的专家、学者甚至权威。
折腾来折腾去,实在找不出原因,又不能归为灵异,直接得出脑残答案:赃人家做鼓的人不专业,毛没有刮干净,当初牛毛没刮干净。
第二,峨眉山古寺的落叶
大体是说在峨眉山上有个古寺,明明就在森林中,却自从建成以后屋顶就从没有一片落叶。
当然推测为什么神奇的力量,将无数落叶移开。
结果用网上段子描述就是:这么个事儿,经过漫长,深沉,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采访了寺中实习的和尚,游客,保安,居士,文物管理局局长,以及他的姑妈的二姐的堂妹的邻居家的一条狗,最后得出结论——是风吹走的。
第三,鬼魂控制的电灯
有一对老夫妻家里,电灯经常莫名其妙的亮,然后再关掉。开始还是偶尔亮,后来就经常亮,而且毫无规律,根本不受任何人控制。
老人想起来,这块宅基地是从大伯那边强行搞来的,大伯因此气病了,后来一命呜呼。
老人认为是大伯的鬼魂控制电灯,估计来折腾他们。
由于受惊吓过度,老人即便拉掉电闸过起了点蜡烛的原始生活,最终还是被吓病了,卧床不起。
结果也是找了牛逼的大学,搞不定。找什么神婆,说屋子下面是坟地,跳了大神也无用。
也是折腾了无数花样,结果大家猜猜怎么回事:检修电路发现,是老人家电灯开馆的螺丝松掉了,导致接触不良,随便紧紧螺丝就一切搞定。
萨沙要说的是两个字:看图!
第四,文盲突然写出文章。
一个文盲哥们,本来大字不识几个,看了什么电视节目以后突然写下了数百字的文章,写的还非常出色。
周围人都惊呆了,认为这兄弟是被什么文曲星附体了之类。
或者是前世是什么秀才,突然觉醒了前世的记忆。
然后,经过漫长,深沉,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得出结论:这哥们不是文盲,他每天晚上都有记日记的习惯。
第五,白萝卜种子长出了红萝卜。
某个农民大哥春天播种了很多白萝卜种子,没想到秋天收获时候全部变成了红萝卜。
人家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事真是千古奇遇,顿时震惊当地。
于是经过无数官方、民间、野路子专家的分析,调查了水文、土壤、地质、空气、气候甚至种植技术,终于得出了结论:这哥们当时种错种子了,用的就是红萝卜的种子。
萨沙一口鲜血喷到显示器上。
第六,天降神冰
说的是河北某农村突然出现怪事,天上掉下来两块直径半米的冰。
当时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肯定不是冰雹。
老农们都害怕了,说是天降神冰,可能最近村里要出事,吓得日夜颤抖。
村里高中生有文化,认为可能是天外的陨石。
但陨石怎么会是这样子?
大家请来了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长者仔细看过之后,带着思索的表情表示:“这是无根水,要是每天吃一口,可以治疗百病。”
于是胆子大的村民,就舔了一口,说是味道还不错,有咸味。
村里将两个冰球当作宝贝,恨不得当作人参果,人人都吃一口长命百岁。
于是有经过一大群专家,包括北京天文馆反复研究,做出了结论:这是飞机上乘客的排泄物,经过处理会成为冰块,并呈现蓝色。
我草,希望大家不是在吃饭时候看这节目。
第七,变异的熊猫
这集也很牛逼。
大体说有人发现了一种动物,外表很像熊猫,但不是熊猫。
专家怀疑是熊猫生长期间出现了突变,这是一种奇妙的生物,可能是超级熊猫。或者是某种熊猫同什么古怪生物交配后,产下的后代。
气氛烘托的相当厉害,勾着你向后看。
经过漫长,深沉,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小子无聊,将自家的松狮犬染成黑白色!
由此《走近科学》一炮而红,一度收视率成为央视同类节目的领头羊。
看看这一段:作家郑军曾描述《走近科学》的火爆程度,北方浴池的习俗,是在里面喝茶、打牌、吆五喝六,有次我走进一家浴室,里面却出奇地安静,仔细一瞧,原来大家正目不转睛 地看《走近科学》。主持人张腾岳表示“以前我家邻居都不知道我是央视的主持人,现在外面买个菜,卖菜大爷都找我要签名。”
其实大家如果把《走近科学》当作娱乐片来看,感觉就会完全不同了。
福建为什么很多地名都喜欢用厝这个字?
∴潮州地区很多地名也喜欢用″厝″这个字。
一、如陈厝、林厝、蔡厝……
二、盖房子叫起厝等(见图表三)。
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阳台花园菜园为您解答。
怎么养滴水观音?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滴水观音叶片肥大油绿,植株高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但是很多的家庭都不敢养滴水观音。因为滴水观音的汁液以及滴下来的水是有毒性的。家里有小孩或者是有宠物的,一定要慎养,如果不小心误食或弄到皮肤上。会出现红肿以及中毒的状况。
滴水观音是南方的植物,喜欢的生长温度是15度到35度之间,就是不怕热,但是比较怕冷的植物。冬天的时候低于5度就容易出现冻伤,所以说冬天一定要给他采取保暖措施。
滴水观音喜欢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它是比较耐阴的,但也不能长期放在背阴的地方养护,平时养护的过程中可以给它见适当的光照,
夏天的时候要给它遮荫,尽量不要暴晒,其他的时间可以把它放在半阴的环境中,冬天的时候要给它充足的光照。如果长期的光照不足,滴水观音就容易出现叶片变小。营养不良徒长的状态。
滴水观音喜欢的空气湿度比较大,可以在通风比较良好的情况下,给叶片喷清水来增加一下空气湿度。也可以用湿的毛巾来擦拭一下叶片,也可以给它增加空气湿度。
在滴水观音的生长期,要保持盆土的微湿。不要缺水,因为它的叶片非常大。需要的水分比较多,如果是缺水很容易导致萎蔫,暗淡无光,黄叶的现象。
滴水观音的土壤一定要用疏松透气性特别好的土壤,可以用一半的大颗粒的河沙,掺配一半的营养土来种植。只有土壤疏松透气了,浇水多了多余的水分渗透出去,不容易出现积水的现象。
滴水观音的生长速度是比较快的,而且它的叶片巨大油绿,养的好了可以长到好几米高,对养分的消耗是非常多的,平时可以给它施以氮钾肥为主的肥料,每个月用两次。也可以用自己沤制的饼肥水,黄豆水,以及购买的高氮高钾的复合肥,水溶肥,营养液等兑水来给它浇灌,薄肥勤施。可以让滴水观音生长健壮,叶片肥大
滴水观音这样养。叶片健壮油绿大如荷叶。非常的有观赏价值。
如果你觉得步岩说的有用,轻轻地点个赞吧,
关注阳台花园菜园,学习更多的养花知识,欢迎交流。
为什么是三点水偏旁?
关于“法”字,楼上有高人说得很好了。再补充一点儿。
许慎《说文解字》,对“法”字的解释很全面透彻。段玉裁注,也说得很好。
一“法”,小篆写为“灋”。见上图。
《说文》曰:“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
就是说,“灋”,是个会意字。从水,表示“灋”须“平之如水”;从“廌去”,表示“灋”要“触不直者去之”。
讲的再清楚不过了。
二关于“廌(zhì)”,许慎的解释是:“廌,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之决讼,令触不直者。”
这是对“灋”从廌的很好注角。
段玉裁说,许书之“解”即“獬”,“廌”即“豸”,“解廌兽也”就是“獬豸”。扬雄的《方言》亦作此解。传为东方朔所作的《神异经》讲,东北荒有兽,见人斗则触不直。王充《论衡》说,獬豸者,一角之羊,性识有罪,自古有此神兽。《左传.宣公十七年》提及此。
说“獬豸”为龙子,大概不确。
三对于“灋”字,段玉裁做了更深入的解读。
他说:“刑者,罚罪也。《易》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引申为凡模范之称。木部曰,模者,法也。竹部曰,范者,法也。土部曰,型者,法也。”
他说,许慎对“模”、“范”、“型”等字,都用“法”来解释。“法”,就是规范。
“模范”,是指“木模石范”,为古代磊土、铸造的模具。以“模”和“范”来解释“法”的含义,再恰当不过。
四《说文》里,许慎收录了“灋”字古文字形,还收录了另一字形——“法”,并注曰:“今文省。”见下图。
说明,在东汉,所谓简体“法”已经出现。
后人认为,这是隶变之结果。
东晋王羲之,基本用隶变后的“法”字。
北魏石刻,使“法”字影响扩大且书写规范。
不过,到了唐宋明等朝,仍有人使用不省略的“法”字。见下图。
最后说一句,甲骨文中,尚未发现有“法”字。
你有没有很离奇却又是真实的事情可以分享?
这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真实犯罪案件,现代版“摸金校尉”,他14岁起就开始从事非法活动,拜过三任师傅,以做生意为由,专门打闹市中心古塔的主意,直到警方接到举报线索,方才知道,已有6座古塔中文物被盗窃一空。在主犯卫某家中所搜出的工具和“盗墓笔记”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01.千年古塔莫名失窃 2017年底部咸阳市公安局收到一条令人震惊的举报线索:彬州市开元广场的彬塔地宫被盗了。警方先是觉得不可思议,现如今的彬塔周围地面早就不是大片黄土,已经全面实现硬化,四周又是各种政府机关和公共单位(西边是范公小学和医院,另一边是政府大楼,南边立着紫薇山,中间有公路穿过,距离广场距离比较远。)想要对其下手,基本不可能。但另一边药材公司的院子还是引起了警方注意,那里建了不少门面房,专门出租给小个体户,经营类目琳琅满目。 说起彬塔地宫被盗,16年前发生过的一件事让办案人员记忆犹新,2001年,一伙人以做洗衣粉为名,在附近租了房子,后来周边群众发觉这家店铺十分诡异,进货少,出货多,并且噪音奇大,便捅到相关部门,一查之下,竟然是伙盗墓贼,更要命的是,他们挖的盗洞离彬塔地宫仅有20多米了,要是再晚几天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时隔多年,历史再次重演,只是警方也没有想到,这次会这么严重。经过对药材公司院内门面房仔细排查,办案人员将怀疑重点放在了一家教育机构的门面房上,那排房子并没有地下室,十分符合犯罪分子的作案条件。 这个位置,有段时间经营着一个饭店,令人奇怪的是,生意一直不太好,却还一直坚守着。办案人员接孩子从那里经过时,还十分好奇,他们究竟是图什么?做生意不赚钱,无法及时撤退,就等于是坐着亏钱。 事到如今,民警总算是咂摸出味来了,原来,他们在做地下生意!挖,必须得深挖,饭店法人赵某社会关系没能逃得过办案人员的眼睛,排查时一个熟悉的名字出现了,他就是2001年盗掘彬塔地宫的主谋卫某,当年被判了14年,期间有减刑,2011年回归社会,如果此人参与其中,举报线索大概率是真实可靠的。 警方立即在那个名叫川湘园的原址上展开地毯式搜查, 很快,侦查员就在靠近卫生间的地砖上发现了异常,下面有一条部分回填的通道,令人沮丧的是这座建于北宋皇佑五年的古塔(彬塔)地宫终究还是被洗劫一空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失窃,事情非同小可。案件迅速升级,由公安部直接督办。 根据警方对卫某交锋多次的经验判断,此人属于不见棺材不落泪的类型,要是没有过硬的证据摆在他面前,就算抓起来也没啥用。于是,侦查员决定从那个饭馆2015年前后留下的痕迹入手,不出几日他们终于在附近网吧找到一条线索:川湘食府的一名员工经常到这边来上网,细细查询,便惊喜频出,此人曾是卫某的狱友,极有可能在服刑期间学到些奇怪的知识,后来才顺利成为盗宝小分队的重要成员。 只要从他身上突破,就没有找不到秘密,2018年1月21日,在诸多铁证面前,卫某当场破防,在其公司的地下室,民警大开了一把眼界,他们哪里像一个小团伙,简直是个犯罪集团。各式各样的作案工具多达上百件,地下运输轨道、推土车等一应俱全,办案人员隐隐有种预感,卫某肚子里还藏着事…… 02.走错路的“摸金校尉” 这伙犯罪分子不光犯罪工具完备,连专业知识与有关人员相比也毫不逊色(把文物保护单位当做藏宝图,使用专业测绘工具设计挖掘路线),在主犯卫某家中,各类考古文献、文物介绍、古塔资料将床头堆得满满当当。书页外边有许多翻卷的痕迹,显然他在这上面下了不少功夫。 另外查获的几本“盗墓笔记”更是民警大吃一惊。内页密密麻麻记着各地历史、地理、风俗、墓葬形势、殡葬习惯。学习热情让人生畏,要是把这股精神放在正道上,何愁干不了大事,可他却偏偏站在了法律的对立面。 在盗掘古塔地宫的主谋落网的同时,办案人员却倒吸了一口凉气,按照目前来看,盗墓团伙已经具备集团、专业化、高技术等特征,恐怕还有更多古迹已经惨遭不幸。 说起52岁卫某的前半生,可谓是波诡云谲,14岁入行盗墓,连续拜入3个师傅门下,身陷囹圄时,依然不忘记跟同行切磋交流,花费大量业余时间专注学习,所有的努力,只为盗窃受国家保护的文物,一念之差,毁了整个人生。 2001年,是他第一次打彬塔主意,没想到初次找师傅合作就被群众举报,功亏一篑,被判了14年,他师父则在再次作案时死于盗洞塌方。2011年出狱后心有不甘,筹划起来,不盗彬塔誓不回。但由于当时技术和资金有限,一准备就是4年,期间他也没闲着,带人四处寻找古迹“练练手”。2011年七八月份,兴平市一座唐代古塔——清梵寺塔进入他的视线,带着女伴赵某他以做生意为由,在距离该塔20多米的北街租了一处民房,白天出门做生意,晚上叫来几个同伙轮流挖地道,连续奋战四个多月,终于贯通,盗得地宫中多件文物,以60万价格卖出。 这次成功,也为古塔盗窃团伙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卫某身边迅速聚集了一帮由狱友、同村组成的亡命徒苦力,每次实施犯罪活动,先由这帮人动手,到收获成果阶段他才出现,手下的人由于不参与文物交易,对盗窃文物出售价格也不是特别了解,长时间只能捞点油星,曾多次出现过因分赃不均而爆发的矛盾。但由于他掌握更多“核心技术”,一直掌握着团队话语权。 随后几年,该团伙又以相同的套路,在目标附近租房子卖小吃、开饭店,趁着夜深人静之时,打地洞,找宝藏,分别盗掘了岐山县太平寺塔(2013年)、旬邑县泰塔、代县阿育王塔(2014年)。临近2015年,团队核心人物卫某终于觉得时机成熟了(装备升级、资金充足、理论储备足够),先后派人3次在彬塔周边踩点,前两次都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就又回去等待时机了,2015年春节前后,终于有一家饭店要转让,卫某立马盘了下来,假戏真做,招来十多个服务员,大迎四方宾客,每天客人散场后。 盗宝团伙就钻到地洞中工作去了,敬业程度之高,令人折服,从三月一直奋战到中秋节前后,才算挖通。而那些被请来的服务员,竟无一人知道老板正背着她们干一件大事,盗掘完成,所盗文物被以580万卖出,此后,转让饭店,离开彬州。 多次都是顺利得手,让卫某坚信自己的作案手法已经毫无破绽,警方不可能追查得到,从此就能安心生活了。便在老家置地盖别墅,开办公司做起“人生赢家”来。 据警方调查,光是其在2011年出狱后所盗卖的95件文物的非法收入就高达1156万元,至于之后转手卖到多少,他一概不管,其中彬塔地宫中失窃的一套(49件)几经转手后被杭州某位商人以2300万高价购入。至此,一个触目惊心的地下文物交易市场被层层剥开。 随着2018年10月13日彬塔文物买主回国自首,彬塔文物被盗案宣布圆满告破。但我国文物犯罪打击行动依然没有结束。2020年4月21日,主犯卫某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其余二十多人获刑3到5年不等。该犯罪集团的落网,对犯罪分子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而我国打击文物犯罪道路仍旧任重道远。作为普通群众,我们能做的是积极向公安机关提供盗窃、倒卖、走私文物的犯罪线索。为守护中华民族根脉贡献一份力量。所谓离奇,不过是在多层利益蒙蔽下的秘而不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