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王的骑士团”组建实录
得,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那个“女王的骑士团”是怎么回事儿。听着名字挺唬人?一开始就是个挺临时的想法,后来真刀真枪干起来,那过程可真是一言难尽。
事情得从头说起。 那会儿手头摊上个硬骨头项目,时间紧任务重,靠我一个人或者当时零散的几个人肯定搞不定。我就琢磨着,得拉起一支专门的队伍,就跟那女王身边的骑士似的,个个都得能打,忠诚可靠,指哪儿打哪儿。脑子一热,就给这还没影儿的团队起个代号——“女王的骑士团”。听着带劲,也算给自己画个饼,鼓鼓劲。
然后就开始招兵买马。 我没走什么正规渠道,主要是从认识的人里头扒拉。觉得谁技术还行,或者谁看起来比较靠谱,就一个个去聊。有的,一听是攻坚项目,挺兴奋,觉得是机会;有的,有点犹豫,怕担责任;还有的,干脆就直接拒绝。反正就是各种碰钉子、各种磨嘴皮子。好歹凑几个人,感觉上,勉强算是“骑士”的雏形。
真干起来,问题就来。
- 沟通成本高得吓人。 本来想着都是挑过的人,应该好沟通。结果发现,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开个会经常跑题,或者争得面红耳赤,就是落不到实处。所谓的“骑士精神”?不存在的,关键时候都先想着自己那摊子事儿。
- 技术栈五花八门。 为凑人,没太严格统一标准,张三用这套,李四用那套,整合起来那叫一个费劲。代码风格更是随心所欲,后期维护的人简直想骂娘。
- “女王”的要求多变。 这“女王”就是那个项目需求方,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主意。我们这边刚调整好阵型,那边指令又变。团队本来就不稳,被这么来回折腾,士气低落得不行。
那段时间,我基本上就是个救火队长。这边安抚队员情绪,那边跟需求方周旋,还得抽空看看技术实现上的坑。晚上经常加班到深夜,对着电脑屏幕,感觉自己根本不是什么骑士团长,就是个被架在火上烤的倒霉蛋。
磕磕绊绊,项目总算是搞完。 但你说这个“女王的骑士团”成功吗?我觉得没有。项目交付后,这个临时凑起来的“骑士团”立马就散,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好像从来没有一起战斗过一样。当初设想的那种精英团队、高效协作、荣誉感什么的,连影子都没见着。
现在回头想想,这事儿给我的教训挺深的。
光有个响亮的名字没用,团队建设是个细致活儿,不是靠一腔热血或者临时拼凑就能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磨合、统一的目标、清晰的流程,这些比什么都重要。所谓的“骑士”,不是你封的,是得在一次次硬仗里打出来、磨出来的。
别看现在外面很多公司或者团队也喜欢起些花里胡哨的名字,什么“尖刀班”、“特种部队”之类的。内里的实际情况,可能跟我那个“女王的骑士团”也差不多少。关键还是看人,看机制,看干出来的活儿。
就这么个事儿,折腾大半年,算是一段挺狼狈但也挺真实的实践记录。分享出来,给大家看个乐,也提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