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狱宝塔,造梦西游3猪八戒装备排名?
1.普通的钉耙
2.宣花锤
获取方式:打败巨灵神有机会掉落。
3.胃土耙
获取方式:完成每日任务:反叛的天兵1概率获得制作书。
4.紫金开山斧
获取方式:打败朱子真有机会掉落。
5.天罪
获取方式:打败土行孙有机会掉落制作书。
6.蝴蝶
获取方式:情人节活动,玫瑰兑换制作书。7.普通的长衫
8.氐土铠
获取方式:完成每日任务:袭天的妖怪4概率获得制作书。
9.混元龙铠
获取方式:打败广目天王有机会掉落。
10.顽石金刚
获取方式:完成每日任务概率获得制作书。11.如狱
获取方式:完成每日任务:冲上宝塔4概率获得制作书。
你相信古时历代朝代编制的资料的真实性吗?
从中央来说是皇帝与大臣的矛盾,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丞相的权力。秦汉的三公制度,是以丞相为首,百官隶属于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西汉武帝时设置中朝,东汉刘秀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隋唐的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永乐朝创设内阁,至清朝又设军机处,这一变化反映皇权已达顶峰。从宰相制度的变化之中,我们看到: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本质上来说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但在客观上对维护祖国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总的来说体制的变革是时代的进步,体制的改变是见证每个朝代君主的意志,每个时代的变化,所以我相信是真实存在的,下面就是历朝历代的一个制度:
古代行政制度
1.周:宗法分封制啊,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周武王灭商以后,我国历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分土封侯制。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既是中央机构的首领,又是诸侯的共主。周王以下实行分封制,形成一种压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宝塔式的统治,并且世卿世禄。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出现了春秋五霸迭兴。
2.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即封建地主制社会的开始。秦始皇以原有的制度为基础,建立起了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皇帝制。确定最高统治者的名号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国家大权。
(2)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称为“三公”,分别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监察百官和管理军事。“三公”之下还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各部门的政务。
(3)郡县制。郡设守、尉、监御史,郡下设县,县以下是乡、里,基层治安机构叫“亭”。郡县主要官员均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3.汉继承秦制,(郡国并行制)设三公九卿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为五,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五方的地方势力。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又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
(1)改革中枢体制。A.建立中朝。为削减丞相权力,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中朝”,形成一个宫内决策机构,也称为“内朝”。依靠内朝,削弱相权。B.设置刺史与司隶校尉。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为13个州,各州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各郡官吏和地方豪强的行为,保证中央政令的贯彻。在首都所在地设司隶校尉,纠察京师百官。C.《推恩令》与《附益法》。将诸侯国越分越小,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削减诸侯国的力量。D.加强法制。增补《汉律》,重用“酷吏”。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
(2)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西汉前期实行征兵制,中央没有长期驻守的军队。汉开帝着手组建职业兵为侍从军和禁卫军。侍从军主要有三支,就是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禁卫军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约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因称“八校尉”。
(3)改革财政。汉武帝对财政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增加财政收入。改革有四个方面的措施:A.改革币制。禁止私人铸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B.盐铁专卖。收盐、铁、酒归官营。C.均输、平准。均输法就是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贷物,以谋取利益的政策。平准法就是由国家平抑物价的政策。D.算缗、告缗。算缗就是征收财产税。还下令“告缗”,鼓励告发隐瞒财产不报者。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人才,以选拔官吏。
4.隋设三省六部制
隋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隋文帝即位后着手改革,维新朝政。
(1)三省六部制。在中央机构方面,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政令、审核政令和执行政令;六部是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管理官吏考核任免、户籍财政、礼仪科举、军政、刑法、工程营造等事务。六部长官都叫尚书,归尚书省管辖。
(2)州县制。地方的行政机构,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还加强对地方官的考核,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3)改革府兵制。将军户编为民户,户籍改属州县管理,和一般民户一样按均田令分得土地,从事生产。从此,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由原来的兵民分离制度成为兵农全一,寓兵于农的制度。
(4)创立了科举制。隋文帝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地方州、县学每年推选优秀生到朝廷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录用。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即分科取士,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影响:防止豪强地主把持政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政权的政治基础。
(5)编制《开皇律》。
5.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沿用隋制而有所改进,使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1)中央与地方官制。在中央,主要机构为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地方上仍实行州县两级制。唐太宗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唐玄宗时分为十五个道 。
(2)府兵制。唐朝的府兵制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的基本单位叫折冲府(又称军府),军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六率。十二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六率隶属于太子。军府所领的府兵叫卫士。卫士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操练,不纳租调,不服徭役,但要轮流到京城宿卫,或到边境戍守。遇到战争要自备衣粮器械,应召出征。领兵将领都是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作用:有利于防止将帅专兵跋扈,40%的折冲府集中在关中一带,使朝廷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
(3)科举制。创始于隋的科举制,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方法。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明书等。常举的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和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过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义,比较容易;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之最受重视。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为礼部主持,常举考中以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释褐试)合格,方能授官。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不常举行。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百多种。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4)法律。唐代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种。《唐律疏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
6.北宋设二府三司
北宋的统一与秦汉、隋唐的统一不同,因为当时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与之并存。为了阻止其它政权的侵扰,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再度出现,北宋在权、兵、钱、法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1)政治制度:在中央,由宰相掌管政事,正职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副职叫“参加政事”。另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三司掌管财政,这样相权缩小了,标志皇权进一步提高。 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将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县官原由地方任命,改由朝廷委派;州官之下,另设通判,名为副职,实为互相牵制。
(2)军事制度: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把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地方只留些战斗力低弱的厢军。禁军由中央直接控制,屯驻京师,轮流戍守边地。又创禁军“更戍法”,使兵将互不熟悉,将不专兵,便于朝廷控制。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3)财政与法律:北宋把地方的财政权划规朝廷设置的转运使管辖。在各路设提点刑狱掌司法,凡死刑必须报中央复审核准,司法权收归中央。
影响:加强了皇权,消除了分裂割据的隐患。但对武将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又酿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7.元将三省改为一省
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的政权分立局面,实现了全国大统一。但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维护其大一统局面,也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中央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掌行政、枢密院掌兵权、御史台掌监察。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长官后来都由皇太子兼领。另外还设宣政院掌管佛教及吐蕃事务,设通政院掌管驿站,将作院掌管式匠等。
(2)行省制度。元朝地方政府,主要设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称为“腹里”,直属于中书省管。此外,则设有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设丞相(但例不常设)、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处理一省的政务,举凡民政、军政无不统领。
元朝的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朝以后,行省的名称一直沿用了下来。
8.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使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获得高度发展。
(1)行政方面,在中央,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撤销中书省和丞相,把相权分给六部,还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在地方,明太祖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军政。三司长官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丞相的废除意味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从体制上保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威;明成祖时,形成内阁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政权完全由皇帝控制。
(2)军事方面,在中央,明太祖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兵权,相互牵制。明太祖又创立了卫所制度,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统由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影响:使兵部、都督府和卫所总兵将官都不能专军权,军权集中在皇帝手里。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
(3)监察方面,明太祖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作为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与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三法司”不能决断的案件,由皇帝裁决。为了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反抗,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设立“东厂”,明朝中期又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明朝还有一种叫“廷杖”的刑罚,即皇帝在殿廷杖责官员。影响:使国家司法权集中在皇帝手里,厂卫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
(4)学校和科举,明代学校用以培育人才,秒举用以登进人才。学校在中央称为国子监,又名国学、太学。在地方上的为府、州、县学。在科举考试方面,考试分为两级,低一级的是乡试,高一级的是会试和殿试。考试的内容是儒学的四书、五经,应考者不许发挥独立见解,文体为“八股文”。影响: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
(5)《大明律》和《大诰》。修订法律,严刑峻法。
9.清设军机处,以内阁为中央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政治制度又有所改革,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中央制度。清初仍以内阁作为政府的中央机构,但权力愈来愈小。内阁之外又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军国大事。康熙时设南书房分内阁之权。雍正时推行奏折制度,内阁之权更为削弱。雍正七年成立军机处,此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成为执政的最高权力机关。但军机处无定员,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的制度上的规定,只是奉旨办事,更有利于皇帝集权。中央机构有六部分管政事,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全称“三法司”,审理重大案件。另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设内务府管理皇家事务,以大臣统领,排除了宦官对皇权的干扰。
清圣祖玄烨(1662-1722在位)
(2)地方制度。在地方上分省、道、府、县四级。省的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大致两三省设一总督,每省设一巡抚。督抚以下各省设承宣布政使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管司法刑狱。省下为道,道下为府,府下为县。
(3)边疆制度。在东北地区,盛京为陪都,设户、礼、兵、刑、工五部,另设奉天府,掌盛京地方之事。在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掌军政。在外蒙古地区,实行扎萨克制,即盟旗制度。在青海、新疆、西藏,设办事大臣。
(4)兵制。清朝的军队主要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八旗兵是清入关前原有的部队,定都北京兵,把八旗兵分成京营和驻防两大部分,各有十余万人。京营保护皇帝和拱卫京师,驻防坐镇地方。绿营兵是清兵入关后改编和新招的汉人部队。配合八旗兵驻扎北京和各省,约有六十万人。二者交叉分布,在全国构成军事控制网,既便于防御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又便于八旗兵监督和控制绿营兵。
(5)思想统治。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加强思想统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建立之始,就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中不断地发展变化。一方面,地主阶级为了加强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要不断地强化国家机器,改变它的统治手法,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首先在于此。另一方面,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促使其强化国家机器。
从全国来说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代都是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体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即财源由中央垄断。为达到对全国财权的控制,历代封建王朝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将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以保证农业税收的来源。如西汉编户制度:东汉及一些朝代核实全国田亩,隋唐在中央设户部,管理财政等事宜。另一方面加强对盐、铁、铜、钱币等重要资财的管理。如汉武帝时的盐铁专卖。(2)剥夺地方事权,官吏自帝出。(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看原著红楼梦有趣吗?
《红楼楼》是打开中国社会的一扇大门!毛主席曾说过,要想了解封建社会,就认真读《红楼梦》。他一生多次给他的战友推荐《红楼梦》。毛主席为什么这么重视《红楼梦》呢?他老人家认为《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不读《红楼梦》就不懂中国历史,就不知道什么叫剥削压迫,不知道劳动人民如仆人连最其码的生存权都被剥夺!《红楼梦》中的主子们视下层人为蝼蚁,动辄拉下去打几十板子,对于女孩则只要冒犯主人便随便找个人嫁出去,他们叫“配”!原书是曹雪芹和脂砚斋经过十年创作十年修改,精心雕刻的玲珑宝塔。高鄂版百二十回夲是这个御用文人秉持乾隆旨意通过删改,润色,篡意,把原版搞的面目全非,严重地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所以读《红楼梦》一定要看原著!有比较才有甄别,这是甄事隐的原意,他教给大家读《红楼梦》要从反面看才有意思,这其中的奥妙是乾隆时是文字狱盛行的年代,一旦有碍朝廷便有杀头的危险,所以他的书一直就处于地下传抄流传,即使这样还是被朝廷给盯住了,这才有了程伟元高鄂这类皇家出版商和御用文人的的合作,他们误导了读者,这也是人们愤愤不平为曹雪芹鸣冤的原因!
因此要读带脂批的《石头记》最为靠谱!
我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导弹之父钱学森力学之父钱伟长出自同一家族吗?
这个家族在近代突然崛起,涌现出“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是千足金的名门,两浙的第一世家。
这是什么家族呢?
这个家族的历史就悠久了,第一个名人可以追溯到一个土皇帝身上:吴越国王钱镠。
吴越国是唐朝灭亡后,乱世中一个割据王朝。吴越国在哪?你看地图就知道了。最强盛时,吴国占有整个浙江省,以及苏州上海和福州。
钱镠是怎么发家的呢?这和那个时代有关。
钱镠生于公元582年,他出生后,长相有些怪异,父亲觉得他是个不祥之人,就把他扔在井里。还是奶奶心疼孙子,捞了出来。所以钱镠还有个著名的乳名——婆留。
唐朝末年,军阀割据,又被盐贩子黄巢给翻了个底朝天。
钱镠曾经当过盐贩子,有个算命先生说你骨法与众不同,将来必定大富大贵。钱镠自然有这个心,可首先要从基层做起。24岁时,钱镠跟着石镜都镇将董昌当偏将,平定了浙西裨将王郢的叛乱,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钱镠是个小盐贩子,却在杭州遇到了天下盐贩总瓢把子黄巢。黄巢率军一路南下打劫,路过杭州,盐大哥被盐小弟设伏,用弩箭射杀了黄军多人。但双方实力太多,钱镠就让路边一个老婆婆诓黄巢说:此地有兵屯驻八百里。黄巢听了吓一跳,说这么多兵,老子惹不起,连夜就逃了。
其实这个八百里是个地名。
钱镠趁机在后面追击,大获全胜。可以说,正是这句谎言打下了老钱哥称王的基础。这就是传说中的善意的谎言吧。
后面,钱镠越战越勇,浙江两镇,成了钱镠的地盘, 他成了地方大军阀。
钱镠没有太大野心,能守住浙江就心满意足了。他统治浙江,深知民富则国富的道理,从不搜刮百姓。浙江经济基础本就非常好,钱镠又在钱唐江上修建大堤,抵御海浪袭击。
吴越国水网纵横,钱镠定期对各个水网堤坝进行维修,保住了浙江最肥沃的农田。整个浙江境内,没有一分荒芜的田地,全部开发。在五代十国的大乱世中,吴越国却是一方乐土,百姓安居乐业,农业年年丰收。吴越国地近日本契丹,和各国以及中原进行海上贸易,赚了很多钱。国家有钱,钱镠就可以拿出来贴补百姓,百姓有了饭吃,就不会造反。
在吴越国,钱镠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既是政治领袖,又是信仰领袖。相当于泰国的普密蓬国王,绝对的德高望重,一呼百应。因为钱镠治过水,老百姓就亲切的称他为海龙王,说他是龙王转世,下凡间救百姓于苦难。敢在浙江骂钱镠,不用钱家出面,老百姓的口水就能淹死他。
所以,老钱哥可以说是史上最得人心的割据者,别人没有达到他这样的高度。
钱镠死后,吴越国王又传了几代,直到978年,末代国王钱弘俶献土入宋,和平解决领土争端。吴越国的国王和宗室的文化素养都比较高,到了北宋,有很多名臣,最有名的钱惟演。但总体来说,吴越国钱氏的后裔,在宋元明清都没有太牛的人物。可谁都没到,过了一千年,从清末开始,吴越国钱氏后裔的人才突然呈井喷之势,牛人无数,势不可挡。
都有哪些钱氏牛人?你看一下: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承沛、钱穆父子,钱学森、钱伟长、钱广泰、钱复,以及咱们的钱其琛外长。
钱氏家族,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钱学森。钱学森在美国留学,研究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被美国人视为来自中国的国宝。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钱学森这样的高科技人才,回国建设高端军工。可美国不想放人,说宁可杀了钱学森,也绝不能让钱学森帮助中国建设现代军工。钱学森多次申请回国,美国都不放人。周总理把在朝鲜战场上抓的美国战俘放回去,才让美国勉强放钱学森回到中国。
两弹一星对中国有多么大的意义,想必你是知道的。不过,有些人总把钱学森当成研究原子弹的功臣,其实他是研究运载火箭的。
钱穆,是民国时代超重量级大学者,著作等身。胡适什么地位,钱穆就是什么地位。看看钱穆都有哪些作品:《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思想史》、《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哪一本都是扛学术大鼎的巨作。
钱钟书,你也非常熟悉。那部《围城》迷倒了多少青年?甚至是“围城”这个词都成了婚姻的代名词。“里面的人人想出去,外边的人想进去”。
有人统计,钱家出了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外交家(钱其琛 ),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国学大师(钱穆),两院院士共有十八人。人称吴国钱氏是“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实在当之无愧。
为什么会出现吴越国灭亡后到清末的近千年,钱氏默默无闻,反而到了近代,钱氏突然人才辈出的情况呢。
有人说是,他们家有铁券保佑。这个是当年钱镠平定一起叛乱,由唐帝昭宗赏锡的。上面写着“……卿恕九死,子孙免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也就是免死金牌,有人就说,这块牌有神奇作用,当年宋太宗还想调走看,看了就不还了,到了仁宗年间,宋仁宗是个好人,把这个牌牌还给人家。
但到了元朝时,元军打进来,这块牌失踪了,直到后面被一个渔夫打捞上来,失而复得,确实很神奇。
后面,这块牌就成国宝,明朝皇帝朱元璋,清朝皇帝乾隆等等,都拿去看过,朱元璋还搞破坏,把上面一个字给抹去了,就为看刻得深不深,你说调皮不调皮。
后面,这块神牌就更传奇了,据说可以治病,所以有小孩得病了,就去上面挖金字,不少字就被挖掉了。
到了抗战,为了不被日本人搞走,把铁券藏在了井里。新中国后,钱氏把这块牌牌献给了国家,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因为这块神牌,所以说钱氏有天保佑,这可能还是乱力了,钱氏能够有今日之盛景,是长期的耕读传家。
钱氏家族一千多年来,书香甚盛,这为近代的人才井喷打下基础。还有一点,到了清末,西方科技影响中国,中国开始出现研究西方科学的热潮,钱氏科技牛人们,如国宝三钱、钱永健这些人,就应运而生了。还有钱玄同、钱穆、钱钟书这些文化巨人,他们都是生性自由的。他们出生的年代,文字狱早已结束,整个国家思潮大变,就有了他们的用武之地。
可以说,吴越王钱镠的家族,是中国第一家族。
西游记中的灵吉菩萨是怎样的身份?
《西游记》拍岸:灵吉菩萨是谁?
在《西游记》中,住小须弥山的灵吉菩萨却查无出处,连他住的小须弥山也是新名词,是《西游记》谜之一。
众说纷纭,其实灵吉菩萨的本来面目是有两个原型合成的,那就是:
其一,唐朝卫国公李靖,即神话中的托塔李天王。
其二,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
下面分析来由。
一、“小须弥山”名字由来
须弥山(梵语: Sumeru),又译为蘇迷嚧、蘇迷卢山、弥楼山,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
在古印度神话中,指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一千个一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三千个大千世界指的是所有的世界),后为佛教所采用。
根据《长阿含经》的说法,须弥山北为北俱芦洲、东为东胜神洲、西为西牛贺洲、南为南赡部洲。
上述这些记载杨慎早已烂熟于心,根据《西游记》的创作背景,须弥山的现实出处应该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的“须弥山石窟”,一处拥有一百多座石窟的风景胜地,它位于宁夏六盘山北端,固原市原州区西北55公里的寺口子河北岸。这一带关山对峙,峡口逼仄,深沟险壑,奇峰高耸。古时,山下的寺口子河被称为石门水,水上曾设石门关,成为“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孔道,也是中原汉王朝与西域各少数民族争战与修好的重要关防。
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经西魏、北周、隋 、唐等历代不断添凿,以及后来的修葺重妆,形成如今的大佛六、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窟、黑石沟等八个风景区。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
现在基本上可以判断作者为什么取“小须弥山”名字,一个意指这个山是一个更小世界的中心,最重要的是它还处于“丝绸之路”的道口,是唐僧取经必经之路,为遮盖作者本意起了个马虎眼的作用;第二个是与灵吉菩萨原身含义相关,且看下述。
二、灵吉菩萨的原身。
《西游记》中记载灵吉菩萨住小须弥山,得佛祖如来法令,授“定风丹”“飞龙宝杖”,在小须弥山镇押黄风怪,在“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出场降黄风岭黄风洞黄袍怪,“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出场赠定风丹给孙悟空破芭蕉扇。
(一)原身之一
依前述,《西游记》写的唐朝,影射明朝,将两朝诸多人物融于一炉,角色身份时常根据情景变化,水平之高,叹为观止。
唐僧师徒西行代表的是帝王之旅,能为帝王扫平重大障碍的必是传世将侯,所历必为历史经典之战。
1、“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拍案。
黄风岭黄风洞黄袍怪最厉害的法宝是可以喷出“三昧神风”,此风利害见文中描述:
“冷冷飕飕天地变,无影无形黄沙旋。穿林折岭倒松梅,播土扬尘崩岭坫。黄河浪泼彻底浑,湘江水涌翻波转。碧天振动斗牛宫,争些刮倒森罗殿。五百罗汉闹喧天,八大金刚齐嚷乱。文殊走了青毛狮,普贤白象难寻见。真武龟蛇失了群,梓叱骡子飘其韂。行商喊叫告苍天,梢公拜许诸般愿。烟波性命浪中流,名利残生随水办。仙山洞府黑攸攸,海岛蓬莱昏暗暗。老君难顾炼丹炉,寿星收了龙须扇。王母正去赴蟠桃,一风吹断裙腰钏。二郎迷失灌州城,哪吒难取匣中剑。天王不见手心塔,鲁班吊了金头钻。雷音宝阙倒三层,赵州石桥崩两断。一轮红日荡无光,满天星斗皆昏乱。南山鸟往北山飞,东湖水向西湖漫。雌雄拆对不相呼,子母分离难叫唤。龙王遍海找夜叉,雷公到处寻闪电。十代阎王觅判官,地府牛头追马面。这风吹倒普陀山,卷起观音经一卷。白莲花卸海边飞,吹倒菩萨十二院。盘古至今曾见风,不似这风来不善。唿喇喇乾坤险不炸崩开,万里江山都是颤!”
大家看看就知道,《西游记》中法宝很多,各类妖魔道仙都有不同手段,但是,都不如此“三昧神风”描写的这样疯狂,看看波浪号标识的内容,揽括了天、地、人、神、鬼、蠃、鳞、毛、羽、昆等三界诸类,是可以动摇乾坤、震颤万里江山的。
此风若出,可动摇国本。风为“黄风”,必是带有黄土沙尘,多来自北方或者西北,那边多沙漠、黄土高原。在唐朝开国到唐太宗在位时,北方有强敌突厥,特别是东突厥,唐朝与东突厥大战数次,在击灭东突厥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是历史名将:唐朝卫国公“李靖”。
我们查阅一下李靖在击灭东突厥过程中的历史,就会明白:
【隋末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皇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皇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在平定江南中功勋卓著的李靖又被调到北方,以反击突厥。
武德八年(625年)八月,突厥颉利可汗率十余万人越过石岭,大举进犯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唐高祖马上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统率一万多江淮兵驻守太谷,与并州总管任瑰等迎击敌人。由于突厥来势凶猛,诸军迎战多失利,任瑰全军覆没,唯李靖军得以保全。不久,又调李靖为灵州道行军总管,以抗击东突厥。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唐太宗刚刚登基,颉利可汗乘唐朝皇帝更替之机,遂率十几万精锐骑兵再次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西北),并长驱直入,兵临渭水便桥之北,不断派精骑挑战,还派其心腹执失思力入朝,以观察虚实。当时征调的诸州军马尚未赶到,长安市民能拿兵器打仗者也不过几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在此种情况下,唐太宗曾冒险亲临渭水桥,与颉利可汗结盟,突厥才退兵。事后,唐太宗擢任李靖为刑部尚书,不久转任兵部尚书。因他作战屡建功绩,赐实封四百户。
······
贞观三年(629年)八月,唐太宗接受了代州都督张公瑾的建议,决定出击东突厥,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以张公瑾为副,发起了强大的军事攻势。又任命并州都督李勣、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为各道总管,统率十几万军队,分道出击突厥。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朔风凛冽,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向恶阳岭挺进。颉利可汗万万没有想到唐军会突如其来,兵将相顾,无不大惊失色。他们判定:如果唐兵不倾国而来,李靖决不会孤军深入,于是“一日数惊”。李靖探知这一消息,密令间谍离间其心腹,其亲信康苏密前来投降。李靖迅即进击定襄,在夜幕掩护下,一举攻入城内,俘获了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及原炀帝萧皇后,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李靖因军功进封代国公,赐物六百段及名马、宝器等。太宗高兴地对大臣说:“汉朝李陵带领五千步卒进攻匈奴,最后落得归降匈奴的下场,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在李靖胜利进军的同时,李勣也率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与突厥军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军奋力冲杀,把突厥军打得溃不成军。颉利可汗一败再败,损失惨重,遂退守铁山,收集残兵败将,只剩下几万人马了。
颉利可汗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地,他派执失思力入朝请罪,请求举国归附唐朝,并表示愿意入朝。其实,他内心尚犹豫未决,意欲赢得时间,以苟延残喘,俟草青马肥之时,逃到大漠以北,以卷土重来。
同年二月,唐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去抚慰颉利可汗,李靖揣摩到唐太宗这样做的真实意图,对将军张公谨说:“朝廷的使者到了颉利可汗那里,突厥必定会放松戒备。我们就乘此良机,选拔精骑一万,携带二十天的军粮,带兵从白道袭击突厥。”张公谨说:“陛下已经下诏准许颉利可汗归降,朝廷派去的使者也在那里,恐怕不宜去讨伐进击。”李靖说:“这正是用兵的良机,时机不可错过,这就是韩信之所以消灭齐国的道理。像唐俭等使者即使因此遭到不测,又有什么可惜的呢。”
李靖率军进至阴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帐,一战而全部俘获,命与唐军同行。这时,颉利可汗见到唐使臣,放松了戒备。李靖前锋苏定方率领的两百余骑又乘着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觉。如同惊弓之鸟的颉利可汗慌忙骑马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李靖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头),并杀死隋义成公主。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想北过大漠,在碛口受李勣所阻,不能北逃,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不久,颉利可汗被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擒获,并送到京师。东突厥从此宣告灭亡了。
自隋朝以来,突厥是西北的强国。李靖等灭了东突厥,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而且也洗刷了唐高祖与太宗向突厥屈尊的耻辱。因此,唐太宗颇有感慨地说:“我听说君主忧愁臣觉得耻辱,君主受辱臣甘愿赴死。从前大唐草创之时,太上皇因为百姓的缘故,向突厥称臣,我为此常常痛心疾首,立志要剪灭突厥,为此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现在只暂时调动一部分军队,就无往不胜,使单于归顺,终于洗雪当年称臣的耻辱!”太上皇李渊也欣喜万分,他把太宗、贵臣十几人,还有诸王、王妃、公主等召至凌烟阁,设宴庆祝。他一时兴起,还亲自弹起了琵琶,太宗起舞,大臣们也接连起身举杯祝贺,一直延续到深夜。
李靖虽在战场上勇猛善战,叱咤风云,但却性情沉厚。······李靖生性沉稳厚重,平时与大臣一起参议国事时,总是蠕动着嘴唇,像是不会说话一样。】
看了上面的记载,大家大概明白了:
(1)黄风怪主要代表的乃“东突厥”(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代表,在黄风怪拍岸中再说)
为什么用“黄毛貂鼠”来形容,估计有下面几个原因:
其一,鼠是偷食高手,很合游牧民族的个性:多疑,喜掠夺,也窜得快。
其二,貂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突厥)、中国东北,依杨慎所在年代,估计只知道北方突厥产此物,暗指来历。
其三,黄毛,其意一明指来自西方,因为只有西方才有黄毛人,后文中点明乃灵山脚下的老鼠,其意二暗含“贪婪”之意,因为在《西游记》中,西牛贺州代表的才是凶残贪婪的发源地。
(2)灵吉菩萨为什么刚开始只是镇押
唐朝建国初,多面战事,国内未稳,突厥此时国力强大,趁机多次南下来犯,唐高祖与唐太宗只能暂且忍耐,调功勋卓著的李靖往北方镇守抵御,此时可谓不得已。
(3)黄风怪的终结原因
唐朝灭东突厥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东突厥屡犯不止,乃唐朝政府的一块心病。
第二,如上文所述,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唐太宗刚刚登基,颉利可汗乘唐朝皇帝更替之机,遂率十几万精锐骑兵再次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西北),并长驱直入,兵临渭水便桥之北,当时唐朝征调的诸州军马尚未赶到,长安市民能拿兵器打仗者也不过几万人,唐太宗只好冒险亲临渭水桥,与颉利可汗结盟,突厥才退兵。这是唐太宗为首的唐朝统治者的无光之页,心中之伤,势必寻机讨回。《西游记》中灵吉菩萨点出了此症结:“他本是灵山脚下的得道老鼠;因为偷了琉璃瓦內的清油,灯火昏暗,恐金刚拿他,故此走了,却在此成精作怪。如来照见了他,不该死罪,故着我辖押,但他伤生造孽,拿上灵山;今又冲撞大圣,陷害唐僧,我拿他去见如来,名正其罪,才算这场功绩哩。”,其中,“偷了琉璃瓦內的清油”是指颉利可汗兵临渭水,逼得唐太宗结盟之事;“灯火昏暗”是指唐太宗等唐朝最高统治者脸上蒙羞,史上无光;“如来照见了他”是指李靖等人在贞观四年二月击破颉利可汗后,唐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去抚慰颉利可汗;“今又冲撞大圣,陷害唐僧,我拿他去见如来,名正其罪,才算这场功绩哩”意指李靖揣摩到唐太宗的真实意图,定要捉回颉利可汗、击灭东突厥方能消皇帝的心头之恨,此时大圣、唐僧可以理解为意指唐太宗、唐高祖。
第三,唐朝经过若干年的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国力增强,此时东突厥国内发生内乱,唐太宗李世民的个性是绝不会容许一个强敌常年虎视眈眈,可谓天赐良机。
第四、李靖等将帅指挥得当,特别是李靖得孤军深入,屡建奇功,天气可谓“飞起玉龙三百万”,此种境况下,除飞龙莫不能行,贞观九年(635年)正月,唐太宗赐给李靖灵寿木手杖,用这帮助他脚不方便时使用。所以灵吉菩萨的宝贝之一乃“飞龙宝杖”。
2、“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拍案
《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师徒被西牛贺州火焰山阻住不得行,这时真正的对手是大力牛魔王,孙悟空不偏不倚被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扇到了小须弥山灵吉菩萨处,灵吉菩萨点明了利害,将定风丹送给了孙悟空,大家可要注意,孙悟空在一路上降妖除魔中,从来没有人送宝贝,只有人借宝贝,借了要还的,就是孙悟空从妖魔手中巧取骗赚了宝贝,也要被人讨回的。
大力牛魔王可谓是唐僧师徒遇见的西方劲敌,实力强大。在唐朝西方,有强敌“吐谷浑”,我们先来看唐朝击破吐谷浑过程中李靖的记载:
【李靖在青少年时曾锐意进取,然而一旦富贵在身,又深惧盈满,能知足而退。到了贞观八年(634年)十月,担任宰相职务刚满四年的李靖即以足疾辞任,而且言辞恳切。唐太宗明白他的心意,并十分欣赏他的这一举动,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转告他说:“朕纵观从古至今的历史,身处富贵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他们不论愚智,都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即使不能胜任,也竭力想要任职,纵然有疾病,还自己勉强为官,不肯放弃职权。您能够识大体,见识深远够得上是可嘉的了,朕现在不仅成全您的美德,还想让您成为一代楷模。”特颁下诏书,加授特进,赐物千段,尚乘马两匹。如足疾稍好一些,每二三天可到中书、门下平章政事。
贞观九年(635年)正月,唐太宗赐给李靖灵寿木手杖,用这帮助他脚不方便时使用。
可此事还未过两个月,就发生了吐谷浑进犯凉州的事件,朝廷决定兴兵反击。
在任命统帅时,唐太宗自然想到了足智多谋、威名震撼边庭的李靖,认为他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可惜足疾未愈。而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军一听到朝廷将远征吐谷浑的消息,顿时精神抖擞,他顾不上足疾与年事已高,主动去求见宰相房玄龄,请求挂帅,亲自远征。唐太宗大喜过望,这年十二月,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又分别任命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人为各道行军总管,统由李靖指挥。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反击吐谷浑的战争序幕拉开了。
李靖奉命赴任之时,正值寒冬腊月季节。他一路踏着冰雪,风餐露宿,备尝艰辛。翌年闰四月,唐军在库山(在今青海天峻)与吐谷浑交战,李道宗部大败吐谷浑,唐军首战告捷。
狡诈的吐谷浑伏允可汗一面往西败退,一面令人把野草烧光,以断绝唐军马草。干草已被烧光,春草尚未萌生,诸将大都认为战马瘦弱,不可长途追击。侯君集认为吐谷浑已“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李靖完全赞同他的意见,决定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于是兵分两路:李靖与薛万均、李大亮等从北道,侯君集、李道宗从南道,两路大军一齐进发。
······
李靖都督各军继续进击,又连战告捷。李大亮军于蜀浑山击败吐谷浑军,获其名王二十人。部将执失思力也在居茹川击败吐谷浑军。唐军乘胜进军,经过积石山河源,一直打到吐谷浑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部将契苾何力追击伏允可汗,破其牙帐,杀数千人,缴获牛羊二十多万头(只),并俘虏了其妻子。
伏允可汗率一千多骑兵逃到碛中,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部下纷纷离散。不久,伏允可汗为部下所杀。其长子大宁王慕容顺杀死天柱王,率众降唐。李靖率军经过了两个月的浴血奋战,攻灭了吐谷浑,并向京师告捷。唐朝为了控制吐谷浑旧境,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并留下李大亮协助防守。】
李靖向唐太宗主动请缨与灵吉菩萨送定风丹给孙悟空是暗合的,也与他“又深惧盈满,能知足而退。”相合,这样的臣子哪个皇帝不想要。
照理说,在灭黄袍怪后,灵吉菩萨就完成使命了,定风丹也可以缴回了,为什么不缴,因为还有现在这回,李靖要大展身手:其一、灭了吐谷浑,唐朝真正的强敌都消失了,东边高句丽尚不足与东突厥、吐谷浑相提并论,此时唐太宗方能高枕无忧,吃下这颗定心丸(定风丹);其二、李靖的知足而退深得皇帝欣赏,这又是一颗定心丸。
书中此回中没有明写灵吉菩萨再度出手,隐藏了他的菩萨身份,而是以另外一个人的身份出现了,就是:托塔李天王。大家看到了,最后牛魔王就是托塔李天王李靖父子擒住的。
史书中记载的破牙帐、俘虏其妻子、攻灭伏允可汗与吐谷浑等与《西游记》中都有相合,伏允可汗使用的烧光政策与火焰山带来的百姓疾苦暗合,书中假借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合巧妙设计,无巧不成书吧。
此时大家就会明白了灵吉菩萨干什么去了:
第一、到佛祖处交差,告知前后,佛祖遂派四大金刚出手;
第二、重回天庭面圣,主动请缨奏请天兵擒魔;
第三、功成身退后,再没出手过(虽然后面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李靖想要带病随军,但是唐太宗怜惜他衰老,没有准许。后来侯君集谋反也被李靖料中,实乃真人也。)
故西游记中再无灵吉菩萨出现。
此外,牛魔王代表的身份有几重,这个在其他拍岸中再聊。
3、奇怪的道场禅院。
小须弥山乃小小世界中心,可喻为唐王朝这个世界的中心:长安。李靖号卫国公,正符合此意。
灵吉菩萨的禅院道场看门的却是道人,这是《西游记》里面有意思的地方,李靖字“药师”,这是个道仙意味的称呼。我们看史书记载: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情恶化,唐太宗亲临病榻慰问。他见李靖病危,涕泪俱下,十分难过地对李靖说:“公乃朕生平故人,对国家有功劳。如今病到这种地步,为公感到担忧。”这年四月二十三日(7月2日),李靖溘然逝去。享年七十九岁。唐太宗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坟墓如同卫青、霍去病故事,筑坟形如同突厥内燕然山、吐谷浑内积石二山形状,“以旌殊绩”。因为他战功显赫,死后经常显灵,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为其建庙供奉,于是到晚唐时候,李靖渐渐被神化了。】
后来李靖被神化,便成了道教的护法神:托塔李天王,道发源于华夏,佛发源于印度,道人看门,里面供菩萨,意指此乃道佛合体,里面的菩萨也是道源佛果,或者是内佛外道。佛陀跑道家的地盘来了,暗指喧宾夺主、佛侵道场或是菩萨欺佛,直点了西游记主旨之一,这个其他回拍岸再说。
下面看灵吉菩萨的原身之二。
4、灵吉当年受佛兵。
书中第二十一回“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写孙悟空偷听到黄风怪自己点破要灵吉菩萨才能降之事后,正无处寻灵吉菩萨去处时,太白金星化成老者留贴指路,其贴:
“上复齐天大圣听,老人乃是李长庚。须弥山有飞龙杖,灵吉当年受佛兵。”
这里的“灵吉当年受佛兵”在后面都有言明,大家见“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唐僧被陷空山无底洞地涌夫人拿去,孙悟空看见洞中牌位遂上天庭告状,到云楼宫见托塔天王李靖,写道
【……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所以称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这里说了托塔天王李靖受佛兵: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其实就是暗合前面说的灵吉菩萨受佛兵,明指飞龙杖与定风珠,又指如意黄金宝塔。一语双关,真真假假,西游精髓乎!
5、文字游戏,“灵吉”是“李靖”。
中国古代历朝都有捕风捉影之事,文人直抒胸臆者慢慢变少,明朝文字狱猖獗,许多人不得不玩起了文字游戏,经常张冠李戴,隐喻连连。我们看“灵吉”二字的拼音“ling”“ji”如果把两个字的韵母对调一下,会发觉是“li”“jing”,竟然是“李靖”两个字的拼音,杨慎不愧为明朝第一才子,水平太高,《西游记》如此手法不是一例,如唐僧的父亲,其名字玄机一样玩味。
(二)原身之二:即托塔天王李靖的佛教原身。
看了上文,认可了李靖乃灵吉菩萨的原身后,我们也会追溯出灵吉菩萨的另外一个原身:北方多闻天王(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即托塔天王李靖代表的佛教神明。
北方多闻天王(梵文:Vaiśravaṇa;藏名:Rnam-thos-kyi-bu / Jambhala):多闻天梵名音译为毗沙门天、毘舍罗波拏天,译作多闻、遍闻、遍门、善门,或种种门等。
多闻天王为四大天王之一,为帝释天之外臣,以能护持世间故,又称护世者,因其常护如来道场并闻法,故名为“多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住须弥山黄金埵,身为绿色,穿甲胄,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意: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他负责守护北俱芦洲,以夜叉与罗刹为多闻天王的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三天王。
从上述我们可以推测:
1、托塔天王李靖的原型便是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影响而表现出了显著的中国文化特征:身穿铠甲,头戴金翅乌宝冠,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塔是佛教的象征,一般的寺院都有塔,是佛门安置经文、佛物和舍利子(得道高僧圆寂后火化的遗留物)的地方。唐僧经常训诫悟空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浮屠”就是指塔。此处不能当成《封神演义》中燃灯道人传法授宝塔,因为《封神演义》成书在《西游记》之后,只能用《西游记》解释《封神演义》,或者说《封神演义》依《西游记》演变而来。
2、多闻天王是古印度的财神,住须弥山“黄金埵”,黄金埵估计是个黄金如土堆一样多地方,随便花。传说在唐代,多闻天王曾帮唐明皇退蕃兵的围困,轰动一时,唐明皇为感恩,特命“诸道州府城西北及营寨并设其相”供养,佛也特设别院供养。书中灵吉菩萨的飞龙宝杖(宝伞换成宝杖,这个是入乡随俗,唐太宗授给李靖用的是杖。)化成“八爪金龙”,金的,富贵的象征,太有财了。
3、多闻天王左手就是银鼠,灵吉菩萨降的黄风怪也是鼠,以作者之意变一变,成黄毛貂鼠;再看看托塔天王李靖的义女“地涌夫人”,也是金鼻白毛鼠。简直是天生捕鼠能手。此外不是金就是银,太有财了,不当财神也难。
4、多闻天王手下就是夜叉与罗刹,难怪灵吉菩萨一口道破铁扇公主的来历,且有法宝对付她。
5、多闻天王早就住须弥山了,呵呵,灵吉菩萨出现得有点迟哈。
三、小结
灵吉菩萨与托塔天王李靖在《西游记》里实乃一人,只是融合了多人的特性,原身主要是唐朝卫国公李靖,兼并了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洋为中用嘛,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