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期货,为什么GDP总量依然是全球第一?
1、美国制造业的比例在下降
说美国的制造业空心化,是因为美国的制造业的比重在下滑,下图是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995年以来的变化,从曲线我们可以看到,制造业的比重是呈现下滑趋势的,在1995年的时候还占到16%的比例,到了2017年已经降低到11%的比例。更早之前的比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也可以猜出出来,之前的比例应该更高。
制造业的比例在不断下滑,不仅仅是出现在美国,在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也是如此,德国是欧洲头号制造业大国和强国,2018年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概是20%,而在1991年的时候是25%,最近三十年以来一直是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法国和英国也是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制造业占比更低,在2018年法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是9.7%,而英国更是下降到了9%不到。
日本是另一个制造业大国,在1994年的时候日本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概是23.5%,到了2018年大概是20.73%,也是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但是整体来说,美国的下滑得更加厉害,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基本是英国、法国是同一级别的,而日本和德国是同一级别的。这个和我们感官的认知是相符合的,日本和德国都是制造业大国和强国。
当然,还有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是很厉害的,那就是韩国,韩国是少有的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能够不断增加的一个发达经济体,在1960年的时候,只有11%的比例,而1988年达到了一个高点,达到27.18%,此后有所下滑,但是在2011年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8.48%,目前维持在27.23%。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2018年占到GDP的比重是29%,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立国的,这个也是中国完成了工业化最好的说明。
2、美国的服务业在蓬勃发展美国的服务业的比重是非常高的,在1997年就达到了71.8%,此后还不断上升,在2018年更是达到了77.34%,在发达经济体中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就是服务业的比重都比较高,而农业的比重会比较低,日本2018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达到了69%,曾经最高的时候达到了72%。德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达到了61.8%。
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在2018年已经达到了52.16%,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数据,意味着中国的服务业的增速超过了制造业,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依靠的主要是服务业的增长,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会更大。
从创业的角度来讲,未来的服务业将具有更多的机会,这个是一个国家的机会,这是大大的方向,无论是创业还是工作,都是一个巨大的方向,其实从微观也可看的出来,送外卖比进工厂要赚钱,而且还拥有更多的自由,开工厂的越来越少,但是开快递站点的却越来越多。整个送外卖和送快递就吸纳了千万的就业人口。
美国的服务业当中金融业是非常发达的,最发达的资本市场在美国,全球最优秀的企业基本都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市交易,还有外汇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等等,世界500强中的美国排名前11的公司如下,沃尔玛是零售行业,埃克森美孚是石油公司,属于工业领域,苹果公司是制造业吗?不是,是服务业,因为生产组装是在中国完成的,美国是品牌、设计、营销、研发和物流;伯克希尔是保险公司,亚马逊是互联网企业,属于服务业,联合健康集团属于服务业,麦克森公司也是医药批发销售公司,也是属于服务业。CVS Health公司是医疗和零售企业,也是属于服务业,电话电报公司也是属于服务业,雪佛龙是制造业。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前11名的企业名单中,大概只有2家制造业企业,占比不到20%,从销售额的占比就更低了。
反观中国,在世界500强企业的前8排名中,中国石油是属于工业领域,中国石化也是属于工业领域,国家电网也是属于工业领域,中国建筑当然也是属于工业领域,鸿海精密的富士康当然是制造业了,前八个当中工业和制造业占据了5个。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榜单的排名再往下数9个名单,上汽集团是制造业,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是制造业,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是工业企业,华为是制造业企业,中国海洋石油也是工业企业。也就是说9个名单有5个是工业或者制造业企业。
3、美国的制造业为什么会空心化?当完成工业化之后,制造业和工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会下降,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一个人能消耗的有形的物资就那么多,在一个人的消费比例中是无法再继续增加了,这个时候是需要其他 的消费,往往就是服务业的由来。
零售批发、医疗、金融、教育、文化、娱乐等等消费就会增加,而在有形物资上是消费变得比较恒定,这种现象在整个发达国家都是如此的。
中国目前也是这样的情况,服务业的增速快于制造业的增速,而且体量也超过了服务业,未来GDP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服务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来自于服务业。
美国是把微笑曲线两头的都留下了,把利润低的组织加工部分转移到其他地区去了,因为随着 经济水平的发展,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利率较低的组装加工是很难在人力成本高的地区形成竞争力的,这个人力成本高是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水平提高自然形成的,第二个就是高福利形成的,另一个就是工会力量介入形成的。可以参考曹德旺在美国开工厂的记录篇,曹德旺的公司在中国的制造业当中已经算是比较出色的,但是到了美国发现那边的人力成本高出原来的想象。
所以产业的迁出是必然的,而迁出的产业这些年来主要是转移到了中国,被中国承接了,中国利用这个机会把工业化完成了,把制造业发展起来了,在国际上十分具有竞争力,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高,消费能力强,他们需要我们国家生产提供的物美价廉的商品,这样他们的生活才完美。
美国的空心化几乎是不可逆的,尽管从奥巴马开始就说要让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美国制造业的比重还是不断降低,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用人力去扭转的局势,因为美国的人力资本降不下去,企业回去的话是没有竞争力的。而高端的制造业已经是饱和了,生产的产品已经足够当前发达国家的人群使用,要扩大销售,只能是一方面提高自己国家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就是要祈祷有新的国家发展起来,那里的人口能够消费得起这么高端的产品。
比如印度,苹果手机未来的业绩是要要印度去完成的,因为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市场目前就只能消费这么多数量的产品,未来只能是寄希望于印度的劳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上升,能够消费更多的苹果产品。
而在高端领域,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及来自后起之秀中国的竞争,中国从低端开始,发展到中端,现在向中高端发展,这是非常激烈的竞争。
总之,美国的空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哪些事件或细节能体现苹果公司重视中国消费者?
在悟空问答上的736个问题,只写接地气的科技内容,欢迎关注。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苹果对待中国消费者的态度,取决于中国市场对其作出的贡献程度,从这个层面来看,苹果绝对算得上是美企中绝对亲华的企业。
供应链转型导致战略转型苹果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数码产品制造企业,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尝试将苹果电脑引入到中国市场,并且当年乔布斯还准备亲自到中国来参与谈判,结果因为当时苹果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时任CEO斯卡利准备趁乔布斯出差的这段时间联合董事会将其踢出苹果公司,乔布斯终止了去中国的计划回到总部处理问题,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来过中国。不过应该说从90年代开始,苹果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销售了,包括后来的iPod产品线。
真正让苹果开始重视中国市场的关键时间点,在2007年iPhone发布之后,当时CEO乔布斯认为要确保产品的质量,就应该自己修建工厂自己生产,不过COO库克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顶级专家,认为外包才是推入产出比最大的做法,管理层也同意库克的这个决定,于是乎苹果的订单被鸿海精密拿到,开始在中国大面积建厂招募员工,修建基础设施,动辄几十万人的富士康园区建立起来了。中国承接了苹果超过90%的生产力订单。
乔布斯去世,库克接任CEO之后,进一步加大对大中华地区市场的投入,最明显的改变就是中国进入苹果所有新品的首发国家中,大家不再需要跑去香港买新机器;同时还有遍地开花的Appple Store官方直营店,覆盖了中国每一个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库克也几乎每年定期来到中国摆放,2018年来拜访商务部之后,回到美国就跑去白宫跟懂王吵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利益绑定导致不得不重视苹果与中国市场之间,基本上是双向绑定的关系。
从就业层面来看,苹果在中国的加工厂员工就超过了100万人,再算上整个供应链产业就有超过200万人,还有中国在苹果生态链上几十万的开发者,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在中国提供如此之多的就业岗位,这是中国政府对待苹果公司一直以温和态度处理的核心原因。
从消费层面来看,大中华地区是目前苹果在全球仅次于美国本土市场的第二大市场,并且美国是因为运运营商大额补贴,在中国并没有运营商进行补贴,因此在中国市场卖出的硬件利润率其实要高于美国市场获得的利润率,苹果不可能随意放弃中国这个14亿人口的市场体量。
于是大家可以看到,目前苹果对待中国消费者的态度还是不错的,一方面推出以旧换新的服务,一方面推出24期免息分期的付款方式,一方面还做了教育优惠活动,还有向第三方渠道商放货参加各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活动,将产品价格进一步打下去,iPhone 11 Pro 256G的价格目前已经到了7599元,基本上就是让出了被收关税的那一部分。可以说中国地区的市场存亡,决定了苹果在全球手机市场排名是第二还是第三的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差异化的待遇,比如说只修不换的问题,还是因为过去有不法分子利用苹果的漏洞用问题机器换新机器,事态过于严重才使得苹果不得不取消换机的政策。
关系依旧会持久稳定什么时候待遇可能会下降,就是这个品牌基本上放弃中国市场的时候,看看现在的三星就知道,本身就已经回天无望,何必再费太大力气重视服务和质量。但是苹果不一样,即便中美之间关系出现问题,苹果在中国的热度依旧不减,iPhone SE 2发布之后,官网的发货时间推迟到了一周以后,一时之间供不应求。
不过让苹果更要重视消费者的,应该是国产手机的围剿,从2020年第二季度的出货量来看,华为、小米、OV四家企业都超过了苹果,苹果已经从之前的中国第二变成了第五名,对于苹果来说做更多活动,推出更多优价商品是必要的选择,比如说教育优惠这样的活动。如果说苹果敢对中国消费者区别对待,市场份额还会进一步被华为给抢走,因此苹果的态度只会好不会差。
供应链方面也是,鸿海精密虽然尝试将工厂搬到东南亚等地区,不过现在看来效果可想而知,东南亚地方既不能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也无法配合提供场地、住宿、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论基建,谁能够比得过中国的速度呢。苹果甚至尝试过将制造线搬回到美国(2015款Mac Pro),结果就是供应链出现问题导致推迟发货,2019款Mac Pro又给改了回来……
因此中国消费者不必担心,苹果只会越来越好,不会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