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幻想大陆月饼配方,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下去?
这是一个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三句话作为回答 :
首先,要搞懂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而且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伟大价值,并要有所创新。如果连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实际价值都搞不懂,不明白,传播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化,恐怕就很难了。
其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要联系实际,要接地气,有底气,要与百姓生活密切联系,要突出文化的实用性。如果只做空洞的说教,整天就是大道理,圣贤语录,空话连篇,空洞乏味,教条主义,老百姓听不懂,恐怕就失去了市场价值,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第三,文化就是生产力,文化是核心竞争力,文化是灵魂,文化是第一生产力,是伟大生产力,文化是经济财富传奇。文化如果只是文化,说说而已,那就不是真正的文化,甚至是假文化伪文化。文化的力量,体现于各个方面,惟有文化,才能永立于不败之地,才会千古流芳,创造辉煌,更要创造经济发展的时代奇迹。
做到了以上三点,文化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就会发扬光大,光芒万丈。文化的使命,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传承传承再传承,弘扬弘扬再弘扬,创新创新再创新,直到创造奇迹。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文化传奇经济新时代。
为什么曹操不杀徐庶而杀了杨修?
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说法,与真实历史上的徐庶并不是一回事。曹操是出了名的什么人都敢用,管你是降将也好、奸佞也罢,只要你有能力,曹操就敢用、而且敢重用!但是,曹操不用闲人也同样是出了名的,你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即便是出身世家,曹操也照样看不上眼……因此,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显然有些言过其实了。
有史可考的,在魏文帝曹丕篡汉时,徐庶是联名上表劝进了的。后来徐庶还因为此时受到了曹丕的“提拔”、出任了御史中丞等职务。在此之前,徐庶似乎还曾经担任过曹操庶出之子曹冲的老师。怎么看,也不像是个“一言不发”之人……
曹操为何容得下徐庶曹操的容人之量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连刘备这样野心勃勃之人他都能容得下,更何况是一个出身寒门、没有什么背景的徐庶?别说是徐庶并没有“一言不发”,就算他真的如此,曹操也未见得就容不下他!因为对于曹操而言,徐庶可用则用、不可用也不会造成什么较大的危害。
出身寒门徐庶这个人与荀彧、司马懿这些人不同,荀彧、司马懿都拥有很深的世家背景,包括那位后来被曹操杀了的杨修亦然。但徐庶却是出身寒门,在那个门阀政治盛行的时代,这是政治上的致命硬伤!而这个硬伤却最终成了徐庶最大的“保护伞”。
在那个世家大族左右朝局的时代,世家子弟才是统治者最忌惮的存在!因为长期的政治联姻和共同利益需要,世家大族之间“打断骨头连着筋”。这些人并不太关心谁来当这个皇帝,因为谁当皇帝都必须依靠他们,他们更关注的是自身和家族的利益。这就比较不好控制了,即便是权倾天下的曹操,对这些人也不得不礼让三分!这也是杨修的父亲杨彪虽然与曹操不对付,却能一直位列三公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对世家子弟不放心,却又不得不用,猜忌和防范在所难免……但是,徐庶不同,他出身寒门,与世家大族扯不上什么关系。在那个世家占据“垄断”地位的时代,像徐庶这样的人想要在朝堂之上立足,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赏识自己的“主公”。换言之,徐庶在曹魏政权内部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曹操、曹丕父子,否则他什么也不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徐庶会联名上表曹丕劝进的原因所在。因此,曹操、曹丕父子会猜忌荀彧、猜忌司马懿,却不太可能去猜忌徐庶,哪怕他真的“一言不发”,充其量也就是养个闲人而已,不担心他会翻出什么浪花……
与刘备交往并不深除了出身寒门之外,徐庶与刘备没有深交或许也是曹操、曹丕父子能够容得下徐庶的一个重要原因。说白了,徐庶投奔刘备也谈不上是什么冲着刘备的任何魅力,无非“良禽择木而栖”罢了,属于双向选择。在投奔刘备之后不久,徐庶便因为母亲被曹操俘虏而离开了刘备。这期间其实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磨合期”都还没有过,他根本算不得是刘备的“嫡系”。试想,徐庶和刘备之间的交往又能有多深?比起曹操麾下的那些降将与其旧主的关系,恐怕都不如。更何况徐庶还是一介文臣,连袁绍的旧部张郃曹操都能容得下并大加重用,他又怎会容不下一个徐庶呢?
既然曹操能够容得下刘备的旧部徐庶、袁绍的旧部张郃,为何偏偏就容不下一个杨修呢?《三国演义》给出的答案是杨修耍小聪明,可曹操手下耍小聪明的人恐怕也不止杨修一人吧?性格乖张、不按常理出牌者也不在少数,为什么曹操能够容得下他们,却容不下一个杨修?很显然,《三国演义》给出的理由根本不能成立!
世家背景提起东汉末年的世家大族,人们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号称“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以袁绍、袁术兄弟为代表。但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杨修所在的弘农杨氏家族也同样是“四世三公”的存在!自杨修的祖上杨震开始,弘农杨氏便逐渐成为了东汉政坛上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而且杨修的父亲杨彪本身就官居太尉、位列三公!
这样的家世背景,足以让曹操忌惮了!但这还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出身世家、背景深厚,官居太尉的杨彪和曹操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杨彪处处以“大汉忠臣”自居,时不时还给曹操点儿难堪,让曹操心中颇为不爽。因为杨修的事,曹操甚至还曾经修书杨彪直言:“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由此也足可见曹操与杨彪之间的关系有多不睦了,打狗还要看主人呢,更何况杨修还是杨彪的亲生儿子……
卷入储位之争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足以让曹操动杀机!毕竟连杨彪这样的“重量级大咖”曹操都容下了,为何偏偏跟他儿子过不去?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杨修卷入了曹操两个嫡子曹丕与曹植之间的储位之争!说杨修是曹植的“嫡系”并不为过。如果杨修只是一介寒门子弟,投靠曹植并没有什么,毕竟谁都想要奔个锦绣前程,不是吗?可杨修的身份太特殊了,他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还有他背后的弘农杨氏家族和他的父亲杨彪!无论杨彪和整个弘农杨氏家族是否真的参与其中,至少在曹操看来,弘农杨氏家族是倒向了曹植。
如果曹操选择了曹植,给他留下一个弘农杨氏家族“看家护院”倒也不是不可以。可问题是,建安后期曹操最终放弃了曹植、选择了曹丕。那么,问题就大了。曹植失势了,可背后却依然有根深蒂固的弘农杨氏撑腰!曹丕的储位还能坐安稳吗?想要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曹操就必须削弱曹植的势力,这是政治需要,与父子感情无关。曹操可以喜欢曹植这个儿子,但必须清洗曹植的势力,否则后患无穷!于是,在曹丕为立为魏王世子之后没多久,曹操便寻找借口杀掉了杨修。说白了,曹操杀的不是杨修这个人,而是要用他的脑袋震慑曾经倒向曹植的世家大族、杀一儆百,顺带着也是在给杨修的父亲杨彪上上眼药。
在杨修被杀之后,曹操甚至还曾经假惺惺地问杨彪:“公何瘦之甚?”这不是废话嘛,杀了人家亲儿子,难道还要人家满心喜悦、“膘肥体壮”吗?实际上,曹操这话主要还是在逼杨彪表态。儿子已经死了、再也过不过来了,“投资”的曹植也已经“破产”了……杨彪还能如何表态?最后只能以“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回应曹操,表示认输、服软,最终换来了弘农杨氏家族和自己的“软着陆”、避免了曹操对弘农杨氏家族的进一步清洗。
综上所述,徐庶与杨修截然不同的结局与二人的背景是有着巨大关联的。徐庶寒门出身,在被曹操延揽之后,他代表的只有他自己,能依靠的也只有曹操、曹丕父子,无论他是否“一言不发”,都无关大局。杨修则不同,他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弘农杨氏家族,而且他还卷入了曹丕与曹植的储位之争。世家大族卷入储位之争,不仅是在汉王朝,无论在哪个王朝都意味着会有无数颗人头落地!出身寒门者政治投机、奔一个锦绣前程,帝王们从来都不担心。可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卷了进来,帝王们恐怕就要睡不着觉了,尤其是在门阀政治盛行的时代。说白了,曹操杀杨修并不是因为杨修本人,而是要借他的脑袋杀一儆百、震慑卷入储位之争的世家大族!很显然,在这方面徐庶的脑袋的确没有杨修的脑袋“值钱”。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诸葛亮在三国中是位传奇人物,他前半生成功辅佐一穷二白的刘备在川蜀之地建立了霸业,实现了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和定位。他后半生辅佐后主刘禅时,为了完成光复汉室、一统天正的夙愿,他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此,他劳师动众地六出祁山伐魏,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成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六次北伐,结果有着 “妖人”之称的诸葛亮竟然命丧五丈原。
关于他的死在民间很多种说法,下面就来一探究竟。
第一种说法:吓死说。
有史书记载,诸葛亮因为粮食用完了,军队也没有士气,结果就在这时,一直坚守不出的司马懿眼看时机成熟,悍然出兵偷袭蜀军。竟然直生生烧了蜀军军营。火光冲天中,诸葛亮已是无力回天,只好仓皇出逃,结果又惊又恐又怒的诸葛亮在路上病死。因此有人判定诸葛亮是被司马懿吓死的。
当然,说诸葛亮是个胆小鬼,被司马懿吓死,这显然是黑诸葛亮而吹捧司马懿,可信程度并不高。现在史学专门分析认为,给出的答案是4个字:纯属虚构。因为司马懿是晋朝的开山祖,一些人为了巴结司马氏,而对司马懿进行了高歌功颂德。
其实《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早就对诸葛亮被吓死的说法进行了批驳。他甚至还引用当时在老百姓中间流行的谚语:“死诸葛走生仲达”,作为证据来证明,被吓到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司马懿。
第二种说法:宿命说。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记载,司马懿长期不出战,诸葛亮因为这个日夜焦急,身体虚弱,正好费祎来到五丈原,告诉诸葛亮东吴讨伐魏军的部队无功而返,诸葛亮听到这个,立马昏倒,当天晚上,诸葛亮仰观天象,知道自己即将要死。
姜维则劝诸葛亮利用道教的法术来延长寿命,诸葛亮于是叫姜维带领49人守护帐外,自己在帐中施法求寿,七日为期,到了第六日,主灯明亮,不料魏延有紧急军情禀报,闯入帐中,不小心将主灯踢灭,诸葛亮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急忙安排后事,当晚年仅54岁的他就病逝了。
诸葛亮用七星灯续命的故事后来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但诸葛亮施法求寿,魏延踢灭主灯,间接害死诸葛亮疑问多多,显然是被“神化”了。现代专家给出的答案是4个字:荒诞不稽。
第三种说法:病死的。
其实,陈寿的《三国志》中,有详细的记录诸葛亮的死因,诸葛亮在渭南前线,和司马懿相持一百多天,期间,诸葛亮屡次向魏军挑战,但是司马懿采取坚守不出的战术。后来,积劳成疾的诸葛亮病倒了,正在这时又传来吴军被魏军打败的消息,诸葛亮感到陆逊所建议的联合攻打魏军的计划落空了,北伐中原统一的大业可能成为泡影,他急怒攻心,病情加重。
临终前,他对安全撤军等后事作了妥帖的安排,之后一命呜呼。
可见诸葛亮的真正死因其实是两个字:忧、累。而诸葛亮虽然死了,但他却是死在沙场上,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奉行了他对刘备的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农村老人为什么把农历七月十五称作鬼节?
明天就是七月十五,也是人们常说的中元节,中元节和清明节一样,也是祭奠先人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水果,酒菜来祭拜,还会给已故的亲人烧纸钱,来祭奠他们。
农村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有所不同,大部分地方是十五,但我们这里过七月半都是七月十四,也就是今天,在今天晚上,人们都会给先人供饭烧纸钱来寄托哀思。七月半是历来的传统节日,在农村老人却称之为“鬼节”,它有什么来历吗?
七月十五为什么称作“鬼节”,它有什么来历?每年的七月十五都是祭奠先祖的节日,据说在这一天,地府的大门会打开,地下的先人就会仙游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亲人会在这一天准备好酒菜和水果在堂屋里拜祭,让回到家的先人享用,也会给他们烧很多纸钱,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有用不尽的钱财。
这只是一种迷.信思想,是人们对已故亲人的一种深深思念之情,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失去亲人,在她们离开人世去到那遥不可及的地方,除了深深的思念却没有别的办法。所以每年七月十五这天,人们借助这个美好的节日来祭奠去世的亲人,寄托自己的哀思,也希望他们能在那边过的好。当然,世上本没有鬼,人们口中的鬼无非是自己对已故亲人的一种思念,所以农村老人也把这一天称之为“鬼节”。
七月十五,在农村都有哪些祭祀活动?全族人的祭祀:在小唐娘家,到七月十四这一天,全族人都会聚在一起在公堂吃饭,这一天,如若家中有去世的老人满了三年,牌位就可以往家里挪到公堂的香火上了,这也算是进了宗祠了,可以接受全族人的祭拜了。
这一天除了对先人的祭拜,也有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村子里在每年七月半之前有娶媳妇的,添孩子的在这一天都要买糕和糖果回来祭拜,等到吃完饭后就会把糖果和糕分给每个人,让全村人分享他家添人添丁的喜悦之情。
放河灯:在桂林的资源县每年七月十四晚上,人们都会在县城的风雨桥下放河灯祈福,小唐的舅妈就是资源的,小唐有幸也去过一次,场面非常壮观,各式各样的河灯映亮了整条江,非常漂亮。
烧纸包:七月半不同于清明节是直接去坟上烧纸,七月半是在自家院子外给先人烧纸钱。这次烧纸钱可得有一定要求,不能随便一烧就完事。还得月纸皮把纸钱包好,纸皮外要写清楚这纸钱是给谁的,是谁送的,名字和关系都要写清楚,要不然先人是领不到的,就像是寄信一样,一定要写清楚收件人的名字。
现在也不是单一的烧纸钱,还会买一些亡者用的衣服,装饰品,冥币,生活用品等东西一起烧给他,用这些东西来表达自己对已故亲人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过得好。
在这一天有什么禁忌?忌晚回家:每到七月半,家里的老人都会叮嘱你晚上要早点回来,因为这一天是鬼节,太阳落山他们就会出来了,阴气会很重,老话说:“七月半,鬼找伴”若是你挠乱了先人们回家的路,那就……
忌不撒石灰:月半节晚上就会给先人烧纸钱,烧纸钱时要先用石灰撒一个圈,在把东西放进去,烧给不同的人都要区分开来,不能都弄一起。烧纸钱时若不撒石灰,按老人的说法是先人们就领不到,会被野鬼给抢了去,所以一定得撒石灰。
总结:中元节是祭奠先人的节日,在你们那里过都有什么样的祭奠习惯和风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你认为的乡愁是什么样的呢?
乡愁是雨后天晴时空气中甘甜的泥土清香,无处可寻,却如影随形。父亲说,乡愁是一份沉重的爱。故土的游子,默默将爱收藏在心底。
我站在远方向可爱的家乡陂角村遥望,眼中噙满了苦涩的泪,思乡的情还是那么浓,意还是那么长,我曾有的岁月,曾有的时光,曾经的故事,让我怎能不想念和向往?
童年的回忆:昔日在春沐源旁的埔前河滩捞鱼戏水…今日成为热门的周末亲子游打卡项目(来源:陂角村)
乡愁是故乡的人,依然纯洁、美丽,依然那么朴实!
那豪情的白米酒啊,醉梦的黄米啊,一杯又一杯,渲染着淳朴的热情,那倒进杯子里的乡愁啊,被我一饮而尽,以为从此后乡愁就碎了,谁知?想到它却顺着血液游走,深入到我的血管,我的骨髓,躲进我的心房…
乡愁是故乡的一星一月、一山一石,一土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乡愁是一种习惯!每到端午节到来之时会想起外婆裹的粽子。
乡愁是“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此刻,音响里反复播放着罗大佑根据余光中的诗句谱写成的苍凉曲子,依稀识别着好象是E小调,和声一直是在Em、G、Am、D、Em这样的循环中回旋着……
原文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那血一样的海棠红/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那信一样的雪花白/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乡愁四韵艺术特点1、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
2、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乡愁四韵》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精选意象,传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
↑乡愁四韵的美丽梦乡
3、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4、无理而妙,富于别趣。
《乡愁四韵》中,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但是,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红海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意象:海棠,富贵满堂,腊梅,家乡的象征)
参考资料:《乡愁四韵》.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