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王国弹珠,茶杯头里藏着多少怀旧游戏的彩蛋?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今年E3展上大放异彩的游戏《茶杯头》吗?这个借鉴了上世纪游戏终于在开售了(小趴已经玩上了)!今天学术趴将为你解读带来《茶杯头》背后的动画灵感来源(看到最后有福利哟!~)
自从三年前《茶杯头》(Cuphead)首度公开画面以来,这款充满复古动画风格的横版动作游戏就牵动了千万人的心。
游戏中所有动画,每一张都是在纸上纯手绘完成!这在游戏史上,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茶杯头》已经于今天开始发售,并将同步登陆XBOX ONE和PC上的Steam平台。如果你还没听说过这款游戏,那赶紧看看下面这个预告吧:
《茶杯头》充满了让人怀念的旧时光气息:一方面,是游戏风格很像80、90年代的横版过关游戏,例如大家都熟悉的《魂斗罗》;而另一方面,视觉上则主要来自于30年代的美国动画风格。
不过,有很多人会因此产生误解,觉得《茶杯头》的风格是对大名鼎鼎的迪士尼的致敬。然而,《茶杯头》的风格更接近的其实是美国另一家动画公司,即制作了《贝蒂小姐》、《大力水手》的弗莱舍(Fleischer)公司。
弗莱舍公司30年代的几大明星:贝蒂小姐、大力水手、小丑KoKo
或者我们换成更确切的说法,在美国动画业界东西海岸两大阵营对立的30年代,迪士尼代表的是西海岸(即好莱坞)风格,而弗莱舍代表的则是东海岸(即纽约)风格——而《茶杯头》的风格,实际上更接近东海岸而非西海岸。
大多数观众会因为茶杯头的造型而联想起迪士尼的《米老鼠》是可以理解的:圆脑袋,大眼睛,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脸颊加上白手套,大众已经被训练成看到这样的形象第一时间就会联想起米老鼠。然而,这样的形象在30年代初其实是业界通用的「模板」,无数的动画角色都长着类似的脸。
30年代初美国动画涌现了一大批类似的造型
只不过由于美国动画黄金时期过去后其他公司纷纷关闭,唯有迪士尼屹立不倒,加上迪士尼不遗余地的满世界宣传自己,已经很少有人了解30年代的其他公司。
但是制作《茶杯头》的MDHR工作室创始人之一和艺术总监Chad Moldenhauer却很了解。他们的同龄人都是看着80年代电视上的动画长大,他与哥哥Jared从小看的却是父母淘回来的30年代老动画影带,对那个时期的动画风格非常痴迷。Chad在采访里明确表示,相比迪士尼,弗莱舍才是他们最大的灵感来源。
你可以看下面这张对比,茶杯头的形象比起米老鼠,明显更接近弗莱舍的小狗宾宝(Bimbo)。推特上,MDHR工作室也对此作出了肯定答复。
推特上官方表示茶杯头形象是来源弗莱舍而非米老鼠
在MDHR工作室的官网Q&A页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官方表示除了弗莱舍之外,他们参考的30年代动画还有来自埃沃克斯(Iwerks)、凡·伯伦(Van Beuren)、明茨(Mintz)、苏利文(Sullivan)等众多工作室——当然,也确实少不了迪士尼。
那么这些工作室都有过哪些作品,《茶杯头》又是如何去借鉴这些老动画的?笔者精心挑选出了十部代表性的动画短片,让你能够尽快了解《茶杯头》背后动画风格的来源。
一、Bimbo's Initiation(1931,弗莱舍工作室)
在游戏界,动画师将玩家不操作情况下的角色空闲状态动画叫作Idle动画。常玩横版格斗游戏的都知道,大多数横版格斗角色在无操作的空闲状态下都会进行上下摇摆的Idle动画,有些横版过关游戏也会采取这种动作的Idle动画。
《茶杯头》采取上下摇摆的Idle动画,咋一看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你可否想过,这种动作是如何诞生的?我不是单指游戏动画,而是说所有动画媒体——游戏界这么用,最早应该在80年代;但这种的上下摆动作,早在30年代的动画片中就已经出现。
上下摆动作,其实在跳舞时是很常见的(例如《蒸汽船威利》里米奇吹着口哨摇摆),但是在非舞蹈的空闲状态下莫名开始摇摆,这是弗莱舍的专利。老板戴夫·弗莱舍当时给动画师下要求,他们的动画中不能有角色处于静止状态,必须每时每刻动起来。
《Bimbo's Initiation》中如果没有其他动作时,角色就会开始上下摆动
于是从1931年年中开始,弗莱舍作品的动画镜头里如果没有动作发生,动画师就只好让角色随着音乐摇摆,从此成为30年代弗莱舍动画的一个标志性动作,也给他们的动画平添几分诡异色彩。
《Bimbo's Initiation》就诞生于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弗莱舍最知名、也是最诡异的一部短片,本片中小狗宾宝误入一群蒙面怪人的领地,而怪人们伴随着音乐摇摆身体并反复询问同样的问题,带给观众一种宗教式的神秘仪式感。最后,本片在充满性隐喻意味的结局中结束,宾宝和贝蒂小姐互相扇着对方的屁股,让人莫名其妙却又记忆深刻。
在《茶杯头》预告中有一个镜头中,恶魔只是比划出砍头的手势,而墙上茶杯头和马克杯两人的影子却真的被砍掉了头,这其实是对《Bimbo's Initiation》中经典镜头的致敬。
预告中的影子砍头明显是对《Bimbo's Initiation》的致敬
茶杯头主角设计风格以及上下摆动作的来源,加上一些镜头中对《Bimbo's Initiation》的明显致敬,可以说本片是对《茶杯头》动画风格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二、玩具箱系列第3话 绘本一九三六年 (1934)
茶杯头主角的画法主要来自弗莱舍的小狗宾宝,但以茶杯作为主角形象来源的点子,却是来自于一部1934年的日本动画片,《玩具箱系列第3话 绘本一九三六年》(オモチャ箱シリーズ第3話 絵本一九三六年)。
虽然标题写着1936年,但其实上映于1934年,本片是日本创作者对未来的畅想——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就会到期,一些日本人相信届时美国将会对日本展开侵略。于是影片中,酷似米老鼠的邪恶反派率领动物大军侵略海上小岛,而桃太郎则作为英雄与邪恶米老鼠进行英勇作战。
桃太郎大战邪恶米老鼠
很明显,本片是当时美日之间的紧张情绪持续升温、右翼思想抬头的产物,日本民间反美呼声高涨,于是日本动画人制作了这样一部战争宣传片来对抗美国的文化:看,你们美国虽然有米老鼠,但我们也有自己的英雄桃太郎。
美术总监Chad在看过本片后,对其中一个长着茶杯头的角色留下了印象。于是,茶杯头就此诞生——不是游戏,仅仅是茶杯头这一角色。
该日本战争宣传片里茶杯头角色
当然了,本片中的茶杯头形象和游戏中的茶杯头形象相差还是比较大,这仅仅是形象设定的灵感来源,在实际设计中,Chad更多还是参照了弗莱舍工作室的风格。
三、Swing You Sinners!(1930,弗莱舍工作室)
美术总监Chad在采访中提到,定义了《茶杯头》古怪氛围的两部关键动画短片,一部是最开始提到的《Bimbo's Initiation》,另一部,则是《Swing You Sinners!》,同样来自弗莱舍工作室。
这部《Swing You Sinners!》堪称美国动画黄金年代最黑暗的一作:小狗宾宝因为偷了一只鸡,被警察追赶时误入一片墓地。幽灵纷纷从墓地中游出,指着宾宝的罪行,墓碑和枯树等无生命物体也变身恶鬼,甚至连宾宝的影子也加入其中。恐怖之余,却又带着荒诞古怪的趣味。
本片中的幽灵和《茶杯头》中的幽灵对比
显然,这种古怪的趣味是《茶杯头》在重新30年代风格时最看重的一点。我们可以看到《茶杯头》中不仅有着众多动植物甚至非生命体的妖怪BOSS,他们的面部形变更多采取的是弗莱舍的诡异橡皮管风格。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嘴部经常会忽视结构,变形成一个突出的瓶口。
本片中的嘴部变形和《茶杯头》对比
另外,《茶杯头》中还借鉴了本片妖魔鬼怪们在身体发生变形的过程中,特意强调头部的巨大,利用头身极不协调的比例营造诡异感的思路。片中墓地一场戏中的鬼怪们,以及最后一场戏里鬼屋中冒出的鬼怪头颅,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在《茶杯头》中很多BOSS进行攻击时也能看到类似的处理,火车幽灵BOSS几乎就是本片鬼屋的翻版。
《茶杯头》火车BOSS几乎就是本片的翻版
《茶杯头》中这种巨大化的头部变形也和本片墓地一场戏类似
《茶杯头》充分借鉴了本片的古怪氛围,并且将他们的变形处理思路运用在BOSS身上。美术总监Chad说《Swing You Sinners!》是定义了《茶杯头》氛围的两部关键作品,想要理解《茶杯头》的风格,你就一定要看本片。
四、Hell's Bell(1929,迪士尼)
在2014年《茶杯头》游戏最初宣发的文章中,官方列举了对他们影响最深的三位动画人,分别是厄布·埃沃克斯(Ub Iwerks)、Grim Natwick(格里姆·纳特威克)和威拉德·鲍斯基(Willard Bowsky)。他们的名字你或许你比较陌生,但他们的作品你应该看过。
官方推特表示埃沃克斯对《茶杯头》的风格影响巨大
埃沃克斯是米老鼠真正的设计者:老鼠的点子是迪士尼本人出的,但设计是埃沃克斯画出来的。我这里要推荐的并非埃沃克斯参与的《米老鼠》系列,而是由他创造的迪士尼另一大系列——《糊涂交响曲》(Silly Symphonies)。
将动作和音乐每一拍都完美结合,充分利用动画的视觉惊奇,弱化叙事,是《糊涂交响曲》的最大特点。而迪士尼本人则更热衷于写实的表演和强叙事的观众共鸣,所以在早期时,迪士尼更关注的是《米老鼠》系列,埃沃克斯则负责《糊涂交响曲》系列。
1929年的《Hell's Bell》是《糊涂交响曲》中埃沃克斯的代表作之一,而且我们能够清晰看到,《茶杯头》预告以及海报中的恶魔BOSS借鉴了埃沃克斯在《Hell's Bell》中地狱撒旦的人设,尤其是面部的设计几乎一模一样。
本片和《茶杯头》中的恶魔形象对比
埃沃克斯在1930年退出了迪士尼,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随后创作了新的《ComiColor》系列。《ComiColor》系列中不少作品都延续了《糊涂交响曲》的思路,去创造一个完全由物体拟人生命体所构建的世界,其中1935年的《Balloonland》和《Humpty Dumpty》也为本片提供了不少灵感。
《茶杯头》雪茄BOSS看起来就仿佛从《ComiColor》中走出了的一样
所以在描述1929-1930年的早期《糊涂交响曲》对《茶杯头》风格影响时,更确切的说法是指向埃沃克斯这位创作者本人,而不应该模糊的描述为迪士尼公司这一标签。埃沃克斯作品对《茶杯头》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迪士尼时期,也体现在他单飞后的职业生涯里。
五、Dizzy Dishes(1930,弗莱舍工作室)
对《茶杯头》影响深刻的另一位动画人是格里姆·纳特威克。他也为迪士尼工作过,但更为响亮的名头是他在弗莱舍工作室的时期,成为了贝蒂小姐的创造者。
《Dizzy Dishes》中,贝蒂小姐的雏形第一次登场,却是一名有着狗耳朵的舞女。整段贝蒂的舞台表演作画,包括贝蒂的人设,都是由纳特威克完成的。可以看到《茶杯头》中美人鱼BOSS和飞艇BOSS两位女性角色的造型设计都参考了贝蒂小姐的设计,尤其是发型的装饰性画法。
贝蒂小姐和《茶杯头》中女性BOSS的对比
纳特威克并不是只创造了贝蒂小姐这样一位女性角色,他离开弗莱舍后也为埃沃克斯和迪士尼工作过,留下了众多的经典人类女性形象。甚至可以说,在以拟人动画女性形象为主的30年代,大部分造型可爱的人类女性形象都是他创造的。
《Sinbad the Sailor》中的纳特威克设计的美人鱼
如果这样还不够,我之前介绍的《Swing You Sinners!》实际上全部有一半是由他负责作画。对《茶杯头》风格影响最深的动画人,自然应该有他的一个席位。
六、当大力水手遇到水手辛巴达(1936,弗莱舍工作室)
威拉德·鲍斯基是动画史上很少被提及的名字了,作为一名动画史研究者,我很高兴现在《茶杯头》制作组还记得他。
在前面提到的宾宝大活跃(1930-1931)的时代,纳特威克是弗莱舍风格的主要影响者,而纳特威克离开弗莱舍前往埃沃克斯工作室之后,鲍斯基与其他几位动画师于1932-1936年阶段共同创造了新的弗莱舍风格:硬钢笔线条,富有平面感的装饰设计,肢体中各体块结构较硬,于是大力水手诞生了——这种画法实际更接近漫画,以西海岸的观点来看作为动画人设是非常不合适的。
典型的30年代中期时的弗莱舍风格,这个镜头作画就是鲍斯基
鲍斯基的代表作,就是1936年他导演的《当大力水手遇到水手辛巴达》,他是《大力水手》两位主要导演之一。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茶杯头》有大量造型设计吸取了这一阶段的弗莱舍风格,同时,也有一些BOSS几乎是直接从片中搬过来一样!
海盗船长BOSS明显借用的是布鲁托在片中的打扮。
怪鸟BOSS更是和片中出场的大鸟如出一辙。
鲍斯基是弗莱舍30年代中期时的代表人物,《当大力水手遇到水手辛巴达》也是弗莱舍代表作之一。此时《大力水手》系列的人气已经超过了《米老鼠》,成为美国的头号卡通明星。热衷于弗莱舍作品的茶杯头制作组,自然不可能放过鲍斯基与他的《当大力水手遇到水手辛巴达》。
七、Lullaby Land(1933,迪士尼)
介绍了那么多弗莱舍的作品,终于到了迪士尼。《茶杯头》制作组曾表示,迪士尼的《糊涂交响曲》系列对《茶杯头》有着深刻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具体是怎么表现的呢?
我们前面提到,迪士尼更关心的是《米老鼠》系列,而且自从30年代中期《白雪公主》开始筹备后,迪士尼对于短片的关注度自然也越来越低。而此时,《糊涂交响曲》系列在一个人的影响下,开始大量出现光怪陆离、如梦境一般的世界,这个人是迪克·休默(Dick Huemer)。
休默早在动画业刚出生的1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入业界,是不折不扣的第一代动画人。同时,他也是20年代时弗莱舍风格的创造者,是东海岸动画风格的典型代表人物。在他于1933年加入迪士尼后,也将这种东海岸风格混进了《糊涂交响曲》。
《Lullaby Land》就是开启了《糊涂交响曲》这一倾向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小孩睡梦中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各种小物件、花、树也活了过来,却全部都摆弄着扭曲变形的肢体在摇摆着,更是出现了幽灵鬼怪追逐着小孩。这种风格,实际上更接近弗莱舍。
《Lullaby Land》中休默设计的鬼怪形象
在《茶杯头》的各个BOSS中,我们也能看到来自其他《糊涂交响曲》系列的设计灵感,而且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来自1933年至1937年间休默设计并作画的角色。
海盗船长BOSS召唤出的鲨鱼形象,借鉴了1934年《Peculiar Penguins》中休默负责作画的鲨鱼。
官方最近公布一个以乐器小号为形象的小BOSS,几乎就是1935年《Music Land》中休默负责作画的萨克斯角色的翻版。
实际上,我觉得《茶杯头》中BOSS造型风格接近休默的是最多的,影响还要大于官方制作组提到的三人。
八、Woos Whoopee(1930,苏利文工作室)
我们说过,30年代美国的卡通主角造型都存在极大的相似点,无论是迪士尼的米老鼠,还是弗莱舍的小狗宾宝,都不是第一个。卡通动物明星的老祖宗,是菲力猫(也译为菲利克斯猫),后来的卡通动物们,几乎都是以他为模板创造出来的。
菲力猫诞生于1919年,是一只好奇心非常旺盛的拟人小猫。早期动画往往会让角色误入某种古怪离奇的超现实境况,这其实就是菲力猫所开创的一种故事模式。
《Woos Whoopee》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菲力猫在酒后回家的路上,整个城市都发生了变形,街上的路灯、理发店门口的条纹柱都变成了妖怪,路灯甚至变形成一条恶龙追赶菲力猫。
路灯变成龙和理发店条纹柱变妖怪
可以看到,无论是弗莱舍《Swing You Sinners!》中宾宝误入墓地也好,还是迪士尼《Lullaby Land》中小孩梦中进入摇篮岛也好,其故事源头都来自于菲力猫。
《Woos Whoopee》是菲力猫进入30年代后为数不多的最后几部作品之一了。作为一个时代的创造者和所有卡通动物的鼻祖,这份片单必须有菲力猫一份。
九、Swing Wedding(1937,哈曼-艾辛工作室)
《糊涂交响曲》的风靡在美国引发了一股潮流,每家工作室都在做类似的音乐与动画交融的系列。同属于西海岸的哈曼-艾辛(Harman-Ising)工作室自然也不例外。
《Swing Wedding》就出自哈曼-艾辛工作室的《欢乐和声》(H好玩吗y Harmonnies)系列,单看名字就是典型的《糊涂交响曲》模仿者。本片讲诉了一群青蛙随着摇摆乐举行婚礼的故事,《茶杯头》中的青蛙兄弟BOSS几乎是本片青蛙形象的翻版。
十、门德尔松的春之歌(1931,杨左匋)
你一定想不到,对《茶杯头》风格产生影响的作品中,也有一部出自中国人之手。美术总监Chad在采访里提到:「如有要让我们选一部大多数不知道、但又很cool的动画片,那就是杨左匋在去迪士尼之前创作的《门德尔松的春之歌》(Mendelssohn's Spring Song)」。
杨左匋是谁?他早就1923年就开始创作动画,是中国最早的动画创作者之一,第一部动画片《暂停》的上映时间甚至早于万氏兄弟的作品,目前可考的资料中当属中国动画第一人。
1924年他去了美国,之后分别为弗莱舍和特里通工作过,早期具有典型的东海岸特征。1933年加入迪士尼,随后成为迪士尼特效部门的第一任主管。
《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是杨左匋在纽约时独立执导的作品。影片在借鉴《糊涂交响曲》进行音画同步的同时,对于自然现象的拟人描写则更接近弗莱舍风范。但杨左匋并非简单的东西海岸风格融合,他大胆采用了大量抽象动画,笔下的蝴蝶更是栩栩如生,具备着他对于美丽而纤细的生命的独特理解。
本片虽然在国内知道的人少之又少,但在当时的美国却是极具开创性的。迪士尼就因为看过本片后非常欣赏,特意邀请杨左匋加入。
这十部动画,如果你能在玩《茶杯头》之前看看的话,会让你能够更好欣赏《茶杯头》的动画风格,在游戏的过程中发掘更多的乐趣。
《茶杯头》确实是在向30年代致敬上做了充足的功夫,在目前的作品中,不光是试图还原30年代风格的游戏作品,甚至包括那些复古动画,如迪士尼前几年做的《Get a Horse!》,在理解30年代独特风格和氛围上,还原度都远不如《茶杯头》。可以说,《茶杯头》才是真正理解了30年代美国动画的精髓。
如果你想更加深入了解《茶杯头》的动画风格,美国30年代动画延续至今的阵营划分、体系脉络,以及那些动画公司之间的爱恨情仇,不妨来听听我的知乎Live,带你走进那个最风云激荡的年代。
我们在理解30年代动画时,不应该仅仅只想到迪士尼,那是一个群雄并起的年代,除了迪士尼公司,还有弗莱舍,还有埃沃克斯,还有那些定义了30年代风格的伟大动画师们,甚至,还有一位独自闯荡美国动画业界的中国人杨左匋。
这些名字,不应当被动画史所遗忘。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动画学术趴」,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获取更多新鲜资讯和深度动画解析,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动画学术趴』,不定期还有福利送噢~
适合儿童看的动画片?
虹猫蓝兔奇侠传,蓝猫淘气三千问,樱桃小丸子,弹珠传说,花园宝宝,巴布工程师,喜羊羊与灰太狼,开心宝贝,快乐东西,哈皮父子,熊出没,神魄,幸福小镇,洛宝贝,嘀嗒传奇,雷速登闪电冲线,四驱兄弟,哆啦A梦,洛克王国历险记,葫芦兄弟,黑猫警长,大侠山猫和吉咪,神探威威猫,快乐星猫,大耳朵图图,蜡笔小新,大嘴巴嘟嘟,老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少儿频道播出的所有动画片?
邋遢大王奇遇记 ,大闹天宫 ,哪吒闹海 ,阿凡提 ,三毛流浪记 ,天书奇谭 ,葫芦娃 ,黑猫警长 ,舒克和贝塔 ,鹬蚌相争 ,神笔马良 ,高米迪 ,成龙历险记 ,快乐的小马 ,
米奇妙妙屋,米老鼠与唐老鸭 ,猫和老鼠 ,海绵宝宝 ,中华小当家 ,数码宝贝,辛普森一家 ,哆啦A梦 ,樱桃小丸子 ,蜡笔小新 ,忍者神龟 ,加菲猫 ,马丁的早晨 ,龙刀传奇 ,围棋少年 ,
神探威威猫 ,宇航鼠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哪吒传奇 ,虹猫蓝兔七侠传 ,大英雄狄青 ,小鲤鱼历险记 ,小宋当家 ,饼干警长 ,侠岚 ,超兽武装 ,莫麟传奇 ,风云决 ,魁拔 ,洛洛历险记 ,秦时明月 ,乒乓旋风 ,福娃 ,中华勤学故事,
中华五千年 ,战龙四驱 ,恐龙宝贝 ,小虎还乡 ,贝贝流浪记 ,瑶铃啊瑶铃 ,豆丁日记 ,魔豆传奇 ,神兵小将 ,神厨小富贵 ,美猴王 ,火力少年王 ,电击小子 ,精灵世纪 ,赛尔号 ,洛克王国,摩尔庄园 ,中华小子 ,宋代足球小将 ,
魔角侦探 ,弹珠传说 ,东方少年之击斗士 ,龙斗台球 ,星星狐 ,天上掉下个猪八戒 ,天眼星球 ,老夫子 ,孔子 ,水漫金山 ,山猫与吉米 ,秦汉英雄传 ,磁星骑士 ,奇幻龙宝 ,海尔兄弟 ,十二生肖 ,奇趣宝典俱乐部 ,开心果 ,开心宝贝,
甜心格格 ,果宝特工队 ,三国演义 ,水浒传 ,星海奇航 ,左左和右右,猪猪侠,藏羚羊 ,小卓玛 ,少年狄仁杰,喜羊羊与灰太狼 ,熊出没 ,云朵宝贝 ,蓝猫龙骑团 ,蓝皮鼠与大脸猫 ,劲爆战士,滴水精灵,海宝来了,小樱桃,毛毛王历险记,
三毛奇遇记,金币国历险记,天元斗士,巨虫公园,翼空之颠,魔弹王,星际争霸,月亮街,星系保卫战,御兽王者、钢仔特攻队、公路Q车吧、美食大冒险、小济公
洛克王国喵喵怎么获得?
1、首先选一个等级比较低的宠物,避免不会直接把喵喵打死。
2、准备好捕捉宠物的“咕噜球”道具。
3、然后来到“宠物园”地区界面,准备与图中标记宠物战斗。
4、通过与其他战斗的方式,会有一定几率出现喵喵。
5、战斗后喵喵出现时就会在图中的位置出现。
6、切换等级低的宠物与喵喵战斗,将它血条打到尽可能的低。
7、然后选择咕噜球,接下来就会开始捕捉。
8、如果捕捉之后,出现图中的界面就证明捕捉成功了。
哪部动画片陪伴了你的童年?
出生在80年代初期的我,看动画片算是我那时候非常奢侈的事情了。家里能有一个黑白电视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而且电视台还不是24小时播放节目,每天的6点-7点这个时间段就是动画片的时间,电视机必须被小朋友统治。
我记得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唐老鸭和米老鼠》是我必看的动画片而当时的供电系统还没有现在这么成熟,时常会停电,每每遇到停电而看不了动画片,我就会各种的哭闹撒泼。时过境迁,我现在已经不太记得动画里的具体故事了,但是这部动画确实让我的童年有了更多的色彩。
手冢治虫的动画,也是不可缺少的回忆,《铁臂阿童木》可能大家都不陌生,也是我小时候很受欢迎的动画,而这部《小飞龙》也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浓厚的色彩大概内容就是一个小孩子,骑着一个海豚,遨游大海寻找爸爸,他的腰上别着一把力量非凡的匕首。至于结局是什么,我已经忘了,我甚至忘了我看没看到过结局,但是《小飞龙》的这个名字,确实让我印象深刻。
《花仙子》虽然是一部少女动画,不过对于小孩子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也是每天必追的动画这部动画大致的内容就是,一个小女孩,他的领结上有一颗“花钥匙”,有神奇的魔力,还可以变身。这位小女孩接到了国王的一个任务,就是去寻找“七色花”。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很多的故事。
《花仙子》的主题歌也是当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每次听到“露露、露露……”,就会跟着一起唱了。
《哆啦A梦》我想大家都应该不陌生,我小的时候,这部动画的名字可以说是换了又换《小叮当》、《机器猫》各种名字都有。而野比大雄的名字也是多变,有什么“野比伸太”、“康夫”,“大雄”。我想,不管是什么名字,都不会影响我们对于这部动画的喜爱。抽屉里的时光机器,四维空间袋中的任意门、假如电话亭,任何一个道具都让我们能够谈论很久很久。
后来,网上也流传了各种所谓的哆啦A梦大结局,但是谁有真的愿意哆啦A梦结束呢?
《聪明的一休》算是我们小时候经常模仿的一个动画人物了每每遇到难题,我们也会学这位小一休,用手指在舌头上舔一舔,然后围着脑袋划出几个圆,看看自己能不能想出解决的办法。而那句“休息,休息一会儿”也成为了很多小伙伴的口头禅。
《三眼神童》也算是手冢治虫的一部大作,也吸引了很多小伙伴们的目光一个小个子光头男生,脑门上贴着一个X型的胶布。平时柔柔弱弱的,非常呆萌,但是撕掉胶布之后,脑门上的第三只眼就觉醒了。也就成为了想要征服世界的恶魔,有着不凡的神力。
《圣斗士星矢》绝对是一部在我那个年代无人不知的动画你要不会点“天马流星拳”,“庐山升龙霸”,你都不好意思去学校。黄金圣衣也成为了当时众人心目中神器一样的存在,特别是射手座的圣衣。
而圣斗士星矢的动画,也算是动画片中少有的在电视台中一直播放到最后结束的长篇动画。大部分当时的动画片,播着播着就没下文了。我还记得,小学时候考试,用失败的“失”组词,结果我写成了“矢”,结果挨了一顿胖揍。
《足球小将》也算是我接触足球的一个契机吧而当时的我,还记不住那么奇怪的日本名字,唯一可能记得的就是大空翼和日向小次郎了。每当有足球的时候,总是想使用出各种厉害的射门技巧。
我非常有印象的就是,我在教室里大吼一声“剃刀射门”。本来是瞄准的教室后门,结果由于脚法确实不怎么样,命中了门旁边的窗户,玻璃的结果可想而知了,从而又是一顿胖揍。
《神龙斗士》也是小时候非常火的一部动画,我也是大出血的买了很多神龙斗士的手办(如无意外,应该是盗版的)一位叫瓦塔诺的少年,由一条神龙带到了天界山,获得了召唤神龙斗士的能力,从而开始了神奇的冒险之路。而这期间,遇到了斯巴拉古大师和小姑娘西米格,成为了伙伴。
当然,神龙斗士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状态,什么“龙神丸”、“龙皇丸”、“龙星丸”等等等等。而学校门口,也就有了各种劣质的盗版手办,价格在当时还是挺贵的,15元到45元不等,单依旧让学生们趋之若鹜。
《棒球英豪》算是我当时不太看得懂的一部动画,当时还能够看到香港卫视中文台,而卫视中文台就在晚上9点左右会播放这部动画虽然我当时的年龄确实不大看得懂里面的很多内容,但是那种对于棒球的热血,还是让我喜欢上了这部动画。
《天空战记》也算是追了很长时间的动画,那句“依母拉萨”也算是成为了变得厉害的口诀修罗王一平,也算是当时很多小伙伴们的偶像了。也算是继圣斗士之后,有一部穿盔甲的热血动画。而小时候,这部动画只播放了一次,我也非常幸运的错过了最后一集。在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一直不知道最后的结局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学以后,也算是重温了一下这部动画。
当然,陪伴我们长大的动画还有很多很多,虽然当时的我们没有网络,但是电视台是允许引进国外的动画的,所以我们看过的优质动画确实不少。例如:《魔神坛斗士》、《宠物小精灵》、《超时空要塞》(当时叫《太空堡垒》)、《变形金刚》、《北斗神拳》,到后来初中时候的《灌篮高手》、《蜡笔小新》等等,每一部都是回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