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者任务,谈业务的技巧?
1、热情 性格的情绪特征之一,业务人员要富有热情,在业务活动中待人接物更要始终保持热烈的感情。热情会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从而缩短对方的感情距离,同你一起创造出良好的交流思想、情感的环境。但也不能过分热情,过分会使人觉得虚情假意,而有所戒备,无形中就筑起了一道心理上的防线。
2、开朗 外向型性格的特征之一,表现为坦率、爽直。具有这种性格的人,能主动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并能在交往中吸取营养,增长见识,培养友谊。
3、温和 性格特征之一,表现为不严厉、不粗暴。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愿意与别人商量,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使别人感到亲切,容易和别人建立亲近的关系,业务员需要这种性格。但是,温和不能过分,过分则令人乏味,不利于交际。
4、坚毅 性格的意志特征之一。业务活动的任务是复杂的,实现业务活动目标总是与克服困难相伴随,所以,业务人员必须具备坚毅的性格。只有意志坚定,有毅力,才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实现业务活动的预期目标。
5、耐性 能忍耐、不急躁的性格。业务人员作为自己组织或客户、雇主与公众的“中介人”,不免会遇到公众的投诉,被投诉者当做“出气筒”。因此,没有耐性,就会使自己的组织或客户、雇主与投诉的公众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本身的工作也就无法开展。在被投诉的公众当做“出气筒”的时候,最好是迫使自己立即站到投诉者的立场上去。只有这样,才能忍受“逼迫心头的挑战”,然后客观地评价事态,顺利解决矛盾。业务员在日常工作中,也要有耐性。既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对别人的讲话表示兴趣和关切;又做一个耐心的说服者,使别人愉快地接受你的想法而没有丝毫被强迫的感觉。
6、宽容 宽大有气量,业务人员应当具备的品格之一。在社交中,业务人员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如果别人无意间侵害了你的利益,也要原谅他。你谅解了别人的过失,允许别人在各个方面与你不同,别人就会感到你是个有气度的人,从而愿意与你交往。
7、大方举止自然,不拘束。业务人员需要代表组织与社会各界联络沟通,参加各类社交活动,所以一定要讲究姿态和风度,做到举止大方,稳重而端庄。不要缩手缩脚,扭扭捏捏;不要毛手毛脚,慌里慌张;也不要漫不经心或咄咄逼人。坐立姿势要端正;行走步伐要稳健;谈话语气要平和,声调和手势要适度。只有如此,才能让人感到你所代表的企业可靠和成熟。
8、幽默感 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素养。业务人员应当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言谈,风趣、幽默。能够让人们觉得因为有了你而兴奋、活泼,并能让人们从你身上得到启发和鼓励
为什么人很难被说服?
谢谢邀请,新年吉祥!
不食人间烟火者少数,不能被说服者也不多,只是其接受你说服的程度各异。简单言之,可否考虑三条?
——查实情。说服一个人你先得了解这个人。要了解被说服者内心真实想法及其大致情况,包括经历、处境、性格脾气、理想信念等。
——动真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说服一个人最好以情动人,用你的真心真意感动他。你设身处地为他着想,站在他的角度为位考虑,让他觉得你是在为着他。讲一些事实、故事感动他。对比、类比都行。
——讲道理。一个有理智的人总能明白事理的,以理服人是说服的办法之一。从现在与未来、自己与他人、小局与大局、利与弊等等方面分析,让他懂得如何做才有利于他。
说服一个人不容易,难在一根筋不开窍,难在老子天下第一我为大,难在烂泥扶不上墙不争气,难在口是心非不作为,……
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取决于?
1.行为成就:效能期望主要取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前的成功导致高的效能期望,而以前的失败导致低的效能期望。
2.替代经验:观察他人的成败,可以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与自己的成败相似的影响,但作用小一些。
3.言语劝说:当你尊敬的人强烈认为你有能力成功的应付某一情境时,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
4.情感唤起:高水平的唤起可导致人们经历焦虑与紧张,并降低自我效能感。
自信,是个人对自己所作各种准备的感性评估。
自信能促进成功。
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
人与人之间是怎么相互影响的呢?
大家好,我是渡仁心理的小渡君,很高兴能用这样的方式和大家交流。
关于人与人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这个问题,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首先,我将社会影响分为四大类来进行一一阐述,分别为从众、说服、服从、群体影响。
一、从众一个人在大街上跑,有无聊的人看到觉得有趣,便跟着跑;然后有好奇的人想知道出了什么事,也跑了起来。如此不断有人加入,不一会儿,整条街上的人都跑起来了,这种行为叫从众。
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团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从众大抵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顺从,一种为接纳。
关于从众,心理学家阿希(S.Asch,1951)关于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最为著名。
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第7人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面对这一实验情境,真被试在做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
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
1.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
2.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
3.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
一般认为,发生从众行为是因为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信息上和规范上的压力。
(1)信息压力:经验使人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几率比较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 由于缺少参照构架,就越发相信多数人,越从众。
(2)规范压力: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不愿意违背群体标准而被其他成员视为越轨者,害怕与众不同而成为“一匹离群之马”,遭受孤立,因此采取多数人的意见。
总体上说从众是为寻求行为的参照、对偏离的恐惧、以及受群体凝聚力的影响。
二、说服说服是一种改变他人态度的有效办法。在态度改变的过程中,被说服者首先要学习信息的内容,在学习的基础上发生情感转移,把对一个事物的情感转移到该事物有关的其他事物上。
说服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买东西碰到销售员时就是在进行一个被说服的过程;大家在讨论一个问题时,也是一个相互说服的过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通常说服效果受以下几种因素影响:
1.说服者的因素:专家资格、可信度、受欢迎程度等。
2.说服信息的因素:说服信息中所提倡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来持有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说服者信息唤醒的恐惧感、信息的呈现方式等。
3.被说服者的因素:人格特征、心情、卷入程度、自身的免疫情况、个体差异等。
4.说服的情境因素。
三、服从服从是指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
说起服从,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吧!“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这句话的影响程度恐怕早已在大家心中将军人与服从形成联结性的条件反射了吧。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服从也不少哦。例如在学校中有对老师的服从;在工作中有对领导的服从;在家中有对父母的服从。
那么通常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服从行为呢?
1. 命令者的权威性
2. 他人支持与服从
3. 执行者的个人特征
4. 行为后果的反馈
四、群体影响群体影响是指两个或多个人互动并相互影响。
群体影响大致包含2种方向,一种是社会助长,一种为社会干扰。
1.社会助长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可用两种效应解释这一现象:
结伴效应:人们结伴活动时,会感受到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活动效率。
观众效应:他人在场,即使不参加同样的活动,只是作为观众也会促进个体活动的效率。
2.社会干扰指他人在场,反而会使工作效率降低。
(1)社会懈怠
也叫社会惰化,在团体中,由于个人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社会懈怠的现象不仅在社会情境中会出现,也会发生在人们完成认知任务的时候。它还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集体主义中,社会懈怠没有个人主义强。
关于社会懈怠产生的原因:
A:优势反应强化说
B:干扰-冲突模型
该模型认为他人的存在会产生两种相冲突的注意趋向:关注观众和关注任务。这种冲突能增加唤醒水平,而唤醒是增加绩效还是降低绩效取决于该任务所要求的反应是否是优势反应。
(2)去个体化
个体丧失了控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来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去个体会表现为个体责任感的丧失和对团体行为的敏感度增加,通常是由于匿名性和自我意识降低而产生。
(3)群体思维
也叫小集团意识,是指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一致性,而导致的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实际的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常导致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通常这种影响比较容易发生在由强有力的领导带领的团体和凝聚力极高的团体中。
(4)群体极化
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经过团体讨论之后的结果比个人的结果更为冒险,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风险转移”。另一种情况,当个体最初的意见保守时,通过团体讨论的结果将更加保守。
“冒险转移“即群体决策一般比个人单独做出的决定更激进。
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形式和原因其实还有很多。社会影响无处不在,这些影响也都能从心理学方向做出相应的解释。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希望能有更多的小伙伴加入到学习心理学的行列中来,一起探求心理学的奥秘~
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渡仁心理”,来相互交流与沟通,期待和大家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有哪些百读不厌的好书推荐?
人一生中很难有一本书是百读不厌的,但却是有很多书读了受益匪浅的。比如老子的《道德经》,论述“道”与“德”的内涵及真谛,有名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讲出了规律就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直接的因果关系。书中“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法学意义影响深远,全文讲究语法修辞,语言极为精辟,有很多的成语和座右铭现在仍被我们经常引用。再比如《平凡的世界》,书中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遭遇的苦难总会让人联想到自己,面对生活的艰辛,没有意志的人总是会退缩,而他们似乎从没有低过头,依然劳动,依然热爱生活,读完总觉得人世间的事就是那么一点的事,不用太认真,太较真,平凡的世界就是过出平凡的人生。
当然这些都是我觉得能获得些感悟的书。在年少的时候,曾有一段时间特别痴迷武侠,金庸的所有作品、卧龙生的、古龙的,还有黄易的玄幻武侠,像《寻秦记》《覆雨翻云》等都非常喜欢,甚至有些二刷,三刷,有时候父母不让看了,我躲在被窝里偷偷的拿着手电筒再看。那时就想,自己若是能穿着一袭白衣,拿着一把宝剑笑傲江湖多好,更有意思的是,还真的尝试用绣花针去练飞镖 ,现在想想好可笑。不过看了这些书,确实也让我学了不少,像“侠义之士”劫富济贫,救人苦难,像武林精神,若为邪恶,必遭驱逐,所以,看了武侠书的人就会拥有着一丝正义。当然,社会里也不乏有人看后误入歧途的,所以武侠的书没有正确的判断力对青少年来说,确实需要父母的引导。
古今中外,有数不尽的经典之作,有些看后转眼即忘,有些看后获益一生。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年龄段的人,看的书也不尽相同。我觉得不论看什么书还是要看一些催人奋进,给人前进动力,获得知识的为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什么时候不过时,当然,读好书,才能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