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保卫战3起源,中山国是何来历?
中山国非常特殊,是在东亚一片黄种人的海洋中一个白人之国,是白狄在春秋战国时代所建,最早的白狄人是生活在辽阔东欧草原上的雅利安人,由于气候变迁而不断裹挟着古羌族等一些少数民族东迁,他们先是来到陕北绥德,最终来到中国河北省太行山一带,因国中有山而名“中山国”。由于和周围的黄种人文明非常不同,中山国的存在始终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立国仅7年,就于公元前408年被并不接壤的魏国所灭。魏文侯派太子为中山君,三年后又改派少子挚,后来挚被立为魏国国君, 这就是著名的魏武侯。
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深处。
中山国落入魏国手中,赵国在旁边看着极为不爽,认为魏国不应该在赵国境内有中山这么一块飞地。因此赵国暂时抛弃了种族成见,暗中谋助中山复国,他们为中山人提供了中原先进的冶炼和兵器制造技术,中山人也励精图强,于公元前378年或稍前,中山恒公(武公的儿子)带领族人击败了魏军后复国,并把都城迁往灵寿。下为灵寿都城复原图👇
在灵寿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错金铜版“兆域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建筑平面设计图,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比例尺的建筑图,这大大超越了当时中原诸国文明。👇
2中山复国了,曾经的盟友赵国却翻脸了——因为中山国人是白种人,文化又和赵国迥异,且在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赵国自然不能容忍存在这样一个国中之国。
于是赵国联合燕国屡屡攻打中山国。中山国为保卫自己,在公元前369年(赵成侯六年)建了一道长城,它大体上纵贯于保定西部太行山东麓的涞源、唐县、顺平、曲阳四县。《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中山筑长城。”👇
中山国长城高约3米,宽0.5-2.5米,和中原各国用夯土筑城不同,中山国是砌石块做边墙,中间用碎石填充,类似于古罗马为防卫蛮族所建的哈德良长城。有意思的是,中山国这道长城是中国历史最早的长城之一。👇
依靠坚固的石砌长城,中山国勇敢地捍卫自己的国家,与大国对抗。《战国策》记载:中山全民奋起迎战燕、赵,“南战于长子(今河北临城),败赵国;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燕将。”
中山国仅是“千乘”之国,而敌人为两个“万乘”大国,居然能再战再胜,可见复国后的中山士气之盛!中山国此时拥有2250乘马车,2万2千职业军人,22万5千民兵。其实力已经超过宋国,中原的黄种人各国被迫承认中山国———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君主一起称王并互相承认,史称“五国相王”。中山国正式成为战国八雄之一。
3赵国虽然口头上承认了中山国,但仍视中山为心腹之患,必欲除之以后快,赵武灵王图变胡服时就说:纵使世人都嘲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命赵袑为右军将、许均为左军将、公子章为中军将,自己亲率三军突破中山国长城防线,连下鄗邑、石邑、封龙、东垣四城,中山王(妾子次虫)被迫割四邑与赵国求和。
公元前303年,赵国撕毁合约,再次进攻中山国,经过两年激战,公元前301年,赵军攻破中山国都城灵寿,中山王(妾子次虫)被迫流亡齐国,赵人立中山王尚为傀儡。
公元前296年,赵国干脆废黜了中山王尚,将其迁徙到肤施,中山国自桓公后,传5世,享国200余年时间,至此在黄种人的海洋中宣告灭亡。
中山人也溶解在华夏民族之中。
什么地方有战争起源?
战争起源,是战争在人类社会史上的开始产生。战争并不是从人类社会的开始就有的。
如人类从形成原始群这个人类社会的雏形起,到逐步进化为血缘家族这个人类社会最早的组织形式,再过渡到出现母系氏族公社这个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集体居住,共同采集、狩猎食物,平均分配共同获取的有限的食物,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没有发生战争。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开始进入母系氏族(母权制)阶段,由几个氏族或胞族组成部落。
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方言、宗教、习俗和生存活动的地域,并把这种地盘上的天然资源视为自己的东西。各部落继续过着太平的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
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部落的扩大,便需扩大生存、采集、狞猎地域。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河流、森林和扩展生存地域,开始发生了武力冲突,从而演变成原始状态的战争。
部落联盟,是这种战争的产物。这种战争,与阶级社会的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具有政治目的,没有阶级对抗和奴役的性质。战争中的俘虏,不是杀掉,就是吃掉,或是用于祭祀,后来才懂得收养人族作劳动力。战争通常是以一方部落被消灭或被驱走而告终。
据考古资料证明,原始状态的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约在中石器时代的初期,也可能更早一些。
考古学家在西班牙勒文特地区发现了约在中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作战的岩画,画面生动地反映了原始人手持弓矢、相互对射的场面。这证明在这以前就有了战争,战争至今约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
古史记载,上埃及、下埃及两个王国统一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 3500年之前(也有公元前 4000年、5000年诸说):上埃及征服下埃及、将埃及统一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 3200年--公元前2930年。公元前 26世纪----公元前 2371年,苏美尔城邦拉格什与温马国为争夺土地、水源而进行的四次拉格什--温马战争,已有铭文记载。
中国炎帝侵陵诸侯,黄帝与其战于版泉之野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 2530年。公元前3500年在苏美尔出现了铜的冶金术,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已广泛使用青铜器。金属的出现,使生产力大为提高。约在5000年前,父系氏族公社开始取代母系氏族公社。
随着社会分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品的发展,生产物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逐步萌芽了私有制和阶级,从而使原始状态的战争蜕变为抢劫、掠夺财富和奴隶的战争。
战争的发展,防卫的需要,促使城邦(小国)的形成和城市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的有城墙的城市耶利哥城,建于公元前7350年之前,面积约 4万平方米。
到公元前 5400年,已有占地 13万平方米的城市。中国发现,在6000年前,在郑州、赤峰等地区有 44座石城遗址,最大者占地 10万平方米。
原始社会末期的征服、统一战争,加速了原始公社制的解体,促进了奴隶社会和国家的产生,使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望采纳
古代历史上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是什么人?
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并称为“四夷”,是先秦时期处于华夏边缘的各个人群的名字。他们与中原人群合称“五方之民”,成为今天中国人的祖先。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四夷中的多数人渐渐与中原人群融合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华夏族。当然,也有一部分转化成后来的一些少数民族。下面,小牛就分别陈述一下。
一、五方之民的说法来自《礼记》,是先秦中原人视角下的的看法。
《礼记·王制》说天下有五方之民,按照方位划分可分为中原、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是以中原为坐标来看待天下的。在语言上,四夷的话鴃舌难懂,与中原人难以直接沟通;在饮食习惯上,四夷茹毛饮血,尚未能以火蒸煮粮食与肉食;在服饰装束上,四夷往往衣不蔽体,不知衣冠之美。在中原人看来,四夷尚处在不开化阶段或文明的初期。当然,从今天的视角看,这种印象是粗浅的、片面、有偏见的。
二、东夷
东夷人是华夏族的重要来源之一,因其居住区域在中原的东方而得名。狭义的东夷,主要是指今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淮河以北至渤海沿岸的远古居民;广义的东夷还包括远古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在这里,我们只谈狭义的东夷。《说文解字》上说“夷”是一个会意字,表示一个拿着大弓的人。东夷以玄鸟为图腾也说明,他们早期过着渔猎生活的。《礼记》上说他们披发纹身,不吃熟食,尚处于比较原始落后的状态。但实际上东夷人开创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带来中国东部大地的文明曙光。东夷之下有太昊、少昊和蚩尤等大的部落,人文始祖伏羲出自太昊,嬴姓秦人出自少昊,孔子拜师学习的郯子也是少昊之人。以嬴姓徐国为首组成了一个淮夷联盟,汉高祖刘邦的祖先就来自淮夷。东夷是四夷之中文明进程最快的人群,到了秦汉之时,他们已基本融入了华夏民族。
二、南蛮
南蛮是居住在南方的人群,生活在淮河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历史学家林惠祥把它分为荆吴和百越两系,作为Han族四大源头中的两个。其实,百濮、三苗和巴蜀等人都是属于南蛮系列的。《礼记》上的话体现了中原人的印象:南蛮之人额面刺着花纹,两脚拇指相对而行,还处在蒙昧野蛮的状态。起初,就连楚国人都被称为“荆蛮”;吴越两国虽然国君是中原人后裔,但其百姓都是披发纹身呕哑嘲哳之人。然而,在所谓南蛮的生活区域,出现了河姆渡、良渚、屈家岭和涌浪等文化,出现了三星堆文明,丝毫不落后于中原地区。南蛮的后裔多数都成为华夏之人了,也有一些变为少数民族,如苗族、壮族、土家族、布依族和彝族等。
三、西戎
西戎是周时期中原人对西方诸部落的统称。《礼记》上说他们披散头发,穿着兽皮,不吃粮食。由此推断,他们应该是西部的游牧部落。可是,考古发现说明,西戎与北狄一样,都是出自仰韶文化的,只不过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他们告别黄河中游地区,有的西进,有的北上了。周人始祖后稷是农业之神,但是,夏王不重视农业,后稷之子不得已率领族人进入西戎,放弃农耕达八代之久。后来,古公亶父又重操旧业,举族迁居岐山下的周原,改西戎之俗,建设城郭宫室,重现华夏本色。东夷出身的秦人也曾没入西戎数代,以放牧为生。西周王朝也是亡于西戎之下的犬戎。电视剧《芈月传》中的义渠王,就是西戎一个部落的首领。秦汉之际,西戎人群大部分都融入了华夏民族。据说,现代的羌族就是西戎的后裔,部分藏族人也来自西戎。
四、北狄
北狄是中原以北的游牧或渔猎部落,住在山洞里面,穿着羽毛皮毛做的衣服。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天陕西、陕西和河北三省的北部、内蒙和东北地区。有人说,北狄其实就是猃狁,就是匈奴。这种说法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因为北狄还有一些部落,东胡、鲜卑和乌桓等,它们都在史册上留下了印记。《山海经》说,皇帝的孙子始均就出生于北狄;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的母亲狐姬是狄人,重耳逃难时在狄国娶了季隗;战国时的中山国就是白狄人所建。至于匈奴,更应该另起一篇,大书特书——他们从秦汉到两晋,数百年间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北狄人的后代多数都加入了华夏族,一部分成为现代北方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等的成员。
宇宙护卫队的来历?
宇宙护卫队(Guardians of the Galaxy)是漫威宇宙中的一个角色团队,由斯塔·派克(Star-Lord)、格鲁特(Groot)、火箭浣熊(Rocket Raccoon)、凯鲁格(Drax the Destroyer)和卡玛莱恩(Gamora)组成。
该团队最初出现在1969年的漫画《Marvel Super-Heroes》#18中,当时的阵容包括彼得·奎尔(Peter Quill)、独角兽(Unicorn)、马特洛克(Massive)、伊尼戈·莫特(Yondu Udonta)和查理-27(Charlie-27)。这个版本的宇宙护卫队在后来的漫画中出现过几次,但并未受到广泛关注。
直到2008年,作家丹·阿布内特(Dan Abnett)和安迪·伦宾(Andy Lanning)在《Annihilation: Conquest》中重新定义了宇宙护卫队,将原来的阵容和故事线与新的角色结合在一起。随着该故事的成功,宇宙护卫队逐渐成为漫威宇宙中备受欢迎的角色团队之一。
2014年,漫威影业推出了同名电影《宇宙奇兵》(Guardians of the Galaxy),该电影大获成功,宣告了宇宙护卫队在电影世界中的诞生。随着电影续集的推出,宇宙护卫队在漫威宇宙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古墓丽影9起源剧情?
游戏的故事发生于日本以东、福尔摩沙龙三角中的一座小岛——邪马台。那座岛屿以及曾经存在于岛上的王国充满着神秘的传说,许多飞机和船只都曾在附近遭遇狂风暴雨而失事,残骸布满着它的海岸,因而闻名。邪马台国曾经由一位名为卑弥呼的女王所统治,传说中她能够以巫术操控天气,法力强大的她因而被冠上了“太阳女王”的尊称。
卑弥呼女王死后不久,统治力量为之动摇,国势渐衰,而自后邪马台的历史也就鲜为人知。玩家在岛屿上探索时,能够发现不少文献记载着历史上不同的时代各有葡萄牙商人、美国海军陆战队 、古代中国使节以及一项日本的军事计划等都曾经来到这座岛上。
主角劳拉和她的伙伴们来到岛上时,整座岛屿由一个称为“索拉瑞兄弟会”的邪教暴力组织所独占,成员包括了罪犯、佣兵和来自各地的船难生还者。兄弟会在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社会,有严明的组织和纪律,并崇拜太阳女王卑弥呼。玩家则随着游戏的故事抽丝剥茧,渐渐发现组织背后真正的目的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