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70级人偶,炒鞋成为继炒股炒房炒币之后新崛起的新玩法?
网络上盛传这样一个段子,“70后炒房,80后炒股,90后炒币,而95后选择了炒鞋”。
“炒鞋”已然成为最近一段时间各方媒体关注的焦点。
据《今晚报》报道,8月12日,天津全城正严阵以待超级台风“利奇马”,而就在这天早上,和平区一群年轻人排着长队等待买鞋,有几位甚至是在凌晨2点就开始排队,一直到下午6点才能凭号抽签,进而获得购买资格。
真的是对一双鞋的信仰支撑着他们无视台风来临吗?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人,只是看中了这双鞋背后的“炒鞋”市场。
7月份,据英国《卫报》报道,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双1972年的耐克运动鞋以43.75万美元(约合301万人民币)的价格拍出,打破了运动鞋拍卖的世界纪录。
曾几何时,买鞋已经成为“炒鞋”,成为承接2018年“炒币”之后的热门话题。
本期前瞻经济学人APP“明知故问”栏目,为你剖析“炒鞋”的根本前提与基础,并从买方、卖方及平台方三个角度,全面解读“为何炒鞋火了起来?”
前提 --- “炒鞋”能赚钱
“无利不起早”,这句话几乎可以解释任何商业行为,“炒鞋”也不例外。
2018年,著名说唱歌手特拉维斯·斯科特和耐克旗下Air Jordan合作,一双售价1299元人民币的球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直线上涨至8000元。
更早的2017年9月,Air Jordan和国际潮牌OFF-WHITE合作,推出OFF-WHITE·Air Jordan 1,每双售价1499元,很快便被炒到12000元人民币。
当然,这些转手即到的利润在这双世界上最贵的鞋面前,都只是个“弟弟”,下面这双Air Yeezy2(Red October),以1700万美元的价格在网上成交。
图为:Nike Air Yeezy2(Red October) 来源:网络
巨大的利润空间,让“炒鞋”具备了“炒”的价值。
基础 --- "炒鞋"有真实需求
谈及“炒鞋”,很容易就从批判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其背后的真实需求。
“前瞻经济学人APP”认为,“炒鞋”热潮不是突然爆发,而是蓄积已久。
根据多方媒体的持续观察,“炒鞋”的参与者,多是Z世代,即在1995至2010年之间出生的人群。对于Z世代来说,“炒鞋”,或许只是他们爱鞋的衍生品。
Z世代成长在1995年之后,经历的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互联网产业腾飞的时期,独特的个性、鲜明的社会角色和多元的信息获取渠道,让他们的消费决策更加偏向于情感与认知价值,而非功能价值。
“现代人都需要一种身份认同”,这是鞋圈知名人士answer824的观点,在他看来,鞋虽然贵,但能够带来身份认同,甚至具备社交属性。
这种认同感,在炒鞋热潮之前已经出现多次,星巴克的猫爪杯、优衣库 x KAWS的联名款T恤,都受到疯抢,而后出现在朋友圈的分享中,接受来自各方的称赞与羡慕。
在Z世代年轻人的观念中,鞋子已经不仅是商品,而是一种文化符号,即使出现了超乎正常品牌溢价的附加价值,Z世代所产生的犹豫也要小得多。
元璟资本高级投资经理张罗认为,“在必须品的消费上,95后的消费习惯没有大的改变,而在个性化消费上却更舍得花钱。一个热爱旅游或虚拟偶像的年轻人,会把钱都花在这上面,而其他地方却省吃俭用。”
这种现实的需求基础,让以球鞋为代表的运动鞋市场蓬勃发展,根据Statistic数据,2016年,全球运动鞋市场规模已达到1126.3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8%,远高于同期运动鞋服市场增速;2018年该市场规模预计可增长至1213亿美元左右。
:
图表1:2010-2018年全球运动鞋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具体到中国的运动鞋产业,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运动鞋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运动鞋市场规模已达605亿元,此后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预计2018年中国运动鞋市场规模达到1134亿元。
图表2:2013-2018年中国运动鞋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
简而言之,正是因为Z世代消费观念的转变,让“炒鞋”具备了需求基础,让鞋可以“炒”起来。
造势 --- 买方、卖方与平台的搅局
能赚钱,有需求,只是说明“鞋”的生意可以做,但真正让鞋能够“炒”起来,还在于买方、卖方与平台方的“共同努力”。
“前瞻经济学人APP”认为,鞋类销售一般都是厂家生产,然后通过下沉到各渠道的零售店面进行销售,买来就穿,穿坏了再买,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但对于“炒鞋”来说,情况截然不同。
买方 - 专业“炒鞋”。
网红茶饮的排队盛况屡见报端,但买一双潮鞋的排队盛况,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6月30日凌晨3点,安徽合肥一家阿迪达斯店,数百名消费者排队抢限量球鞋,现场一度失控,有人摔倒在地,有人破口大骂,一度引来警察介入。
当然,自己花时间排队还只是初级玩家,专业“炒鞋”的高级玩家自己不下场,而是远程操控。
在投中网在一次采访中,有专做“炒鞋”生意的圈内人表示,线下品牌店排队的浩荡队伍里,500个里有300个可能都是代人排队,即使是商家采用线上抽签、摇号的方式,头部“炒鞋”者也可以养上万个号来应对。
就这样,原本就数量有限的联名款、限量款鞋子尚未进入正式流通阶段就被一扫而空,最终进入“炒鞋”的大市场中。
卖方 - 原厂与莆田系的联合造势
在买方的积极运作之下,作为卖方,也加剧了这场热潮的涌动。
一般来说,卖方可以分为原厂与莆田系。
原厂就是我们最熟知的耐克、阿迪、李宁等。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运动鞋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全球运动鞋行业集中度较高。2016年,全球运动鞋市场中,仅耐克和阿迪达斯两个品牌的运动鞋营收规模就占全球比重的29.64%,彪马、李宁、安踏等品牌占比较少。
图表3:2016年全球运动鞋市场营收占比格局
而根据“前瞻经济学人APP”的观察,目前被“炒”的品牌也主要集中于耐克、阿迪达斯、Air Jordan(耐克旗下子品牌)。
根据《今晚报》的分析,“炒鞋”纵然不是正常市场行为,但客观上提升了产品的品牌价值,在消费者心中进一步巩固了其有别于一般品牌的高端印象。既获得了漂亮的销售业绩,又打造了高端的品牌形象,厂商乐见其成。
因此,在近两个月有关“炒鞋”话题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少见厂商出面对“炒鞋”带来的价格与市场扭曲发声。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原厂本身就是“炒鞋”热潮的推动者,联名款、限量款、复刻款,这些都是原厂发售新品的典型行为,而这些款式也多是“炒鞋”的核心款。央广网曾点评道,“现在的球鞋市场形成了一个厂商搭舞台,鞋贩子唱戏,众多买家、散户在上面买单的现象。”
出货量上的限制,对“炒鞋”热潮起到核心推动作用,而另一方面也催生了莆田系的快速成长。
“炒鞋圈”有个小段子,某一款球鞋,全球限量 15双,而国内就要出售5万双。自然,这多出来的49985双,都是造假的,业内多称之为“莆田系”。
据业内人士描述,“莆田系有一条相当完整的造仿鞋和销售产业链。品牌商新鞋上市之后,就能迅速产出原料和工艺相仿的鞋,逼真度可以达到什么水平呢?你去找厂家验证,厂家也没有一个百分百能辨清的办法。”
根据中新经纬在几位莆田系制造商中了解到的信息,被炒至万元的椰子鞋,高端仿货售价只需要二百多,而数千元的AJ,在高仿商手里1/3的价格也可入手。
莆田系的入局,让原本数量有限的球鞋市场猛然扩大,市场玩家更多,“炒鞋”热潮持续扩大。
平台 --- 多方入局
平台,也就是指搭建球鞋交易的线上电商平台。在这轮“炒鞋”风潮中,风头正劲、收益最大的,就是平台方。
在海外,Stadium Goods、Grailed、StockX、GOAT 等组成的头部平台梯队已逐渐稳定,其中,美国球鞋平台StockX在2019年6月完成C轮1.1亿美元融资,估值超10亿美金。
而在中国,球鞋、运动鞋服类线上平台在资本的加持下也迅速成熟。
4月,国内最大的球鞋平台“毒”,完成来自来自DST的亿元美金A轮融资,估值达10亿美元。
6月,国内第二大球鞋平台Nice也完成D轮数千万美元融资。据相关VC透露,投后估值已经接近6亿美元。
“炒鞋”热潮的持续高涨让资本和创业者加速涌入,赛道也变得异常拥挤,毒、Nice之后,还有get、UFO、斗牛、切克等等。
这些平台的快速发展,便捷球鞋买卖的同时,更是极大丰富了球鞋市场的玩法,客观上也助推了“炒鞋”热潮。
比如“毒”和“nice”都在推的电子化交易,用户可以在APP内看到这双鞋的价格分时图、挂单买卖K线等以往只存在于专业金融炒股上的展示方式。公众号“交易门”认为,实物交易电子化,无疑进一步放大了球鞋炒作的氛围。
图为:某平台球鞋价格走势图 来源:交易门
此外,某些平台还支持“云买鞋”模式,即鞋子放在平台寄售,A买家买入该鞋子之后,旋即可以继续寄卖,B买到之后,再度转手寄卖,如此一来,便可以实现无论多少轮交易,鞋子最终还是在平台,和期货一样,炒的只是一个拥有权。
这类“鞋买不穿”的“云买鞋”的行为,除了一轮高过一轮的鞋价,也给了平台方一些操作空间。
早前“鞋圈”出现过一次大讨论,某平台上Yeezy 350 Boost V2 “Static Refective”满天星卖出了4584双(这一数字一度超过5000双),而这款鞋全球限量就5000双。
图为:销量存疑的“满天星” 来源:网络
这种操作虽然无从证明其动机,但至少说明在“炒鞋”热潮之下,原本只是提供信息展示和购买渠道的平台方,有着超乎想象的腾挪空间,只要平台方有意识,就可以为“炒鞋”热潮助势。
结合以上分析,“炒鞋”热潮能够兴起,有钱可赚是前提,球鞋爱好者的真实需求是基础,而在“专业炒鞋者”、原厂与莆田系的造势以及第三方平台的助推下,原本只是普通的生活必需品,已经演化成为一种类金融产品。“炒鞋”市场的未来究竟如何,“前瞻经济学人APP”也将持续关注。
以上就是本期前瞻经济学人“明知故问”栏目对“为什么“炒鞋”火了起来?”这一问题的全部解答。文中数据图表部分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运动鞋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此报告及更多行业市场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可在前瞻经济学人APP内查阅获取。好问千金,一答知新,更多明知故问,就在前瞻经济学人APP。
小公仔是什么?
小公仔即卡通玩偶。这个词源自上世纪70年代香港、澳门,是世界动漫产业兴盛发展的新词汇。公仔产品是源自美国、日本和韩国等的动画影视、漫画书刊、和网游的角色形象的衍生产品及原创卡通动物、卡通人物形象实物的产品;公仔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玩具概念,公仔更具有文化内涵,更富有故事情节,更富有个性和人格化的概念。因此公仔更受到成年人的宠爱和喜如何看待线上抓娃娃APP的兴起?
共享单车寒冬已至,死而复生的它却要成为新风口了
继共享单车、VR、吃鸡手游之后,有人说,线上抓娃娃机成新风口了。所谓的线上娃娃机,就是用户在手机上,通过虚拟按键和摄像头,远程操控娃娃机抓娃娃。
用户似乎还挺买账的。据小道消息称,某头部产品宣称自己有千万流水,百万怎么玩,由于入局囤货的团队越来越多,娃娃工厂断货的现象已经越发严重。
在 App Store 上,已经有三十多款抓娃娃 App 上线,搜索关键字「抓娃娃」,会出现 4317 个结果,而如火如荼的吃鸡手游,也才不过 551 条搜索结果。
那么,线上抓娃娃真的是风口吗?
线下火爆,但机会已经不多20 世纪早期,由于经济萧条,以小价钱赢得烟斗、打火机、皮包等生活用品甚至现钞的机器在美国风行一时,80 年代,日本电子游戏厂商开始生产抓娃娃机,并将其推广到合作的游戏中心。随后,娃娃机传入中国。
你也许已经发现,已经有许多地铁口、餐厅门口、商场拐角、电影院门口,甚至卫生间门口都被娃娃家迅速占领,在你离电影开场还有半个小时,去餐厅吃饭排号还没有排到的这段尴尬的碎片化时间里,抓娃娃成了很多人很好的选择。
虽然这些机器平时不太引人关注,但实际上非常暴利。
根据游艺设备行业媒体《游艺风》的数据,目前全国娃娃机有 150-200 万台(每年新增 30 - 40万台),按照一台机器一年营收 40000 元来算,一年的总营收约为 600 亿元。此外,一台娃娃机的价格普遍在 1500 - 8000 元不等,而一台娃娃机一般可以轻松月入过万,所以不到一月即可回本,利润不菲。
不过,你也别急着打电话加盟。由于门槛较低,大量的资本涌入,人流密集的地方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另外,人流密集也意味着高额的场地费,再加上管理相对麻烦,短期内,这个战场已经不适合小玩家掺和。
于是乎,线上抓娃娃的创新业态出现了,也就是这个月突然冒出的手机抓娃娃 App ,只需要一个空旷的场地摆上几台娃娃机,再用摄像头+虚拟按键的方式还原用户在线下抓娃娃的体验,如果抓到了娃娃,可以选择寄送到家。
普遍认为,这种远程控制娃娃机的模式最早来源于日本互娱公司 CyberStep 在 2013 年推出的抓乐霸(Toreba),支持 PC、手机网页以及 App 三种入口,2016 进行了大幅改版,并且 App 端在年底支持了中文。
据说,下个月还会有将近 100 款相似的 App 上线,正如小道消息说的那样,线上抓娃娃俨然已经成为了新风口。至少创业者是这么认为的,为了找到突破口,业态创新已经是他们的基本技能。
实际体验怎么样?说了这么多,那么抓娃娃 App 的实际体验如何呢?能不能重现线下抓娃娃的乐趣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决定试玩一下手机抓娃娃。
在 App Store 上搜索抓娃娃,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款就叫「口袋抓娃娃」的 App,于是我们决定从它下手。
打开 App,系统先赠送了我们 70 个钻石,浏览了一下主页面,玩偶的种类还算是比较多。
随便进入一个房间,发现人还不少,由于每个房间只能有一个人操作机器抓娃娃,其余的人只能围观。屏幕上,「XX 进入了房间」的弹幕不断飞过,左下角还有发言的按钮,看得出来这类 App 并不希望围观者无事可做,于是加入了社交属性,希望加强用户之间的互动。
然而,除了「XX 进入了房间」的弹幕以外,我们并没有看到有人说过话,也就是说,程序员的良苦用心,用户并不买账。
为了体验一把,我们找了个没什么人的房间,在点击开始游戏之后,屏幕上出现了虚拟按键供用户操控机器的爪子,还有一个转换正侧面视角的按钮。
在试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机器与我们的操控存在一定的延迟,虽然不算严重,但也稍许影响了用户体验。
总的来说,抓娃娃机基本能还原线下的体验(特别是抓不到这一点),从技术上来说,只要把延迟降下来,抓娃娃 App 是可行的。
Geek君有话说任何产业只要搭上了互联网,都有突破的可能性,比如线下很火的桌游「狼人杀」,在经历了大半年的考验后,已经有很多家公司开始盈利了。「天天狼人杀」创始人李太祖表示:
我们现在的月营收能达到上千万,但自己账上的钱都不知道怎么花,所以我觉得再融几千万也没意义。
据说,已经有两家公司分别获得了 500 万种子轮以及腾讯 B 轮 2000 万美金融资,也许用不了多久,互联网时代的娃娃机巨头就会诞生。
更多有趣有料的问答、地址、新鲜科技资讯,尽在——极客视界
有哪些打发时间的手工制作推荐?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日常手工有很多,下边我给你推荐几种
1 废物利用,可以把家里一些喝完喝饮料瓶,罐头瓶,不穿的旧衣服,废纸箱等等经过自己的小改造做一些小玩具,收纳盒,花瓶,或者装饰品等等好多实用的东西,既环保还能为生活添加许多的乐趣
2 粘土,捏一些小玩偶,宠物,装饰品,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闲暇时候陪陪孩子比让他看手机玩游戏强的多
3 滴胶,滴胶也是很好玩简单的小手工,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模具,制作方法也特别简单,可以做项链,手镯,手机壳,发卡日常用品许多的东西,也是一款很不错的小手工
当然,日常手工的种类太多了,木作,金属,石膏,太多我就不一一的说了,每个人喜欢的东西都不一样,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手工制作真的是会上瘾的,自己亲手做的每一件物品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乐趣,看着自己做的宝贝都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没事就拿着手机对身体眼睛都不好,不如放下手机做点小手工体验不一样的乐趣
希望我的回答会给你带来一点建议
最后分享几张我自己做的一些小手工
虽然做的不怎么好,但是自己还是成就感爆棚
7080后的各位还记得你们小时候玩的游戏嘛?
7080后们,
还记得校园里的老鹰捉小鸡吗?
还记得家门口热火朝天的
拍洋画儿吗?
还记得那一个个陪伴了自己童年,
至今都记忆犹新的游戏吗?
打仗
通常男孩子玩的多一些,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武器”,玩具枪、木棍、扫把、树枝……玩法完全靠当时的想法,没有固定套路,想怎么打仗就怎么打仗
摸瞎子
在一个限定的空间,如教室、家里或地上画个圈,用红领巾把一个人双眼蒙上,去捉其他人,被捉住的人就要当“瞎子”。
丢手绢
开始前,大家推选一个丢手绢的人,其余的人围成一个大圆圈蹲下。游戏开始,大家一起唱起《丢手绢》歌谣,被推选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外行走。在歌谣唱完之前,丢手绢的人要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其中一人的身后。被丢了手绢的人要迅速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然后迅速起身追逐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奔跑,跑到被丢手绢人的位置时蹲下,如被抓住,则要表演一个节目,可表演跳舞、讲故事等。 如果被丢手绢的人在歌谣唱完后仍未发现身后的手绢,而让丢手绢的人转了一圈后抓住的,就要做下一轮丢手绢的人,他的位置则由刚才丢手绢的人代替。
老鹰捉小鸡
一个游离的人当“老鹰”,其他人排成一列,队首当“母鸡”,后面的人抓住前人的衣角,就是“小鸡”了。“老鹰”的目标是抓“小鸡”,“母鸡”要展开与“老鹰”斗智斗勇的搏斗,以保护身后的“小鸡”。捉住的“小鸡”就“死”了,要等下次游戏开始,才能再上场。 一场游戏下来,尖叫不断,笑得脸上肌肉疼,跑得筋疲力尽,摔倒爬起来喘口气还接着玩。
丢沙包
这个原本是女孩子的专利咯,不过慢慢的男孩子也来玩了,好像是很少抗议男女合作的游戏,分好多种,图上的这种最有意思,还记得丢沙包的喊“吊弹”然后对面的人快速接到沙包然后就有机会快速“斩杀”中间的一个队员,如果中间的小朋友接到包,还可以多获得一条“命”自己用或者救一个已经下场的队员。
捉迷藏
首先选定一个范围,大家经过剪刀石头布或一定规则之后,选定一个人先蒙上眼睛或背着大家数数,可长可短,而其他人必须在这段时间找到一个地方躲藏,时间到后那个人去找其他人,最先找到的人为下一轮找的人.没有被找到,且最后回到出发点没有被寻找者发现的人,将不参与第二局的猜拳,直接成为躲藏者。游戏可反复进行。
滚铁圈
由一个铁圈和一个铁钩组成。要用铁钩勾住铁圈让铁圈滚动起来,自己也跟着跑起来,不过这铁圈可是很容易倒的哦!它需要极大的平衡能力和技术。
跳房子
布沙袋或石块或瓦片,必须一格一格地往前踢,不得越格,不得压线,否则判为失误;外国小朋友玩跳房子。中途失误,可在下一轮轮到时,从失误格开始继续往下跳
跳皮筋
跳皮筋分为单人跳和集体跳两种。单人跳由二人拉着约3至4米长的皮筋,在皮筋的中间单人跳或多人依次轮流跳,集体跳是将数条皮筋拉成各种图案,如三角形、四方形、五角形、多边形、菱形、斜线形、人字形、八字形、波浪形、扇面形等。由许多人同时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