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望梅止渴”的故事呀,得从东汉末年那会儿的曹操说起。那曹操呢,是个厉害的角色,不仅会带兵打仗,还会耍点小聪明。话说,有回他带着兵去打张绣,当时可真是个苦差事。天气热得很,太阳头顶高悬着,烤得人浑身直冒汗,士兵们扛着大刀长矛的,个个都渴得快不行了。
这可咋整?那会儿可没什么清凉饮料,连口井水都见不着。曹操瞧着这情形,知道再这样下去,兵士们怕是得垮了。曹操心里琢磨了一下,忽然计上心头,便对大家说:“前头不远处有一片大梅林,梅子又酸又甜,吃一口下去准能解渴!”
听说有梅子?士兵们一听,心里一下子像是见了水似的,虽然连半个梅子影儿都看不见,可是想象那酸酸的味道,嘴里头居然开始生出唾沫来了。大家伙精神头儿也上来了,拼命赶路,就盼着能早点见着那梅林。这一招还真管用,硬是把兵士们的士气给提了上来。
当然啦,梅林这事儿根本就是曹操编的,可人家就这么一句话,就让士兵们“解了渴”,这就是人家曹操的聪明地方。他不光是个将军,还是个懂得怎么调动人心思的人。后人说这就是“望梅止渴”,意思是想象的力量也能让人坚持下去。
曹操是个啥样的人呢?咱们说曹操嘞,东汉末年的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他本是沛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安徽那边儿的,身世有点复杂,有人说他其实姓夏侯。曹操从小就不按常理出牌,调皮捣蛋是常事,可是他脑子好使,聪明得很。后来,天下乱成一锅粥,曹操便成了带兵打仗的人,也凭着一身本事和这股子韧劲儿,带着兵一路打,后来干脆建立了魏国,为那后来的三国局面打下了基础。
曹操这人嘞,手段高超,脑袋转得快,谋略多得很。有人说他奸诈,有人说他聪明,反正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不过吧,大家对他厉害这一点还是挺服气的。他在带兵打仗方面,确实有一套,不光能赢,还能让手下的人卖命。你看,这“望梅止渴”就是个例子,他懂得怎么鼓励兵士,甚至连“说话”都是门本事。
那时候嘞,东汉的末年可以说是兵荒马乱,到处都有人在打仗。曹操为了统一北方,带兵打了不少仗,打得人都没工夫歇气。可是他有一股韧劲儿,既能安排战术,也能鼓励士气,这让他的兵一直愿意跟着他打,慢慢地他才有了实力。后来,他的势力越来越大,成了曹魏的奠基人,连后来的三国局面都是在他打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望梅止渴这个典故的意义吧,其实还真挺有意思。说白了,就是说人有时候要靠一点希望和想象来支撑下去。像曹操这样的聪明人,就知道在该给士兵希望的时候,哪怕是编点假话,也能让士兵有劲儿。这“望梅止渴”的故事,虽然只是个小伎俩,可它反映了人心里的一种需求:人在困境里,常常就差那么一点点的动力,可能就能撑过去。
这典故呢,不光是说当时的事儿,现在想想也有点道理。人呢,遇到难处的时候,心里要是有点指望,有个目标,就不容易被眼前的困难吓住。曹操当年用的是“梅子”来鼓励兵士,给了他们一个想头,让他们没水也能忍着,最后不就把路赶完了吗?
曹操的智慧吧,也正是这么点点滴滴的细节里透出来的。你看他能想到“梅子”,而且一提梅子,士兵们就自动地生出口水来,说明他很懂得人心。这样一来,哪怕不真的有梅林,士兵们也觉得自己能熬过去。这样的将领,才是人家愿意跟随的原因。后来的史书上,对他的才干评价都是很高的,虽然也有人骂他狡诈,但这“望梅止渴”却成了他聪明智慧的象征。
所以说嘞,这个“望梅止渴”的故事,一来让我们记住了曹操的聪明,二来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着嘞,有时候得靠着心里的一点希望和信念才能继续前进。至于梅子有没有,那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一份动力,让人继续走下去。这话不光古代管用,现在一样也是个道理呢。
Tags:[曹操, 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 历史典故,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