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猎天下,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
汉字十数字形成的本源,被我们盘问了上千年,争议一直没断,既然大家都承认甲骨文前四个数字“一二三
”在甲骨文时是“积画而成”的,这一原始数字初始阶段的共识,为什么没有在余下的六个数字上得到体现哪?这是因为“积画而成”的数字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向简易省变的方式转化,这些障碍使得我们后人很难理解和认识甲骨文数字数理形成的真谛,但甲骨文十个数字本身与相关文字字形的音形义中肯定保留着让我们可以追溯其真源的线索与脉络。
数并非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然而万物又都有其数。现在人们所说的数是抽象数的概念,可以脱离事物本身,将数作为抽象概念加以统计计算,而不必依附于具体的事物。但是在人类认识形成数概念的初始,数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的概念,就如现在儿童刚开始学习数时是一样的,必须将其依附于某一事物,如两个苹果,三个梨,合在一起五个水果来加以认识。对于一的认识,也不是只停留在单独数量,而是指某一整体事物。比如天,甲骨文天字形,从一从大。一代表整个天的观念。
所以人类的数观念与数字的形成,可以肯定会体现或固化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的遗迹文物与后世发展出的文字之上。
首先我们来看所谓“积画而成”的前四个数字是以相互平行排列的横直线段为数。即以一横作为数量的最小整数单位。
那么同理,
竖直线段“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左斜直线段“/.//.///.////”
右斜直线段“\.\\.\\\.\\\\”
在人类认识与表现数的初始阶段,都应该是可以用来表示“一二三四”的数量形式。这在先古人留下的器物纹饰中是可以看到相同直线段的同理关系的表现形式。如图:
并且,这些看似简单的直线段,最初都是源于先古人对日月星辰光芒的拟构(原始神话思维)。可以说这些直线段的表现形式,从它们诞生之日起,就是观念形态,即抽象化的文字,即光线为一(直线)的观念。由此逐渐积累产生的原始观念的继承与发展,并在以直线为主要固化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甲骨文会意文字系统。
由此,我们还可以上述归结到●形的表现方式,即皆以相同形的递进关系,作为数量一的累计形式。
这种“以某种线段累积方式的”初级数理固化形式至少在陶文阶段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认识和解读数字数理时,就不能够不考虑数字形发展变化的时间性,即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的数字形,不能够不加以辨别与考察就直接用甲骨文时期的数字形去套用识别。
唐代哲人刘禹锡在其《天论》中说:“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即事物之间的结合与配合及其相互作用的时候,其中一定存在规律性的东西,汉字亦然。
当人类以固化形式表现火焰(光线聚合)观念时,形成了两斜直线组成的尖角(线状)形态,即四种区别最显著的线段形式, “∨”“∧”“>”“<”形。与之观念意义一致是三角形(线)状或(面)状形态,如:△,▲等形式。这有甲骨文为证。
甲骨文“火” 字形写作:
由两条斜直线组成的相连不交叉的“∨”“∧”“>”“<”形表示的就应该是数量二。在陶文和甲骨文数字中可以找到些线索和证据:甲骨文六写作
八写作“><”,皆是由“∧”“>”“<”这三个不同位置方向的两斜直线形所组成的,而甲骨文六所具有的明显笔划区分的刻划直线段恰恰是数量六,那问题来啦,如果“八”的数量在原始之时是数四,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哪? 合乎逻辑的解释只能是八是数量八的简省变化形式。其原始可以是“
”或 “>><<”或“WW”或“仌仌”或“<<<<”等不同表现形式。即数二的累积或递进形式。
那么按照共同的简省原则,三个数二组成的数六与四个数二组成的数八,它们共同可省略的数二是两个,也就是数四,即“><”部分。
这一共同简省形式在甲骨文中可以得到确证:甲骨文六(减省)写作“∧”(二),甲骨文八(减省)写作“><”(四)。甲骨文之所以能够保留六的原来的不省之形,是为了不与“∧”形的文字义“入”相混淆,甲骨文卜辞要经常性的记录“某入几(数字)”。而与“八”形相关的文字“分”“公”等组合字形,就不存在类似情况。
另外,半坡陶文阶段被学界认为是具有文字性质的所谓刻划符号表达阶段,其中有单体的“∨”形和∧形组成的十划陶文。
马家窑陶文有单体∧形与其他直线线段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形式,被学界认为是数字的数列形式或是数字的卦画形式。(学界目前是以甲骨文六的简写形式释读为是数字六。这是有待商榷的问题。)
以及其他陶文皆有类似形。
并且有“二”与“∧”互换同意的证据存在。
如此,可以肯定“∨”“∧”“>”“<”这四形是可以用来表示数量的数字。只是学界没能从“历史进程”的角度与“逻辑思维”的方式去分析解读罢了。 “∨”“∧”“>”“<”这四形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积画而成”数字,从∧形所具有的一体(相连)属性上来说,其累积变化是与前面“即皆以相同形的递进关系,作为数量一的累计形式。”是相同一致的观念。在前面的基础上,甲骨文用“∧”(二)形和“><”(四)形来简省表示数量六和数量八这两个以数量二为递进关系的数字,是顺理成章和符合逻辑的举措。 须要说明的是这些简易省变方式的转化可不是如上面分析的那么简单容易就完成的事情,是经过很长时间的使用积累与思维提炼才能够达成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依类象形”的文字义。
∧形,甲骨文入字形,《说文》释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
<形,甲骨文>字形,《说文》释<:小水流也。《周礼》匠人为沟渠,耜广五寸,二耜爲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谓之<。按:二耜为一尺,为藕,为<。
><形,甲骨文八字形,《说文》释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形,甲骨文六字形,《说文》释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
>><<形,《说文》释“>><<”:分也,从重八,象分别相背之形。
我们还可以从《说文》古文“数”, 甲骨文宿,甲骨文“寻”等字形的不同结构变化中取证,同时认识一下目前学界未识字形中的甲骨文“数”字形,了解一下甲骨文数字十的形成脉络:
甲骨文“十”字形写作丨,《说文》释十: “十数之具也。”。
学界认为甲骨文“寻”字形写作:
《说文》释尋: “绎理也,从工从口从又从寸,工口,乱也,又寸,分理之,彡声,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按:甲骨文
字形,即小篆
字形。甲骨文尋字形从寻,从
亦声。 《说文》古文
:一曰读若誓。
按: 从上举甲骨文寻字形所从
部分的不同变化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由“∧”形所组成的递进累积形式,如按前面所论“∧”是数量二的数字,那么这些甲骨文
的不同变化形式,最终简省为甲骨文数字十的形式,相互之间的替代关系是合乎一定数理逻辑的。后世与
相关的对应文字的音形义也可以印证这一点。甲骨文“宿”字形写作:
《说文》释㝛:止也。从宀,
聲。
甲骨文写作:
或
或
,从人(或从卩或从女)从
会意,读若数,并与“数”所从娄的古文字形
相同,只是位置有所变化罢了。所谓宿者,即人休息之时数也,因其时数不定,故以十数为其具也。
甲骨文有
字形,所对应的就是后世楷书字体“数”。 古文字形写作
《说文》释数: “计也,从攴,娄声。”。对于甲骨文“数” 字形的确定,还可以参考金文“斅”字形:
;甲骨文“学”字形写作:
;《说文》释斅: “觉悟也,从教从宀,宀尚矒也。学篆文斅省。”。按:金文实际是在甲骨文基础上的增繁(解释)。 《说文》释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
古文。”。 甲骨文教写作
,从攴从爻。即无“子”的“教”字。与甲骨文
,从攴从
。即无“女”符的“数”字,是相同的“简省”例。(其实这两个字形的甲骨文初文就是如此,非简省。皆为后世增繁。)
《说文》释爻:“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 按:《易》者,八卦也,每卦六爻,爻者,其所计之数也。最早的爻画形式已经被考古出土的文物实证是数字组成的。
爻在甲骨文“寻”字形
中也有所体现。实际上爻就是由两个五构成的,现在我们都知道×形在数字中是用来表示数量五的字。但是我们可能并不了解或理解×形最初的意义所在,在先古人的原始观念中“爻”即光“耀”,×形是来源于先古人对日月星辰之光的拟构。与之相似的形式在仰韶文化陶器及一些早期岩画中多有出现。
从明显区分的程度上来看待,由两直线段交叉而成的形式,只有两个,即×与+。从刻写识别的角度上来说,这两个形只不过是两直线段交叉的不同变化的两种区别最显著的形。
从上面仰韶陶器纹饰中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看出来,它们是表达相同意义的同类形式,描绘的是闪烁着的漫天星星或是太阳神所产生出来的光芒。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纹饰当中这些×与+组成所传达出的“很多”“数不过来” 意象观念。这是理解×与+的关键所在。
上面这个仰韶彩图纹饰中的×周边布满●符,更能够证明×符具有的“很多”观念。也就是说最初×与+的形义在先古人的原始(数理)观念中,一开始只具有“很多”的象征意义,后来才在已有的“积画而成”的“一二三 ”的基础上,用来表示五与七,以及九的一部分。
甲骨文五写作:×或
,从x在二之间会意,与之同音的甲骨文巫写作:
。与传统看法不同的是,勇者认为甲骨文巫从+在四(上下左右皆一也)之间会意,+亦声。+与×同意。
甲骨文龟写作:
,从其龟头+与×亦同意,皆其文也。
在黄龙县境内一处新石器遗址意外发现的刻画神秘符号的陶器残片。
从残损陶片纹饰分布在瓶口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圆形一圈,尚存小半圈,现用模拟图示,将缺损线条按直线延伸补足缺失,并用不同色标出。
由所存部分可知其相对平行的线条为5条一组,相邻部分存在交叉,推测整个图形应该是以变换八个方向,所画垂直线段,每个方向5条平行线,相邻部分交叉,共计40条线形成一圆周分布。在交叉部分就会产生与V,X,类似形,纹饰是古人有意刻画的阳光线纹,能够明确是一画为数量一的形式,据此交叉现象,透露出一些先古人的初始数字来源的脉络,最显著的线索就是×形式的出现,即在其五垂直线一组的数量形式,以及无论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记数,其末位皆有(与另一组垂直线重叠造成的)交叉的×形式出现。
如此我们多少能够理解具有类同义“很多”的×与+代数的先后关系。即先以表多数义的×表示五,后以表多数义的+表示七。
至于剩下的最后一个比较特殊的数字九,甲骨文九写作:
按:传统上认为九是独体字,不可分离解释。勇者持有不同意见,认为甲骨文数字九,是从/(\), 从以会意。《说文》释以:用也。以上面与/交叉,形成五,单数始于一,生于三,交于五,成于七,穷于九也。故《说文解字》释九:易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
至此,我们看到三个阶段形式结合形成的甲骨文数字,同时也了解了一些甲骨文其他字形的本义来源。
由于传统上或多或少的存在固有的一些错误认识,使得我们在理解现有甲骨文数字或文字字形时,还存在着很多障碍,不是简单几句话可以扫清的,感兴趣的朋友们会在勇者有关文字起源与其他甲骨文字形解读的介绍中更深入细致的去理解这些认识。
文语浅陋,简略不详,还望观者多多包涵。
如何看待第一位留名女诗人蔡文姬蔡邕之女?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有姓名的诗人是屈原,而第一位留有姓名的女诗人正是蔡文姬。
蔡文姬的生活经历很坎坷曲折,非常传奇。
这是一位才女,虽然其作品集已经散轶,但仅仅留下的三部作品就在文坛产生了很多的影响。
蔡文姬精通音乐,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就是出自她手,两首《悲愤诗》也是享誉后世。
其实现在游戏里面那个角色“蔡文姬”,技能名称诸如“胡笳乐”、“长相思”,对比真实历史来说还算靠谱。
书香世家流落匈奴,十二年后靠友人重金赎回蔡文姬出身书香世家,其父就是三国时期的大文豪蔡邕,和曹操关系还不错。
公元188年,蔡文姬嫁给了卫仲道,卫、蔡两家门当户对,夫妻相处和谐,在乱世之中还算美满。
但是好景不长,卫仲道在第二年就死了,蔡文姬没有子嗣,于是就回到了蔡家。
公元195年,董卓等人作乱,三国时代的乱战就此拉开,蔡文姬在也在这一段时间里被南下劫掠的匈奴抢走了,自此滞留在北方地区。
而其父蔡邕也在王允清洗董卓势力的时候受到了牵连,不知道是不是二人有什么仇怨,反正蔡邕被杀害。
自此,蔡文姬在汉朝基本是没有什么声援了,只能留在匈奴地区。
可能是蔡文姬比较出众,十二年的时间里和当时的匈奴左贤王育有二子,但是关于她的地位现在也弄不清楚。
有人说蔡文姬在匈奴这十二年,是做了左贤王的妻子,但匈奴妻子都有“阏氏”的称呼,显然没有任何记载能证明蔡文姬取得了这一称号;而有人根据其被赎回的金额远比普通人贵,所以认定她在匈奴的地位一定不凡。
其实毕竟是和左贤王育有二子,母凭子贵也是有可能的,谁让赎她回来的人在三国时期也是个大人物呢。
将其赎回的是曹操,时间是建安十一年,曹操评定北方之后。
曹操和蔡邕的关系本来就不错,都喜欢书法、诗歌,对蔡邕的学识也是非常敬重。蔡邕死后,曹操得知其女蔡文姬流落匈奴,于是派人交涉,以重金赎回。
蔡文姬回来之后,嫁予董祀,和曹操的关系还算不错。
蔡文姬回来之后,默写了蔡邕的一部分藏书,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而她流传至今的三部文学作品,其实就是讲述她流落匈奴的遭际的,其中的感情比较矛盾,但很感人,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瑰宝。
《悲愤诗》的长篇叙事,对杜甫、白居易等人有很大影响其留下的作品,一是乐曲《胡笳十八拍》,另一是《悲愤诗》。其中《悲愤诗》有两首,一为五言,一为骚体。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五言《悲愤诗》确实出自蔡文姬之手,骚体尚有疑点。而这首五言《悲愤诗》是最为具有文学价值的。
汉朝是“乐府诗”盛行的时代,继承了《诗经》“美刺”的传统。
但最初的乐府只是“歌功颂德”的载体,并没有具体的实际功用,东汉时期逐渐有文人将对民间疾苦的生活状貌写入乐府当中,形成了“美刺”的文学传统。
到了曹操的时期,以“旧题写时事”成为了一个新的突破,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旧瓶装新酒”。
即题目还是乐府固定的旧题,而内容却和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有很深的联系。
比如其《蒿里行》中: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其中对于时事有着非常多的提及,这是乐府诗歌在当时所形成的风貌,很多作家都有这样的作品。
而蔡文姬的这首《悲愤诗》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作品。
从汉末之乱说起,描述当时社会上的兵乱战凶,以时间为轴铺开了其在这一社会环境之中约二十年的遭际。
那么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乐府诗”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那就是和叙事诗的结合。
在此之前的叙事诗,其讲述某一事件往往都是片段式的,比如《诗经》,而楚辞如《离骚》等作品也以感慨居多,叙事成分显得支离破碎。
直到蔡文姬这首五言《悲愤诗》的问世,后世以叙事为主的诗歌才正式形成。
我们摘取其中描写蔡文姬久居异族之中思念故国,而即将被赎回之时又舍不得骨肉亲人的辛酸场景: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这是说蔡文姬在匈奴的时候,听到有人从南方来此,就很高兴地向其询问家乡的消息,但较为失望的是,这些人都不是从自己的家乡来。
她的思乡之情愈加浓烈。而等到曹操派人来接她回去的时候,她又感觉舍不得生活里十几年的土地和亲人,尤其是自己两个孩子: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一面是自己的故国,另一面是自己骨肉至亲,蔡文姬当时的心绪表现得非常明显,回归故里的喜悦和骨肉永别的悲痛,让人读之潸然。
而等到她回到了故里之后,父亲早已去世,门庭已经衰败,在故国之内反倒举世无亲,不仅生出来心灰意冷之感,又想起自己滞留在北地时的两个孩子:
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在蔡文姬看来,故国既然已经没有了亲人,对她来说,中原和异族地区又有什么区别的?
从这些语句来看,和后世杜甫等人的叙事手法非常相近,可以说杜甫对乐府诗的创作是受到了《悲愤诗》比较大影响的。
而这种长篇叙事方式,以时间为线索,夹杂感慨的技巧,和白居易的通俗乐府诗又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从源头来讲,无论是杜甫“即事名篇”的文人乐府诗,还是后来白居易、韦庄等人的长篇通俗叙事诗,都是受到了《悲愤诗》很大启发的。
而这也是蔡文姬能在文坛上凭借寥寥几篇作品就能占据高位的原因所在,可谓实至名归。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穿越到原始兽人部落的小说?
部落致富指南
作者:半袂浮生
小说简介:
佟黎穿越了,来到了一个科技落后的原始兽人部落。
在刚加入青原部落时,部落里所有的人都认为新来的那个兽人很弱,因为他连兽形也没有。
可是这个很弱的兽人却以一己之力,狩猎到只有部落勇士才能猎到的野兽。
他们以为佟黎不过如此。
可佟黎却带他们发现更多的农作物,让部落里所有人不必挨饿;
发明许多工具,提高他们捕猎和采集的效率;教人驯服飞禽走兽,让不能化为兽形的亚兽也能看到远方的风景。
一个落后偏远的部落,在佟黎的带领下,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了兽人大陆第一大部落,甚至连曾经最强的部落也愿意臣服于他们。
部落里所有人都被佟黎折服,认为他们的首领强大威严,是个为部落事业时刻奋斗的兽人。
可他们崇拜敬仰的人却咬着伴侣的后颈,和他商量:“变回来,最后一次。”
变成小猫咪的伴侣:………
他们两个成为了秦始皇一生都难以启齿的人?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按理说像他这样的人,应该是没有难以启齿的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的。但是,偏偏人世间最为难以启齿的事情,就是发生在了秦始皇的身上。而这个让秦始皇终生都抬不起头来的事件,正是和他的母亲赵姬有关系。
赵姬是一个美女,而且她能歌善舞。这样的人,在古代的时候,一般都有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赵姬也是如此,赵姬的幸运就是在赵国的时候,她认识了吕不韦,并且成为了吕不韦的小妾。其实吕不韦对赵姬也是宠爱有加的,无论做什么事,吕不韦都会把赵姬带在身边。
我们都知道吕不韦是一个商人,可是他这一生,做的能够让他最名流千古的一件事,就是结识了秦国的落魄公子异人。这个异人不是别人,正是秦始皇嬴政的父亲。
那时候的异人并不受秦王的宠幸,而是被派到了赵国当人质。正好吕不韦是赵国的大商人,命运就这么巧妙的让这两个不相干的人相遇了。
当吕不韦知道异人的身份之后,他觉得异人奇货可居。若是能够帮助他继承秦国的王位,那么自己将会名留青史,富可敌国。
我们都知道吕不韦有钱,在万恶的旧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吕不韦经过各种活动,最终把异人给推上了秦王的宝座。
在把异人推向秦王宝座的期间,异人就认识了吕不韦的小妾赵姬。可以说他对赵姬一见钟情,于是异人就想让吕不韦把赵姬让给他。吕不韦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尽管他心不甘情不愿,但还是咬了咬牙,把自己最为宠爱的女人赵姬,送给了异人。
他们两个在赵国结婚之后,就生下了后来的秦始皇嬴政。
所以说嬴政是在赵国长大的,到了异人被立为秦国太子的时候,他就被从赵国给叫到了秦国,在秦国异人只是当了三年的秦王,他就英年早逝了。可以说所有的让嬴政难以启齿的事情,都是从他的父亲异人去世开始的。
异人去世之前,把嬴政立为了秦王,吕不韦为宰相辅佐嬴政,赵姬为太后,那时候秦国的大小事情,都是赵姬这个太后说了算。本来赵姬以前就是吕不韦的小妾,所以在异人去世之后,他们两个又住在了一起。这件事让嬴政看在眼里,当然是十分的不爽的了。
不过吕不韦也有自知之明,在他觉得嬴政知道男女之事的时候,他就有了要离开赵姬的想法。
毕竟,不离开赵姬,以后嬴政长大了掌权了,对自己是没有任何的好处的。可是,他也不敢公然的和赵姬提分手,因为赵姬是太后,她有生杀大权,若是吕不韦把赵姬给惹怒了,赵姬说不定会动用权力杀了他。
不过,吕不韦还是想了一个办法的。他不动声色的,选了一个年轻力壮的美男子送给赵姬,这个美男子就叫嫪毐,吕不韦以太监的身份,把他给送到了宫里。当赵姬和嫪毐相处了几日之后,她对嫪毐很满意,以后再也不找吕不韦了,就这样吕不韦终于脱手了。
可是,嫪毐这个人很张狂,他竟然和赵姬爱的死去活来,一点都不避人耳目。弄得满朝文武大臣,都知道他们之间的事情了。
关键是嫪毐和赵姬,他们两个人竟然还生了两个儿子。你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了嬴政的眼前,他怎么可能忍下这口恶气去。
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这一年,他就把母亲赵姬手里的权力给要了过来。把权力要过来之后,嬴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嫪毐给抓起来然后车裂掉,他和赵姬生的两个儿子,也都被嬴政给处死了。
对于这个让嬴政抬不起头来的赵姬,嬴政把他给软禁了起来。省的她出来之后,又干出一些让自己颜面扫地的事情。所以,赵姬和嫪毐干的这件事,就是让秦始皇嬴政抬不起头来的一件事。
曹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一首《变脸》唱出了曹操在世人中的形象。由于罗贯中编写的《三国演义》流传加之影视作品的推广,世人给曹操的定义基本就是一个奸雄。那么真实的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笔者主要个一个事件和一句话做主要的分析。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古代一直受世俗约束的君臣思想中有很重的一点儿就是,王命是不得不从、不容反抗。可曹操到好挟持天子,命令天下诸侯。这在当时来说是冒天下之大忌的。事实是这样的吗?非也,其实是“奉天子以令诸侯”,只是由于罗贯中描写的三国是以蜀汉为正统的,所以只能恶化曹操了,但一字只差却有千差万别的含义。当时汉献帝是想依仗曹操震慑天下之诸侯,汉室皇权的衰微不得不要依仗曹操。
这点可以从《三国志》间接佐证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写到:
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少者待年于国。意思就是:汉献帝取魏公的三个女儿为贵人,小女儿留在魏国等待成年再完婚。如果曹操“挟天子”根本可以否决这场婚姻,因为汉朝王氏已经衰落根本没有什么实力,曹操可以把女儿嫁给其他有势力的诸侯王,已达到政治的联合。所以,曹操的内心中一直留着忠于国家、忠君的思想。并非影视作品中描写对待汉献帝软硬兼施、嚣张跋扈。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在曹操误杀吕伯奢时说的,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都骂他“恩将仇报”,曹操就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给人的感觉可谓猖狂之极。自己做错了事不认错,反倒是倒打一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曹操当时说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意思就是:宁可我对不起其他人,不能其他人对不起我。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曹操逃跑暂居住在吕伯奢的家中,但是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五个儿子谋财害命,曹操不忍对朋友之子动手,只得连夜逃走,但不巧还是在路上遇到,最终只能痛下杀手了。根据当时曹操情境的意思就是:我杀了吕伯奢的儿子们是我对不起他,但也不能让他对不起我。作为朋友这份责任就他担了,可见曹操内心是有愧疚的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其他方面曹操从年少之时,便一心想为国效劳。初出茅庐之时,就想刺杀董卓解决天下之大祸,无奈失败,劝说各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无奈各路诸侯都各谋其利、人心一片混乱——失败。可见曹操的心路历程一心想改变天下,改变这个乱世。其作品《龟虽寿》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在暮年之时也一心想着这个国家
。曹操唯一一次能平定天下之危,在于赤壁之战,可惜还是以失败告终。却落得个“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者,应该有其个人的风骨、加之平常军务的繁忙,铜雀台之事不知从何说起。只落得万年好色之名。
《三国志》这样评价到曹公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杰矣。”意思说曹操是个非常之人,超越了世间的豪杰。可见评价之高,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遵从历史不应该遵从演义,但曹公“奸雄”的形象已经印记了大多数的脑海之中,不知道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你对真实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