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者声望文物分布图,在医学史上有哪些很有成就的医学家?
No.1中医医祖——扁鹊
扁鹊是战国时医学家,真名秦越人,因其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黄帝时期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可以说是全科医生——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的方法,开启了中医学“望、闻、问、切”的先河。据记载,扁鹊著有《内经》《外经》,但均已失佚。
No.2中医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据史书记载,东汉多次爆发大型瘟疫,成千上万的人被瘟疫吞噬,哀鸿遍野,十室九空。张仲景见此景极为痛心,下定决潜心伤寒病的诊治,终于著称《伤寒杂病论》之不朽名著。
No.3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精内、妇、儿、针炙各科,外科尤为擅长,“麻沸散”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还发明了“五禽戏”。
No.4中医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汉族,唐朝著名医学家,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
No.5东方达尔文——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璧,明朝医学家,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他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
No.6急症先驱——葛洪
葛洪,东晋道教学者,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很注意研究急症,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急性传染病,他是最早发现和记载结核病的科学家。
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葛洪的医学著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No.7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名静,晚年自称玄晏先生。魏晋医学家。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县朝那镇)人。著名医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炙学成就,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另著有《帝王世纪》等。
No.8儿科之圣——钱乙
钱乙,字仲阳。北宋著名儿科学家。后擢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名声大著。汉族,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No.9温病学派奠基者——叶天士
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清医学家。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
No.10滋阴派创始人——朱震亨
朱震亨,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时人誉之为“朱一贴”。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是教育是检查还是声望?
学校是国民教育的主阵地。它的职能就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德、智、体及各种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学生的未来人生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也有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合格人才。
但“三味"看现在的学校教育,总感觉有点变味:
学校教育被过多地掺杂了个人利益,个人功利性色彩越来越浓厚。
其突出表现:
1、教师一味注重追求学生考试分数,以获取精神和物质利益;
2、学校(领导)一味追求升学率,以获取官场及物质利益。
其导致的后果:
学生得不到公平对待,学生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被忽视,厌学问题严重。
不论各位信与不信,“三味"斗胆说一句(如不符合本校实情,勿怪罪!):
现在多数的学校,将自身的声望和利益置于重心位置,而对学生的一切教育行为是围绕学校声望和利益来展开的。学校管理者考虑最多的是学校的声望,极少会考虑学生长远的发展利益。
不少学校管理者面对国家“禁补"、“减负"的三令五申予不顾,对老师的合理诉求予不顾,寻找各种藉口,采取各种途径,进行分重点班、节假日补课、强制教师完成作业量考试次数、变着花样给学生和老师成绩排名等,表面上是为学生利益考虑,实际上还是为学校及领导个人利益考虑。
不少学校为了把更多精力集中到升学率上,公然将“副科"时间转嫁给"主科",体育课被取消,所有课余时间将学生赶回教室学习,安排老师下班,这显然是忽视了学生长远发展利益。
所谓学生利益,应是整体学生的利益,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的利益;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长远利益,而不是眼前的升学利益。
扪心自问:有多少学校(领导)在制订学校制度,开展教学活动时,是站在学生长远利益这个高度考虑问题的?
因此,"三味"认为,要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的本色,必须去除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功利色彩。
欢迎关注头条号【三味聊教育】, 让我们一起从新角度看教育老问题!为什么紫色在古代被认为是代表祥瑞的颜色?
1. 老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转转
紫气东来压万山,
老聃吐舌笑开颜。
青牛车外天风阔,
摇动当年函谷关。
这首小诗很清楚的说明白了紫气东来的出典之处:老子同志在周朝的图书馆里干了一辈子,七十多岁的时候,眼见着天下乱纷纷,诸侯打来打去,没完没了,他老人家决定辞职移民。
老子过函谷关时,被看门的关令尹喜截了下来。
检查护照?检查签证?都不是。这位关令尹喜善观天象。前几天就看到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断定必有圣人来到,赶忙斋戒迎候。
后来,老子骑着青牛徐徐走来,在关令尹喜的一再请求下,写下了五千字报告,是为《道德经》。
据说,老子出关去了印度,并且度化了一个徒弟,名叫“释迦牟尼”,此为“老子化胡”。
2.紫禁城是紫的吗?
到过北京天安门的都知道,故宫明明是红墙黄瓦,为啥偏偏叫“紫禁城”呢?
那得从紫色的历史地位说起。紫色一直被古人视作祥瑞之色,这种看法从天象中得来的。
按照中国古人的想象,天上的星星都是有主的。其中,紫微垣的大业主是天帝,他的宫院也就被称为紫宫。从此,紫色开始和皇家扯上了关系。天帝的官邸叫紫宫,天子的大院子就叫“紫禁城”了。
因为有皇权罩着,紫色就变作了祥瑞的象征,既尊贵(皇权),又神秘(天帝)。
所以,贵族都以紫为贵,诸侯尽着紫衣。韩非子就吐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
紫色,铁铁的流行色
3.诗文里的紫气
举几个栗子,看看紫气是怎样的祥瑞:
李白在庐山隐居时写了《望庐山瀑布》,头一句就是“日照香炉生紫烟”。为啥不是白烟、不是金烟,偏偏是紫烟呢?李白讲究啊,“紫”字意蕴无穷啊。
《琵琶记》里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红色紫色都是富贵之人的高端颜色。《天龙八部》里俩美女叫阿朱阿紫,金庸可不是随便起的,像阿猫阿狗似的,而是在暗示这俩妞身世不凡啊。
曹操为何如此独看得起刘备?
刘备第一次投靠曹操,是驻守小沛期间被吕布打得大败的时候,在此之前,徐州原本是刘备的,吕布在两年的兖州之战中,被曹操打败,吕布走投无路之下,到徐州投靠刘备,刘备就把吕布安排在小沛驻守,吕布本就是个白眼狼,前脚投靠刘备,后脚就趁刘备在前线与袁术打仗期间,在后方偷袭了刘备的城池,结果刘备腹背受敌,徐州丢失。
刘备在走投无路之下,厚着脸皮投靠了吕布,不得不佩服刘备的胸襟,可以暂时忘记仇恨,为了生存而投靠敌人吕布,吕布把刘备安排在小沛,这时候,刘备与吕布的身份地位倒了过来,刘备当然不甘心给吕布当手下,于是就在小沛招兵买马,吕布也不是傻子,看出来刘备有所图谋,于是派兵攻打刘备,刘备战败,就是这个时候投靠了曹操,请外援曹操来对抗吕布。
刘备
刘备投靠曹操的行为,注定了吕布的败亡,曹操曾经派出夏侯惇支援刘备与吕布手下的张辽、高顺交战,但是夏侯惇与刘备被打败,刘备的妻子都被吕布军俘虏,刘备单身逃走,正好遇到了率军亲征吕布的曹操,于是刘备收拢败兵与曹操一起攻打吕布,终于在198年的下邳之战,俘虏并杀死吕布,刘备总算报了夺城之仇。
曹操与刘备正式的交往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刘备投靠曹操之初,曹操非常重视刘备,这从几个方面就能看出来:
1、曹操不断给刘备加官晋爵
早在刘备从陶谦手中接过徐州时,曹操就上表朝廷,任命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这一年是公元196年,曹操刚刚迎立天子到许昌,这个时候的曹操应该是没有见过刘备的,给刘备加官晋爵位是为了拉拢刘备,要知道刘备的前一任徐州之主陶谦可是曹操的敌人兼杀父仇人,曹操一直很想夺取徐州,要不是吕布与陈宫的叛乱,曹操说不定就拿下徐州了。
曹操
之后,刘备投靠曹操时,曹操立即就表奏刘备为豫州牧了,虽然这只是一个虚职,刘备的地盘只不过只有一个小沛,但这代表了曹操的一个态度,重视刘备的态度。
等到公元198年吕布被杀后,刘备又被曹操表奏为左将军,左将军已经是高级明号将军了,当时雄据幽州的公孙瓒也不过是前将军,刘备的左将军一职与公孙瓒的前将军是同等地位,但人家公孙瓒可是一方霸主,而刘备只不过是投靠曹操的一个小集团罢了,曹操算是很重视刘备了。
2、曹操给刘备的待遇是出门同坐一辆车,在家同坐一张席。
《三国志 先主传》: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三国志》清楚地记载了曹操对待刘备的态度,表奏刘备为左将军,对他的礼遇越来越重,出门同坐一辆车,在家同坐一张席,这个待遇是曹操手下所有将领都没有享受过的,可见曹操对刘备的重视和礼遇。
刘备与曹操
刘备当时手下要兵没兵,要地盘没地盘,除了关羽、张飞之外,就是简雍、孙乾、糜竺这样的文人跟随,也可以说刘备当时正处于落魄之时,但是曹操显然没有嫌弃刘备,反而对刘备更加礼遇,这就是曹操的识人眼光,他认为刘备是个人才,所以极力拉拢,想要刘备拉拢过来为自己所有。
3、曹操曾对刘备说过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
《三国志 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但是历史上曹操确实说过天下英雄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这样的话,三国志中记载的这段意思是说:
当时曹操从容地对刘备说:现在天下的英雄只有您和我了。袁本初(袁绍)这些人根本不值一提。刘备当时正在吃饭,听了这话吓得失掉了手中的勺子筷子。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
曹操说这话时,袁绍在当时势力算是天下最大,居然不在曹操的眼中,曹操反而更重视刘备,刘备身上到底有魅力,或者曹操在刘备身上看到了什么,才会让曹操这样的识人高手认为刘备是英雄?
曹操对刘备说这话的时候应该在公元198年~199年之间,官渡之战,刘备背叛曹操之前,所以曹操评价刘备也从刘备在此之前的表现来说,以曹操的识人眼光,他看到了刘备身上的三个重要品质:
1、从来不放弃、永远不言败的品质。
刘备被吕布夺了城池,可是刘备没有自暴自弃,他可以放下脸面,放下尊严,投靠吕布,只为活着,多少人可以做到这一点,放眼整个东汉末年的枭雄,只有刘备可以做到,比如说,公孙瓒被袁绍打败,就开始消极对待,修建易京城,躲在里面,失去了斗志。再比如袁绍在官渡之战被曹操打败,袁绍就开始消沉,两年后就去世了。
反观刘备呢,一生打了无数次败仗,可刘备从来没认过输,他的基础实力很弱,但像一只坚持的小强一样,在乱世枭雄的狭缝中生存,刘备投靠过公孙瓒,投靠过陶谦,投靠过吕布,投靠过曹操,只为了活着并继续自己的理想,他可以不要脸面,不要妻子儿女,不要尊严,但他从来也没有放弃,他永远也不承认失败,刘备的这种品质让曹操刮目相看。
刘备
相比较而言,曹操的坚持都不如刘备,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从此改变了统一天下的战略,曹操在拿下汉中张鲁时,却发了得陇岂能望蜀的感叹,这都说明曹操失去了强烈的进取心,但刘备呢?46岁还在感叹自己一事无成,大腿上长了肥肉,50岁亲自率军攻打益州,57岁开始发动汉中之战,并在两年后打败了曹操夺取了汉中,61岁称帝并发动了夷陵之战,企图夺回荆州。
刘表61岁还在创业,他这种从来不放弃、永远不言败的品质,是刘备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曹操正是看到了这一品质,才认为“天下英雄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
2、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
《三国志 先主传》: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三国志》作者陈寿也对刘备有一个评价,意思就是说:刘备意志坚定,宽厚仁德,知人善任,礼待下人,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还有英雄的气量。
刘备称帝
关羽和张飞两人都是当世的万人敌,而且是三国仅有的两个万人敌,结果全跟了刘备,这一跟就是一辈子,这种概率不亚于今天买彩票中奖,关羽都宁愿放弃曹操的高官厚䘵,也要跟随一无所有的刘备,这不是能用物质财富来衡量的特殊感情,糜竺、糜芳兄弟家财万贯,家中的仆人和食客就有上万人,宁愿舍弃一切家当,放弃曹操给的高官厚䘵,把自己的家财全部拿来资助刘备,也要跟随刘备一辈子,这样的刘备难道不可怕吗?
刘备身上有一种能吸引人才的品质,让关羽、张繴、糜竺这样的人一生跟随,这种品质就是陈寿所说的“宽厚仁德,知人善任,礼待下人"。
什么叫宽厚仁德?就是能够宽容他人,对待他人比较仁义,糜竺的弟弟糜芳投靠了孙权,刘备没有惩罚糜竺,黄权在夷陵之战投靠了曹丕,刘备没有惩罚他的家人,还说黄权没有对不起我,是我对不起黄权,这就是宽厚仁德。
什么叫知人善用?就是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地方。什么叫礼贤下士?就是对待下人或者百姓一视同仁,以礼相待。刘平派刺客刺杀刘备,刘备以宾客之礼接待了刺客,结果刺客不忍心下手,这就是礼贤下士。
曹操
所以很多人愿意跟随刘备,而且是意志坚定跟随刘备,刘备从樊城南下逃走,十余万百姓抛家弃业跟随刘备一起,这就是对刘备的信任,当时的人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是不会抛下家业离开的,刘备的魅力正在于此,曹操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认为刘备是英雄。
3、刘备在当时是有名声的。
刘备担任平原国相的时候,北海国相孔融派出太史慈向刘备求援,刘备当时很吃惊,还说出一句话:孔北海居然还知道世上有刘备?于是刘备就派出三千精兵去救援北海国,结束了孔融被黄巾军围困的困局。
刘备说这话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孔融这样的大儒名士都知道刘备这个人,曹操会不知道刘备吗?刘备可是汉朝皇室后裔,出自幽州涿郡涿县,刘备的家族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再加上刘备又是卢植的学生,卢植是汉末三大名将之一,当世大儒,卢植与曹操曾经同朝为官,公孙瓒也是卢植的学生,刘备家族虽然没落,在当时还是有一点名声的。
一代枭雄曹操
《三国志 先主传》: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这话的意思是说:刘备平时很少说话,对下人很好,不轻易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刘备喜欢结交豪侠之人,当时的年轻人都争相着依附他。中山郡的大商张世平、苏双等人积累了万贯家财,在涿郡的周边各地卖马,看到了刘备,认为这个人非同一般,就送给他很多金银珠宝,刘备因此得以用来聚合部众。
这是说刘备家乡当地的年轻都争着依附刘备,就连商人也愿意支援刘备,给刘备出钱,让刘备参与平黄巾起义,刘备也因此在自己的家乡拉了一支队伍,这都说明刘备在家乡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人,刘备在当地获取资源的能力就来自他的名声,刘备没有曹操、袁绍等人的背景,但他在当时的社会上是有一定的名声,这也是曹操看中刘备的原因之一。
为何魏晋民间多名士?
中国历史上“名士”这一个词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内涵,尤其是在魏晋时期,“名士”显得尤为不同。
这就给人一种观感,似乎魏晋时期的民间有很多的“名士”,而唐宋之后的“名士”多有官职。
那么,这其中有什么区别呢?
魏晋“名士”:世族与寒族中的真假“名士”汉末三国时期,“士族”开始逐渐掌握整个社会的话语权。这一群体在社会变革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到了可以决定社会走向的程度。
无论是魏国、蜀国、还是吴国,权力的中心都是士族在把持,他们的意志可以决定国家的发展策略。
而之后的“晋朝”更是直接有以司马氏为首的“士族”阶层建立的朝代,可以说这一集体在两晋达到了最为辉煌的地位。
而“士”阶层的成分非常复杂,有寒士,也有贵族,甚至还有曾经的其他团体加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持自己的主张。
无论是隐遁还是入世,都有一些人去选择。
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个社会状态里,人心是比较散乱的,诸如“王谢”等强大家族随时都会生出“不臣之心”,历史上也曾发生过王敦的叛乱。
人心不能归一,社会比较动荡,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人对于整个社会产生了厌恶心理,他们或想着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造社会,要么想要远离这个混乱的社会。
于是,这些人不约而同地去追求心灵上的满足,耕耘精神园地。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有很多真名士,比如嵇康、阮籍,还有后来的陶渊明等等,这些都是在野的,而在朝的也有,比如谢灵运、王羲之等等,他们都不想被世俗所束缚,总感觉自己是高人一等的。
礼法、规矩等等条条框框那是为普通人所设立,对于这些名士来说,这些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
所以这些人往往活得很潇洒,精神上也比较开放,这是后世文人之所以艳羡他们的根本原因,但这些行为在后世看来是不能复制的。
这一时期的名士社会声望非常高,无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都会得到尊敬,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为了博取时名而故作风流。
比如说,吴国灭亡之后,陆机、陆云二兄弟从南方来到北方,他们是当时文坛上的领军人物,可谓名士,是陆逊的孙子,陆抗的儿子。
有一个叫卢志的人,这是一个假名士,想要通过羞辱这些真名士的手段来达到平等对话的目的,以彰显自己“傲慢”的名士风格。
于是,卢志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询问二陆:“陆逊、陆抗是你们什么人?”
陆机直接回怼:“就像你和卢毓、卢珽的关系。”
陆逊、陆抗在当时名满天下,二陆又是文名远播,卢志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一情况呢?所作所为只不过是故作姿态罢了。
这样的人在当时非常多,最大的表现就是“谈玄”。
几人见面,不管是真懂还是假懂,反正得大说特说老庄思想,谁能把别人唬住,自己说的内容别人听不太懂,这才能够出名。
这就是魏晋时期很多假名士之间的“空谈”。
与贵族名士不同的是,寒族的“名士”虽然受到尊敬,但很难入仕途,因为当时选官用官的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是曹丕所创,权力被氏族门阀所掌控。
这一些人如左思、鲍照等等往往就表现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懑,行事也往往放浪不羁,这些也被看做是“名士风流”,但显然于家于国都是毫无益处的。
从整体来看,寒族要想出名,那一般都得是真名士才行,故作姿态的假名士那是贵族的特权,寒族装出这个样子只能被人嘲笑。
而贵族阶层里,因为需要“名士”这一块招牌,所以大家虽然心知肚明,但都很默契地不去戳穿别人,就当他们是名士好了,但实际上除了像王羲之、王导、谢灵运等人之外,大部分都是“假名士”。
在晋代里,“假名士”还有一块遮羞布可以掩盖,但后世朝代里自然就会被无所顾忌地戳穿。
于是就给人一种错觉,似乎魏晋时期的名士在民间的非常多,在庙堂上的似乎少得可怜,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唐宋之后的“名士”: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读书人虽然后世的文人比较羡慕魏晋时期文人的精神自由,可以放浪形骸还不担心被社会口诛笔伐,这种生活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了。
但是,这些文人虽然羡慕这种生活,但不会有人认同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因为“空谈”一直是被传统士大夫所鄙夷的。
所以,从后世来说,魏晋时期那些只会“空谈”,没有真本事的“假名士”是不会出现了,能被称作“名士”的那些读书人,那就是“真名士”。
尤其是在唐宋之后,科举制度逐渐成熟,世家大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再也不能掌控选官大权里。
这所造成的影响就是,原本寒族的进身之路被突然打开,社会上行空间重新出现了空缺,那些不得志的“真名士”也有机会进入朝堂之中,为国效力了。
所以,诸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等名士都成为了朝廷的栋梁。
除了这些有名望的人之外,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而选拔出的人才也基本上都是有真本事的,他们要么写得一手好文章,要么懂得如何处理社会事务,要么学识渊博可以教书育人,总之都是有一技之长。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成为了社会中的常态。原本社会固有的阶级隔阂被科举打破了,贵族更容易没落,寒族更容易崛起。
世家大族对朝廷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以致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而权力斗争也从君权与世家大族之间变为了党争。
总之,科举之后的封建朝代比之前的时期要光明得太多,“野无遗贤”成为了真正有机会实现的理想。
而两晋“空谈误国”的教训也使得有志于“修齐治平”的读书人认清仕途之路,虽然艳羡魏晋名士的放浪形骸和精神自由,但也不愿意成为只尚“空谈”之辈。
在社会阶级流动性变得更为明显之后,有理想、有远志的名士大多数都会选择出仕,而不甘心做一个隐士。
所以,魏晋之后的各朝各代里,真正在社会上有很高声望的名士基本有官职在身,也只有取得这样的地位才能被社会所认可,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而真名士的崛起和假名士的消亡,“空谈”之风也为后世所警醒。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