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的条件,俄罗斯如何把武器运到加里宁格勒部署?
翻开世界地图会发现美国分成一大一小两部分:位于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州与美国本土隔着加拿大的广袤领土。事实上俄罗斯地图也分成一大一小两部分:除了众所周知的那一大片疆域之外在波罗的海沿岸还有一小块飞地叫做加里宁格勒,只不过这块地区比起俄罗斯本土实在太小以致于常容易被人忽略。俄罗斯的国土面积高达17098200平方公里,而加里宁格勒的面积只有1.5万多平方公里。
加里宁格勒在俄罗斯国土总面积中连1%都没占到。这就是人们总在无意识间忽略掉俄罗斯这块飞地的原因所在。加里宁格勒由于完全被波兰和立陶宛的国土所包围而与俄罗斯本土隔绝。2018年6月17日俄罗斯世界杯D组克罗地亚VS尼日利亚的比赛在加里宁格勒举行。克罗地亚队和尼日利亚队为了参加这场比赛要先从俄罗斯出国进入白俄罗斯后再途经波兰或立陶宛才能抵达比赛地。
事实上就连俄罗斯人自己要想进入此地也必须先申请欧盟签证,因为途经的波兰、立陶宛两国都是欧盟国家。俄罗斯曾为此专门向欧盟提出简化程序的建议,但由于彼此心照不宣的原因而导致此事一直被搁置至今。就是加里宁格勒这块完全被外国领土包围的飞地却是俄罗斯面向西方的前哨战略要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以来北约、欧盟的东扩就持续不断挤压着俄罗斯的传统战略空间。
1993年3月北约首先将捷克、匈牙利、波兰这三个前华约成员国吸纳为会员。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又发动了针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科索沃战争,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的势力被彻底被挤出了原有的东欧势力圈。2002年11月21日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至此北约成员国已直接与俄罗斯接壤,北约的军事力量已然部署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
加里宁格勒这块飞地作为俄罗斯最西部的领土就成为俄罗斯直面北约的前哨基地。加里宁格勒的存在犹如俄罗斯嵌入欧洲腹地的楔子。2010年5月美国的“爱国者”导弹部署在了波兰境内的莫龙格军事基地(这里距离加里宁格勒仅有60公里)。加里宁格勒作为俄罗斯直面北约的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重点防御的战略要地。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驻扎了大量作战飞机,同时这里也是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俄罗斯部署在加里宁格勒的导弹部队更是直接威胁到了德国、瑞典、丹麦、波兰等国的安全。加里宁格勒距离德国首都柏林仅有600千米,距离美国在波兰的贝斯基德导弹基地仅300多千米,所以这些地方都在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的覆盖之下。俄罗斯为什么会拥有加里宁格勒这样一块嵌入欧洲腹地的飞地呢?俄罗斯又是怎么绕开别国领土把武器运到加里宁格勒进行部署的呢?
原名柯尼斯堡的加里宁格勒是德国著名的作家和哲学家康德的故乡。最初柯尼斯堡的所在位置是古代普鲁士人建立的几处定居点(称为特旺斯特)。古代普鲁士人是波罗的海语族的一支,信奉原始的多神教,在血缘上其实和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更为接近。公元1226年波兰马佐维亚公爵康拉德邀请条顿骑士团前往波兰攻击波兰的宿敌普鲁士人,而作为回报则答应把托伦和赫翁诺之间一块领地划给条顿骑士团。
条顿骑士团在征服普鲁士人后沿用了普鲁士这个地名的叫法。条顿骑士团迫使当地皈依基督教、使用德语。此后古普鲁士人被同化于德意志人,古普鲁士语也逐渐消失。定居于此的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沿用了普鲁士之名,但其实他们和古代的普鲁士人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在条顿骑士团征服古代普鲁士人的过程中特旺斯特被摧毁。随后一个被称为柯尼斯堡(或翻译为哥尼斯堡)的新要塞在原地建立起来。
公元1340年柯尼斯堡成为汉萨同盟的成员。以此为契机城市快速发展成波罗的海东南部的重要港口:来自普鲁士、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的货物在此交易。公元1466年普鲁士人和波兰王国之间的十三年战争结束后柯尼斯堡成为条顿骑士团国的新首都,而条顿骑士团则成为波兰王国的附庸。柯尼斯堡作为条顿骑士团在北欧开疆拓土的重要据点在其诞生之初其实是一座军事城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早在条顿骑士团征服此地之初就在这里盖起了一座木制城堡。到了1257年该城堡被改建为石制城堡。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阿尔伯特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从而切断了与骑士团名义宗主罗马教廷的联系,随后宣布将条顿骑士团改为世俗化的德意志邦国——普鲁士公国。阿尔伯特自任普鲁士公爵,成为臣服于波兰最高权力之下的世俗君主。
目前通常所说的普鲁士就是指的这个作为德意志诸侯的普鲁士公国,而不是古代普鲁士人建立的国家。1618年普鲁士公国同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勃兰登堡合并形成了勃兰登堡-普鲁士邦国,而柯尼斯堡则成为这一邦国的领地。历代条顿骑士团团长和普鲁士国王都不断修缮和加强柯尼斯城堡和周边的防御系统。这座城堡因此逐渐成为了东普鲁士的地标性建筑。
1815年的《大英百科全书》记载:19世纪的柯尼斯城堡有着令人惊叹的穹顶宫殿,83.5米长、18米宽的大厅没用一根立柱支撑。矗立在城堡中的哥特式高塔有100米高,人们可以通过284级台阶蜿蜒而上鸟瞰整个东普鲁士大地。同时这座城堡对普鲁士乃至日后的德意志国家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普鲁士的开国国王腓特烈一世就是在这里登基加冕的。
后来开创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威廉一世在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时是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加冕,可在此之前他就任普鲁士国王的加冕之地正是柯尼斯堡。围绕柯尼斯城堡逐渐形成了一个人群聚居的城市,这样一来“柯尼斯堡”一词就有了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柯尼斯城堡,其二是指围绕城堡发展起来的柯尼斯城市。地处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柯尼斯堡拥有天然的不冻良港,又扼守中东欧进入俄罗斯的北方通路之上。
从13世纪条顿骑士团入驻此地之后的400年间波兰、瑞典、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周边势力无不觊觎此地。1626年当地的统治者还在整个城市外围构建了一条堡垒林立、城墙高耸的防御工事,8年后这项城防工事才最终完工。整个城墙足足有15米厚。1843年以成为列强之一的普鲁士又花了16年时间对这一城防工事进行修缮加固,最终建成一道拥有12座堡垒、3个半月堡、7座人工土山、2座要塞的城墙防御体系。
此地的早期归属说起来就是一团乱麻:尽管从差不多800年前条顿骑士团征服此地起德意志人就一直生活在这里,然而早期的条顿骑士团和普鲁士公国是臣服于波兰的,因此波兰在理论上也曾拥有对此地的管辖权。这一状态一直维持到1660年普鲁士从波兰的统治下彻底独立。在1756年的爆发的七年战争中俄罗斯帝国也曾占领这里并任命了好几位总督进行管辖。
历史上波兰、立陶宛、俄罗斯和德国都曾对此地宣称拥有主权,然而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欧洲绝大多数政治家还是公认此地属于德意志——因为这座城市孕育了包括康德在内的好几位德意志大师:他们中有哲学家、文学家、数学家、音乐家等等,他们是这座城市的早期历史被打上了深刻的德意志文化的烙印。19世纪下半叶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策划下南征北战、纵横捭阖。
最终普鲁士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诸邦国的统一。勃兰登堡-普鲁士邦国的领土大体分为两块:其一是包括柏林-波兹坦在内的勃兰登堡;另一块则是波罗的海岸边的东普鲁士,而柯尼斯堡正是东普鲁士的首府。就此而言可以说今天的加里宁格勒(昔日的柯尼斯堡)正是德意志国家的起源地,但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东部领土发生了重大的变更。
一战后德国损失了战前13.5%的领土。当时柯尼斯堡所在的东普鲁士地区的主权在各国之间并无任何质疑,然而原本被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三国所瓜分的波兰在一战期间得以复国。战后西普鲁士地区被割让给了波兰,因此东普鲁士就成了被波兰领土隔绝的一块德国飞地,而隔绝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之间的是一小块狭长的走廊状波兰领土。这被称之为波兰走廊(又名但泽走廊)。
根据二战后期同盟国方面在雅尔塔和波兹坦两次会议上的决议:所有奥得河-尼斯河一线以东的地区都不再为德国所有。这使德国东部1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划入波兰。与此同时苏联通过《波苏疆界条约》以法律形式获得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19.41万平方公里领土,使苏联、波兰、德国三国的领土来了一个整体西移。在确定苏波边境的过程中苏联从波兰获得的东普鲁士地区中要来了北部的柯尼斯堡。
苏联将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以纪念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苏联极其重视这块波罗的海前哨基地。苏联并未将此地就近划入立陶宛加盟共和国,而是将其划入了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联得到加里宁格勒后将当地的德裔居民驱逐,同时迁入大量俄裔居民,于是此地迅速俄罗斯化了。1968年勃列日涅夫下令在柯尼斯城堡原址上修建了”苏维埃之家“以彻底抹去当地的德意志记忆。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9月6日苏联正式承认立陶宛独立。至此加里宁格勒和苏联本土之间被立陶宛和波兰的领土所隔绝。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加里宁格勒成为俄罗斯联邦的飞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0%以上的军事能力。这其中就包括强大的空运力量:俄罗斯不仅有200吨的伊尔76运输机近80架,还有405吨运力的安-124运输机26架。
这些都构成了俄罗斯保障战略空运能力的基石。从俄罗斯本土运送武器到加里宁格勒进行部署在运输能力上是毫无问题的。问题在于俄罗斯向加里宁格勒运输武器该走什么路线呢?苏联时代要想往加里宁格勒运输武器无论走陆路、水路还是空中都不存在问题。那时俄罗斯与立陶宛同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而波兰则是苏联控制下的卫星国,所以苏联要通过立陶宛或波兰领土向加里宁格勒部署武器是完全可行的。
然而等到苏东剧变以后俄罗斯再要向加里宁格勒部署武器就成了一个问题。这时立陶宛已由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变成了一个独立国家,而波兰在政治立场上也逐渐开始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靠近。如果俄罗斯要经过立陶宛或波兰的领土向加里宁格勒部署武器,那么这两个本就与俄罗斯有积怨的国家很可能不会同意。事实上俄罗斯的确曾向立陶宛和波兰提出过关于过境进入加里宁格勒的申请。
这种申请其实还不只是仅限于武器装备的过境。俄罗斯为了加强本土与加里宁格勒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联系曾提出希望立陶宛、波兰两国简化俄罗斯人员、物资过境的手续。可正如上文所说由于彼此心照不宣的原因导致这件事实际上被一直拖了下来。因此就出现了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举办世界杯比赛时队员们不得不大老远绕道多个国家去参赛这样的情况。
设想俄罗斯连举办一场体育赛事都如此大费周章,更何况你还要运输具备杀伤力的武器装备呢?想都不要想也知道立陶宛和波兰一定不会同意俄罗斯通过自己的领土向加里宁格勒部署武器。显然要通过陆路从别人的领土上过境是不现实的,那么如果通过空中或海上进行运输呢?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方向其实是有出海口的,所以俄罗斯完全可以用飞机或军舰从波罗的海将武器运输到加里宁格勒。
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正是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海港。从圣彼得堡到加里宁格勒的直线距离还不到800公里。俄罗斯从苏联继承的伊尔76、安124这些大型运输机载货量大、航程大,所以顺着波罗的海空域往加里宁格勒运送武器完全不成问题。波罗的海并非某个国家的领海,而是任何国家均可无害通过的国际公海。立陶宛和波兰自然没理由阻挠俄罗斯的军舰或飞机在国际海域或空域的合法活动。
随着北约的持续东扩使俄罗斯周边看起来似乎是四面楚歌,但在和平时期谁也挡不住俄罗斯往加里宁格勒输送武器。毕竟在没开战的状态下谁也不能阻挠俄罗斯的军舰或飞机在国际海域或空域的正常活动。如果北约国家要想拔除俄罗斯插入欧洲腹地的这颗楔子除非通过军事手段。在战时状态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很可能会切断俄罗斯往来加里宁格勒的海空航线,那么加里宁格勒就会成为一个被隔绝的孤岛。
问题是北约敢拔掉加里宁格勒这颗楔子吗?俄罗斯毕竟拥有全球最大的战略核力量。一旦俄罗斯察觉北约想对加里宁格勒动手,那么其境内的导弹不到十分钟能迅速抵达英、法、德三国首都。因此北约只好默认了加里宁格勒这颗楔子的存在。如今北约东扩的版图已将位于加里宁格勒以东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纳入,然而像楔子一样嵌入欧洲腹地的加里宁格勒仍是俄罗斯制衡北约的一张王牌。
剑魂哪个技能是火属性啊?
在游戏《剑魂》中,火属性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1. 火焰冲击:这是剑魂职业的初始技能之一,属于火属性技能,可以对敌人造成火焰伤害。2. 护身炎盾:这是一个火属性的防御技能,可以为自己施加一个火焰护盾,当敌人攻击时会受到火焰伤害。3. 火球术:这个技能可以发射火球进行远程攻击,属于火属性技能,造成火焰伤害。4. 炎爆术:这个技能是职业进阶后可以学习的火属性技能,可以对范围内的敌人造成火焰伤害。需要注意的是,技能属性可能会因游戏版本更新而有所改变,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火属性技能。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谢邀:
铭科心理 01最近在关注三个 “越来越”。
第一个 “越来越” —— 母乳喂养率越来越低。
“我拒绝母乳喂养孩子。我们单位有很多新妈妈,因为产后母乳喂养孩子,最后弄得胸部下垂了,腰上也长出一个游泳圈,太丑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个 “越来越” —— 产后立即上班的母亲越来越多。
“孩子这么小,什么都不懂,吃好睡好就行了,等孩子上了小学,需要教育的时候,我再回去,现在趁这几年,多赚些钱。”
第三个 “越来越” —— “婴童独立教育” 越来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过亲密,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得到太多安慰的婴儿会依赖大人,长大后会变得太黏人而无法独立。”
这三个 “越来越”,让我揪心。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决定站出来放一个 “响屁”。
02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
华生
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华生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 ——《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
他在书里倡导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
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了整个美国,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
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
另一个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
这个人就是 —— 哈里·哈洛(Harry Harlow)。
03哈洛找来了很多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
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
因为恒河猴 94% 的基因和人类相同,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和人类非常类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个实验是 —— 代母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 24 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 “有奶就是娘” 的理论 ——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 “铁丝妈妈”。
但实验结果出人意料,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 “绒布妈妈”。
几乎在所有时间里,小猴都会挂在 “绒布妈妈” 身上,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它才会跑到 “铁丝妈妈” 那里吃奶。
但只要一吃饱,它就会迅速回到 “绒布妈妈” 怀里。
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它们把身子挂在 “绒布妈妈” 身上,只把头探到 “铁猴妈妈” 那边吃奶。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
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
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 “绒布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
哈洛又将 “绒布妈妈” 移到另一间房间,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 “铁丝妈妈”,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 “绒布妈妈”。
如果没有 “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
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 ——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
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
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04但这批不是由真猴,而是由 “绒布妈妈” 养育的猴子,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当哈洛把这些猴子,放归到正常的猴群当中后,发现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愿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 —— 它们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吗?
于是哈里又做了一个实验 —— 繁殖实验。
▲ 不理睬幼猴
▲ 虐待幼猴
哈洛通过实验发现: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而母猴呢,也根本不愿交配。
把经验丰富的公猴放进去,母猴们就会拼命抵抗,公猴满身是伤不得不认怂。
怎么办呢?
哈洛发明了一个 “强暴架”,以此固定母猴身体,使公猴能够骑到母猴身上。
这工具果然管用,20 只母猴受孕产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这 20 只母猴中,
有 7 只脐带剪断后便不再理睬孩子,
有 8 只经常暴力殴打和虐待孩子,
有 4 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孩子,
只有 1 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
也就是说:它们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05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洛思考了很久后,推测这可能与 “运动” 有关,
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实验 —— 摇摆实验。
他重新改造了 “绒布妈妈”,让它可以动可以摇摆。
于是哈洛又把一批婴猴放了进去,让可以摇摆的 “绒布妈妈” 养育它们,并保证婴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实验非常成功,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 —— 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给食物和拥抱,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为什么婴儿喜欢父母轻轻摇晃?
为什么婴儿喜欢有人逗他玩耍?
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
1958 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叫 ——《母爱的本质》。
“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运动,玩耍。
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06哈洛的实验得到了很多验证。
比如二战时的孤儿院。
二战时,许多婴儿被送到了孤儿院。尽管孤儿院给予了足够的温饱,但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推断婴儿可能是死于细菌或疾病传染。
于是政府规定 —— 照顾婴儿的修女,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
但情况并未好转,婴儿依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只有一个孤儿院除外 —— 其养育的婴儿,死亡率特别低。
一位医生于是偷偷前去调查,结果发现这里的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都会抱起一个个婴儿,进行温柔地轻抚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 —— 触摸、运动和玩耍,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集中在一起,然后由护工专门喂养。
只给予充足的食物,但没有任何情感互动,结果,这些婴儿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医院制度》一书里,记录了他在育婴堂观察到的现象:
“那些仅仅获得食物给养的弃婴,由于没能获得养育者的触摸和情感互动,会变得异常安静、孤僻和忧郁,很多婴儿不到一周岁就死亡了,一部分婴儿虽然活了下来,但难以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谈。”
那个担忧母爱过度的心理学家华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了,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女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07哈洛觉得实验还不够充分,于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他又做了一个实验 —— 旷场实验。
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房间里放满了很多物品,积木﹑毯子﹑带盖容器﹑折纸等,都是幼猴喜欢玩弄的东西。
然后哈洛设计了三种情况:
房间里仅有 “绒布妈妈”,
房间里仅有 “铁丝妈妈”,
房间里一个妈妈也没有。
结果发现 ——
当房间里仅有 “铁丝妈妈” 或者没有任何妈妈的时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紧张,或是抱着头缩在墙角,或是蜷缩在毯子上,对周围的玩具不理不睬。
当房子里有 “绒布妈妈” 时,幼猴会立刻冲过去,紧紧抱住 “绒布妈妈”。
过了一会儿以后,幼猴会把 “绒布妈妈” 当作安全之源,大着胆子去触碰那些玩具,轻轻摸一下掏一下,然后迅速返回 “绒布妈妈” 怀里,然后又试着去触碰那些玩具,如此循环往复,跟人类孩子一模一样。
当哈洛将 “绒布妈妈” 拿走后,幼猴就会抱头缩在墙角,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给再多玩具也不要。
哈洛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
● 独立并不是 “孤立” 和 “狠心” 培训出来的。
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 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
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08为了继续探索母爱缺失可能引发的问题,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 —— 长期缺母实验。
一群小婴猴出生后,哈洛不让它和任何假妈妈接触,就让它们孤独地呆在笼子里,只是定时地给予食物。
▲ 小猴不奔向任何一个妈妈
在小猴 “无母” 地生活 8 个月之后,哈洛将它们放进了拥有 “绒布妈妈” 和 “铁丝妈妈” 的房间里。
当可怕的发条玩具出现时,这些小猴会作何反应呢?
结果它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妈妈,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妈妈相处的经验。
它们大都抱着自己,摇摆身子、瘫倒在地,然后发出绝望的尖叫声。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小猴长大后,完全无法融入猴群,非常胆小、非常惧怕其他猴子,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自残性和攻击性。
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它们就开始自残,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哈洛继续做更细的实验,通过实验他发现:
幼猴在出生后,一旦跟母亲分离超过 90 天,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其他伙伴相处,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的猴子,因为某个 “关键期” 被错过了。
一旦错过,那扇门就被永远地关闭了,情感纽带便再也无法建立。
于是哈洛得出了结论 —— 孩子出生之后的6 个月,是建立良好母爱的最重要时期。
为什么是 6 个月呢?
因为小猴的 90 天,差不多就是人类的 6 个月。
哈洛这样总结道:
“孩子出生后,父母特别是母亲,要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
09最后,哈洛做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这个实验叫 ——绝望之井。
哈洛制造了一个个漏斗型小黑屋,让小猴们头部朝下吊了两年,底部有个容器可以获取食物。
刚开始的时候,小猴会不断顺着峭壁往上爬,但发现无法逃离后,便孤独绝望地安静了下来。
哈洛称之为 “绝望之井”。
▲ 绝望之井
两年后,将小猴放出来时,它们已经得了重度抑郁症。喜欢远离猴群,呆呆地坐着,完全失去了猴子应有的活力,且拥有极强的自闭、自残和攻击倾向。
哈洛试过很多药物和利用集体生活对它们进行治疗,但都没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 —— 从这些小猴身上,我看到了人类最惨重的精神疾病是怎么来的。
“对灵长类动物来说,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
这种影响直至终生。”
攻击性,并非天生,而是因无回应的绝境而生。严重缺乏回应的婴儿,内心会产生两个激烈情绪:
第一,绝望 —— 认为爱不存在。
第二,仇恨 —— 想毁了整个世界。
我想起了马加爵。
10哈洛的这一系列实验,因为非常残酷残忍,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斥责,但这一系列实验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它扭转了风行欧美的育婴方式。
所以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后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 触摸 —— 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
● 运动 —— 轻微的晃动,多与孩子互动。
● 玩耍 —— 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没记忆。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不合群、抗压能力差,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 ——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婴儿时期。对孩子真正的富养,不是给最多的钱,不是给最好的食物,而是给最多的陪伴。
112009 年,《柳叶刀》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 9000 万。
2016 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个数据:中国每 13 人中就有 1 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一。
抑郁症的成因虽然非常复杂,自杀的原因也涉及多个方面,但毋庸置疑,其中极为致命的一个成因,就来自于 “婴童” 和 “幼年”。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 “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究竟什么是量子?
首先感谢悟空问答编辑的邀请。量子表现为是一种呈不连续、分离化性质的存在。可以理解为是一粒一粒存在的,就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光量子,即光的波粒二象性。西方科学追求真理的途径是实验证明,而量子显然属于无法实证的形而上的存在物。本文从理性逻辑的哲学角度,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何为量子?形而上与形而下;以老庄之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可以解读量子。
何为量子?量子(quantum)是微观物理学或称高能物理学里面的重要概念。说是微观物理学,是因为人眼分辨率0.1-0.2毫米;光学显微镜:0.2微米;电子显微镜:0.2纳米。1978年,一种新的物理探测系统—— “扫描隧道显微镜”已被德国学者宾尼格和瑞士学者罗雷尔系统地论证了,并于1982年制造成功,其分辨率高达0.1埃米,即10-^11米,可以直接分辨出单个的原子。因原子直径是10-^10米。说是高能物理学,是因为所研究的对象都是高速运动具备高能量的微观粒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
何为量子?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理量就是量子。一个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则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并把最小单位称为量子,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光量子”。量子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M·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为何20世纪物理学大咖基本上都是研究量子的呢?一方面是因为有原子弹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因为想找到基本粒子。何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宇宙本体,即量子=本体!西方人试图通过在微观领域的研究揭示出宇宙自然之奥!
普朗克年轻时可是帅男
形而上与形而下微观物理学研究量子找到基本粒子了吗?微观物理学研究到极致,所发现的最小粒子是夸克。夸克有多大?10-^18米。科学家根本无法看到夸克,但通过氢气泡室可以看到夸克运动所留下的痕迹。就像是我们看不到空气,但却可以通过研究风来认知空气的存在一样,风是空气运动的痕迹,探测高能带电粒子径迹的氢气泡室可以看到夸克运动时所留下的痕迹。事实上,夸克已经进入了人类感官,即使借助于高科技的仪器也看不见、无法实证的形而上领域。
通过研究风可以认知空气的存在
《易经-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宇宙万物内部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法实证的形而上者,叫做道,本体,主宰;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可以实证的形而下者,叫做器,表象,皮囊。就人而言,其生老病死全部都是由生命本原元气聚散消长的变化决定的!
人类通过分辨率最高的隧道扫描显微镜所能看到的最小尺寸是10-^11米,而夸克有多大呢?10-^18米,相差了10^7,即1000万倍。这与一部长度超过10米的集装箱车与地球相差的倍数差不多。
《易经-系辞传》
夸克是人类通过间接手段可以观察轨迹的最小亚原子粒子,但却并非宇宙自然本体的尺寸。普朗克所定义的最小可测长度即普朗克长度=1.6×10-^35米,可以认为是基本粒子,即本体或量子的尺度。虽然西方科学极大地扩大了人类感官的认知范围,但奉行逻辑实证主义的西方科学采用氢气泡室观察夸克轨迹,研究了半个多世纪,却发现是毫无头绪、杂乱无章的“鬼”迹。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真实变动不居,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凭感官来认识真实。”真实=本体=存在。宇宙本体属于形而上领域的存在,显然不在科学可以认知的范畴,而是属于哲学的认知领域。
亚原子粒子在氢气泡室中的“鬼”迹.
以老庄之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可以解读量子解读宇宙之奥属于哲学本体论。对宇宙本体的解读贯穿着古今中外的哲学史。西方哲学对宇宙本体无解,西方自然科学始祖、近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给科学划定的认知真理的方式是——“怀疑一切、追求实证”,而研究量子的微观物理学或称高能物理学采用氢气泡室研究夸克的轨迹又无法发现规律。
那么,以老庄之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可以解读量子吗?其结合点在哪?首先,普朗克对“量子”的定义,与《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对“小一”的定义是完全一样的。普朗克“量子”=庄子“小一”。
庄子画像
其次,夸克已经属于看不见的形而上的领域,而由伏羲-黄帝-文王-老子-庄子开启、传承和发展起来的道本体,就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认知宇宙之奥和生命实相的思想体系。《庄子·庚桑楚》云:“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天门即自然之门,即宇宙本体,是形而上的存在物。万物出自形而上的本体。有形物不能以有形的零部件装出来,必然出自于无形的本体元气!
再者,《庄子-知北游》曰:“通天下一气耳!”整个天下万物包括量子,全部都是元气聚散消长发展变化的不同形态而已!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此!
老子雕塑
《老子》第40章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生于元气,而元气属于确确实实有的存在物,有形的天下万物都是由无形的道即元气生成的!
量子=本体!宇宙本体元气发展变化的规律,自然就可以解读量子。本体的规律=宇宙密码=宇宙之奥=生命实相!道本体即元气发展变化遵循什么规律呢?就是中国哲学的三大理论——“元气本体论”、“阴阳二元论”和“五行多元论”。整个中国文化就是围绕着这三大理论体系展开的,宇宙万物包括量子的发展变化自然遵循元气、阴阳、五行三大规律!
抛砖引玉,以文明道,欢迎讨论,欢迎留言!
文喜有话说 2017.12.21.
华为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能力救孟晚舟?
华为一直在努力!华为的能力是什么?华为最强的能力是科技研发!其次,由于华为需要与各国政府、公司签订各种合同,所以法务这块,也是他们的强项。因此,华为能做的,除了加强自己的科技研发能力,力争超过美国公司一大截,以便树立一整个大的防火墙,不让美国公司有机可趁外,利用自己手上的法务资源去与加拿大的法律体系做斗争!另外,值得欣慰的就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会站在华为一边共同为孟晚舟早日获释而努力!
一、美国人的目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早就看出美国的目的在于借孟晚舟事件来整垮华为!也就是说,不管你得不得理,有没有证据,美国人总能千方百计用各种手段来整垮一家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
小到法国的阿尔斯通,把人整得整企业卖给了美国通用;大到伊拉克,借口你搞核武器,出兵直接打下来,把人总统抓起来判刑!这是讲法律讲信用么?所谓弱国无外交,对于弱小的企业也是如此。
二、华为的能力中国企业中,如华为这般出类拔萃的不多,能够以华为这种智慧与美国霸权去周旋的,则更是少之又少了。
前有中兴,因为低级错误被美国人抓住把柄往死里打,这么大企业就差点停摆。华为发展的好,不仅仅是技术过硬,据知情人介绍,华为在对内对外的经营合规性上,严格得令人发指。也正是这种严谨、对未来的困难做出充分预估,才有了今天的华为。
三、华为的技术应对美国发起了对华为的一次次进攻,妄图打垮华为!华为一方面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继续与美国公司合作,一方面又启动了备胎计划,研发自己的CPU、操作系统、非美国的供应链体系等。
而今,美国又在芯片生产上向台积电施压,以切断华为的芯片制造之路。相信华为早有预案,而国内又为中芯、上海微电子等企业的支持,一定能走出困境,而这些压迫也将催生更强大的民族科技!
四、华为在法律层面的应对华为的律师团队一定是顶级的,华为是一个非常开放,擅于借助专业力量发展的企业。华为的研发人员来自世界各地,同时也同世界各地的政府和企业有商业往来,其中涉及的法律事务极多,而法律诉讼也难免很多,这都要求华为在法务层面有一只极强的团队。
相信华为的法务团队一定会尽力阻止孟晚舟被引渡到美国!即便不能阻止,相信华为在内部体系的控制上的严谨,也不会给美国人轻易的机会,以重蹈阿尔斯通的覆辙!
五、背靠大中华华为的背后是日益强大的中国政府,和世界第一的中国市场。
中国政府已经对加拿大进行施压,要求释放被加方无理拘捕的孟女士。而中国人民,一定会用行动来支持华为的发展,不仅仅是够买华为的产品,所有的中国企业,都会看到美国的实际目的,用行动来与美国的技术霸权做斗争。比如现在很多的中国手机企业开始自研CPU,最近又传出腾讯也对苹果说不!
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国在面对霸权发出的最强音。用华为的一段话做结尾吧!“除了胜利,我们已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