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策略类单机游戏,steam上有什么好玩的多人射击游戏?
谢谢邀请,枫叔做过很多次的FPS游戏推荐,但是可能因为平台推荐机制有时效性,不能保证每次都被朋友们看到,这次就在推荐一次,另外如果我没有说《战地1》大家不要激动,因为题主要的是steam游戏,所以橘子平台好玩的射击游戏枫叔这次就不多说啦。(依然老规矩哈,排名不分先后)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彩虹六号:围攻》,第一个介绍的我觉得就是它了,虽然没有《CSGO》人气高,但是运营了这么多年反而越来越火也是奇葩产品一个。育碧通过深耕探员得到了玩家的认可,游戏可玩性大幅度提升同时,原有肝帝玩家也在免费送了20个探员后彻底心态崩了,但是还有80多个可以肝嘛……
第二个说下《叛乱》,枫叔不止一次推荐给大家了,我觉得这是一款很好的游戏,锻炼团队配合,而且十分硬核,不要那种无脑冲锋,不然哪里被打死的都不知道,这个游戏就算是AI都可以轻松教你怎么做人,而且能改掉你CSGO各种切枪、换弹晚期的毛病。
《Squad》第三个推荐《战术小队》,这款游戏玩的比较少,但是有时候会做免费体验活动,steam的朋友可以收藏到愿望单,看到免费试玩就下载一个进去试试,喜欢再买,因为这斯貌似一直不怎么打折哎。游戏也是一个讲究团队配合的产品,我好久没进去了,但是我隐约就是这款游戏指挥疯狂的喊我们用铁锹挖地,挖地,挖地……我总以为这游戏中文名叫《工兵世界》。
《Day of Infamy》第四个是《耻辱之日》,《叛乱》公司在原有产品一个热门MOD基础上开发的独立新游戏,和《叛乱》风格相近,但是加入了更丰富的兵种,但是人比较少,人机到也支持可以玩,喜欢二战题材的可以去试试,最低有时候5元可以买到。枫叔不止一次推荐过,一定要在打折的时候买哦。
《Rising Storm Game of the Year Edition》第五款推荐《红色管弦乐2》,大名鼎鼎的红管2就是它了,别看日常在线就是300人,但是经常可以让你一战一个下午,里边这几百人是全球资深军迷,你可以在里边听到俄国、英美、韩日、中文不同指挥官的指挥声音,没点steam底子的玩家基本都不知道这款游戏,能知道的都是老鸟。哦,对了,里边很多中国玩家指挥起来也是精通各种语言,都是游戏里学的,不服不行啊。推荐理由嘛,二战题材里少有可以选择德、美、俄、日四国势力的产品!
《Verdun》从第六款推荐大家的开始,你参考了解就可以,千万不要随便买。这款游戏叫《凡尔赛》,steam上的一战题材FPS游戏,拉大栓的最爱,但是游戏全球服除了欧盟服务器可以有30多人陪你游戏外,其他都是鬼服,所以可惜这个拉大栓的游戏了,了解下就可以了。
《Arma 3》第七款推荐下不说显得不懂,说多了又害人的《武装突袭3》,这款游戏不仅是价格贵一些,内容也更硬一些,没有长时间玩好这一款游戏的打算,最好不要买,游戏到是很硬核,玩通了你能直接去前线……因为各种MOD众多,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他有多庞大,找个组织玩最好,国内有专门的玩家论坛,6万多人。
《ARGO》第八款推荐《ArGO》,它是武装突袭3官方改造的一款免费FPS多人在线游戏,但是国内奇卡无比,不过很多国内玩家通过AI组队打人机,只能说ARMA3的机器人也够普通玩家喝一壶的,所以有兴趣的可以免费下个玩玩。枫叔后边的这两款游戏,都是免费产品。
《Black Squad》第九款也是免费的游戏,《黑色小队》,免费游戏有内购,偶尔有外挂,但是因为人气不高,还在接受范围。国内玩家很多,上手很容易,FPS对决也很套路,因为是《战地之王》的公司开发的,所以你会觉得很亲切,打发时间无游戏可玩的时候,选它是不错的。
《CSGO》放到第十款才推荐,因为枫叔《CSGO》600多小时依然已经被取消了定级标识,不小心又30多天没打过一次匹配了,这游戏是经典,但是能天天玩一直玩,很长时间就玩这一个游戏的,也是很少的,所以单纯为了信仰去玩没必要,要是有兄弟拉你去炸鱼或者做鱼,你可以买一个不碍事的。我总觉得G胖内心潜台词是这样的:“你下载着steam却没有安装《CSGO》和《DOTA2》是瞧不起我吗?”
《Call of Duty: WWII - Multiplayer》最后这个,不推荐大家购买哈。《使命召唤14:二战》,因为目前游戏是两个客户端,你买了单机才有OL版,内容虽然不错,但是连接起来网速非常不稳定,而且外挂也不少,官方几乎对PC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举报但是从来不封。枫叔在服务器里经常一登录就是所在区域第一名,不是我多厉害,是经常没人……就我自己啊。
最后这个图不是我自己的,但我自己的图更厉害,但是我今天太忙没时间给大家找了,枫叔有个开出2个英雄和一个传说的截图,2个武器一件衣服,很欧洲的哦。好了,不知不觉写了10个游戏,够大家玩了,收藏了慢慢看吧。
日本陆军和海军互相倾轧到了什么程度?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各个国家的海军和陆军都是不对付的,这叫军种对立。毕竟一个国家的军费就那么多,陆军多了海军必然就会少,所以对立是一种普遍现象。
但对立归对立,各个国家的海军和陆军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还是相当不错的。
但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完全不一样,双方坐在一块谁都看谁都不顺眼,时时刻刻都在防备对方,注意对方是不是给自己下套了。
如果有什么好的东西或者情报,都会藏着掖着不给对方看,哪怕这些东西拿到手里没有用,就是不给对方看。
所以当时的日本陆军和海军,这就不像是同属一个国家的部队,反而像敌人。
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雷达。雷达这是战争的眼睛,但一开始的时候日本认为雷达这东西,属于胆小鬼的武器,根本就没有意愿去发展这件装备,哪怕最初的时候,日本已经掌握了雷达的一些前置技术,就是不喜欢。
可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人发现雷达这东西还真就不错,于是就开始进行研发。
按照一般的国家,要是研发一件武器装备,集中全力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研发就可以了。
可日本不一样,他们直接分成了两派,陆军搞一个雷达研究所,海军再搞一个雷达研究所,然后把人才一瓜分,关起门自己造,哎,就这么神奇。
这也就算了,后边还有后续。
到了1942年一月份的时候,日本陆军就攻占了新加坡,这个地方驻扎了一大堆英国人,所以英国人在这里安装了一大堆雷达。
结果日本因为进攻速度比较快,忙着逃跑的英国人也仅仅销毁了一部分雷达,给日本陆军留下一台完整的GL MARK II型火控雷达。
对于日本来说,这肯定是好事,要知道当时的雷达技术就属英美两国搞得最好了。
结果日本陆军拿到雷达之后,那是高兴坏了,然后就封锁消息,悄悄地运回去,自己研究起来。
之所以封锁消息,就是防止日本海军知道这个消息,跑过来和他们分一杯羹。
日本陆军防贼一样防备着日本海军,听了这事,能把肚子给笑坏了。
除此之外,还有军队的建设。
我们都知道海军通常会有海军陆战队这个编制,这听起来也没啥稀奇的,一个国家只要有海军一准就有这个编制。
但你们绝对没有听过陆军弄出海战队这种编制的,日本陆军还就这么做了。
原因是日本陆军瞧不上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力,在1943年的时候,日本陆军就成立了八个海洋师团,最后的规模达到了三十万,这数量别说日本海军陆战队了,都赶超日本海军了。
更加搞笑的是,一开始日本陆军是打算将第二师团和第五师团,也改成海战队的,但因为这两个师团的战斗力是很高的,所以日本陆军害怕日本海军借着由头,将这批海战队给收编了,那么这两个师团日本陆军借着很多由头,始终没有松口让其接受改编。
接下来,我们详细地说一件事。
什么事呢?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研制潜艇的事。
日本陆军研发潜艇。一般人看到上边这几个字,都会感觉不可思议,但在二战时期日本陆军还就这么做了,而且因为造船厂都被日本海军把控,日本陆军造的潜艇,都是找锅炉厂帮忙的。
那么日本陆军怎么就想起造潜艇了呢?
话说在萨沃岛海战中,日本陆军被困在萨沃岛,饿死的日本陆军一片一片的。
但日本的运输补给只能依靠海军,于是就看到日本海军组织起驱逐舰和潜艇打造出了东京快车,往岛上运输粮食。
这事日本海军就不愿意干,在他们看来,驱逐舰和潜艇是干什么的?打美国军舰的,你用来运输粮食,这不是牛刀用来杀鸡了吗?太浪费了。
在往后新几内亚战役爆发了,日本海军直接拒绝了用潜艇给岛上运输粮食的提议。
面对被围困的日本陆军,日本海军不急,但日本陆军急眼了。
所以日本陆军明白,靠日本海军还不如靠自己,所以他们就有了制造属于日本陆军的潜艇。
于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在1943年的时候,就对下属主管船舶的第十课下达了研发潜艇的命令,当然为了防备日本海军,这件事是秘密进行的。
最终在一个月后,负责研发任务的盐见少佐和中村大尉,就向参谋本部提交了一份《运输潜艇研究概要》。
话说,陆军去研发潜艇,前置的技术根本就没有,所以出来的东西数据是不怎么好看的,但日本陆军的目的不是用潜艇去打仗而是去搞运输的,数据不好看就不好看了,只要达到了陆军的操作简单,性能一般,运输量必须大大的就行。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款潜艇的速度只有五节,但它的容量却有十个立方米,这么大的空间可以装入二十四顿粮食,足够一个师团两万名士兵吃一天的定量。
所以日本陆军对于这个数据还是很满意的,那么日本陆军就放出了订单,要先造二十艘看看,如果好用那么就造四百艘用用。
订单很大的,但没有造船厂可以给日本陆军使用,前文就提到了这些造船厂都被海军控制着,而日本陆军是不想让日本海军知道这件事,再说他们真要下了订单,日本陆军怀疑日本海军会给捣乱的。
所以日本陆军只能退而求其次,从机车厂,锅炉厂这些地方找承接订单的制造商。
结果日本陆军就选用了日立制作所的笠户工厂和东京月岛的安藤铁工所,来完成他们的订单。
不过这件事,日本陆军掩盖得再怎么严密,还是让日本海军知道了,毕竟造潜艇这件事,日本海军是内行,日本陆军在研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和造潜艇的这一行有联系的。
最终日本海军跑过来规劝日本陆军,不要这么干了,日本海军有潜艇滴。
结果日本陆军根本就不想接日本海军的话,后来日本海军做了退让,你们要造潜艇,行,我有图纸,你拿去造。
当然,这仅仅是日本海军气不过,想要看看日本陆军的笑话。
而日本陆军倒是挺有骨气的,面对送过来的图纸看都不看一眼,他们就要自己搞,还真就有一股子倔脾气的劲头。
你还别说在1943年十月二十九号的时候,日本陆军的第一艘潜艇还就完成了工程,而这一类潜艇就被叫做了由字潜艇。
这款潜艇出来之后的,水面速度达到了十节,水下速度是五节,这看起来没有什么误差,和之前的《运输潜艇研究概要》完全一致。
可尺寸上出现了误差,比如原本潜艇的长度是40m,结果造出来之后,这么一量是四十一点四米;宽度是三米,造出来之后就变成了三点九米。
好吧,这本来就是不在行的陆军搞出的海军装备,这点误差还是能够忍受的。
但因为陆军没有造鱼雷的本事,所以由字潜艇上是没有鱼雷的,有的仅仅是一门陆军使用的四式三十七毫米舟艇小炮,后来考虑到,这火力太过单薄,所以就又加了五挺机关枪。
日本陆军之所以这么搞,还是那句话,他们使用潜艇的目的就是为了搞运输,而不是去参加任何战斗的,所以这种设计还算过得去。
这期间,日本陆军为了能够尽快让由字潜艇服役,早早就开始招募驾驶潜艇的士兵。
但因为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矛盾,这批兵是不可能从日本海军方面要人了,日本陆军只能自己想办法。
潜艇兵不好招,毕竟这属于技术兵种,学历低了也是不行的。
所以日本陆军干脆就从自己的技术兵种里招兵,比如坦克部队,炮兵部队等等,最终日本陆军招募了三千多人。
到了十二月三十号的时候,由字潜艇这就开始了训练,当时海军已经知道了日本陆军在做潜艇了,所以日本陆军也没有藏着掖着,就邀请海军的一些人员观看。
结果由字潜艇,开始下潜的时候,就来了一个倒栽葱,幸亏这个操作被及时地纠正过来了,最终由字潜艇还是完成了下潜的动作。
陆军倒是很开心,而日本海军却一脸懵,在他们看来真正的下潜,应该是在航行中下潜,你这静止在水面上,然后下潜,这也行?
可日本陆军不管这个,这一次的成功,直接就让日本陆军打足了气,一口气就指定了四家工厂开始建造他们的由字潜艇。
不过日本陆军的四百艘由字潜艇并没有实施成功,最终他们只造出了三十八艘来,还有十六艘建造了一半。
那么这些由字潜艇,他们的任务完成得如何呢?
怎么说呢?五节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如果是远程运输,基本上就是无望的,因为等到由自己潜艇过去之后,都得饿死,所以由字潜艇的运输只能是就近运输。
再有就是,日本海军虽然知道日本陆军造了潜艇,但知道的也是一部分而已。
一个原因是,日本海军不想提这件让他们丢人的事,另一个是日本陆军并不打算让全部的日本海军知道陆军有潜艇。(其实日本民间也不知道日本陆军搞出了潜艇的事情)
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比如,在1944年的九月九号晚上,日本一艘军舰看到了由字潜艇,他们不认识,于是开足马力一口气就把这艘由字潜艇给撞沉了。
十月份,两艘日本海军的登陆舰,突然发现了由字潜艇,他们对着这个他们根本就不认识的潜艇发起了进攻。
由字潜艇很倒霉。
但更让日本人无语的事情发生了,在日本陆军造出了由字潜艇搞运输之后,日本海军也开始造他们的大型补给潜艇。
啊!很有意思不是?
其实在二战的时候,日本陆军不仅研发潜艇,他们甚至还造起了航母。
日本陆军造航母。日本陆军之所以想造航母,原因还是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之间的矛盾。在日本陆军看来,要让日本海军给陆军提供支援登陆作战,太不靠谱了,还不如自己来。
所以日本陆军早在1920年的时候,就开始制造起了属于自己管理的登陆艇。
到了后来,日本陆军发现,其实如果要进行登陆的话,掩护登陆场也是相当重要的,而这就需要航母了。
当然航母日本海军是有的,但日本陆军认为靠自己还是更加的靠谱。
于是在1939年的时候,日本陆军打算建造两艘航空母舰。
一艘叫秋津丸,另一艘叫饶津丸。
就这个秋津丸排水量达到一万一千吨,航速可以达到二十一节。
当然为了瞒着日本海军,这艘秋津丸的身份是一艘民间商船。
那么陆军造航母,可想而知他们会依据陆军的一些想法来,于是十门三八式七十五毫米野炮,两门七十五毫米高射炮,甚至还有四门一百五十毫米加农炮也被装到了秋津丸上了。
海军的军舰上,装了一堆陆军武器,啊,确实有想法。
然后秋津丸最为重要的装备,就是放在船体里边的二十七艘登陆艇,是的,没错不是飞机,而是登陆艇。
因为日本陆军造完秋津丸之后,他们发现自己造不了阻拦索,啊。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秋津丸还没有降落引导系统,这就更,啊!
以上是问题吗?当然是了,还有更加要命的是,二十一节的航速,让飞机起飞,这是很困难的好不好。
于是秋津丸号,这就是一艘废品,让他运输一下飞机还是可以的,让他当真正的航母,别想了,因为就算是飞机可以勉勉强强起飞,然后呢?他根本就回收不了飞机。
至于饶津丸,在1943年完工,但这家伙居然没有飞行甲板,这也叫航母?
其实诸如此类的事情,有很多。以至于后来日本战败,日本天皇写了一本书,在书里他就指责日本海军和日本陆军的不和,给他弄了很多很多的麻烦。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二战时期的步兵战车为何大多是半履带装甲车?
并不完全是这样。
首先,英军大量装备的就是全履带——
布伦机枪运输车,由威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研发制造,被广泛装备于英军,用于侦查,联络,运输。这辆车可以搭载一个班左右的兵力,二战期间一共生产制造了十一万三千辆。
再来看苏军——
毛熊的战略根本就不是什么步兵战车,而是人手一只波波沙直接跟随T-34坦克突击。坦克赋予士兵速度,步兵为坦克提供近距离火力掩护,完美的步坦结合。
而美军的步兵载具有轮式的,也有半履带式的。
轮式的是M8
半履带的是M2半履带车M2 Half Track。
这种半履带车最初是运兵型,后来演化出迫击炮型,防空型。M2半履带车总共其实也才生产了13500辆,而美军真正用来运兵的道奇、福特、雪佛兰这几个品牌的卡车加起来上百万辆。
真正在影视作品里出现得比较多的半履带,是德军的Sd.Kfz. 250和Sd.Kfz. 251.
Sd.Kfz. 250一共生产了6628辆。
Sd.Kfz. 251,是250的加强版,搭载人数是250的一倍,车身更长,作为一个靠谱的武器平台,被赋予了运兵、防空、喷火、反坦克、架桥等二十多个型号。
251的生产数量最多,达15000辆。
德军喜欢使用半履带车,和三个原因密不可分。
第一,闪击战思想。
德军虽然表面强大,但实际上依然是小本经营小打小闹,抢了就跑的逻辑。所以如果美军出场,一定是轰炸机集群先来个地毯式轰炸,或者战舰舰炮先覆盖,然后地面部队再出来收拾残局,而如果是苏军,一定是坦克集群推进,后面跟着不怕死的人海。而德军每一个士兵都是精英,要让精英们快速到达前线,破坏重要的战略目标。所以半履带装甲车是保护德军装甲掷弹兵,让他们很好跟随机械化部队前进发挥作用的。德军对装甲运兵车的需求比其它国家的均军队都要大,或者说有限选择。
第二,欧洲战场的地理环境。
欧洲战场是充满了泥泞沼泽的,无论西线还是东线,有大量原野,到了雨天就泥泞不堪。不要说搭载装备、武器平台、后勤补给的车辆,就是人走都很困难。轮式车辆是一定无法胜任的。而轮式车辆的加强版,就是加履带,顺便再加一点装甲。相对来说生产半履带车比生产一个坦克地盘要便宜得多,所以就出现了这种介于轮式卡车和坦克车之间的产物。
第三,德国精密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轮式车辆的转向和联动机构是复杂的,复杂就意味着容易出问题,维护成本高。然而德国人不care这些,因为他们机械制造技术先进。“轮式装甲车?毛毛雨啦,我们轮式摩托车都满地翻滚!” 所以也是德国人,把半履带这种黑科技发挥到了极致。
二战后,有钱了,就不需要半履带这种折中方案了,直接上全履带,比如美国的M2布雷德利——
这可是在海湾战争中出镜率最高的步兵战车,有时候甚至要给M1艾布拉姆斯坦克充当“眼睛”。
而毛子方面,一贯奉行简单粗暴,有了BMP-1型。
半履带装甲车其实可以被看为是轮式车辆到履带(坦克底盘)的一种过渡。是军队由骡马化向摩托化,机械化发展的一种中间阶段。而财力不是很雄厚,不能像美苏一样大力发展空军,坦克,但是又虎视眈眈希望快速突破,吞并疆土的纳粹德国,就只能大量制造成本不高,但是机动性强的半履带车,从而使其步兵的机动性,防御力得到大大加强。
更多优质原创回答,感谢各位大佬的鼓励!
近100年前的大萧条导致二战爆发当时哪个行业基本不失业?
你好,三十年代西方大萧条期间确实有极个别行业仍然获得了较大发展,其背后隐藏的经济规律对我们今天仍极具指导意义。
大萧条,是指以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纽约证券交易所股指暴跌为开端,起源于美国,随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破坏力惊人,对经济社会和国际局势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统计,危机期间美国总人口的28%没有任何收入。人们总在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省钱,一些穷困潦倒的人不得不像畜生一样活着才能免于死亡:尝试吃各种野菜、野草根、喂牲口的饲料,甚至要同野狗争夺食物。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下,除了劣质酒精、毒品之外,竟还有人依靠开发合法体面的商品在生意场上大获成功,让人不得不佩服天才商人的大脑!
中国老人常讲"民以食为天",其实吃饭对于哪国人来讲,那都是天大的事。西方世界由于长期保持接近于游牧的生活,所以自古以来崇尚肉食。
相传,大萧条期间一名叫杰伊·荷美尔的美国商人到餐厅吃饭,由于生意不好他愁容满面,吃东西也心不在焉。心里不断的盘算着惨淡的生意,再这样继续下去也许很快自己的公司就要关门了,必须要尽快想办法找到出路!这时,也许冥冥中自有天意,恍惚间听到临桌客人向朋友抱怨:由于收入有限,自己和孩子已经很久没吃过肉了,如果肉能便宜一些,像福特汽车一样被廉价充足的制造出来就好了!杰伊·荷美尔痛苦的摇了摇头,谁不想吃肉,可眼下的情形谁又能做到隔三差五的吃顿肉呢!如果肉真的能像福特汽车一样被廉价充足的制造出来就好了!想到这里,他突然眼睛一亮,似乎心里有了主意,匆匆离开了餐厅。
不久之后,一种肉罐头开始在美国各地上市了。它虽然比不上传统的肉食,但也肉味浓郁美味可口,更重要的是,它的价格只是普通肉类的三分之一。于是一经推出便立刻受到了巨大欢迎。而它的名字就是今天家喻户晓的——午餐肉,它的发明人正是杰伊·荷美尔。
荷美尔的做法就是将少量的猪肉绞碎后和淀粉混合,做成"午餐肉"罐头销售。当时的午餐肉名为"斯帕姆",SPAM是"shoulder of Pork And haM"的缩写。由于荷美尔在"斯帕姆"中特别加入猪肉中的筋腱和肥肉,这样整体的午餐肉浸润猪油,所以有很浓的肉味,但是由于加入了大量的廉价淀粉,因此午餐肉尽管经过多道加工工艺,但其销售价格只有同重量纯猪肉的三分之一。"大萧条"期间,很多美国家庭都以"斯帕姆"作为新鲜猪肉的替代品,在整个社会举步维艰的时候,荷美尔的公司却大赚了一笔。
后来随着罗斯福新政的不断展开,美国经济逐渐复苏。人民收入持续提升,大家开始重新购买新鲜猪肉,荷美尔的午餐肉销售量日渐下滑。
但是,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就在荷美尔一筹莫展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阴差阳错地成就了"斯帕姆"午餐肉的世界名声。由于新鲜猪肉难以保存加工,美国政府大量采购"斯帕姆"午餐肉作为军需,荷美尔又大发了一笔战争财!
故事讲完了,答案呼之欲出。无论经济繁荣还是萧条,衣食住行等项目永远是人生存所必须的。当收入降低时,人可以减少看电影、减少旅游、减少换手机…尽可能减少一切消费,但比较难减少洗化和出行,更难减少吃饭喝水。更进一步讲,同样是衣食住行等必须品,人们更容易减少高端货,不容易减少低端货。比如,原来有钱的时候打车上下班,后来收入少了可以改成合乘车,再后来又穷了只能改成坐公交,再往下就不好改了;有钱的时候可以吃日本进口大米,收入少了改成泰国香米,再穷换成东北的,再不行换成普通大米,再往后也不好改了。
上述现象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需求收入弹性”,它反映了当收入变化时,人们对某种商品需求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生活必需品类基本上都是需求收入弹性小的。荷美尔之所以能够在大萧条中逆势赚钱,重要原因之一把目光放在了低端食品行业上。
所以如果要说真的发生了那种大萧条,损失最小最抗风险的还是中低档次的生活必需品行业。也就是需求收入弹性小的行业。比如:农产品行业、食品行业、中低端洗化用品行业、低端白酒烟草行业、中低端服装行业、基础医药行业、燃气自来水供暖行业、二手市场行业等等吧。
另外需要再说明两点:一是目前人类对经济运行的认识和把握远远超出上世纪三十年代,特别是在当今的中国,经济有很大的韧性和上升空间,大的萧条基本不会发生;二是,选对行业是荷美尔成功的重要一步,但并不代表选对行业就能赚钱,产品开发、市场运作、公司组织管理、运气等等因素同样不可或缺。虽然如此,荷美尔的成功还是足以值得我们普通人品味、思索和借鉴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
求一款类似闪电战的游戏?
战略类:《红色警戒》系列、《闪电战》系列、、《战地1942》系列 《轴心国与同盟国》、《突袭》系列 第一人称射击类:《兄弟连》系列、《使命召唤》系列、 《英雄连》系列 、《荣誉勋章》系列 《二战狙击手》系列、、《重返德军总部》系列 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