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争霸武将,为何嬴政能以一国之力在不到15年的时间里灭掉六国?
感谢邀请
嬴政能以秦国之力,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和齐六国,仅仅用了不到15年的时间,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借此机会探析一下主要的原因!
战国之所以为战国,即整个战国历经了481年,典型的特点就是战争不断,兵戈相向,百姓游离失所,苦不堪言。而嬴政却可以在15年内灭掉六国,得益于嬴政祖辈们遗留下来的根基很好。
记得读《汉书》时汉武帝的一位大臣主父偃曾分析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的原因,有一点就是嬴政的祖辈打下的基础很好。
据史书记载主父偃言: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该句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一个方面,主父偃不仅确定的秦始皇的个人军事能力和治国的权谋等,同时也点出秦始皇威震天下,海内一统,功劳和秦国祖辈有莫大的关系。
在秦孝公时,君王们都不断的为了秦国的发展奋斗不止,求贤若渴,变法治国等。高中的课本上贾谊的《过秦论》在诉述秦朝中也说过了,秦国能统一六国,不仅仅是三代的结果,而是六世共同奋斗积累下来的成果。
贾谊《过秦论》记载: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贾谊认为秦朝能灭了西周、东周,而且经历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灭六国,威震四海,到秦始皇这一代是六世君王共同的。
人才者得天下不管是诸侯还是君王,对人才都是很渴望的。而秦始皇能统一天下和重用人才,善用人才等分不开的。在这里,我们就说一说秦始皇身边的人才,让大家更加的了解什么叫:人才是中国的长治久安的内驱力。
秦始皇时期的军事大将很多,如:王翦、王贲、蒙恬、蒙武等等,他们有的直接把诸侯击垮或是投降,由于很多我们就拿王翦来和大家说说,秦始皇时期的军事大将有多么的威猛。
司马迁在《史记》中秦始皇本纪中客观的记载了秦始皇事情的细枝末节,而里面对秦始皇卓越的军事才能及其将领的描写也很细致。
据《史记》记载: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王翦和蒙武在始皇二十四年,攻打燕国荆城,大破顽固的荆军。秦军善于兵法,指导有方,很快昌平君死亡,燕国大将项燕自杀。
秦始皇对人才很重视,以至于在整个战国时期,几乎做秦国的官员等都是最高的待遇。秦国对外的征伐和对内的治理,选择人才和使用人才上都是有严格的流程,保证一个优秀的人才能人尽其才。
以“制”治国战国导致天下混乱不堪,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很容易在朝廷内部烂掉了。而秦始皇善于用制度来治理国家,将国家治理的仅仅有条。这些看似对秦国同意六国没有丝毫的关系,其实一个好的制度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都体验的君臣的配合等。
很多人都认为秦始皇时期的刑法严格,甚至说是苛刻,这一点我们确实不可否认,但是却不能因刑法这一个制度就以偏概全说秦始皇的制度是不行的。
汉朝的史学家班固曾高度认可了秦始皇的一些制度,幸好我们在史书中找到了具体的话语,现在和大家说说到底是如何评价的。
据史书记载:三十七年,兵无所不加,制作政令,施于后王。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政驱除,距之称始皇。秦始皇三十七年,制度严明政令履行效果甚佳,这些加快了整个秦朝的国力和各种法制的健全,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制度的模板。
虽然秦始皇想千世万世的心愿,在秦二世这里就被刘邦的汉朝给取代了。但是,秦始皇在统一货币、修建长城、北击匈奴等这些方面的成就都是不可否认的。
总结战国七雄几百年的频繁征战,导致民不聊生,而秦将其统一,让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这些不仅和秦王朝历代君主有莫大的关系,更主要的还是秦始皇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英勇无敌,任用贤才,内外兼修等分不开的。
以史为鉴,向史学习,历史就在哪里一层不变,但是我们需要不断的去学习历史,掌握历史,学习历史中伟人在进退维艰中是如何取舍或是在贫苦时是如何度过艰难时光。希望这次的分享,不仅给大家一个参考,更多的能给大家来带提高,学习历史,用历史来优化我们的生活。
商鞅变法成功在什么地方?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是卫国人,姬姓,公孙氏,名鞅。商鞅是幸运的,他遇上了战国时期,各国需要人才,所以他能施展他的才能;商鞅运气很好,他遇上了需要改革的秦国,特别是遇上了支持他改革的秦孝公,作为卫国国君后代,他才得以在异乡他国成了大良造,成了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商鞅是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以他的法家思想和政治策略,辅佐秦孝公推行改革、实行变法,使秦国从一个实力不强的国家发展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
商鞅所推行的变革史称“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活动,其影响极为深远。商鞅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改革,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制度、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特别是制定了严酷的法律,以保证新政策的实行实效;商鞅在经济上也配套实施了重大改革,他强化重农抑商措施,实行奖励耕战政策等;商鞅在军事上的改革成效显著,他推行奖励军功的政策措施,鼓励征战获得战功的兵将;商鞅本身就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他因杰出战功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
可惜的是,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等诬告为谋反,被迫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其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他的全家皆被斩杀。其实,是继位的秦惠文王赢驷需要杀了掌控朝中大权的商鞅,以独掌朝政。
商鞅(剧照)商鞅变法思想适应了当时秦国的变革需要,商鞅获得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所以能在秦国推行变法。首先,分封制瓦解,需要一场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正酝酿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由分封制到集权制的过渡时期,需要有一场政治经济的大变革。在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为大变革提供了动力,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逐渐使原有的土地国有制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产生了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而在秦国,出现了新兴军功地主阶级,并且,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军功地主阶层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发了对于秦国旧体系变革需要。
其实,当时不只是在秦国,在他君主国也出现了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统治,要求政治改革的需要,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等,只是,秦国的变法最深刻也最成功。
其次,秦国弱国思变,需要改革。
在战国初期,秦国是发展比较慢,实力相对比较弱的国家,秦国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等方面都晚于其余六国,所以,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可是,正是由于这种落后使得秦国需要改变,在列国纷争、角逐的年代,落后就会挨打,而要想不被强国欺负,就要改变。
到了秦孝公主政时期,秦国已经不容许保持弱势状态了,否则,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将处于非常有利地位,并随时可能被他国所吞并,秦孝公为了改变秦国的弱势状态,极力图变,而他的一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引进他国的人才,特别是引进有改革思想,能变法图强的杰出人才。
商鞅画像再次,秦孝公的招贤令引来了商鞅,而有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商鞅才有可能在秦国推行变法。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他受法家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曾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而且,公叔痤病重时曾向魏惠王推荐过商鞅,认为商鞅年轻有才,可堪大用,能胜任国相之位。公叔痤劝魏惠王重用商鞅,而若不重用他,一定要杀了他。可惜,魏惠王没有听公叔痤的建议,让商鞅离开了魏国。
秦孝公的招贤令使商鞅入秦,入秦之后。可是,在秦孝公时期,弱势的秦国保守势力是比较强的,以甘龙为首的秦国世族为了维护贵族的根本利益,极力反对变革,甘龙主张依照旧法制,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依旧制,官吏能兢业务政,民众能安居乐业。甘龙代表了秦国当时贵族阶层守旧制度,阻扰变革,其实是维护旧贵族的根本利益。
商鞅却认为,安于旧法是守着陈旧的观念,官吏虽可以安稳做官,但秦国需要的是尽快富强起来,需要开辟新事业,智者是制定法度的,而愚者是守着旧制度的;贤者对礼教进行改革,笨者遵循旧制度不敢革新。言下之意,像甘龙这样的人,属于愚者、笨者,不思革新,不值得与之论道。商鞅与秦国贵族的保守派展开了激烈辩论,他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他的这些变法主张正好满足了思变图强的秦孝公需要,因而,商鞅开始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
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在秦国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国力逐渐变增强,再经过秦惠文王赢驷等继承变革思想,并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等,秦国逐渐变成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国家。
秦孝公(剧照)法家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而商鞅变革代表了当时最深刻的改革精神,促进了秦国的富强,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改革大潮中,旧体制受到冲击,出现了许多改革家。那一时期,改革家频现,比如,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他们相继在各国变法,他们推行改革措施,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使平民能通过开垦荒地,或者通过获得军功等而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改革瓦解了周朝以来的等级制度,从根本上动摇了靠血缘纽带维系的贵族政体。在这种情况下,平民有了进入官僚系统的机会,此时,平民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需要在政治上有发言权。战国中后期,法家成了来自于平民的统治阶层的政治诉求的代言人。
其次,法家思想主要包括“法”“势”“术”三方面的重要理论,而商鞅是法家关于“法”的理论方面的主要代表。通常,都认为商鞅关于“法”的学说,慎到关于“势”的理论和申不害关于“术”的谋略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主要理论内容,后来,韩非吸取了这三个人的思想,成了法家的集大成者。而商鞅对于法治思想的阐述和在秦国的实践,是对法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主要是颁布法令,编定户籍;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垦荒;焚烧《诗》《书》,禁止游说。第二次变法是在公元前350年,主要是废井田,开阡陌,扩大土地面积,实行土地买卖制度;建立县级组织,由中央派吏直管,巩固中央集权;迁都咸阳,便于秦国向东发展。
再次,具体说,商鞅是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推动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的,他实行新法度,革除旧体制,实行新措施,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秦国逐渐走向富强。具体措施如下:
(一)改革户口制度,实行连坐法。秦国新法令规定,以一家为单位,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室。一家犯法了,其他九家都要举报。如果没有一家举报而被官府查出来,那么另外九家,都属于犯罪。这即是当时秦国有名的“连坐法”。(二)对军功赏赐政策进行改革。秦国新令规定,无论是什么阶层的人,只要立军功,便可获得上等的爵位。而对于宗室成员,即贵族中没有立军功的,便不能再为贵族,将从宗室中被除名。这一规定是巨大的变革,等于废除了贵族的世袭制,激励民国参战立功,是强化军力的根本性措施,对于秦国走上强兵之道具有重要意义。(三)整治社会风气,鼓励国民勤于正业。秦国新令规定,无论是什么人,私下斗殴的,将根据犯事轻重进行判刑。而勤奋工作的,致力于本业的,如勤耕田、纺织,产粮织布多的,可以免除赋税,少服兵役。而且,对那些在手工业、商业中未能完成业绩且消极怠慢的人,其身份将变为奴隶,其妻将分配给别人做奴婢。(四)废除了井田制,承认了土地私有。秦新令规定,改变井田制为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同时,从政策上鼓励百姓以铁制农具代替牲畜耕地,通过生产工具的改革提高生产力。这方面的变革使秦国很快富裕起来,为秦国强兵做好了后勤保障。商鞅在秦国的改革使新政策发挥了重大的刺激作用,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秦国军队的实力得到大大增加,秦国逐渐成了战国七雄中实力最敦实的国家。据《史记·商君列传》载:秦国新政“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敦实的基础,可以说,秦孝公是秦国实现由弱转强的关键人物,而商鞅是秦国逐渐富强的政策设计者和施行者。虽然说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赢驷继位,由于甘龙为代表的宗室、贵族的保守势力的反扑,秦惠文王不得不在政治作适当改变,同时,为了维稳君王权力,他逼死了商鞅,并将其车裂,但是,商鞅变法的一系列措施却被继承下来了,秦惠文王继续推进变法。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正式称“王”,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王”。秦惠文王任用张仪为相,连横合众,把法家的策略和纵横家的捭阖伐交谋略结合起来,秦国灭了巴、蜀、苴,由弱变强,在强大的魏国交战中,屡败魏军,并破了三晋伐秦联军,之后,联合韩、魏攻打、齐楚,大败义渠国,把战场推向东面,掌握了对付山东诸侯的战略主动权。赢驷(剧照)秦惠文王死后,其长子赢荡继位,成了秦武王。秦武王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宏大志向,可惜,秦武王因太好强举鼎而亡,仅仅完成了“伐宜阳,定三川”的事业。商鞅变法十多年后,秦国越来越强盛,周天子也不得不派使者来向秦孝公道贺,封秦孝公为“方伯”,确认他为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贺喜。商鞅的策划的变法强国的谋略,使秦国富强,商鞅也受到了秦孝公的高度器重,
商鞅坚持法制第一,强调“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积极推行革新政策。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法家的理论影响,并为法家的理论拓展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商鞅是法家理论走向政治实践的重要的推动者,是法家的大功臣,同时,商鞅也是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思想家、改革家和政治家。七雄争霸武将怎么快速进阶?
网页下方有个武将,点击武将 再详情 就可以看到进阶了。进阶是有条件的。武将第一次进阶必须60级,有进阶符,成长6以上。
兵仙韩信为什么看不起战神白起?
韩信“兵仙”是我最喜欢的兵家之一,当然战神白起也不是浪得虚名的名将。为什么韩信看不起战神白起呢?他到底有没有资格瞧不上白起呢?
白起确实是战国时期最能打的名将,没有之一,他所在的时代几乎没有任何敌手。他一生斩杀的首级几乎是春秋战国时期战死总人数的一半,可以说白起杀人如麻那也不为过。在长平大战中,白起坑杀四十五万赵国的降兵,后人称之为“人屠”。然而,白起虽然是战神,但是在作战的过程中消耗太大。以至于后来的“兵仙”韩信都要嘲讽白起“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让韩信对白起的不屑。
韩信是个优秀的军事家,可以说历史上那些有名战役他应该是有所研究,甚至有可能研究得非常深。因此,韩信对白起一生所打的著名战役肯定也做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白起打的长平之战,韩信肯定用心研究过。那么,长平之战白起是如何历史交卷的呢?
公元前260年四月,秦国和赵国爆发了长平之战。前期秦国的统帅是王龁,赵国的统帅是廉颇。到公元前260年七月,秦国偷偷的换白起为统帅,而赵国却因为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统帅换成了赵括。秦军与赵括军交战时,白起佯装败逃,诱赵括率军前来追击。赵括因为不知道那是秦军的诱敌之计,更不知道秦国的统帅早换成了白起,因而轻敌冒进,率军追击秦军。结果,赵括中计,赵军被秦军切成两段。同时秦军断了赵军的粮道。白起就这些样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把赵国军队团团包围起来,使赵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公元前260年九月,赵军此时断粮已经有四十五天,赵括见形势严峻,曾多次率先锋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赵括多次突围都失败。最后,赵括在突围过程中被秦军乱箭射死。随后,赵军全部投降,秦军大获全胜。不久,白起坑杀了赵军四十五万的降兵。长平大战就此结束,成就了白起一生不败的战绩。
白起确实在长平之战把军事才能发挥到了极致,但是秦军在此战中伤亡人数近二十万,所消耗的物资不计其数,这对秦国来说只能算是惨胜,不能算完胜。难怪后世的“兵仙”韩信嘲讽白起,毕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于一个名将来说表现确实不怎么样。因为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就是在战争中把我方的损失降到最小,从而获得最后的胜利,这才是最高明的军事家。但是,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却让秦国损失了那么多,这无疑让韩信对他有些不屑。
当然,白起的战绩在当时是无人所能匹敌,他军事才能确实是非常优秀,这是毋庸置疑。但是,白起的成就是建立在秦国那强大的综合国力的基础上,这应该也是韩信有些小瞧白起的原因之一。在韩信看来,名将是应该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段和能力,比如像吴起那样,能带领弱小的国家去战神胜比自己强大的国家,这才是名将应该具备的能力。那么,韩信有资格嘲讽白起吗?
韩信确实有这个资本嘲讽白起,因为他所打的经典战役大多都是以弱胜强的例子,比如井陉之战、安邑之战、潍水之战等战役,韩信力图通过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后的胜利,他尽可能的降低我军的损失,来获取战争最后的胜利。井陉之战,韩信用三万兵力击败敌军二十万大军;潍水之战,韩信利用潍水河打败龙且的二十万大军;安邑之战,韩信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平定魏国。总之,韩信都力图最大程度降低我方的损失的基础上去战胜敌人,从而获得更大的胜利。这一点,韩信确实做到了。
我最佩服韩信的就是楚汉相争的“四面楚歌”,这是韩信把心理战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这才是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在刘邦和项羽决战的时候,韩信的加入决定了项羽的必定失败的结局。当大战的指挥权从刘邦移到韩信的时候,胜利的天枰开始向刘邦倾斜。刘邦的军事才能平庸无奇,但是他的领导才能和知人善用,那才是当时无人匹敌。做领导不一定要事事躬亲,但是一定要像刘邦那样懂得知人善用,放手让有能力的人去挑起大梁。
公元前202年,刘邦趁项羽不备,对楚军发起突然追击。在韩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之时,刘邦却被楚军反击,结果刘邦大败。后来,韩信、彭越率军前来支援刘邦后,局势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韩信指挥的汉军三十万大军向项羽的十万大军逼近,在汉军的强势围攻下,项羽大败于垓下。之后,楚军节节败退,他们总是处于汉军的包围圈中,如同天罗地网般笼罩着楚军,不管项羽的军队如何逃脱,都逃不出韩信布下的天罗地网。这或许就是“十面埋伏”的由来吧!
在楚军溃败之际,韩信拿出了杀手锏,让项羽大军遭受致命一击。韩信动员被俘虏的楚军士兵,让楚军的士兵教汉军士兵唱楚歌。汉军士兵学会楚歌后,韩信选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让汉军士兵以及被俘虏的楚军士兵朝向楚军大营的方向一起唱起了楚歌。楚歌像瘟疫一样趁着夜色向楚军大营传播,原本没有战斗意志的楚军士兵听到家乡歌声,他们内心顿时崩溃。在这种悲凉的歌声中,就连好战的项羽听到家乡歌声都忍不住流泪。第二天,楚军士兵逃走已经有一大部分,楚军士兵的士气、战斗意志就这样被韩信的心理战瞬间瓦解。就这样项羽一步一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直到乌江自刎为止。这就是韩信的本领,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西汉初期,军事方面没有人能比得了韩信,就连刘邦都自愧不如。《孙子兵法》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点白起确实比不上韩信,所以韩信有资格嘲讽白起。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七雄争霸30级修炼管开放武将修炼到多少级?
修炼馆(唯一的)是培养武将的重要场所,使武将不必征战沙场就能得到锻炼。
升级修炼馆将允许武将修炼到更高级别。
30级修炼馆内武将最高可修炼到禁军50级,高级修炼不受修炼馆等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