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收服太后,贾府到底从林黛玉那儿要了多少钱?
因为林黛玉和薛宝钗说过,她是无依无靠投奔来的。她用的一草一纸都是贾家的。因此有人断定林家没有钱,是贾珍口里的穷官。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分析一下林家是否有钱。
1.林黛玉的见识证明,林家的的古董摆设,家具,器皿,不在贾家以下。
林黛玉进贾府时,一路走来,冷眼旁观,对贾府的建筑,古董摆设,家具器皿等等一一做了掂量。小小年纪对贾家的古董一点都不陌生,一眼就认出古董的名称,生产地,制作工艺。这个本事如果不是从小耳濡目染,见到的东西不是古董,就是珍贵的家具器皿她是不会有这个本事的。因此林家的家底不比贾府差。
2.林家人口少,花销少,不讲究奢华排场。
林家人口少,四代人有爵位,有俸禄。不仅如此,林家还受皇帝器重。额外加恩让林如海的父亲袭爵,这份恩宠不一般。有恩宠,就有收入。林家和穷官不同。那些穷官,子孙不肖,都是只知道斗鸡走狗的纨绔之辈,他们坐吃山空,所以变穷了。林家人个个有出息,没有纨绔子弟,个个都在为家族积累财富。林如海不会贪污,但是他的俸禄也可以养活妻儿,不必动用家庭积蓄,所以一代又一代,林家的财富在不断增加。
3.林如海替贾雨村谋职,花费了太多银子。
贾雨村给黛玉当了一年的老师,工作轻松,薪酬不少。林家不欠贾雨村。可是当贾雨村求林如海时,林如海不仅答应为贾雨村复职,而且费用全包。这可是大手笔。孙绍祖说贾赦用了他五千两银子,这银子不会是贾赦借的。只能是给孙绍祖谋职候缺时花掉了。五千两银子没谋来缺。林如海如果没有钱,不会为贾雨村出钱谋职。这笔钱对林如海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4.贾敏是贾母的掌上明珠,她嫁人不会嫁一个穷小子。
贾敏可是带着十里红妆出嫁的,穷人家装不下贾敏的嫁妆。林家的家世绝不比贾家差。凤姐对黛玉说过,贾家的宝玉哪点配不上她!凤姐怕黛玉嫌弃宝玉配不上她。可见黛玉的身份不低。
综上所述,林家五代积攒的财富不会少。
林家拿到贾府多少钱呢?1.贾琏得到一部分。这里有林如海给的,也有贾琏私藏的。
贾琏陪黛玉回苏州,林如海死后,突然派小厮回家。这说明,林如海的遗产问题,出现了新需要回来请示。还有一点是林如海给贾琏一笔不菲的费用,希望她照顾黛玉。黛玉出嫁后依然做黛玉的靠山。林如海给贾琏的托孤费,让小厮带回来。贾琏在处理林如海后事时,会贪污一笔。这两笔钱,给王熙凤一部分收着,一部分自己当体己。
娶尤二姐的时候,贾琏用这笔钱在小花枝巷买个宅子,与一应家具等家伙事。后来还把体己全部交给尤二姐保管。尤二姐进贾府时,这笔钱,被王熙凤装进腰包。
2.修建大观园的钱💰。
贾府在冷子兴介绍贾府时,就说了,贾府的内囊上来了。这说明贾府已经出的多进的少。可是元春封妃后,贾府突然有钱了,还修建了堪比太虚幻境的大观园。显然修建大观园的钱是林家的。
至于贾家贪了林家钱的具体数额,不好统计。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古代帝王中运用得最智慧的是谁?
‘以退为进’讲究的是低调隐忍,后发制人,要求使用者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忍辱负重的勇气。要禁得起嘲笑,耐得住寂寞。俗话说的好:“忍得过去是英豪”。历史上有些地方就是靠能隐忍成就大事的。
提到隐忍,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越王勾践。他曾经被吴王夫差俘虏,在吴国当了三年养马的奴隶,每天干着各种粗活。夫差每次出游还要让勾践当上马蹬,并让他在前面牵着马,旁边的老百姓都议论纷纷,指指点点。
一国之君沦为奴隶,一般人恐怕早就自杀了。但是勾践坚信自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他现在必须忍辱负重,才有报仇的那一天。于是勾践强忍住悲愤,工作兢兢业业。在夫差面前表现得非常殷勤,从来没有流露出丝毫不满。终于骗取了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
回国之后,勾践发展经济,训练军队,积蓄力量。他怕安逸的生活会磨灭自己的斗志,每天晚上不睡在柔软的床上,而是睡在稻草上。还在房梁上挂了颗苦胆,每天尝尝苦胆的味道,激励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的耻辱。同时给越王勾践送去了美女西施,用美人计耗费吴国的财力,消磨夫差的意志。十年之后,越国的实力明显增强,超过了吴国。勾践终于一举击败了夫差,逼迫夫差自杀,找回了丢失的尊严。
勾践刘备也是很懂得隐忍的帝王。关于他的隐忍,最著名的例子当属煮酒论英雄。刘备原本投奔了吕布,吕布在白门楼被曹操杀死,刘备只得投奔曹操。汉献帝忍受不了曹操的骄横霸道,给国舅董承发了衣带诏,叫他联络各路诸侯,共同起兵消灭曹操。刘备也在衣带诏上签了字。
刘备一方面害怕衣带诏的事情败露,一方面害怕曹操看出自己的野心。于是在府里开辟了一片菜地,每天浇水,施肥,除草,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给人一种胸无大志,只想着一亩三分地的印象。
曹操得知了这个消息,心想:“刘备,你少跟我玩儿花样,我倒要测测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有一天,曹操请刘备到府上饮酒。在桌子上摆着几盘青梅和一樽煮酒。曹操和刘备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他问刘备:“你看当今天下谁可以称之为英雄?”刘备把当时有名有姓的诸侯全说了一遍,但是都被曹操一一否决了。最后刘备问:“那您觉得天下谁是英雄?”曹操说:“我看天下英雄只有刘使君和我曹操啊。”
一听这话,刘被吓得脸色大变,筷子掉到了地上。心说:“千小心万谨慎,还是让曹操看出破绽了。”这是天上刚好打了个响雷。刘备的反应真快,马上捡起筷子说:“好大的雷啊,吓了我一大跳。”聪明一世的曹操竟然让刘备蒙混过关。之后刘备借口要去抵抗袁术,终于脱离牢笼。
刘备第三个懂得隐忍的皇帝比较生僻,他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北周初年,权臣宇文护把持朝政。宇文护张扬跋扈,为了专权,接连杀害了宇文觉,宇文毓两个傀儡皇帝,也就是宇文邕的两个哥哥。他立宇文邕为第三个傀儡,继续大权独揽。
宇文邕眼见自己的两个哥哥死于非命,自己身为皇帝却被权臣控制,不得自由,心中充满了仇恨。但是他明白宇文护的实力太大,自己必须隐忍。所以他把仇恨埋在心里,表面上对宇文护恭恭敬敬,丝毫没有傲慢的言行,这一隐忍就是整整十三年,宇文护渐渐放松了警惕。
于是,宇文邕开始计划除掉宇文护,独揽大权。他想出了一条计策,有一天,宇文邕对宇文护说:“太后年纪大了却非常爱喝酒,这可不是养生之道。我劝了她好几次她都不听,要不您去劝劝吧。”宇文邕递给宇文护一篇名叫《酒诰》的文章,对宇文护说:“你就给母亲读这个,应该能有用。”宇文护没想别的就答应下来了。
宇文护第二天宇文护来到太后的寝宫,宇文邕和宇文直跟随着他。正当宇文护字正腔圆地朗读《酒诰》的时候,宇文直悄悄地绕到了宇文护身后。宇文护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朗读上,一点也没有发觉。突然,宇文直拿出玉笏板,狠狠地朝宇文护的头顶打去。宇文护大叫一声,昏倒在地。旁边的太监举刀就砍,但是因为太紧张了,没有砍中要害。宇文直害怕宇文护这时候醒过来,那就全完了。于是亲自挥刀斩下了宇文护的首级。这个骄横跋扈的权臣终于毙命。
自此,宇文邕终于夺回了政权,也为两个哥哥报了仇。宇文邕掌权之后,崇尚节俭,勤于理政,发展经济,兴办教育,训练军队。终于灭掉了北齐,统一了北方。
宇文邕“以退为进”的核心就是低调隐忍,后发制人。方法是用示弱,装傻的方式迷惑敌人,让敌人觉得自己不构成威胁,放松警惕,他就能乘虚而入,达到自己的目的。善用以退为进的皇帝还有哪些,请大家也开动脑筋想想吧。
东汉著名的女政治家邓绥是怎样的一个人?
邓绥绝对是值得我们后人铭记的杰出女政治家,她二十五岁之前是“小女人”,活得谨小慎微,是汉和帝温室里柔嫩的花朵;二十五岁之后是“女汉子”,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岌岌可危的大汉帝国。
邓绥是谁?邓绥是东汉开国第一功臣邓禹的孙女,西羌校尉邓训的女儿。
东汉是一个皇权与豪门士族共治天下的时期,邓氏、马氏、阴氏、樊氏、梁氏、窦氏等功臣家族与皇族,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联姻,掌握帝国的核心权力,几大家族会以选秀女的方式,将本家族的姑娘送入宫中为嫔妃。当然,她们中间肯定会产生一位皇后,皇后的家族将成为诸豪门势力的领头羊。
邓绥16岁参加选秀,被汉和帝一眼相中,以“贵人”身份入宫。这个结果一点都不意外,史书说邓绥“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一米六八,姿色甩别人几条街,是男人都会动心。
更重要的是邓绥不是绣花枕头,人家肚子里有货,她6岁读史书,12岁读《诗经》、《论语》,学问比家里的兄弟们都要好,被称为知识分子(诸生),连她父亲大事小情都喜欢跟她商量。
可见,邓绥从小就是“小大人”,有见识,有主见,古人说“从小看八十”,看起来还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邓绥不光脸上有姿色,腹中还有诗书,胸中还有丘壑。除此而外,邓绥还有一个伴随了她一辈子的美德——谨慎自律。正是这个美德,让她赢得了美名,也助她打败了阴皇后。
邓绥是如何登上权力顶峰的?汉和帝的第一任皇后是阴家姑娘,东汉开国皇后阴丽华的娘家曾孙女。说起这位阴皇后,她跟邓绥其实也是亲戚关系,邓绥的母亲也是阴丽华的侄女,按辈分阴皇后应该称邓绥为姑姑。
姑侄俩都嫁给了汉和帝,为了争夺皇帝的恩宠,两人逐渐走上了你死我活的路。邓绥是气质美女,知性美女,怀德美女,自然汉和帝的宠爱要远高于其她嫔妃。阴皇后忍不住生气:你一个嫔妃,凭啥比我皇后还要受宠?于是她处处给邓绥穿小鞋。
可阴皇后忘了一点,男人喜欢女人绝不是她的强势,而是她的柔弱,她的退让,她的谦逊。所谓女德如水,身处卑下而其势久,女人的弱才是真正的强,邓绥把这个道理诠释得很完美。
面对咄咄逼人的阴皇后,邓绥愈发谦卑,她常常装病让汉和帝换个地方过夜,还主动帮汉和帝寻摸别的美女。她对阴皇后时时刻刻陪小心,只要阴氏在场,她从来都像个仆人弓着身子站立一旁。阴皇后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她绝对不敢穿。
邓绥越谦卑,汉和帝越喜欢,阴皇后越恼火,这个蠢女人发下毒誓:将来等我当了太后,就把邓氏灭族!这话传到邓绥耳朵里,吓得她想自杀,以避免因为自己连累家族。
终于阴氏被妒火烧昏了头,玩出后宫女人的杀手锏——巫蛊。东窗事发后,汉和帝正好借机废黜了阴氏,并改立邓绥为后。
放在别的女人身上,人们可自然地会怀疑:邓绥是不是心机婊?这一切是不是她精心设下的计谋?如果我们通读了邓绥的一生,就会打消这个怀疑。
当上皇后的邓绥,依然保持了低调谦逊,不光在后宫杜绝奢华之风,还坚决推掉对家人的封赏。她的哥哥邓骘,在汉和帝时期也仅仅是个中郎将,大大低于外戚的标准。
邓绥走向政治舞台,源于汉和帝的早逝。元兴元年,时年27岁的汉和帝驾崩,出生才百天的皇子刘隆即位,邓绥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拉开了她艰辛而又伟大的执政之路。
邓绥对东汉帝国有多重要?后人评价邓绥用了六个字——兴灭国,继绝世!
汉和帝是东汉第四位皇帝,远没有到末世,哪来的“灭国”和“绝世”之患?
首先东汉皇族子嗣不旺,从汉和帝之后,大多皇帝都无后。比如汉和帝,儿子没少生,就剩下一个从小病恹恹的刘胜和出生不久的刘隆。儿子们都保不住,汉和帝吓得将儿子们悄悄养在宫外。
刘胜根本不能当皇帝,奶娃子刘隆也仅仅当了几个月皇帝就夭折了,邓绥被迫从藩王中选择了清河王之子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
其次,东汉是我国历史上天灾最频繁的时期,汉安帝期间尤甚,旱灾、水灾、蝗灾、瘟疫、地震、火灾等连年爆发,还常常一年中结伴而来。国家和皇室拿出所有的库藏,都远远解决不了难民问题。
再者,西域、西羌、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轮番寇边,国力不济的东汉帝国左支右绌难以抵挡,羌人的兵锋常常进入三辅地区,严重威胁到汉帝国的政权。
因此邓绥这个帝国实际掌控人当得非常艰辛!汉和帝的离世,让年轻的邓绥在政治大熔炉里成熟,也让她烨烨生辉。
一,开源节流,拼命解决民生问题为了补充资金缺口,邓绥首先从皇宫压缩开支着手,《后汉书》花大篇幅记载了她的举措,包括裁减宫中服务人员、压缩所有人员的待遇、变卖宫中珍宝、禁止狩猎、禁止例供、禁食反季节蔬菜、划园林为农田、降低祭祀标准等等,甚至汉殇帝的皇陵费用,被压缩到了十分之一,真的做到了无孔不入。
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位太后对自己和身边的人“苛刻”到这种程度,这些节省出来的费用每年达数千万钱,为解决民生问题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二,开荒兴农,大力推进农业发展东汉之前南方尚属于蛮荒之地,人口稀少,农业不发达。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邓绥决定开发南方,将大量人口迁徙到南方开荒,政府在农具、种子、农业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南方有大片的平原,河道纵横交错,非常适合农业发展,正是在邓绥的主持下,我国开始了有计划地对南方的开发,这个举措的历史价值跨越了当朝。
三,狠抓吏治,加强官场廉政建设邓绥非常注重抓吏治廉政,尤其重视救灾中的贪腐问题,以及冤狱问题。她曾经多次亲临监狱提审犯人,曾经一次清理出受冤的死囚犯36人。
史书记载了一个故事:洛阳有个人被冤枉杀人,县令营私舞弊,将嫌疑人屈打成招,判了死刑。执行前正好赶上邓绥到监狱检查工作,该嫌疑人当时已经被打得不能行走,被抬到邓绥面前,却失去了开口伸冤的勇气。
就在此人被抬走的瞬间,邓绥隐隐约约看到此人欲言又止的神态,预感有问题,当即决定重申,结果果然发现是冤案,县令因此被处死。
太后多次跑到监狱审案,历史上独一无二!
为了防止自己的家人骄纵犯法,邓绥对娘家人非常苛严,邓骘早年辞官,邓康被免职,侄子邓凤因为接受贿赂,被剃光头发向天下人谢罪。东汉一朝,邓绥和明德马皇后,是对娘家最苛严的太后。
邓绥为了警示邓氏和皇族子弟,特地在宫中请老师给他们授课,她还亲自当老师,多次以经书、历史教育他们。
四,打击异己,牢牢掌控朝政大权当然,政治家也不可能只有温情脉脉的一面,邓绥后来发展成了强权女政治家。
为了牢牢掌控国家权力,她曾经挫败司空周章的叛乱阴谋,并逼死周章。郎中杜根上疏抨击邓绥不肯归政于汉安帝,被邓绥下令装进口袋打死。行刑人做了手脚,杜根被打得骨碎筋断,扔在那里三天,眼睛里生了蛆,邓绥以为杜根已死,才下令抬走。
因为邓绥久久不肯归政,导致汉安帝对她怨恨不已,也给她去世后邓氏一族遭遇报复埋下了祸根。因此,历史上一直有人认为邓绥太贪恋权力。
不过我不完全赞同这个说法,权利这东西很少有人会主动退让,我们的评价标准应该看掌权者究竟做了什么,倘若是利国利民,她的贪权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事实也证明,汉安帝就是个低能儿,邓绥去世后这家伙迅速把东汉帝国搞散了架。
邓绥留下的几个争议永宁二年,40岁的邓绥积劳成疾,壮年早逝。执政15年的她,从不谙政治的柔弱女子成长为政治强人,帮东汉帝国度过了一段最艰难的岁月,她的功绩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太后相比,都不逞多让。
不过,也有人指责邓绥犯下了一些错误,给汉帝国带来了很恶劣的影响:
一、放弃西域、放纵西羌
汉明帝时期重新收复西域,可邓绥执政期间,撤销了西域都护府,事实上再次放弃了西域。面对西羌叛乱,东汉帝国征伐不力,邓绥下旨边民内撤,导致大量人口伤亡,边境大批土地丧失。
这确实是邓绥整治期间的“污点”,不过我认为也不应该过多指责她,因为当时的东汉帝国面临内外交困,根本无力扩充军备。邓骘当时还打了个比方:两件旧衣服,拆了一件补另一件,至少还有一件能穿。
以当时的窘境,作出放弃西域虽然可惜,但也不能算作决策错误。
二、开了重要宦官的恶例
东汉宦官势力的兴起,就从邓绥开始。不过我觉得批评声难免有偏见,东汉宦官势力的崛起几乎是必然的,即便没有邓绥,结果也一样。
宦官本质上是皇权用来对付豪门集团的工具,只要豪门势力对皇权形成威胁,皇帝第一个就会想到培养宦官势力,历朝历代都如此。
三、开了卖官鬻爵的恶例
提到卖官鬻爵大家牙根痒,其实大可不必,中国古代卖官鬻爵就从来没有禁绝过,只是我们被舆论误导了。
首先鬻爵是一种很常规的操作手段,每当朝廷出现经济困难,都会利用这个工具。比如汉武帝时期,由于对匈作战的需要,汉武帝多次公开鬻爵。
鬻爵其实没多大危害,毕竟爵位这东西无非就是一个称号,而买爵位的人付出的代价,对帝国的经济帮助往往能解燃眉之急。
卖官则不同,官是要参与到行政管理中去的,买官的人绝不是为了荣誉,而是回报,所以往往滋生贪腐行为。因此卖官的现象并不普遍,我们不能把卖官和鬻爵当一回事看待。
邓绥确实卖官了,但基本都是郎官和吏员。郎官是预备官员,吏员就是办事员,严格讲这二者都不算官,顶多说他们将来可能会成为官。
像邓绥这种卖低级别官职的情况,历史也不算少,其实也没必要太大惊小怪。
考虑到邓绥执政期间,东汉帝国“灭国”、“绝世”的窘境,卖官鬻爵,包括放弃西域,未尝不是断臂求生的手段,虽然痛苦也是迫不得已,还是那个标准,我们要看这个牺牲值不值得,如果卖官鬻爵的钱用来奢侈了,那就该批,否则这个痛苦就该承受。
综上所说,我认为和熹皇后邓绥配得上一个“杰出”的称号,她对东汉帝国的历史贡献值得后人尊敬和纪念!
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曾经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无意的发现,就会让一个小人物改变了历史进程。
历史上,这样的人也如夜中流萤,虽然幽小,却也淡淡微光。
罗列一下,中国历史上这些不知名的小人物还真不少。
当年秦穆公想趁郑国国丧派兵灭郑。半路上恰恰被一个牛贩子弦高无意中撞见。弦高急忙献牛,自称是郑国新君派来犒劳秦军的前队。秦军误以为郑国有备,打消袭郑计划,转身灭了滑国后撤军,在崤山遭遇晋军伏击,全军覆没。弦高的意外之举,保存了郑国,又让秦郑两家亲变成了两家仇。
荆柯刺秦王,当秦始皇被荆轲追着绕着柱子跑的时候,是侍医夏无且用小小的药囊,砸中了荆轲,迟缓了荆轲的脚步,使秦始皇拔出剑来。若无夏无且,中国的历史又是另外一种书写。
(荆柯献图)
一个武州尉史的贪生怕死,坏了汉武帝马邑一场速战速决、消灭匈奴的包围大战,从此开启了匈汉50年的惨烈战争。
三个不知名的许贡门客,伏击了小霸王孙策,让孙策趁曹操与袁绍官渡大战、乘机进攻许昌、抄曹操后路的计策破产。孙策不死,三国的历史又会怎样?
唐代的玄武门之变,若无一个把门的常何帮助,李世民哪能够成功?
一座城墙,有巨石,也要碎砖。小人物的智慧,也会让乾坤飞转!
今天,我想重点说一个不知名的奴仆,他坑害了一代兵圣吴起。
(吴起)
战国初期,魏文侯大胆启用卫国人吴起任西河太守。吴起不负众望,占领了黄河以西秦国的大量土地,创造了以5万魏武卒,打败秦军50万的辉煌战绩,以致秦国人,“闻起色变。”百姓哄孩子睡觉,孩子不愿闭眼,只要说一声吴起来了,孩子立刻吓得闭上眼睛。可以说,吴起是魏国的擎天一柱。
(吴起县吴起塑像)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吴起的命运改变了。
魏武侯任用了公叔痤为丞相。公叔娶的是魏国公主,一向嫉妒吴起的才能。当上了丞相,便想陷害吴起。正在一筹莫展之时,他的一个不知名的奴仆,对他说道:“吴起嘛,把他赶走太容易了。”公叔一听,忙问有什么办法?
奴仆说道:“吴起这个人,有气性,有棱角,爱名声。大人只要向魏武侯说,吴起是个能人,魏国太小,又与强秦接壤,吴起恐怕没有留下来的心思。魏君肯定要问怎么办?大人就对魏君说,请魏君用为公主招亲的办法试试吴起,吴起要有留下来的心思,肯定愿意娶公主,若没有留意,肯定要推辞。这样就可以试探出吴起的真实想法了。如果魏君同意了,大人提前邀请吴起到家里来饮酒,让夫人当着吴起的面,对您大发脾气,藐视大人。吴起见公主这么轻贱大人,等魏君向他提起招亲的事,他肯定要推辞。”
吴起果然推辞,引起了魏武侯的猜疑不满。吴起害怕被害,匆匆逃离了魏国,来到了楚国。
从此,魏国迅速丢失了河西的大片领土,战国初期的第一个强国轰然崩塌。而吴起来到了楚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无疾而终的变法,最后被楚国贵族箭射车裂而死。
(吴起被射于楚悼王尸上)
(车裂吴起)
一个小人物竟让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令人感叹!
历史上有哪些弄巧成拙的故事?
弄巧成拙的本意是想卖弄聪明,将事情做好,但最终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做了蠢事,将事情变得更糟。除了成语“弄巧成拙”本身的成语典故外,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于弄巧成拙的故事,如:
邯郸学步:故事主人公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优雅的走路姿势,反而连原本的走路方式也忘记,最终只能爬回故国;韩王的疲惫之策却造福了秦国:战国时期的韩王命郑国去秦国修水渠,原本是想疲秦、拖垮秦国,但最终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适得其反,给秦国添加数万顷良田,使秦国更加强大。
成语“弄巧成拙”的典故在北宋时期,有位著名的画家孙知微,非常擅长画人物。他画中的人物神态逼真,宛如活过来一样,因此当时的人都争着想找他画画,也有很多喜爱画画的人向他学习。
一次,孙知微受一寺庙(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曜星君图》。接到委托后的孙知微便开始用心构思作画,当只剩下最后一道工序时,恰巧有朋友到访,邀请他去饮酒。
孙知微仔细看了看作品,感觉还算满意,加上《九曜星君图》也只剩下最后的着色部分,于是孙知微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将最后的收尾工作交由弟子们完成,并对弟子们说:
“这幅画的线条我已经全部画好,剩下的着色部分,你们要小心些,不要用错了颜色,在我回来时,希望完成这幅画。”
孙知微刚走,他的一群弟子便围着老师的画开始交流起来。
在一群弟子都在互相讨论时,只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一言不发。于是有人便问童仁益为什么不说话,是老师这幅画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而童仁益平时就喜欢哗众取宠,卖弄自己的小聪明,这下可找到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便故作高深地模样说:
“画中人物的神态很传神,但画中童子手中的水晶瓶却好像少了点东西。老师每次画瓶子时,都要在瓶中画一支梅花,这次却没有,想来是老师着急出门的原因吧!”
此时的童仁益已经忘了老师出门前的叮嘱(孙知微在出门前就仔细看过《九曜星君图》,并叮嘱众弟子,画已经全部画好,小心完成着色即可),于是就在画中瓶口处补画了一支红莲花。
最终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后,拿起画一看,一眼就发现画中多了一朵莲花,于是又气又笑地问道:“这是谁干的蠢事,画蛇添足也就算了,这简直就是弄巧成拙!”,说完便将此画撕了。
此时大家也能想到是那多出来的一朵莲花影响了整幅画,原因是童子手中的瓶子并非是普通的花瓶,而是水暖星君降服水怪所用的镇妖瓶。若是没有添上莲花,还是宝瓶,添了一朵莲花,反而变成了普通的花瓶。
原本是一副很好的作品,就因为童仁益一个卖弄聪明的举动,反而影响了画中的神韵,沦为一地碎纸。
通过童仁益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在生活中,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在自己没有成熟的想法和见解时就不要去炫耀,俗话说“没有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不然最终只会显露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沦为大家的笑料。
邯郸学步的故事邯郸学步的典故来源于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个少年。
这位身在燕国寿陵的少年,只因听说赵国邯郸人的走路姿势非常优美,便决定前去学习。
当他不远千里到达赵国都城邯郸后,终于看到了邯郸人十分优雅的走路姿势,于是少年便在大街上跟随着路人模仿了起来。
不过这位少年愣是学着邯郸人走路模仿了好几天,但是无论他怎么学也学不会,不仅没有学会,反倒他自己的走路姿势比起之前还要更加难。
而且这位少年还没有放弃,反而认为自己之前的走路方式有问题。于是他更加卖力地学了起来,决定从头学起,这次他不仅模仿邯郸人的走路姿势,还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学得极为认真。
最终经过三个月的刻苦练习,这位少年还是没有学会,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都给学忘了,以至于都不知道该如何走路,最后只好爬着回了燕国。
如果站在学习角度来看,这位燕国少年的精神应该得到肯定,但站在普通的人角度来看,他最终的结果却是弄巧成拙,以至于连自己原本的走路方式都能忘记,导致路都不会走,这种盲目的学习是不可取的。比如古代皇帝的威严,并不能通过模仿帝王的行为、说话方式就可以有的,这与帝王的家庭环境、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不是一蹴而就的。
韩王的疲惫之策,却是为秦国作嫁衣在战国后期,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中实力较为弱小的国家,面对强大的秦国,根本无力对抗,但韩国又不想被秦国吞并。于是韩王企图想用疲秦之策削弱秦国,使秦国无力再征伐韩国。但最后韩王不仅没有没有拖垮秦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适得其反,韩国人郑国为秦国修建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郑国渠,最终却给秦国增加了四万多顷沃土良田,使秦国的关中地区变得更加富饶,国力更加强大。
众所周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在战国后期已经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军事强大,国家富裕,加上又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从秦孝公开始就一直不断地蚕食各国的土地。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让诸侯列国深感不安,担心被秦国吞并,尤其是一些弱国、小国。
《史记》记载:“昭襄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攻韩南阳,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贲攻韩,取十城。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庄襄王元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
在秦国对外的扩张战争中,和秦国相邻的韩国就经常被秦军攻伐,韩国的陉城、南阳、阳城、负黍、城皋、荥阳等数十座城邑都被秦军先后攻占,但韩国碍于秦国强大的实力,不敢与其抗衡。
不过韩国也不想被秦统治,于是韩王只能想其他办法来化解秦国对韩国的攻势。在韩桓惠王二十七年,韩王命水工郑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修建水利工程,目的是为了耗费秦国的人力和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使秦国无力东出攻打韩国。
至于韩王为什么不选别人,而是选了一个水工郑国?因为郑国虽是韩国人,但并非韩国的朝臣要员,只是一介水工,属于纯粹的技术人员,派郑国入秦,不容易被秦王发觉,远比派遣一个韩国大臣要安全的多。
于是郑国带着目的前往秦国,游说秦国凿穿经水,修一条长三百多里的水渠,引泾河水入洛水,灌溉农田。最终秦王嬴政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其主持一系列开凿工程,为秦国修建水渠。
可见韩王的疲秦之策算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但最终的结果却令韩王始料不及。郑国虽然是带有目的为秦国修建水渠,但郑国却是一个工作狂,水渠工程开始之后,郑国已经完全忘了自己入秦的目的,一心一意投入到修渠的工作中。
但工程在未完成之前,郑国入秦的目的最终还是被秦国发现,不过秦王并没有处置郑国。郑国对秦王表明,渠成之后是对秦有利的,并且郑国忘我的工作态度也被秦王看在眼里,于是嬴政对郑国加以重用,继续让他负责修水渠。
《史记》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最终水渠在顺利完工后,秦国的关中地区在泾河水的灌溉下成为千里沃野,亩产高达六石四斗。秦国为此又多出了四万多顷的肥美良田,关中地区也成为秦国最富庶的地区,秦国变得更加富强,此渠也以郑国之名命名,人称“郑国渠”。
从此秦国的粮食产量大增,加上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秦国终于有能力开启统一六国的战争,而韩王的疲秦之策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为秦人做了嫁衣,造福了秦国。
站在秦国的角度来看,韩王属于大好人,但站在韩国的角度来看,韩王此举就是典型的弄巧成拙,不仅没有削弱秦国,反而加速了韩国的灭亡,成为第一个被秦国吞并的国家,可以说是“赔了郑国又灭国”!
你还知道哪些弄巧成拙的故事,欢迎在下方留言区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