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母承欢第一章龙游花丛,有哪些露骨而又深情的诗词?
提问的兄弟,咱能不能委婉点,毕竟诗词是那么文雅的事,咱可以把“露骨而又深情的诗词”换个说法吗?这东西在古代确实有个专用名称,叫做“艳词”。
“艳词”也叫“侧艳之词”,起源于隋唐到五代这一时期,本来是个正经的诗词体裁概念。但是后来不知道怎么着,竟成为题材艳冶、辞藻艳丽词作的专称,变成了词的内容、风格的分类概念。
”艳词”在文学史上是个很大的概念,其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欢乐姿”,指的是欢娱的艳词;二是“发直言”,指的是针砭现实的艳词;三是“哭古恨”,指的是吊古伤今的艳词。严格的说,这三类中,只有“欢乐姿”可以算是真正的艳情词,符合提问者的要求。
白居易在 《与元九书》 中留下了被称为艳词的一组作品:“今春游城南时,与足下马上相戏,因各颂新艳小律,不杂他篇。自皇子破归昭国里,迭吟递唱,不绝声者二十里余”。
陈寅格先生经过考察,在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认为:元、白春游城南时所说的“艳体诗”,主要包括描写妇女的奇装异服和男女艳情的诗。比如这首《重到城七绝句-其一》:“容貌一减一日,心情十分无九分。每逢陌路犹哇叹,何况今朝是见君。”还有这首《刘家花》:“刘家墙上花还发,李十门前草又春。处处伤心心始悟,多情不及少情人。”
元、白的这些诗词主旨为感时伤事,或因故友重逢而唤起心底感慨,或是感伤年华易逝、人生多难,题材既不艳冶,辞藻也不艳丽,几乎无涉于男女艳情,所以唐朝的“艳词”算不得严格上的“艳词”。
唐朝“艳词”的题材内容十分宽广而丰富。既可以现男欢女爱、男女相思、狭邪艳情,也可以反映民生疾苦、针破社会时弊、歌颂天下大治、颂扬君主圣明,吊古伤今、思归怀乡、伤时感事等等。在作品的题材内容方面,唐朝的“艳词”与诗没有太明显的区别。总之,在唐朝,“艳词”不是用来专门概括艳情词或辞藻艳丽的词的术语,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泛指在酒宴、聚会等场合用于演唱的歌词。
聚会“艳曲”“艳曲”不同于“艳词”,它是个音乐概念。《宋诗话辑佚》中说:”李煌作红罗亭,四面栽红梅花,作艳曲歌之“,说的就是这种聚会时演唱的曲子。但您不要误会,这个”艳“,并非男女之情的露骨描写,而是指宴会的雅乐里又另外加进了华丽而婉转的抒情部分。
正如《乐志 》中记载的那样:”隋场帝解音律,大制艳曲,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 《纳刑乐》、《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长乐花》 等曲。皆掩抑摧藏,哀音断绝。“
隋唐燕乐是词体起源时期的词乐,艳曲正是隋唐燕乐的组成部分。艳曲的特点是乐体短小,”短歌能驻日,艳舞欲娇风“。由于它易记易唱,因此流行于各种饮宴聚会,成为当时的流行音乐,文人们也便于即席填词。在唐末及五代时期,凡是能填入艳曲的歌词就叫“艳词”,艳词也就是配合艳曲的歌词。
“侧艳之词”何为“侧艳之词”?“侧”,就是不严肃、不正当的意思;“艳”,就是那些香艳美丽的写爱情跟美女的歌词。温庭筠是写“侧艳之词”的专家。《旧唐书-温庭筠传》上说:“( 温庭筠) 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让提问者失望的是,“侧艳”之“侧”与“艳”都是音乐术语。“艳”就是指艳曲,而“侧”则是指“侧调”。清商三调为清调、平调、瑟调,三调中的“瑟调”被称作“侧调”。侧调来自楚音,属于与雅乐相对立的俗乐,“侧艳”一词本不含有狭邪艳情之义。虽然温庭筠是侧艳词的专家,温词的绝大多数是以妓女、宫女、战士妻子、商人妇、采莲女为描写对象,但其所着重描写的,不外是这些女子的容色服饰之美和离合悲欢之情。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把温词”侧艳”的特点理解为狭邪艳情。
宋代艳词扯了这么多,还是没有扯出提问者想要的答案,真是抱歉。提问者问的那种“艳词”,到底有没有呢?当然有。这种词在宋朝开始出现,其创作的主流一定是读者诸君没有想到的一类人,因为创作“艳词”最著名的,居然是和尚。
和尚也多情,做了和尚还大写爱情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其人。现代有苏曼殊,西藏有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宋代则有仲殊 、惠洪等 “情僧 ”。
对于和尚写艳词一事,历代评论家在多半持嘲讽 、抨击的态度 。前人在评论惠洪诗词时说:“忘情绝爱,此瞿昙氏之所训 。惠洪身为衲子 , 词句有 `一枕思归泪 ' 及 `十分春瘦 '之语 ,岂所当然!”所以,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此僧风流蕴藉,不减少年,然恐非莲社本色也 。”
宋代的艳词,一般指的是带有男女情爱色彩的词。宋代和尚写艳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艳僧仲殊仲殊的是宋代著名诗僧,“世传僧仲殊清才丽藻,雅能缀属小词,每一阕出,人争传玩”,可见他的诗词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他是一位与贺铸齐名的诗人,他的词在当时很有影响。
仲殊是个男人,又是个和尚,但他的艳词却带有男女情爱色调,甚至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倾向。比如他的《虞美人》:“一番雨过年芳浅。 袅袅心情懒。 章台人过马嘶声,小眉不展恨盈盈。 怨清明。烟柔露软湖东岸 。 恼乱春风惯。 一声莺是故园莺。 乃至如今 见闻处,又多情。”
仲殊还有一首《荷花 》诗:“水中仙子并红腮, 一点芳心两处开。想是鸳鸯头白死,双魂化作好花来 ”。这两首作品,一咏杨柳,一咏荷花,借咏物来写爱情。词用了大量形容女性身体、体态、心理的常用词语来比拟、描绘景物,显得柔情如似水,完全是对思春少女形象的惟妙惟肖的整体勾勒。
仲殊最有名的词作是《柳梢青 ·吴中》:“岸草平沙。 吴王故苑,柳袅烟斜。 雨后轻寒,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 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这首词里。作者就像工笔淡彩画家,慢慢地点染出一幅赏心悦目的水光山色,而最后才画龙点睛地画出露出墙头的美人 。所谓万绿丛中红一点 ,美人才是仲殊心中最美的景观。
如果说写女性尚可理解的话,那么作为一个出家人,在作品中公然追思艳遇 ,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仲殊的 《南歌子·忆旧 》就是这样的另类:“十里青山远, 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 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闹荷花 。 记得年时沽酒, 那人家?”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是留情。词人在孤独远游时突然想到的那 “人家 ”,肯定是非常温馨美丽的。这首词就是在追思他本人曾有过的艳遇。这个艳遇的对象是他俗世的妻子,还是他的另一位异性知己? 我们无从得知 。僧人的身份决定了仲殊的动情只能是电光石的一刹那,是业已逝去的一场美丽梦幻。
为何僧人要做艳词宋代诗僧艳词虽艳而 “雅 ” , 艳而 “美 ” ,但绝不艳而“俗 ”,艳而 “淫 ”。以仲殊为例,宋代诗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士人出身,他们的出家多是情不得已 。仲殊本人就是因身患麻风 ,才不得已出家的 。他本身并无坚定的宗教信仰,虽托空门,却依然眷恋尘世,曾有的情爱体验无法完全释怀。创作情诗艳词尤正是他们身为凡夫 , 六根未净的典型表现。
唐代开始的禅宗南北宗之争,在宋代以南宗胜利为结束。南宗“一切皆空 ”、“触处皆真”的禅学思想,凸现了所有的世俗现象与日常生活。所谓烦恼即菩提,人欲即妙道,在 “自然” 、“适意”的观念提倡下,给僧人们七情六欲的放纵开了一个方便之门 。在宋代禅林“戒律不必持,定慧不必习,道德不必修,嗜欲不必去”的思想引导下,僧人们往往能直面正视人性、人情尤其是人欲问题。
北宋城市经济及商业文化的日渐繁荣,士林风俗中的宴乐文化弥漫到社会各阶层,歌妓歌舞侑酒与文士填词听曲为一体的宴乐之风成为社会风俗,也是士大夫日常生活的一种行为模式 。宋人喜作词,是因为词更多地承担了与儒家诗教 、诗文道统迥异的文化功能 ,即文学的消遣性、游戏性 、审美性等功能,这种娱宾遣兴式的文化功能体现出宋人对人性人情的理性认识,以及宋人对人之主体价值和独立意识的觉悟。
就算是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秦观 、贺铸这样的大词人,也流连于个人精神享受,对词文体情有所衷,喜作艳词和赠妓词且津津乐道 。北宋前期的晏殊、柳永自不必说,连欧阳修甚至王安石都写过艳词。黄庭坚好作艳词 ,还被人呵责为 “笔墨劝淫 ”。这些文坛领袖都好写艳词,与他们交好的诗僧写几首,当然一点都不奇怪了。
宋代统治者对佛教采取扶植 、利用政策 ,寺院经济非常发达。 有些寺院月收房租在一万五千以上,每年收粮食百石以上,寺院之富有可想而知。但是宋代僧人出家需要度牒,经考试合格者方可剃度为僧。这种考试通过的名额极为有限,要想出家还真得要有点真才实学。这也造成宋代僧人的文化水平较高,往往以没落不得意的知识分子为主,他们有能力,有情趣去创作虽艳而 “雅 ”的作品。
总结在中国的抒情文学中,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当着任情而发的原初状态的文学到了 “淫”(过分)的程度时,就会受到儒家哲学思想的规范。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是周而复始的。
以偏于言情的诗歌为例:《诗经》中的情歌,至梁陈.间的宮体诗而走上极端,于是有陈子昂大力号召风雅比兴以矫之;而在杜诗成为普遍的审美规范后,发展到明代,又出现了绮艳之作,于是清代诸批评家再起而矫之。词的发展过程中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在中国的文学中,风雅教化是最重要的批评观念,所以从本质上说,超越这一观念的标准并不存在。 .
当然,一些底层知识分子可能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点创作过一些露骨的诗词,这种诗词只能算是“淫词”而不是”艳词“。这种“淫词”香软猥亵,格调低下,绝对是文学的糟粕,还是收起好奇心,远离为妙。
杨恭如版花蕊夫人结局?
赵匡胤把花蕊夫人留在宫中,花蕊夫人不敢不从,只得曲意承欢,赵匡胤对她亦恩宠不断,甚至动了立她为后的心思。
适逢赵匡胤在御花园宴饮。赵匡胤想要搞点情调,对花蕊夫人说,她如果能替他折枝花来,他便把酒饮完。于是,花蕊夫人到花丛中折花。没想到,赵光义却搭弓射箭,一箭射死了花蕊夫人。
有哪些让人怦然心动的情话或诗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一个情字,大概是世间最难解的那道题,相遇时的怦然心动,相知时的心有灵犀,相守时的心心相印,分离时的朝思暮想,皆为人间至美。总有一句诗词,打动你的心弦;总有一句诗词,勾起你的回忆;总有一句诗词,在生命里泛起涟漪。一见倾情, 寸断肝肠。爱情的千古绝唱太多,就像爱情滋味各有不同,难以一一品尝。诗海拾贝,供君鉴赏。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迢迢牵牛星——佚名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神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细腰争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下来。——李涉《楚宫怨二首·其一》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其一》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屏山遮断相思路,子规啼到无声处。——高鹗《青玉案·丝丝香篆浓于雾》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长相思》
1、月下花影,笑看世间情恨,红尘千丈,诉不尽繁花似锦。
2、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3、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4、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
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6、缘属天定,份乃人为。
7、人天自两空,何相忘,何笑何惊人。
8、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9、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10、你言磐石,她言蒲苇,海誓山盟相许。
11、两情爱到最深时,说尽了、甜言蜜语。
1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3、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14、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5、三尺焦桐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6、山无棱,江水为竭,东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决。
17、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8、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
19、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
20、人如风後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21、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小编:情长纸短实数不清,最后难抑共情,班门弄斧献丑原创情诗一首。
断魂
君思愿念与共生,
七情六欲斩不成,
风花雪月孤枕侧,
魂系梦牵离别情,
相思浸洒衣襟泪,
唯盼今世罔此生。
断魂!断魂!吾得情?!
有哪些惊艳的诗歌推荐?
我喜爱古代军事题材的诗歌,谈不上惊艳,但有些诗歌确实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读后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此,例举唐代诗人杨炯的一首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杨炯(650一约693年),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相当于现在的文史编辑人员。他的词以五言律见长,是“初唐四杰”之一。
唐朝初期,北方突厥经常入侵,边境安全存在严重隐患。特别是在唐永隆二年(681年),突厥大军侵犯固原、庆阳(今甘肃省东部)一带。时任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有感而发,创作此诗。这首诗通过描写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抒发了作者投笔从戎、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诗作前两句用“照西京”(今西安市)渲染战前的紧张氛围,用"自不平"表现出作者按捺不住的激动心情;三四句抓住出征辞行、进攻敌人阵营两个片断,写出唐朝军队出师场面的庄严和肃穆,凸显铁骑雄师围困敌人的神速和骁勇;五六句从视觉和听觉的两个角度,描写出严冬时节的激战场景,表现出将士们英勇大无畏精神气概;七八句由叙事转为言志,表达了作者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和弃文从武的价值选择。特别是"宁为百夫长(统领一百多名兵卒的卒长,相当于现在的连长),胜作一书生”,成为后人自我激励、精忠报国的箴言!读后感言:报国之路千万条,投身军营最荣耀。当烽火燃起的时候,拿起武器,奔赴战场,应该是每一位有志青年的豪迈选择,尤其是现在又到征兵季,年轻的我们积极踊跃报名,来吧,参军吧!火热的军营大舞台正等着你去施展才华,放飞自我,激扬青春呢!红楼梦为何说一条汗巾给贾家引来祸害?
先谈谈这条汗巾的来历,它本是茜香国女国王进贡给皇上的一件奇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大约皇上又将其赏赐给其宠臣北静王水溶。依照礼法,皇帝赏赐的宝贝应该在家“珍藏供奉,传之子孙”的,无奈那个年代的贵族士大夫都喜欢捧戏子,北静王又把汗巾私赠给他心爱的戏子——琪官蒋玉菡。
蒋玉菡在冯紫英组织的夜宴上,认识了贾宝玉,二人很快惺惺相惜成为“同志”同好,他们立马交换了见面礼,蒋将此汗巾赠给贾宝玉,贾宝玉回赠他玉玦扇坠和自己腰上用的松花汗巾。宝玉想讨好袭人,又把它挂在袭人的裤腰带上了,袭人因不知道其来历,干脆压了箱底儿。
这蒋玉涵是何人,皇上宠信的新贵忠顺王爷私家蓄养的心爱名伶,他就是忠顺王爷的心头肉、命根子,王爷有了要他吃嘛嘛香,做嘛嘛顺。在《红楼梦》里所反映的王公贵族家庭中,不仅异性关系混乱,同性之间的关系也很乱。小戏子蒋玉涵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不仅与贾宝玉有同性关系,宝玉此前就对其就心仪已久,这次“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便紧紧的搭着他的手”,见面就解裤带(汗巾的直接功用就是用作裤带)并交换,蒋玉菡还与许多其他王公贵族有同性关系,而他本人则表现为双性恋,既搞小尼姑,最后还与贾宝玉的小老婆花袭人结为夫妻,可谓“一报还一报”。
按照忠顺王府长史官的说法,蒋玉菡深得忠顺王喜爱,王爷没少在他身上投下血本。无奈这琪官改不了戏子本性,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又同北静王好上了。北静王为讨得蒋玉菡的欢心,还把皇家贡品汗巾私赠给他。而蒋玉菡是“花丛戏蝶”,口味庞杂,还忙里偷闲与冯紫英、薛蟠、宝玉这些钟鸣鼎食之家的后人周旋勾搭。
其结果就是琪官待在忠顺王府承欢的时间少了,自己蓄养的戏子成了别人的玩物,这不仅是“财物”、资产的破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面子往哪里搁?以后还怎么混?特别是他与宝玉私会后,就人间蒸发了。所以忠顺王府的长史官以几天没看到蒋玉菡为由贾府兴师问罪就是必然的了。
贾府一向与南安郡王、东平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四家王爷友好来往,如贾府的贾敬寿辰、贾母八十大寿、秦可卿出殡这些喜丧之事都互动频繁。尤其“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北静王与贾府过从甚密, 还送过宝玉鶺鴒念珠。依照书中的背景,这四王八公(含荣宁二公)属于同一个阵营,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而与忠顺王爷,“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
忠顺王爷是亲王爵位,地位犹在上述四个郡王之上。这种位高权重之人,贾府和其没有起码的交集、勾兑,可见其关系之糟糕,且凸显贾家的政治方向出了大问题。这次贾宝玉有“拐带”和“私藏”蒋玉菡的嫌疑,使得原本就和贾府不睦的忠顺王更加不满。
忠顺王府作为新皇的新宠,依据皇帝赏赐的封号就是既“忠心”且“顺服”,可见深得皇上之心。有蛛丝马迹表明,以北静王水溶为代表四王八公为先皇的心腹嫡系,新皇上位后,北静王依然受信任,但是相比先皇、特别是与忠顺王受到的宠幸,已经有走下坡路的架势。北静王和忠顺王一直在皇帝面前争宠是显而易见,他们是天生的对手,这个其实不需要什么理由。
贾府是贾王史薛四大勋贵家族之首,又是皇亲国戚,是“八公”里是最有影响力的一家,再加之北静王降尊纡贵地悉心交往和笼络贾家,这就使得当时气焰最盛的忠顺亲王要剪除北静王这个对手的最大羽翼——贾府。
为什么贾宝玉的汗巾这样隐秘的事,忠顺亲王竟然全部知道、了然如胸?其实不难理解,忠顺王府这一排的人已经盯上贾家很久了,有什么不知道的呢! 一些贾府过去干的坏事例如王熙凤放高利贷、贾琏偷娶尤二姐、尤三姐自杀、贾珍聚赌、贾赦杀石呆子、沟通外官等基本都摸清楚了,只是静待时机。
因一条汗巾引发的上门交涉只是一个警迅,无怪乎久历宦途的贾政一眼就看出了凶险,说了那句话: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出来,如今祸及于我;一度几乎将贾宝玉活活打死!
一旦元妃暴薨,差点入阁拜相的王子腾失势并病故,北静王远调边陲巡边(算是调虎离山),贾府失去了最后的护身符。忠顺王等仇家借机指使御史弹劾宁荣二府的种种劣迹等纷纷抖落出来。
最终,天威大怒,贾府这个诗礼簪缨之家,钟鸣鼎食之族,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世,迅疾走向日暮途穷的“未世”,“忽啦啦似的大厦倾,错惨惨似的灯将尽”,抄家没财,颠沛流放,上演了一出“树倒猢狲散”的家庭悲剧!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