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死后嘴含七粒米,诸葛亮死后蜀中的支柱是谁?
蒋琬、费祎、姜维 诸葛亮死蒋琬、费祎相继执掌蜀国军政大权,基本上继承了诸葛亮的政策,但对魏采取守势,轻易不出兵,这些基本符合蜀国国情。
延熙七年(244年)春,魏曹爽领军十万进攻蜀国,费祎会同汉中太守王平击退了魏国的进攻,这已是诸葛亮逝后十年的事了,就在费祎率军入援汉中的时候,蜀国依然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延熙十六年费祎死后,蜀国形势开始急转直下。至于说姜维,无需多说,后诸葛亮时期对外战争单靠一个姜维东摭西挡。诸葛亮六出祁连山故事?
一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二出祁山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三出祁山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四出祁山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五出祁山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正史中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 先引凌云雕龙关于祁山、岐山地理位置的片段: “祁山与岐山不同,岐山为山名,位于今日陕西省岐山县东北附近,古公亶父曾率领周室迁居于此,兴建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祁山亦为山名,位于今日甘肃省西和县西北。光从地图鸟瞰,一个在天水以南,一个在陈仓以东,两地航空距离超过一百公里,实际山路弯涎,
诸葛亮衣冠冢什么意思?
诸葛亮衣冠冢,位于宝鸡市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内,正殿后面的西南侧,有一座方形的平台,四周石栏杆环绕,中间有一座墓冢。相传,这里就是诸葛亮的衣冠冢。
诸葛亮去世后,蜀军密不发丧,将他的遗体运回汉中,埋葬在勉县定军山下。同时,将诸葛亮生前的衣服,埋葬于此,以示纪念。明朝嘉靖年间,曾经对这座衣冠冢进行修葺,供后人瞻仰。
这座墓冢坐南朝北,前方香炉里花团锦簇,周围的柏树遮天蔽日,北侧正中有台阶通向墓冢。1993年9月1日,重修墓冢的时候,在前方竖立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诸葛亮衣冠冢”。
四周的石栏杆之间,总共立有28根石柱,象征诸葛亮辅佐刘备和后主刘禅的28年,表达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石碑的后面,便是衣冠冢。外观呈馒头状,高度约1米,直径约2米,上方长满青草,下方砖石包裹,跟普通老百姓的坟墓没有什么区别,或许表达了诸葛亮一贯低调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据说,这座衣冠冢曾经坐北朝南,面向秦岭山脉,眺望四川方向,表达对蜀汉的眷恋。不知何时,墓冢的方向变成坐南朝北,面向渭河北岸,期盼入主关中。
袁准评诸葛亮的七问七答全文?
袁子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
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chú) 荛(ráo)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又问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
袁子曰:蜀兵轻锐,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者不求近功,所以不进也。
曰:何以知其疑也?
袁子曰:初出迟重,屯营重复,后转降未进兵欲战,亮勇而能斗,三郡反而不速应,此其疑徵也。
曰:何以知其勇而能斗也?
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亮之行军,安静而坚重;安静则易动,坚重则可以进退。亮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此所以能斗也。
曰: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营垒、井灶、圊(qīng) 溷(hùn) 、籓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劳费而徒为饰好,何也?
袁子曰:蜀人轻脱,亮故坚用之。
曰:何以知其然也?
袁子曰:亮治实而不治名,志大而所欲远,非求近速者也。
曰: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此非急务,何也?
袁子曰:小国贤才少,故欲其尊严也。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夫本立故末治,有余力而后及小事,此所以劝其功也。
曰:子之论诸葛亮,则有证也。以亮之才而少其功,何也?
袁子曰:亮,持本者也,其於应变,则非所长也,故不敢用其短。
曰:然则吾子美之,何也?
袁子曰:此固贤者之远矣,安可以备体责也。夫能知所短而不用,此贤者之 大也;知所短则知所长矣。夫前识与言而不中,亮之所不用也,此吾之所谓可也。
诸葛亮死后的剧情算不算烂尾?
虎头蛇尾是小说通病,不光三国烂尾水浒传也烂尾,红楼梦烂的最狠,直接没有尾巴[捂脸][捂脸][捂脸][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