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但为什么孙尚香没有给刘备生下孩子?
首先,孙权之妹的姓名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均无记载,孙尚香这个名字来源于民间戏曲。赤壁之战后,为巩固孙刘联盟,孙夫人被嫁给了刘备,三年后返回吴国。这次婚姻显然有着浓重的政治因素,两人不仅没有感情基础,而且相互防备,因此关系并不亲密。至于两人之间没有子嗣,我想无主要有两人相互防备、刘备有意为之、同房机会较少、刘备年纪太大等四个原因。
东吴为何要将孙夫人嫁给刘备,与赤壁之战后局势密切相关孙夫人之所以会在赤壁之战后嫁给刘备,我想应该与赤壁之战后局势有着密切关系。赤壁之战中,孙权一方无疑出力最大,但获利最大的却是刘备,他以刘琦的名义占据了荆州七郡中的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以及南郡、江夏郡的南半部分。
△赤壁之战后的荆州形势
无论是出于孙刘联盟的考虑,还是碍于刘琦荆州继承人的身份,东吴方面虽然对此不满,但却无法强行掠夺。这些土地虽然名义上为刘琦所拥有,但瞎子都看得出来,实际的掌控者乃是刘备。不过,刘备虽然在赤壁之战后获利最大,但无论相较于东吴还是曹魏,甚至相较于其他诸侯,他仍然是较为弱小的一个。
这种情况下,东吴方面选择将孙夫人嫁给刘备,将其牢牢的捆绑在自己这架战车上,无疑是个最佳选择。双方一旦产生联姻关系,那么东吴方面便等于间接拥有了刘备所占据的荆州四郡半土地,而鉴于双方之间的巨大实力差距,刘备也只能仰仗东吴鼻息,这自然是东吴乐于见到的。
△这次联姻孙权图谋甚大
刘备应该对此心知肚明,他知道此时与东吴翻脸没有任何好处,因此虽然明知东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却也只能选择接受这次政治联姻。至于之后刘备能够以江夏郡北部顺利从东吴手中换取南郡北部,除了东吴有意将其推到对抗曹操的最前沿这个因素外,其身为东吴女婿的身份同样极为重要。
刘备与孙夫人为何没有子嗣?正因这次联姻是一场典型的政治联姻,因此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意图入蜀之际,孙权便将自己的妹妹接了回去,两人的婚姻关系持续三年,至此告终。两人虽然成婚三年,却始终没有留下子嗣,我认为这无外乎以下四种原因。
1、两人互相防备。根据《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的记载,孙夫人嫁过来之后,身边有多达一百多个侍婢,且各个手持武器日夜守备,这使得刘备每次进入内房,内心都有些感到恐惧。而法正也正因此原因,劝说刘备应该与孙夫人保持距离。史料明确记载,刘备“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可见,两人之间的关系非但并不亲密,且相互防范甚严。
△刘备不是个傻子
2、刘备有意为之。以孙夫人的身份地位,嫁给刘备之后显然是正妻的地位,如果两人一旦生下儿子,那么这个孩子显然就会成为嫡长子,再加上这个孩子的舅舅乃是孙权,那么这个孩子将极可能成为刘备的继承人,这个结果显然不是刘备愿意看到的。因此,不愿陷入这种局面的刘备,便很可能会极力避免与孙夫人生下孩子。
3、同房机会较少。两人成婚之后,刘备便在荆州市公安城西的孱陵建了一座城,称作”孱陵城“或”孙夫人城“,让孙夫人与她的侍女及卫队住在一起。不过另有说法认为,由于孙夫人对刘备多有猜忌,因而自己筑城,不与刘备同住。不论是何种原因,不难看出,两人的同房机会显然不会太多。
4、刘备年纪太大。刘备在迎娶孙夫人之时,已经49岁,这在古人当中已经算是比较大的年龄了,想要在这个年龄段再生孩子,显然是比较困难的。虽然此后刘备还有孩子出生,但两人的婚姻毕竟只持续了三年,加上两人同房的机会太少,而这个年龄段“中靶”率毕竟有点低,因此难以诞下子嗣也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刘备与孙夫人的婚姻本就是一次政治联姻,双方本就没有什么感情,再加上以上四点原因,两人没有子嗣出生便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国演义中姬昌是谁?
答:曹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
如果不是曾侯乙墓的发掘,曾侯乙编钟等珍贵文物的出土,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周朝时期还有一个曾国的存在。曾侯乙墓中的陪葬品如此之多,种类如此齐全,工艺如此精湛,让很多人对曾国产生了好奇,为什么曾侯乙的墓葬中如此奢华,历史上却没有曾侯乙的记载呢?
实际上,曾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确算不上大国,而又因为其地理位置偏南,所以很多时候会被忽略,但是曾国的存在也并非那么渺小,文献里的曾国并不叫曾国,而是叫随国。随国是个什么地位呢?它是汉阳诸姬之首,《左传·桓公六年》中,斗伯比曾对楚武王说:“汉东之国随为大”。
汉东之国又被称为汉阳诸姬,是西周在江汉一带的数个姬姓诸侯国的联盟,他们的作用就是遏制楚国以及百越等的向北扩张,以屏藩周。而在这些姬姓诸侯国中,又以随国为老大。随着后来楚国的强生崛起,随国和楚国之间的关系就比较耐人寻味了,既有敌对又有结盟。
史籍中楚国和随国的第一次交锋就相当有意思,楚武王熊通领兵攻打随国,《史记·楚世家》是这么记载的:
三十五年,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楚国摆出这样的架势,随国不敢硬碰硬,只好为楚国跑了一趟周王室,但是周天子不肯给熊通上尊号。后来熊通一气之下就自己封了王,还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了王,这是公然挑战周天子的权威,而夹在中间的随国也不好受。
况且随国控制着江汉一带的铜矿,这是楚国早就觊觎已久的东西,自然和随国互相看不顺眼,找到时间就攻打随国。在整个春秋时期来说,楚国虽然对随国形成压制,还曾逼迫随国结盟,但是随国在江汉一带仍旧是一个大的姬姓诸侯国,并且非常富有。
不过随着出国越来越强,而周王室式微,随国和楚国的关系也不再那么敌对,随国反而开始依附于楚国,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联合蔡国、唐国等攻打楚国,直接攻进了郢都,而楚昭王带着妹妹一路奔波逃到了随国,在随侯的坚持下,最终没有将楚昭王交给吴国人,随侯当时是这么说的:
“以随之辟小而密迩于楚,楚实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若难而弃之,何以事君?”
楚昭王临走之前和随侯盟誓,算是有一次结盟,之后大部分时候都是随国依附于楚国的这么一种状态。
曾侯乙也是随国历史上的一位随国国君,不过他生活的年代是在战国时期,当时的随国就是楚国的一个附属国,虽然已经很富裕,但是实力自然没有以前强悍,曾侯乙去世的时候,楚惠王还送了一个青铜镈,也正是从它上面的铭文大致推测出了曾侯乙生活的年代和去世的时间。
曾侯乙的生平并未有任何的记载,实际上,随国所有的国君都不见于记载,而曾侯乙的幸运之处就在于他的墓被发现了,从他墓中的各种文物中能大体看到他生前的辉煌。
曾侯乙墓中的各种礼器和乐器等数量在一万五千余件左右,青铜器占了六千多件,这其中的曾侯乙编钟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一套青铜编钟,其价值根本无法衡量。
而且墓中的兵器数量也是相当多的,这也能从侧面看出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是怎那样的厉害,就是随国这样的小国,其兵器储备都是惊人的。
但是随国最后还是被楚国给灭了,当然这就是后话。曾侯乙墓中的文物数量极为惊人,而且考古人员还从曾侯乙嘴中发现了21件玉器,它们分别是:玉牛6个、玉羊4个、玉猪3个、玉狗2个、玉鸭3个、玉鱼3个。牛、羊、猪、狗、鸭、鱼,这简直就是一个动物世界啊,而且都是人类餐桌上常见的动物。
那么,曾侯乙的嘴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玉器呢?难道真的是曾侯乙生前贪吃,所有死后也要在嘴中放上食物?这还真是冤枉了曾侯乙。实际上这是古代丧葬的一个习俗,即在死者的嘴中放上饭含。
饭含在当时是一项丧葬礼仪,并且是制度化的,是有严格等级规定的,《周礼》记载:
“(饭)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含)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当然曾侯乙的时代,已经是战国时期,早已经礼崩乐坏,饭含用什么、用多少,很多时候取决于诸侯国的富裕程度和综合实力。从曾侯乙这21件小玉器来说,随国是很富裕的,但至于综合实力,就不是那回事了,毕竟战国有七雄,别的都是弱国。
那么,为什么丧葬习俗中会出现这样的一种丧仪呢?私以为《白虎通》中的解释比较好,即“不欲虚其口”、“有益死者形体”。这也就是为什么曾侯乙的嘴中会有21件动物形状的小玉器了。
晋文公重耳为何流亡在外十九年?
1 远走他乡
从公元前650年与晋惠公夷吾竞夺君位失利,到公元前644年被迫出走齐国,整整7年的时间里,重耳始终没有离开过狄地。
他对赵衰等大臣解释说:
始吾奔狄,非以为可用兴。以近,易通,故且休足。
——《史记·晋世家》
虽然在戎狄结婚生子,但重耳清楚此处绝非龙兴之地,欲成大业,还得重回晋国。这说明虽然在与夷吾的竞争中暂时落后,但重耳并未放弃回国执政的希望。
因为晋惠公夷吾登基之后的一系列倒行逆施,举措失当,正让他逐渐失去国内外的支持。
重耳仍有机会。
晋惠公夷吾虽然捷足先登,但他上台之后所面临的挑战一点儿不比在野的重耳更小:
对内,里克、邳郑等太子党的骨干仍然大权在握,惠公的威信难以树立。让夷吾最担心的是,一旦处理不好与太子党的关系,他们会掉转头与重耳合流,内外呼应,反对自己。
对外,当初许诺秦国割让河西八城,一旦真的兑现,秦国的疆界将前推至黄河西岸。届时他夷吾又将凭什么来抵御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之势呢?
攘外必先安内。手握兵权,擅行废立的太子党成了晋惠公的首要打击目标。为了瓦解太子党的势力,惠公对两位党魁里克与邳郑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
刚一登基,晋惠公就削夺了里克的权力,然后以“弒君”的罪名逼迫他自杀:
惠公以重耳在外,畏里克为变,赐里克死。谓曰:“微里子,寡人不得立。虽然,子亦杀二君、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
里克对曰:“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臣闻命矣。”遂伏剑而死。
——《史记·晋世家》
在逼死里克的几乎同时,晋惠公又派遣邳郑出使秦国,让他去知会秦穆公晋国不能如约交割河西八城。
惠公的如意算盘应该是以此激怒秦穆公,借他的手除掉邳郑。没想到邳郑为了自保,顺势投靠了秦穆公,转过来策反惠公的亲信吕省和郄芮。
于是晋惠公只得再次举起屠刀,清洗了邳郑和太子申生留在军中的众位大夫。
处决了太子党的两位首脑之后,晋惠公用沾满鲜血的双手假惺惺地举办了一场改葬故太子申生的典礼,企图以此掩人耳目,收拾人心。
到此,软硬兼施的晋惠公误以为自己已经解除了太子党的威胁,但事实绝非如此。
因为就在里克、邳郑先后死去的那个秋天,公子重耳的外公狐突遇上了这样一桩装神弄鬼的怪事。
在前往曲沃的旅途中,有人假扮太子申生的亡灵向狐突喊话:“夷吾无礼。我已经请示过上帝,将把晋国国祚送与秦国,秦人将会世代供奉我。”
听罢此言,狐突劝阻道:“臣听说神灵只能享受自家宗亲的供奉,真要将晋国送与秦人,您的香火怕会断绝吧?请三思而后行。”
“好吧,我将再次请示上帝。十天之后,我会附体在曲沃城西的一个巫师身上,届时你来找我。”
“诺。”
十天之后,狐突如约前往。巫师告诉他:“上帝已经允许我讨伐有罪之人了,他将败于韩地。”
从这时起,一首隐射晋国未来政局走势的童谣开始在坊间流传开来:
“恭太子(即申生)更葬矣,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兄。”
——《史记·晋世家》
仔细分析上述事件的诸多蹊跷,我认为这应该是太子党企图推翻晋惠公的预作布局。
曲沃是故太子申生经营多年的老巢,那个假扮亡灵的巫师多半是申生的故吏。
他们希望藉助秦国的力量来推翻晋惠公,是因为申生的胞妹正是秦穆公的正室夫人,而晋惠公此时又因为背信弃义,拒绝割让河西八城的事儿与秦国交恶。
秦穆公如果对晋惠公出手,那自然是好。但秦国只是个外援,就算秦穆公解决了晋惠公,最终还得请出晋国的公族成员来主持国政。这样一来,尚在戎狄作壁上观的公子重耳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党中意的人选。
所以这个巫师要假扮申生的亡灵向重耳的外公狐突传话,告诉他“昌乃在兄”——晋国昌盛的希望就在晋惠公夷吾的哥哥重耳身上。
这些政坛上隐秘的暗流涌动,晋惠公夷吾可能并不清楚,误以为“安内”已经完成的他开始琢磨着“攘外”了。
此刻,晋惠公已经做起了对外扩张,开疆拓土的大梦,正野心勃勃地策划针对秦国的军事行动呢。
晋惠公五年(即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了饥荒,要求向晋国进口粮食。因为上一年度晋国粮食短缺的时候秦国曾经伸出援手,从道义上说晋国应该投桃报李。故而大夫庆郑劝说晋惠公接受秦国的请求。
但晋惠公不仅拒绝援助秦国,更要落井下石,趁着秦国艰难之际出兵攻秦。这种卑鄙的行径直接引发了秦、晋两国的大规模战争。
公元前645年的春天,秦穆公与晋惠公亲帅军队在韩原合战。
因为内政上的倒行逆施和外交上的背信弃义,晋惠公旗下人心涣散。在战斗进行到最危急的时刻,大夫庆郑见死不救,眼睁睁地瞧着秦国把晋惠公给虏了去。
“战败于韩”的预言已经成真,“昌乃在兄”的谶语接下来能否兑现呢?
按照太子党之前的设想,秦国在韩原击败晋国之后,应该杀了晋惠公,然后请回公子重耳主持晋国大局。但是理智而务实的政治家秦穆公让他们失望了。
一开始俘虏晋惠公的时候,秦穆公对这只喂不熟的白眼儿狼确实恨得牙根儿痒痒,扬言要用晋惠公的人头祭祀上帝。
但这毕竟是事关秦、晋两国邦交的大事,不可以逞一时的意气。究竟怎么处置晋惠公,秦国内部或杀或放的争论非常激烈。
在最终决策之前,秦穆公专门召见了晋惠公的亲信吕省和郄芮,向他们询问道:
“韩原战后,对两国邦交,晋国国内现在有统一的意见吗?”
“没有。不明事理的小人都嚷嚷着请太子赶紧继位,今后发誓与秦国势不两立,宁事戎狄,不事秦国。至于那些见识明达的君子则感念您对国君的仁慈,他们认为晋国应该认清自己的过错,并且敬等您接下来的决定。”
吕、郄的绵里藏针,秦穆公当然听得出来:如果秦国杀了晋惠公,那晋国将即刻拥立新君。这样一来,秦、晋两国势必决裂。秦国东进中原的战略将遭到晋国的死命狙击。
反过来说,如果留住晋惠公的人头,晋国将因此对秦国感恩戴德,承认秦国的霸权。在没有能力吞并晋国的前提下,维持一个亲秦的晋国政权才是秦国能争取到的最大利益。
因此,秦穆公最终决定捐弃前嫌,释放晋惠公夷吾回国。
当然,他收获的回报也是极其丰厚的:晋国不但如约交割了将河西八城,而且晋惠公的太子子圉还留在秦国作了人质。
在韩原之战吃了大亏的晋惠公知耻而后勇,一改从前两面树立的错误政策,在以巨大的代价修好秦、晋邦交的同时,又积极整顿内政,凝聚人心,原先风雨飘摇的局势逐渐安定了下来。
晋惠公坐稳了君位,意味着命运对远在戎狄的重耳关闭了回归的大门。
公元前644年,为了解除卧榻之畔的隐患,晋惠公派人前往狄地刺杀重耳。
收到风声的重耳知道,是时候离开了。他向追随自己多年的五大臣说:“12年了,我们在这里歇息得太久。听说齐桓公招贤纳士,礼敬诸侯,志在图霸。现在贤臣管仲、隰朋相继去世,齐国正当用人之际。我们去齐国吧,倘若能成为像管仲那样的一代名臣,也算不枉此生。”
于是,重耳带着五大臣踏上了东去齐国的旅程。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王维《宿郑州》)。脚下的道路蜿蜒伸向东方的地平线,隐没在晦暗的彤云之中。寒风吹乱了他的银发,密雨沾湿了他的心境。这一年,重耳55岁。
2 流浪,流浪
如果命运跟你开了一次玩笑,你真的能强忍着咽下满腹心酸,在嘴角挤出淡然一笑,那你算是条男子汉。但如果他再跟你开一次玩笑呢?
晋公子重耳的遭遇就是这么悲催。
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大战,晋国惨败,晋惠公夷吾被俘。
重耳眼看着晋惠公就要人头落地,自己将卷土重来,却不曾想晋惠公和秦穆公居然达成了和解。惠公不但重新争取到了秦国的支持,而且还迫使重耳离开了他居住12年的戎狄之所。
在55岁的高龄流亡东方,重耳恐怕没指望过能再回来。他为自己设定了新的人生目标,去齐国,做第二个管仲。功成名就之后,他将带着淡淡的乡愁埋骨于异乡的青冢之下。
当重耳刚来齐国的时候,一切似乎如他所愿:齐桓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将身份尊贵的宗室女儿嫁与他为妻,还慷慨地赏赐重耳二十乘马车。
回想起来的路上经过卫国,卫文公都懒得正眼瞧一瞧这个落难公子。重耳一行人饥寒交迫,只得在黄河东岸的五鹿向乡野农夫乞食。
两相比较,现在齐国的生活可算是衣食无忧了。
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重耳。因为他没想到,齐国能给予他的也仅限于这“衣食无忧”。
就在他来到齐国的第二年(公元前643年),春秋首霸齐桓公黯然离世。他死后,齐国迅速陷入诸子夺嫡的乱局,往日的霸业也随之黯淡了光芒。
管仲之所以能成为管仲,因为有重用他的齐桓公。现在齐桓公都死了,重耳又怎么可能成为下一个管仲呢?
从执政晋国,成为一代明君,到辅政齐国,勉为一代贤臣,重耳的人生目标已经是退而求其次,可是命运连这个备选的机会也要一并给他剥夺!
或许这么多年的政坛风波真的让重耳疲倦,亦或者行将60岁的他愿意将错就错地在齐国安度晚年。重耳一头扎进了姜氏夫人的怀抱,在齐国一住五年,再也不提从前的理想和奋斗。
重耳变了,变得消沉,变得懒惰。
这让他的舅舅狐偃和信臣赵衰非常担忧。因为他们正时刻关注着晋国的动向,眼下国内的政局正朝着有利于重耳的方面急速转变!
公元前638年,晋惠公病入沉疴。在秦国为质的晋国太子子圉准备悄悄逃离秦国,回国接掌大位。当子圉把这个想法告诉夫人的时候,夫人回答说:
“子一国太子,辱在此。秦使婢子侍,以固子之心。子亡矣,我不从子,亦不敢言。”
——《史记·晋世家》
从子圉夫人“辱在此,婢子侍”的话看,秦穆公对这个战败国派来做人质的太子估计有点儿怠慢了,赐予他的夫人身份卑微。太子在秦国感觉到屈辱,回国为君,自然不可能给秦穆公好脸色看。
秦、晋重新交恶,秦国需要扶植新的代理人来对付子圉。至于子圉,因为资历太浅,即位之后生怕坐不稳屁股底下这把椅子,疯狂地清除异己,反而让自己陷入孤立。——子圉又一次犯了父亲晋惠公夷吾曾经犯过的错误:两面树敌。
趁子圉内外交困的时候扳倒他!这将是晋公子重耳一生中最后的机会,赵衰和狐偃都在替他着急,但重耳却深陷在姜氏夫人的温柔乡里不思进取。
深明大义的夫人劝他说:
“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史记·晋世家》
但夫人越是明达,重耳对她越是眷恋。姜氏夫人无奈,只得狠下心摆了一局酒将重耳灌醉,让舅舅狐偃把他抱上马车,星夜兼程地离开了齐国。
等到重耳醒来,马车已经走了很远,很远。满怀愤怒的重耳操起一支戈要刺死狐偃。
狐偃义正辞严地说:“杀了我就能成全公子你的话,此我所愿也!”委屈的重耳噙着泪水向他咆哮道:“如果回国登基的事情办不成,看我不吃了你的肉!”
舅舅狐偃乐了,逗他说:“我的肉太腥了,可不好吃呢。”
在那一刻,一个60高龄的大国公子竟然任性得像一个6岁的孩子。虽然狼狈,虽然悲伤,虽然依依不舍,但重耳毕竟踉踉跄跄地再次踏上征程。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流泪操戈的时候,他的人生已经走过了艰难。
食邑制度是什么?
谢谢邀请,我是风逍逍,欢迎大家关注!
食邑制度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之一,又称采邑、封地,“邑”就是指在某个领域范围内的土地、河流、山川、城池,甚至是人口,因为中国古代官员是以采邑为食禄,也就是现代的工资,故称为食邑。
食邑制度最早可起源于西周时期西周是属于奴隶社会,并不是后世那些“大一统”的朝代,通俗的说西周就是诸侯之间的联盟,西周王室就是这个联盟的盟主,也是实力最强最大的诸侯。所以西周推翻商朝后,就开始以采邑制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封制。
当时一下就多出来上百个诸侯国,根据血缘亲疏和功劳大小,采邑的大小和距离西周都城的远近都不同,越是显赫的家族,封地越大,离都城也越近。比如西周核心西岐附近的周、召两个地区都是被封为周公旦和召公爽两个王族。
之后食邑制度一直在变化,如秦汉时期的爵位制度,当发展到唐朝之后,此时已经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领地内的领主权力越来越小,成为了一个有名有实但是无权的食邑制度。而且唐朝的是以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是只有分封的户数,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都是食邑一千三百户,而没有具体的封地了,类似西周时期的那种国中之国的现象已经消失了。
如果说唐朝的食邑制度还算有名有实的话,宋朝的食邑制度干脆就变成了有名无实也无权了。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吸取了唐朝晚期节度使权力过大的教训,在食邑制度又有了新的改进。
在宋朝初年,食邑还是多少有点实惠的,比如没封一户,每个月能有二十五文,一千户就是二十五贯。虽然不多,但是到了宋神宗时期,通过改革,食邑制度仅有的一点实惠也消失了,更别说之前那巨大的权力了。
虽然宋朝的食邑制度没有了实惠和权力,但是它摇身一变成为了一种极高的荣耀,还跟官职挂钩。比如国公、宰相都可以封万户,上柱国、大学士封三千户,更像是今天的各种职称或者荣耀头衔一样,既减轻了国家负担,又能笼络功臣,稳定政权。
我们可以看到,食邑制度是起源于西周时期,又经历了唐朝、宋朝两个阶段。从一开始的有名有实有权的国中之国,到后来有名有实无权,再到最后的有名无实无权的虚衔,实际上都是为了统治者巩固统治需要,是每个时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