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归来3英雄无归正片免费播放,80后的农村小伙还有发展的机会吗?
我个人认为,80后的农村小伙还是有发展机会的,比如可以在农村创业。我在农村调研中发现,有的农村青年就创业成功了,虽然他们只是广大农民中的极少数,但是毕竟是青年农民创业成功的代表。
有一次,我到农村调研,这个村庄上的村民告诉我,这个村庄上的一个青年农民创业成功成了一个老板。于是,我很快就找到了这个青年农民,当时他27岁。他告诉我,他创业5次都遭到了失败,到了第六次才创业成功。而第六次创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得到了专家的指导,所以他对我说,希望想在农村创业的青年农民最好在创业之前向专家咨询,因为在专家的指导下,创业的成功率会很高。这个青年农民的创业项目是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他将一种农产品加工成了食品。
还有一次,我去一个山村里调研,在这个山村里,我发现了一个创业成功的青年,他的创业项目是在山上放养羊,他的羊是不卖的,因为他让父母在山外的镇上开了一家羊肉馆,他的羊全部供应他的父母开的羊肉馆。后来,他扩大了养羊规模,然后又在县城里开了两家羊肉馆。
对于创业来说,真的没有年龄限制,比如现在有60多岁的老人还在创业。我个人认为,80后的农村小伙除了可以在农村创业外,还可以到城里创业。比如,有一个农村小伙子到城里开了一家生鲜超市,生意就很好。城市居民不但可以到他的生鲜超市买生鲜产品,而且可以给生鲜超市打电话订货,生鲜超市接到电话后,会在城市居民要求的时间段将生鲜产品送给城市居民。
我个人认为,80后农村小伙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发展机会了,应该坚信发展机会就在前面等着你。当然,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80后农村小伙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多调查市场,多向专家咨询,相信有一天,机会会来到你的面前。
有哪些令人动容的遗书遗嘱遗折或者绝命词?
最伟大无言的遗书——周恩来总理的《白纸遗书》;最浩然正气的遗书——文天祥的《正气歌》;最动人情怀的遗书——林觉民的《与妻书》。
一、周总理:死后不留骨灰,临终不留遗言,本就无私,本就无我,我复何言?
周总理的伟大已无需多言,没有人比他更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周总理一生顾全大局,严守机密,弥留之际忍受巨大的煎熬和痛苦,仍然一言不发。
叶剑英元帅眼见总理一日三厥,气若游丝,而国家危难,前途未卜,已是心乱如麻,老泪纵横。一天,叶帅取来一叠白纸,对病房值班人员说,总理一生顾全大局,严守机密,肚子里装着很多东西,死前肯定有话要说,你们要随时记下。
但总理去世后,值班人员交到叶帅手里的仍然是一叠白纸!
当真是总理肚中无话吗?当然不是。以总理在党、国家和军队的资历威望,有多少话可以说!很多伟大的人物奋斗一生,临死前一定会留下遗言,哪怕是只言片语,供后人瞻仰和追忆,可总理只留下一叠白纸!
总理不是不会说,不是不会写,他一生留下了多少妙语趣言,被后人传为佳话,年轻时也有诗作《大江歌罢掉头东》、《雨中岚山》,书法也是字如其人,卓然而立。但解放后,他除了公文报告,却很少有诗,很少有书法留世。
是他的内心情感之门关闭了吗?没有。工作人员回忆,总理工作之余也写诗,用毛笔写在信笺上,反复改。但写好后又撕成碎片,碎碎的,投入纸篓,宛如一群梦中的蝴蝶。除了工作,除了按照党的决定和纪律所做的事,他不愿再表白什么,留下什么。
瞿秋白在临终前留下一篇《多余的话》,将一个真实的我剖析得淋漓尽透,然后昂然就义,舍身成仁。坦白是一种崇高。周总理在临终前只留下一叠白纸,又是一种崇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就无私,本就无我,我复何言?我复何言哉!
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英勇事迹也不需过多介绍。祥兴元年(1278年)12月,他因叛徒出卖被元军所俘,次年10月,被押解至大都(今北京)。元朝对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许以高位,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文天祥始终坚贞不屈,丝毫不为所动,被囚长达三年,《正气歌》便是他临死前一年在狱中所写,虽非最后遗言,却不啻遗书。
这首五言诗列举十二个典故,联系自己的命运,彰显浩然正气的力量,即便身处恶劣的环境中,由于一身正气,各种邪气和疾病都不能侵犯。全诗感情深沉、气壮山河、直抒胸臆、毫无雕饰,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至元十九年(1283年)1月,忽必烈召见文天祥,问他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心知大限已到,答道:“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临刑前,文天祥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慷慨赴死。几天后,妻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目犹如生人,他的衣带中留下了最后遗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三、林觉民: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人;汝看此书时,吾成阴间鬼
1911年4月,革命志士林觉民从广州来到香港。夜阑人静时,想到自己即将起义,生死难卜和年迈的父亲、怀孕的妻子,他思绪万千,辗转难眠,彻夜疾书,写就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
写《与妻书》时,林觉民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所以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这是何等的悲壮!
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万千情感,百般滋味,无以言表。试问天下哪个男人能割舍下夫妻挚爱?但林觉民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选择抛却儿女情长,为大爱舍小爱,勇赴国难,这是何等的情怀!
《与妻书》虽是林觉民写给自己一人的书信,但足以感动全天下的男人和女人。
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与妻书》之所以感人动容,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充满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的爱情、凛然正气的激情,各种深情厚意相互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足以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广州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被俘。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和水师提督李准,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李准动了恻隐之心,认为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1911年4月27日黄昏,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狄飞惊:专注历史,分享感动。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分享或关注我】
疫情过后养猪养鸡行吗?
现在疫情闹的人心惶惶,人们消费猪肉的欲望就会降低,从而造成价格不断下跌,还有一些地区是生猪外调大省,市场上生猪供大于求,进一步刺激猪价下跌。
现在我国全面发起养殖环保政策和非洲疫情泛滥导致养猪行业正处于艰难时刻,这时只有希望畜牧疫情防治方面的专家制定出防治非洲猪瘟疫情的有效方案。
虽然养猪业不容乐观,但养鸡业却迎来利好。养鸡业行情较好是有它原因的,在经历了去年行情低谷,很多养殖户退出养殖业,从而造成活禽、蛋类供应量降低,在消费需求刺激下养鸡行情不断走高,再加上天气逐渐变冷,人们消费蛋、禽量也会逐渐增多;还有一点就是,因为受非洲猪瘟的不断影响,人们对猪肉消费会有所减少,而更多会选择消费鸡肉、蛋类。
但养殖户也要做好鸡场的日常管理,严格把关种源,严禁外人随便进出养鸡场,做好鸡场的生物安全防控。
所以说养鸡在我看来可以养,但一定做好疫情防治工作!
有什么好听的古风歌曲让你循环播放?
推荐几首我听过感觉不错的古风歌曲,
1.《原点》不良人的主题曲,由西单女孩演唱的,看过不良人的应该都很熟悉,本人还是蛮喜欢这首歌曲的;
2.由S.I.N.G演唱的《寄明月》,
穿过了小巷后的古街,青墙旁你遥望夕阳斜,只因是不经意的一瞥,扰乱我思绪不舍昼夜,想化作庄周变成蝴蝶……
歌词是不是很优美,而且歌曲是将动感得曲调与极具古典诗歌歌词结合起来的电子古风乐曲。
3.由西国的海妖与CRITTY演唱的优质古风歌曲《杏花弦外雨》,
流莺悄飞近船侧 伴桨声低语浅说,柳梢沾绿了烟波 绕堤三分春色,旧书翻入寻常调 隔岸依稀吴越歌,反复着几回啼笑 往来几段离合……
词风清丽,曲风清新,让人听了心旷神怡呐。
4.由洛天依与乐正绫演唱的《霜雪千年》,
梨花香,缠着衣角掠过熙攘,复悄入红帘深帐,听枝头黄鹂逗趣儿,细风绕指淌,坐船舫,兰桨拨开雾霭迷茫,不觉已一日过半,过眼的葱郁风光,悉数泛了黄……
5.来自音阙诗听音乐社的一首歌曲,由该社的歌手王梓钰演唱的《红昭愿》,
手中雕刻生花,刀锋千转蜿蜒成画,盛名功德塔,是桥畔某处人家,春风绕过发梢红纱,刺绣赠他,眉目刚烈拟作妆嫁,轰烈流沙枕上白发,杯中酒比划,年少风雅鲜衣怒马……
歌词同样的唯美,曲调优美,很有味道。
有哪些最为著名的作品?
从文化名媛到颠沛流离、寡妇再婚,“宋朝第一才女”李清照 ,她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擅长。她拥有过最美好的婚姻,也经历了最凄凉的国破家亡,她以卓绝的才华写就的婉约词,熔铸了强烈的感情,首首都美得今人心醉。
快乐天忧的少年时光
古代女子不管家世背景如何,基本都逃不过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于闺房里低眉耷眼学习女红的过程。颜值高的不用太担心,长相没有优势的总要努力学点技能,可以为日后嫁个好人家增加一些砝码。
李清照的父母是受过教育的人,思想很开明,他们没有约束李清照做这做那。这个小女孩儿由此过着自由自在的放养生活﹕渡船、采莲、荡秋千、打马(一种游戏)、踏青……无忧无虑的成长造就了她天马行空的思想境界。
她性格活泼开朗,爱憎分明,并且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就使她的词在清新活泼、感情真挚、自然秀丽之外,又有着女子少见的豪迈自由之风,这些特点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超凡脱俗的易安体,使她在词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李清照热爱自然,最喜欢与姐妹们划着小船在湖上游玩。一次喝多了,她们误闯了鹭鸟的地盘。女词人用调皮的笔触记下了当时的场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次去溪亭,大家玩得太开心,喝得醉意醺然,直到天黑了才蓦然惊觉离岸老远,于是赶紧把船往回划,慌乱中将船划到了藕花深处,把正在休息的鸥鹭惊得扑棱棱地飞向天空。这首词动感十足,情景交融,将年轻人的贪玩、慌乱写得很传神。这样的小词,李清照经常信手拈来。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从秋千架上刚下来,薄薄的衣服全都被汗水浸湿了。摸着被秋千绳勒出印子的小手正自疼惜,忽然看到客人进来,忙害羞地往闺房跑。禁不住好奇,又很想再看看这个帅哥,便装模作样地嗅手里的青梅,倚在门边,回头偷偷拿眼瞅。李清照能写这类调皮生动、恍若微电影的情景小词,也能写深沉厚重的哲理大作。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写这首词时,李清照18 岁。这时的她,身上那种独到的观察力已经愈发老练成熟。在白雪皑皑的银色世界,一树寒梅点缀其间。就是这傲雪而放的梅花,让人们知道了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词人盼望着春天,春天一来,又可以无忧无虑地约上姐妹喝酒游玩啦!可惜春天太短暂。
李煜说﹕“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清照对此可是有深刻体会的。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晚上风雨交加,词人喝了不少酒。第二天一觉醒来,看着春色渐渐走远,颇感可惜,于是掀开帘子,询问院子里的花儿怎样了。侍女漫不经心地回答﹕海棠依旧。这让词人有点愠怒﹕经过一夜的雨打风吹,必然是残
花遍地,叶碎枝落,而侍女全无一点怜惜之心。她不由嗔怪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年轻的李清照贪玩,也很能喝酒,那些酒后的情形经常在词里溜出来,出卖了主人的状态。她留下的集子《漱玉词》里共有作品58 首,其中有28首都提到了酒,而且词中的醉态从少年时一直延续到了老年。
这在她婚后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丈夫赵明诚在外地做官,思念一袭来,李清照就喝酒研词,将词下酒,打发着每一分每一秒的难耐时光。
聚少离多,涓涓思念汇成词那一年,李清照18岁,赵明诚还是个21 岁的太学生。他偶然读了李清照的作品后,惊为天人,对这个女子的文采佩服得不得了,硬是央求朋友从中牵线认识了她。因欣赏而喜欢,因喜欢而情浓。两人你来我往,很快就谁也离不开谁了,加上门当户对,步人婚姻也就顺理成章了。
他们二人结婚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朝中做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则作吏部侍郎,两家老父均为朝廷高官,两人又都是有为青年,是真正的门当户对、志同道合。李清照不仅嫁了官宦之家,嫁给了知识分子,还嫁给了爱情。小夫妻二人是出了名的登对,琴瑟和鸣。
那时,赵明诚的假期并不多,逢初一、十五可以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回家前,他总是先到当铺当掉不穿的衣物,然后跑到相国寺市场买回喜爱的碑文。一回家,夫妻二人便迫不及待地“相对展玩咀嚼”。
神秘的碑文将他们的思绪带向遥远的年代。古风习习中,他们一遍遍地探讨争辩,意趣无穷。二人在艺术的魅力与熏陶中沉醉不已,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公元 1103 年,赵明诚学业结束,正式步入仕途。当官之后,繁忙的公务一点儿也没影响爱好,淘金石、搞收藏、研究古文字…… 好的爱情就像一座桥,能让彼此走进对方的灵魂深处。共同的兴趣、相近的性格让两人的婚姻生活幸福指数羡煞旁人。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种不畏世俗的对情感的大胆表达,于豪爽的女词人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作为大家闺秀,她没有一丝扭捏之态,身心的阳光是同时代的女子所不能相比的。
有诗有酒、有茗有曲。生活如此,夫复何求?李清照过的完全是有钱有闲、情趣高雅的贵妇生活。不过,再幸福的日子也总能找出遗憾﹕赵明诚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做官,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半载才回来一次。
对于年轻新妇,忍受这样的聚少离多是多么痛苦!为了打发孤独,李清照更加依恋酒,时不时地就要小酌一下。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虽然心情不美丽,但梅花一年只开一次,赏梅这事儿必须有。李清照豪迈宣称﹕想要喝酒赏梅那就来吧,说不定明天就起风了,吹没了兴致岂不可惜!
思念是一种病,不同的人得了会有不同的结局。有人在酒杯里沦陷,有人在痛苦中抑郁。李清照则捧出优美词篇。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佳节,一人独坐。女词人把思念斟满酒杯,然后对菊孤饮,在美好的回忆里穿越游走。孤独和寂寞虽不值得歌颂,但绝对是灵感的源泉、思想的沃土。一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又横空出世﹕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刚刚舒展双眉,却又涌上心头。由表及里,由外人内,李清照的相思是伤筋动骨的。
隐居青州的快乐时光北宋朝廷中,党派斗争激烈。章惇当宰相后召李格非为检讨官,掌修国史,李格非拒不就职,被外放。第二年,李格非被召回京城任校书郎、著作佐郎。蔡京当政时,开始排挤“元祐党”。李格非因名列“元祐党”
而被罢官。而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却被蔡京看上,升为尚书右丞。
父亲落难,李清照怎能袖手旁观?她去央求公公出手相助,公公却表示无奈。李清照愤懑之下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并不客气地说﹕你的地位越高,我的心越感到寒冷。
赵挺之是现实主义者,出于对自己前途官运的考虑,没有理会儿媳的请求,任由亲家公倒霉。其实,这也不怪他无情,在严酷的派别之争中,即使他真出手也左右不了什么,弄不好还会把自己也拖下水。
宋朝时,理学思想已经形成,且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都按照规矩安分守己地活着。作为一个女子,李清照却如此作风前卫地参与时事,评论当朝政事,真可谓大胆直率。她骨子里潜伏的男子气概终于露了出来。
公元 1107 年,赵挺之所在的改革派内讧,他被蔡京陷害,继而被夺去相位,不久就忧愤而死。赵明诚痛恨不已,可蔡京权倾朝野,自己人微言轻,根本无力为父亲报仇申冤。
两家的父亲均遭遇不幸,给两人的婚姻也带来了沉重打击。赵明诚兄弟三人都被牵连人狱,之后又无罪释放。这些经历和变故让夫妻二人深感官场黑暗。为避祸,二人商量后索性离开了京城,回到了赵家故里山东青州,过起了隐居生活。
远离了恩怨是非,二人在青州一待就是十多年。李清照把居室改成了“归来堂”“易安室”。一次,赵明诚看到妻子放在案几上的词作,很是不服气。李清照就提出互考,赢者品茶,输者只能闻味儿。
结果,比了半天,赵明诚一口茶也没喝着。他们就这样,过着吟诗填词、撰写文赋,一起寻觅金石碑刻、古籍文物,专心致志做学问的生活。
这段时光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神仙眷侣也不过如此。这期间,赵明诚去游览距青州约170里的名刹灵岩寺,而哪怕是短暂的分别也会让李清照思念不已。
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动荡不安中,丈夫离世公元 1121年,赵明诚被朝廷调任莱州太守。李清照又开启了单身模式。没人一起读书、一起赏梅、一起斗酒比诗,日子过得很是寡淡。
宋朝时,官员蓄养家妓的现象很普遍,这是公务员的一项待遇。赵明诚也没有免俗。不过,他对李清照的感情还是深厚的。
一次,赵明诚偶然得到一本白居易亲笔书写的《楞严经》,立刻骑马回家找李清照一起品鉴。
不过是一幅字,两人就着茶一直欣赏到三更。所谓知音,就在于这份相知互懂。再晚也无睡意,再累也无怨言。但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很快消失。
天亮后,赵明诚头也不回地走了。李清照的心越发空旷,得知他在外地纳了小妾之后,心慌意乱,竟渐渐生出了疏离感。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他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曲,也无法将他挽留。他走了,我独守空屋,只有门前的流水眷顾我,从今往后又添一段新愁。
在《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里,这份寂寥仍是挥之不去﹕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结婚数年,李清照一直没有孩子。如果有个孩子,也许她的愁绪不会这么浓。
公元 1127 年,北宋最耻辱的一幕“靖康之难”上演了。这一年,赵明诚的母亲病逝,按规定,赵明诚要丁忧。于是,赵明诚决定带着李清照搬到江宁。动身之前,李清照一人去青州运送二人以前收藏的文物,路上恰逢乱兵,文物几乎全部损毁,这让她伤心欲绝。不久,赵明诚被任命为江宁知府。
公元 1129 年2月,江宁发生兵变。赵明诚鬼使神差地做了傻事﹕他不想着怎样击退叛兵,竟临阵脱逃,连夜翻墙,弃城而逃。这件事影响太坏了,赵明诚因此被罢官,为时人所不耻。
李清照本来就不是完完全全的小鸟依人式的小女子,她有个性、有主见,有思想、有见解。此事发生后,她对赵明诚的为人有了别样看法,心里感到很失望。
平静下来的赵明诚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断地道歉认错。重归于好的二人准备再度隐居,重温青州十多年那段美好时光。可就在他们打算动身的时候,朝廷再度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州。
这一次,赵明诚没有那么好命。48岁的他在赴任途中,感染了伤寒,不幸去世。
苦难经历重塑性栘李清照跌人了痛苦的深渊,她带着仅有的文物东躲西藏,辗转于杭州、越州、金华等地。在漂泊无定中,年近50岁、身心憔悴的李清照接受了一直觊觎她财物的张汝舟的求婚,嫁给了这个道貌岸然的感情骗子。
闪婚仅三个月,他们便离婚了。这件事给了李清照很大的打击。结束这段不堪的经历后,她愈发想念北方的故乡。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国土沦丧之痛对于一个敏感的写作者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家园不再,亲人离去,自己流落江南,寂寞飘零,种种变故打击,李清照的愁已从一己之愁上升到了对国势前途的思考与担忧上了。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历尽悲愁,李清照由一个处境优越的女子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妇人。生活中的欢乐似乎都在远去,她只能隔着帘子聊温一下旧梦。个人的悲欢是随着国势而变化的。
人生暮年,思想深处的英雄气全出来了,词风与前期有了泾渭分明的变化﹕前期多写出游之乐、闺中寂寞、思念之情,无不婉约清丽﹔后期作品则柔中带刚、真爽豪迈,但又带着一股沉郁凄怆的情感。
她热衷国事,主张北伐﹔对秦桧夫人大加鞭笞,要知道,那女人可不光是她的同性,还是她的亲表姐,她为自己有这样的亲戚而羞耻。对岳飞冤死,她悲愤难抑﹔对韩侂胄出使金国,她又壮怀激烈。她作了很多慷慨激昂的诗词。
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上枢密韩侂胄诗》中,她写道﹕“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苦难沧桑让女词人的作品充满凄楚,然又不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 1130 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她借助于梦境幻想出一个童话世界。她向天帝倾诉着自己的遭遇,想要摆脱困境,像鹏鸟一样冲上九重天,或者驾一叶扁舟驶向仙境,从此不问世间事!这首大胆雄奇、壮阔豪迈的词作有如神来之笔,让人心头一震。
在《武陵春·春晚》里,她收起想象,又化身成一个楚楚可怜的小女子﹕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喜欢欧阳修的《临江仙》,仿其格调也写了一篇﹕“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李清照太前卫了,她的思想太高深,看得太透彻。赵明诚活着时,她还有人理解﹔可赵明诚死了,这就注定了她在精神上是一个孤独的独行者。
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和渊博的学识,也许是一种不幸。在尘世的行走中,李清照只剩下了自己﹔在精神的旅途中,她也只有自己。苍天高高在上,大地四顾无人,只有悲愁,只有悲愁。《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字一泪,将这种心境一遍遍回放﹕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公元 1155 年,72岁的李清照孤零零地离开了人世。
李清照的作品中,题材除了写景咏物、伤春思念、游兴感怀,也有家国春秋、山河壮色。无论哪种,她下笔都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前半生,女词人过着有钱有闲的贵族生活,作品洋溢着快乐的基调。
在金国的铁蹄践踏下,亡国之恨、丧夫之痛、离乱之忧和孤独之苦让她的笔调从浪漫多情转向凌厉凄苦、低调沉郁。她是宋代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学宝藏﹕《漱玉词》词集。其中收人她的词作不足60 首,但首首都如珍珠般璀璨生辉。
作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经历,她的作品,都值得我们细细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