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吃人的照片可怕,看完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
1.导演很喜欢周星驰,片中几个片段致敬星爷。给人一种迷之眼熟的感觉。
2.很多泪点(个人主观,不喜勿喷)
不苟言笑的李总兵为了还哪吒一个真相,请陈塘关的百姓去哪吒的生辰宴,那时候他的一句:哪怕是我挨家挨户上门磕头都把他们请来。 当时突然眼泪落下来了。
李靖骗哪吒是灵珠不是为了让他快乐过最后两年,是他两年前已经决心一命换一命,希望儿子可以从善,斩妖除魔,继续李家守护陈塘关百姓的使命。
李夫人真的太刚了,丈夫上天求法,她代夫斩妖。忘不了哪吒出生时,她护住哪吒那一句:不要伤害我的孩子。那一刻,她只是一个母亲。
哪吒被禁闭的时候,唱的顺口溜都是骂自己,可见百姓的小孩子里都是唱衰他,讨厌他。
他被妈妈读懂了内心,知道自己的生辰宴时候,开心藏不住的时候,砰砰跳跳去发请柬的时候,那个笑声,有点不知为何流眼泪,他只是一个孩子,他又不是选择当魔头的。
嘻嘻哈哈的太乙真人看到了徒弟在顶天劫,一直听话的他拿着宝莲,操着川渝口音就上了:不知加上我顶不顶得住。 申公豹溜了,太乙真人用自己三花聚顶几百年的道行保住了哪吒和敖丙的灵魂。或许这才是天尊选择太乙真人的原因。
龙王不多逼逼,很有同理性的感觉,任谁被打压在龙宫这么多年,谁都有怨气,他的愿望只是儿子位列仙班,改变龙族命运。不再是脸谱化反派老爹的感觉。万龙甲那段燃爆,家族的希望呀。
3.江山社稷图简直可以成为封神宇宙主题乐园,好好玩,最后突变2D水墨弹球贼有意思。
4.伏笔多,浑元珠打太乙真人的时候多了四只手,哪吒顶冰的时候爆发多四只手。万龙甲来顶天劫。
5.虽然魔化哪吒出场时间短的飞起,但是我更喜欢小哪吒,因为无论他怎么样,他还是个孩子呀,三岁,从小被人当妖怪,被讨厌,他不想选择这样的出身,但他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6.作为一个直男,双珠的友情真的太美好了,期待第二部,希望敖丙别死了 。
新版封神演义中的狐妖什么来头?
首先在此我先阐明一下:这里的狐妖立足于新剧的改编。对比新旧版本的狐妖,我们作出一个梳理分析。然后再推理出新版狐妖的定位。
旧版狐妖不同于新版狐妖,旧版无论是哪部剧,冀州侯苏护献女,伯邑考进商周都城被害。狐妖都是邪恶、残暴、迷惑的象征。在旧版中,商纣王因为得罪于女娲娘娘,所以女娲娘娘决定借由苏妲己上贡之便,派狐妖附身于妲己身上,迷惑商纣王。使其商纣王帝辛在后期残暴嗜酒,夜夜欢歌,百姓背德、君臣离心,最后自焚于鹿台之上。
而新版的苏妲己,摇身一变为复仇女。因为商纣王自身残暴施虐,使得冀州百姓和自己的家人惨遭屠戮。对于纣王的暴虐统治,苏妲己完全是是《王子复仇记》里的哈姆雷特的担当。但是面对深宫大院,面对正值盛年的商纣王。苏妲己一个手无缚鸡之力,曾经单纯可人的姑娘在这吃人不见骨头的地界怎么能立足呢?于是狐妖便顺理成章地担负起了这个责任。
不同于以往,狐妖单纯迷惑商纣王,完成女娲娘娘的使命而言。这里的狐妖是基于和苏妲己的感情纠葛,才不得已陷进商周命运更替的历史车轮中的。少了,女娲娘娘的加持和庇护,那么狐妖便只得依靠自身设定的强大,在三界和朝堂上有所作为,才说得上话。
根据元始天尊的言论我们可以得知:元始天尊掌管白天,狐妖掌管黑夜。这是把上古大神烛龙的神力一分为二的节奏。从申公豹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得知:狐妖为万妖之王,也就是妖界的统领。在和狼人钦天监的对战中,我们可以得知,妖王在妖界并不是绝对尊崇的存在,相反被人觊觎谋害的概率很大。狐妖和元始天尊斗法,以牺牲修为作代价达到了和元始天尊分庭抗礼的高度。但是自身修为依然实力下降
申公豹反水元始天尊一方面是自身感觉不得重用,人间权欲诱人。另一方面是自身是妖怪,要知道妖怪先成人后修仙再成道。自身认知方面感觉对于元始天尊而言还是孽障的蠢物。所以帮助狐妖,尊称妖王也是想联手的缘故,并非真心尊崇狐妖。
综上所述,我们反推出狐妖应是全盛时期纵横三界的狐妖,一代妖王。现在勉为其难维持低位的前辉煌王者。
有没有好看的灵异电影?
经典电影《灵异第六感》:看不见的阴影里,藏着爱与执念
此电影上映于1999年,由布鲁斯·威利斯,海利·乔·奥斯蒙主演。
不同于其他灵异恐怖电影,本片既有恐怖片的吓人情节,又有紧张扣人心弦的故事走向,又有悬疑色彩,但我保证无论是谁,在看到电影结尾后,结局会大出你的意料,你不得不佩服这鬼才一样的导演,将“欧亨利”式的故事结尾发挥的淋漓尽致。
影片聚焦于一个问题儿童和一个心理医生之间的故事,爱情、亲情、责任,交织交融。
柯尔是一个性格孤僻,举止奇怪的小男孩。柯尔的父母离异,跟着母亲生活,但他天生可以看见死去的灵魂,每当那些惨死的灵魂在夜晚出现,柯尔总是心惊胆战,生怕他们伤害自己。
另一方面,柯尔见过太多的死者,眼睛总是黯然,言语总是沉默,所以显得与众不同。
而麦克则是专门来帮助柯尔的儿童心理医生。柯尔反常的行为令麦克困惑,他开始走进柯尔的内心世界,最终柯尔打开心扉,告诉麦克自己可以看见鬼魂的事情,麦克开始是怀疑的,但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使他相信柯尔说的是真的,最后,麦克帮助柯尔战胜自我,勇敢面对鬼魂,回归了正常生活。
令人错愕的是,原来麦克自己也是鬼魂!麦克由于放不下执念而一直在人世游荡。
因为自己以前没有治好文森,所以一直有个执念放不下,于是问题儿童柯尔引起了他的注意,曾经的过失让他想极力帮助柯尔,他成功帮助了柯尔后,了却了执念。
之后,在看到戒指从妻子身上滚落,自己手上根本没有戒指,他才发现原来自己早已死去,自己也是鬼魂的一员,在经历不甘心等复杂的情绪后,麦克慢慢接受事实,回想以前与妻子在一起的时光,眼里渐渐湿润。
事实上,每个鬼魂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总是出现在柯尔的世界里,目的只是想让柯尔帮忙,了却执念,似乎每个鬼魂都有自己的执念。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是鬼魂,是执念让他们频频出现。
不只是恐怖灵异,本片除了是部吓人的恐怖片,片中的温情也令人动容。
柯尔的平时常常是孤独、无助,唯有母亲的爱护让他感到一丝温暖,虽然母亲有时也不理解自己,但从未觉得自己是个怪胎。
另一方面,麦克的对妻子的执念也极为强烈,所以除了忙于柯尔的事情外,妻子是他的整个世界。
对于柯尔来说,麦克不仅仅是心理医生,更是他的心灵支柱,特别是在打开自己的心扉后,麦克成为他少有的朋友。
灵异片里,大多是以恐怖悬疑为主,而《灵异第六感》则更加富有故事性,精彩无比。
这也是为何我如此推崇这部电影的原因。
女娲是个什么样的人?
女娲是什么样的人?她的相貌和身材,在《黄帝》中有记载。她和神农氏、夏后氏一样,有一张长着人脸,身体却是一副蛇的身体,拥有牛一样的头,和老虎的鼻子。
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就像一个妖怪。可以说如果亲眼简单她的话,那肯定会惊吓过度。那还不是像《西游记》里描述的,世人见到妖怪一般。我最担心的还是我们肯定会像叶公一样,希望不是如此。我就奇怪,为啥咱们圣人的都是不正常的人呢?
女娲是自古以来女性的榜样,可谓是妇女界的杰出人才,很多人都是以她为榜样。其中就有五代十国时期的陈朝太后。《北齐书列传三十九》《资治通鉴陈纪五》记载,陈国陆苓宣被陈国侍中祖珽推举为太后。他这么评价陆苓宣:“陆虽妇人,实乃雄杰,自女娲以来,未知有也”。
确实我们历史上有为数不多的妇女英雄,她们的事迹依然值得我们敬仰。比如黄帝之妻嫘祖,先秦时期秦国宣太后芈八子,齐国钟无艳,明朝马皇后,元朝的黄道婆。她们有的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有的辅助君王之才,也有仁慈百姓之举。
女娲也是一位音乐和乐器制作人。她会制作乐器,制造音律。诸君请看她发明笙和簧。《礼记》曰:女娲之笙簧。《旧唐书志卷九》匏,瓠也,女娲氏造。《隋书志卷十》讲:一曰笙,二曰竽,并女娲之所作。女娲笙簧,仍昭凤律之首。《宋书志十九》说其笙中之簧,女娲所造也。
《资治通鉴宋纪五》记载她以二寸之器韦籥为乐器做光乐。她和黄帝伏羲都会做乐器,分别做扶桑、光乐、大卷,组成黄钟之律,来引导世人,同时也供人们观赏娱乐。连天神都敬仰不已。《穆天子传》曰:西王母吟曰:吹笙鼓簧,中心翔翔。
女娲也是存在于天地间的神话英雄。正所谓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稳定四方天地。《览冥训》记载,远古的时候,四方天地不稳定,大地地震不断,洪水滔天,火山喷发,那些山中的猛兽也出来危害人间。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掉黑龙震慑大地上的猛兽,同时用芦灰来治理滔天的洪水。
虽说东汉无神论者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质疑女娲炼石补天,用科学的眼光去怀疑,在怀疑中又科学的去论证考证。但这并不妨碍女娲这一伟大的英雄在我们中华民族中的地位。
她也是三皇之中唯一的女性。《春秋运斗枢》曰:宓牺、女娲、神农,是谓三皇也。《反经 君德》所说,夫三皇无言,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他们能够被世人尊为三皇,可谓其对我们世人的功劳无可比拟。
女娲作为女性成为华夏文明的始祖,她是妇女界的英雄,也是妇女界的骄傲。
明朝为什么要有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指的是古代社会中的“人殉”。人殉就是以活人作为死者殉葬品的葬俗,一般都是以卑者殉尊者。殉葬制度古来有之,最早开始于原始社会, 而繁荣于殷商、西周的奴隶制时代。 墨翟在《墨子·节葬下》中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进入封建社会后,仍然有人殉的事情发生。秦朝时,秦二世以人殉排除异己,使殉葬的规模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自秦朝灭亡以后,历代王朝皆吸取秦亡的教训,殉葬之风也随之走向衰落,从汉代开始,人殉作为一种制度已然不复存在,只是零星有个别的现象,但到明朝时,朱元璋将殉葬作为“祖制”,使得沉寂已久的人殉又死灰复燃,并且到了惨无人道的地步。从整个殉葬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明朝之所以会有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主要有政治、思想、文化三方面的原因。
一、明朝殉葬制度“惨无人道”的体现“人殉”在明朝重新制度化是从朱元璋时期开始的。《万历野获编》中详细记载了朱元璋的殉葬事宜:
“按太祖孝陵。 凡妃殡四十人。 俱身殉从葬。 仅二人葬陵之东西。 盖洪武中先殁者。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四十妃嫔中,为太祖殉葬者达三十八人。也正是这三十八人,开启了明朝大规模殉葬的先河。自朱元璋以后,明朝英宗以前的皇帝皆是“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上行下效之中,明朝的殉葬制度规模愈大,程度愈深,终是到了惨无人道的地步。其具体表现在:
宫廷的殉葬:宫廷的殉葬主要指皇帝死后的殉葬。有关明初宫廷中, 诸帝崩逝后令人发指的人殉制度 ,因宫禁秘密 , 明代文献未见记载, 具体情景不得而知 。 但从 《 李朝实录 》 中可以窥见其惨无人道之处 :“ 及帝之崩 , 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 , 当死之日 , 皆晌之于庭 , 铜辍, 俱引升堂 , 哭声震殿阁 , 堂上置木小床 , 使立其上 , 挂绳围于其上 , 以头纳其中 , 遂去其床 , 皆雄经而死 。——(《李朝实录》)
殉葬并非简单地在皇帝陵前自杀,而是有繁复的仪式与特定的死法,让殉葬的宫妃感受到皇帝的隆恩与威压,即便死后也要安心侍奉。殉葬残忍至此,难怪明英宗在废除殉葬制度是给出的理由为“吾不忍也”。
王府的殉葬:关于明代王府之殉葬 , 《明史》 卷一百十六中详细记载了周王朱宪的殉葬细节,周王一生无子,且宽宏仁厚,在他死后:帝赐书有姗日 : `周王在日 , 尝奏身后务从俭约 , 以省民力 , 妃夫人以下 , 不必从死 , 年少有父母者遣归。’ 既而妃巩氏 , 夫人施氏、 欧氏、 陈氏、 张氏 、 韩氏、 李氏皆殉死 , 诏溢妃贞烈 , 六夫人贞顺 。 ”——(《明史》 卷一百十六)
周王遗言死后丧葬节约 , 然而仅从殉妃及夫人竟有七人之多 , 可见明朝前期诸王府殉人 之盛行 , 同时 , 也充分表现出周宪王的伪君子面貌 。殉葬关乎宫廷内事,《明史》本就少有记载,但即便少有记载的《明史》之中都有如此详细的王府殉葬描述,可见明朝王府殉葬之惨烈。
除宫廷与王府以外,明朝的殉葬制度也渗透到了勋贵大臣之中,如惠安伯金玉卒,其妾室田氏殉之;应城伯孙英卒,其妻李氏殉之等。从宫廷到王府再到民间,明朝的殉葬制度规模之大、人数之多为前代所未有,且殉葬又皆以女子殉夫为主,这种惨无人道又奇特现象的出现,有政治,思想,文化三方面的原因。
二、政治原因: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将殉葬制度定位“严内教”的“祖制”朱元璋起自田亩,对元未政治腐败、法纪废弛而导致政权覆亡 的教训深有体会,故而十分重视对历代王朝治乱兴衰经验教训的总结, 针对汉唐女宠、宦官、外戚危及帝王政权的教训,他对后妃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殉葬制度就是“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 ”的产物。
为了压制女子干政的萌芽,洪武元年(1368 年),朱元璋即命儒臣修女诫,对学士朱升等说:
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 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 恩宠或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 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有不为祸。——(《明史》)
从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对宫闱女子存有戒心,为此,他建立的严格的后妃管理制度,璋对于后妃的身世、人数、品级等都做出了制度上的规定。及至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担心朱允炆无法压制后宫,就做出了恢复前朝殉葬制度这个釜底抽薪的决定并将其写入《皇明祖训》,以祖宗家法的形式要求子孙世世代代遵守,以强化皇帝权力。
继明太祖以后之后,成祖、仁宗、宣宗和景帝继续沿袭了这一残忍的制度, 直至明英宗时才得以废除。在朱元璋“严内教”的措施下,后宫女子的生活被限制在了规定好的框架模式内,生死之权全由皇帝掌控,再也没有机会影响明代的政权。《明史·后妃传》评价:“是以终明之代,宫壸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由此可见,殉葬制度是由朱元璋开始的维护统治的手段,杀妃嫔是为了防止前朝后宫干政。
三、思想原因:程朱理学养成的女性贞洁观以及统治者的刻意教化使殉葬制度成为习以为常的共识元末明初理学得到进一步加强,理学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重新构建了封建礼教,提出了新的伦理纲常,它针对女性,弘扬“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理论,极力鼓吹“贞节观”。程颐主张,当妇女的自然生命与儒家贞节观念发生冲突时,妇女应该以牺牲生命来保全自己的理想人格。遇强暴凌辱而能以死相拒、或夫死自尽殉身者,谓之“烈”。
理学自元朝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在历代宫廷的示范教化之下,妇女的贞节观被大力提倡,且并不因易代鼎革而有所减弱。至明朝时,经过不遗余力地教化和旌表奖励,加之士大夫的宣传鼓吹,贞节观已经成为广大妇女的行为准则。“失节”、 “非礼”为封建礼法所不容,以身殉夫的女子就会受到朝廷和社会的嘉奖, “贞节”二字已经成为明代妇女的最高追求。《明史·列女传》专门记载了明朝烈女们为了贞节一个个争先赴死,自杀殉夫的感人事迹,其中有:
敌军压境下为避免被辱而殉死者。如《列女传》开篇所载月娥抱女投河之例,当陈友谅率军攻打安徽时:“月娥挟诸妇女往避之。未几,寇至,城陷,月娥叹曰: ‘吾生诗礼家,可失节于贼邪!’抱幼女赴水死。”
在她的带领下, “诸妇女相从投水者九人”。月娥的行为受到乡人的推崇,故“乡人为巨穴合葬之故居之南,题曰十女墓”
受辱而不肯苟活者。如唐方妻,因丈夫坐法死,被没为官婢。监护者见其色美而欺之,其女谓家人曰: “此辈无礼,必辱我,非死无以全节”,果断跳崖而死。夫死不肯苟活者。如“卢佳娘,福清李广妻“婚甫十月,广暴卒,……既殓,哭辄僵仆,积五六日,家人防懈,潜入寝室自经。”后其县有游政妻倪氏殉夫,亦然。在程朱理学与统治者有意的教化之下,贞洁观念已然成为明代女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社会风俗始于民间,又与宫廷相互影响。民间妇女的殉夫事例对宫廷殉葬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至于明代统治者命史家“多取患难颠沛、杀身殉义之事”对宫妃进行思想教育,尤其强调女子对丈夫的顺从。
因此,在皇帝丈夫死后,主动殉夫就成为妃嫔们追求的崇高妇德,成为“母仪天下”的最佳方式、最高典范。殉葬制度就是在妃嫔的自我表率和统治者的要求之下盛行于宫廷,又传回民间的。
四、文化原因:明朝承元朝而立,蒙元异族淡薄嗜杀的风气影响了明朝统治者明朝初期,统治不稳,不管是朝廷上层制定的政治体制,还是社会下层黎民百姓的民俗风气,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元朝的残余气息。
元朝是由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长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族统治者自由、奔放的个性,蒙元统治者视生命如草芥,喜好杀生,下层民众也是如此。此外,元朝统治者还实行四等人制,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
元代的这种社会风气对明代统治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朱元璋吸取前代败亡教训时,也吸取了他认为的可取之处。为了快速稳定政权,朱元璋学习元朝的立国手段,以残暴的杀戮快速稳固政权,仅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就将功臣几乎被杀光殆尽。在朝堂之上,朱元璋亦对犯言直谏的大臣施以屈辱的廷杖之刑,折辱了大臣们的士气和尊严。
这种淡薄人性,随意杀伐的铁血之风确实是建立威严,稳固统治的速成法门,此法来自蒙元异族,朱元璋学习此法,除了急于稳固政权以外,也有元朝初灭,风气仍有残留的原因。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对战友功臣尚可痛下杀手,又何况那些有乱政可能的后宫妃嫔呢?明朝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下,亦有前朝陋习难改的风气之弊。
除以上原因以外,不愿孤身赴皇权的帝王自尊心、相信人死魂不灭的迷信思想等亦是明朝恢复并盛行殉葬制度的影响因素。总之,自朱元璋以殉葬制度为巩固统治的“祖制”开始,明朝的殉葬制度便不再单纯的人命相关,而是上升到统治者眼中国家法度,政权维稳的高度,相比千秋万代的王朝事业,殉葬制度的惨无人道反而成了微不足道。
五、结语天顺八年(1464),明英宗弥留之际,下诏群臣,废除殉葬制度:
“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历成祖、仁宗、宣宗,皆用殉,多者至数十人。景泰帝以王薨,犹用其制,至是帝遗诏罢之。”——(《明鉴》)
英宗遗诏以“吾不忍视之”为由宣布了明朝殉葬制度的非法性,也就是从制度上宣告了它的终结。 是故,在此之后的 200 年间,宫妃们再也不至于因此种原因而枉死。
综上所述,殉葬制度与前朝风气,鬼神迷信的观念紧密相连,出现于物质、精神文明都很发达的明朝,无疑是历史的倒退。 殉葬制度由明太祖确定和强化后,以祖制的形式被固定下来。 然而,该祖制也不是铁板一块,就像其很多其他方面的规定被不断地突破与改写一样,此殉葬制度最终也走向了完结。
我们在极少的史料中以极大的力气发掘此举在明朝出现的原因,并不是为了重新审视那些殉葬者的命运,而是为了以此为鉴,发现生命自主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