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肉机刽子手,你怎么看待五虎上将?
到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时,陈诚折戟东北躲去上海养病(再赴TW),卫立煌再因败于辽沈而“撤职查办”。蒋鼎文早在抗战末期就因为豫湘桂惨败而失去军权,正在南京和上海大做买卖,其“宏业砖瓦厂”生产的板砖据说至为畅销,看来经商他倒是行家里手。
(顾祝同)
刘峙不消说了,淮海战役中他断送了最后的几十万蒋军精锐,彻底失去了信任,两年后跑去印尼当了一段小学教员,看来文化程度还是可以的。1949年9月17日,刘峙曾与“参谋总长”顾祝同相约,重游了广州黄埔军校旧地,但见“一片荒凉,令人有荆棘铜驼之感”,眼见景色如此破败,联想个人穷途末路,刘峙禁不住潸然泪下。
昔日的所谓“五虎上将”,唯一还在台上继续掌军的只剩下顾祝同了,他是在陈诚引咎辞职后于1948年5月接任参谋总长的,被戏称为“顾百顺”的顾祝同完全就是蒋某人的传声筒和“大通讯兵”,曾经飞往全国各地督战视察,但是到哪里都改变不了失败的局面。在滇南战役中,若不是顾祝同感觉不妙迅速从蒙自机场逃离,差点成为了二野陈赓兵团的俘虏,最终“陆军副总司令”汤尧被抓。
(刘峙)
所以说,在三年解放战争中,这几位“五虎上将”已经被彻底打回原型,成为了丧师失地的“五虎败将”,最后只有陈诚和顾祝同保住了权力,其他都成为了昨日黄花。他们能够崛起,得益于北伐战争的风云际会,而他们的成名,则是在军阀混战的“中原大战”时期,主要作战对象正是冯玉祥的西北军,陈诚率11师率先攻克济南,蒋鼎文率部奔走于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之间,卫立煌拱卫南京,顾祝同镇守武汉,刘峙则是打败了傅作义的晋绥军。
这五个人当中有四个是蒋某人的绝对嫡系,也是早年黄埔军校时期密结的“八大金刚”之半数,粤军上校蒋鼎文连降四级当了军事教官,顾祝同、陈诚和刘峙均毕业于保定军校,其中顾祝同和刘峙关系最近,又被称为何应钦的“哼哈二将”。唯独卫立煌属于“嫡系中的杂牌”,并非八大金刚成员,而是在粵军中脱颖而出的骨干将领,毕业于湖北学兵堂。
(蒋鼎文)
具体的绰号分别是:“忠将”顾祝同、“飞将”蒋鼎文、“干将”陈诚、“虎将”卫立煌、“福将”刘峙,在中原大战落幕后都挂上了三颗星的上将军衔,遂有此称。但是要注意军衔只是临时性的,到1935年国民政府首次正式“铨叙”时,只有刘峙首批进入了二级上将名单,陈诚干脆被铨叙称为陆军中将,所以至少在抗战爆发前夜,“五虎上将”已经名不符实。
抗日军兴,这几个人的军衔很快又都挂齐了三颗星(二级上将或者加上将衔),并且全部成为掌握重兵的战区司令长官,其中卫立煌担任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领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接卫立煌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刘峙在抗战末期成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而陈诚先后担任第九和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一时权势熏天。
(卫立煌)
然在抗战时期,这“五虎上将”的战绩都乏善可陈,足见军事水平也就打打国内军阀还行,卫立煌有1941年的中条山惨败,蒋鼎文和汤恩伯1944年大败于豫湘桂战役的河南战场,顾祝同全面抗战八年始终被日寇第13军压迫在华东一隅,陈诚无论是坚守宜昌还是反攻宜昌,通通是灰头土脸,1943年的鄂西会战也实在难称大捷。
也就是说,“五虎上将”的军事能力实属平庸,这一点在抗战时期就已基本显现出来,因此抗战结束对垒我军开国将帅群体时,那真是屡战屡败,表现的非常糟糕完全不足为奇。截止到1974年,五人当中的陈诚、顾祝同和蒋鼎文先后晋升陆军一级上将,卫立煌从香港回归大陆,刘峙终老台中。
(陈诚)
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将勇,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袁崇焕在行刑之前的遗言。刽子手一刀砍下,鲜血如柱,一代抗金名将就此陨落。袁崇焕死后,尸首都不得保全。那么百姓为什么会这么恨袁崇焕?
宁远之战宁远之战,是明朝军队与金兵对抗中获得的首次胜利,明史称其为“宁远大捷”。其中后金领导者为努尔哈赤,明军将领为袁崇焕。之所以称之为大捷,一来是首次获胜,二来是以小博大、以弱胜强。据统计,当时后金出兵六万余人,号称十三万大军,而明朝守军不足七千人。此役,袁崇焕不仅重创后金兵,而且重伤后金统领努尔哈赤,后者不久后病死床榻。据说努尔哈赤的病因之一便是宁远战败(有争议)。但是,所谓宁远大捷的确有被人夸大之嫌!
天启五年十一月,正在蒙古部落战斗中尝到甜头的努尔哈赤,在得知明朝守军换将的消息后决定提前再次攻明。1626年,努尔哈赤亲帅大军直扑山海关,却不料被挡在了宁远。努尔哈赤很郁闷,毕竟以往席卷小城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往往是还没有打多久主帅就投降,但这个宁远城好像没有那么简单。努尔哈赤想了想,决定优先攻心,派出使者入城与袁崇焕谈判,使者说道:“我们有大军二十万,枕戈待旦,还希望将军能够识时务,早日投降,加官进爵,不会亏待你们。”
袁崇焕的态度很坚决,他说道:
“宁、锦二城,乃汗所弃之地,吾恢复之,义当死守,岂有降理!”
使者沉默不语,袁崇焕接着说道:“我已经探知你们只有十三万兵马,二十万大军吓唬小孩可以,对我还是嫩了点。”
袁崇焕态度度强烈,谈判失败。努尔哈赤下令攻城。袁崇焕听取了部下茅元仪、王喇嘛的建议,启用了从葡萄牙进口的十一门红夷大炮秘密布置。待后金军队来攻,便轮番开炮。一瞬间,后金军队尸横累累,“攻具焚弃,丧失殆尽。”努尔哈赤亦在此役中受伤,后金部队久攻不下,随即后撤,宁远之战结束。宁远大捷的消息传到明天启帝朱由校耳中,其感叹道:“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
屡屡失误袁崇焕宁远大捷之后,由于不得魏忠贤欢心而被排挤,愤然辞官归乡,崇祯继位后重新启用,镇守辽东。1629年,金、蒙古诸部普遍饥荒。蒙古诸部要求明朝“开粜互市”。袁崇焕错误的以为此时给予蒙古粮食是拉拢蒙古诸部的大好机会,于是上书崇祯皇帝,崇祯严令其按照口粮比例交换,不可多换。但事与愿违的是,蒙古诸部已经被后金打的服服帖帖,坑蒙拐骗的多余粮食全部奉献给了后金,满人得以度过饥荒。
同样是1629年,袁崇焕视察期间,以为与守将毛文龙态度不是很友善,袁崇焕便记恨在心中,诱骗其外出检阅部队时将毛文龙绑了,宣布数条罪状后便直接诛杀。毛文龙作为辽东抗金名将,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死在了自己人手中。崇祯闻讯,不由大惊。
还是1629年,皇太极想出了一个歪脑筋,他联合喀喇沁,绕境蒙古,攻破长城喜峰口,目的便是直扑北京。次日,袁崇焕闻讯,派山海关总兵驰援遵化,祖大寿入关做后援。后金部队一路凯歌,攻陷重兵防守的遵化。
此时袁崇焕到达顺天府蓟州,此刻孙承宗提出要加固三河一线,以免皇太极直扑北京,袁崇焕并未答应,四日之后,皇太极果然派兵渡过三河,只扑北京。眼看北京不保,袁崇焕急了,干净围追堵截,终于赶在皇太极前面来到北京皇城根。崇祯闻讯,连夜召见袁崇焕并犒劳士兵。袁崇焕想要入城修整,被崇祯皇帝拒接。后来皇太极前锋部队赶来,与袁崇焕展开厮杀,互有伤亡,金兵后撤。
祸从天降袁崇焕每次都会在关键时刻坏了皇太极的好事,显然是不能留下他了。后金部队撤离之后,明朝内部却炸了锅。此刻的袁崇焕手握重兵且居功至伟,不得不惹人眼红,便有人说袁崇焕故意引狼入室,想要逼迫明朝签订城下盟约。崇祯帝左右摇摆,不置可否。终于,皇太极逮到了这个机会,使用反间计,四下散播袁崇焕早已与清军(此时皇太极已改国号为大清)有秘密约定,并且通过战俘、宦官等人在明朝廷煽风点火。崇祯皇帝动摇了,他决定传祖大寿等人当场对证。
袁崇焕对着子虚乌有的罪名表示不屑一顾,与祖大寿等人的对证中叶并没有过多的据理力争,这就直接导致了崇祯皇帝认定他就是叛国求荣的叛贼,直接下狱,经过半年多的审判,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合议”、“专戮大帅”的罪名被凌迟处死!
京城百姓都认为袁崇焕私通敌国,对其恨之入骨,所以凌迟之肉皆被平民生吞。袁崇焕死后,他的义仆将他的收敛入棺,葬于广东义园,并世代为其守墓。
袁崇焕真实死因袁崇焕的死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可以说就算皇太极不使用反间计,袁崇焕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崇祯弄死,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1.刚愎自用。
袁崇焕是虽然作战是把好手,但是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胜利却大大的助燃了其骄横之气。在应天府时,孙承宗已经提出要加固三河一线,但是袁崇焕偏不,任凭孙承宗如何谏言,结果都是被拒绝。此刻的袁崇焕可丝毫没有坐下来好好商量的想法,而是直接专断,结果就是四日之后,皇太极果然从三河南渡。
2.政治能力欠缺
何以见得?袁崇焕本来就是一员武将,只管征战,对君王之道就没有那么多参透。可以直截了当的说,袁崇焕从最开始就给自己挖了坑,就在他拿着尚方宝剑斩杀毛文龙的那一刻。尚方宝剑虽有先斩后奏之权,但他杀害的缺失与自己浴血奋战的大将,用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自己看不顺眼的人。在崇祯眼里,杀了毛文龙,变少了一份牵制牵制袁崇焕的力量,这很可能就是党同伐异,袁崇焕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再到后来皇城根下,袁崇焕居然提出要入城修整的要求。总所周知,皇城内只驻扎皇帝亲军(羽林卫),贸然提出这样的请求怎不让皇帝生疑。看见袁崇焕政治眼光是真的差。
3.天子受辱,臣子赴死
袁崇焕作为北境抗金将领,能把清军放到皇城根下已经是死罪,况且他在防御期间屡屡犯错,延误时机,以至于皇城受袭,天子蒙羞,就这一条就足够他掉脑袋了!
总结:袁崇焕是自己挖了坑把自己埋了进去,宁远大捷确实是一场大胜仗,但是也没有传言中那么激烈,在后金部队吃到苦头之后,便选择了退兵,而且在其后他们还仿制出红衣大炮攻明。袁崇焕被凌迟,其肉皆被北京百姓生吃,原因在于他的罪名之中有一条“通虏谋叛”,满族人在关外犯下的种种罪行,老百姓心知肚明,既然此刻抓不到清军,那么通敌叛国的袁崇焕怎么会有好下场呢?
(欢迎看官姥爷赞同、评论~通俗易懂的解答简单有趣的历史,欢迎关注,么么哒~)
硫磺岛战役的栗林大将能力如何?
你好,我是冬雨AK,感谢邀请。说下我的看法
栗林忠道无疑是一名日本法西斯刽子手战犯,但抛开政治,仅从军事角度来看,他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将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得到了美军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在他的指挥之下,硫磺岛战役成为美军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1945年2月19日,美军开始进攻硫磺岛,此役美军出动的兵力为11万海军陆战队,5倍于日本守军,还有大量的战舰 战机,掌握着制海 制空权,无论人员数量 技术装备全方面碾压日军,但日本守军在栗林忠道的指挥下,一直抵抗到3月26日。美军伤亡28600人,日本伤亡23786,这是首次美军伤亡数量超过日军。造成这一切的就是栗林忠道!
栗林忠道早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也担任过驻美武官,是个“美国通”,对于双方实力对比有清醒的认识,因此采用了正确的战术
放弃滩头阵地电影《硫磺岛家书》中对此有过详细描述,当其他将领要在滩头布置重兵,死守滩头阵地时,栗林忠道却一反常规将主力撤离滩头仅留下少量士兵驻守,这种轻滩头重纵深的战术是非常正确的,可以避免遭受美军优势海空军大口径火炮的打击,最大程度的保存有生力量,反倒是让美军陷于松软的滩头,人员装备行动迟缓,遭受到折钵山远程火炮的打击而损失惨重
不允许士兵自杀日本军人的自杀简直是一项“光荣传统”,而栗林忠道严禁自杀,更严禁士兵自杀冲锋要求每个士兵在战死之前要先杀死10名美军,只有活着,才能继续杀死美军士兵。
修建了大量坚固的永久坑道栗林忠道上任后,开始大力经营折钵山和元山的地下坑道。据统计日军总共挖掘了1000多条,每条坑道深度最深10米最长1000米,坑道内电力 通讯非常完备,可以长期坚守。各个主坑道之间有交通壕相连接,便于兵力机动转移机动防御,甚至火炮都可以在坑道内随之转移变换射击位置。日军发现混凝土和本地的火山灰混合,硬度会大大提升,因此在堡垒外都用此种混凝土浇筑1.3-1.8米。这样美军的优势火力就很难对其人员和装备造成有效的打击。
正是在栗林忠道上述措施之下,使硫磺岛战役成为二战美军最残酷最艰难牺牲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美军打算5天夺取的硫磺岛,足足打了1个多月才完全占领。而栗林忠道也在此次战役中战死。他虽然是一个有着高超军事指挥才能的将军,但也是狂热的军国主义份子,也必可避免的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殉葬品,不值得可怜!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残忍的杀人犯?
要说起古代历史上的杀人犯,那可就多了。杀人犯不仅古代有,现在也有。否则,就不会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样的说法了。
题主既然把这个问题这么隆重地推出来,那肯定不是指普通的杀人犯。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杀人犯,肯定不在题主说的范围之内;杀一个或杀少量的人肯定也不在题主说的范围之内;必须是成批量地杀人,才符合这个要求。按照这个思路,我说几个古代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杀人犯。
第一个:白起说起战国时代这个白起,那可了不起。他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他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对于秦国统一六国,那是一个战功赫赫的人物。
伊阙之战,他率领秦军大破魏、韩联军24万人马,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军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
我们之所以认为他是杀人犯,不是因为他在战争中消灭了多少对方的军队,而是指对待已经放下武器、投降了的军卒。
1,第一次杀人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与赵将贾偃战,沈(沉)其卒二万人於河中。
2,第二次杀人
这件事,发生在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之后。
秦赵两军在长平决战,赵军由于粮食补给不够,急于结束战争,赵王用喜欢进攻但又喜欢“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擅于坚守的老将廉颇。结果,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被围投降。
白起担心赵军降兵反复无常,把赵国降兵40万全部坑杀了。只有240个赵军俘虏被放回赵国,让其回赵国报信,意图摧毁赵国人的意志。
这件事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详细描述: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后位列武庙十哲。这十哲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张良、韩信、李勣、诸葛亮、李靖 。
到北宋建立以后,白起因坑杀赵卒四十万,宋太祖赵匡胤认为他军事能力尽管超强,但人品有亏,不值得后人供奉,便把白起清出了武庙。
第二个:李广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
关于李广成为本文所列举的杀人犯的原因,本人本来不愿意。因为他毕竟是民族英雄,不应该在这个名单中出现。不过,这是李广自述的,而且他对此非常懊悔。
李广于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后自杀。司马迁评说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李广名列“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追封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汉朝攻匈奴以来,我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我不比别人差,但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本命如此呢?”
王朔说:“将军回想一下,曾有过悔恨的事吗?”
李广说:“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一天把他们杀光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
这就是李广自己说的,杀了羌人降兵800多人。
第三个:项羽项羽,楚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于世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
项羽被称为战神,一生杀人无数,无法确切统计。说起他的大规模杀人事迹,史书上至少记载过三次。
第一次,项羽派英布等人领兵趁夜袭击,并活埋章邯部下20多万人;
第二次,彭城之战带领众兵杀害30多万人。
另外,还有巨鹿、荥阳会战等重大战役,每场重大战役死伤人数都超过十万人,还有其他小规模战役、私下杀人等,其杀人数无法统计。
因为私下杀人数无法统计,暂且可以不提。战争嘛,总是要死人。
但是,第一次“活埋章邯部下20多万人”,都是投降的军卒。第二次彭城之战杀害30多万人。既然称作是“杀害”,那就说明他们本不该死。这两项加起来,就超过了五十万人。
第四个:曹操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他几十年的政治、军事生涯中,也杀了不少人。
在三国群雄中,他杀人之多,恐怕是为人所不及的。有些是政治原因,有些是出于猜忌。
1,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董承、王服、种辑等受献帝密诏谋诛曹操,计划泄露,这些人都被杀,夷三族。董承的女儿是贵妃,当时已经有了身孕,献帝多次求曹操放过她,曹操也没答应。
2,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说曹操残逼之状。到建安十九年事发,曹操派华歆当着献帝的面,把藏在夹层壁中的伏皇后揪出来,活活打死。这次还杀了两个皇子和伏皇后的兄弟宗族一百多人。
3,建安二十三年,金德祎、耿纪、韦晃、吉本、吉邈、吉穆等谋反,二十四年,魏讽纠结徒党谋反。这两次谋反者都无一例外,全部被杀。
另外,只要是有损他的利益或者不能为他所用,曹操也毫不手软。包括荀彧那样的功臣也不能幸免。
4,徐州大屠杀
这件事《三国志.魏书.武帝传》、《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都有记载。只是年代稍有差异,所杀害的人数相差较大。
《三国志.魏书.武帝传》: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春,太祖从徐州返回兖州。当初,太祖的父亲曹嵩解职归隐到谯县,因发生董卓之乱,到琅笽(láng mǐn)避难,结果被陶谦部下杀害,所以太祖立志讨伐陶谦,以报父仇。这年夏天,太祖派自己领军征讨陶谦,接连攻克五座城池,夺取了直至东海郡的大片地盘,收兵经过郯县时,陶谦的部将曹豹和刘备截击太祖,被太祖击败,太祖又乘胜攻下襄贲县,所经之处,大多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载:徐州大屠杀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之一。徐州大屠杀发生在公元193年,是魏武帝曹操因为其父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害,产生了报复的行为。在攻下徐州之后,对徐州百姓大肆屠杀。
根据后汉书记载,曹操攻打陶谦,攻下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区),陶谦退守郯城,曹操也再攻打郯城(今山东郯城县),暂时攻不下,然后,曹操一连攻下了取虑(今安徽灵璧县)、雎陵(今江苏徐州睢宁县)、夏丘(今安徽泗县)。开始了大规模对百姓的屠杀。数十万人,甚至连鸡犬也不剩下,而徐州的泗水因为尸体堆积得太多,都流不动了。”
对于徐州大屠杀,《三国志》只有:“所过多所残戮”六个字。
另外,《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记载:“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
三国志里说徐州大屠杀的遇难人数只有几万人,而《后汉书》说的是几十万人。
徐州大屠杀的遇难人数是多少?究竟是几万人,还是几十万人?《三国志》和《后汉书》有很大差异。究竟是《三国志》可靠,还是《后汉书》正确,一直以来争议较大。
5,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五月,曹军毁去土山和地道,绕邺城挖了一圈大壕沟,挖开漳水河淹灌邺城;城中的人饿死了一大半。
另外,曹操杀人的记录还有: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10月,征吕布,屠彭城。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七万(一说八万)。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攻袁尚,屠邺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征乌丸,屠柳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
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
这些屠杀行为,尽管不全是曹操亲自领兵干的,但如果没有曹操下令或者默许,那些部将应该不会杀那么多人,至少不会屠城。
第五个:张献忠张献忠,陕西延安府庆阳卫定边县(今陕西定边县)人。明朝末年农民军领袖,大西政权的建立者。
张献忠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曾经跟着父亲做过小生意、做过捕快、当过边兵。他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崇祯年间,组织农民军起义,克凤阳、焚皇陵、破开县、陷襄阳,攻克武昌后,自称大西王。带兵攻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于成都,年号大顺。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局势越来越紧张,而张献忠却自命不凡,不以为然。10月20日,部队到达西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凤凰山坡时,张献忠中箭身亡。
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张献忠义军号称60万大军。因为看到李自成兵败,清兵气势如虹,张献忠自感大势已去,绝望之下,在四川进行了空前的烧杀破坏。
他以开科取士为名,杀知识分子于青羊宫,又坑成都民众,杀各卫军98万;遣四将军分屠各县,将亿万宝物掷入锦江,决水放流,自谓“无为后人有也”,残忍变态至极。
据记载,张献忠以杀人为游戏,方法也是花样百出。一次,他已积起了一大堆的妇女的小脚,带着他的爱妾去观赏。看了一阵,觉得那山一般的小脚堆上还缺少两只出色的小脚做顶尖,就把他爱妾的脚割下来放上去了。
每到一处,张献忠照例杀一大批人以后,还要把这些人的人头、手、脚分别堆积起来,清点数目,然后刻石碑记载。
一天晚上,他把他自己的老婆和儿子杀了。第二天起来很懊悔,问从人为什么不劝阻他。从人回答说不敢劝。他一怒之下,把身边这些从人都杀了。
张献忠很尊重一个中了状元的读书人,只是因为钦佩至极,他想弄明白这个状元为什么能够如此多才多艺,就把那状元的肚子剖开来看。
据《蜀碧》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川出现了“千里无烟,空如大漠”《荒书》的惨状,有些地方出现大规模人吃人的事件。
当然,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剧减,也不能全都赖在张献忠一人身上。这是许多军事集团连年混战,再加上天灾、瘟疫、饥饿等各种因素的汇合,使得原先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变成了活生生的人间地狱。
故此,到了清朝初年,朝廷只能执行“湖广填四川”的方法,从全国各地大规模移民四川。
这些事实,大多出自《清史稿》的记载。
不过,也有人认为《清史稿》大多数所述是事实,也可能有夸大之嫌疑。但是,不管怎么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很多人,这肯定是事实。
第六个:李鸿章李鸿章,晚清名臣。在晚清时期,无论是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还是和洋人卑躬屈膝也好,据理力争也罢,都和这位充满争议的人物脱不了干系。
公元1863年,太平军起内讧,杨秀清被北王韦昌辉所杀,洪秀全不满意北王韦昌辉杀人太多,又命令翼王石达开除灭了北王韦昌辉,但又猜忌石达开,逼走石达开。以至于太平军实力锐减,李鸿章带着他的淮军接连拿下太仓、常熟、昆山、吴江、江阴等地,然后集中兵力进攻苏州。
太平军苏州守军主将谭绍光,尽管处境艰难,但仍然带领部队打退了李鸿章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但让谭绍光没有料到的是,内讧又一次在苏州城内上演了。
原来,苏州城内当时的四大王(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四天将(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启发)早就被清军吓破了胆。在纳王郜永宽带领下,这八个人背着苏州主将谭绍光,私下和清军谈判、讲和。为了清除谈判障碍,他们杀害了谭绍光,打开城门,迎接清军进城。
李鸿章高高兴兴接受了他们的投降,然后设下鸿门宴,杀了这八个人,又杀害了已经放下武器投降的太平军士兵20000多人。
第七个:曾国藩曾国藩,晚清名臣。
现在的网络上,提到曾国藩,似乎一片叫好声。好像历史上的曾国藩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完人。诚然,对于清王朝来说,曾国藩毫无疑问是大功臣,但在历史上,他就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好人了。
那么,历史上的曾国藩,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有一个历史数据,或许可以证明曾国藩的为人。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最高峰时,据说南京城人口有一百多万人。到了光绪皇帝转正上位后,有人专门对南京城人口做过统计,结论是,南京人口不到50万。
也就是说,不算太平军军队人数,光是南京城人口,就消失了至少五十万人以上。而造成南京城人口大锐减的原因,就是这位被现在很多人公认的“完人”曾国藩造成的。
近些年来,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公开资料对曾国藩不利的信息统统消失了。但根据我过去看过一些史料的记忆,曾国藩这个人不仅是除灭太平军的主力军,而且也是剿灭捻军、义和团的主力干将。
好不容易查到一条消息: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正月,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
至于说曾国藩带领他的湘军究竟杀害了多少人,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详细数据了。只能以“非常多”来说明。别的暂且不说,就以他对待南京无辜市民来说,无论是太平军、捻军,还是义和团,不管是对待战场上的“敌人”,还是放下武器投降的普通士兵,他采取的政策就是一个字:杀。
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撰文考证,晚清时期的曾国藩就是一个屠夫。
第八个:骆秉章骆秉章(1793年—1867年),广东广州府花县华岭村(今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人 。晚清的中兴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书法家,湘军的统帅之一 。他和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曾国荃、沈葆桢、李鸿章并称为“晚清八大名臣”。同时也是一位清官。
同治二年(1863年)春,石达开兵分三路,从云贵边界攻入四川,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公历5月14日),三四万太平军经冕宁小路进抵紫打地,准备横跨大渡河,直取成都。
但是由骆秉章策划,由川军、湘军和土司的“夷兵”组成的大网正撒在大渡河两岸。农历四月四日,石达开太平军乘筏渡河,骆秉章率大军等待石达开大军渡河一半的时候,用枪炮连环袭击太平军,石达开损失惨重。
农历四月十二日(公历5月29日),清军劫取马鞍山,太平军粮道尽失,陷入死地。最后激战至农历六月十三到二十七日,骆秉章命人竖起投诚免死的大旗。
为了保全部下,石达开写信给骆秉章,表示愿意以个人生死来换取部下的生命安全。骆秉章乘机派杨应刚赴紫打地石达开大营游说,力劝石达开解甲归田。
石达开与骆秉章订盟。不料骆秉璋却中途变卦,将石达开抓住。石达开的部下缴械投诚后,骆秉章发路票遣散四千多人,尚有二千人安置在大树堡寺庙,骆秉章把他们全部杀害了。
杭州女子失踪案那么大个人怎么处理到下水道的呢?
杭州女子失踪案那么大个人怎么处理到下水道的?
这个问题并不简单,网友们很早就提议查水表,结果证明确实是用了大量的水冲进下水道。但是毕竟骨肉分离、骨骼处理都要在悄无声息的情况下进行,所以也不太容易,不可能都通过下水道完成。警方已经定性,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故意杀人案件。嫌疑人十分善于伪装,反侦察意识极强。
案情回顾和最新细节2020年7月23日晚,杭州警方发布通报,确认杭州失踪19天女子已遇害,丈夫有重大嫌疑,已被采取强制措施,至此这起引发全国关注的女子家中奇异失踪案终于水落石出。而此后在警方的通气会上,也交代了丈夫处理尸体的方式。据犯罪嫌疑人初步交代,其因家庭生活矛盾对来某某产生不满,于是在7月5日凌晨,在家中趁来某某熟睡之际将其杀死,分尸后分散抛弃。
1、7月25日,杭州警方第二次发布会称:嫌疑人处理遗体前,支开了小女儿;
2、7月25日,杭州杀妻男子弟弟称:哥哥曾当着被害人家属说:身正不怕影子斜。
3、7月26日,知情人士透露,许某某曾威胁前妻,如果不同意离婚的话,命都要没有的。
那么究竟许某某是如何把这么大个人处理到下水道的呢?
一、 分尸抛弃是处理尸体的主要手段犯罪嫌疑人能够撑这么久,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尸体和案发现场处理地比较干净,增加了警方搜寻证据的难度。有媒体透露在来女士失踪的当天,来女士家中的水表显示,用了大约2吨多水,这个表明这一天来女士家中出现了大量的非正常用水,而这些用水可能就被用于犯罪嫌疑人来销毁证据。而人体除骨骼外多为软体组织,如果嫌疑人分尸力度比较大的话,的确可能将人体大部分组织通过下水道排出。
二、 当天夜里未见明显声响,可能使用了化学药品进行分尸如果犯罪嫌疑人利用切割机进行分尸的话,必然会造成很大的声音。但据来女士邻居透露,当晚来女士家中并未有传出奇怪的声响,所以也就初步排除了物理分尸的方式。而犯罪嫌疑人就有可能利用了化学药品进行分尸,例如浓硫酸等试剂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人体组织基本以蛋白质为主,这些试剂就能够有效进行腐蚀,而且不会传出任何声音。
三、 骨骼等难以处理的组织可能是在第二天处理的尽管人体软体组织能够经过下水道排出,但骨骼就很容易造成阻塞,这样犯罪嫌疑人精心设计的迷局就会暴露。我们注意到犯罪嫌疑人第二天并没有马上报警或者假装找人,而是等到了晚上才不慌不忙地通知来女士亲属。
那这一天他都干什么去了呢,很有可能就是去处理来女士的骨骼等硬物了,这样既可以增加警方搜查难度,而且还不会引起大家怀疑,犯罪嫌疑人可以说是打得一手好算盘,反侦察能力不一般,不过这一切都逃不开警方的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