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皇女的踪迹,大禹九鼎是否真的存在?
大禹九鼎,在夏商周三代奴隶社会,是至高无上王权的象征。
犹如秦的传国玉玺,之于历代皇帝的得国正否的意义。
九只大鼎,为纯青铜铸造,象征天下九州,(一说用来收集、镇压天下气运)每只大鼎,用相应的州名命名。
(大禹九鼎猜想图)
传说夏禹王命令九州的最高统治者州牧,上交他们所在州出产的铜矿,然后铸造成九只大鼎,每只大鼎身上,皆刻满了所出产州特有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
然后把九鼎收在王城内,镇压、收拢天下气运。亦作为至高无上天子王权的象征。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史记》鼎,在上古时候,本来作为炊具。后来把煮熟的东西直接用鼎装着来祭祀鬼神,久而久之,鼎竟然成为了祭祀的礼器存在。
(鼎成为祭祀神器)
鼎作为礼器,附加上了神权的色彩,所以夏禹铸造九鼎,其寓意不言自明——代天牧民。而这九鼎就成为了传国神器一般的存在。
如此重要的传国神器,为何到了秦建立的封建社会后,记录渺渺,甚至后代的史书不再提及。
以至于让不少后人质疑九鼎是否存在。
咱们没有穿越的本事,没法再回到古代去确认九鼎,也暂时没有九鼎出土的消息。只能从史料记载去推断一下九鼎的存在了。
《 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墨子》里面说,九鼎原是夏后氏的,殷商的商汤灭夏桀后,笑纳了九鼎;商后期的纣王被周姬发所灭,九鼎被周人抢走了。九鼎是夏商周三代权力迁移的见证。
(见证三代之鼎)
另外《战国策》、《左传》均记载了九鼎是夏禹所铸造。战国策说的虽然夸张,却也证明了九鼎是存在的。
还有关于九鼎的两个典故,就是证明九鼎存在的铁证。
典故:秦武王举鼎
秦武王生得五大三粗,气力惊人,常以此自吹自擂。他手下养了两只大力士乌获、任鄙。后来又收下了齐国大力士孟贲。
公元前307年,秦军攻克韩国宜阳城,兴高采烈的秦武王带领那几只大力士等一堆人到洛阳旅游。
(秦武王一行人)
洛阳的主人公,懦弱的周天子,慌忙派人洒水扫地,张灯结彩、备下盛大的欢迎仪式,迎接秦武王一行人。
武王赢荡这人,嘻嘻哈哈的,带着一堆手下,直接前往周太庙,想怎么样传说中的夏禹九鼎。
到了太庙,一行人都被一字排列的九只大鼎给震撼住了。那种历史厚重感,王权神权威严感扑面而来,震得大家大气都不敢喘。
(一字排开的太庙九鼎)
好家伙,武王看到这个场面,尤其是手下的怂样。
欲打破这个氛围,便灵机一动,指着雍州鼎说:“哎呀,这只雍州鼎是象征我们秦国的,按理说是我们秦国鼎,我要拿回秦国去哈。”
旁边陪笑的周朝守鼎官脸色立马变绿了,他悠悠说了一句:“这些大鼎自从被周武王放在这里后,从来没移动过,每鼎重达千钧,无人能举。”
言下之意是:你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货色,这么重的鼎,是你能拿走的吗?
这话秦武王不爱听了,脸色拉了下来,对旁边的几只大力士说:“你们谁能举起它?”
任鄙立马认怂,陪笑道:“大王,这鼎重达千钧,太重了,我只能举起百来钧的。”
秦武王听后,极度不满的哼了一声,目光刚转向乌获。 齐国人孟贲笑着说:“大王,让我来试试吧。”
(孟贲举鼎)
于是,孟贲磨拳擦掌,吐唾液抹头发,做足热身准备后。
把两根粗绳系在两边鼎耳之上,伸出双臂,穿入绳索之中,满脸狰狞,大喊一声:“起!”
由于鼎太重,孟贲使尽吃奶的力气,憋得满脸通红,青筋怒爆,才把大鼎提起了半尺高。因为太过用力,眼珠蹦出了半寸,眼眶有血流出来。
秦武王看到这场面,嘲笑道:“这么差劲,看我的!”
(武王准备举鼎)
于是不顾众人劝阻,按照孟贲先前的步骤,准备好后。
秦武王好胜心强,说:“他刚刚能举起,我偏要走几步,比他厉害。”
(偏要走几步)
于是使尽平生力气举起了半寸,刚想迈步走,谁知气力不够,那鼎一下掉下来,砸到脚了。脚骨被砸断了,当天夜里,就气绝身死。
(气绝身死)
这是有名的武王举鼎的典故,由周人和秦人共同见证了,并写进了历史。
他们都真真切切看到过九鼎,作不得假。
还有一则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典故。
说的是庄王带领大军,讨伐了再洛阳附近的一个少数民族后,大军并未班师回朝,而是庄王一时兴起,把军队拉到洛阳城郊区,在这里举行阅兵大演练。
(楚庄王)
吓得周天子小心肝无限扑通跳,赶忙派王孙满出去,试探问庄王:“楚老大,你们,这是想干嘛呀?”
老庄不怀好意的盯着他笑:“没啥,就在这里阅个兵而已,既然你来了。我就问你个问题。”
老庄打着哈哈,斯条曼理的说:“听闻夏禹铸造的九只大鼎,就放在王城太庙里。我想问问,它们有多重?”
言下之意是:你们周家还有多少分量,我楚国够不够资格取而代之。
(楚军陈兵洛阳城郊)
王孙满被这胆大包天的赤裸裸言辞吓到了,他脑中一片迷糊,半饷后,才满头大汗冒出个偷换慨念的说辞:“历代以来,能据有天下的,在德不在鼎。” 并认真给庄王分析了德的重要。(笔者认为,如果没有鼎的话,大可以直接说没有,并把庄王领进太庙参观的,免得各国诸侯都来惦记)
这句话戳中了老庄的心病:
因为无论他们楚国多么强大,都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侵略者。打败他们也是口服心不服。
于是,楚庄王黯然的班师回国后,举国大力学习中原文化,并提出武有七德,一举把楚国国力文化推向鼎盛,成为当时全世界的最高峰,引得中原各国争相模仿的时尚。
(强大的楚国)
至于九鼎的下落,有几种传言,有沉没泗水说,有周室缺钱,拿来铸钱说。但,国之重宝、神器,怎么可能会是这样结局,显然是缺乏根据。
最有可能就是秦国灭了周后,运回了秦国,并随着始皇帝死,而一起葬在了始皇陵。
小知识:秦汉计量单位换算
钧,三十斤也。――《说文》。秦汉一斤大约是现在的260克。千钧之重的鼎,大家有兴趣自己去换算。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梁生
历史上最坑爹的人物有哪些?
历史上“坑爹”的人倒是不少,但是,要是上一个“最”字的话,我想导致“国破家亡”和“江山陷落”的那些,应该是算的上的吧,那么,我就跟列位来说这样的一个人。
宦官王振鼓动明英宗亲征瓦剌,致使明英宗做出错误决策王振本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一个侍从宦官,只不过,当明英宗还是太子的时候,王振就跟随身边,等到明英宗登基之后,他便被封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成为了“内监”之中官职最高的人, 并且还有“内相”之称。
明英宗在位之时,关于北方的边患最为主要的还是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政权”,好在,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就不断地攻伐当时残存的北元政权,并且还深入腹地,致使北元政权分裂为瓦剌和鞑靼,并且全部都逃到了漠北的苦寒之地。
而后期,随着瓦剌和鞑靼之间互相争雄,到了正统年间,也就是“明英宗”在位的时候,瓦剌的势力逐步强大起来,并且还时不时南下侵扰明朝的疆域。
加之,当时瓦剌的实权派“太师也先”,经常以朝贡为名,来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而当时明朝又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会礼尚往来,赏赐颇为丰厚,并且按人进行派发。
而就在这种情况之下,也先便不断增加使者的人数,进而从明朝骗取更多的赏赐,最后瓦剌派出的使团竟然高达三千余人。
而当时“总览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便下令减少了赏赐,而正因如此,也先便有了一个好借口,他立刻率军挥师南下,直逼大同,进而威胁北京。
当时的明英宗朱祁镇不过二十来岁,加之他的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没有人能够在这件事情上给他更好的建议,所以,明英宗便单纯地认为这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同时,他看到北方鞑子竟如此放肆,也是颇为恼恨的。
于是,王振便借机鼓动明英宗,建议他御驾亲征,前去征讨瓦剌,然而,针对此事朝中的多数大臣都在劝阻明英宗,然而,英宗竟是充耳不闻。
明英宗在颁布了“御驾亲征”的诏旨之后,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便力言此事明军尚准备不够,皇帝决不能轻率亲征。
除此之外,吏部尚书王直亦也率群臣一同给明英宗上疏说:“如今秋暑末退,天气炎热,旱气末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不甚充足。况且车驾既行,四方若有急奏,哪能尽快抵达。其他不测之祸,难保必无。万望皇帝取消亲征之令,另行选将前往征讨。”
虽说众大臣再次极力劝阻,可明英宗还是听信了王振的话,一心想着要建功立业,彻底征服“瓦剌”。
随后,明英宗和王振在两天之内便凑了20万大军,还对外宣称是50万,除此之外,粮草和武器也是在匆忙之中配发的,准备根本就不充分,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结构极为松散的明朝大军便匆忙出发了。
更可笑的是,当时在大军之中,还有还有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员同行,然而明英宗根本不让他们参预军政事务,却把一切军政大权全都交给王振一人专断。
可想而知,一个宦官,甚至说得难听一点,一个皇帝身边的侍从根本就不懂得如何“统军作战”,然而,王振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三军统帅”,不得不说,这位明英宗也是太“任性”了点儿。
正式由于此次出征准备仓促,组织不当,所以,大军刚刚出发不久,大军便出现了内乱,还没有抵达到大同,粮草便已不济,不断地有士兵死亡,尸体铺满了道路,再加上连日风雨,致使人心惶惶,整支大军还没有到达前线,军心便已不稳。
王振行军毫无章法,致使明军不断内耗,土木堡遭遇瓦剌军队,毫无抵抗之力既然已经军心不稳,最好的方式便是折回北京重新修整,当时一些随驾的官员,见到此种情景,也都再次请求英宗回军。
然而,王振听到这些话,大为恼怒,为了杀一做儆百,他竟然惩罚当时极力劝谏明英宗回军京城的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跪于草地之中,直到天黑才让起来。
此外,王振的同党彭德清也曾以“天象”不祥进行劝阻,王振仍然不听,仍然逼着大军继续前进,可谓是“刚愎自用”至极。
此时瓦剌方面,也先听说英宗御驾亲征,于是便佯装败退,从而引诱明军进入大同及以北的地区。
等到王振和英宗顺利进入大同之后,他们看到瓦剌军队北撤,便以为瓦剌是害怕英宗亲征,便坚持继续北进。
而此时邝埜等人再次感到一路之上未见瓦刺一兵一卒,大同乃是山西重镇,明军这么简单的就进入了, 绝不是什么好兆头,于是,他便担心瓦刺有诈,因此,他们便第三次上书英宗请求回军,并且不断地提醒王振不要中了瓦刺的埋伏。
然而,即便如此,王振仍然不听,直到第二天,王振的同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几天前线惨败的情况密告给了王振,并说,如果继续北进,“正中瓦剌之计”,王振这才害怕起来,急忙传令,在第二天撤出了大同。
而既然要退兵的话,自然要选择一个最佳的路线,然而,此时的王振并未给明英宗和大军着想,竟然还想着要带着大军绕道去他的家乡所在之地蔚州,除了“回家看看”之外,还能享受一下“衣锦还乡”的感觉,真是可笑之极。
于是,王振便下令取道紫荆关经蔚州从而返回回京,然而,沿着他设计的路线走了40里以后,他忽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于是,又改变了主意,火速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方向行军。
此时,瓦剌方面已经知道明军不战而逃,急忙整军来追,形势变得极为十分紧张,于是,大同参将郭登和大学士曹鼐等便向王振建议说:“自此趋紫荆关,只有40里,大人应该从紫荆关回京,不应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剌大军追及”。
然而,此时的王振心中想的还是不能让大军毁坏他家乡的庄稼,因此谁的意见都没有采纳,坚持一意孤行,折向宣府进而返京。
明军沿着王振所调整的路线迂回奔走,几天之后才退到宣府,而此时,瓦剌大军早就已经追袭而来。
紧急之中,早就慌了神的明英宗急忙派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兵断后,以掩护他撤退,结果,此二人全部战死沙场。
见此状况,明英宗又派出成国公朱勇等率骑三万前去阻击,然而,朱勇等人冒险进军至鹞儿岭,却陷入瓦剌的重围,虽然英勇奋战,但终究寡不敌众,三万人全军覆没。
而王振在朱勇率军阻击瓦刺之时,加紧安排撤退,三日之后,整支大军退守到了土木堡,这个地方距离怀来城仅有20里,于是,随行的文武官员便全都主张进入怀来城宿营。
可是,小心眼的王振却认为1000余辆辎重军车还没能到达,他担心他辛苦搜刮来的东西会有损失,便全然不顾英宗和数十万军队的安全,传令在土木堡就地宿营。
见此状况,邝埜一再上书要求英宗先行驰入居庸关,以确保安全,同时,还要组织精锐部队以断后拒敌,心中只想着“私利”的王振全然皆置之不理,没想到的是,明英宗竟然也没有说任何的话,表达任何的意见。
也正因如此,这支没有经历什么大战却已经变得“千创百孔”,早就已经失去战斗力的明军,在王振这位“自私”而“任性”的主帅的错误引导之下,硬硬地被阵容齐整的瓦剌军追上并且围困在了“土木堡”这个地方。
而至于最终的结果嘛,相信列位都知道,便是明朝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以及数万明军全都成为了“瓦剌”的俘虏,随行的文武官员几乎全部战死沙场。
可以说,这是字自宋代“靖康之耻”之后,中原的强大封建王朝面对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第二次“大败”,因为都是导致“当朝皇帝”变成了俘虏。
再来说一说王振的结局,当队伍齐整、战斗力更强的瓦剌大军前来冲杀早已经“身心俱疲”的明军时,这位昔日刚愎自用的明军主帅,被斩杀于乱军之中,虽说他是死了,但是,他却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正是应了那句话,叫做“主帅不明,坑死三军”。
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的最终结局如何?
问题:骆宾王最后的结局如何?
骆宾王逃亡以后,再也没有消息了吗?前言在幼儿园小朋友的心目中,估计骆宾王的地位比李白杜甫还要高, 因为他的那首《咏鹅》 是小朋友们必背的古诗词。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波。一、有个性的骆宾王骆宾王是一个传奇人物,作为初唐四杰之一,诗文双绝。绝句、五律、古风均有一流名作传世,文章更以《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天下闻名。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用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评价说:
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骆宾王 (约619年—约687年),字观光,浙江义乌人。这个名字其实很讲究,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年轻时恃才傲物,作《自叙状》不肯“ 脂韦其迹、乾没其心,“失去了被道王李元庆引荐的机会;后来还写了一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替女人把负心汉卢照邻骂了一顿。
骆宾王的时期,正是武则天开始逐渐掌握政权并废唐自立为皇帝的时期。因为反对武则天,骆宾王不仅入狱,后来还起兵造反兵败逃亡,从历史中消失了。成了一个千古悬案。
二、因讽刺武则天入狱《在狱咏蝉》在武则天开始逐渐掌握朝政的时候,他因讽刺武则天得罪入狱,愤愤不平作《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东西南北陆各自代表春夏秋冬,西陆是秋天,南冠是囚徒。之所以咏蝉,从这首诗的序言中可以看出这一意象的深刻含义: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在狱咏蝉诗序)颔联流水对: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白头吟有两重意,其时诗人年近六十,当然可称白头,更深一层用卓文君典故暗喻被执政者抛弃。因此颈联有”飞难进、响易沉“之说。
最后一联自述高洁,但是谁又能替我表明呢?从诗中可以感觉到诗人的无奈,但是从诗序中却能看到骆宾王还是斗志满满,对未来抱有信心 :
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在狱咏蝉诗序)骆宾王咏蝉的深意是: 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他认为自己候时、应节,自然有”蜕其皮仙都羽化“的时候。
三、骑兵造反:戎衣何日定 歌舞入长安果不其然,不久骆宾王就遇到大赦出狱了。据《旧唐书》记载:
坐赃,左迁临海丞,怏怏失志,弃官而去。弃官而去的骆宾王并不安分,4年以后,684年(嗣圣元年)武则天废中宗自立,九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骆宾王为之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曌檄》 。没想到心胸开阔的武则天读后不怒反笑。《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四记载:
宾王为府属,为敬业传檄天下,斥武后罪。后读,但嘻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在写《讨武曌檄》时,骆宾王还写了一首绝句《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可惜的是,骆宾王不但没有”歌舞入长安“,反而” 亡命,不知所之。“老街味道写观唐绝句时,还用其韵写过一首小诗:
纵有经纶手,空歌易水寒。 天星自沦落,何处望长安。骆宾王去”何处望长安“了呢?
四,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两个人不容小觑,就是并称为”沈宋“的沈佺期和宋之问。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记录了一段传奇故事:
宋之问贬还,道出钱塘,游灵隐寺,夜月,行吟长廊下,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未得下联。有老僧燃灯坐禅,问曰:“少年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曰:“欲题此寺,而思不属。”僧笑曰:“何不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云薄霜初下,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桥。”僧一联,篇中警策也。迟明访之,已不见。老僧即骆宾王也。传闻桴海而去矣。宋之问因攀附张易之被贬,后来回长安时路过钱塘,夜晚在灵隐寺长廊下作诗,吟出第一联后,第二联苦思不得。旁边一个燃灯坐禅的老僧说,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灵隐寺》的全诗如下: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唐才子传》说,骆宾王的第二联是一篇之中的警策之句。天亮以后去找这位和尚时,人已经不见了。据说老僧就是骆宾王,已经坐船浮海而去了。
结束语骆宾王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只是好梦一场,至今也说不清他兵败以后去了哪里。有人说兵败被杀,有人说入寺为僧。我记得黄巢也有类似的传说,还有一首诗据说是黄巢出家以后的自述: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黄巢《自题像》老街曾经写过一首小诗《读骆宾王灵隐寺故事有感》:
易水歌声杳,禅房钟磬侵。燃灯老僧坐,觅句蛰龙吟。门对江潮阔,楼观海日沉。平生缚虎手,换得泛舟心。古人把所作诗无意中预示了未来不好的事叫做诗谶。骆宾王曾有《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帝京篇》也有:
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老街味道
世界十大食肉昆虫?
10.螳螂

螳螂是一种光滑和美丽的昆虫,你一眼就能看出它们是凶猛的食肉动物。螳螂是伏击捕食者,换句话说,它们藏在草丛中,伪装得很好,埋伏着等待猎物的出现。当它们的猎物触手可及时,它们会伸出长长的、致命的前臂并抓住它。某些种类的螳螂的前肠延长了昆虫的整个长度,这使得它们可以储存食物以供以后消化。螳螂是如此致命,它们不会停止吃虫子,众所周知,它们会杀死蜂鸟并吃掉它们!
9.虎甲虫

这些甲虫在它们的猎物之后跑得如此疯狂,速度快达每小时5.6英里!这意味着每秒钟它们的长度是53.87。幸运的是,它们有非常好的天线,能够很好地检测障碍物,防止碰撞。无论如何,如果一只猎物能顺利摆虎甲虫,那就真是谢天谢地了。
8.射炮步甲

它俗称“放屁甲虫”,是肉食性的动物,有可以想象到的最出色的防御能力。放屁甲虫的后腹部有两个腺体,里面含有化学物质,通常是分开的。当受到威胁时,腺体会释放化学物质,将它们混合在水沸点100摄氏度的爆炸放热反应中。其结果是,甲虫可以像气枪一样使用它的腹部,喷出有毒的化学物质并随意瞄准它们,杀死另一个捕食者已经足够了!
7.猎蝽

猎蝽对猎物的所作所为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它会使用长喙(从头部延伸的尖物)刺入猎物,然后将唾液注入猎物身上。唾液是很致命的,它会从里面消化昆虫。只有当猎物的内脏被转化为液体后,猎蝽才会把它们吸回去。
6.线虫

线虫就像来自地狱的绦虫,这些虫是在河的底部发现的,当它们孵化的时候,幼虫就会等着被其他幼虫吃掉。一旦它们变成蜉蝣等,它们就会被蟋蟀吃掉。
它们在蟋蟀体内成熟,然后伸入蟋蟀的大脑中。为了控制它,他们把它引向最近的水域,这样它就会被淹死。然后,它们就会像一团乱麻一样爆发出来。它们会立刻交配,以便于做更多恐怖的事情,通常,可怜的主人还在试图死去。
5.鬼面蜘蛛

大多数蜘蛛有8只眼睛,但长着灰绿色的蜘蛛只有2只。这两只眼睛被打磨得完美无瑕,而且配备了军用级的夜视设备。所以如果你是另一个虫子,你不会想在晚上遇到这些家伙。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没有机会活着了,这些蜘蛛编织的是可膨胀的网,它们会把它们扔到猎物的上面!
4.僵尸苍蝇

如果你曾经遇到过行为奇怪的蜜蜂,那可能是因为它们感染了僵尸蝇。这些噩梦般的生物将幼虫埋葬在蜜蜂的腹部,幼虫控制着蜜蜂的大脑。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它们从内到外吞噬了蜜蜂的肌肉和神经系统。成年雌蚊具有攻击性,会对付未来的主人,强行把它们的卵子注射进去。
3.日本大黄蜂

你可能认为整个蜂群都能对付一些大黄蜂,但日本大黄蜂是极其残忍和高效的杀手。只有一只黄蜂能在一分钟内杀死约40只欧洲蜜蜂。在短短几个小时内,30只黄蜂就能约3万只蜜蜂。
2.日本蜜蜂

读上面的文章,你可能会认为蜜蜂是很弱小的,但你错了。在日本,蜜蜂很明显受到了巨大的黄蜂的威胁,这足以发展出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可怕的防御能力。
日本蜜蜂在处理大黄蜂时是有耐心和战略性的,它们没有派出蜜蜂去攻击黄蜂,而是将黄蜂诱捕蜂巢里困住它,然后它们相互发出信号,同时将黄蜂群聚集在一起。他们不会把大黄蜂刺死,相反,它们会振动身体,使体温低于华氏117度。蜜蜂能够忍受高达118度的温度——但是黄蜂能忍受的温度不能超过115度。于是,蜜蜂就把大黄蜂给烤死了。
1.狼蛛鹰

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黄蜂,这些长着翅膀的怪物不只是杀死和吃掉猎物,而是把它们绑架并拖走,以做出更可怕的事。如果你是狼蛛鹰的猎物,它的刺不会杀死你,它只会使你瘫痪。然后你会被带到一个孵卵的窝里,那里会有一个蛋被放在你的腹部。无助,你会看着幼虫孵化,在你的侧翼钻一个洞,然后进入。它会以你的内脏为食,让你活受罪,想痛快死都不行。
南京出过哪些明星?
南京出过的十位明星
一、梅婷,1975年4月3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著名影视演员
参演影视:《我的前半生》、《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恶老板》、《京城81号ll》、《推拿》、《一路惊喜》等二、倪妮,1988年8月8日出生于南京,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语言传播系,影视演员
参演影视:《匆匆那年》、《凰权·弈天下》、《奇门遁甲》、《悟空传》、《金陵十二钗》、《新娘大作战》等三、黄婷婷,1992年9月8日出生于南京,SNH48成员,歌手、演员
音乐专辑《夏日柠檬船》、《公主披风》、《新年的钟声》。参演电视剧《素手遮天》、《逆袭之星途璀璨》、《球爱酒生》等四、孙宁,1980年12月21日出生于南京,200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科班,影视演员
参演影视:《楚乔传》、《布衣天下》、《天下粮田》、《记忆碎片》、《古路》、《一路狂奔》等五、张志坚,1955年10月5日出生于南京,南京话剧团著名演员
参演影视:《帝国秘符》、《一九四二》、《岁月无痕》、《人民的名义》、《大江东去》、《桐柏英雄》等六、陈梓童,1989年10月30日出生于南京,毕业于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音乐制作2009级,流行歌手、演员
音乐专辑《最后一刻》。单曲《做作的大英雄》、《女皇令》、《写一首歌》、《刀马旦》。参演电影《环太平洋2》七、王梓蘅,1982年10月14日出生于南京,演员、歌手
音乐专辑《和氏壁》、《单程轨》、《就这样散了吧》。参演电影《百合》、《一路有你》、《明媚时光》、《乐火男孩》、《大战宁沪杭》等八、贡米,1990年9月4日出生于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高职班,演员、歌手
参演影视:《倾世妖颜》、《上道》、《黄金血道》、《小阴谋大爱情》、《老师也疯狂》、《大轰炸》等九、张歆怡,1998年5月29日出生于南京,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在校生,影视演员
参演影视:《四十九日·祭》、《少帅》、《金陵十二钗》。2016年4月28日因参演《少帅》一剧,获得第十九届华鼎中国百强电视剧最佳新锐演员提名奖十、何达,1983年5月28日出生于南京,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影视演员
参演影视:《人民的名义》、《维和步兵营》、《战寇》、《无敌铁桥三》、《特种兵之火凤凰》、《战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