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大智慧官网,为什么儒家文化能汲取道家和佛家文化并主导华夏文明?
儒家文化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不断发展和与时俱进的文化,所以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这合格长期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共有3 次大的改造和提升过程。
一个是荀子的改造春秋晚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诸侯国之间各有主流文化信仰,互不统属。当时的东方强国齐国,在“田氏代齐”后,为了正名分、聚英才,创办了天下第一所官办大学“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继承齐国开国之君姜子牙和齐桓公、管仲的黄老之学,义黄老之学为办学主导,因此来自天下的士人,聚集稷下学宫,多以黄老道学为宗。
有必要多提一句,虽然田氏推翻了姜氏政权,但是治国方略并没改变,因此还沿袭着姜子牙的“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就是不搞大动作,简化了君臣上下尊卑之礼仪,不改变土著人的风俗和习惯,颇有后来的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之意。
回到稷下学宫话题。虽然稷下学宫以黄老道学为主导,但并不限制任何学术流派在此著述讲学,在稷下学宫存续的150年间,当时各诸侯国的士子们,包括孟子、荀子、慎到、文子等当时的名流都曾在此求学和讲学,而大儒荀子就曾三次担任学宫的祭酒,即校长。
荀子以孔学为宗,并以孔学嫡传自诩。但在填写纷争的时代,儒学并不吃香。为了保持儒学的显学地位,于是,荀子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在儒家“礼”的基础上增加了黄老道家思想和法的思想,即“礼法”并重思想。这也为他的学生李斯、韩非“去礼而独尊法”做好了铺垫。
第二个是汉儒的改造西汉初立,鉴于秦末动乱和楚汉战争带来的国贫民弱现状,汉初实行的是黄老道家思想。经过几十年的生养生息,尤其是经过文景之治后,大汉国力空前强盛,但也存在不少积弊,比如对外向匈奴示弱,对内侯王坐大,这些问题都直接威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于是大儒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在统一全国思想,收拢地方权力,集中全国力量,抗击匈奴。
这一次改造动作比荀子更大,因为这一次是国家意志。以董仲舒为首的官僚士大夫,在儒家君臣伦理观念基础上,糅合道家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家(道家分支)的五德终始说以及法家刑名法术等诸家的有益成分,杂百家而成一家之说,第一次完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使儒家思想从简单的学术转向神圣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思想体系,汉武帝把儒术与相法术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开启了“阳儒阴法”的“治术”之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第三次是宋儒的改造东汉以后,佛教进入中国,开始附着于方仙道,吸收中国道家、儒家思想,以充实自身的教理教义,最大程度地满足中国人的信仰,由此开启了佛儒道之间长达两千年的冲突与融合过程。
魏晋到南北朝时期,三教融合趋势更加明显,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繁荣时期,像“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导、王羲之和谢安、谢玄这些世族大家,都是信道也信佛,家庙里既有道教的神仙、也有佛教的菩萨。
谈玄论道成为社会风尚,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冲击,进入低潮期,在整个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一位儒学大家。如果说儒学有什么发展的话,那就是儒学的玄学化改造。
直到宋代的崇文抑武政策的确立,才给儒学的复兴带来希望。宋明理学的出现,正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次儒学改造,其实质是儒学对社会问题以及佛、道文化挑战的积极回应,理学在消化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深远的思想融合与反击,旨在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周敦颐是宋儒的奠基人,从他的主要思想无极、太极、阴阳、五行、无欲等概念,就可以看出道学和佛学对他的影响。从周敦颐道程颢、程颐,再到“二程”的再传弟子朱熹,是宋代理学由提出到高峰的发展过程。朱熹的思想对伺候的元明清三朝都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宋代的陆九渊和明代的王阳明虽名为理学,实则偏重于心学,即天之理是外物,但是“心”就是世界,世界即是我心。从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儒学对道学和佛学的吸收和利用。
总之,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从没停止过对别家学术流派的吸收利用,一个是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二是自身的求存需要。在儒家内部,尤以汉儒和宋儒两次发展为主,形成了儒释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支撑、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三家学说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
佛教在当今中国盛行吗?
从佛教的自身来说,称现在为“末法时代”,末法时代,学佛的人很多,真正修行的人很少,这也就是说,佛教现在的确是盛行,但未必代表正法盛行。越是表像兴盛,越是深藏危机,乱法者,伪信实毁者尤其多。末法时代,其盛行与乱行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一、盛行之下,实则对佛法实际修、行、证的人非常稀有,求名闻利养、求平安无灾无病、求升官发财、求功德者甚多,甚至以此为法门。由此,我们看见天下大兴寺院,尤其是各大景区打着兴建寺院之名,专门作为敛财工具,门票越来越高,功德箱遍地,各种受过加持的东西遍地,时时刻刻求供养,搞产业,贪职务,没几个真正清净修行的地方。而香客和信众呢,多以供养和法事,职务为修行境界,不求真作实修,不求向内觉知和修炼,舍本逐末,正法大乱,遗祸无穷,使民众越来越难以信任佛法,越来越远离正当。看了实在心疼。当然也有正法实修的清净道场,譬如九江东林寺、云居山真如寺,青原山静居寺等等,在末法时代这些清净道场是定海神针,也是修行人的圣地。
其次,四处提"佛教世俗化",但同时被滥用和曲解在商业化大潮下,各路成功学、心理学,甚至是传销,直销,灵修全魔乱舞,以佛教作为"心灵港湾""心理按摩"“神通”“催眠”“布施”等寄托,并借此有篇民众,大发横财;还四处倡导"人间佛法",曲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之真义,重视色身之利养,轻视佛法"出世间"和“根本解脱”之意旨。明明是为了色声犬马,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酒,还动不动“佛说”,动不动拿佛教开刷,,曲解佛教教义为自己做恶事和横事,不轨事做解释,引导大众越来越误解佛教,越来越走向学习邪法而非正法。这些都是佛教本来意义的沦落;远离了解脱道与菩提道。
复次,大量"佛学研究"代替实际修行越来越多的人,深入经藏不是寻求如何出离生死苦海,如何走上成佛的道路;而是为了举证某一论点,为了辩驳别人,为了占据学术地位,为了寻求写作素材和故事,或者是为了显出自己的逼格、高深、文艺、与众不同,更甚至是为了推翻佛教真义,建立自己的歪理邪说。最可怕的是,一知半解,还拿出来到处炫耀宣说,故意误导众生。这种现象现在也是蔚然成风,搞得世界乌烟瘴气,真正的佛弟子无从辩驳,还无奈生出嗔恨心。
最后,盛行是盛行,但如《楞严经》所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各种邪教或者不修行、无真作死修之人,打着佛教的旗帜,大行贪欲之邪法,又如《楞严经》所说:天魔及眷属常以"世界末日""天灾人祸"等言论笼罩愚迷众生。还有一些人动不动搞“神通”,搞“双修”,搞“能量”,搞“禅道经济”、“佛学经济”,搞各个法门同修。四处讲法传播,四处招摇撞骗。真正是霍乱佛教。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居士出来讲法,对真正的佛法僧不恭敬,反而追随居士,拜居士为师,以许多的居士的家为精舍道场,自顾自的修行,这个也是有问题的。我觉得真正正确的路径还是应该还是以正法寺院为灵魂和核心,依法不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教盛行于世,虽说是末法时代,乱象丛生,但是其实也是佛教的机会,谁能够当此之时,依教奉行,依正法修行,谁便是佛门柱石。谁能引导众生,使得正法广布,让众生去邪生信,谁便是狮子吼音,大乘菩提音。你我佛弟子,当以坚守弘扬正法为己任,切不可随波逐流。
南无阿弥陀佛
慈禧太后真的如同世人所认为的那般无能和无脑吗?
首先声明:我不是想替慈禧翻案,只想让国人清醒一下!如果慈禧无能和无脑就不可能走向权力的巅峰和政治的中心!
因为太复杂我只挑干货来说一下我的观点:慈禧是清末实际的统治者,整体来讲,她对国家是有功的,是功大于过。下面是我列举的三个观点:
1.慈禧本人。大清,中间都隔了一个朝代了,不是新中国取代了清王朝,所以我要客观公正的来说慈禧。从政治上来讲,只有野心家足智多谋才能登上权力的巅峰,这对国家是有好处的!老好人当上国家统治者那对国家将是灾难性的,特别是一个王朝的末尾。在那个时期,恐怕没有人比慈禧更了解这个国家,钱怎么花?建颐和园、办60大寿?还是充当海军军费?国家向哪里走?看似不合理,甚至荒唐,实则非常合理。
2.戊戌变法。后人对慈禧最大的问题就是,反对戊戌变法,残害变法的戊戌六君子。看历史不要片面,要全面地看待历史。咱就说戊戌六君子之首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等。慈禧本人不反对变法,否则就不会出现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着急,失去理智,以至于想除掉慈禧太后。皇帝太单纯被人洗脑了。你可以看看历史,康有为他们的后台是伊藤博文,他甚至劝皇帝让伊藤博文出任清政府总顾问,康有为甚至还想和日本合成一国。试想一下,如果伊藤博文出任咱们清政府的顾问!那后果严重性,国家早就被灭亡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伊藤博文是何许人也,那可比白眼儿狼厉害多了,他的牙比眼镜蛇都毒啊。最后被朝鲜义士安重根所杀!)这里我们不做那样的假设,因为历史没有假设。
3.晚清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都是大儒,大脑应该都是清醒的,他们都忠心耿耿的忠诚于慈禧,从这个侧面来讲,证明慈禧最起码是个英明的领导。不能把清朝的衰败灭亡归到一个女人头上。
最后,慈禧驾崩后,按道理来讲,应该有英雄或者明主出现了吧!然而事实的情况是群龙无首,国家陷入了的混乱:地方割据、军阀割据。
你敢上车吗?
用朋友圈的话说,这两天的股市涨到有点让人发慌,心中忐忑!
本周A股连涨四天,沪指累计涨幅达5.82%,深成指累计涨幅达5.25%,创业板累计上涨3.36%。据wind资讯的数据显示,A股市值单周暴涨3.8万亿元,成交量单周放大近两万亿元。从结构上看,市场一改上半年科技、医药医疗和消费领涨的态势,金融地产发力,特别是券商股表现极其强势,这也使得近两个交易日市场的成交金额连续破万亿元。
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当下可能最想知道的是,这到底是不是一轮类似于2014年-2015年的全面牛市,成交量突然放得这么,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否还能上车,市场会不会突然熄火,终场信号是什么?
分析人士认为,从之前几波行情来看,市场成交量过万亿,突然熄火的概率并不是太高。当下的行情也许是一个填估值的过程,但从券商股的资产负债表和改革力度来看,行情的确存在支撑。当北上资金开始卖出,成交量开始连续萎缩,资金利率开始抬开的时候,终场信号可能就来了。
涨到让人“发慌”!
在券商股的带动下,A股于7月3日继续上攻。截至收盘,沪指上涨2.01%,报收于3152.81点,创近15个月新高;深成指上涨1.33%,报收于12433.3点,中小板指上涨1.37%,创业板指上涨1.57%,均创出年内新高。两市合计成交11716亿元,连续两天破万亿元。
据wind资讯的数据显示,A股市值单周暴涨3.8万亿元,成交金额单周放大近两万亿元。从结构上看,市场一改上半年科技、医药医疗和消费领涨的态势,地产轮翻发力,特别是券商股表现极其强势,今日券商ETF都以涨停收盘,足见行情的火爆程度,这也使得近两个交易日市场的成交金额连续破万亿元。
有投资者向券商中国记表示,最近一周的股市爆涨,但其实手中大部分股票并没有涨多少,有的甚至还出现了杀跌。完全跑不赢指数的节奏,的确有点让人发慌。有业内专业人士透露,前几天还有追医疗医药和白酒,画风突然一变,金融地产来了。“今天被领导逼着砍白酒,追券商了。”
其实,券商股的确有其上涨的理由。在近期券商中国稿件《三天飙涨1700亿!牛市大旗突然暴动,发生了什么?7年报表透露暴涨玄机,两大根本闪现,还能追不?》中,记者对各大券商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了分析,龙头券商的总资产规模已经超过2015年高峰,当年牛转熊之后有一个缩表的过程,但随后又开始扩张。但在这个过程当中,股价并未得到充分体现。目前多数券商股的股价水平仍低于2015年高峰。
此外,从其他金融股的估值来看,也处于较低水平。有分析认为,也可以将这一波凌厉上涨理解为填充估值的过程。后续炒作仍可能持续几个交易日,因为很多金融股处于相对底部,而且这里有一个大幅放量的过程,行情应该不会在两三个交易日之内就结束战斗。后续参股券商概念股、泛金融概念股也可能会成为炒作的对象,毕竟这些股票估值仍处于相对低位。
资金来自哪里?
当前券商股的行情背景其实跟2014年比较像,都是在扩表之后。而触发点都是有一个“降息”的动作,虽然此次是降低再贴现利率。但资金来源上,与当时却有较大区别。当年的杠杆水平要远高于现在。
这一波最为坚定的实际上是两融资金,最新的融资余额已经来到了11550亿元的水平,虽然仅相当于历史高峰期的一半,但近期趋势持续上向,余额也创了近几年的新高。
而且,从龙虎榜的数据来看,两融的代表游资功不可没。近期,光大证券8个交易日收出了6个涨停,绿地控股4个交易日收出3个涨停,表现均相当强劲。然而,从交易所龙虎榜数据显示,推动上述两只个股大涨的资金主要为营业部等游资席位,而机构席位在大涨后甚至大幅减仓。而从ETF的份额判断,券商股大涨过程当中,券商ETF在持续减少,这也可以印证上述判断。
券商中国记者对一些处理资金业务的银行人士也有访谈。他们表示,与2015年的疯狂相比,也许是当年的可怕记忆依然存在,现在的杠杆根本没有起来,两融利率也还比较低。当年是“要抢钱”,而且利率也比较高。但两融是券商最赚钱的一块业务,如果这块能起来,券商业务会有很大保障。
另有一些观察人士表示,最近开户数大增,基金爆款频现,可能也是有一些买房资金涌进股市。最近小半年,一些地方的房价涨幅较大,令不少买房者望而却步。与此同时,物价上涨,股市行情也不错,投资者可能存在“买不起房,先到股市里转一圈”的心态。
当然,北上资金的功劳也很大。近两个交易日,北上资金有点疯狂的态势,两天净买入资金超过300亿元,成交金额连续两天在1300亿以上。数据显示,近三个交易日持续上涨过程当中,北上资金仍在大买蓝筹股。
全面牛来了?是否存在终场信号?
这一波行情的实质可能是估值修复。来自wind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3日收盘,市盈率(TTM)最低的板块为上半年下跌的银行、建筑装饰、房地产,分别为6.1倍、9.5倍、11.1倍,而上半年大涨的医药市盈率为74.2倍,食品饮料为44.5倍,电子为67.6倍。在此之前,券商中国也曾质疑过这种高估值的持续性。数据显示,医药、白酒、食品估值的确来到了历史高位。因此,在7月3日,大盘大涨的过程当中,白酒的表现比较差。因此,全面牛是否能够到来,还要看券商等金融股跑完之后,市场将如何演绎。
国盛证券张启尧却表示,系统性风格切换较难实现,推动风格分化的驱动力未见弱化,科技与消费的强势格局大概率仍将持续。金融周期等低估值板块具备修复条件,但演化为系统性行情的难度较大。虽然顺周期板块估值具备修复条件,但过去十余年低PB板块相对估值中枢不断下移,且近几轮短周期估值向上弹性也在减弱,顺周期板块开启系统性行情难度较大。三季度多重因素驱动科技行情成为市场主线。近期海外释放出缓和的信号,短期内有望缓解外部环境对科技板块的制约;下半年科技成长板块景气度有望边际改善。近期科技创新政策持续加码,将进一步助力科技行情。
其实,至少在本周市场已经实现了周线级别的转换。至于这段行情何时终结,也应该是存在一些信号的。首先,行情走弱,北上资金的买力会下降,甚至会净卖出;其次,二级市场的整体的成交量会持续萎缩;第三是资金利率会有一个抬升的过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下半年货币可能有会存在边际上收紧的情况,但目前并未出现这个信号,而七月份的MLF和LPR可能是一个观察点,这两个信号可能都会在月中之后释放,另外7月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点:中央政治局会议。
称国足球员打小算盘价值观有问题?
对于这次国足一些球员在中国杯的表现,其实足球业内有良知的从业者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李毅旗帜鲜明表态支持里皮的观点,认为没有国家荣誉感就不配进国家队,他还在个人社交平台上贴出一张图片,上面是几名中国球员站在外围看颜骏凌门前被两名捷克球员在禁区内“轮射”。这还是和捷克队的比赛球员已经开始拼了,再看看之前和威尔士队的比赛,更是明目张胆的不得了,不要说业内人士,不懂足球的人都能看出来我们很多国脚在场上走秀。
除了业内人士声援里皮,很多官媒这次也打破以往说些不痛不痒话的惯例,态度鲜明为意大利人功过客观定位。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在此期间多次发文痛斥某些“潜规则”,直接指出“球员代表国家队出战公然打小算盘,球员所属俱乐部最该反思、也当为这种不当行为负主责”。在擅先生印象中,我们的重量级权威媒体在国足输球这么惨的情况下为外教说话实属罕见,应该算是首次。
这真不是说足球圈人士或者官媒胳膊向外拐,为外人说话,而是我们某些自己人这次中国杯吃相太难看,表现太差劲。以前都说某些球员在国家队和俱乐部表现有天壤之别是因为国家队没有那些高水平外援,这是一个客观原因,但还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因是球员在对待俱乐部和国家队的态度上有双重标准,感觉为俱乐部卖命更划算,国家队就是一个镀金的地方,出工不出力。国足主帅在这种氛围下等于被架空,之前这种案例不少见,里皮来了之后很多利益团队迫于里皮声望以及上面压力有所收敛,但这次不但原形毕露,完全就是变本加厉,所以里皮第一场比赛后才会说出那句“我想到所有结果但没有想到球员这种表现”。
王老板的中国杯就像一个照妖镜,这次让很多魑魅魍魉现了原形,这些只能赚不能赔的足球玩家们都被亮了相。在他们眼里,中国杯不是一次难得的跟强队学习机会,而是让他们难堪得不偿失又有风险的苦力活。里皮要他们往前攻不要老是在后场倒脚,他们说意大利人战术冒进不懂防守;里皮因球员态度问题轮换7名首发,他们说意大利人阵容不稳定球员磨合不起来,发挥不好;里皮说要统筹国字号各梯级队伍加强统一管理和训练,他们说意大利人大权独揽,手伸得太长;里皮给中国球迷道歉,他们说意大利人玩苦肉计……
我们把里皮请过来是要利用他身上的经验和优势来帮中国足球建立一套立足未来的合理体系和科学机制,但上面这些中国式关系政治真不是意大利老帅能解决的,这些必须是我们自己“清理门户”。人民日报等官媒此次罕见发声表态已经释放出了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