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惠网,武则天是凭借个人好恶选拔任用宰相的吗?
实材真贤是武则天选拔任用官员的唯一标准
唐朝是历史上宰相数量最多的一个朝代,李世民在位23年共任用25位宰相,而武则天共任用73个宰相。这种情况的出现源于三个原因:一是唐朝处于历史上政治体制改革承上启下的一个时期,宰相一职的职能定位等机制正在形成,选用任迁客观上比较频繁;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对宰相的定位,左右仆射及门下、尚书、中书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所以唐朝宰相的数量总体上占历代王朝之最;第三个原因就是武则天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其心思细腻,性格多疑,这也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女性在执政后的常见特点。
正是基于以上特殊情况,武则天时代,其在宰相任用上的个性风格十分鲜明,那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宰相犯错就会面临被免职,而宰相被免后也不是一棒子打死,只要武则天觉得这个人还堪大用,那宰相免后官复原职也不鲜见。《新唐书》记载:“太后不惜爵位,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下面,我们根据有关史料对武则天任用宰相这个事,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类是武家子弟上位,无才无德被罢免
典型代表人物是武承嗣。武则天称帝后,因为急需朝野的支持拥戴,武家子弟作为其内心深处最值得信任的人,大批人马得到重用和提拔,其中代表人物当数其侄子武承嗣。
武承嗣(649年—698年9月19日),字奉先,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起家尚书奉御,迁秘书监,袭封周国公。光宅元年(684),授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垂拱元年(685),加同平章事,成为宰相,月余罢免。载初元年(689),授纳言。天授元年(690),进文昌左相。武周时期,大肆诛杀大唐皇室及大臣中不附者,建立武氏七庙,请求武则天立为太子,遭到狄仁杰等人反对。长寿元年(692),罢为特进,忧郁而死。赠太尉、并州牧,谥号为宣。
这个人当宰相并不满足,他其实是想通过当太子而后当皇帝,所以,他利用酷吏来俊臣陷害杀戮了不少老臣忠臣,狄仁杰若非机智也险些命丧其手。
其死后,历史给其公正的评价。《旧唐书》:“皇唐受命,长孙、窦氏以勋贤任职,而武氏、韦氏以盈满致覆。夫废兴者,岂天命哉,盖人事也!”
第二类是忠臣良将之后,恃宠专权被免
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是李昭德,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刑部尚书李乾祐之子。李昭德出身于陇西李氏丹阳房,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御史中丞、陵水县尉、夏官侍郎等职。他在武周建立后以凤阁侍郎之职拜相,加授同平章事,后进拜内史。任相期间,打击酷吏,反对立武氏为太子,力保李唐皇室的皇位继承权。
武则天执政时期,施行酷吏政治。来俊臣、侯思止等酷吏在朝中横行无忌,大肆陷害忠良,以致百官畏惧。李昭德多次当廷参奏酷吏枉法,大挫酷吏气焰。 当时,李昭德倚恃皇帝信任,独揽朝政,经常意气用事。豆卢钦望、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陆元方虽同为宰相,但都依附李昭德,不敢纠正他的过失。 李昭德的跋扈行为也引起很多朝臣的不满。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愔上疏弹劾道:“长寿年以后,陛下委任李昭德,让他参与机密,决策朝政。一些有利于国家的事,他事先不参与商议,待到已批示将要推行时,才另提出不同意见,显露出独断独行,以此表现自己。天下重任不可轻易委托于人,应该防微杜渐。如果大权旁落,再要收回就困难了。”后来,长上果毅邓注写了一篇《硕论》,详细述说李昭德专权的事实。凤阁舍人逄弘敏立即将此文上奏皇帝。武则天因此对李昭德起了憎恶之心,对宰相姚璹道:“如果事情真的像群臣所弹劾的那样,李昭德实在是有负于国家。”是年(694年)九月,李昭德被贬为南宾县(治今广西灵山西南)县尉。 豆卢钦望等五位宰相也受到牵连,全部被贬为州刺史。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李昭德升任监察御史,结果被酷吏来俊臣与皇甫文备诬告谋反,斩于洛阳闹市。唐朝复辟后,追赠左御史大夫。
第三类是因战功升官拜相,战事失败被贬官
娄师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唐朝宰相、名将。
娄师德二十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后累迁至监察御史。后以文官应募从军,西征吐蕃,立有战功,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主持屯田。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
当时狄仁杰做宰相,也是娄师德秘密推荐的。其实当初他们两人同列为官的时候,狄仁杰非常轻视娄师德,经常排挤他到外面做事,娄师德心里知道却并不恼怒。武则天知道二人的关系,径直问狄仁杰,“娄师德有贤能吗?”狄仁杰的回答却颇不仗义:“他做将军谨慎严守,至于有没有贤能,那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紧接着问:“那娄师德会识人吗?” 狄仁杰回答:“ 我曾经和他一起做过官,没听说他会识人。”武则天就开诚布公地说:“我能任用你却是娄师德推荐的,他的确很能识人啊。”听闻此言后他感到很是羞愧,回去之后自语道:“这才是真正的大德之人,他如此对我,我却刚刚看到他有如此胸怀!”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回朝,任夏官侍郎,次年拜相,不久又任河源等军检校营田大使,内迁秋官尚书。后因征讨吐蕃兵败,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娄师德再次拜相,改任纳言,次年出任陇右诸军大使。699年(圣历二年),娄师德病逝,追赠凉州都督,谥号贞。
第四类是政治斗争经验丰富,忠心大唐几度起落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时期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抚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个月后,为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
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迁纳言。用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久视元年(700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实材真贤是武则天选拔任用官员的唯一标准。虽然出于维护武周政权巩固需要,武则天重用酷吏和武系一脉,确是败笔,但是作为一国之君,在选拔任用能人治国理政方面,其标准是一贯的统一的,正因如此,武则天当政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娄师德等中兴名臣,为她孙子唐玄宗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根底。辅佐玄宗“开元之治”的名臣贤相姚崇、宋璟等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发现。
祖冲之传重要文言文实词?
稽 冲之少稽古
则反唇相稽
稽首,拜手
2、使 宋孝武使直华林学省
人皆得以隶使之
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造 径造庐访成
又造千里船
造《缀术》数十篇
汝敢造言,乱我军心也 ?
4、会 会帝崩,不施行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秦王与赵王会于西河外渑池
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
会当凌绝顶
其智深则其会远,其会远则众人莫能见其所极
5、穷 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6、绝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佛印绝类弥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博塞当时独绝
7、迎 解褐南徐州迎从事
谒入,吕公大惊,起,迎入门
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
8、疏 冲之以为尚疏
禹疏九河
王怒而疏屈平
《论积贮疏》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9、解 庖丁解牛
挫其锐,解其纷
冲之解钟律
宋人有好行善者,三世不解
10寝 食不言,寝不语
文惠寻薨,事又寝
席间有善啖客,貌甚寝
南史·祖冲之传
简介
《南史》,唐李延寿撰。八十卷。其中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无表、志。记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代170年史事。
李延寿,字遐龄,西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唐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人,贞观中,累官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符玺郎兼修国史。与著作郎敬播同修《五代史志》(即《隋书》十志)。其父有意重修南、北朝史记,以正前人褒贬、详略失当之病,未成而卒。他继父志,以一人之力,补宋、齐(南)、梁、陈、魏、齐(北)、周、隋诸史,经十六年,撰成《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南史》叙事有条理,但删补也有失当之处,列传以家族为中心,把一家几代人合为一篇,即父子祖孙同传,结果把许多陈朝的人记入宋代。而使朝代不分,变成大姓家谱。
祖 冲 之 传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①遒人也。曾祖台之,晋侍中。祖昌,宋大匠卿。父朔之,奉朝请。
冲之稽古,有机思,宋孝武使直华林学省,赐宅宇车服。解褐②南徐州从事、公府参军。
始元嘉中,用何承天所制历,比古十一家为密。冲之以为尚疏,乃更造新法,上表言之。孝武令朝士善历者难之,不能屈。会帝崩不施行。
历位为娄县令③,谒者仆射④。初,宋武平关中⑤,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杼⑥,每行,使人于内转之。升明中,齐高帝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⑦以来未之有也。时有北人索驭駘者亦云能造指南车,高帝使与冲之各造,使于乐游苑对共校试,而颇有差僻,乃毁而焚之。晋时杜预有巧思,造欹器⑧,三改不成。永明中,竟陵王子良好古,冲之造欹器献之,与周庙不异。文惠太子⑨在东宫,见冲之历法,启武帝施行。文惠寻薨⑩又寝。
转长水校尉,领本职。冲之造《安边论》,欲开屯田,广农殖。建武中,明帝欲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
冲之解钟律博塞,当时独绝,莫能对者。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于乐游苑造水碓磨,武帝亲自临视。又特善算。永元二年卒,年七十二。著《易老庄义》,释《论语》、《孝经》,注《九章》,造《缀术》数十篇。
注释
①范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涿县。 ②解褐:出仕。平民以褐布为衣,做官后换官服脱褐布衣服,故以解褐喻出仕。 ③娄县:今江苏昆山东北。 ④仆射(yè):官名。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长官之一。 ⑤宋武平关中: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后秦,次年八月攻下秦都长安,灭后秦。 ⑥机杼:此指指南车机械。 ⑦马钧:三国时机械制造专家。 ⑧欹(yī)器:古代巧变之器,周时已发明制造。 ⑨文惠太子:萧长懋,武帝长子。 ⑩薨(hōnɡ):古时有重要地位的人死称薨。 博塞:本作“簙簺”,古代的博戏。 碓(duì):舂谷的设备。
南齐两位短暂天子萧昭业和萧昭文兄弟?
萧昭业
齐废帝郁林王萧昭业(473-494年)字元尚,小字法身,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母王宝明(追封文安皇后)。是南北朝时期南齐第三任皇帝,493年—494年在位。
萧昭文
齐海陵王萧昭文(480-484年)字季尚,南兰陵(治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齐武帝萧赜之孙,萧长懋次子,母宫人许氏,南朝齐第四任皇帝,在位仅七十五天
萧昭业挥霍无度,玩乐无度。根本没有一点治国平天下的心思。平日里远贤臣亲小人,那些奸诈谄媚的小人反而成了他身边的红人。当时有个叫徐龙驹的太监,就曾靠着奸邪谄毁的手段耀武扬威一时。齐武帝萧赜的弟弟萧鸾,好多次规劝他他都当耳旁风,对叔祖父的话只当是放屁。
但后来萧鸾终于忍受不了这个侄孙了,一不做二不休先把萧昭业身边的那些奸佞小人除掉了,但并没有拿萧昭业怎么样。萧昭业也只能敢怒不敢言,后来萧昭业就想联合皇后的叔叔何胤除掉萧鸾,但何胤害怕不敢干并且劝阻了萧昭业。先下手为强,但该下手不下手必遭其殃。494年,萧昭业还是死在了萧鸾手里,从即位到逊位仅在位一年。萧昭业死的时候才21岁。
隆昌元年(494年)七月,辅政大臣西昌侯萧鸾弑杀萧昭业,立萧昭文为帝,改年号为延兴。当时的萧昭文虽然在萧鸾的掌控下,但是他也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他支持朝中的北伐势力,希望收复北面的中原,恢复汉朝时的疆土。从这里可以看出,萧昭文是明君。十月,萧鸾废萧昭文为海陵王,自立为帝。十一月,萧昭文被萧鸾所杀,时年十五岁,谥号恭王。
左小青参演过什么影视剧?
左小青是大家喜欢的女演员,自99年踏入影视圈以来,产量特别的多,每一年基本上都有两三部作品与观众见面。而且为人低调,很少有一些负面的新闻,有的只是观众对其的赞许和肯定。
小青演绎真实自然,总能极好抓住人物的灵魂。无论无论主角,配角,总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其清新自然,青春靓丽的形象,为其加分不少,更有着“氧气美女”的美誉。尤其是古装造型,被媒体拿来点评,盘点。
就小青主演的电视剧,筛选几部个人认为还不错的作品。
首推反间谍剧《于无声处》,当时该剧在央视一套播出,反响不错,随后更是在各大卫视轮流播出。小青扮演的一位美丽大方,技术过硬,性格豪爽的工程师冯舒雅。最好看则是小青和胡军,赵立新之间飙戏,以及之间神秘莫测,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
《我们的八十年代》是一部左小青和文艺青年夏雨主演的年代剧。两人开朗活泼。积极乐观,带领着观众重温了那段八十年代峥嵘岁月。
《金凤花开》中一身民族服装,娇俏可爱,深明大义,敢爱敢恨的傣族姑娘李金凤。穿上民族服装的左小青简直是太美了!
《后海不是海》,小青扮演的是一位有内心无不坚强,有自己追求,和独立想法的女子沈海鸥。当海鸥面朝大海,申请的眺望远方的时候,她就是一只美丽的海鸥,也是该剧的颜值担当。和它对戏则是清一色的实力派演员,倪大红,张嘉译等。
《我们的纯真年代》,小青化身一个天生丽质,聪慧可人,集万千宠爱为一身的女孩尤玲。但是她的感情之路却是如此的曲折,似乎很符合生活中一些漂亮女孩的经历。和他演绎对手戏的是郭晓冬。
《大客栈》中一个身在乱世,有情有义的女子赵紫兰。这个角色有点女英雄的角色,身手不凡,八面玲珑,很有阅历,厚重感。
《爷们儿》中小青再次和张嘉译合作,化身一位有点自私,但善良,真诚的女性许婷。
《幸福照相馆》中搭档林永健,演出了一个对半路夫妻的温情故事。小青扮演的是积极乐观,用于开拓自己人生,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胡美凤。
《如果岁月可回头》是小青和靳东,蒋欣,李乃文等联合主演的都市情感剧,小青化身一位独立,自信,精英范十足的女白领景雅。该剧是小青18年的新作,还未和观众见面。
《帝凰业》是小青和子怡,周一围等主演的古装历史大剧。剧中小青扮演温婉大气的宛如。值得一提的是,拍摄期间,小青和子怡生了好朋友。
小青和有很不多不是主角的作品。比如《战长沙》中隐忍大气的胡湘君,《岁月如金》中出身好,知识渊博,独立特行的罗小马等等。
小青的作品特别多,就不一一介绍了。看那完了这些是不是更加喜欢小青了呢?
历史上四公是指?
包拯: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狄仁杰: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
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经科,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以不畏权贵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但不久就被来俊臣诬陷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被起复。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他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封内史,并于同年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后又追赠司空、梁国公。
海瑞: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赠太子太保,谥忠介。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施世纶:
施世纶(1659年一1722年),字文贤,[1] 号浔江,福建晋江县衙口乡(现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后被编入清朝八旗汉军镶黄旗。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朝著名的清官。
施世纶因父荫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出任江苏泰州知州。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因政绩卓越,康熙皇帝欲把施世纶升迁外地,但因当地居民挽留,遂就地晋授扬州知府。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及康熙四十三年(1694年),分别调任江宁及安徽。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担任漕运总督。全名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为清朝漕运事务的高级官员,是年57岁。施世纶任漕督时,已经体弱多病,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五月病故,终年64岁,施世纶墓位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塘镇许田村。
施世纶为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帝称为“江南第一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