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弹英文,德国制造的驳壳枪为什么被淘汰了?
驳壳枪,即德国毛瑟1896年推出的C96手枪或后来改进的M712手枪。这种枪从1896年开始生产到1939年德国本土停产,在德国只获得了一次军方的订单,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陆军采购的15万支9mm版本的“Red 9” C96手枪。相比之下1906年生产的鲁格手枪却大获德军青睐,被德国军方定为制式军用手枪一直到二战结束。
毛瑟9mm口径版本“Red 9”,10发弹匣容量
在德国军队服役数十年的鲁格手枪
为啥两种枪待遇差别这么大呢?其实主要还是毛瑟枪对手枪的定位有点不对。毛瑟枪起初的定位是一种单发精确性非常好的大威力的手枪,这种枪的尺寸也显得与众不同,长达288mm,枪管长达140mm;相比之下美国的M1911也不过210mm。空枪重量达到1.1kg,所以单手使用起来还真的不是很舒服。C96用的是7.63x25mm毛瑟手枪弹,在毛瑟上能打出425m/s的初速,在手枪里是威力是非常惊人的。
但这种枪的缺点同样非常明显,那就是后坐力比较大,枪口上跳的问题非常严重,因此不利于单手持握下连发精确射击。这才是德军拒绝采购这种枪作为制式手枪的根本原因。而驳壳枪后坐力大,枪口上跳问题是与生俱来的,与毛瑟的基本设计有关。毛瑟手枪的枪管靠前,与握把提供支撑力的位置距离较远,相当于增加了后坐力的力臂,导致它的枪口上跳无法抑制,这一点不论是鲁格还是美国的M1911都要比它强的多。
国外小哥试射毛瑟手枪,大家可以看看单手射击时枪口上跳问题多严重
鲁格相对比较要好得多
也许是意识到了驳壳枪糟糕的射击稳定性,毛瑟专门还为这种手枪配备了一种可抵肩使用的枪托,使得这种枪在射击使可以像步枪一样稳定,但这样一来又失去了手枪便携、轻量的优势。
安装了枪托的Red 9
一名使用安装了枪托驳壳枪(晋造十七式)的国军士兵
尽管毛瑟C96和Red 9没有获得德军的青睐,但是这种手枪在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军用和民用市场还是很畅销的,西班牙和中国甚至直接引进了它的生产线,光中国就有太原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仿制。由于这种枪威力大且可以抵肩射击,威力相当于半支步枪,又可以全自动射击,民间的各路武装势力也十分喜欢。甚至还成为了八路军游击队的标志。
李向阳是影视剧中的经典形象,手拿两把驳壳枪是他的标志性造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看了大家的评论 说的都很好
我个人的看法
因为中国的五千年文明没有断层
历史上的 战乱 分裂 统一 民族融合 宗教融合
朝代更替 等等
是一部人类探寻如何生存的更好的历史
从国家来层面说 是探寻如何长治久安的历史
从奴隶社会到现在
中华民族经历的事情太多了 太全面了
分裂 内乱 被侵略 统一
走到今天
我们沉淀了多少经历 这些经历成为经验
经验逐渐成为我们的处世文化
小到个人行为 仁义礼智信 的准则
大到治理国家 君为轻民为重的理念
这个世界都没有的
更别提美国了
看看美国现在的水平
就是春秋战国时的 秦国治理水平 军事+金钱
比唐朝治理国家的理念还差的有点远
grenade什么意思啊?
grenade 英[ɡrə'neɪd] 美[ɡrəˈned] n. <军>手榴弹;催泪弹,灭火弹 名词复数:grenades [例句]Soldiers safely detonated the grenade after everyone was clear. 所有人全部清场之后,大兵安全引爆了手榴弹。
有哪些好玩的小游戏?
PC端有不少小且精品,无聊的时候可以打开来玩玩的游戏,挑几个推荐给你。
坏北优质的策略类小游戏,游戏的目的:玩家负责指挥军队,抵抗试图登陆岛屿破坏房屋的维京人,游戏中玩家可以使用的军队有长枪兵、弓箭手和剑盾战士,战斗时玩家可以指挥四支军队,根据面对的敌人和战斗地形的不同特定军队的数量可由玩家自行分配。
游戏要求玩家对地形有足够的理解,并在合适的时候注意关键技能和物品的预判和不同士兵的站位,这样才能以少胜多,以最低的伤亡取得胜利,《坏北》是一款考验玩家脑力和微操作的策略游戏。
魔能2体积可能略有些大,但因为游戏流程较短我还是把它归类到小游戏里面。《魔能2》属于闯关类的游戏,可以多人联机,亮点在于游戏的玩法,玩家可以操控八种元素(水、火、雷、土、霜、死灵等)对沿途的怪物造成伤害,同时这八种基础元素又可以由玩家自由组合,合成新的技能如:生命加雷电可以变成“复活术”、水加火可以组成“蒸汽”等,除此之外还有传送、召唤活死人、加速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你和朋友联机的时候,你们二人释放的某些特定的技能也可以组合,如下图,但要注意,有些技能可不能往队友身上丟,这游戏是有“队友伤害”的。
国王:新大陆也是属于策略型的,不过是横版游戏,有些类似即时战略,这个游戏几乎不需要玩家有什么灵巧的操作,你只需要将口袋中的金币一个一个的撒出去,招募难民让他们为你工作即可,游戏的要求就是玩家在抵抗怪物的进攻之余,利用你的工人修建一艘船来帮助你离开这个岛屿,前往下一个岛屿。
当玩家将难民招募之后,还需花钱为他们购买工具和武器,弓手会为你杀敌,打猎,工人则可以帮你修建墙壁,当怪物进攻过来的时候,保证你的弓手可在城墙后面射击怪物,当然还有农户、骑士等职业,他们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为你赚钱或者抵御敌人的进攻。
以上就是我推荐的几款好玩的小游戏,如果有遗漏的话,还请评论补出,如果帮到你的话,还请帮忙转发一下。
关注千铭绝媚,你喜欢什么样的游戏,我们来帮你找!
炸药的起源?
爆炸”永远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人类似乎天生就对爆炸存在着一种奇怪的执着,我们制造的炸弹越来越大,从把竹子扔到火力爆出“啪”的一声脆响,到如今制造出能把岛屿都炸得平推出去的氢弹,这段关于爆炸的历史已经走了至少3000年。
不过,真正的“爆炸”历史可得从工业革命以后算起,当人们的技术开始摆脱黑火药的桎梏后,天花乱坠的爆炸时代才开始到来。
那我们就从诺贝尔开头吧。
诺贝尔最开始发明的是液体硝化甘油炸药棒和甘油工业制备技术,这是在意大利化学家阿斯卡尼奥.索布莱洛1847年的硝化甘油发明上完成的;据说索布莱洛发现自己无意间制造出了一种炸药后异常的悔恨,当即对着上帝祈祷,以求宽恕自己的弥天罪过。
索布莱洛毕竟没去想着大规模生产硝化甘油,当时人们也不认为它可以安全制备,直到诺贝尔研发出“温热法”技术并设计了相关的机器,这才开始了硝化甘油的批量生产。
诺贝尔完全是子承父业,他的父亲就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整个家庭都在以研究硝化甘油炸药为业,“温热法”离不开诺贝尔父亲长年的钻研。这项技术诞生于1859年后,诺贝尔父子用水管和流动的水进行散热,获得了工业化制备硝化甘油的方法。
此后诺贝尔在斯德哥尔摩郊外温特维肯(Winterviken)建立了第一家炸药公司,并于1865年开始了生产,这个公司的股份由诺贝尔父子和一个军火工程师共同所有,诺贝尔不仅是公司总裁,还是公司的总工程师、秘书、旅行推销员、广告经理。
当时的人并不信任硝化甘油炸药,人们对这种易挥发的产品知之甚少,它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就会发生爆炸,又在某些条件下几乎不可能被引爆。总之,坑!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硝化甘油相当不稳定,有时候摇一摇就会炸,但想把它安全的搞炸却又很难,所以,诺贝尔决定搞一种能“安全起爆”的方式。
诺贝尔的早期发明其实极为粗浅,他将硝化甘油装在玻璃瓶里,将一支填了了火药的锡管木塞插入瓶口,然后点燃火药引线丢出去,硝化甘油便被火药引爆了,说起来简单,但当时想到用火药引爆硝化甘油的只有他。
1862年,诺贝尔在海伦堡测试了这种引爆法,成功引发了相当凶猛的硝化甘油爆炸,还炸死了自己的弟弟埃米。斯德哥尔摩市由此对诺贝尔下达了禁令,不允许他在市内所有土地上搞这种爆炸试验,于是他把实验室搬到了船上。(后来进行炸药生产后,一段时间内也都是依靠一艘驳船做工厂)
诺贝尔将过错归结为火药引爆方式的不可控,于是他研究了“雷酸汞”,将这种更不稳定的爆炸物质制成了一种小型起爆装置——“雷管”。
于是他又成功了,在马拉湖边试验时,诺贝尔点燃了雷管,可惜燃速没控制好,跑没两步便“轰”的一声被爆炸的尘埃淹没。但他活了下来,满脸是血破破烂烂的跑出来喊:“成功了!”
所有人都口吐芬芳咒骂不止,诺贝尔又搞了个作大死的东西!但人类有比黑火药更厉害的玩意儿了。
顺带说一下,雷管至今还在被使用,雷酸汞后来也成为了子弹的经典底火药。
硝化甘油炸弹很快进入了工矿业,成为开路炸山,挖矿炸洞的利器,也彻底揭开了人类的炸逼属性。但液体硝化甘油炸弹其实并不算安全,摇晃硝化甘油本身就能引发爆炸,因此诺贝尔赚得盆满钵满之余,也坑死了不少人,遭到了巨浪般的投诉和声讨。
这让“炸逼之王”非常不爽,他视之为耻辱,还和人打了赌,开始攻关研发新的工艺,由此诞生了用硅藻土吸附的“达纳炸药”(Dynamite),这种炸药1867年在瑞典获得了专利,同时他也放弃了之前的硝酸甘油“炸药棒”专利。
关于硅藻土有很多传说,一些传说认为诺贝尔是无意间发现硅藻土的吸附能力的,比如他运输硝化甘油的时候让甘油泄露了,结果发现那种泡了油的土变得很厉害的样子云云。
然而诺贝尔自己就驳斥过这种观点,因为硅藻土是必须经过煅烧和筛选加工的,这是他的研究成果而非偶然所得。他1867年时将甘油的吸附作为研究方向,并且实验了从沙子到土壤、煤、纸、锯末、木炭、石膏等多种素材,硅藻土只是最终实验的结果。
显微镜下的硅藻土,它是史前藻类的化石,今天拿来装修糊墙
他在湖边找到了一种被德国人称为“kieselguhr”的河沙,诺贝尔称之为“guhr”,恰巧有些磨坊里拿它烘焙食物,然后他成功了,继而人们才发现那东西是一种硅质沉积岩化石矿物。
标准的达纳炸药分为2种,主要是含量不同,1号炸药为75%的硝化甘油,2号则为64%,剩下的主要为硅藻土成分,它可以让达纳炸药像面团一样柔软,也更加安全了。
再后来,诺贝尔在硅藻土达纳炸药中添加了硝化纤维,制成了最早的双基炸药“胶质达纳炸药”,也有人称之为“明胶炸弹”。这东西其实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双基发射药,不过它在当时主要是作为爆炸药使用。
1887年,诺贝尔又在达纳炸药中添加了硝酸铵成分,以减少和替代硝化甘油的比例,制造出了更便宜好用的“特种达纳炸药”,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硝铵炸药,好吧,硝酸铵如今成化肥了,比金坷垃好用,亩产三万八就靠它。当然,它在工矿业范围利用还是很多的,比如硝铵乳化炸药。
今天的国际武装分子倒经常性的将硝铵炸弹当做武器
诺贝尔达纳炸药并没有快速就迎来一个属于炸药的时代,达纳炸药更多的被用于爆破和矿山,硝铵炸药虽然也占领了不少军火市场,但在同时代百花争鸣的炸药品类面前也没扛住多少阵地,这也是诺贝尔后来跑去开发双基炸药的原因。
诺贝尔的硝化甘油炸药太贵了,而且不能装进炮弹里打出去,还不能长期储存,所以哪怕它威力还不错,也只能在矿山里逞威。今天的人一提诺贝尔就说这货靠炸药杀人无数,实在是有点委屈他,诺贝尔最被人抨击的地方其实是硝酸甘油炸药的伤人问题,以及他后来将博福斯钢铁公司收购并打造成军火企业的事情。
根据诺贝尔和平奖第一个女得主贝尔塔男爵夫人的描述,诺贝尔还是比较反战的,他梦想制造一个能把战争双方都能一口气干掉的超级炸弹,然后世界就可以和平了。贝尔塔夫人曾经在诺贝尔家做过1周的秘书和管家,是著名的早期反战人士。
顺带一提,有些人喜欢将TNT理解为“硝化甘油炸弹”,并与诺贝尔、“黄色炸药”划上等号,比如某科就是如此。然而,三硝基甲苯与硝化甘油、黄色炸药显然不是一个东西,虽然容易头痛,但还是趁早扭过来为好。
硝化甘油的第一个挑战者来自“硝化纤维火药”,即我们常说的“硝化棉火药”,或者“无烟火药”,它们在今天被广泛的用作枪炮发射药,诺贝尔的胶质达纳炸药就是混合了这一类的产物。
1832年,发现氨基酸的法国化学家H·布拉孔诺无意中发现了件奇特的化学反应,他做实验时穿戴的棉布罩裙不小心被硝酸泼湿,当他在炉子边试图烤干这件工作服时,纯棉的纤维素被硝酸酯变成了纤维素硝酸酯。
这个反应被布拉孔诺记叙了下来,到1838年时,T.J.佩卢兹也发现了相同的纤维-硝酸反应,这件事被认为是高分子学科的起点,但直到1845年时,C.F.舍恩拜才用硫硝混合酸制作出了真正被公认的硝化纤维素。
硝化纤维素一开始都是和平用途,1851年它被阿切尔做成了相机胶片,1869年它又被J.W.海厄特与樟脑混合,做成了原始塑料“赛璐珞”(celluloid),海厄特造它的原因是为了做“台球”,以取代昂贵的象牙,在当时这项技术被重金悬赏。
赛璐珞很快风靡一时,并成为乒乓球和眼镜架的材料,呃,也是现在假镯子、假牛骨梳子的材料。同时人们也发现了它的易燃性,而且烧起来还挺猛,只要调整下就能做火药。不信?你去点个乒乓球试试?
1846年,德国人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舒恩尝试用浓硫酸、硝酸混合物加棉花制作名为“枪棉”的物质,但他没能解决火棉的高燃速问题。
1884年,法国人P·维耶里终于将硝化纤维做成了发射药“Poudre Blanche”,他先将硝化纤维素用乙醚、乙醇的混合溶剂溶解,然后添加稳定剂制成硬胶条,继而再将之切成颗粒并干燥,如黑火药一样装填在药筒里,于是“无烟火药”诞生了,勒贝尔中校由此开发出了著名的M1886步枪。
法国人将Poudre Blanche称为“白火药”,虽然它不白
其实之前也不是没人把主意打到硝化棉上,但是在维耶里之前,没有人能解决硝化棉的超高燃速问题,维耶里的做法实际上是人为调整了硝化棉的燃爆速度,这种对火药钝化处理的理念在后世将变得极为寻常。
美国工厂的妇女正在给发射药切粒,它们将成为M1步枪的弹药
无烟火药迅速引发了军备革命,许多国家都淘汰了黑火药枪弹,将硝基发射药制成了新型的火药,它成为今天最常见的发射药类型。
除了硝化纤维素发射药,当年还存在直接使用硝化火棉的现象,人们将硝化棉用水打湿,然后塞进炮弹中使用。问题是,火棉的威力虽然超过TNT,但人们无法在同等密度下塞入更多的火棉,这就会造成单位密度下降,威力反而降低的问题。更麻烦的是,火棉的储存保养简直伤脑筋,干了会炸掉,湿了会炸不了,太坑爹了。
嗯,许多穿越小说喜欢将火棉作为出炮的简单科技线,岂不知这东西让德、法、英的科学家头痛了两辈子,而且对部队而言实在难用。沙俄舰队当年就是靠这玩意儿输掉了战争,因为对面日本人装备的是下面要说的“苦味酸炸药。”
苦味酸是真正的“黄色炸药”
再说黄色炸药,大名鼎鼎的“黄色炸药”(TNP),也被称为“苦味酸炸药”,它的成分是“三硝基苯酚”,还经常性的被与诺贝尔的“安全炸药”、“TNT”搞混。
注意,虽然后世把黄色炸药的范围拉得超级大,一会儿说诺贝尔的“达纳炸药”是黄色炸药,一会儿说TNT是黄色炸药,但其实真正具备“黄色炸药”这个名字的只有三硝基苯酚,因为它本来就是黄色染料。
1771年,英国人皮特·沃尔夫(Peter Woulfe)合成出一种染料,他将浓硫酸、硝酸和苯酚(可能是煤焦油粗酚精制或靛蓝,当时的人不知道苯酚)混合处理,获得了一种带有强烈苦味的,模样呈明黄色的结晶粉末,因此它被赋予了“苦味酸”的名称。
当时的人们只是拿苦味酸染衣服、做涂料而已,在当时的染料界,三硝基苯酚的名字常常就是“黄色”,人们用了整整100年的苦味酸染布料,却从没想过如何把它弄炸。
1871年时,法国巴黎一家染料店的伙计遇到了难题,有个积压的黄色染料罐似乎锈死了,无论如何都拧不开,于是逼急的伙计们决定采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开罐——砸!还找来个80元的大铁锤。
结果一锤子下去,罐子“轰”的一声炸了,整个染坊顿时坐了土飞机,只剩下一帮浑身五颜六色的幸存者在废墟中呻吟。经过多方调查,人们排除了罐子里藏有不明爆炸物的因素,将问题锁定在苦味酸罐子上,人们突然意识到,“黄颜料被锤击引爆了”。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为“黄颜色”而担忧,但法国军方却眼前一亮,这分明是上天送来了最佳的军用武器,“黄颜色”在长期的使用中证明了它的安全性,它还可以被简单的大规模制备,德国化学家龙格1834年就已经发明了在煤焦油中提取石炭酸发方法;它的威力也比硝铵大,还有什么比这更完美的军用炸药呢?
1897式75mm野战炮炮弹采用melinite炸药填装,也就是李云龙的“意大利炮”
很快,“黄色炸药”便成为各国开始研制的新型炸药,迅速的进入了军火界。最初研究出成果的当然是法国,法国人“尤金·图尔平”(Eugène Turpin)率先研发出了炮弹的“苦味酸压入法”,也赋予了它“麦宁炸药”的名称,即“melinite”,实际上麦宁炸药是一种苦味酸与硝化棉的混合炸药。
“列低”炮弹
然后英国人也开发出了“lyddite”炸药(即当年传说在天津打出毒气弹的“列低炮”),美国人做出了Emmensite炸药,德国做出了Picrine炸药,此外还有意大利的Eversite、奥地利的Ecrasite、日本的下濑火药等等,它们基本都是苦味酸与其它物质的混合型炸药。
当年日本的“下濑火药”即是日本化学家下濑雅允研发的苦味酸炸药,日本人在1891年首次完成苦味酸的制备,继而迫不及待的将之填充进炮弹,先后运用到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中。
甲午战争是新型炸药在军事上打出的第一战,此前无论是硝化甘油、硝铵还是硝化棉都没达到苦味酸这个效果,许多国家甚至恐惧于苦味酸的火力表现,非常害怕这种炸药在炮膛中爆炸或不稳定。
下濑火药的苦味酸炮弹在战争中爆发出了惊人的威力,与当时灌沙子配重的实心炮弹不同,它接触到军舰便会爆炸,随即绽放出巨大的火焰,很轻易就在军舰上炸起大火,燃烧物质会如油般在甲板上翻滚,连钢铁都会熔穿。有毒的浓烟也会四处弥漫,熏得全船咳嗽流涕呕吐,眼睛都睁不开,北洋水师和俄国舰队都遭了这个秧。
一般来说,苦味酸的爆炸威力并不算很大,但是燃烧的火焰和高温,以及“神经过敏”似的触炸能力,却让它的威力倍增。
苦味酸炸药最大的问题也是安全适用性,它遭遇高温、摩擦、撞击时都有可能炸开花,而且它与铁是可以反应的,会像雷酸汞生成汞盐那样生成苦味酸金属盐,造成事故爆炸危险,强氧化剂对金属表面也会造成破坏性腐蚀,这让它很不好长时间储存。
比如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三笠”号,就在1905年回佐世保基地时,发生了舰内弹药库的下濑火药引爆并炸沉、着陆的事故。
这简直让人伤透了肝,总不能说炮弹压制完之后就必须打出去吧?可你多存一天,它们都会有烂穿、起爆的危险。为此人们只能通过在炮弹里加隔离层的方式缓解问题,比如拿石蜡和纸、布糊个内壁壳子。
苦味酸的感度问题也十分捉急,像下濑火药那样,它是挨着就炸撞着就爆,连根铁丝儿都能让它们神经过敏,这非常不适合穿甲——刚挨着漆皮你就炸了,杵不进敌人心窝。
所以人们在大量的运用过后,不得不忍痛放弃了苦味酸黄色炸药,没事儿就被引爆弹药库,自爆掉军舰,烂穿铁板,这谁受得了啊?当然,也有些国家不那么愿意放弃苦味酸,他们的解决方法是将加大苦味酸与其它物质混合的成分,降低敏感性。
顺带说一句,大清江南局1890年代曾有记载进口了3吨苦味酸,但大清并不会炸药钝化技术,买来了纯的苦味酸不能用,一碰就炸,放着也要炸,于是众人挖了个大坑统统埋到地下存着了事。有人看着可惜,上折子禀皇上,称买个机器就可装填,但光绪帝把折子留中不发了,呵,这批苦味酸也不知发芽了没有,庚子国变时大清国可没少让“列低炮”的毒烟吓尿。
在硝铵、硝化棉和黄色炸药发展的同时,人类最重要的炸药TNT也点开了自己的科技树,它的威力不算最大,但论可控易用,TNT当属第一。
TNT是Trinitrotoluene的缩写,全称“三硝基甲苯”(2,4,6-Trinitrotoluene 一般仅指2,4,6异构体),属于比较常用,知名度也最高的猛炸药,应用相当广泛,尤其是军用。
TNT的发明同样也是一堆科技树。
法国教育卡上的皮埃尔
1837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约瑟夫·佩尔蒂埃(Pierre-Joseph Pelletier)和菲利普·沃尔特(Philippe Walter)发现了甲苯,这是一种用作溶剂的芳香烃,它成为TNT的基础,皮埃尔还是奎宁的发明者。
1863年,德国人约瑟夫·威尔勃兰德(Joseph Wilbrand)制出了粗制的三硝基甲苯,他被认为是TNT的发明人。
1870年,化学家弗里德里希·贝尔斯汀(Friedrich Beilstein)和A·库伯格(A.Kuhlberg)制出了同分异构体2,4,5-三硝基甲苯,同分异构体是具有相同分子式的物质,但其组成原子的构型不同。
1880年,保罗·赫普(Paul Hepp's)在2,4,5-三硝基甲苯基础上,制出了2,4,6-三硝基甲苯,也就是现在的标准TNT成分。
1899年,德国在三硝基甲苯中添加了铝,制造出了“梯铝炸药”(TPX),取代了常用的苦味酸,成为德军的首选爆炸化合物,这种思路随机迅速推广到全球。梯铝炸药有许多种类,铝可以大大的增加TNT的爆速,混合实用性非常强。
1902年,德军开始装备TNT战斗部的炮弹,在德国人看来,甲苯比苯酚便宜好制造多了,打仗有钱省为什么不省?就算三硝基甲苯威力不如三硝基苯酚强,但是它安全啊!无论你是踩!烧!油炸!炖!只要不吃饱了拿雷管去点,它都不会炸,还容易储存。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英国、法国、俄国也都纷纷远离了苦味酸,开始追求更适合战争的TNT炸药,也就日本这只怪种,偏偏使用了“2,4,6-三硝苯甲醚”炸药(苦味酸甲酯),他们开发了名为“九一式爆薬”的炮弹装药,缩写作“TNA”,算是苦味酸的升级版,连自己都知道“毒性が強い”(毒性强大),日本的弹药苦味酸成分非常多,比如“茶黄薬”、“黄那薬”都有20%以上的苦味酸。
实际上后世仍然具备许多苦味酸炸药,比如一些坦克穿甲弹就使用了苦味酸,为的是穿甲后绝强的烧杀能力,再比如美国军舰上的Explosive D炮弹(Dunnite)和一些苦味酸鱼雷、航弹,这都是为了给对方制造火灾而装备的苦味酸炸弹,主要成分是苦味酸胺。
TNT大行其道的时候,另一种更猛的炸药悄悄诞生了,它就被简写为RDX的“黑索金”(Hexogen、Cyclonite),即环三亚甲基三硝胺,这是一种白色的结晶粉末,又被称为“旋风炸药”。
这不是白糖喔
1899年,德国人亨宁发明了黑索金,刚开始它也只是一种医药原料,但它同样显露出不稳定的爆炸能力,而且威力非常强劲,只是当时人们注意力都集中在苦味酸上和TNT上,黑索金又不那么好掌控,也就没有被列入主要炸药队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发现甲苯突然成了严重短缺的战略物资,这让TNT变得有些尴尬,所以苦味酸和黑索金都再次冒了出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人们缺石油,缺焦油,这让甲苯获得愈发紧张,TNT的制取受到了阻碍,相对战争的火力强度却又提升了好几个层次,人们不得不想别的办法制造TNT的替代品。
黑索金不怎么受矿物原料条件限制,它的制取方法有无数种,只要该国有成规模的基础化工能力即可。黑索金一般主要通过硝酸硝解法、醋酐法来制取,相对不那么受资源卡脖子,总之一句话——有本事你就能造。
就这样,RDX成为各国的炸药补充,虽然它不稳定,但它可以轻易混合进其它炸药配方里安全使用,极大的提高爆炸威力。
比如和TNT混合的Composition-B炸药(梯黑炸药,也称B炸药),TNT和RDX用熔铸的方式混合在一起,成本下降,威力大增,许多榴弹炮都采用了这种B药柱装药。
此外还有二战德国的“铁拳”,它采用了一种名为“塞克洛托儿”(cyclotols)的炸药,同样是梯黑熔铸混合炸药。美国后来在核弹中采用的引爆药也不是单纯的TNT,多半是这种塞克洛托儿。它的构成是75%的RDX、25%的TNT,或者80%RDX加20TNT。
总而言之,RDX如今是到处都能看到它的痕迹,火箭炮、导弹、手雷、榴弹炮,甚至火箭发射药都有RDX成分。
类似这样的熔铸混合型炸药成为战后的典型工艺,因此今天的许多军用炸药配方虽然名为TNT,但实际上多为TNT的混合物,比如梯萘炸药(三硝基甲苯混合硝基萘)、铵梯炸药(硝酸铵混TNT)、奥梯炸药(奥克托金混TNT 即 奥克托尔)等,这也是因为TNT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与可塑性所致。
比较著名的是“Composition C-4”,这种大名鼎鼎的塑胶炸药主要成分是91%的黑索金,其余的成分则是TNT、白磷和增稠剂,它真的可以搓成面粉状,然后再像包子一样揉成一团,甚至还能丢到火里烧着取暖。
C4的粘合物成分是“聚异丁烯”(PIB),它是液体乙烯、氯甲烷用氯化铝催化并低温聚合成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电线、增塑剂、QQ糖等领域,C4的炸药成分正是靠它才获得了面团般的神奇特性。
美军的C-4长这样,绿色长条包装,不知道以为是巧克力
这类高聚物粘结炸药其实配方挺多的,它们都可统称为PBX炸药,只是C4的名称太过有名,反倒让RBX的名称不怎么彰显,C4反倒成了习惯性的统称。
比如C4之前的“塞姆汀”(Semtex),这是捷克在1955年时研发的一种PBX军火炸药,它的主要成分是RDX和PETN(太恩,即‘戊四硝酯’本来也是心绞痛药物,德国人也曾经大规模当做爆炸药装填,比如AP弹),整体由40.9%的太恩和41.2%的黑索金组成,剩下的为7.9%的塑化剂和0.5%的抗氧化剂,以及9%的密封胶和染色剂。
这不是太空沙,这是Semtex
总而言之,二战开始炸药发展主要可分为A、B、C三个大类,A炸药就是钝化后的黑索金,一般添加蜂蜡、石蜡或其它成分的钝化剂,获得既有RDX爆炸威力,又相对安全的高能炸药,德三的炮弹里你可以随便找这东西。B炸药则是TNT和RDX的混合物,拥有很多种混合类型和配方。C炸药则代表着PBX系聚合物粘结炸药,如C-4、塞姆汀等等,如今黑索金可以说已经取代了TNT的江山。
除此之外,还有奥克托金(HMX 环四亚甲基四硝基胺)、特屈儿(Tetryl 四硝基甲基苯胺)、叠氮化铅(Lead Azide)、聚乙烯醇(PVA)、三过氧化三丙酮熵炸药(TATP) 六亚甲基三过氧化二胺HMTD等一堆说不完的炸药,它们要么给混着用,要么作为发火药使用,反正只要胆子大,也不是不能塞弹头里。
实际上,人类的炸药实在太多了,理论上只要能点着并剧烈发生反应,大量释放能量的都可以作为炸药使用,早就不仅仅受限于硝化甘油、苦味酸、硝化纤维、三硝基甲苯、黑索金这些东西了。
比如人们用航空煤油、铝粉、镁粉、环氧乙烷制造的云爆弹,它通过一次扩散,二次起爆的方式制造出巨大的高温高压爆炸,在某些方面威力超过TNT炸弹数倍,而它的主要成分仅仅是司空见惯的飞机燃料、易拉罐金属和汽车防冻液而已。
另外还有比较高科技的,比如中国的全氮阴离子盐,它可以达到TNT的10-100倍能量。还有美国的“金属氢”,2017年哈佛大学曾经短暂的制造出这种物质,它拥有高于TNT40倍的能量,如无意外,这些都将成为未来的人类新型炸药。
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新型超性能炸药的到来,并不会是个很久远的问题。只希望人类在点开这一个个科技树的同时,不要让自己坠入疯狂的杀戮陷阱,离和平越来越远。炸药,还可以是生产工具、火箭燃料、装修材料、肥料、医药和颜料,它们应该用来发展文明而非毁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