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太元,和氏璧怎么遗失的?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关于和氏璧下落的传闻至今主要有两种说法,这还要从这块玉的价值及历史说起。
和氏璧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据说,西汉时期,王莽曾经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被加号“安汉公”。
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是历史上有名的历史事件。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
样貌介绍
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是,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与出土的常规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来看,应有明显的不同。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玉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玉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历史沿革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
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作势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但是此时就算杀了蔺相如也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会与赵国交恶,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做“完璧归赵”。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同时是记载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与将相不和故事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
卞和献玉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像。(以下部分文字译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话说东周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于是他将此璞石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篇》。
楚相国昭阳,败魏,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一日,昭阳率百余宾客游览赤山,席中应众人之请,出璧传视。其时山下深潭有丈许长大鱼及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迹,及至散席,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当时未发迹的张仪,正在昭阳门下,众人怀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后来张仪入秦为相后也还以报复。但和氏璧终无下落。此案至今无解。
今何在的两种传闻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下落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镇)。
这颗玉玺经北周、隋、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围困自焚后,这颗玉玺也下落不明了。北宋赵匡胤开国后,就未见有传国玉玺的记载。北宋哲宗时,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诸大学士一局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是始皇帝所致的传国玉玺。等到了金兵破汴梁,玉玺又失踪了。
玉帝西王母织女七仙女他们之间都是什么关系?
♥♥【玉帝.西王母.织女.七仙女之间的关系:】
♥♥【玉帝】玉皇大帝的简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最高的神。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他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上管三十六层天;中管七十二界地;下管酆都地府十八层地狱。是中国古代道教神话传中信仰最高的神。
♥♥【西王母】称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掌管长生不老之药,处罚罪恶,预警灾厉的最高女神。
♥♥《山海经》形象:“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是司天之后及五殘。”
♥♥道教中传说:西王母居昆仑山,掌天地之阴,是女神最高的首领。《西游记》中西王母极具威仪,掌管瑶池与蟠桃园。
♥♥【七仙女】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七位美丽女神的总称,又是其中最小一位老七的代称。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与董永有一段姻缘的就是这位七仙女。
♥♥【织女】又称天孙,天仙娘娘,又与七仙姊妹合称【七星娘娘】,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代表织女星的女神。【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七夕.鹊桥会】便由此而來。
♥♥以上人物均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中的神,它们权力和地位上面己经讲的很清清楚;至于它们的关系,众说纷芸,有人把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绑在一起,说它们是夫妻,是其实是不正确的,只不过是各司其职.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罢了!王母娘娘【银簪划天河】,处罚【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只是神话传说。
怎么想出这么多武林绝学的名字?
大家从小都接触过不少武侠著作,即便是没有看过文字作品也看过不少影视作品,比如天龙八部以及笑傲江湖,这些比较经典的武侠剧不能勾起不少人的童年回忆。而这些作品背后的创作者就是人们熟知的金庸先生。而且大家也注意到在这些武侠剧当中出现了不少武林绝学同样也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这些武林绝学全部都是金庸先生命名的,但这些武功的由来,真的就是完全由他自己想象的吗?并不完全是,至少有一部分武功在历史上确实有一定的渊源。通过一些古代学者的读书笔记,或者是关于武术记载的文献,有一部分高深莫测的武林神功确实在古代曾经出现过。就比如少林寺的易筋经,根据记载,这是明代的一位叫做紫凝真人的道士所作的一本经卷,里面所讲解的都是一些练气健身的方法,并且详细记录了修炼的内容以及一些道家理念。
再比如说降龙十八掌,原本的名字并不是十八掌。在萧峰接任丐帮帮主之后,对以前降龙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其中他的义弟虚竹也做了一定的贡献,通过和擒龙功进行融合将原本的掌法整理为十八式,包括是亢龙有悔、见龙在田等招式。因此在这之后,这一武林绝学才正式命名为降龙十八掌,且这些招式的命名都和易经有关,在现实当中,包括历史上并不存在这种武功。这属于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当中杜撰出来的内容。但是能够对降龙十八掌当中的各种招式进行系统命名,这足以体现了金庸老先生的渊博国学知识。
对于少林一指禅,这门绝学的来历可有些说法了。关于它的出现,还有着一个故事。据说以前有一位禅师,当时佛学禅宗并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僧人的修行讲究的是以缘而顿悟,这特别看重和尚们的天赋。每次弟子们问禅师一些佛学问题,这位禅师并不做过多的言语,而单凭一根手指来指引他的弟子门人。禅师的行为引起了他身边一位小和尚的好奇。有一天小和尚被禅师留下来看守寺院,由于禅师不在,别人只能够询问小和尚。而这时小和尚也学着他的师傅一样用一根手指来和别人交流。
没想到此时别人也立刻顿悟,连忙对小和尚行跪拜之礼。小和尚暗中窃喜,并把这件事告诉了禅师。但是禅师却要求小和尚把之前的动作再做一遍,等到小和尚伸出手指的时候禅师立马用刀将他的手指斩了下来。这便有了一指禅的说法。而且在福建少林寺也有关于一指禅的练功秘诀,被福建南少林称为是寺中上乘武功。在抗战期间,由于寺庙被毁,一指禅的功夫开始向外流,曾经在上海等地也出现过。
其实对武学文化有一定研究的人都知道金庸老先生在武侠小说里面,对于武林绝学的描述和命名都不是完全凭想象来的。在武侠小说当中出现的这些武功,有很多都在武术史上曾经出现或者与之有一定渊源。就比如在心意六合八法拳当中,曾经提到的十二势,是根据自然界的禽兽行为来命名,古代也有关于五禽戏的记载,自然界当中的各种动物,在生活当中的习性能够使得他们的躯体非常灵活。
而人们便在这些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将它们的行为模仿,并且记载在健身或者武术的资料上。而且十二势当中关于龙虎鹤豹的动作描述非常详细,贯穿在整套拳法当中,也为武侠小说当中的打斗提供了生动的动作来源。根据这套拳法的拳谱,可以在一些武术文献当中找到他的影子。而其中的动作也和易经八卦当中的一些卦象有关。就比如小说当中手记载的华山派有两位一高一矮的老者,两人使用的都是单刀,而他们的刀法由来也是参照周易当中的两仪四象的说法。
通过对武术史的考证,可以得知这套拳谱是由当年的陈抟老祖所创立的,而最后传给了李东风。本来在拳谱当中还记载了剑法,但是李东风的弟子并没有习得剑法,而单单学习了拳法。不过在华山上面倒是有不少道士仍然在练剑,但是倚天屠龙记里面所记载的华山派并不擅长剑术,由此可见这和拳谱所描述的内容是一样的。不过在金庸小说当中也确实有一部分武功是凭空想出来的。
为什么一个星期是七天?
中國古易經就有七日來復
右图。七日来复。子夏曰:极六位而反于坤之复,其数七。日,其物阳也。京房曰:六爻反复之称。陆绩曰:六阳涉六阴,又下七爻在初,故称七日。日亦阳也。虞翻曰:消干六爻为六日,刚来反初,盖先儒旧传自子夏,京房、陆绩、虞翻,皆以阳涉六阴,极而反初为七日。至王昭素乃始畅其说,曰:干有六阳,坤有六阴,一阴自五月而生,属坤,阴道始进,阳道渐消,九月一阳在上,众阴剥物至十月则六阴数极,十一月一阳复生,自剥至十一月,隔坤之六阴,阴数既六,过六而七,则位属阳,以此知过坤六位即六日之象也。至于复为七日之象,是以安定曰:凡历七爻,以一爻为一日,故谓之七日。伊川:四七变而为复,故云七日。苏子曰:坤与初九为七。其实皆源于子午,夫阳生于子,阴生于午,自午至子,七而必复,乾坤消息之理也。故以一日言之,自午时至夜半复得子时;以一年言之,自五月至十一月复得子月;以一月言之,自午日凡七日,复得子日;以一纪言之,自午岁凡七岁复得子岁。天道运行,其数自尔。合之为一纪,分之为一岁、一月、一日,莫不皆然。故六十卦当三百六十日,而两卦相去皆以七日。且卦有以爻为岁者,有以爻为月者,有以爻为日者,以复言七日来复者,明卦气也。陆希声谓圣人言七日来复为历数之微明,是也。以消息言之,自立冬十月节至大雪十一月节,坤至复卦,凡历七爻。以卦气言之,自冬至十一月中气卦起中孚,至复卦,凡历七日。圣人观天道之行,反复不过七日,故曰七日来复。彖曰:七日来复,天行也。王辅嗣曰:复不可远也,夫天道如是,复道岂可远乎?岂惟不可远,亦不能远矣。
诸儒七日来复义
七日来复,彖曰:七日来复,天行也。王辅嗣云:阳气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以天之行反复不过七日,复之不可远也。孔颖达曰:阳气始剥尽,谓阳气始于剥尽之后,至于反复,凡经七日。案:《易稽览图》云:卦气起中孚,故坎离震兑各主一方,其余六十卦,卦有六爻,别主一日,凡主三百六十日,余有五日四分日之一者,每日分为八十分,五日分为四百分日之一,又分为二十分,是四百二十分。六十卦分之,六七四十二,卦别各得七分,每卦得六日七分也。剥卦阳气之尽在于九月之未,十月当纯坤用事,坤卦有六日七分,坤卦之尽则复卦阳来,是从剥尽至阳气来复,隔坤之一卦六日七分,举成数言之,故辅嗣言凡七日也。两汉诸儒传经皆用六日七分之说,故孔颖达述而明之,辅嗣论其大意而已。至于我国朝王昭素、王、宋咸始着论,驳之、胡旦明其不然。今录其语而弥缝其阙云。王昭素曰:注疏并违夫子之义,《序卦》云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以此知不剥尽也。况剥上九有一阳,取硕果之象,硕果则不剥尽矣。坤为十月卦,十月纯阴用事,犹有阳气在内,故荠麦先生。直至坤卦之末,尚有龙战之象,龙亦阳也。假使运有剥丧之时,则商王受剥丧,元良贼虐谏辅乃亿兆夷人离心离德,当此之时,岂无西伯之圣德、箕子之肾良乎?则知阳气必无剥尽之理。况阴阳者,刚柔迭用,变化日新,生生所资,永无尽矣。
胡旦难昭素曰:夫积阳则萎,凝水则载,男老则弱,女壮则雄,故蘼草死于始夏,荠麦生于孟冬,数已尽而气存。时已极而物反,天地之常理,阴阳之本性,阴之极有龙战之灾,故剥尽则复,穷上反下,皆正理也。言穷者,剥之尽也,言反者,复之初也,何知西伯、箕子非剥丧之人哉?昭素未之辩也。臣曰:阴剥阳尽而成坤,阴极阳反而成复,天之行也。以时言之,九月剥,十月坤,十一月复。以理言之,阳无剥尽之理,故坤之上六龙战于野,为其嫌于无阳也。上六则十月也。《说卦》曰:干,西北方之卦也,西北方亦十月也。序卦曰: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非特此也。五月一阴生,其卦为姤,积而成坤,故坤下有伏干;十一月一阳生,其卦为复,积而成干,故干下有伏坤。反复相明,以见生生无穷之意。盖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天地阴阳不可以一言尽故也。王胡达序卦之义而未尽夫说卦、变卦之妙,是以其论如此,然各有所长,不可掩也。
王昭素曰:注云至来复时,凡七日。注用凡字,取七日之义,即约酌而已,然未见指归也。疏引易纬六日七分,以十月纯阴用事,有六日七分。坤卦之尽,则复卦阳来。疏文此说未甚雅,当其六日七分是六十四卦分配一岁之中时日之数,今复卦是乾坤二卦阴阳反复之义。疏若实用六日七分,以为坤卦之尽,复卦阳来,则十月之节终,则一阳便来也,不得到冬至之日矣。据其节终尚去冬至十五日,则知七日之义难用易纬之数矣。
今论七日者,不离乾坤二卦天地阴阳之理。乾坤者,造化之本,干有六阳,坤有六阴,自建子而一阳生,至巳统属于干;自建午而一阴生,至亥统属于坤。
胡旦难昭素曰:西汉京房以卦气言事,皆有效验,东汉郎顗明六日七分之学最为精妙,夫卦之爻则实数也,岁之日则虚数也。岁月不尽之数,积而为闰,则加算焉。六日七分,实数也,三百六十五日有余焉,故算而为闰。昭素言从十月终至冬至,尚有十五日,未明岁月之积闰,术数之精妙也。惜乎!纬文丧失,京、郎已亡,学者难知,但凭臆说,后生穿凿,罕得师资,是以纷然而致论也。臣曰:昭素知九月剥,十月坤,十一月复,而不知此言,其大纲耳。坎、离、震、兑,各主一方,六十卦分主一岁,卦有六爻,爻主一日,凡三百六十日余五日四分日之一,又分于六十卦,每卦六日七分。气之进退推荡而成,如九月剥也,有艮、有既济、有噬嗑、有大过,凡五卦而后成。坤十月坤也,有未济、有蹇、有颐、有中孚,凡五卦而后成复。说卦言:坎,北方之卦也;震,东方之卦也;离,南方之卦也;兑,正秋也。于三卦言方,则知坎、离、震、兑各主一方矣,于兑言正秋者,秋分也。兑言秋分,则震春分、坎冬至、离夏至为四正矣。复大象曰:先王以至日闭关。所谓至日者,冬至也。于复言冬至日,则姤为夏至,而十二月消息之卦可知矣。复彖曰:七日来复,则六十卦分主一岁,卦有六爻,爻主一日可知矣。系辞曰:三百八十四爻当期之日,盖六十卦当三百六十日,四卦主十二节,十二中气所余五日则积分成闰也。大纲而言,则剥九月,坤十月,复十一月,故京房曰:剥复相去,三十日别而言之。复主冬至,冬至中气起于中孚,自中孚之后七日而复,故曰七日来复。譬如辰为天枢而不动,之处犹在极星之下,圣人之言居其所者曰北辰,而占天者必曰极星之下,详略异也。历代先儒唯玄能得其旨,故玄一中、二羡、三从、四更、五晬、六廓、七减、八沉、九成。中者象中孚之卦,冬至之节日起牛宿一度斗建子,律中黄钟,夏后氏之十一月也。其入牛宿之五度为周,周者,象复卦冬至之后周复也。宋衷陆绩曰:易七日来复是也。夫京房学于焦赣,其说则源于易矣。自扬子云、马融、郑康成、宋衷、虞翻、陆绩、范望并传此学,而昭素非之奈何?
王洙曰:孔颖达虽据《稽览图》以释王传,而易纬消息之术,月有五卦,卦有大小,有诸侯、有大夫、有卿、有公、有辟,五卦分爻,迭主一日,周而复始,终月而既,不连主,七日则是剥尽至复,全隔一月,恐王传之旨不在此义也。当以七为阳数,阴阳消复不过七日,天道之常也。凡消息据阳而言之,阳尊阴卑也。臣难王洙曰:辅嗣之意谓阳为阴剥,其气始尽,至于阳气来复之时,凡七日而已。何故如是?以天道之行,反复不过七日,复之不可远也。盖本于天矣。颖达以易消息之术考之,月有五卦,五卦分爻迭主一日,周而复始,终月而既,以成一岁,其六十卦之相去不过七日。阴阳消复,天道之常,则辅嗣所谓复之不可远也。其言验矣。孰谓王传之旨不在此哉?宋咸曰:卦气起中孚,如何?曰京房、郎顗、关子明辈假易之名,以行其壬遁卜祝、阴阳术数之学,圣人之,旨则无有焉。呜呼!好怪之甚也!文王、周公、仲尼悉以阴阳、刚柔、进退、消长、得失、存亡之象为之教云尔,又何以是卦直是月,是爻直是月云云之为乎?夫卦气何不起于他卦,而独起于中孚乎?臣难咸曰:六壬推日月行度,参以时日,得易之坎离者也;遁甲九宫八门,得易之河图者也。壬遁得易之一端,而不尽易之道,散而为阴阳术数之学易,亦何往而非阴阳哉?故曰:易以道阴阳,又曰: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圣人推阴阳刚柔进退消长之理,为得失存亡之象,其道一。归于仁义而未始不原于天地。咸信进退消长而不信消息之卦,是终日数十而不知二五也。又谓诸儒假壬遁言易学以笼天下,不知壬遁实出于易,言易者亦何假壬遁哉?咸谓易书所不及者,为圣人之旨无有焉,且如河图洛书见于《系辞》,而河图四十五、洛书五十之数传于异人,安得以为圣人之旨无有哉?中孚,十一月之卦也。以岁言之,阳始于冬至;以历言之,日始于牵牛;以日言之,昼始于夜半;以人言之,虑始于心思。咸谓何不起于他卦,真不知者也。且不信直卦则阳生为复,阴生为姤,临至于八月有凶,八月不知果何月也。夫善味者别淄渑之水,善听者知要妙之音,善视者察秋毫之末,咸读易疏恶易纬之学而并废消息之卦,岂得为善观书者乎?刘遵曰:天行躔次有十二,阴行其六,阳行其六。当于阴,六阳失位,至于七,则阳复本位,此周天十二次环转反复,其数如此。施之于年、月、日、时并同,故一日之中七时而复,一月之中七日而复,一年之中七月而复,一纪之中七岁而复,今云七日者,取其中而言,则时、月、年从可知也。
胡旦难刘遵曰:一日之中从夜半至日中,一年之中从建子至建午,言其复也,亦以阴阳之数也。若一月之中七日,一纪之中七年,则未知阴阳之复如何也。若天之十二次环转反复,周而无穷,则未闻从玄至星纪。何者为阴,何者为阳?以寅、卯、子、丑言之,则天之十二辰也,其以子为阳,丑为阳耶?左转之也,与天戾矣。刘遵之论妄也。臣曰:遵论阴阳运行之数,得天道之行七日必复之理,但不本于乾坤二卦,消息之象以论之,是以其言近乎漫漶,要之亦有所长,未可斥之以为妄也。夫阳生于子,阴生于午,自午至子,七而必复。以一日言之,自午时至夜半而复得子时;自一年言之,自五月至十二月而复得子月;以一月言之,自午日凡七日而复得子日;以一纪言之,自午岁凡七岁而复得子岁。天道运行,其数如此,合之为一纪,分之为一岁、一月、一日,莫不皆然。故六十卦当三百六十日,而两卦相去皆以七日。圣人所以存其七日来复于复卦者,明卦气也。陆希声谓圣人言七日来复为历数之征明,是也。王洙曰:凡阴息则阳消,自五月至十一月,其日之历行天七舍,而阳气乃复。故云七日来复。复初体震,震居少阳,其数七,复则君子道长,因庆之也。庆在乎始,其言速,故称日,取乎日行一舍也。臣难王洙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八舍,日行一度为一日,行一舍与月合朔为一月,洙取日行一舍,故称日,盖用褚氏、庄氏变月言日者,欲见阳长之速,大同而小异。要之日行七舍,自是七月,安有变月言日之理?且如诗言:一之日,二之日,止是省文,葢言十一月之日,十二月之日也。
王昭素曰:干有六阳,坤有六阴,一阴自五月而生,属坤,阴道始进,阳道渐消。九月虽有一阳在上,无奈众阴之,之剥物也。至十月则六阴数极,十一月一阳复生,自剥至十一月,隔坤之六阴。六阴盛时,一阳自然息迹,阴数既六,过六而七,则位属阳,以此知过坤六位,即六日之象,至于复,为七日之象矣。
胡旦难昭素曰:易纬以剥卦阳气之尽在九月之末,十月纯坤用事,隔坤一卦六日七分,阳气来复。昭素以五月一阴生,至九月虽有一阳,无奈众阴之剥物,至十月六阴数极,十一月一阳复生,此则谓昆为兄,窃褚庄之美为己力者也。臣曰:昭素虽掠褚庄之美,其论乾坤消息阴阳六位周而复始,得易之象。虞翻、陆绩推六十卦以解太元八十一首,于中言象中孚,于周言象复是,于六日七分卦气之学既笃信之矣。而翻注七日来复曰:消干六爻为六日,刚来反初,七日来复,天行也。绩注京房易传曰:六阳涉六阴,反下七爻在初,故称七日。日亦阳也。岂唯虞陆之学如此,论六十卦者京房也。而房作复传曰:七日来复,六爻反复之称,葢天地之间有是理则有是象,有是象则有是术,其致一也。故子夏曰:极六位而反于坤之复,其数七日,其物阳也。安定曰:凡历七爻,以一爻为一日,故谓之七日。伊川曰:七变而为复,故云七日。苏氏曰:坤与初九为七,皆言七日之象也。易之为术深远矣,故鼎祚于此请俟来哲。若陆希声、刘牧王洙、龙昌期以七为少阳之数,则无取焉。
一曰策数,二曰爻数,三曰卦数,四曰五行数,五曰十日数,六曰十二辰数,七曰五声十二律数,八曰纳甲数。
少阳七 二十八策
老阳九 三十六策
少阴八 三十二策
老阴六 二十四策
右策数者,四象分太极数也。震勿逐,七日得。仲翔曰:少阳七即此二十八策也。讼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曰:干为百,坤为户,三爻故三百户,干一爻三十六策,三阳一百八策。
震彖曰:震惊百里。曰:阳爻三十六,阴爻二十四,震初九、九四,二阳二阴为百二十,举其大数也。陆希声疎矣。
本文取自易学网。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
亡国之君的命运大都很不堪,一旦不幸成为帝国大厦倾颓的“接盘侠”,迎接他们的常常会有性命之忧,即使能侥幸逃过一死,残生大都会在屈辱中度过。比如,晋朝的亡国之君-晋恭帝司马德文,其最终的结局便可以归结为两个字-“悲惨”。
司马德文是司马懿的第六世孙,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次子,安帝司马德宗的亲弟弟,出生后不久被立为琅琊王,之后历任军政要职,是宗室重臣中的核心人物。由于晋安帝是个白痴,所以司马德文便尽心竭力地辅佐他,并小心翼翼地维护摇摇欲坠的晋帝国,以期望尽可能长的延长国运。
然而此时的东晋危机重重,有志于篡位的权臣们纷纷向皇位发起冲击,先是司马道子父子的乱政蠹国,紧接着便是桓玄的篡国称帝,最后则是刘裕的专制朝政,每一次剧变都重创司马氏的根基。虽然司马德文有心救助国难,但无奈帝国积弊日久、皇权旁落,辛苦经营多年后,依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走向覆灭。
刘裕专制朝政15年时间,自以为时机成熟,便想着篡位称帝,但在听闻民间盛传的一句谶语“昌明之后有二帝”之后(“昌明”是孝武帝司马曜的字),决定暂时放缓改朝换代的步伐。义熙十五年(419年)正月,刘裕派人毒杀晋安帝,随即拥立司马德文为皇帝,是为晋恭帝。
司马德文虽然登基为帝,但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在刘裕称帝已成板上钉钉之势的情况下,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尽力地配合改朝换代的工作,以求易代后能保全性命。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终于迈出篡位的最后一步,逼迫司马德文“禅让”,并建立刘宋政权。司马德文退位后,获封为零陵王,并迁居到秣陵软禁。
司马德文被废后,为防止刘裕的加害,便每日阖门自守,时刻跟褚皇后共处一室,所有的饮食均由皇后亲自烹煮。刘裕见司马德文防备如此紧密,一时间也是毫无办法。永初二年(421年)九月,刘裕忍无可忍,派琅琊王侍中张伟用鸩酒毒死司马德文,结果张伟出于君臣大义,竟然自己饮下毒酒,用自杀来表示抗争。
刘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命令褚皇后的哥哥褚淡之、褚裕之帮助自己实施计划。褚淡之兄弟都是背主求荣的货色,当初为讨好刘裕,竟在晋恭帝还在位的情况下,便谋害数位皇子,可谓卑鄙至极(“淡之兄弟并尽忠事武帝,恭帝每生男,辄令方便杀焉。”见《南史·卷二十八》)。如今听闻主子要他们去谋害妹夫,褚淡之兄弟竟毫无思想困难,马上便欣然前往。
褚淡之到达零陵王府后,以探望的名义将妹妹请入别室相见,但暗地里却命令褚裕之率亲兵翻越院墙,闯入司马德文的寝室,将一杯鸩酒放在他的面前,催促他赶快自行了断。司马德文自知必死无疑,但作为佛教徒又不能自杀,便对叛军们说道:“佛教教义中说,自杀之人在转世时不能再投人胎,所以朕不能自杀。汝等要想结果朕的性命,那就请动手吧!”
褚裕之见状,便命士兵们将司马德文挟上床去,然后将棉被盖在他的脸上,用力将其扼死,然后跳墙而去。司马德文遇害时,年仅35岁。褚淡之兄弟完成任务后,便兴冲冲地向刘裕汇报,后者这才心中大安。事后,刘裕假惺惺地挤了几滴眼泪,下令厚葬司马德文,并带领文武百官亲临送葬。
王自逊位,深虑祸及,与褚妃共处一室,自煮食于床前,饮食所资,皆出褚妃,故宋人莫得伺其隙。九月,帝令淡之与兄右卫将军叔度往视妃,妃出就别室相见。兵人逾垣而入,进药于王。王不肯饮,曰:“佛教,自杀者不复得人身。”兵人以被掩杀之。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宋纪一》。
刘裕杀害司马德文事件,开启了汉人王朝中的一个恶例,此后新王朝建立后,做得第一件事情,便是尽快铲除前朝的亡国之君,鲜有能饶过他们的性命,并予以善待的(宋朝是个例外)。司马德文遇弑后58年,刘宋迎来覆灭的时刻,年仅12岁的小皇帝刘准被迫“禅位”给权臣萧道成,不久也遭遇弑杀。对于开启恶例的刘裕来讲,这也算是一种报应了。
史料来源:《晋书》、《宋书》、《南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