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黑暗中的使徒卢克任务怎么做,赛丽亚为什么是使徒?
从希洛克的背景故事来看,赛丽亚的真实身份就是使徒,和其他使徒不一样,赛丽亚一直在帮助玩家,这也是勇士能够击败卢克、击败希洛克的原因之一。这也难怪赛丽亚是整个阿拉德大陆知识最丰富的人,从1级到100级的剧情中,赛丽亚都有参与,每个大事件都少不了她的存在,并且一直以赛丽亚旅馆老板娘的身份隐藏在人间,而赫尔德也一直在寻找她。
赛利亚为什么是使徒?
从希洛克的背景故事来看,赛丽亚的真实身份就是使徒,和其他使徒不一样,赛丽亚一直在帮助玩家,这也是勇士能够击败卢克、击败希洛克的原因之一。这也难怪赛丽亚是整个阿拉德大陆知识最丰富的人,从1级到100级的剧情中,赛丽亚都有参与,每个大事都有她的身影。
DNF春节商城上架飞跃成长礼包?
大家好,我是爱玩DNF的小欧,关注小欧带你玩转DNF。
DNF在春节礼包正式爆料之后,助手在第二天就将春节版本的活动及礼包内容更新了。那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这个飞跃成长礼包!玩家直言没有比这个礼包更垃圾的礼包了,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礼包里面都是有什么东西,我们分为有用的道具和无用的道具两种。
有用的道具泰波尔斯史诗装备自选礼盒
其实这个我并不想放这里的,因为现在泰波尔斯装备制作起来太简单了,有的玩家追求装备进度,所以我将这个礼盒放在了有用道具这栏。(推荐选右边装备)
飞跃成长装备提升礼盒
百分比职业选择强化器,固伤职业选择锻造炉,可以剩下不少金币和锻造材料,20个强化和锻造炉,说实话跟没给没什么两样。
2020年新春礼包优惠卷
购买春节礼包是打9折,我们按照400一套来计算,9折就可以省下40块钱,不买可以剩下
无用道具剩下的无用道具实在不想吐槽了!算了还是吐槽一下吧!有点忍不住!
这里面也就精炼的时空石有点用之外,其他的可以说毫无用处,辅助装备任务与完成卷,直接在冒险团买不好吗?还有商城道具现在玩家根本不缺这些东西!升级卷更是小欧之前活动领取了20多张升级卷全部扔了,冒险团还有那么多升级卷,难道就差这么几个吗?超星空礼盒,给深渊票?100级版本都快到了,还需要去刷95版本的深渊吗?直接等100级深渊不好吗?
小欧说事总的来说飞跃成长礼包里面的道具,玩家只要想有,花点时间就能拥有了,小欧的想法和玩家的一样,这个礼包就是一个垃圾礼包!不知道你们怎么认为的呢?
DNF游戏中设计最成功的怪物是什么?
地下城与勇士从08年至今,已经开放12个年头了!装备是换了一批又一批,紫装之后有“假紫”,史诗未来还有“真·史诗”,而职业也是经过太多次改版了,这其中最好玩的就是玩家变强了!BOSS也变强了,相同的模型,换个ID换套装备就是新BOSS,比如黎明裂缝和超时空中的“钢管男”,那么大家觉得,DNF中哪一个BOSS设计的最成功呢?
首先100级副本中的怪物都没有上榜,不是因为BOSS不够强,而是玩家更强,就算限制了复活次数,可炽天使回血能力强,比如洞察之眼,虚弱都不用就秒了!因此下面说的是给玩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BOSS。
第三名,王的遗迹精英怪:双守护。如果把普雷BOSS拥有这个机制,超高血量会反伤,还一次来两个,想要通关?一个失误就满血。尤其在三次觉醒后,职业AOE技能范围这么大,记得当初瞎子几乎全靠“杀意波动”……
第二名,组队噩梦:奥兹玛!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很多洞察之眼主C,甚至是红12大佬,当初在奥兹玛面前,就是一个酱油!各种视野变换、背叛、空间扭曲等技能,放到100级那也是妥妥的神技,大家还记得你变身的“钳子怪”、“锯齿怪”、“剪刀怪”吗?
第一名,团本最强:火山BOSS玛特伽!多数玩家接触这个BOSS的时候,那已经剑宗和乌鸡一个技能下山的末期了,如果只看机制,玛特伽的确很强,破防要打字,能量压不住会关门,不压“孵化”会有风、火等精英怪,这是要求整个团队都强才能通关的BOSS。
排得上号的BOSS还有很多,比如深渊之梅迪尔(俗称地板娘),晴天BOSS艾格尼斯,虚无之境走格子、幽灵列车巨灵布鲁等等,伤害不够的情况那就是噩梦!
其实100级洞察之眼的BOSS也挺强,可惜生错了版本!秒人不存在,不被玩家秒就不错了。
所以,对于100级的希洛克团本,玩家们也别抱有很大希望能超越“安徒恩”的辉煌!如果不无敌就要被秒,而血量多玩家又不接受。
你们想过死亡吗?
【坐在父亲墓前的一些思绪】
这年的清明节,祭拜过祖父母的墓,看望过自己的墓;下午之时,我又来到了父亲的墓前。
细雨朦胧。
坐在父亲的墓前,心里头不免涌起一些伤感,因为我只简单地备了点香烛;一路上过来,见到每个墓前,几乎都是备了酒肉等祭物。
有些人家排场还很大,至于鞭炮之声,更是此起彼伏。
我听到了邻墓的一场对话。
他们似乎是不相识的,一个人说从成都赶来,另一个人说从北京赶来;他们说,清明节是个大事,所以也就放下了生意,带领了妻儿一起来。
而我却是一个人孤单地来;我还不知道,自己在明年能不能再来。
父亲的一生是孤独的,正如现下孤独的我;我一个人住在宁波,大部分时间困坐于房间里,而与他人少有来往。
我甚至设想了,到了自己的末日、临终的前一两天,如果体力上还有可能,很愿意自己去火葬场,麻烦他人的程序能省则省。
世人的待遇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在生前与死后;父亲的孤独,要埋怨就去埋怨他有我这个不好的儿子吧;而我的晚景凄凉,也只有归结为自己的性格与命运。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世人共同的结局也就是走向死亡;正如费尔巴哈所说,“死是最坚决的共产主义者,它使百万富翁与乞丐,皇帝与无产者,都一律平等”。
我正在为了自己的心安,这样地想着辩护辞的时候,邻墓又传来了几个声音。
这家的儿子说:
“老爸,你生前最爱吃海鲜,就为你带来了几样。”
这家的女婿却接着说:
“老丈人呵,你生前一见到女人的被窝就想往里头钻;下次就为你烧几个纸美人吧,也不知道顶不顶用。”
于是,听到了一阵笑声;有实在憋不住的笑,有放肆的笑,还有尴尬的苦笑。
我看了一眼这个放肆笑着的女婿,约有三十多岁;我想,下一代、再下一代,或许祭奠先人的地方,要变成另类的娱乐场。
不过,这个女婿的话,也让我思索起一个问题来;世人为什么会乐生而怕死?
就男人而言,或许是怕自己死了以后,不再能够大口地吃肉、喝酒,也别想欣赏人间的美色了。
所以,列子就认为,生在人世,是为了要享尽天下的“丰屋、美服、厚味、娇色”;《圣经》里的保罗也曾经说过,“我们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就要死去。”
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日本人,更哀叹死亡到来的必然性;很多的俳句,就反映了这种想法:
“尝思花常开,花开人已老。”
“乐音时远近,余生有几许。”
“青春迅逝待死神,情田恍惚犹如猿。”
“生死变幻如耕田。”
怎么办?
世人绝妙的办法,就在于研究长生不老;如能不死,也就可以永久地寻求欢乐了。
但也很奇怪的,畏死的心理还与人的处境如何、能否寻求到欢乐,经常是并不相关的。
那些一贫如洗、终日啼饥号寒的人;
那些衣衫褛褴的流浪者,在寒风中蜷卧在街心花园或屋檐下;
还时可看到一些既老且残的乞丐,写上一些令人心酸欲绝的话语,在路边不断向行人磕头乞讨;
那些沉疴在身,瘫痪在床的人;那些孤独寂寞,毫无生命乐趣的人;那些在各种生活竞争场中饱受逼迫,走投无路的人……
他们未必就有酒可喝、有肉可吃,也再无心思去欣赏人间美色;他们似乎活着就是不幸,就是受罪,就是痛苦。
然而,他们依然顽强地活着;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
“好死不如赖活。”
可见惧死恋生,其实是不分富贫智愚、高低贵贱、老幼强弱的,是人的普遍心理。
正因为死亡为人所普遍恐惧,人与人之间斗争的极端化表现,也才会是以消灭生命相威胁;社会对罪犯最严厉的惩罚,就是剥夺生命。
据《荷马史诗》叙述,希腊英雄阿喀琉期死后,奥德修斯去阴间拜访他;羡慕他生为活人的统帅,死为鬼魂们的统帅,说他虽然死了,也是不必悲伤的。
阿喀琉斯却回答说:
“光荣的奥德修斯,我已经死了,你何必安慰我呢?我宁愿活在世上做人家的奴隶,侍候一个没有多少财产的主人,那样也比统率所有人的灵魂要好。”
宁愿活着做奴隶,也不愿死去而为统帅,因为他坚定认为,与死亡相比,活着就是一种幸运;世人也多如此,即便是天天受苦,也要赖活在人世。
西西弗死后得到冥王允诺,从地狱返回到人间,来惩罚他的不义妻子;但他一回到地上,重新领略了流水、阳光的抚爱,也就赖着不走了。
无论冥王怎样的召唤、气愤、警告,他也都不顾。
最后诸神愤怒了,让他将一块巨石推向山顶,接着,巨石又按照诸神的旨意滾下了山谷,又让他重新把巨石推上去。
这活儿多么的劳累、单调,西西弗却愿意重复地、没完没了地去做,不敢有半句的怨言。
一个人活得实在太久了,究竟好不好呢?
我看也不见得就好。
有一年,我从宁波回到虹桥,在绅纺站下了车,顺路去了自己的墓地;我在那里坐了很久,后来写了一篇短文,其中几句是这样的:
“以后我将埋葬于此处,谁能说不是呢?
活得太久,精神上不堪重负。
这是中国当代的一个伟人说的;造化的道理就是这样的。”
西晋竺僧法护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经》,其中有关于人类远景的描绘:
“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嫡。”
看到“皆寿八万四千岁”,我的心头里直发毛;一个人的精神负荷,将会如何的沉重啊,谁能够承受得起呢?
伟大的波斯王泽克西斯在远征希腊的途中,望着自己率领的浩荡大军,不禁潸然泪下;他对叔父说:
“再过一百年,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上。”
然而,叔父回答说:
“人生固然短暂,但还有比这样的悲哀更可悲哀的事。
在这支大军之中,找不出一个人,能幸福得一直就认为活着总是比死去好;因为疾病会时时地困扰着我们,各种灾难也总会降临到我们头上,使短暂的生命似乎也漫长难捱了。”
其实,死亡也具有两面性。
死亡既是一切幸福、快乐、美好的毁灭,也是一切痛苦、悲哀、邪恶的终结;历史上就有不少的大智慧者认为,死亡与幸福也可以是一致的,死亡既是最大的不幸、又是最高的善。
那么,“造化”的道理又是怎样的呢?
琉善借用《伊利亚特》中的语句,这样写道:
“人要死去,城市要死去,整条河流也会死去,一切都将终归毁灭。”
在《冥间的对话》中,琉善还写有一篇题为《出售哲学》的文,假借古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义,把人说成是“会死的神”。
并且还说:
“人间的事物是悲惨的,没有一件不是要毁灭的,因此我怜悯世人,感到悲伤。”
“因为没有一件事物是常住不变的,万般事物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混合在一起的快乐与痛苦,智慧和愚昧、大与小也都是一样的,转来转去,一上一下,在永恒的时间的游戏中彼此交替。”
琉善对于人世间,抱有悲观的倾向,或许不免于片面;但他希望人们以人的必死事实作为前提,明智地安排生活,这个观点,还是很对的。
佛经中也有个故事说;一个过路人受人之托,带一个口讯给正在田中耕作的农夫,他的儿子被毒蛇咬死了。
农夫听说后,叹了口气,然后继续耕作;过了一会儿,农夫又说:
“你进城路过我家之时,请替我捎话给我老婆,说儿子已死,晚上不必再准备两个人的饭菜了。
过路人心里暗想:
“这个人可真不像话,儿子被蛇咬死了,竟然不悲哀,反而还想到了吃晚饭;真是没有人性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农夫的家,见到农夫的妻子,便说道:
“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只需要准备一个人的饭菜就行了。
那妇人听后,答应了只去预备一个人的饭菜。
过路人心中非常生气,对这妇人说道:
“你的儿子死了,难道你一点儿也不心痛?”
妇人答道:
“人生即如住店,随缘面来,随缘而去,我这个儿子也是这样啊;生是赤条条来,死亦赤条条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个规律。”
过路人又想起了,农夫之前对于他的质疑,也是类似的回答:
“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成败,皆为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什么也不干了,那不就跟死人一样?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世间的人当然不会、都象农夫夫妻这般的冷静;但作为一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
在自然规律发生作用以后,忧愁与啼哭,确实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中阿含经》里有一句话:
“命终无常,死丧散尽,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
道家关于死亡的观点,也与佛家类似;庄子就这样写道: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
这是讲生死有如昼与夜的变化,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人对自己的生死却不能自主;庄子还说: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死。”
这是把人的生命,看成是由生灭聚散不定的物质。
庄子在《至乐》篇中,还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有一次,他到楚国去,路上遇到一个骷髅,就带了回去。
当晚,他拿骷髅当作枕头睡觉;半夜里,梦见骷髅对他说:
“活着是人的累患,死去就没有那么多忧虑了。死了以后,上面没有君王,下面没有臣子;也没有一年四季的冷冻热晒,自由自在,与天地一样长久,国王也没有这样快乐。”
庄子就问:
“假使我让神灵使你复活,再把你送回到父母、妻儿的身边,你觉得怎样?”
骷髅摇头不已,说:
“我不能抛弃国王一样的快乐,返回到劳苦烦恼的人间里去。”
庄子的本意是要假借骷髅的话,用一种极端的暗喻方式,说明死亡并不可怕,甚至还非常可爱;以破除人们爱生恶死的思维习惯,进而论证他的“死生为一”的观点。
庄子提到了爱生恶死、是一种思维习惯,这确实是一个大智慧。
现实生活中,习惯思维常会导致我们的错误认知。
古时候有一个女子,想到了就要出嫁,就要与父母分离了,便日夜啼哭;到了出嫁以后,与夫君之间相爱无比,这才知道了自己之前,是怎么样的胡涂可笑。
人们之所以惧死恋生,或许正是因为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未知的死后世界;不愿意让自己的生命沉入到、无边的空虚与永恒的黑暗之中。
也就是说,人在面对死亡之时、所产生的巨大的恐惧感,实际上就是面对陌生世界,面对未知命运,面对永远失落的自我,而产生的一种极大心理空虚。
公元一世纪,一座大理石石碑上刻下了伊壁鸠鲁的基本哲学:
“死不用怕,神不用怕,能够忍受痛苦,就能够得到幸福。”
伊壁鸠鲁之所以教人不要在乎生死问题,就是为了避免由思索生死问题而带来的痛苦和恐惧,以便求得在人世间愉快地生活;因为他说过:
“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
古罗马思想家卢克莱修是伊壁鸠鲁的忠实信徒和追随者,他把伊壁鸠鲁看作照亮黑暗前程的火炬;伊壁鸠鲁的著作是“黄金的教言”,引导人们“奔向生命的幸福目标”。
卢克莱修也与伊壁鸠鲁一样,主张原子论;但观点上却更加彻底,否认神灵的存在与死后有知。
他说,世上的一切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万物有生必有死,生死是原子运动的必然法则;在《物性论》中,他则重复和发挥了伊壁鸠鲁的一个基本观点:
“死亡与我们无关。”
他这样反问道,死亡于我们究竟算个什么呢?和我们能有什么关系吗?
在活着之时,我们还没有死;
当我们不存在之时,那使我们成为一个人的身体和灵魂的结合,已到了分离之时;
既然已经分离,对于已不存在的我们,就没有什么事能够发生、能够挑动我们的感觉。
卢克莱修教导人们,运用理性去认识自然发展的不可动摇的规律,并且还要学会顺应这种规律;这样于生活上,才能少了一层忧虑。
他是认为死后无知的;但事实上即使是死后有知,这也很好啊!
按照我国民间的鬼神观念,人死以后,鬼的世界犹如人的世界,仍然还会碰到生前的亲人和朋友;
即便今生不能生活在一起的情侣,也有希望在阴间再结连理。
多好的事啊;民间文化及其一些传说,在开导我们之时,总是充满了智慧与巧善的说法。
而我却还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不能体验到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总会感到有所缺憾。
我从前只从书本上,读到过一些人在死亡之时的具体感受,但毕竟只是书上的描述。
现下让我也分到了一张亲身去体验的门票,还应诺了我可以与我的祖母、祖父、父亲、妻子等人见面;真到了那个时刻,我简直就要在心底里呼喊了:
“啊,这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来到了!”
想到了我与我的父亲,还终能见面,我还呆坐在墓前做什么呢?
细雨还在下着,很惹人厌烦;何况在祭奠的人群之中,我显得这样的另类和寒酸。
我的天性,是不愿意麻烦他人的;但于下山之时,却打了一个电话给一个房族兄弟。
我是想到明年未必会来,而且我的前景又茫然不可知;所以,就想到见上一面说点话。
但于见面之后,他要送我去虹桥;我的双腿,这两天也实在是走得无力而疲惫了,就答应了他的好意。
这天的夜晚,邱友邀我吃饭,很丰盛。
我感受到了人际的温情,心情上很舒畅,这也就足够了;假如总是思索死亡,又怎么能够活得好呢?
饭间,邱友批评我不该又临时变了卦,拒绝了他的陪伴与车送。
他说,即使是你自己一个人去,也不能步行的;这能够节省下几个小钱么?
我答,既然从宁波来看望亡故的亲人,总得以尽量步行为宜。
我老来终于知道了,能够撑起人世间的真实意义的,唯有一个“情”字而已;故而,我们的世间,佛书谓之为“有情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