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念气怎么得,红色霓虹灯里填充的气体是什么气?
霓虹灯是一种气体放电灯。
在制作霓虹灯时,首先将封装有电极的细长玻璃管内的气体抽出,然后充入情性气体(氦气、氖气、氮气)或水银蒸气。这样,当霓虹灯的电极被加上高电压后,电极中的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逸出并撞击气体原子,大量的气体原子被激发和电离,从而“充满”能量。这些能量以光辐射射的形式被释放,霓虹灯就会发出光了。霓红灯的颜色是由充入的气体种类决定的: 霓虹灯 所充气体 光的颜色 He 白(带蓝绿色) O2 黄 Ne 红 紫 空气 桃红 Ar 红 H2O 蔷薇色 Hg 绿 H2 蔷薇色探气是什么意思?
探气是探测空气质量的意思。
探测空气质量与照明合二为一的装置,拿现代科学来解释的话,可以看做是一种生物光,就象荧火虫,还有一些会发光的海洋生物,磷筒里面用的是死人骨头磨成粉,配上火绒红偣草的碎沫,点燃之后发出蓝色的幽冷光芒,装满了可以维持半个时辰。
地球上的大气是怎么形成的?
个人认为地球的大气来源有这么四个:太初物质、火山活动、生物代谢、引力捕获。
地球大气小档案:地球大气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氩气(约0.9%)、二氧化碳(0.04%)和其他痕量气体组成。大多数生物依赖氧气进行呼吸; 氮则被细菌和以及闪电转化为可溶性化合物——氨,供生物利用来构建核苷酸和氨基酸; 植物、藻类和蓝细菌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此外,大气层还保护生物体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太阳风和宇宙射线对遗传物质的损害。地球大气层的当前组成是生物体对古气候进行数十亿年生物化学改造的产物。太初物质地球太初大气成分与地球形成期间,地球所处轨道局部太阳星云的化学成分、温度以及随后的内部气体逸出有关。地球最初的大气始于一个旋转的气体盘,它们会坍塌形成一系列间隔的环,外层的环可能主要由气体构成,这些环最后凝聚成行星。刚刚诞生的地球的大气的主要成分可能由大量的氢气,也可能存在简单的氢化物,例如现在在气体巨行星(木星和土星)中发现的那些,特别是水蒸气(水是氢化物哦)、甲烷和氨。这个时期的大气是地球的“第一版大气”O(∩_∩)O~。
上图:地球从太阳星云当中形成的过程,最后一幅是海洋和大气的形成。
最后,各种复杂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了地球的大气层,使大气成分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由于地球没有像木星、土星那种大型行星那么大的质量,因此没有足够的引力能够维持顶层气体(主要是氢、氦),于是氢、氦等低密度气体就在地球诞生早期慢慢地被太阳风吹走了。
地球太初大气的成分与现今大气成分关系不大,因为地球诞生后后续的火山活动、生物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大气组成。
太阳系的其它类地行星,如金星和火星,其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含有少量的氮,氩,氧和其他气体。这两颗行星至少目前被认为没有生物活动迹象,也就是说其大气未受到生物代谢改造,因此可以用来作为地球早期(生命诞生前)的大气成分的参考(仅仅是参考)。
火山活动火山活动喷发的气体,以及巨大的小行星对地球进行“狂轰乱炸”后产生的气体,产生了地球的“下一版本”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气、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组成,现在大气中相当含量的氩气就是自那个时代留下来的。二氧化碳的部分主要溶解在水中,并在地壳岩石风化过程中与钙和镁等金属反应生成碳酸盐,形成沉积岩。与水有关的沉积物的发现时间可追溯到38亿年前,直到大约34亿年前,氮气形成了当时稳定的“第二版大气”的主要部分。
上图:火山喷发对大气成分以及大气特性的影响,大气特征又会影响生物代谢,因此火山在地球的生态平衡方面扮演的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生物代谢在大气层的发展历史中,生命的影响很快发挥作用,“第二版大气”刚一“发布”就迎来了生命的降生——证据显示最早的生命形式出现在35亿年前。之后,地球“第三版大气层”的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的气体代谢产物了。对于生物学家或古生物学家来说,地球的大气成分就是与生命的出现及其演变息息相关的,甚至跟某些生物突飞猛进的发展亦步亦趋的。
太阳诞生早期的辐射比现在低30%,地球当时如何保持足够温暖的气候以确保液态水和生命的存在的呢?这个疑问被学界称为“虚弱的年轻太阳悖论”。然而,在地球完整的早期温度记录中,地质记录显示出地球表面曾出现长期相对温暖的时期(除了大约在24亿年前的一个机器寒冷的冰期——“雪球地球时期”)。在太古代末期,一个“新版本”的含氧大气层开始发育,这显然是蓝藻的光合作用所致(即所谓“大氧化事件”),27亿年前的叠层石化石就是实证。
上图:叠层石化石,是蓝藻尸体堆叠石化而成。
板块构造对大陆不断重排,并通过将二氧化碳转移到陆地大型碳酸盐储存库,影响大气的长期演变。在大约24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期间前(条带状铁层构造末期),大气中仍然不存在游离氧气。
上图:带状铁层
在此之前,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都被还原性物质(特别是铁)通过氧化而消耗。在氧气的生成速率超过还原性物质的消耗率之前,游离氧分子都无法在大气中积聚。氧气含量直到前寒武纪结束时才达到超过15%的稳定状态。
大气中的氧气量在过去6亿年中不断波动,在2.8亿年前达到约30%的峰值,大大高于今天的21%。两种主要过程控制着大气的变化:
植物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黄铁矿分界和火山喷发将硫释放到大气中,大气将硫氧化并因此减少大气中的含氧量。而火山爆发也释放出二氧化碳,植物却可以将其转化为氧气。
大气中氧气量变化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大气中含有大量氧气的时期与动物的快速生长有关。如今大气中含有21%的氧气,足以让动物快速生长。上图:地球大气氧气含量百分比曲线。横轴是时间,单位是百万年。
引力捕获自地球诞生以来,其引力场无时无刻不在捕获从附近遛过的流浪物质和天体,这小到游离的气体分子和尘埃,大到陨石甚至小行星。游离气体分子虽然分分秒秒都有,但总量极小,而且主要由低原子量的氢、氦为主(有不少来自太阳风),这些轻原子过于“轻浮”,以地球的引力场强度要挽留住十分不易,所以对大气的成分改变影响不大。
上图:地球沐浴在太阳风当中的动效,壮观吧。
但是陨石和小行星就不一样了。不少的陨石都是以“脏雪球”的“样式”落入地球的大气的。它们被气体冷凝成的冰雪所包裹,在落入地球大气的过程中,这些冰冻的气体被气化,加入到地球的大气组成当中。同时脏雪球中的铁质或者石质陨石与大气中的氧气等气体反应也消耗了大气中的相关成分。但在“安全时期”,落入地球的陨石总量并不大,所以对大气成分的改变是非常微小的。但是遇到小行星撞击,那就难说了。
上图:地球通过彗星行经的轨道时,就会遭遇流星雨。年年都过,年年被砸!
液化气是什么气体?
炼厂气、天然气中的轻质烃类在常温、常压下呈气体状态,在加压和降温的条件下,可凝成液体状态,它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
液化石油气是炼油厂在进行原油催化裂解与热裂解时所得到的副产品。催化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如下(%):氢气5~6.甲烷10.乙烷3~5.乙烯3.丙烷16~20.丙烯6~11.丁烷42~46.丁烯5~6,含5个碳原子以上的烃类5~12。 热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如下(%):氢气12.甲烷5~7.乙烷5~7.乙烯16~18.丙烷0.5.丙烯7~8.丁烷0.2.丁烯4~5,含5个碳原子以上的烃类2~3。这些碳氢化合物都容易液化,将它们压缩到只占原体积的1/250~l/33,贮存于耐高压的钢罐中,使用时拧开液化气罐的阀门,可 液化石油气
燃性的碳氢化合物气体就会通过管道进入燃烧器。点燃后形成淡蓝色火焰,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热。并可根据需要,调整火力,使用起来既方便又卫生。液化石油气虽然使用方便,但也有不安全的隐患。万一管道漏气或阀门未关严,液化石油气向室内扩散,当含量达到爆炸极限(1.7%~10%)时,遇到火星或电火花就会发生爆炸。为了提醒人们及时发现液化气是否泄漏,加工厂常向液化气中混入少量有恶臭味的硫醇或硫醚类化合物。一旦有液化气泄漏,立即闻到这种气味。而采取应急措施
液化气炉不出蓝火是怎么回事?
可能是因为燃气灶在烧煮食物时,偶有滚溢物流出或异物落入火孔内,将燃烧器火孔堵塞,使燃气与空气混合气体流出受阻。
这时候需要将燃烧器取下,清理被堵塞的火孔,并用水刷洗干净。
也许是因为减压阀喷嘴或燃气灶喷嘴堵塞,减压阀或燃器灶喷嘴堵塞时,使燃气喷出不畅。
这时候需要用细钢丝疏通喷嘴。
或者是因为胶管压扁或折曲时导致气量变小。
这时候需要更换新的胶管(建议更换不锈钢燃气管)
如果是使用管道燃器的燃气灶,还可能是因为管道口径较小,管内锈蚀堵塞造成火焰很小的现象。
这时候就需要燃气公司派遣专业人员来处理了。
那么火焰发黄又是为什么呢?
可能是因为一次空气量供给不足,导致燃烧不良。这时候可以通过调节风门板,增加进风口面积来解决。
也许是因为喷嘴孔径过大。孔径过大时,往往使燃气的流量超过额定流量,而产生黄火,当氧气严重不足时,还会产生黑烟。
这时候只需更换适用该气源的喷嘴就可以了。
或者是因为风门通道被堵塞。引射管内有积碳、铁锈、蜘蛛网等脏物,也会影响引射能力而产生黄火。
这时候应该把引射器内的积碳、铁锈或蜘蛛网等脏物清除干净。
如果燃烧器喉管内有污物也会导致黄火产生。
这时候可以用细铁丝疏通燃烧器上的火孔,保持火孔通畅。
燃气灶怎么才能一直保持蓝火呢?
1.在燃气灶具使用过程中必须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2.当发现燃气灶具燃烧器火焰参差不齐时,可用刷子或钢针清除;
3.锅底保持干燥,以免水滴进燃气灶气孔引起灶具生锈堵塞;
4.不能用油渍抹布擦洗燃气灶气孔,防止气孔被堵;
5.燃烧器上的火孔应随时去污,擦掉水渍,定期用小铁丝疏通灶具炉头上的通气孔,防止堵塞。
总之,想要燃气灶保持蓝火需要好好保养和清洗哦,所以别再偷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