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英雄ol,你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是谁?
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当然是唯一的女皇帝女皇帝武则天了。
此人胆大心狠有谋略,关键还能隐忍,想不成功都不容易。她一生牢牢控制两代皇帝的心,抓的死死的,并两次废太子,最终称帝。在位期间也是疯狂的清理挡自己路的大臣。
唐太宗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高宗却是个庸碌无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后,自己不会处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拿主意。后来,他立了皇后武则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宫里的一个才人(一种妃嫔的称号),十四岁那年,就服侍太宗。当时太宗的御厩里,有匹名马,叫“狮子驄”,长得肥壮可爱,但是性格暴躁,不好驾驭。有一次,唐太宗带着宫妃们去看那匹马,跟大家开玩笑说:“你们当中有谁能制服它?”妃子们不敢接嘴,十四岁的武则天勇敢地站了出来,说:“陛下,我能!”太宗惊奇地看着她,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说:“只要给我三件东西:第一件是铁鞭,第二件是铁锤,第三件是匕首。它要是调皮,就用鞭子抽它;还不服,用铁锤敲它的头;如果再捣蛋,就用匕首砍断它的脖子。”
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他虽然觉得武则天说的有点孩子气,但是也很赞赏她的泼辣性格。
唐太宗死了后,按照当时宫廷的规矩,武则天被送进尼姑庵。这当然是她很不情愿的。唐高宗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看中了武则天。即位两年后,他把武则天从尼姑庵里接出来,封她为昭仪(妃嫔的称号)。后来,又想废了原来的王皇后,立武则天做皇后。这件事遭到很多老臣的反对,特别是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说什么也不同意。
武则天私下拉拢一批大臣,在高宗面前支持武则天当皇后,有人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别人管不着。”唐高宗这才下了决心,把王皇后废了,让武则天当皇后。
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就使出她那果断泼辣的手段,把那些反对她的老臣一个个降职、流放,连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不多久,那个本来已经十分无能的高宗害了一场病,成天头昏眼花,有时候连眼睛都张不开。唐高宗看武则天能干,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给她管了。
武则天掌了权,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高宗想干什么,没有经过武则天同意,就干不了。唐高宗心里气恼,有一次,他跟宰相上官仪(上官是姓)商量。上官仪是反对武则天掌权的,就说:“陛下既然嫌皇后太专断,不如把她废了。”高宗是个没主意的人,听了上官仪的话,说:“好,那就请你去给我起草一道诏书吧。”
两个人的说话,被旁边的太监听见了,那些太监都是武则天的心腹,连忙把这件事报告武则天。等上官仪把起草好的诏书送给高宗,武则天已经赶到了。她厉声问高宗说:“这是怎么回事?”唐高宗见了武则天,吓得好像矮了半截。他把上官仪起草的诏书藏在袖子里,结结巴巴地说:“我本来没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教我干的。”
武则天立刻下命令把上官仪杀了。打那以后,唐高宗上朝,都由武则天在旁边监视;大小政事,都得由皇后点了头才算数。
公元683年,高宗死了。武则天先后把两个儿子立为皇帝——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都不中她的意。她把中宗废了,把睿宗软禁起来,自己以太后名义临朝执政。这一来,又遭到一些大臣和宗室的反对。
有个官员徐敬业被武则天降职,借这个由头,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找宰相裴炎商量。裴炎说:“现在皇帝年纪大了,还不让他执政,人家就有了借口,只要太后把政权还给皇帝,徐敬业的叛乱自然会平息。”
武则天认为裴炎跟徐敬业一样,都想逼她下台,一气之下,就把裴炎打进牢监;又派出大将带领三十万大军讨伐徐敬业。徐敬业兵少势孤,抵抗了一阵,就失败了。接着,又有两个唐朝宗室——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也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了。
经过这两场小小的兵变,全国恢复了安宁,没有人再敢反对武则天。武则天巩固了她的统治,就不满足太后执政的地位了。
有个和尚猜到了太后的心思,伪造了一部佛经,献给武则天。那部佛经里说,武则天本来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来的。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让她代替唐朝皇帝统治天下。又过了几月,有个官员名叫傅游艺,联络了关中地区九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太后即位称帝。武则天一面推辞,一面提升了傅游艺的官职。结果,劝她做皇帝的人越来越多。据说当时文武官员、王公贵族、远近百姓、各族首领、和尚道士,上劝进表的有六万多人。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接受大家的请求,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她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一共授衔了多少位上将?
我军在建国初期曾经设立过“总干部管理部”(1950年7月),后称为总干部部,当时是与总参、总政和总后并列的级别,是掌管全军干部工作的领导机关,而最早兼任“总干”部长的,是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同志。实际上,总干部部于1950年底就已经向军委提交报告,把给军队“评定军衔”作为1951年的首要任务,那为什么迟至1955年才正式授衔呢?
(李天佑上将)
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抗美援朝战争正在不断升级,军队的中心任务是要作战;第二是华东沿海局势也比较紧张,各部队要进行备战;第三是评衔工作非常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尤其是已不能光考虑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还要考虑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军队职务问题,因为这场战争再把大兵团作战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1951年7月开始的停战谈判中,我方首席代表是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同志,对方的首席谈判代表是美国远东海军司令乔埃中将,由于我方还没有军衔制度(人民军也是有的),因此在会见时确实比较尴尬,因为体现不出来职务级别。为了在气势上不落下风,代表团只好临时给邓华安上一个“军衔”,笼统地称为邓华将军,1955年,邓华才正式被授予上将军衔。
(邓华上将)
直到1952年4月彭总回国治病,中央决定让彭总留下来主持军委工作,同时与罗荣桓共同负责军衔评定工作,我军正式授衔的工作才开始启动。而这一年最主要的相关工作,是全面完成了干部评级工作,也就是“军队级别”体系的确立,全军从军委主席级到战士级,共设置了十一等二十四级,为军衔的授予奠定了基本依据。
是年11月12日,军委召开会议决定在1954年1月准备实行“四大制度”,即军衔制度、薪金制度、征兵制度和后来增加的颁发勋章奖章制度,同时,为了核定工资待遇和与地方对接,各级军衔还对应了行政级别。比如共和国元帅是行政三级,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开国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国务院副总理待遇。
(上将之首肖华)
而开国上将根据规定是行政五级,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如果不太理解的话,可以比较一下,当时的“正省级”也是行政五级。换句话说,开国上将和各省、自治区的主要领导是同一级别的,所以在军衔评衔时,要同时考虑被授予者的军队级别和军队职务两个方面,只有个别例外,比如起义将领或者已经转入地方工作的将领。
先说军队职务,在正式授衔前的1955年5月20日,曾经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编制军衔表》,其中规定了兵团司令员以下各级职务与上将以下各级军衔的比照标准,明确了编制军衔为一职一衔或一职两衔:
(陈锡联上将)
1、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长、军兵种司令员、政委授予上将至大将军衔;
2、国防部副部长、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沈阳、北京、南京、济南、广州、昆明这六个大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军兵种副职;军事、政治学院副职;兵团司令员、政委授予上将至中将军衔;
3、新疆、西藏、成都、兰州、武汉、内蒙古这六大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军兵种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军区海、空军司令员、政委授予中将至上将军衔。
后面两条是有讲究的,前者的意思是“多数为上将衔,个别可以授中将衔”,后者的意思是“多数为中将衔,个别可以授上将衔”,这是由各大军区、总部各单位、各军兵种的重要性程度来决定的,比如西藏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就不可能跟任务艰巨、部队数量较多的南京军区司令员、政委相比。
(乌兰夫上将)
再说军队级别,当时设置的正、副、准兵团级所对应的军队级别分别为三等一级、三等二级、和三等三级,绝大多数“正兵团级”将军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部分“副兵团级”将军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而只有个别“副兵团级”将军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前面说过了,军衔的评定是军队职务、军队级别双重标准考量的结果。
正兵团级干部授上将33名: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王震、许世友、刘亚楼、邓华、杨得志、王宏坤、李克农、李达、杨成武、李涛、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叶飞、黄永胜、朱良才、杨勇、傅钟、周士第、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
(陈明仁上将)
副兵团级干部授上将19名: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陈伯钧、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桓、李天佑、刘震、杨至诚、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吕正操。
准兵团级上将只授予了1名:独臂将军贺炳炎。
无军队级别者2名:乌兰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阎红彦(四川省副省长),上述总的员额为55名,也就是1955年授予上将的准确人数,还是比较容易记住的。由于55名上将时任职务的名单实在太长,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贺炳炎上将)
在1955年授予的开国上将中,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三位起义将领的军衔其实有些偏高,因为蒋军的兵团司令基本为中将衔,比如董其武就通过杨成武向主席转达了军衔偏高的态度,但是考虑到政治影响和起义将领的特殊性,最终还是授予了上将军衔。而程潜、傅作义等级别更高的将领,由于转入地方工作,综合考虑的结果是都没有授衔。
在之后的1956年和1958年补授了两名上将,分别是时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王建安(原三野兵团司令)和时任总后政委的李聚奎,因此,在我军1988年第二次授衔之前,实有上将员额为57人,殊为可惜的是,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军,目前已经全部离世了。
在全部57位开国上将中,还有四位少数民族将领,分别是杨至成(侗族) 、乌兰夫(蒙古族) 、李涛(瑶族) 、韦国清(壮族)。
(王新亭上将)
中华英雄何家劲版的共几部?
就一部,是电视剧。
主要讲述了华英雄(何家劲)回国途中被撒旦将军所伏,妻死,儿女失散,只能只身回美报仇,经过一番剧战,幸得好友罗汉、鬼仆及剑圣帮助,得以手刃仇人,从此退隐中华楼。后来黑龙会积极扩张及瓦解华人团结势力,不惜借助东瀛好手无敌残杀华人,又暗中掳劫华人为他开矿,华被逼碎石狮取赤剑,重出江湖,与元武及各好友誓死对抗黑龙会,大败黑龙司令,最后与无敌决战于自由神像上。
听说这次的中印边境冲突我方解放军战士也有伤亡很多是真的吗?
目前关于加勒万河谷冲突中的中方伤亡情况存在几种不同的说法,但都不足以取信,相反,我们还要警惕这些消息。
流言1:西部战区总医院间接透露了伤情
这种说法目前在军迷圈子里很有市场,其源于一条中国军视网6月15日发布的媒体消息,该消息的出现时机非常敏感,内容引人联想,以至于让不少军迷觉得“有内情”,认为官方在其中隐晦的报道了伤亡情况。
其内容是这样写的:
近日,西部战区总医院组织官兵展开了一场常态化夜间模拟实战救护训练。
此次训练模拟夜间实战环境,针对战场救护特点,官兵们重点演练了救护人员快速检伤分类、包扎止血、重伤救治、防疫洗消等战时救护流程,锤炼医院卫勤官兵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救护能力。
随着训练的进行,难度也在不断地升级。指挥组随机增设医疗队突遇敌军空袭特情,各组医护人员迅速做出回应,紧急处置,多名轻伤员得到及时救治,2名重伤员被成功后送,医疗队顺利完成救治任务。
通过这条新闻,网友将加勒万河谷的我军伤亡判断为:2重伤,多人轻伤,代价轻微,可以联系“印度十几人因抢救无效死亡”一起看。但看看就行了,谁知道是不是网友们自己解读过度了呢?
流言2:中国方面死伤惨重,共计40多人
这条看着相当无语,但国外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以及国际反华势力、小岛分裂势力特别支持这一种说法,在他们眼中,中国人就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就应该是杀敌一千自损两千的样子。
实际上,还没有任何一家媒体能拿出确实的证据说明中国能有如此大的损失,反倒是印度士兵被满山追打,作鸟兽散,被逼得滚山、跳河的情节不断被报道出来。试问一边是虎入羊群,一边是屁滚尿流,最终哭着滚出去的也是印军,解放军伤亡能有他们大?
很显然,战斗的情节被无良印媒给夸大了,许多印度士兵都死于慌不择路的逃跑和低效又低级的后勤支援。亏得印度人一面要装可怜博取同情,一面又要充大头装厉害表现“气节”,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了。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6月2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已经明确表示:“我昨天已经说过,中印双方正通过军事和外交渠道对话解决有关现地问题。至于一些印度媒体报道印方官员的话称,中方至少有40名官兵死亡,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是虚假信息。”
流言3:中方牺牲2人
这种说法主要是6月24-25日间流传起来的,没有任何官方消息或国内新闻消息提到有“2人牺牲”的说法,但一些头条大V、公众号、微博、超大论坛等地方却莫名其妙的纷纷开始凭吊起“2个牺牲的战士”,有的号隐晦表示是“重伤不治”,还搞得甚是隆重,点击与回帖无数。
后来查了下,主要还是有人在超大上炒起了这个事情,还牵扯到了蔡小心(抗美援朝战史学者、军史作家,蔡长元将军之子)的微博。
有人在超大上是这么炒作的:
可以说写的已经是非常露骨了,绘声绘色,5人伤,2人牺牲。
问题是,蔡小心自己三观正的很,他的话与网上的造谣截然不同。
这就不用解释什么了,蔡小心的态度非常的明确,没有牺牲一个人!更没有重伤1人或2人的情节,这连上面那个“演习推断”也否定了。
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跟着一些空穴来风的信息胡乱搞追悼会,凡事要理性客观的面对,做自媒体的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责任,如果不确定,那么大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再看看,切不可急吼吼的被人随意就挑炸了。
目前流言主要就集中于这3条上面,也有一些更离奇的说法,实在是可笑,仿佛特别想要解放军牺牲了他才舒坦一样,也就不罗列了。总而言之,一切军事相关的信息都是秘密,包括作战部队的人员,单位,分属构成,驻地和作战情况等等,都有严格的保密要求,也许就是有反动势力在其中借机刺探和负面导向呢?我们不得不防。
最后老王还是要说一句,秉着不信谣,不传谣的态度,我们应该客观的,冷静的去看待这次事件,不要过分解读,更不要过分渲染,在官方给出确切的说法时,一切小道消息都可以视作胡言乱语,慎言,慎行。
英雄所见略同是什么意思?
赤壁之战时,黄盖、诸葛亮、周瑜,刘备、鲁肃。共商讨怎样打赤壁这一战。尔时黄盖说的“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曹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而诸葛亮,周瑜心知肚明各自在手心里都写了“火”子。而后相视一笑,其义不明自了……“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