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证券大智慧,捐赠29座博物馆?
当然是真的,此人外号:樊哈儿 。为人做事,典型的,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
他死后想把自己的皮蒙成一面鼓,供参观者敲击,以警醒历史!
很多人都讲中国文化?
这是一个大题目。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具体内容,是人类认识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结,是人类自我认识自我进步的智慧结晶。
中国文化就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大成。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灿烂文化。
中国人热爱生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培育了很多粮食蔬菜水果干果等农作物、驯服了很多禽兽、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餐桌,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世界上无以伦比又极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八大菜系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试问世界上哪个国家或者民族有如此庞大的菜系?
中国人勇敢勤劳,自古以来特别重视家国安全,伟大的长城就是中国人维护祖国安全,保证人民安定的伟大建筑,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国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中国的园林建设,或宏大雄伟,或精致小巧,前者如承德避暑上庄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如故宫,是世界上最恢宏最复杂最精致的皇家宫苑,后者如苏州的狮子园,潍坊的十笏园,等等。
中国人又是智慧善于思考和积累的民族,中国的史书,文化典籍汗牛充栋,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与民族能像中国这样有连续不断的历史传承和历史记载。从《尚书》、《诗经》、《春秋》、《史记》两汉书到《清史稿》,每个新朝代诞生,都会成立史馆,任命史官,对前朝历史进行总结,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就更多,大型的丛书类书如《四库全书》、个人文集、诗集、随笔更多,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比如《李太白集》《容斋随笔》《红楼梦》,不胜枚举。
中国人民的大智慧更体现在古往今来的大师大著中,老子的《道德经》,堪称世界第一的哲学巨制,孔子及其后学集成的《论语》,到曾国藩的《家书》,毛泽东的哲学军事理论著作,比如《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大智慧,鸿篇巨制,放之四海而皆准。
中国的文化包罗万象,既宏大雄浑又极精密细致深厚周备,更十分丰富,所谓博大精深。是极其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给世界人民追求美好光明的未来提供了无尽的精神食粮,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国人的魂。我们要记住这个根,要挖掘这个根,要用好这个魂,要好好的滋养这个根,发扬这个魂,要让他成为中华民族崛起辉煌最坚实的根,成为中国人再创奇迹的最灵动的魂。
李盈莹姚迪王媛媛稳入东奥名单了吗?
国家女排和地方俱乐部是不同的队,有不同的战术体系和对队员的能力要求,不是简单的看一个球队的联赛成绩。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朱婷入国家队之前,隶属于河南队,河南队在联赛中并没突出的成绩,但朱婷在郎导点将招入国家队后,现在被培养成世界级球员。
天津队现在有三名队员是参加了世界杯的冠军成员,东京奥运会参赛名额只有12名,比世界杯临时放宽到16名参赛队员,整整要少4名,这还是只在16名参赛队员中选,如果郎导扩大选秀范围,那变数更大一些。以李盈莹、姚迪、王媛媛三个人的表现看,可能有不同的命运。
李盈莹在回到俱乐部后,活跃于各个赛场,军运会、世俱杯和国内联赛。从小李的表现看,以前弱项一传,现在的到位率已经在50%以上,并且是在被追发的情况下,这点应该达到国家队的要求了,郎导会满意的。发球和进攻还保持在较高水准上,攻守趋于平衡,相信是坐稳了三号主攻的位置,并且会得到更多的上场时间,东奥会应该是稳进的。在弥补了一传、防守不足的弱项后,小李如何破高拦网就突显出来,接下来小李反而要抓进攻了,她的击球点很难再高,就只能在线路、手法和打吊结合上多下功夫,再找突破路径才行。
姚迪表现并不稳定,在联赛和世俱杯的表现,反而是在给自己减分的,朱婷之所以加盟天津队,一个技术上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加强与二传的配合,再好的攻手,没人喂好球,下球率也会大打折扣。从姚迪的传球看,并没达到预期,并且天津队的副攻快攻组织很少,这样也没体现出姚迪多优秀的赛场解读能力和调动全队的能力,从某种角度讲,也没能让王媛媛有什么表现的机会。当然,姚迪也许是在贯彻天津主教练的战术思想,可陈友泉、王宝泉也经常会把姚迪换下,说明姚迪的状态的确不好。临近奥运会了,现在中国队再去找个二传来和其他队员磨合配合的可能性极小,姚迪去东京的概率还是极大的,但上场时间会很少很少,如果郎导极不放心,也有换掉姚迪的可能性,或者带三个二传出战。姚迪的问题不在能不能当丁霞的替补,而是接不接得上丁霞的班,现在看够呛。
王媛媛在联赛中拦网的数据列第三,以此数据给颜妮打个替补还是最佳的人选,可王媛媛的进攻数据就乏善可陈了。一是天津队战术体系组织快攻不多,二是王媛媛把握得分能力确实不足,世俱杯打出过7扣0中的效率,实在是浪费得厉害,是个单一拦防型的球员。如果郎导对副攻线颜妮很放心,王媛媛就很悬,不一定去得了东京,并且未来不提高攻击力,可能在国家队就是一个替补的角色。
说起来很有意思,姚迪、王媛媛能否出赛东京,主要看辽宁队的丁霞和颜妮的状态,如果两人身体伤病都无大碍,姚、王都可能很悬!但愿津吹们别又把攻击的点放在丁霞、颜妮身上!
曹操的谋士郭嘉到底有多牛?
众所周知,郭嘉是曹操早期最信任和器重的谋士,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曹操才称霸中原的。
郭嘉不但足智多谋,而且极具慧眼,最开始追随的主子是袁绍,因为看到袁绍胸无大志,鼠目寸光,于是选择了离开袁绍,归隐山林。直到6年后,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当时颇为器重的谋士戏志才去世后,他在好友荀彧的推荐下来到了曹营。
此后郭嘉得到了曹操的宠信,成为他的第一谋士。而郭嘉也没有令曹操失望,用业绩来说话,
。助曹操擒杀吕布败刘备擒关羽,在官渡之战前,因为袁军强大,曹军普遍信心不足,关键时刻,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败论”,有力的提振了曹军的士气。随后力助曹操在 “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为一统北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他极善“读心术”。建安三年(198),刘备因为败于吕布而“依附”曹操时,曹操对其重用有加,郭嘉却给曹操泼冷水,直说要“软禁”刘备,不然放虎归山会留下大祸患。
这一次没有引曹操重视,结果刘备抓住机会逃走了,之后建立蜀国,果然成为了魏国的最大隐患
此外,郭嘉还成功地预言到了孙策的遇刺死亡事件。总之,郭嘉计谋、才识、占卜、看相都无所不能无所不通,当然,甚至有这样的说法:“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当然,郭嘉最终还是死于随曹操征乌桓凯旋回归的路上,实为可惜也。
据悉,郭嘉临死时,对曹操的遗言是:“司马懿将来会谋反。“理由是: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虎熊之心,臣早有察觉其心有异,望丞相压制此人,防止他造反,最好将其诛杀。
那么,郭嘉是如何看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有“反骨”会谋反的呢?
相传郭嘉曾做过一个梦,梦见三匹马在马槽里吃草。事后惊出一身冷汗。他虽然没有猜出三匹马就是指司马懿,司马昭和司马炎。却猜出了梦中指的“马”是指司马一家,马吃草也就是司马懿要反曹魏。
郭嘉为什么很快会想到司马懿身上来呢?原因很简单。
司马懿在曹营属于“另类”之人,他是曹操数次招唤才无奈下山的。日常工作中,司马懿虽然勤于职守,不苛言笑,但其心计和伪善却没能逃出郭嘉的慧眼。再加上所做的那个梦,他就更加确定司马懿将来是个乱魏分子。在郭嘉的眼里,希望曹操宁可错杀司马懿,也不可放过。
因此,忠诚的郭嘉在临死前提醒和告诫曹操要提防司马懿。
可惜曹操尽管视郭嘉为“知己”,但他生性多疑,再加上独特专行的性格,因此,他最开始没有采取郭嘉的“出山金言”的建议,“软禁”刘备,以至于让放虎归山的刘备最终在蜀川称霸,从而出现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最后又没有听郭嘉的临终之言,除去司马懿这个潜在的祸患,最终葬送了曹魏江山。
郭嘉死后,曹操一边悲痛欲绝,另一边想除掉司马懿。然而,当时的聪明的司马懿因为帮助曹丕争得皇位,感恩图报的曹丕便极力为司马懿求情。最终,曹操网开一面,没有直接杀了司马懿,只是警告曹丕日后要提防司马懿。
结果却是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后却重用了司马懿。最终司马一家逐渐架空曹魏政权,还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从此掌管朝政,到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手上,他最终让三国归晋。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富豪?
(头条原创首发) 一部华夏史,浩浩五千年。穿过浩瀚的历史烟云,触摸历史的棱棱角角,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才子佳人、贩夫走卒,二十四史中青史留名的人真是不胜枚举。就以本题中的富豪为论,遗臭万年者有之,流芳百世者有之,今天我们来一一盘点。
1、最智慧的富豪—范蠡
人物标签:泛舟五湖,快意人生。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春秋时期楚国人,后人尊称为“商圣”。谈古代的商业史,范蠡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范蠡出身贫贱,博学多才,辅佐越王勾践,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一举灭掉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越国霸业。功成名就之后,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史记》中说范蠡“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点评:富豪千千万,智者只一人,唯陶朱公范蠡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的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参尽悟透的能有几人?多少人贪恋权位富贵,不知进退,最终却落得身死族灭。作为官员下海经商的鼻祖,范蠡功成名就时选择急流勇退,泛舟五湖,快意人生,真乃大智慧。
2、最脑洞的富豪—吕不韦
人物标签:运筹帷幄,虑深谋远。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战国时期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吕不韦早年经商,颇有家资。一次,吕不韦归家问其父说:“耕田可获利几倍呢?”其父说:“十倍”。吕不韦又问:“贩卖珠玉,获利几倍呢?”其父说:“百倍。”吕不韦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其父说:“无数”。其后,吕不韦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封侯拜相。庄襄王去世,太子嬴政即位,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后秦王嬴政秦政,吕不韦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点评:吕不韦是一个历史奇人,谋略、口才皆是人中龙凤。其不满足于“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的生活,倾尽一生之力投资秦国质子异人,这样的风险投资,这样的窃国之谋,只有吕不韦才会有这样大的脑洞。即便是放在今天,以其思虑之深,谋划之远的才情,也必是一商界奇才。
3、最骄横富豪—梁冀(88年—159年)
人物标签:恣意忘形,率性而为。
东汉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泾川人)。汉外戚,大将军梁商之子,两个妹妹梁妠、梁女莹为顺、桓二帝皇后,其人结党营私,卖官鬻爵,广敛财富,鸩杀皇帝,残害忠良,时称“跋扈将军”。梁冀其人可以说是恶贯满盈。汉桓帝借宦官之力杀死梁冀,并将之灭族,籍没家产经变卖得30亿多。
点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恐怕没有能比这句话更能准确的形容梁冀的心态了。不学无术,却靠着外戚的身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执掌权柄,宰人生死,这个最牛官二代活得恣意忘形,率性而为。终究是逃不过命数,真正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4、最任性的富豪—石崇
人物标签: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石崇(249年-300年),西晋时期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大司马石苞第六子,典型的官二代。石崇历任县令、太守、散骑侍郎等职,吴国灭亡,获封安阳乡侯,累官南中郎将、荆州刺史。然而,这位仁兄的发家致富史说来也是奇葩一朵,石崇在担任荆州刺史期间,专门打劫过往客商,硬生生抢出了一个首富。石崇在历史上的最知名的莫过于与晋武帝国舅王恺斗富的故事了,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几番斗富,王恺甘拜下风。
点评:有才不外露,得意不张狂。用今天的话来说,石崇之死死在一个“作”上。如果仅仅有钱,找找一掷千金、挥金如土的感觉倒也罢了。与国舅斗富,与赵王司马伦结怨,不能不说石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低能儿,最后人死财灭,也算是咎由自取。
5、最悲催的富豪—沈万三
人物标签:家财散尽,造化弄人。
沈万三(1328年—1394年),江苏昆山人,本名沈富,明初巨富。据考证,沈万三财富的原始积累起于垦殖,进而通过贸易广积财货,成为无可敌国的巨富。《明史》记载,明朝初年,太祖筑南京城,沈万三捐资三分之一,后又以百万银犒军,终为太祖朱元璋所忌惮,发配云南充军。
点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沈万三貌似没有明白其中的精髓,筑城劳军,犯忌触讳,从巨富到囚徒,人生翻转之快,身份落差之大,其命运让人嗟叹。
6、最有名的富豪—和珅
人物标签: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和珅(1750年—1799年),清代权臣、巨贪。19岁步入仕途,靠着精明强干,从一个三等侍卫干起,仕途之路风生水起,历任都统、户部、吏部、刑部尚书等要职,直到入值军机,官拜一品,用今天的眼光看,妥妥的人生赢家。但在其执掌朝纲期间,权势独揽、铲除异己,也为自己聚敛了无数的财富。嘉庆即位,被削职、抄家、赐死。据说,嘉庆抄家时所获财产价值8到11亿两,相当于乾隆盛世18年的全国赋税收入,难怪时谚要说“和绅跌倒,嘉庆吃饱”了。
点评:作为贪官之首,和珅名满天下,家喻户晓。从一位帝王近侍,到位极人臣,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和珅的发迹史是一部鲜活的官场进阶教科书,只是作者和珅已然成为了贪官的化身和符号。中国人历来都有一种清官情结,作为贪官,和珅注定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7、最低调的富豪—伍秉衡
人物标签:伏鸾隐鹄,含明隐迹。
伍秉鉴(1769年—1843年),清代福建晋江人,广州十三行巨商。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评选世界最富50人,伍秉鉴是入选其中的六位中国人之一。伍秉鉴属于商二代,其商业版图涉及茶园、商铺、地产、铁路、保险、证券等,既有传统商业,也有新兴产业,其本人还曾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以一己之力偿还了《南京条约》外商债务的三分之一,家族资产一度达到了令人震惊的2600万两银元。以当时的购买力衡量,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点评:对于不熟悉历史的人来说,伍秉衡的确是个陌生得不能再陌生的名字了。在诸多的富豪中,伍秉衡无疑是最最声名不显的一位了,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毫无存在感。但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一位位商业奇才,其将手中的银元转化为“资本”,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以及保险业务,无疑是开了中国商业海外投资的先河。
8、最悲情的富豪—胡雪岩
人物标签:英雄末路,雄心不已。
胡雪岩(1823年—1885年),清代安徽徽州人,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岩幼年家境贫寒,从学徒、杂役干起,得贵人王有龄资助,一跃成为钱庄老板,曾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西征平叛阿古伯,并终为徽商巨头。慈禧亲授胡雪岩红顶戴和黄马褂,并官居二品,成为历史上的第一人。后开办蚕丝厂时,因经营不当,加之外商抵制,在官场的权力倾轧中破产。最后,清政府将胡雪岩革职查办,胡雪岩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点评:鲁迅评价胡雪岩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商人。”的确,纵观胡雪岩的发迹史,处处透露着中国传统的商道气息。作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其诚信、灵活的经商之道为后人称道,助左宗棠平定新疆,更是居功至伟,而其结局却令人唏嘘,胡雪岩临终前遗嘱后人“不经商、不从政、胡李不通婚”的临终三嘱,更平添了几分悲情,时也运也命也。
9、最争议的盛宣怀:
人物标签:毁誉参半,众说纷纭。
盛宣怀(1844年—1916年)清代江苏人,清末官商、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出生于传统士大夫家庭,秀才出身,因举人屡考不第,“遂绝意科举”。而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局、京汉铁路等大量实业,在兴办实业的过程中,盛宣怀也为自己累积了巨额的财富。
清末,出任邮传部大臣,镇压过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因请袁世凯出山,被清廷革职,逃往日本。民国五年,病逝于上海。据说,盛死后,白银加上房产、股票、钱庄等产业,合计价值3000万两白银,妥妥的晚清首富。
点评:盛宣怀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欣赏他的人有之,憎恶他的人有之,羡慕他的人有之,嫉妒他的人有之。办洋务、举实业,惠及当代,兴教育,育人才,泽及后世;官督民办,敛财有术;失策激变,灭清有“功”,盛宣怀注定是一个盖棺却难以定论的人物。
10、最显贵的富豪—宋子文
人物标签:怀金拖紫,门庭显赫。
宋子文(1894年—1971年),海南文昌人,民国四大家族之一。出生于上海,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入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分获硕士、博士学位。民国期间,曾任民国政府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等要职,在孙中山北伐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与蒋介石的矛盾,抗战后主要转向外交方面,曾出任外交部长,为争取欧美支持中国抗战不遗余力。抗战结束后,因国民党内的政学系、CC系掀起倒宋潮,被迫辞职。1949年随着国民党在大陆大势已去,宋子文飞往美国纽约,其后淡出政坛。1971年4月25日,逝世于美国旧金山。
点评:宋子文属于国民党内的开明派,在建立财政金融体系、遏制日本侵华、寻求国际援助等方面,不遗余力。但对于其大发国难财的贪腐传言在其身前身后一直都甚嚣尘上,真假莫辨。大姐宋蔼玲联姻孔祥熙,善于积财,富甲一方;二姐宋庆龄与孙中山结合,爱国爱民,万世敬仰,三妹宋美龄嫁给蒋介石,呼风唤雨,权势显赫。宋子文作为“两朝国舅”,地位之高,身份之尊、权势之显,最显贵之富豪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