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证券大智慧,刘禅和孙皓有什么区别?
刘禅和孙皓区别太大了。虽然两位都是三国末期的亡国之君。但两位皇帝的才能却大不同。
先谈谈刘禅。刘禅,蜀后主。是整个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共计41年。刘禅207年出生于荆州乱世之中,不到一岁,就发生了赤壁之战,曹操大军横扫荆州。直到公元271年去世,是活到寿终正寝的皇帝。没有大智慧,是做不到的。
1,刘禅有大智慧。
一个小小年纪的皇帝,能把诸葛亮这种旷世奇才笼络在身边,充分让他发挥特长,用人不疑。在蜀国亡后,也能装傻,卸掉晋国皇帝的担心,让自己又多活了8年,寿终正寝。
2,刘禅极其仁慈。
在位期间,很少杀臣民。《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其父被判入狱,因刘禅执法是公平的,更多的是仁慈,爱护老百姓。所以陈寿在写书时一点都不恨蜀国,客观的写了三国,很多方面都是向着蜀国的。249年,以前的敌人夏侯霸来投奔,刘禅不仅没有杀他,还拜为车骑将军,充分利用人才。
3,刘禅胸襟宽广。
诸葛亮把军权政权全部抓在手里时,刘禅一点也不起疑心,也没有找机会出去诸葛亮。一代帝王,没有宽广的胸襟,是做不到这样的。期间,很多大臣要求说诸葛亮的坏话,要求降职诸葛亮,刘禅把这些在民间议论的人员抓起来,不让诸葛亮在前线分心。
4,刘禅治国有方,用人比刘备还聪明。234年,诸葛亮死后,刘禅把大权全部收回来,取消丞相一职。北方,东方和西南方,安排好得力大将镇守,尤其是东边,吴国陆逊和他的儿子陆航,一直想着夺下涪陵(今重庆)这一带。但刘禅启用的邓芝镇守,数十年安宁无虞。刘禅在没有诸葛亮的30年里,一样保持了蜀国的稳定和繁荣。
再来谈谈吴国末代皇帝孙皓。
孙皓(243年—284年),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264年—280年在位),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
在位初期,还能施行明政。但没几年,就开始沉溺酒色,残暴无仁,跟刘禅没法相比。他极其喜欢杀戮,昏庸暴虐。名声很大,惊动华夏,令晋武帝感到惶怖 。 天纪四年(280年),西晋攻破建康,他的也学了刘禅投降,封为归命侯。过了不到四年,公元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一共活了42岁,跟刘禅也没法比。
东吴四大都督?
从正史上看应该是周瑜最厉害,鲁肃其次,陆逊第三,而吕蒙排最后。
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来看,也是周瑜最厉害,其次是陆逊,再次是鲁肃,最后是吕蒙。
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在不同时期担任东吴的大都督中,应该说都当得比较出色,贡献也很大。周瑜文武全才,是大才、大谋略家、大军事家,而且,他资格老却在年轻时便当大都督,才艺很全面,通音律,长得帅,举止潇洒,颇有风度。周瑜是在孙策去世后不久任大都督的,当时东吴正处于关键时期,赤壁大战时,周瑜面对着曹魏的非常强大的南下大军,一方面要保江东安全,争取战胜曹军;另一方面要与刘备集团既争斗又要联合,在军事、政治和外交方面,他代表东吴与曹魏和刘备集团存在着多方面的较量。
周瑜的对手除了精通兵法、富有征战经验、政治权谋十分了得的强势枭雄曹操之外,还有具有超凡谋略的诸葛亮,周瑜在危机之时,所面临的对手又都是极厉害的人物,而且他所指挥抗击强大曹军的赤壁之战取胜了,周瑜奠定了三国鼎立时吴国的坚实基础。作为东吴大都督,周瑜理所当然应排在第一位,无论是历史还是小说中,在东吴的四位大都督中,他都是最厉害的。
周瑜(剧照)鲁肃是文官,不擅长于军事,他的长处在于战略策划和现实、温和的外交斡旋。周瑜临死前,推荐鲁肃为大都督,这表明周瑜是很有眼光的。当时正面临着如何稳住三国鼎立的大局,鲁肃为孙权谋大局,他为东吴所制订的战略措施有不少策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的看法,只是鲁肃是站在东吴的立场上为孙权所谋划的。他与诸葛亮有心意相通之处,那就是都主张吴蜀联盟,共抗曹魏。周瑜临死前,应该是深刻地认识到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重要性,所以,他极力推荐让鲁肃继大都督之位。鲁肃也不负孙权和江东文武之所望,保证了东吴成为三强之一。鲁肃有很巧妙的温和外交策略,并能大处着眼,坚持联合刘备、诸葛亮的战略决策,他的联刘抗曹策略是成功的,虽然鲁肃不熟悉战事,但却擅长于外交,非常时期,鲁肃担任大都督比东吴任何一位武将任大都督都要更好。
在正史上,鲁肃是一位长于战略、很有谋略、善于外交和很有能力的东吴名臣,他理应列在东吴历任大都督的第二位。只是,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鲁肃的描写过分弱势一些,经常将鲁肃写成是诸葛亮和周瑜的陪衬,他不仅在诸葛亮面前显得憨厚老实,甚至有一点不灵光的傻样,而且,还常成了被周瑜所同情和取笑的缺乏悟性的谋士。在小说中,鲁肃比不上陆逊,但比吕蒙略强,所以,在小说中,他屈居第三位。
鲁肃与诸葛亮(剧照)陆逊在小说中排第二,而在正史中他列第三位。陆逊是在东吴处于危难之时继任为大都督的,他虽年轻,但熟读经典、精通兵法,他智谋超群,属于深有韬略、冷静多谋的军事统帅和杰出管理人才。陆逊被孙权拜将时,在东吴众将眼里只是一介书生,但他却能以他的辉煌战绩来征服众将。他助吕蒙用计夺取了荆州,迫使自称为文武全才,曾经至东吴单刀赴会,斩颜良、文丑,温酒斩华雄的关羽败走麦城,死在东吴将领的刀下。当刘备亲率复仇大军逼近东吴时,当时东吴兵将节节败退,是陆逊指挥军队抵抗,才遏制了刘备大军的进攻锐气。陆逊以守为攻,伺机反击,他抓住了刘备的弱点,火烧连营,击溃蜀军,并导致了刘备病死白帝城。陆逊是一位年轻文雅的大都督,他有文韬武略,在小说中,他是一位堪与周瑜并提的帅气儒将,他于危机中反败为胜,小说对陆逊的渲染比对鲁肃的描写更强,排在东吴历任大都督的第二位。当然,在正史中,就以对东吴的整体贡献来说,他略逊于鲁肃,只能屈居第三位。
陆逊(剧照)吕蒙原本并不出色,但他勤奋好学,处事认真,进步很快,颇得孙权的赏识。吕蒙经过周密的调查,找到了关羽的弱点,深知关羽勇猛自傲,自以为是,趁诸葛亮、刘备不在荆州时,制订了周全的袭击荆州的计划,他尊重东吴老将,敢于重用陆逊等年轻将领,针对关羽的死穴出击,成功夺取荆州,抓住了有利时机,为东吴扩大地盘,巩固了东吴的军事力量,吕蒙勤而好学、勇而有谋,是靠自身的奋斗崛起的东吴大都督。当然,无论是在正史上还是在小说中,吕蒙的综合才能和智谋韬略,似乎都略逊前面三位大都督,都排在第四位。
吕蒙(剧照)下面,以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为例,看看周瑜、陆逊、鲁肃、吕蒙都有什么主要的政绩、战功和韬略,以领略三国时期江东杰出才俊的风光和伟绩。
周瑜最突出的表现是指挥吴蜀联军在赤壁大战中击溃曹魏大军,而“群英会”让蒋干中计是他才智、谋略表现得最精彩的典例。周瑜辅助孙策开创江东大业时年仅25岁,当时周瑜作为年轻潇洒、文武双全的将领,吴国人皆喜欢称他为“周郎”,可惜,后来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江东孙氏大业拓展变慢了,而北方曹操在击败袁绍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原大地。随后,曹操挥师南下,直指江东孙吴政权和刘备集团。
面对曹操的20万大军兵临江边,东吴朝堂之上,多数大臣都希望以投降换取曹操的“怀柔政策”,这些大臣主要为他们自己考虑,而周瑜却向孙权陈述了投降曹操后所带来的危害,力主抗曹,孙权记住了孙策“外事不决问周瑜”的临终遗言,听从了周瑜的建议,并令周瑜为抗曹主帅,联合刘备集团,抗击南下的曹军。《三国演义》虽着意在渲染诸葛亮神一般的智谋,虚构了舌战群儒、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情节,但也不得不描述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东吴与刘备集团联合抗曹军队的总指挥,正是周瑜决定用火攻,并让庞统假意投曹营献上“连环计”,又让黄盖上演了“苦肉计”,最终以五万军队战胜了曹操二十万大军。赤壁大战时,周瑜才35岁左右,可惜,在大战中,周瑜中了曹军的毒箭,当他欲远征益州时,毒性发作,不幸身亡,东吴失去了最有才略的年轻统帅。
历来,对周瑜的评价比《三国演义》里要高一些,比如,陈寿在《三国志》以赞赏的笔调描写周瑜:“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的赞叹广为流传:“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乃江东的一流人才,赤壁大战时,他正是意气风发时期。周瑜英姿飒爽,娶江东美女小乔为妻,新婚燕尔;周瑜精通音律,熟读兵法,才艺出色;他有文才武略,年纪轻轻便任东吴大都督,执掌帅印,率率东吴大军抗曹,以少胜多,战绩辉煌。
周瑜与小乔(剧照)周瑜智谋超群,这在《三国演义》所描写的“群英会”巧设“反间计”的故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当时,曹操得知东吴水军偷偷探察曹军水寨的事,问众将有何良策抗敌,周瑜少时的同学蒋干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愿过江说服周瑜降曹,曹操很高兴应允,把酒与蒋干送行。周瑜得知蒋干过江来访,他大摆“群英会”,巧使“反间计”,表现得非常出色。周瑜是东吴大都督,是军事统帅,但他并非仅仅于大处着眼,以战略眼光看事物,他还能精细入微、明察秋毫地巧设“反间计”,是一位细心的谍战高手。周瑜非常熟悉他的老同学蒋干的心理特点,他设计了一整套“请君入瓮”的巧妙计策,让蒋干蒙在鼓里傻乎乎地跟着他的步骤走。周瑜一得知蒋干从江北来访,便知道蒋干是为曹操来当说客的,他心中已盘算好对付和利用蒋干的计划,他立即召集得力的将领事先作了秘密安排。接着,周瑜整理衣装,招呼数百随从,以隆重的场面来恭迎蒋干,这既是对蒋干周到的欢迎,以显示他对老同学很有礼貌,同时,这又是以威严雄伟的阵势来威吓蒋干,让蒋干不敢轻易谈劝降的事。之后,周瑜一方面表示对蒋干于战乱之时远途过江来访表示慰问,肯定他很辛苦,有表达谢意的意思,而另一方面,周瑜又立即点破蒋干是为曹操来当说客的,这向蒋干表明,已经识破了他来访的真实意图,及时堵住蒋干的嘴,既不让他把话说出来,又吓唬他,暗示他帮曹操干事是很危险的。再后来,周瑜热情礼貌地拉着蒋干进入中军帐内,客气地行礼请坐,同时,他又传令穿戴整肃的文官武将进入帐内,周瑜一一介绍给蒋干,此举既对蒋干表示礼貌尊重,似乎很念旧情,非常友好,但是,周瑜又利用将领们的威严给蒋干继续进行威慑镇服。;紧接着,周瑜大摆宴席,高奏凯歌,让众人互相敬酒,创造轻松热闹的气氛,消除蒋干的警惕心理,同时,他还向众将说明蒋干是他的亲密老同学,并非是来当说客的,显得有理有节。同时,周瑜又将配剑交给与孙策关系密切的太史慈,让他负责监酒,声明宴会上只谈朋友之情,不谈魏吴军事,违者立斩!这一方面进一步麻痹蒋干,示意只关注友情,不谈国事,同时,又彻底堵住蒋干当说客的嘴,并继续以友情来麻痹对方:声称自统领军队以来,滴酒不沾,如今见到老朋友,当畅饮而一醉方休。周瑜装着喝得很醉,他拉着老同学的手走出帐外,让蒋干看帐外全副武装、威武雄壮的军士,看帐后堆积如山的充足粮草,继续以强势来威慑蒋干,同时,他表达大丈夫当言行一致,遵君臣仁义,重骨肉恩情,对明主要信守诺言,祸福与共,表明即便是历史上非常出色的说客如苏秦、张仪等,也难以使他动心,让蒋干彻底死心,不敢当说客。周瑜大肆赞扬江东英豪,命名当晚的宴会为“群英会”,假借酒意舞剑高歌,继续使用威吓与麻痹的计策,让蒋干彻底消除疑心。接着,周瑜假意与蒋干套近乎,念旧情,依依难舍,亲密得不得了,他拉蒋干同住一室,合衣就寝,周瑜装大醉,狼狈大吐,鼾声如雷,让蒋干偷看早已准备好的假书信,假露机密。最后,周瑜设局让人来报告,装后悔酒后失言,喊蒋干故作神秘,到帐外故意泄密,让守门军士故意查问,把所设之局做得非常真实,不露一丝痕迹,最后使“反间计”取得巨大成功。蒋干盗书不难看出,这个“反间计”极为精彩巧妙,周瑜既当导演,又当主演,他拉蒋干来参演,巧妙设局,一环扣一环,将反间之计演绎得天衣无缝,将文官武将、威武军士、充足的粮草、监酒的佩剑以及识破计策的声明等,逐步亮出来,一次又一次地对蒋干进行威吓震慑;又以珍惜友情,装得亲切,吐得很惨,睡得很沉等很假的真戏,让蒋干晕乎乎地陷入了周瑜所设的迷局之中,让蒋干防不胜防,彻底入套。可怜的蒋干,自己糊涂了还以为周瑜喝晕了,自己偷了假信息还如获至宝,以为是盗到了真宝贝。天真自信而实际上很愚蠢的蒋干,可悲地充当了他的老同学周瑜实施反间计的杀人工具,蒋干急于立功却犯了大罪,自己中了圈套,却还蒙在鼓里。周瑜的高明之处在于抓住了蒋干的心理特点,了解他想当说客而急于立功表现的急躁心理,知道蒋干怕无功而返,了解蒋干担心不好向曹操交待的心理特点,所以,故意投其所好,故意泄露假信息,引诱蒋干上当。周瑜“群英会”实施反间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杀掉熟知水军奥秘的蔡瑁、张允,而所借助的“反间”的直接帮手,便是他的老同学蒋干,还有,他的“反间计”的间接帮手,竟然是敌军的最高统帅曹操。周瑜这一招实在太厉害了,这一次“群英会”,充分显示了周瑜的大智慧,他“知己知彼”,他深知曹操虽然熟读兵书,却而天生多疑,一被迷惑,定会上当,虽过后会醒悟,但已经晚了。周瑜知道,蔡瑁、张允离开荆州降曹,新任水军都督,权位显要,但曹操对他俩仍存疑心,虽是敌人,但周瑜能对这两方面的人进行巧妙利用,使其互相残杀。周瑜心里很清楚,当时曹军与东吴军队力量对比悬殊,唯一可能获胜机会是利用北方军士不熟悉水战的弱点,如果曹军消除了一弱点,东吴就很难有战胜曹军的机会了,所以,除掉蔡、张,是即将开始的赤壁大战的关键环节,蔡、涨非死不可,而蒋干帮了大忙。鲁肃的战略眼光和深远谋略主要表现在为孙权谋定大局、力主抗曹和执着于坚持孙刘联盟的三件大事上。在孙权看来,鲁肃为他做了三件大事:一是与他在宴会后密语,为他谋订成就帝王大业的大事;二是当曹操领大军压向江南时,当时多数的大官都主张孙权归降,在文臣中只有鲁肃极力主张抗击曹操,与武将周瑜一起助他制订抗曹大计。这两件事让孙权感到非常快乐,但是,鲁肃做的第三件事是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但对这一件事,孙权认为是鲁肃做错了。其实,孙权没有能深刻地认识到,借荆州给刘备建议更证明鲁肃有长远的眼光,在当时的情况下,孙刘联盟是最重要的,只有联盟才能抗曹,才能稳保江东的基业。所以,鲁肃是孙权身边最有战略眼光的谋略家,为孙权做了高明的策划。
在江东,鲁肃辅助孙权维护东吴霸业,鲁肃能深谋远虑,富有远见卓识。鲁肃一直为孙权谋划吴国的大计,深得孙权的器重。当时,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后,鲁肃便向孙权提出了类似于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当时,孙权约见鲁肃等,在宴会上大家谈得挺欢,众大臣走了之后,孙权让鲁肃留下,孙权对鲁肃表示,汉王朝已有倾塌危险,他承父兄传下的基业,很想有齐桓、晋文的功绩,问鲁肃如何辅助他。鲁肃说对孙权表示,当年高皇帝仅仅要尊奉义帝都不能如愿,就是因为被项羽所害。现在曹操就像当年的项羽,汉王朝已经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一时难以除掉,孙将军只有占领江东,形成鼎立之势,以静观天下争端。待北方事端多时,乘机剿灭黄祖,攻伐刘表,把整个长江沿岸占为己有,然后建号称帝,以图谋天下,这就像高祖皇帝当年建立基业一样的。这就是鲁肃为孙权策划的吴国发展战略,这有点像是鲁肃版的《隆中对》,足见鲁肃也是很有战略眼光的谋略家。这一件事让孙权对鲁肃很看重,后来让他接任周瑜当东吴的大都督与此有密切关系。此外,当孙权得知曹操准备渡江侵犯东吴后,当朝中大臣多数劝孙权归降曹操时,而鲁肃却在朝会上一言不发,当孙权离开朝会时,鲁肃却追上孙权,对孙权表示,刚才朝臣们的投降建议都是在贻误孙将军,在下很难与他们共图大事。如鲁肃等可以迎接曹操,而孙将军则不可,为何?鲁肃等迎接曹操,曹操会把鲁肃当成亲近的人,其名义地位,也不会太低,有豪华车乘,有官兵跟随,能交结士林,如做官,官位不会低于州郡。而孙若将军迎接曹操,能得到什么呢?所以,愿孙将军能早定大计,千万不能采纳众人的愚蠢建议。孙权听完,叹气地说,这帮大臣主张投降,令寡人失望,现在爱卿有此宏图大计,正合我意。鲁肃知道孙策临终时曾遗言“外事不决问周瑜”。于是,鲁肃建议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回来后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孙权随即命周瑜为大都督,统领吴军,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筹划和抗曹大计。终于,周瑜、鲁肃领兵,联合诸葛亮,在赤壁打败曹军。第三件事是在赤壁大战后,当刘备派人谒见孙权请求借用荆州时,东吴谋臣吕范等人劝孙权用计扣留刘备,周瑜也从外地来信主张乘机扣住刘备,但是,鲁肃从孙刘联盟的大局考虑,却极力劝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以进一步巩固孙刘的联盟,继续联合抗曹。鲁肃对孙权表示,孙将军虽然神武盖世,但曹操的势力太大,孙刘刚占领荆州,恩德信义尚未能广布于民众。假如把荆州借给刘备,让他去安抚百姓,是很好的计策,因为由此曹操就多了一个敌人,我们则多了一个朋友。于是,孙权接受了鲁肃的建议,把荆州借给了刘备,曹操知道了很震惊。孙权虽然后来一直怪鲁肃,但鲁肃的这一主张却是很有远见的。陆逊让孙权器重的有三个方面,一是陆逊属于江东的世家大族,其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其父亲陆骏当过九江都尉,陆逊乃将门之子;二是陆逊很年轻就当官,而且官做得很好,他曾任海昌屯田都尉,领县事,旱灾时开仓济民,督兴农桑;又降服贼寇,被拜为定威校尉。孙权很欣赏陆逊,将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陆逊成了孙家地位显赫的乘龙快婿。三是在吕蒙装病时,他看出了吕蒙的计策,助吕蒙欺瞒关羽,并献上了“骄兵计”,让吴军暗渡攻取荆州,使智勇双全的关羽狼狈走麦城。这因为这三个方面,当吕蒙推荐陆逊接替他为大都督时,孙权才会批准。
最能表现陆逊具有超常谋略和军事韬略的是陆逊任大都督之后,用计使刘备轻敌,并用火攻,烧了刘备的七百里连营,使东吴反败为胜,稳定了东吴的军政局势。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欲为关羽报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群臣劝谏,决意出兵伐吴,命驻阆中的张飞率部前往江州与刘备的主力会合,张飞在途中为部将所杀。七月,刘备令丞相诸葛亮留守成都,令上将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亲统大军沿江东进。刘备大军压境,孙权欲讲和,遭刘备到拒绝,他转而与曹魏修好,曹操趁势离间孙权、刘备,封孙权为吴王。
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5万兵将,抗拒蜀军。面对着刘备的复仇大军,陆逊采用了坚守不攻,诱敌深入的计策,集中兵力,待机破敌。刘备求胜心切,积极行动。他派吴班、陈式率领水军深入夷陵,封锁长江两岸。自己亲率诸将由山路进发,进至夷陵一带,坐镇猇亭指挥。蜀军从巫峡至夷陵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刘备还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率江北诸军进抵夷陵以北,与江北吴军相拒,同时监视魏军动向,以防来自北边的袭击;命侍中马良率兵进驻武陵郡,策应反吴投蜀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部,威胁吴军侧翼。
蜀军频繁向吴军挑战,东吴众将气愤难忍,都争着要去迎击挑战,陆逊耐心劝止,吴军坚守不出。陆逊的目的是让蜀军疲惫劳累,削去锐气,然后再攻击。陆逊对众将表示,刘备举军东下,锐气正盛,且居高守险,很难攻取。诸将对陆逊坚守的策略不能理解,认为陆逊是畏敌。一些老将不服管束,陆逊动用军法,严加制止。陆逊认为刘备乃天下名士,连曹操都有所惮惧,是东吴的强硬对手。他提醒诸将,身受国恩,应团结和睦,共同对对敌,今不相和顺,令人失望。陆逊表示,他虽为书生,但受命于主上,能委屈让各位归他指挥,表明他有优点,因为他能忍辱负重。刘备设大队伏兵于山谷中,令吴班在平地扎营,诱吴军出战。陆逊认为有诈,仍不与战。刘备只好领兵从山谷中出来。两军相持半年之久,至盛夏时期,天气酷烈,蜀军无法速胜,感到困乏疲惫,士气低落。刘备将水师也移驻陆上,随即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局势。蜀军在陆上,延绵数百里连营结寨,战线过长,补给困难。六月,陆逊知道反攻的时机已成熟,就上书孙权,请求守住夷陵要地,认为刘备违背天意,自己送上门来,败局已定。请孙权放心,刘备不足为虑。陆逊随后向众将表示,擒拿刘备贼寇,正在今日。陆逊先进攻蜀军一营,但交战不利,诸将皆埋怨,陆逊则说已有破敌之计。随后,陆逊用火攻破了蜀军营寨,并令诸军趁势发起攻击,迫使刘备撤退。接着,陆逊命水军封锁长江,命孙桓扼守夷道,将蜀军分割于大江的东西两边,而后各个击破。吴军火烧蜀军连营四十多个营寨,蜀军死伤惨重。刘备败退至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蜀军土崩瓦解,被歼数万。刘备趁夜突出重围,狼狈逃走。吴军大获全胜。此时,东吴诸将才不得不对陆逊折服。陆逊在击败刘备后,并没有乘胜大举进攻,而是适时地停止追击,使北边的曹魏军队也无机可乘,很有全局的战略思想。显然,陆逊忍耐固守,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而后以火攻烧连营的计策,是当时打败蜀军的最佳的策略,如果按东吴诸将的想法,一遇蜀军,便凭毅勇拼杀,必然败于刘备,只有陆逊后发制人,以智取之,方能获胜。陆逊后来被孙权孙拜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并改封为江陵候。吕蒙的最主要贡献在于在鲁肃去世后,镇守陆口,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彻底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扩大了东吴的地盘,他因战功显赫而被拜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刘备占据了荆州之后,派关羽镇守,孙权屡次索要,刘备拒不归还,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吕蒙率两万兵士去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吕蒙传檄长沙、桂阳,二郡望风归附,惟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刘备得报之后,感到形势危急,从蜀郡赶到公安,令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一方面派鲁肃率万人屯驻益阳抵抗关羽,另一面急传消息给吕蒙,令其弃零陵,回师增援鲁肃。
后来,吕蒙用计骗零陵守将郝普,又与孙皎、潘璋率部并进,赶赴益阳。吴、蜀双方大战在即,但此时曹操攻打汉中,刘备后方吃紧,被迫与孙权讲和。孙权也想乘机攻取合肥,于是,双方罢兵,议定以湘水为界,孙权把零陵郡和郝普等还给刘备。吕蒙因战功增寻阳、阳新为其uiyi食邑。
同年冬,鲁肃于陆口去世,吕蒙代替鲁肃为都督,镇守陆口,原鲁肃所部皆归吕蒙指挥,孙权任命吕蒙为汉昌太守,增加下隽、刘阳、汉昌、州陵等食邑。
吕蒙镇守路口与守江陵的关羽对持,吕蒙深知关羽善战,且历来轻视东吴,必有扩张的野心,双方终有一战。吕蒙暗中积极备战,伺机收回荆州。
鲁肃在世时坚持孙刘两家联盟,攻抗曹军,顾全大局,但吕蒙的想法不同,他向孙权进献密策,建议今让征虏将军孙皎据守南郡,潘璋进驻白帝,由蒋钦带领一万人机动部队,沿长江巡察,随时应敌。表示他将伺机占据襄阳。如此一来,便不用担忧曹操来攻。有此计划,便不惧关羽。
在吕蒙看来,关羽和刘备反复无常,不能将其当真诚盟友,今关羽没有东侵,正在于孙权圣明,现今老将们尚在,若不取荆州,将来就更难实现了。孙权采纳吕蒙的策略。吕蒙表示,曹操正在黄河以北安抚刚平定的幽州、冀州,无暇顾及东面,徐州境内驻军力量微弱,本来是可以攻取的,但徐州地势只通陆路,夺取之后,即便以七八万人防守,亦可能难守。所以,不如攻击关羽所部,占据整个长江流域,以巩固东吴的南方地盘,扩大势力。孙权赞同吕蒙的建议。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关羽率军北上,围攻魏国的襄阳、樊城。吕蒙上书给孙权,表示他发现关羽攻打樊城时留下很多守兵,定是担心东吴军队袭他后方。他可以以治病为名,带部分兵将回建业。让关羽撤去守兵,调兵去攻襄阳。至那时,东吴军队便可走水路,乘船逆流而上,乘关羽不备,进行突袭,夺取南郡,擒拿关羽。孙权应其计,下文让吕蒙回建业治病。关羽闻讯果然中计,将留守南郡的兵力调往樊城。
吕蒙回建业途中,陆逊前来拜见,他看破了吕蒙的计策,向吕蒙献计,认为关羽功高自傲,一心北向抗曹,放松对东吴的警惕,可趁其无防备,将他擒拿。吕蒙大惊,他想不到陆逊和他想的完全相同。于是,他向孙权建议,让陆逊替他守陆口。并对孙权说,陆逊思虑深远,堪当大用。且用素无大名的陆逊,可以迷惑关羽。这能隐藏锋芒,伺机出击。孙权随即下令由陆逊代替吕蒙守陆口。陆逊写信给关羽,表示对他十分仰慕,表示绝不与关羽为敌,关羽视陆逊为胆怯的没有经验的将领,愈发大意。
当年八月,汉水因暴雨而溢流,关羽乘船进攻魏军,擒获于禁,得降兵数万。闰十月,关羽借口粮食匮乏,取走了储藏在湘关的粮食。孙权感到进攻关羽的时机已成熟。孙权原本想任命孙皎和吕蒙为左、右两路军队最高统帅,吕蒙却建议孙皎统帅,这更利于统一指挥。之前曾以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部督,率兵攻打江陵,结果,两人不和睦,不利于大局。孙权醒悟,令吕蒙为统帅,孙皎为后援。
十一月,孙权命吕蒙率军隐蔽进寻阳,将精锐部队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招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部队行进隐蔽。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吕蒙令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麋芳。吕蒙顺利地攻占了江陵,一举夺回长期被蜀军占领的荆州。这就是常说的“关羽大意失荆州。
南郡、江陵皆失,而关羽还不知实情,他击败于禁后更骄傲轻敌,随后被魏将徐晃击败,当他得知江陵已失守,十分惊慌,急忙撤军。关羽派人与吕蒙联络,吕蒙热情接待使者,带他到城中游览,并去士卒家中慰问。因而,有人写信说得到吕蒙厚待。使者回报关羽,说将士们家中受到优抚,蜀军随后无斗志。
随后,孙权到了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秭归,切断关羽入川的退路。关羽无奈,只好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但皆被拒绝,关羽陷于进退两难的局势之中,他腹背受敌,最后,只能选择西向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不久,关羽只剩少数跟随的骑兵走出麦城,至璋乡,其部下皆降吴军,关羽被中途拦截的朱然、潘璋遇上了,关羽父子为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荆州地区皆被东吴军队所获。
用计击败了狂妄自大的关羽,这成了吕蒙一生的虽大功绩,也表现了他处事谨慎、深谋远虑、极有韬略的智帅的风采。一代豪气无比的关羽败在了勤奋好学的后起之秀吕蒙的手里,上天不佑骄傲者,倒是青睐勤奋谦虚的上进者。
八路军究竟是第八路军还是第十八集团军?
八路军的番号问题,其实就是蒋介石的阴谋,这里面大有文章。
蒋介石先将败军番号给予我军,想激怒我们。
但我们不上当,就强行要求我们,更改为第十八集团军。
但是,我军看出了蒋介石的阴谋,坚持使用八路军这个番号。并让八路军这个番号,在我军大放异彩。
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接受了“联合抗日”的主张。
但是,在西安事变过去7个月以后,蒋介石还是不愿意给我军番号。
淞沪会战以后,日军天天在南京上空狂轰滥炸,蒋介石也开始坐立不安。
这一天,冯玉祥冲进蒋介石的办公室,要求辞职。
冯玉祥怒气冲冲地对蒋介石说,“共产党要求把军队改编成国民革命军,去前线抗日,你为什么不批准?这有什么不对吗?”
可蒋介石却说,我党是以抗日为口号,就是为了骗取蒋介石的经费,扩大势力。
冯玉祥听完之后,就说,“人家红军只有三个师,兵力只有国军的1/60。而且,让他们到最前线,再给一个固定的防地,不让他们越雷池一步,不就可以了。”
蒋介石觉得冯玉祥的话,也是个可取的办法,这才同意将红军改编。
于是,蒋介石找来了军政部长的何应钦,对他说,“我打算收编红军,给他们三个师的番号,这三个师以什么样的名义?划归到哪个战区?防区划分多大?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何应钦就说,“在整编桂系时,空出来一个‘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番号。还有一些部队,打了败仗,将以前的番号撤销整编时,又空出来不少,随便取三个就行了。
依我看,就用115师、120师、129师这三个番号,也算是一个暗示。
然后,再将他们划到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地盘就在太原以北,大同以东的晋察冀一带。这里正是日军近期主要的进攻目标,如果红军亡与日军的铁蹄之下,也算是为国捐躯了。”
蒋介石给的全是败军番号,他想表达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
何应钦把红军防区,划到晋察冀一带的第二战区。这也是想借日本人之手,将我军消灭。
这就是蒋介石打的如意算盘。
其实,关于“八路军”和三个师的番号,这里面还有更深的意义。
国民革命军第八陆路军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是北伐第四军,也就是粤军部队,先后由李济深和陈济棠担任指挥。
在军阀混战期间,第八路军的番号,一直都是粤军所有。
到了1936年6月,陈济棠联合李宗仁,白崇禧,发动“两广事变”,起兵反蒋。
在“两广事变”解决以后,国民党撤销了“第八路军”的番号。
所以,“第八路军”就是一个败军番号。但还不止这些,它还有故事。
关于第八路军的由来,还有很多传闻。
由于粤军不是老蒋嫡系,但是作战勇猛。所以老蒋既要重用粤军,也要防止粤军做大,以免不好控制。
于是,蒋介石接在番号上做文章。
老蒋就告诉李济深,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也就是“三英战吕布”那一章。有这样一句话,“八路军齐出,救出了武安国……”
也就是说,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中,有八路人马,一起杀过来,打败了三国第一猛将吕布。
所以,蒋介石授予粤军“八路军”的番号,就是彰显粤军神勇,比吕布还厉害。
当时,李济深和陈济棠听了,心里还很高兴,这真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要不说蒋介石狡猾呢?
你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都没能奈何吕布。要救一个武安国,还得八路人马齐出。可见这十八路诸侯,都是什么货色?
这也是后来,蒋介石要给八路军,改名为第十八集团军的一个原因。因为在蒋介石心中,“十八”也不是什么吉利数字。
还有一个关于“八路军”的典故,就是在《水浒传》第88回。
在水浒群雄征讨辽国之时,辽军统帅兀颜光,摆出了太乙混天象阵,多次击败梁山群雄。
最后,还是宋江在梦中得到九天玄女的指点,才破了混天象阵。
这其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八路军马更不搭话,摇旗呐喊,撞入混天阵区。听得里面雷声高举,四七八门一起分开,变作一字长蛇阵……宋江军马措手不及,急令回军,大败而走。”
也就是说,宋江率领八路人马,与辽军作战,大败而逃。
所以,蒋介石就认为,“八路军”是一个不吉利的番号。
蒋介石将“第八路军”的番号给予我军,就是想让第八路军的霉运,延续到我军身上。
至于115师、120师、129师,那也是有故事的。
这三个师原属于东北军的番号,在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入关。后来,东北军被调到鄂豫皖三省。
这三个师,与其他东北军,参加了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接着,又参加了,对转入长征的红25军的追击。
这三个师被调到西北以后,又参加了对陕甘肃区,和红25军的第3次围剿。还参加了直罗镇战役,阻止三大红军会师的作战,以及山城堡战役,陇东战役等。
可以说,这三个师一直都是我军的死对头。
而且,这三个师,还因为与我军交手不利,而被撤销番号。蒋介石将这三个师的番号,给予我军,其实就是想恶心我们一下。
就这样,在1937年8月25日,蒋介石终于同意,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蒋介石在这里也玩了一个花招。
蒋介石原本以为,我党肯定了解,有关“八路军”番号,和下面三个师的番号的来龙去脉。
蒋介石认定,我党不会接受这一组不吉利的番号。到时候,国民党就可以趁机大作文章,污蔑我们。
蒋介石还请来,“国民党第1笔”陈布雷,并组织了一个宣传班子。甚至都已经写好了,在我军拒绝番号以后,对我党做出口诛笔伐的文章。
可是,蒋介石没想到,在毛泽东与朱德,张闻天,周恩来等人商量以后,达成共识,接受了”八路军”以及三个师的番号。
毛泽东甚至还开玩笑地说,“这我们也太好说话了,蒋介石估计不会感谢我们,他可能对此还很失望。”
毛泽东还说,“”在这方面,我们要比老蒋聪明得多。我们就不信这个邪,我们有信心,将八路军打造成一支无敌于天下的人民军队。”
结果,历史也证明了,在抗战过程中,八路军确实越战越勇,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
老蒋一计不成,又来一计。就在半个月以后,在9月11号,蒋介石又发布命令,要将“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为什么老蒋要出尔反尔了?其实,这就是蒋介石玩的一个文字游戏。
因为,“路军”是军队常用编制,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个番号都存在。
而“”集团军”是战是编制,也就是说,在战争结束之后,集团军的编制也就不存在了。
蒋介石就是想用这样的套路,来达到吞并我军的目的。
但蒋介石这种龌龊的行径,被我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我军坚持使用八路军的番号,但也承认“第十八集团军”的番号。也就是说,我军一直都是两个番号都在用。
平时,我们都称呼自己为“八路军”。只有对待国民党时,有时也会称呼自己为“第十八集团军”。
后来,“八路军”打出了名声,在老百姓中口耳相传,我们就更不可能改番号了。
历史也证明,这种文字游戏,压根没有什么用。真正的实力,是打出来的。只有真心实意地对待人民,人民才会大力拥护。
但这一点,老蒋是不会明白的。据说,当年湾湾连“八路公交”都没有。可见,老蒋对数字迷信成什么样。
像蒋介石这种,靠迷信治国,不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的人,怎么可能站得住脚呢?所以,他被赶到边陲一角,也是命中注定的。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很聪明很有能力?
我不认为这些看起来有能力很聪明的人能富有!
首先你自己也说了是看起来!其实和很多这样的人都是马屎表面光!他们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显得无比睿智和有能力。但是其实都是草包的多!
古人说的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成功缺一不可。很多人说自己怀才不遇,还有人说成功不一定用金钱衡量。我承认确实有。但是这个社会很现实的,谁也不想用金钱衡量成功或者失败!但是这个社会现在就是以金钱来衡量的!别不服气,看看地球上所有的国家!想强大没有强力的金钱支撑怎么可能说自己强大!你敢跟我说非洲比美国成功?
说远了谈回这个话题,现在不是以前!好的千里马需要伯乐去发掘,国家给了每个人机会,给你读书了吧?九年义务教育没有落下谁了吧?好!你没读过书没有机会学习!改革开放给你机会了吧?好!你说自己没有资本没有人脉!打工卖力气总会了吧?进厂打工变学边赚钱总可以了吧?还不行?那你回家种田可以了吧?现在国家大力支持农业你那么聪明总可以弄点花出来了吧?还不行?那你凭什么在这里说自己聪明又能干?
所以其实这些看起来聪明又有本事的人都是假的多!这个社会没有那么容易混了!是真金白银拿出来炼炼就懂了,那些说读书出来高学问的成功的人不一样没有钱?!我说实在话!一本大学毕业的除非他是猪!不然混个单位个体生活都比一般人强得多!你去问莫言穷不穷!他还需要钱吗?他想要能要不到吗?你问袁隆平他需要钱吗?问题是你得达到人家有这个能力的高度!
所以我看这些人都是混日子卖嘴巴的高手而已……
司马懿是怎么死的?
您这话好想问反了,你应该问问司马懿是怎么不死的,司马懿活了73岁高龄,放到现在都能算小长寿了,而你要知道三国那个时代,人们的平均年龄也就30多岁。
你知道司马懿一生熬死了多少个对手?有人说三国里那么多能臣名将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司马懿,如果真有这么回事,那绝对是司马懿长寿导致的。
前两年有一部关于司马懿的电视剧挺火的,看完你就知道长寿究竟有多么重要。
司马懿的一生有很多的敌人
第一个是青年时代的杨修
因与司马懿在政坛存在竞争,多次要对司马懿不利,但因他为人太过张扬,不懂得谦虚,引得主子曹操不满?曹操心想:“你比我聪明就算了”你还总得瑟。终于有一次曹操没忍住,以扰乱军心的名义给斩了。
第二个是曹操
虽说曹操是司马懿的顶头大领导,但还是多次想除掉司马懿,因为曹操也是个聪明人,他看出了此人用心之深远,担心他的智慧和野心将来会威胁到曹家的江山,虽说曹操可以压制司马懿,但曹操担心他百年之后,自己的儿孙会不敌他,所以总是想把他除掉。
但司马懿为人谦逊,心思缜密,做事没有漏洞,曹操实在是找不出杀他的理由,只是告诉自己的儿子以后要提防他。
第三个是曹丕,曹操之子
司马懿可是曹丕的左膀右臂,可谓是帮助曹丕建功立业,但因为曹操的提醒,曹丕也是处处提防着司马懿。但曹丕败就败在寿命太短,登基没几年就驾鹤西去了,留下司马懿这个烂摊子给了曹睿。
第四个是曹真,曹氏宗亲。
魏国的大将军,屡建功绩,与司马懿是政坛上的对手,如果说司马懿代表的是士族,那曹真代表的就是曹氏宗亲。
要说此人打仗能耐也不小,但唯独就是打不过诸葛亮,那你打不过就打不过吧,可这人心胸还狭隘,一次败仗之后被诸葛亮一封书信就给气死了,从那之后,满朝文武就没谁是司马懿对手了。
第五个是诸葛亮
我感觉这是唯一能斗得过司马懿的人了,文治武功样样都比司马懿强,但司马懿有一点特别聪明,我知道我打不过你,我承认,所以我就不和你打,你怎么骂我我都不出来。
你不是比我聪明吗?你不是比我厉害吗?没问题啊!可有一点我比你强,我比你健康,后来司马懿真的就把诸葛亮给熬死了。
第六个是曹睿,曹丕的儿子。
能比他爹曹丕强一点,在位时间长一些,同样是处处提防司马懿。处处想置司马懿于死地,但又不得不用着司马懿,打仗没他还真不行。
当时曹睿想的是,我刚刚登基,还真的年青,你司马懿都老态龙钟了,再过上个几年你一归天,那我还是小伙一个。没想到的是,小伙子曹睿同样没熬得过司马懿,在位十三年就驾鹤西去了。
第七个是辽东的公孙渊
这时候的司马懿已经有些黑化了,大概是能治得了他的都死了,自己也就开始肆无忌惮了。
打公孙渊的时候,公孙渊两次派使者请降,但他都没答应,率军入城后,屠杀了将近一万人。
第八个是曹爽,曹真之子。
曹睿死后,命曹爽、司马懿为辅臣,刚一上任,司马懿就装病了,毕竟那么大岁数了,不装也像病了,所以曹爽也就没有起太大的疑心。
后来司马懿利用曹爽陪皇帝曹芳去祭祖的时候,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控制了洛阳城,又派人给曹爽书信“只夺兵权,不伤性命”的承诺,把曹爽骗了回来,回来之后司马懿马上就反悔了,以谋反罪出掉了曹爽及党羽还有曹爽的三族。此时魏国上下,基本上已经是司马懿的天下。
最后一个是王凌
他年纪比司马懿还大,见司马懿已经只手遮天,极为不满,所以想要拥立楚王曹彪,司马懿知道后,亲自率军平反,并且对付王凌,用的还是对付曹爽的方法,用书信往回骗,答应不伤性命,王凌见大势已去,也不想百姓生灵涂炭,自缚去见司马懿,后来的王凌知道司马懿不会放过自己,饮药自尽了。魏国再也没有能与司马家对抗的人了。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十二个字就可以形容:“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熬,反正身体比你好。”我们在工作中也应该如此啊!对手比你强大不可怕,你要能熬“剩者为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