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杀御驾亲征,刘邦杀了韩信之后他后悔吗?
不会后悔,沛公在权谋上是很成熟的,当时对待处理淮阴这个问题一直举棋不定就是一直在权衡利弊。好在妻子帮其下了决心,当时就应该考虑了失去淮阴,就有硬仗打不过的风险,所以早就有了一定的心理铺垫,白登被围,应该不会后悔的。
韩信被誉为刘邦开国的第一功臣武将。
1.对于这样有威望的大将,刘邦当然非常害怕谋反,因此韩信被杀就顺理成章。
2.刘邦的小民意识。刘邦是贫苦出身,对偶然得来的江山不放心,总是怕在被别人抢走。因此在刘邦称帝以后就开始了诛杀功臣大将的阴谋,韩信只不过是刘邦阴谋中的一个棋子,到刘邦死的时候,异姓王都被杀光。
3.韩信曾经是项羽的部下。韩信投过项羽,后来才转投的刘邦。但是刘邦始终还是担心韩信有一天会谋反,最终为了将来着想还是杀了韩信,以绝后患。
为何萧何一定要杀韩信呢?
古代庙堂之上,对于身处高位的人物,是非、黑白已经无法定义他们的功过。他们的命运,往往受到形势、立场的挟裹而变得身不由己,萧何就是如此。
刘邦称帝后,萧何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丞相,在功臣中位列第一,受封酂侯。布衣丞相,前所未有。
说到萧何,就不得不说同为“汉初三杰”的韩信,两人既留下“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也有“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叹息。按理说,萧何是韩信的伯乐,两人关系不菲,为何最后又会给韩信下套?
在君臣游戏中,韩信之死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楚汉之争,刘邦为了调动各方势力的积极性,大封异姓王。等到天下平定,这些拥兵自重的王爷反倒成了朝廷的威胁,最大的威胁就来自韩信。
韩信不仅不低调,反而处处露锋芒。他初任楚王,带着军队到属地郡县视察,大搞排场,完全就像一土皇帝,这让刘邦更惊恐。
恰在这时,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问计陈平,陈平觉得刘邦的军队不是韩信的对手,只能智取,不可力敌。
于是,刘邦宣布巡游云梦泽,假托要行天子会见诸侯的古礼,派遣使者通知韩信到陈县参加,结果韩信真去了。刘邦马上下令逮捕韩信,并带到洛阳。后来,刘邦征询将帅的意见并经过思考,暂时放了韩信,但降封他为淮阴侯。
淮阴侯韩信不能就藩,只能待在京城,他知道刘邦忌惮自己,却常常称病不参加朝会,还时不时发闹骚抱怨。这些消息,经过别有用心之人添油加醋的“报告”,只会加深君臣之间的裂痕。
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在军中又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就已经对皇权构成很大威胁了;再加上韩信性格中低情商的特点,必然让他成为刘邦的眼中钉。以刘邦多疑的个性加上自身流氓习气,为了大汉长治久安,铲除韩信势在必行,既然如此,萧何只能“顺水推舟”一把。
萧何的无奈萧何年轻时,可以与刘邦称兄道弟。如今,时过境迁,当年的泗水亭长已摇身一变成了皇帝,君臣有别。
早在楚汉之争时,刘邦在前线打仗,就已经表达出对后方萧何的猜忌了。当时的萧何将自己的亲人送上前线,才打消了刘邦的猜忌。萧何是大汉的丞相,为了避免激化君相矛盾,只能委曲求全,唯刘邦马首是瞻。
公元197年,刘邦的亲信,阳平侯陈豨勾结匈奴叛乱。刘邦不敢怠慢,带着周勃、樊哙、陈平等人亲自去平叛。
前方激战正酣,长安也暗流涌动,韩信派人告诉陈豨,要他放手干,自己愿为内应。韩信部署完,结果被人告发,消息传到吕后那里。
吕后紧急召见萧何,将韩信谋反的事和盘托出。萧何随即明白是何意,他知道此时的天下是“家天下”了,任何可能的威胁都会被除之而后快。
吕后也不是省油的灯,她已经在布局刘邦的身后事了,担心太子过于仁慈镇不住老臣,所以准备先下手为强。别说其他异姓王,即使萧何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江,如履薄冰。
“萧何月下追韩信”已经不再是萧何得意的资本了,反而成了他的“包袱”。文臣与武将关系密切,让当家人看到只会“浮想联翩”。此时此刻,萧何迫切需要撇清与韩信的关系,只能对吕后表忠心然后听从其吩咐。
在萧何的配合下,一代名将,身首异处。
刘邦从前线回到长安,听到韩信已死,“且喜且怜之”。一个“喜”字,说明刘邦的心里踏实了,也道尽了他的卑劣。在没有合理规则保障的游戏中,萧何这样的名士也只能被迫做出“小人”之事,留下“败也萧何”的千古遗憾。
朱瞻基御驾亲征过瓦剌吗?
是的,朱瞻基御驾亲征过瓦剌
有一年瓦剌部入侵,带兵的是马哈木,是太宗皇帝朱棣的死敌,大臣们得知消息后,劝阻宣宗皇帝移驾。
朱瞻基说道,瓦剌部既然要跨过长城侵略我中原,我爷爷(朱棣)把他们打疼了,我要把他们打服,彻底铲除!
大军随之出发,到达战场之后,瓦剌部使者狂妄自大来下战书,双方开始约战,瓦拉部马哈木派出他们八千人的精英中军,朱瞻基从三千营也选出八千人,要亲自带兵出战!
将领们纷纷请战,愿意代替皇帝出战,而且以大明的实力没必要和他们对战骑兵,咱们有红衣大炮,有神机营。朱瞻基霸气的说道,我不想欺负他们,马哈木既然号称骑兵无敌,我就要用三千营的战力,碾压他们,把他们彻底打服了!
第二天,朱瞻基身穿铠甲,进行阵前宣言,鼓舞士气。
我们这片土地,自太宗皇帝起,五次北征,三代将士泼洒英雄血。朕的最后一道旨意,如若你们看到朕落下马来,不要停止冲锋,紧紧跟随军旗,握紧长矛,挥舞刀剑,誓死方休!
大明江山永在!日月山河永在!
随之展开冲锋,朱瞻基勇武过人一路率领将士们直冲瓦剌中军,向着马哈木的大纛杀了过去,左斩右劈,纷纷将敌人扫下马来。
马哈木胆寒,趁机逃跑,被朱瞻基一枪插死,随后刀斩了他的大纛,瓦拉部大败而逃。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女将有哪些?
妇好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且为三个法定配偶之一。荀灌
荀灌是荀崧的小女儿,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十三岁时突围救父。列女传故事之一。中国古代智勇双全的女英雄。
至若惠风之数乔属,道韫之对孙恩,荀女释急于重围,张妻报怨于强寇,僭登之后,蹈死不回,伪纂之妃,捐生匪吝,宗辛抗情而致夭,王靳守节而就终,斯皆冥践义途,匪因教至。耸清汉之乔叶,有裕徽音;振幽谷之贞蕤,无惭雅引,比夫悬梁靡顾,齿剑如归,异日齐风,可以激扬千载矣。冼夫人又称冼太夫人,名英,高凉郡,今广东茂名、阳江一带,出生于今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奉为“岭南圣母”。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一生身历三朝,顺应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她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相对稳定,促进广东南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爱国主义典范。毛氏(符登妻)符登系前秦主符坚族孙,符坚死后,率前秦残余军队与姚苌继续周旋,他的妻子毛氏美而壮勇善骑射,她率的军队被姚苌军包围,营垒陷,犹弯弓跨马,率壮士数百与姚苌军交战,杀贼七百,终因众寡不敌,为姚苌所俘,姚苌悦毛氏有姿色,欲纳之,毛大骂姚苌,苌怒而杀之。《十六国春秋。前秦录十。符登》花木兰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第三女,唐太宗李世民同母姐,母太穆皇后窦氏。祖籍邢州尧山,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统领千军万马为自己父亲建立帝业的公主,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中国万里长城的著名关隘娘子关就是因为她所率领的娘子军曾经在此驻守而得名。她是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真正的生荣死哀。
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义兵起,公主于鄠县庄,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略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甚众,得兵七万人。公主间使以闻,使者至,高祖大悦。及义军渡河。公主引精兵万馀,与太宗会於渭北,与其驸马柴绍,各置幕府。营中号为娘子军。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於他主。及薨,追谥曰昭。杨妙真金末武术家。益都(今属山东)人。红袄军首领杨安儿之妹,号"四娘子"。杨安儿死后,率部与李全会合,结为夫妇,随李全投宋,后又降蒙古并进攻南宋。善骑射,所创梨花枪,号称天下无敌手,为后世军事家所推崇。枪法之传,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成尚之,变幻莫测,神化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领袖,山东滨州蒲台县人。1420年(永乐十八年)在益都(今青州)卸石棚寨率众起义,震动京师,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是明朝初年起兵反朝廷的著名白莲教女首领。唐赛儿是山东蒲台县人(今山东滨州市蒲城乡),林三之妻。林死后据说唐偶得一石匣,内有宝剑兵书,唐研习后通晓法术兵法,以传白莲教为名,集合民众数千,于永乐十八年二月(1420年)在益都卸石棚寨(今青州市境内)起事。唐赛儿部最后被山东都指挥佥事卫青击溃消灭。但唐赛儿等人安然逃走,不知所踪。秦良玉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
丈夫马千乘是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人,世袭石砫宣慰使(俗称土司),马千乘被害后,因其子马祥麟年幼,秦良玉于是代领夫职。秦良玉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崇祯皇帝曾作诗四首赞颂秦良玉。秦良玉死后后世文人赞颂秦良玉所作的诗词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对秦良玉大加称赞,爱国将领冯玉祥也曾说到:"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明朝灭亡后,南明王朝追谥秦良玉为"忠贞侯"。
历朝历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记载到列女传里,而秦良玉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
苏三娘太平天国女将。道光二十九年(1849)冬,她率天地会2000多人到武宣东乡墟加入太平军,参加金田起义,跟随洪秀全转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位至女军军帅。在守永安、围桂林、打长沙、攻武汉、破南京等战役中,她英勇善战,所向披靡。连清朝当朝状元龙启瑞也为之倾倒,曾赋诗《苏三娘行》,赞她"两臂曾经百余战,一枪不落千人后","驰马呼曹意气豪","万千狐鼠纷藏逃"。1853年3月20日,她威风凛凛地率兵开进南京城时,龙诗写到:"城头鼓角声琅琅,牙卒林立旌旗张,东家西家走且僵,路人争看苏三娘。"
吕母琅琊海曲,今日照人,是一个财产俱丰的富户。她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山东日照境内奎山西麓的崮河崖上,吕母起义的点将台犹存,后来称作吕母崮,成为中国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纪念地。吕母起义,点燃反抗王莽反动统治的火炬。天凤五年,公元18年,吕母病故。同年,琅琊人樊崇在莒县境内率众起义。吕母的部卒重返陆地,其主要部分参加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其余部分,分别投奔到青犊和铜马等农民起义军。好像十一位了,不过这也充分体现了巾帼不让须眉。关羽擒获了曹操和众文武?
题主提的问题有点不详,《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让关羽守华容道擒曹操?还是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首先,真象题主所说,我也当一回刘备,也许我祖坟上没有哪青烟。如果曹操被关羽擒获了,我要是刘备直接咔嚓了曹操,这样会有很多人说,不行!北方会乱的,让我说哪些说乱的人,是杞人忧天,北方怎么会乱呢?1,曹操一死,汉献帝再也不受束缚,真真正正地当皇帝。2,哪些反对曹操的人敢站出来拥护皇帝。3,曹操的死党一看领头雁没有了,也未必再为曹操报仇,也会很快地站队献帝这边。至于哪些效忠曹操的死党,还能成为气候吗?所以,北方没有曹操了,军阀混战在正统献帝的控制下,很快结束的。
其次,分析一下《三国演义》,自从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退守北方,孙权踞江东,刘备开辟了西南。其实,最为受益者是刘备,他在诸葛亮的策划下,占据了东汉最薄弱的地方,等于砍掉了东汉地盘的尾巴,这也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边扩地盘一边养兵。假如说,我是刘备杀了曹操直接挺进中原,在诸葛亮的策划下,一边扩地盘一边养兵,与孙权争雄。哪有人说了,不行,刘备人少,我认为哪能行,试想一下,刘备在没有请到诸葛亮前,敢与曹操周旋,虽然败了,但是刘备有哪魄力,有了诸葛亮了怕什么,哪等于两虎相争了。
总结一下,刘备真抓住曹操,要我说,决对不能留,只有杀了。留住曹操在属下,第一,曹操狡诈,会逃脱了,哪等于放虎归山,以曹操的性格会重整旗鼓,杀回来报仇。袁绍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二,杀了曹操以绝后患,断了他的死党念想,干掉他的头,他们如同一盘散沙,这样好一个个击破。第三,如果留着,曹操的死党会拼命来攻打,把曹操夺回,这样对自己更被动,等于成为了攻击目标。只有杀了他,挺进中原与孙权争雄,形成两国演义。